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戲頭號
-
2 # 腳踏一枝梅
因為"忠義"!
一部三國演義,將關羽的忠義故事,渲染到淋漓盡致,為形成關公祟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送皇嫂;單刀赴會;刮骨療傷;溫酒斬華雄、萬馬叢中取上將首級……,橋段一個比一個精彩!身在曹營心在漢!
改朝換代和戌守江山,都需要關羽這樣的"忠義"武將,為此,宋.清的皇室將武聖關羽又晉封為帝,關夫子力壓文宣王孔夫子!
歷史上的關羽是個帥才,蜀國的荊州戰區司令官,死後封侯!
-
3 # 狼煙火燎
關羽即使將才,也是帥才!關羽武力值高,體恤士卒,帶兵衝鋒時一馬當先,萬軍從中斬殺顏良,帶騎兵衝鋒又殺文丑!後來還斬殺龐德等,作為將才帶兵衝鋒陷陣功績顯著,而且作為北方人,能帶騎兵,能帶步兵,到了南方還訓練水軍,這簡直就是個全能型將才!
而關羽又是一個比較優秀但缺點十足的帥才,優秀是因為其統帥兵馬帶兵打仗非常優秀,指揮統帥大軍非常優秀!劉備從起兵後,但凡有一點點壯大後,就一直是兩路兵馬,劉備自己帶一支部隊,關羽帶一支部隊,直到後來劉備有了荊州和蜀後,都沒有改變過。而關羽統帥兵馬能力應該很強,孫權和曹操都很忌憚關羽!
而缺點十足就是傲慢,不知道團結同事,瞧不起士大夫,永遠在士大夫面前高高在上,他統治下荊州那些士大夫都得看他的臉色,可能因為如此,呂蒙部隊一來,還沒有開打,整個荊州就投降了,連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都投降了,這些人恐怕早就在關羽高壓下受不了了,也因為如此導致了關羽被殺!
-
4 # 標準的70後
我認為,關羽被稱為“武聖”,是由於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將才,民間喜歡他講哥們義氣,忠誠,勇猛。另外,明清時期的封建統治階級大力倡導人民崇拜關羽。
關羽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將才,他也有剛愎自用,不講原則,義放曹操等缺點。但是,華人民寧願喜歡有瑕疵的關羽,也不崇拜完美無缺的諸葛亮。現在,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而沒有孔明廟。關羽被華人民視為武聖、財神。
我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階層中的精英,但是,他們也有常人所具有的缺點,如貪財,好色,吝嗇、抽菸、喝酒等。我們要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在重大政策出臺之前,先傾聽知識分子的意見,免得出錯,栽跟頭。
-
5 # 冬天裡de棉花糖
後人對於關羽忠義的喜愛,尤其是封建社會符合統治者的利益,所以一直在加封關羽,沒多大毛病就是剛愎自用,說白了就是瞧不起人,尤其瞧不起文人,個人認為只能為將不可任帥
-
6 # 無奈的人生135
第一,主要是體現在忠義上,第二才是武藝超群上。再加上各朝代君王的對其忠義與武藝的讚賞,加封,才被稱為,武聖。
-
7 # 風逝25659181
對劉備不離不棄是為忠,華容道放曹是為義,虎牢關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聘,過五關斬六將是為勇,夠武神的資格
-
8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三國演義的渲染,再加上關羽的個人魅力:
其一,關羽忠。對於劉備,關羽一旦認準這是一個匡扶漢室的人,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因此雖然在曹操那裡,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關羽仍然不為所動。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前去尋找劉備。
其二,關羽義。雖然曹操華容道戰敗,狼狽不堪。關羽甘冒著被諸葛亮殺頭的危險,放了曹操,這是感念曹操昔日在曹營厚待之恩。
其三,關羽友。關羽和張遼英雄相惜,平時關羽對人一直很高傲,很少屈膝。張遼被擒,關羽心疼張遼是一員大將,為了張遼下跪曹操,讓他保全張遼一條性命,曹操為之感動,放了曹操,並且重用。
其四,關羽勇。兩軍交戰,關羽萬馬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 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 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 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
其五,關羽善用兵。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徵鼙震地。德大驚,急出帳上馬看 時,四面八方,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餘,于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關公及眾將皆搖旗鼓譟,乘大船而來。 于禁見四下無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關公令盡去衣甲,拘收入船,然後來擒龐德。
可見關羽作為大將,的確不同凡響,經三國演義渲染更是厲害,後來更是被人推崇,後來被歷代帝王封王封帝,然後取代岳飛成了武聖人。
-
9 # 腦洞歷史觀
張飛關羽都是劉備的兄弟,都是忠心耿耿,從沒有背叛過劉備,自始至終的追隨劉備。那為什麼張飛沒封聖,關羽封聖了呢?
