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禹九鼎

    數學好的應該語文也是好的,語文是基礎,語文好理解數學題目才準確,而語文好,數學就不一定好的,那麼哪個聰明自然見分曉。

  • 2 # 溫君幽默會客廳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數學好的孩子和語文好的孩子到底哪一個更聰明,我的觀點是,各有所長,不相上下,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來的話,預計語文好的孩子情商比數學好的孩子高,數學好的孩子智商比語文好的孩子高,但還是在一個水平線上。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每個孩子初期的智商大體一致,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由於孩子性格、喜好、家族教育以及生活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孩子的智力開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和學習方法上逐漸拉開了距離,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聰明與不聰明孩子的區別,就有了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有了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尷尬。

    然而,小時候數學成績和語文成績的差異則極有可能確定未來孩子發展的走向,也就是與孩子以後的學科與專業,工作與就業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也是父母應該高度重視和加倍關注的問題,早一點關注孩子的發展方向,對孩子的磨礪和提升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數學好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善於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聽信謠言,性格沉穩,容易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領域施展才華,但是容易認死理,也比較孤僻,不太合理,這種孩子要以專家學者型的人才為培養方向,最大限度的挖掘他們的潛能 。

    語文好的孩子形象思維能力強,表達能力強,語言組織能力強,文筆一般比較好,善於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性格豪爽開放,有利於從事領導與管理工作。

    當然,凡是都不是絕對的,在我們作家群眾當中,很多人都是理工科畢業的學生,這不是他們以前數學學的好,而是他們語文的潛能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被激發出來。換句話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被重新塑造,那就讓我們做家長和父母的要學會觀察,善於觀察,找出孩子的優勢並加以定向培養和教育,力爭培養出一個你喜歡和你放心的棟樑之才!

  • 3 # 譚浩俊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的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判孩子是否聰明,是不可能得出滿意的結論來的。數學也好,語文也罷,都不是評價孩子聰明與否的標準,更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判和評價孩子。

    首先,在父母的眼裡,不管是數學好還是語文好,都是最聰明的,也是讓父母自豪的。如果因為自己的喜好,就強把所謂的聰明不聰明套在孩子的頭上,是會對孩子產生傷害的。

    其二,數學好也罷,語文好也行,關鍵要看哪個更適合孩子,更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有時候,小學時數學好,到初中以後又變成語文好了,那麼,這個孩子是聰明還是笨呢?應該這樣說,只有笨蛋父母,沒有笨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只是父母不會發現孩子的聰明之處罷了。

    第三,對孩子是否聰明,不能看分數,看哪門功課好,而要看孩子喜歡什麼,哪個方面更有發展前景。有的孩子喜歡死讀書,也是數理化比較好,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比較適合搞科研、搞技術,在培養過程中,就可以適當地向這些方面傾斜。反之,如果喜歡觀察社會,有社交能力,善於思考問題,則可以向文科方面努力,從事財經、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還是那句話,孩子不存在聰明不聰明的問題,只有父母是否足夠聰明,能否發現孩子的特點和潛能。否則,就會抑制孩子的發展。

  • 4 # 10000年寵物號

    這個問題,呵呵,當然是都聰明瞭。

    米飯和麵條哪個好吃?喜歡吃的都好吃;

    奧黛麗赫本和費雯麗哪個漂亮?感覺美的都很美;

    周潤發和劉德華哪個帥?各有各個帥,都帥。

    數學好的小孩也會語文好;語文好的小孩數學未必差;

    祖沖之是偉大的,李白也是偉大的;

    數學好的小孩是聰明的,語文好的小孩也是聰明的。

    聰明點不同罷了,春蘭秋菊,各擅勝場。

  • 5 # 舒小燕

    你好,原諒我不請自來。

    我認為理性判斷的話沒有哪個孩子更聰明的說法,只是孩子天賦不同。

    就像你不能說愛因斯坦比托爾斯泰聰明一樣,你也不能說數學好的孩子比語文好的孩子更聰明,反之亦然。

    從感性上來說,大部分人會認為數學好的人比語文好的人更聰明,這主要是因為數學考試的“難題”會難到很多孩子,容易把孩子的學習情況分層,而語文因為是母語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考及格,分數差距不會很大從而給人錯覺。

