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一、順治自從親政後,對佛學很感興趣。

    順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個海會寺,並從南方請來了一個叫憨璞聰的和尚住寺主持。十四年(1657)的一天,順治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獵消閒,途經海會寺,見寺內鐘聲悠揚,香菸繚繞,朝拜者絡繹不絕,他一時興起,令侍衛引導寺內觀賞。誰知,他與憨璞聰一見如故。回宮後,他立即召見憨璞聰,向他請教佛法大意。此後,他又多次在西苑萬善殿接見憨璞聰,共同討論佛教問題。從此,順治對佛學更加感興趣。他希望憨璞聰能介紹更多的高僧來北京論道。憨璞聰便將臨濟宗龍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參考。順治視憨璞聰為入門之師,特賜他“明覺禪師”的封號。

    順治自從經憨璞聰的引介進入佛門後,從性格到思想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性情異常地古怪起來。

    二、皇四子不幸天折

    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順治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滿週歲即天折了。順治愛屋及烏,對皇四子平時也十分珍愛,視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順治也悲痛欲絕。諸臣怕皇上過分悲傷有損龍體,勸諫要以國家大計為重。但是,順治從此心情不爽,日漸消瘦,精神不振,經常與高僧們呆在一起,對國家政務也不像從前那樣勤勉了,而是得過且過。

    三、董鄂妃因病而亡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因病而亡。這對順治是個致命的打擊,他悲痛欲絕,氣火攻心,尋死覓活,輟朝五日。皇貴妃死後,他簡直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終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內外諸王、公等人對他這樣子都非常擔憂,常常開導勸解他。但此時,所有的勸解已無法打動他的心了,對於朝政大事也無心處置,悉聽各諸王大臣為之。他終日裡與茚溪森、旅庵、山曉等僧人在一起,談經說道,完全沉湎於釋道之中。

    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順治突然宣佈自已要剃髮為僧,他不顧任何人的勸阻,竟自出西苑至萬善殿剃髮去了。

    從愛子之死到愛妃身亡,在這短短兩年的時間裡,順治連受重創,心力交瘁,萬念俱灰,一心向佛尋求解脫。他說服了茚溪森為自已剃度。這就是順治為什麼突然宣佈剃度為僧的原因。

  • 2 # 秋爽書齋

    清朝順治皇帝是否出家,這在史學界有很大的爭議,爭議有兩種:一是順治出家了,二是順治沒有出家,是去世了。但我個人認為順治是有出家的念頭,但後來又蓄髮還俗,最終結果是沒有出家。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滿族,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晚七點至九點)出生,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屬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後諡號為: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陵寢孝陵(河北遵化縣清東陵),廟號世祖。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端坐中無疾而終!經過一番兵戎相持的較量,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進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基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由睿親五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是在睿親王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皇帝。多爾袞攝政7年間,清廷在以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發兵追剿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抗清勢力,推行剃髮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壓政策。多爾袞病逝後,順治開始擺脫傀儡地位,對多爾袞實行了削除封號爵位、罷撤廟享諡號、籍沒家財等身後懲處。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儘管順治很想有番作為,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而沒有成功。

    在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於與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隨著與佛教高僧木陳忞等人的交往,他產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

    順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在景山觀德殿外,建起了規模可觀的水陸道場,為孝獻皇后董鄂妃舉行火葬。在這個大道場中,設有懺壇、金剛壇、梵網壇、華嚴壇、水陸壇,高壇林立,蔚為壯觀。白慢、挽帳隨風飄逸,笙管笛蕭,哀音陣陣,聽著肅穆,透著哀婉和悲涼。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擊燒鈸,口誦經文。燒鈸聲、誦經聲,縈繞山顛,直上雲霄。各級官員人等,穿梭其間,畢恭畢敬,焚楮鉑,燒紙錢,各司其職。葬禮由高僧茆溪森主持。