這應該有數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國故事的流行,使得這裡面的人物廣為熟知。這是大前提。
第二個,三國忠義的人很多,每個團隊都有,比如孫權團隊的周瑜,曹操就更多了,夏侯氏,曹家人,郭嘉等等。
為什麼選劉備團隊呢?當然是劉備團隊後面被認為是正統。尤其到了宋朝,大家都認同劉備團隊,當時聽書,聽到劉備大敗,大家都抹眼淚,聽到曹操大敗,都哈哈大笑。為什麼認劉備為正統呢,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好了,如果要選一個忠義的人來封聖,那一定要從劉備團隊選。劉備團隊中,自始至終都追隨的當然是張飛跟關羽,兩人都是萬人敵。那為什麼不選張飛,而選關羽呢?
原因有二,一是張飛是個粗人,沒什麼文化,總不能找個粗人來封聖吧。
當然,張飛到底粗不粗,這個在正史中沒有定論,但在演義中,故事中,他已經被刻畫成了一個粗人。大家都認為他粗了。
而關羽則有點儒將風度,比如他喜歡讀《春秋》,格調比張飛要高一點。
第二呢,關羽的忠義受到過考驗,關羽曾經被曹操抓過,曹操為了拉攏他,是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但是關羽不為所動,表示自己是一定要追隨大哥的,而且還要報恩,幫助曹操殺了顏良這才離開。是為忠義兩全。
後面還有捉放曹等橋段,其實都是為了完善關羽的情況進行了美化。
而張飛沒有受到過這樣的挑戰,不是說他不忠義,而他的忠義故事講起來就沒那麼好聽,老百姓喜歡聽故事啊,這樣,關羽漸漸就成了忠的象徵,最後封聖了。
-
10 # 古今之言
關羽被稱為武聖,就是武中之聖,這裡其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他的武,一個是說他的聖。
關羽的武是有目共睹的,在個人武力上,早年有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的成績;中年全盛時期於萬軍之中取顏良文丑首級,如入無人之境;晚年荊州之戰還力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年全勝時期的關羽估計不亞於呂布,也算是到了武之極盡了。
再說關羽聖的一面。關羽之所以能成聖主要在於他的義氣,自桃園結義之後跟著劉備歷經磨難,不離不棄。最讓他揚名天下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寧願拋棄榮華富貴也要護送著大嫂去追隨劉備。三國時期能做到這一步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關羽的武聖不是以武成聖,而是既武且聖,自古以來,武力值能超過關羽的不在少數,但能做到既武且勝的卻只有他一個。
-
11 # 隱語
有一個笑話。
問:劉關張三兄弟結義時拜拜的哪路神仙?
