回覆列表
  • 1 # nklal14325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後人是如何評價這部經典之作的?結構優美。全詩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像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複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意境優美。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情意優美。“白雲”四句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最後八句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遊子的思歸之情。富含哲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絡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 2 # 使用者6602652349876

    張若虛的詩詞不為人知,主要活動在7世紀中葉至8世紀初。初唐詩人。它以“春江花月夜”而聞名。事實上,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唯一一首覆蓋整個唐朝的詩”,是因為這首詩覆蓋了整個唐朝。

    這首詩有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結構嚴謹,字跡雕琢,句子雕琢。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從生活經驗出發,上升到認識宇宙的哲學境界。讀這首詩,美是不言而喻的。聞一多先生稱讚這首詩為“詩中之詩,峰上之巔”,這首詩並不出名這對研究張若愚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並不能確立他在詩壇的地位。正是春江花月之夜,才可以解釋張若愚的地位。

    與何志章、張旭、鮑榮並稱為吳忠四士。整個唐朝他的詩只有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代表作。它遵循陳隋樂夫的舊主題,表達了真摯感人的離別情懷和人生哲理情懷。語言清新優美,節奏悠揚它洗去了宮廷詩風濃重的脂粉和明粉,給人一種清徹自然的感覺。從聞一多先生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他對這首詩評價很高,對這首詩的愛是無法言說的。

    南北文化差異張若愚是初唐詩人,唐朝許多統治者都是關龍人。他們是北方文人。他們崇尚儒家的古文論和詩歌的品質,而南方文化則是絢爛的。因此,南北文化在文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衝突。

    然而,從唐代到元代,一直沒有人注意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許多詩集沒有收錄這首詩。郭茂謙的《宋代樂府詩集》首次收錄了這首詩。從那時起,從明代開始,這首詩就被收錄在許多詩集中。直到清朝,這首詩的價值才被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家裝是最後沒有被網際網路改變的行業,你認為會出現徹底變革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