    順治十四年(1657),順治帝因身邊太監的鼓動,召見了當時的佛教高僧憨璞聰。聽了他的一番關於佛教經義的談論後,順治帝很是高興,從此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又延納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陳忞等入京師,供奉之於西苑萬善殿,對他們崇禮優握。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請之下依之,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後來在他的印璽鈴章中竟有“塵隱道人”,“痴道人”等法號。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響下由不信佛到篤信於佛,直至“口呼佛號而終”。在順治帝御製《端敬皇后行狀》中也說:“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由於順治帝沉迷於佛事,當他最心愛的人病逝這一無情現實的打擊下,便產生悲觀厭世,企望遁入空門,以求精神上的解脫。他曾命茆溪森為其削髮剃度,決心出家,孝莊皇太后百般勸解無果,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聞知後,一面痛責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來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順治帝為僧,就要將其燒死。無奈,順治帝才勉強答應蓄髮留俗。順治出家不成,後來只好命他的親信太監吳良輔作替身,入憫忠寺修行。

    順治雖然年輕,但身體素來羸弱,又多情善感,愛妃的早逝,對他的身心都造成極大的傷害,董鄂氏去世僅半年他就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時稱痘證。順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後事安排已刻不容緩。由於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儲制度,況且其膝下諸子尚幼,無一個成年皇子,嗣君為誰?使順治帝躺在養心殿的病榻上輾轉反側,一時難於定奪。最後還是召來了自己與母親孝莊皇太后都極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他雖為異邦之人,但他的話在順治母子的心目中卻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湯若望認為皇三子玄燁可立為皇太子。因為當時順治帝的六子中(長子與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燁較大外,四個嬰幼兒或剛剛呀呀學語,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與玄燁雖均庶出,一為寧妃所生,一為佟妃所生,但玄燁自幼受到祖母的鐘愛,而且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是玄燁已然出過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過,將來繼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難免還會發生眼下類似的悲劇,這是當時的一大忌。因而,順治採納了他的意見,遺詔皇三子玄燁繼位。

    順治帝死後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漢制改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將順治寶宮(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康熙帝要前往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較遠,經太皇太后及諸大臣勸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諸多皇家禮儀活動。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與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獻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祀,陳奉紙錠3萬、紙錢3萬、紙帛3萬,奠宴25席、全羊7只,酒15尊,並宣讀祭文,奠酒行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至時,將世祖章皇帝寶位由大臣奉至地宮,安設寶床正中,孝康、孝獻二皇后寶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后“神位”外,地宮中只葬有3個骨灰罐,而無隨葬珍寶。