答:三兄弟這是要混江湖,拜拜自然是關二爺。
關羽號稱“武聖”,與孔子相提並論,在民間信仰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然而,關羽信仰卻並不是從三國之後就開始興起的——第一座關帝廟建於公元六世紀,此時為南朝陳,距關羽被殺已經過去三個世紀。隋唐時期,關羽信仰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但還遠遠稱不上主流。
關羽信仰真正流行起來的起點應當是宋朝。先是宋哲宗趙煦封關羽為“顯烈王”,後是宋徽宗趙佶對關羽四次加封,北宋滅亡時,這個劉備麾下的大將,其名號已經堪比《冰與火之歌》中的龍媽:“中惠公”、“崇寧真君”、“胎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但是這時還不曾有“武聖”這一稱呼。
兩宋對關羽的崇拜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直接導致軍力弱化,長期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襲擾,使得“武藝”被崇拜;另一方面是商業發展背景下游民階層的出現,使得“江湖”被崇拜。而關羽,則正好是“武藝”與“江湖”的完美結合。
《三國志·關張黃馬趙傳》中對關羽有如下筆墨:“亡命奔涿郡”、“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這些描述都是其武藝絕倫又有江湖義氣的腳註。兩宋時關羽崇拜的興起,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此時,關羽依然不是武聖。明朝時,明神宗朱翊鈞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這裡有了“聖”,但不是武聖——直到清代順治皇帝才將關羽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這裡就有“武聖”二字了。至道光時期,關羽的封號已然至尊:“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當然,這時關羽所代表的最重要的品行,已經是忠義了。
-
12 # 9紫氣東來
應答,關羽成了武聖的來歷就是當初於劉備拜個把子,不求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死,凡拜把子的不都要來這一套嗎?其主要原因劉備戰敗後把老婆都丟了,關羽全軍覆沒,投降了曹營,保了皇嫂,而有言在先,投漢不投曹,一但找到劉備還是要走的,事實關羽官封漢壽亭還是古城相會了,這說明關於還是講義氣的,不忘當年之約,從反面講還是曹操惜才如命,尊重諾言,否則十個關羽也被掛了,劉備家屬也沒了,說明曹操做人還是有底線的,這個不承認不行。關羽是由義而出名被作者,民間,舞臺藝術而神話起來的。
-
13 # 醉愛國學
關羽有“忠心”、“仁義”、“勇敢”三絕。關羽的“忠心”表現為,追隨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永不背叛。“人在曹營心在漢”是最好例證。關羽的“仁義”表現為兩方面:一,“小仁義”是有難同當,樂於助人,除暴安良,等等;如“義結金蘭”。二,“大仁義”是匡扶天下,輔佐劉備恢復漢室;如,關羽橫刀立馬,幫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和北伐曹操。漢儒董仲舒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關羽的仁義冠天下。關羽的“勇敢”表現為,從不畏懼,勇往直前,奮勇殺敵。關羽的“忠心”、“仁義”、“勇敢”三絕,令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無不敬佩。因此,古代各朝,奉關羽為武聖,弘揚正氣,樹立榜樣,萬民敬仰、學習。
-
14 # 汐水柔情
在三國為什麼只有關羽被稱為 “武聖” ,對於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關羽的事蹟,其實“武聖” 還有人認為是岳飛,但是大家公認的是關羽,下面就來了解一下關羽: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聖,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以上對關羽有了初步瞭解,在三國演義裡面,也有很多描寫關羽的情節,這也充分表明了,關羽在武力值方面非常高,更可貴的忠義二字,對劉備的忠,對兄弟忠,這也是歷史上罕見的能文能武,品質又高的武將,所以讓關羽擔當“武聖”,也是大家公認的,聖人最起碼要品質高尚,其次才是武力值高的,縱觀歷史關羽最恰當不過。
-
15 # 龍少3600
其實三國中被封神的有三個人,分別是關羽、諸葛亮、甘寧,因此武將中被封神的是兩個人。
關羽不必再過多介紹了,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英雄事蹟那是熟不勝舉,而且忠肝義膽,死後被封為武聖人,受後人敬仰!