    這個“聰明”如果是從智商上來說,智商測驗包括十一個專案,有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影象、積木、排列、拼圖、符號,是一種全方位的測試,因此不會出現數學好或者語文好的孩子更聰明的說法。

  • 6 # A張玉盼

    我認為數學好的小孩和語文好的小孩各有千秋,數學偏向於理性思維,邏輯性強,而語文偏向於感性,觸及內心深處。聰明不僅僅是從智商看出,還要看人品情商等,全方面發展。數學好不一定擅長人際交往,語文好邏輯性不一定強。因此看一個孩子是否聰明,主要還要注重智商情商全面發展。

  • 7 # 梢14

    不能單純的以數學或者語文好來判斷孩子聰明與否,只要能有一科好,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比如馬雲數學不好,誰能說他不聰明?還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怎麼好,可是他也是非常的聰明,比如韓寒,在他退學的時候誰又會想到他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

  • 8 # 這個冬季很漫長

    曹沖和曹植哪個聰明?大家肯定認為曹衝聰明,因為小學課本選錄了《曹衝稱象》而沒有選錄《曹植七步成詩》。一代梟雄曹操也認為兒子曹衝是聰明的孩子,而沒有提及曹植。曹植卻最終被其兄曹丕逼迫離開京城。因為曹丕認為父親曹操會把皇位傳給曹植,曹丕的擔心不無道理,詩人的想象天馬行空,也就是謀略。江山靠謀略才得以治理和穩固。但是,諸葛亮不發明製造木馬流牛攻下桐柏城可能會更難。

    皇上愛文官還是武官?都愛!一個帶兵打仗,一個出謀劃策。

  • 9 # 天籟134764048

    數學學習好。反映出孩子思維敏捷。能夠從題目當中提煉有效資訊,並且迅速組織有效的,解題方法。傾向於,理性思維。

    語文學習更多的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和生活中細膩的觀察與感受。最終結果是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數學更側重於,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更注重理解,表達能力。

    其實對於一個學霸來說,語文數學能力都很重要。尤其現在社會需求。各行各業都面對著和人溝通的問題,如果,數理化學的好。語言表達能力很差,無法與人溝通,在工作中也沒辦法獨當一面。相反,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做事卻缺少統籌規劃,不懂得計算成本,也是,無法成就大業的。

    聰明不聰明,和,是否有成就。之間的關係複雜。非智力因素所佔的比重更大。如果一個聰明人,不肯腳踏實地,踏實努力,最終也會一事無成的,在這個,前提下,聰明不聰明是沒有意義的。

  • 10 # 劉金子

    數學好的小孩聰明。

    科學家,理科生,做生意的。語文好教師,文科生,寫文章,耍嘴皮子。學文的吹牛逼騙子多。數學好聰明,語文要麼吹牛皮,要麼啞巴

  • 11 # 冀之筆

    個人認為一個人聰明與否,不能簡單地以數學成績和語文成績的好與差來簡單地劃分和區分!

    聰明是一個很抽象有時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的話題!這個要分時間分場合去理解,一般情況我們判定一個人是否聰明最多地是從他的言行舉止上來判定的!就拿說話來說,有的比較直白直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他們不藏著掖著!有的人就比較含蓄或委婉,同樣的意思他們會選擇不同表達和語氣,讓聽者去自己分辨對與錯、好與差,試問這兩個人哪個更聰明呢?我個人認為後者可能更聰明,事實上前者的數學成績更突出,後者的語文成績更好!

    作為一名學生家長,不要在孩子聰明不聰明上過分糾結!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孩子是自家的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他們的各具特色才造就了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數學成績突出只能說明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真強假強在學前和小學乃至初中階段是看不出的,等上了高中才能分辨出來!語文成績突出的孩子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理解能力比較突出,這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在做數學應用題時就能發揮出來,他會注意到每一個字詞的含義,所以更利於理解題意,審題更細更不容易出錯!