  • 3 # 錦程玻璃

    是戲說野史 說順治並非在二十四歲亡於天花,而是在這一年脫去龍袍換上袈裟,於五台山修身向佛,並於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圓寂。期間,康熙皇帝曾經數次前往五臺覲見父親,但都沒有得到順治的相認,所以康熙才會寫出“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的詩篇。至於其出家的原因,則是因為愛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擄獻進宮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選擇五 台山修行,則是因為夢見董小宛在那裡。這種說法的有關記錄,主要存在於《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野史和文學作品中。尤其是當時著名才子吳偉業(梅村)寫的一組《清涼山贊佛詩》,詩文影射順治在五臺修行,並用“雙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於吳偉業的詩素有“史詩”之稱,而他苦戀著的,是與董小宛齊名、才高氣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這一切,又可以在五臺山找到相關的附會。 但從《清世祖實錄》的詳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順治皇帝被明確記載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則“大漸”了。“大漸”這個詞在皇帝身上應用,應該是非常慎重的。因為這個詞表示病情急劇加重而且很危險。至於去世的具體時間,記載是“丁巳,夜,子刻”。這裡,“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記日。“子刻”,雖然相當於現在的二十三點到一點,但在舊曆的記時方法中,表示的是“開始”——記時是從“子時”開始往後按子醜寅卯的順序推算。所以“丁巳子刻”,應該是初七這一天的凌晨零點或一點的時候。中間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但在大部分的史學研究專著中,都解釋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將順治的去世時間,拖延了十二小時。這樣,從原始的《清世祖實錄》這一史料中證明,順治皇帝病逝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但病因未述。 檔案館藏有的《玉牒》,則是清朝皇帝的家譜。它從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開始記錄。塔克世子孫後代這一支,稱“宗室”,使用黃色;塔克世兄弟的子孫各支,稱“覺羅”,使用紅色,而且在家譜格式上,分“橫格”和“豎格”兩種版式。橫格玉牒只簡單記錄世系,豎格玉牒則不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還詳細記錄該人的生卒和婚姻。記錄順治皇帝情況的《玉牒》,其去世的時間,與《清世祖實錄》的記載相同,但同樣沒有說明病因。 另外,檔案館還存有順治皇帝的《遺詔》。該《遺詔》長五百四十八釐米,寬九十三釐米,黃紙墨跡,卷軸狀儲存。遺詔中,順治皇帝對自己漸習漢俗、早逝無法盡孝、與親友隔閡等事做了自責,同時宣佈由八歲的兒子玄燁即皇帝位。這份遺詔,由於充滿了自責,使不少人猜度它並非出自順治帝,而是出自順治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因為自責的內容,多是皇太后對順治帝的不滿之處。但僅以自責內容就判定《遺詔》並非出自順治帝,也有些牽強。如果沿著順治帝的成長軌跡去摸索他的思想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這種白責也並非解釋不通。首先,順治是一個初主中原的滿族皇帝,對這片土地與人民、生活與文化充滿陌生,要實施統治,就不得不盡力熟悉與適應它,並且迅速地背離自身的傳統,這是一種深深的矛盾困擾,其自責,在情理之中。另外,順治早年曾深受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思想影響,一度篤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位期間,他經常把各種災害或者動亂歸於自己的“政教不修,經綸無術”,屢次下詔白責,並要求各種文書不能稱自己為“聖”。在十六年 1659 正月討平李定國實現一統大業後,面對各種舉行祝賀的請求,他冷淡地說能有今天的這種事業,並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能實現的,拒絕賀禮。十七年 1660 ,在祭告天地、宗廟時,他對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過簡單的總結,通篇是自譴自責之詞,並且下令暫時終止官員上給自己的慶賀表章。這些史實都可以在《清世祖實錄》中翻看到。所以說,這份《遺詔》充滿自責,也並不完全違背順治皇帝的思維方式。 由此,關於順治帝在二十四歲這年離宮出家、朝廷以其病逝為託詞的猜度,不過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傳奇故事而已。但順治帝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於西苑(中南海)萬善殿,由茆溪森和尚為其舉行了皈依佛門的淨髮儀式,則是史實。只不過剃光頭髮意欲出家的順治帝,最終在茆溪森的師傅玉林琇諄諄規勸和要燒死茆溪森的壓力下,又決定留俗了。這一史實的記載雖然不見於官方檔案,但廣泛見於本文上述的僧侶著作中。這些著書立說的僧侶,都是被順治帝邀請入宮闡釋佛法的著名人士。由於他們在記述淨髮的時期內,生活在順治帝的周圍,而且是各自著作中的分別記錄,所以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因此普遍為史學研究者所認可。在關於規勸順治還俗的語錄記錄中,最被人稱道而且看起來最見效的一段勸導是,面對順治帝的提問——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不都捨棄王位出家了嗎?玉林琇回答,他們是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出世法來看,最需要您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處所,所以,您應該繼續做皇帝。正是這段規勸,最終令順治帝回心轉意,蓄髮還俗了。

  • 4 # 司馬長史

    順治帝是清軍入關第一位皇帝,14歲親政,他在政治上還是比較有能力,可以說他與多爾袞完成了清朝的一統,他親政後又採取了寬厚的民生政策,使戰亂的大地又重新煥發新機,但是他在愛情上是傷悲的,他與董鄂妃的愛情十分感人,他對董鄂妃是真心相愛的,他在朝堂上心情不好,一見董鄂妃就雲開日出,眉開眼笑,他們相敬如賓,在事業與愛情雙豐收時,順治帝卻感到疲憊了。

    他曾對弘覺道忞禪師說:“老和尚在朕三十歲的時候來為朕祝壽,也許可以等到。玉林琇說來給朕祝四十大壽,朕絕不會等到了。”

    這時他的精神支柱已坍塌了,後來董鄂妃不幸去世,順治帝痛不欲生,不敢面對現實,於是順治帝毅然決定削髮為僧,但是被阻止了,但是順治帝已經接受了佛法,順治二年,順治帝安排吳良輔為僧,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於初六晚上逝世。

    不知大家的看法?