甘寧,知道他封神的應該沒幾個,他原本只是個混混,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但在二十歲那年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變得奮發圖強,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東吳名將,尤善水戰。死後直到宋朝才得到官方的封神,到南宋時加封為:昭毅武惠遺愛顯靈王。
-
16 # 江南有凌笑
將關羽封神的是封建君主,但將他一直延續到今的卻是千千萬萬的的華人,因為關羽的形象早已和中華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
桃園結義薄雲天,偃月青龍刀刃寒。
一騎絕塵走千里,五關斬將震坤乾。
忠心報國為樑棟,肝膽護兄鑄鐵肩。
一去麥城無復返,英魂廟裡化青煙。
在三國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治世能臣曹操,仁德無雙劉備,勇冠三軍呂布等等都點綴著歷史的星空,但關羽不但在當時立下了不世之功,更是名垂千古,靠的就是那一身的忠義勇。
關羽之忠,讓他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而去,是的,他只有一個主公,即使這個主公落魄失勢,依舊擋不住關羽千里走單騎的赤膽忠心
關羽之義,讓他桃園三結義之後,一生與大哥三弟並肩作戰,至死不渝,是的,桃園一拜,此生無憾
關羽之勇,勇到百萬軍中斬顏良誅文丑,勇到單刀赴會東吳無人敢動,勇到水淹七軍,讓整個華夏大地為之顫抖
浪花淘盡英雄,三國的關羽已經逝去,但中華民族的關羽正在形成
封建君主的打造
如果說唐高宗將關羽作為軍神列入國家祀典考慮的是關羽的軍事能力的話,那後世的宋元明清統治者的加封則更加註重關羽忠義的品格了
是的,依靠三綱五常建立起來的封建統治也需要信仰,君主是信仰,不過君主高高在上,離一般民眾太遙遠了,統治者們需要平民化的神,於是統治者們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找到了關羽,這個給歷史塵封了許久的平凡而又不尋常的人。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封神行動開始了,一如當初塑造儒家正統一樣,統治者在這上面顯得熟練得多,關羽的忠義給無限放大,封號也從最初的“忠惠公”一直到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長達26字的封號標誌著對關羽官方化塑造的完成
民間的推動
事實上,關羽最初的信仰和神華是從民間開始的,關羽麥城遇難後,有關這虎將乃系天宮青龍轉世之說,便於華夏大地尤其是在荊州和解州廣為流播。
如果說青龍轉世的傳說是關羽民間信仰的開始,那麼當典當、腳伕、算命、香燭、蠶業、絲織、糕點業、豆腐業、鹽業、剃頭業都爭先恐後地立關羽為祖師爺的時候,那就標誌著關羽在民間信仰的確立已經完成。
由人到神,關羽完成了從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到官方和民間神的華麗轉變,背後反映的是中華名族精神不斷形成塑造的歷史。
-
17 # 老王老煙刀1
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無人可擋,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追求匡復大一統強漢,拯救漢土蒼生的理念和執著忠貞,這樣的驕人戰績和人格魅力不是武聖是什麼?
-
18 # 重陽春
此者之人,實為後世的吹捧之故也!孔子也是如此,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都是封建統治者樹立的典型,為其自身統治服務所利用的精神教化宣傳工具!