    語文、數學都是基礎學科,不論你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這兩門功課都不能放鬆!而語文與數學相比又是首當其衝需要學好的否則出身社會就會出現成長上的瓶頸!因為溝通是必不可少,如果出現理解表達溝通方面的障礙那是一輩子的事情!

    不管怎麼說,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最重要,有父母呵護照顧不缺失愛最重要!他們就是一張白紙,明天的藍圖怎樣描繪,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

  • 12 #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低年級中,語文好的孩子更聰明;

    高年級中,數學好的孩子更聰明。

    我專職輔導一年級,很少出現數學特別好而語文特別差的,語文爛數學更爛的倒是有不少。

    因為語文是低年級中的地基學科,語文不好,通常理解能力也不好,這會直接影響英語學習和數學中的題意理解。

    在低年級中,因為誤解、漏讀題意而扣分的比比皆是。

    語文學科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好壞,對理解能力的好壞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到了初二之後,形勢急轉。數學成為了地基學科。

    數學不好,物理、化學就很難學得多好。

    而語文在中學階段,更多的是拓展,在大家都懂得基本套路後,看誰能更重視細節——這種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強化。

    但數學不行,隨著年級的增長,數學的知識點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根本沒有通用套路——邏輯思維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強化。

    小學階段語文好,這種優勢幾乎可以持續整個求學生涯,甚至可以帶到職場。

    小學階段數學好,跟中學數學好沒有必然關係。但是中學階段數學好,對於就業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的聰明是固定的,數學的聰明則充滿變數。

  • 13 # 決勝網

    聰明與學習的好壞本身應該說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俗話說:“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錯的只有踏實、努力與勤奮才是學習好的必然條件,而聰明並不是。有的孩子並不聰明,而就是因為努力,數學成績也好語文的成績也很好,其他學科都好。其實,我們很難給聰明來進行界定,聰明是要放在一個特定的場合來判定的,能夠解決問題合理的化解矛盾就是聰明。

    一、各有所長,不必糾結

    孩子來自於天堂,他們是獨一無二的,並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他們在沿著相似程序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比完全相同,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孩子在哪一個階段都是有可能被重塑的,所謂各有所長呀。數學好證明了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較強,善於思考問題,有較強的探究意識;語文好是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強,善於與他人溝通融洽的同伴交往,所以作為父母不必糾結孩子的成績,更不要糾結於哪個學科學的好才是聰明,只要精心的陪伴順其自然的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樂觀向上的情感,使孩子自己指導努力多學多練才是硬道理。

    二、語文是基礎,閱讀最重要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數學的學習是透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學好語文更為關鍵,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會在學習上凸顯優勢。特別是近幾年的中高考的改革,都增加了各個學科的閱讀量,閱讀能力較強的孩子能夠正確而清晰的理解題意,從而提高各門學科的成績,所以從小培養有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 1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問題非要二選一嗎?

    我覺得對“聰明”的定義應該每個人都會不同的看法吧?

    我感覺如果我說出來我對“聰明”的定義,可能更多人並不一定會接受:

    1、純粹的聰明應該指的是“天賦異稟”。

    “天賦”這東西挺沒道理的,有天賦沒天賦如果用常規的方式考核,那麼可能區別並不大。比如小學階段的課內成績幾乎反應不出來天賦的優勢,因為“勤能補拙”。但是越往後這個天賦的作用就越來越大了,不是“勤能補拙”不好用了,而且留給你“勤”的時間不夠了!

    所以天賦高的我認為是存粹的聰明。

    2、知道為什麼、怎麼學的。

    刨去天賦異稟的人群之後,我們來看剩下的人。這時候那句“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就比較有說服力了。

    這時候的“聰明”我認為更多指的應該是一個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的如何沒夠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好的如何能夠去改變……

    就以題主的問題為例,數學好的孩子他知不知道語文也很重要?知不知道他應該透過什麼方式(當然家長老師告訴他之後他能認可也算)如何學好語文?如果他能做到這些並且也付諸行動了,那麼我認為他是聰明的!但是如果他都不知道,而且只是單純的數學好(注意這裡跟“天賦”沒關係,可能是興趣又或者是努力而達到的好),那麼我認為這就不是真聰明!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傻”。

    反正語文好的那個也是這個邏輯。

    因此只是說數學好或者語文好我認為是無法判斷“聰明”與否的。

    假如非要做一個選擇:

    我傾向於數學好的!