  • 5 # 佐世雪瑞

    後金和清朝貴族本來就信奉當時在蒙古和東北盛行的喇嘛教,順治皇帝也不例外。他親政以後接觸到了一些當時的高僧,並非常向往那種清醒寡慾的生活,從此就迷戀上了佛教。據說他在萬善殿經常有請高僧講法。

    同時順治年幼繼位,一直被多爾袞壓的沒脾氣。親政後又得不到眾多滿洲貴族們的支援,順治的新政實施不了,憋著一口惡氣。

    工作上不順利,感情上也不愉快。順治的兩個皇后都是政治聯姻,一個驕縱被廢后,另一個平庸順治根本看不上。但是順治卻迷上了本是自己弟媳婦的董鄂妃。

    順治有了董鄂妃後心情大好,冊妃的大赦天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後來董鄂妃為他生了個兒子,順治再次赦天下,並寫詔書稱這個兒子為“第一子。”這一切可見順治多喜愛這廝母子兩。

    但是人命不由天,兒子百日就夭折了,2年後董鄂妃22歲也去世,這讓和董妃年齡相仿的順治徹底感到人生無望了。

    以後根據史書記載,在為董鄂妃做法的時候順治就開始諮詢那些和尚出家的事情,被太后發覺制止後,順治就在三個月後私自離宮上了五臺山。

  • 6 # 遠方品味歷史

    謝謝邀請!順治帝到底出家沒有出家正史沒有記載。研究歷史還是要以正史為準,除非我們後人真正發現了順治出家的證據才可以這樣定論,否則都是茶餘飯後窺探皇傢俬生活的談資。如果真如野史所傳順治出家的話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和順治的成長環境有關。順治繼位的時候只有六歲,朝政一直掌握在他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的手中,並且多爾袞對順治的管教非常嚴格,在順治的學業上處處干涉,一切都是按照多爾袞的意願去培養順治,順治小小的年紀就生活在這樣的高壓之下,沒有一點自主和快樂可言,他的母親為了維護順治的皇位和大清的穩定也是處處遷就忍讓多爾袞,仰人鼻息,委曲求全。這更加加深了順治幼小心靈的陰影面積。二是董鄂妃的去世。成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順治沒有知心人可以去傾訴,好不容易遇見了一個知心知熱的人,但是又因為孩子的早夭而撒手人寰,這對順治的打擊是致命的,與其說順治對皇位失去信心還不如說對生活失去了希望。面對這樣的遭遇順治只有選擇一走了之,去尋找自己心裡平靜的生活!

  • 7 # 舒遅

    清代順治帝據說是個痴情種子,因為最愛的女人董鄂妃而出家,但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順治帝究竟為了什麼出家?請聽喜歡歷史的汪的分析。

    據清史記載:順治帝於“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丁巳年,順治剛24歲,無病而終的可能性根本沒有,而清史中對他駕崩的原因隻字未提,所以幾百年間有了無數的猜測。最多的是順治帝到五臺山出家了,因為順治帝非常的信奉佛教。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這是順治帝在立志出家時被孝莊皇后阻攔後寫下的《贊僧詩》,詩中表明瞭他六歲登基,做了十八年皇帝的不甘和無奈。“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這首詩也是在董鄂妃死後寫下的,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順治是因為過度思念董鄂妃,才會棄世出家。但實際上,早在順治幼年,就非常的信奉佛教,與當時著名的玉林謖、木陳、茆溪森等都過往甚密,出家離世的念頭絕非因董鄂氏而起。

    順治對董鄂氏的感情依賴,絕非僅有愛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知己,在順治為董鄂妃寫的《端敬皇后行狀》中有這樣的記載:“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採,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由此可以看出,董鄂妃開始時並不信佛,是因為順治帝才開始研究禪學。而順治帝在董鄂妃入宮後,還陸續與其他妃子生了五六個孩子,這也更說明了,順治帝對董鄂妃實際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賴。

    最後讓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順治帝到底是因為什麼出家的。

    順治帝自幼信奉佛教,董鄂妃的死只是其中的一個催化劑,導致順治出家的原因,更多的是對佛教的信仰和對皇權及俗世的厭倦。

  • 8 # 茶後書話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順治出家本身不是正史,如果傳說的順治出家是真實的,就需要從一個女人說起。

    順治帝的皇后和妃子都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女,順治帝並不喜歡她們。 順治帝的弟弟博果爾的妻子,也就是順治帝的弟媳。一天,順治帝在宮中偶然碰見了董鄂氏,順治帝眼前一亮,這個年輕貌美、賢良淑德的女子一下子跳進順治帝的心裡。後來,住在宮中的董鄂氏,名為侍奉皇太后,實則與順治帝暗地裡相會。弟弟博果爾知道此事後,羞怒而死。順治帝便正式將董鄂氏封為貴妃,並對董鄂妃百般寵愛。

    然而,好景不長,董鄂妃因皇子夭折,悲痛萬分,不久離世。 董鄂妃撒手人寰,順治帝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 9 # 迷彩人生2017

    “順治出家”是清宮一大疑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順治因愛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遊巡五臺,遂更有順治出家五臺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歷史上順治確實有意出家,並曾剃度,但最終出家未果。順治好佛確是事實順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年),大學士范文程引見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這位傳教士因學識高深很快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莊文太后曾認湯若望為“義父”,所以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之意。湯若望利用講授知識談論政務的機會,竭力向順治灌輸天主教教義,一定程度上薰陶了順治的性格和思想。順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於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還請玉林琇為他起了法名“行痴”,號“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稱弟子,以示尊敬。順治與僧徒往來甚密、尊禮備至,又廣購佛像,可以說他崇信佛教,極為虔篤。順治確曾剃度,但出家未成由於多爾袞攝政,順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於與皇后不睦,順治婚姻生活有過不夠美滿的一段,這使他一度消極厭世。董鄂(董鄂並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為史家證實。)的出現,使順治“火熱愛戀”,激起了他生活的波瀾。正因為這樣,當順治十五年正月,寵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兩年半後的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後,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終於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他命茚溪森為其削髮,決心出家。幸虧玉林琇抵京,聞知此事,命人取來柴薪,欲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莊文太后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答應重新蓄髮留俗。關於這點,不妨節錄幾段史料:其一,著於康熙十九年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說:玉林琇二次到京(時為順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為十五年),聞其徒茚溪森為上剃髮,即使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止。”其二,《玉林年譜》載:“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世祖(順治)就見丈室,相視而笑。”順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願,經玉林力勸,順治才作罷。所謂“相視而笑”,自然是一個光頭皇帝與一個光頭和尚的緣故,因為順治雖允蓄髮,此時尚未長起,便覺可笑。其三,《湯若望回憶錄》內有這樣一段話:“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託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髮削

  • 10 # 四十五度歷史

    說起出家並不是順治皇帝一拍腦袋就決定的事情,這件事有一個發展過程。

    和母后關係緊張,舒服多爾袞專權跋扈,心愛的女人去世,孩子夭折等等這些痛苦的事情一直折磨著順治,才使得甚至不得不尋找一個清淨之地遠離這紛擾。

    說起順治從六歲登基以來,一直都過得清閒自在。他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一直料理朝廷大事,忘了帝王之才的培養。後來多爾袞退位,他開始親自打理朝政。當皇帝也是需要苗子的,每天有一千一萬件軍國大事,再加上權力之間的勾心鬥角,雖然身居高位,但卻沒有普通人的清閒和自由。順治皇帝傷透了腦筋,有一天他化成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出了皇宮就往人少的地方轉,來到西山以後看到山坡上有一個寺廟門上寫著一首詩:

      朝臣待漏五更寒,

      鐵馬將軍夜度關。

      山寺日高僧未起,

      算來名利不如閒。

    這首詩和他當時的心情引起了共鳴,深深地觸動了順治皇帝。從六歲以來他接觸的就是當朝大儒,這首打油詩寫的不算文雅從結構上自然入不了他的眼。但是講的道理卻發人深思,讓他覺得當僧人的生活似乎很不錯。第二天早上,順治皇帝就沒來上早朝,文武百官在金鑾殿前整整等了一個時辰,太監和大臣們都開始著急。原來是皇帝留書出走了,宣紙上面整整齊齊地寫了一首詩,道破了順治皇帝對這個凡塵俗世的厭惡:

      我本西方一袈裟,

      為何生於帝王家?