    因為題主說的是“小孩”,那麼我就把這個年齡界限限制到了中小學了。

    以下言論都是我“胡編亂造”的,大家可以當成趣談看看即可,不必當真。

    我認為數學比較側重理解(咱們這裡不做“較真”處理,不說個例),而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更側重的是記憶。雖然在閱讀、寫作上對一些總結機率分析表達等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是隻要訓練得當,這種細水長流的學習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還可以的。當然,既然是“好”這個程度,那就真的不太容易達到了,“厚積薄發”是語文學習的最大特點,即使你會了很多技巧、方法但是如果你沒有進行過正對應的訓練和大量的積累、練筆,那麼你也只能是存在理論上的“會了”,最常見的就是——茶壺煮餃子,肚子裡有倒不出來。說真的,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時間”砸出來的!

    而數學則不然,數學依靠記憶短時間有效但是很快就會“失效”,他不同於語文,好賴語文看的多了做的多了還有個“語感”,而且生活中大豆我有幾乎用用。但是數學就不同了,如果你沒理解就去刷題,你放心吧,刷你都刷不動的!直接就給你卡住脖子了!如果你不回頭去重新理解,你只能寄希望於你自己“發現”、“創業”解題的方法了!這還是取決於你是不是天才……

    因此數學學習相對而言要求更高!“時間”對於數學的學習,更多時候不是體現在“積累”而且“理解”上!至於刷題,更多時候是學習當把這些知識點與其他問題相結合或者用複雜方式表述的時候能否找得到“真實目的”。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有些數學題,語文不好可能題目也讀不懂……

    好吧,說到這裡我已經不太想繼續分析這個我覺得弄啥意義的問題就……

    就目前的應試要求,我們有的選嗎?沒得選!語文和數學就別再比較了,邊上站著的英語都沒說啥呢!好賴你語文日常還有個環境,不管什麼題多少還有個出處、參考啥的。英語呢?你把課本都一個字不落的背過、默過一樣白瞎,考試時候一樣N多不認識的單詞、沒見過的語法……

  • 15 # 夕陽紅155908541

    數學好的小孩和語文好的小孩哪個最聰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是非此即彼。小孩因某一事或某一方面的興趣而偏向語文或數學,主要精力學數學者,則數學成績好,主要精力學語文者,則語文成績好,對小孩來說,語文數學成績都好最聰明,要糾正小孩偏科的不良傾向。語文使人聰明,數學使人精明。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沒見過語文成績最差而數學成績最好的,或者語文成績最好而數學成績最差的。

  • 16 # 寒石冷月

    這個問題很具迷惑性,如果不認真思考很容易變成單項選擇題,如果你真去選擇了,那你肯定不夠聰明喲。

    數學往往考察孩子的邏輯推理和計算能力,而語文則重在考察孩子的抽象思維,兩門學科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比拿兩個來較數學好和語文好誰更聰明,幾乎沒有可比性,因為這不是同屬性的比較。要比,只能單純讓兩個孩子同時比同樣的數學或語文解題,才能有所區別。

    當然,僅就聰明而言,這與早期教育和後天孩子的興趣發展還有密切關係呢。如有的孩子早期教育中,父母特別重視識字興趣和閱讀培養,孩子會透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很多知識,當孩子對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後,會逐漸變成自發式閱讀,即獨立閱讀。與此同時,再稍加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學好語文自然就不是難事了。

    而對於數學學習,也需要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因為答題時需要讀題,需要充分理解題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判斷、比較、計算等。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學數學,恰是因為數學書寫量小,理解起來輕鬆,只要掌握答題方法,掌握基礎知識點,很容易把答數學題任務完成。但是語文就不一樣了,背、記、理解、寫作、閱讀理解等內容,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所以說,聰明的孩子應該是不偏科,即喜歡數學,也喜歡語文,且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有明確的成績目標,絕不會隨意偷懶,這便是良好的學習品質。

  • 17 # 無憂精英網

    一個孩子的智商不能簡單的用語文和數學的好壞來衡量,更不能僅用學習成績來衡量。比如說,考了好幾次大學都落榜的馬雲先生,他究竟是聰明還是不聰明?