      天下萬事紛紛擾,

      不如空門補破衲。

    國不可一日無君,派出尋找皇帝的軍隊一波又一波,搜了好多天連順治帝的影子都沒看到。文武百官沒有辦法,只好按順治帝留下的詔書,由三皇子玄燁繼承了皇位。

    這個故事只能當做飯後茶餘的閒話看。

  • 11 # 晉唐風骨

    順治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全名叫愛新覺羅•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因為深愛的董鄂妃去世,深受打擊,抑鬱成疾,後來又染上天花,24歲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現代諸多影視中,如《康熙王朝》、《鹿鼎記》等順治的結局都是出家,而在民間也有這樣的說法,那麼順治真的出家了嗎?

    順治入關後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曾於順治十年召高僧憨璞聰入宮,這位高僧對佛法的解釋讓順治眼界大開。其後,又有木陳文、玉琳繡兩位高僧入宮,順治曾經對木陳文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關於順治出家的佐證還有清朝大才子吳梅村的《清涼寺贊佛詩》,詩中“房星竟未動”一句說的就是順治並沒死,而是在五臺山出家了。據說,康熙曾經多次去過五臺山,都是為了看他的父親。

    在《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野史雜記中都有關於順治因董鄂妃去世傷心之餘削髮為僧的故事。

    董鄂氏,世稱董鄂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民間有順治與董鄂妃的前夫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搶奪董鄂妃的傳說,但這個傳說正史中沒有記載。董鄂妃18歲進宮,深受順治的寵愛,被立為皇貴妃。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順治為此悲痛欲絕,萬念俱灰。

    順治在董鄂妃去世後,請來一位高僧為自己剃度,想要出家為僧,此舉一出朝野震驚,王公大臣紛紛上書勸阻,孝莊太后也是極為惱怒。最後迫於各方面的壓力,順治沒有出家,他在病中把身邊的心腹近侍吳良輔送到憫忠寺代替他出家為僧。這些事傳到民間,人們以訛傳訛,就有了順治出家五臺山的說法。

    這些都是野史和民間的傳說,那麼正史中關於順治是怎麼記載的呢?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儲存的《清世祖實錄》中這樣記載:

    “……上大漸,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順治皇帝被明確記載死於養心殿。據順治朝進士王熙記載,順治是死於出痘。同時,在當時的兵部主事張宸《青碉集》中亦稱:

    “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

    這兩個人都是當時朝廷中人,說法一致,可信度很高。

  • 12 # 追車先森

    這是一樁歷史懸案,眾說紛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有什麼真相。對於順治皇帝的結局,一般來講,主要有三個版本,我們羅列一下。

    1、正常駕崩,至於死因,主流說法是順治死於天花,但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清世祖實錄》對於順治帝駕崩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寥寥幾字一筆掠過,令後人浮想聯翩。

    2、五臺山出家,這個論點多見於民間傳說和清代的稗官野史,加之順治生前對於佛法頗為痴迷,所以這個說法有非常廣泛的市場。

    3、被鄭成功炮擊身亡,這個說法出自《延平王起義實錄》,雖然玄之又玄,令人震驚,但考慮到該書發現於鄭成功後裔的家中,所以其真實性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肯定。

    題主說的出家屬於第二個版本

    各方振振有詞,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畢竟有正史明文記載的證據支援,但歷史向來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第二種說法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至於第三種說法,我認為可以忽略不計。既然題主明確提到了順治出家五臺山,我就圍繞這個說法簡單談一談我的觀點,提前宣告,我也只是根據以前看過的書籍和紀實電視欄目展開推理猜測,並非真相,所謂的真相,早已埋沒在歷史的重重迷霧當中,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曉。