    1、首先,對於不同學業階段的孩子成績反映的素質有所差別,比如對於小學1、2年級這樣低年級的孩子,語文和數學成績可以很簡單的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不需要智商都能完勝。

    但是如果到了高中,數學好的孩子相對來說語文也不會太差,因為很多的數學題需要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正確判斷題目的意思,問題的關鍵。

    2、當然,我們知道任何科目,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問問積累和沉澱。但數學和語文需要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比如數學需要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等,而語文則需要有更廣的開放性思維,要善於聯想,用詞精準,從學術上講是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不能簡單的定義。

    簡單的講,就像大腦分左右腦,各司其職。左腦司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各種五感渠道進入的訊息。而右腦則是將收到的訊息以高速影象處理,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比如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

    就像你怎麼判斷數學家和文學家那個更聰明?

  • 18 # 大三老學長

    不知道這位家長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小學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小學的內容相對單一,即使不理解也可以透過記憶和背誦來獲取高分。所以透過分析哪科成績的好壞來區分孩子是否聰明是不嚴謹的。

    大家都知道左腦控制的語言的、邏輯的、分析的、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而右腦則主要負責直觀的、綜合的、幾何的、繪圖的思考認識和行為。所以就有人認為左腦發達的人數學好,也更加聰明。

    當然這是一個謬論,科學研究已經表明,並不存在著左腦優勢於右腦,左右腦之間的分工也並沒有那麼明顯,它們同樣具有對方的功能,任何功能都是左右腦同時參與的。使人類能夠既進行創造性又進行分析性思維的是所有腦區域之間的聯絡。只有所有大腦區域的連線才使人類能夠從事創造性或者邏輯性活動。

    用數學好和語文好是不能區分出這個孩子是不是聰明的。就像鄭淵潔數學十分的爛,時常不及格甚至零分,但是並不能阻礙他成為童話大王,寫出一系列受家長小朋友喜愛的童話故事。像錢鍾書當年數學只考了15分,也並不能阻礙他成為一代偉人。如果用數學成績來區分一個人是否聰明,那麼鄭淵潔和錢鍾書肯定是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孩子了。

    聰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還沒上學的孩子能夠寫出1到100的數字,我們可以說他聰明。同樣他能夠背誦出十首唐詩,我們也可以說他聰明。有些東西家長都沒有教過他,他卻能夠從日常的生活中觀摩體會出來,那他也很聰明。所以光是從數學和語文成績的好壞是沒有辦法分辨出是否聰明的。

    一個孩子聰不聰明可以從平常的一些小動作看得出來。比如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喜歡鼓搗一些東西,或者對於事物具有十分大的好奇心,喜歡追問到底。語言社交能力出眾,心態樂觀等這些都是聰明的表現。其次聰明的孩子需要聰明的家長進行引導才能夠把聰明用在正途上。

  • 19 # 微雨潤苗

    我是語文老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數學好的學生,和語文好的學生相比,哪個更聰明?說實話,這個問題有點強人所難——這就好比問我:包青天包大人和非洲黑人比起來誰更黑是同一個梯度的難題。一般情況下,語文成績好的學生一般數學成績也相當優秀,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往往語文也差不到哪裡去。如果真的出現嚴重偏科現象的同學,比如數學成績特別牛而語文成績特別爛的同學,或者語文成績特別優秀而一考數學就不及格的學生,這兩種人到底誰更聰明呢?