    順治十六年,江南湖州報恩寺高僧玉林秀入京面見福臨,福臨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他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信徒,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參禪悟道的大好機會。於是,福臨封玉林秀為“大覺禪師”,自稱弟子,玉林秀賜福臨法名“行痴”。

    次年八月,福臨一生的摯愛董鄂妃病逝於承幹宮,年紀輕輕的痴情天子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巨大悲痛之中,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決心遁入空門。由於孝莊皇太后和朝廷眾臣的極力反對和干預,福臨未能遂其所願,暫時罷了剃度出家的念頭,但他一心向佛,只是在塵世間空留一副皮囊。

    民間傳說並不可信,大多是充當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不過,前幾年的一次民間文物普查活動,卻使得順治出家的民間傳說,瞬間變成了呼之欲出的真相,且聽我慢慢道來。

    河南民權縣有一座白雲寺,始建於大唐貞觀元年。白雲寺香火最旺盛的時候是在康熙年間,傳聞康乾曾三次駕臨白雲寺,時至今日,當地人們對此依然津津樂道,自豪不已。前幾年,民權縣史志辦的工作人員在白雲寺周邊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的時候,從一戶村民家裡發現了兩幅僧侶的畫像。

    其中有一副畫像令工作人員大吃一驚,百思不得其解,那副畫像中一個老和尚端坐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後面赫然露出了一顆龍頭,仔細辨認,發現他還穿著一雙朝鞋。和尚穿朝鞋坐龍椅,竟還敢明目張膽的畫出來,真是膽大包天,千古奇聞啊!工作人員詢問之下,存畫之人說,這個老和尚法名叫“醒遲和尚”。

    行痴”和“醒遲”互為諧音,更令人驚奇的是,工作人員透過對比順治皇帝和“醒遲和尚”的畫像,發現二人的容貌神態極其相似。工作人員到白雲寺仔細考察,試圖尋找新的線索。果不其然,在白雲寺的舊倉庫裡,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物件,在文革時期被拆的琉璃瓦上,刻著一條條凌空飛舞的五爪金龍。

    五爪金龍是皇家獨享的瑞獸,普通寺院斷然不敢使用,由此推斷,白雲寺以前必然是一座皇家寺院,如此看來,康熙三下白雲寺並非子虛烏有。當地的一些老人更是異口同聲,信誓旦旦的保證,“醒遲和尚”就是順治皇帝,五爪金龍琉璃瓦是康熙御賜之物,順治活到73歲才圓寂於此。

    當然,老人們眾口鑠金難免有為自家臉上貼金之嫌,就在此時,一個更有力的證據浮出水面——當地的園林工人在白雲寺栽樹挖坑時,挖出了一塊石碑,石碑竟然是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帝親筆為白雲寺題寫的一塊御賜碑,上書“當堂常賞”四個大字。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順治在白雲寺活到73歲,民間傳聞他24歲出家,康熙49年親筆題字,二者相加正好73歲,也就是說,這塊石碑是順治圓寂後康熙親筆御賜的,符合邏輯推理。

    不過這裡又有一個疑問,民間傳說順治出家五臺山清涼寺,怎麼會到了千里之外的白雲寺呢?據民權縣地方縣誌記載,明末清初,黃河決口,兩岸人口死傷無數,白雲寺也毀於一旦。為了重建這座千年古剎,當地的善男信女組團來到山西五臺山,請求佛定和尚出面坐鎮主持白雲寺的重建工作。

    佛定和尚是當時著名的得道高僧,活佛轉世,而出家五臺山的順治是他堅定的追隨者。佛頂帶著順治來到民權縣重建白雲寺,建好之後二人沒有回去,而是一直待在白雲寺一心參悟佛法,直到雙雙圓寂。白雲寺也因為這層特殊的關係,成為香火旺盛的名剎古寺,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剎。

    以上就是關於順治出家的最新論調,據說相關證據已經移交北京,等待專家們進一步考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四十歲男人的愛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