    我的答案就是: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智商更高一些,思維更敏捷一些;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情商更高一些。說到聰明,其實聰明包含著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語數兩個科目全面發展的學生才是最聰明的,因為聰明的學生不會偏科,不會荒廢掉任何一個科目。

    中小學階段,只要智商沒有“欠費”,數學成績進步的速度一般情況下要比語文要快一些。這就好比一位同學,想在數學上加把勁,那麼只要找對方法,稍微提高理解能力,多整理“錯題本”,那麼學習成績就會如同吃了“特效藥”似的暴漲;而語文基礎不怎麼樣的同學,想要讓語文成績“加大油門”,我覺得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這就好比“掛點滴”似的——語文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哪怕你智商再高,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去積累、去背誦、去理解、去感悟、去撰寫,才能讓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這就表示,學好數學需要一定的智商,需要比較強悍的理解能力。一些同學在數學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同學,或許在考試當中就能考取九十多分,哪怕他(她)不怎麼做數學作業,也不影響相關同學成為數學科目上的佼佼者。

    但是,語文這個科目,單單靠智商還是遠遠不夠的。語文不僅考驗學生的記憶力,更考驗學生的耐心和毅力。比如語文學習中漢字的書寫,要一筆一劃地寫,而不能把漢字的書寫搞成“畫符”;課文的學習要先預習,掃清閱讀障礙,勤查字典,多問為什麼,這樣才能在課堂學習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課後時間還要認真完成作業加以鞏固,才能讓所學的語文知識如同種子,在學生的腦海中“紮根”、“發芽”、“長葉”、“開花”乃至最後的“結果”——擁有非同一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最終形成,也會讓學生的情商不斷提高。語文優秀的學生,無論學生在口才還是在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或者為人處事的原則方面都會讓人刮目相看。

    數學,精打細算,收穫的是智商上的提質增效;語文,文如其人,收穫的是情商上的“換擋提速”,我是這麼認為的,你覺得呢?

  • 20 # 東愛雨小公

    如果單純的從數學成績和語文成績來判定孩子是否聰明的話,這種判斷顯然是不具備科學依據,也沒有什麼意義的。在教育界有這麼一句話:小學生的成績比較具有欺騙性。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小學生的成績不要過於的關注或者評價他們是否智商高等,畢竟在當前的小學教育實踐中,也已經證明了小學成績比較具有欺騙性的真實性。

    在教育實踐中,不同的學生對於不同的科目都會有所擅長、有所不擅長,這也就說我們常說的學習偏科,但是以不同學生的擅長項來斷定他們是否聰明,這可能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數學比較好的,可能理性思維比較強,面對問題時,基本按照理性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就會更偏向於感性思維,情感比較豐富,往往會具備比較強的文學素養。因此,他們只是在不同的領域當中找到了自己擅長的科目,但是他們都是各有所長,難道就因為擅長的專案不同,就要判定他們誰更聰明?這不也是在判定部分科目的優劣嗎?

    我們再來看幾個現實的例子,一代才女張充和被北大破格錄取,備受當時北大校長鬍適器重,但是她在入學考試中的數學成績為0分;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在1928年的時候,考入當時的清華大學系,後留校任教,可是他在入學考試中數學成績同樣為0分;曾任清華校長的羅家倫在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時,發現他的數學成績同樣為0分,但是他的作為成績為滿分,被北大破格錄取......像以上因為偏科而在其他領域創造出比較優秀成績的名人志士有很多,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也創造出了不俗的成績,難道他們不聰明嗎?

    其實孩子的聰明不聰明,不能以他們的語文或者數學成績來判定,不少在藝術上很深造詣的名人志士,當年在上學時的學習成績也很差,甚至幾乎所有的科目成績都是很低的,但是他們仍然在藝術領域成就了自己,使得世界藝術領域的更加豐富多彩。

    與其糾結在哪個科目上學習成績更好,孩子會更聰明,不如多發現孩子在哪個領域更擅長,如果發現他的擅長領域,就積極的去培養他們的擅長專案,爭取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好成績,也是讓他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也可以讓其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有更好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著名詩人寫的詩歌,一百個人看一百個人不懂,這真的是好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