-
19 # 土鱉君說
開口便說,說天下可說之事。
咧嘴便笑,笑世間招笑之人。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謂蕩乎難名。
上下五千年,你方唱罷我登場。
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文人輩出,武將雲集。
有名有姓的璨如星海。
在全球華人文化圈裡,有兩個人是永遠高高在上的。
一位是誨人不倦的萬世師表,文聖人孔子。
另一位就是威風凜凜的忠肝義膽,武聖人關二爺。
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文聖妙筆著春秋,武聖月下讀春秋,兩位聖人一張一弛,珠聯璧合。
對這二人的崇拜跨越了地域、民族、行業和階層。
跨越了年齡、性別、宗教和知識層次。
特別是關二爺,儼然已經化身成為華人的道德追求和正義判官。
關二爺身上凝聚的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勇精進、以義取利的忠義仁勇如今已然成為正氣浩然、彪炳日月的民族魂。
在浩渺的中國歷史上,關二爺是唯一一位被儒釋道三家共同認可的偶像。
他的身上融合了儒家的倫理,佛家的慈悲和道教的道德。
在廣袤的世界地圖上,凡有華人之處,必有關公信仰。
遠在海角之南的塔斯馬尼亞島,都有供奉關公的廟宇。
在香港,無論阿sir還是古惑仔,都是二爺的忠實粉絲。
在臺灣關公像的銷量遠遠超過了媽祖。
在華人眼中甚至是泛華文化圈中,關二爺絕對是一種精神層次的信仰。
關二爺自桃園結義以來提青龍偃月刀,跨追風赤兔馬,桃園結義情義深,身在曹營心在漢,斬顏良,誅文丑,戰長沙,護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殺龐德,敗於禁,水淹七軍,單刀赴會,獨創江東,月下讀春秋,誓不事二主的故事已經傳唱千古,這裡土鱉君就不在贅述了。
咱就來看看關二爺的頭銜。
官方最高頭銜:“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聖眷恩寵至濃,無可復加。
儒家最高稱謂:“武聖人”。文成武德,輔國開太平。
道家最高稱謂:“關聖帝君”。降妖除魔,統領陰兵。
佛家最高稱謂:“護法伽藍、護國明王”。忠義英豪,鐵血護法。
民二爺在民間的身份就更多了,什麼是武財神,哪個是戰神、軍神,自是不在話下
甚至《西遊記》中還將他老人家奉為送子神
剃頭匠們還將他奉為祖師爺。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可以說關二爺應該是當今中國頭銜做多、信眾最多、流傳地域最廣、受敬仰程度最高的神明。
關二爺神化,也是中國曆時最長、官方認可度最高、民間參與度最熱烈的造神運動。
本期土鱉君就跟大家一起看看關二爺是如何從一名優秀將領演變成萬世共敬的神明的。
與西方神不同,華人的神明分為兩種。
一種是自然崇拜,這是自原始社會便流傳下來的信仰觀,所以在中國每座山都有山神,每條河都有何伯,甚至一棵參天大樹都有相應的樹神,黃鼠狼、刺蝟、狐狸、蛇誰顯靈就拜誰。
另一種是祖先崇拜,這是隋唐文化爆炸之後才慢慢形成的信仰觀,那些在歷史上留下輝煌足跡的人物都可能成為信仰的物件,所以在中國360行,行行都有祖師爺,誰的歷史形象更高大上,就拜誰。
很顯然關二爺就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據考證,關二爺正式進入信仰系統應該是在南朝。
當時二爺的官銜還不是很高,屬於地方信仰,類似荊州地區的城隍爺,江陵百姓們在玉泉山上給二爺修了個關廟。
此時的二爺還是以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唐人董侹所撰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中記載了很多關二爺顯聖助陣破敵的小故事。
二爺是怎麼進入佛教系統的呢?
這得從南陳時期,二爺守護下的荊州誕生的那位天台宗的開山鼻祖智顗說起。
這位智顗大師相當不簡單,他是南陳宣帝和隋煬帝的菩薩戒師,在大隋那絕對是國師一級的存在。
智顗大師主張接地氣,為了讓佛教受眾更廣,他將儒、道二教的思想與佛教雜糅在一起, 把地方信仰跟宗教信仰融合到一處。
於是他便在自己的家鄉做起了化合試驗。
據南宋和尚釋志磐寫得《佛祖統紀·智者傳》記載,智顗大師在陳隋時期跑到老家當陽為佛祖擴土開疆。
某天夜裡,恍惚間看到一位長髯飄飄的年長者和一位衣冠楚楚的少年。
美髯公自稱是關羽,說他生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興復漢室,但是事與願違,壯志難舒,死後這口氣還沒嚥下去,陰魂只能聚集於此,成為了一山之主。
現希望老法師在山上建寺,我充當護法神明,護持佛法。
寺廟建成後,二爺再次顯靈,表示願皈依佛門。
智顗大師便授菩薩戒,收為佛家弟子,並奏請當時的晉王楊廣,封關羽為護法伽藍,並將二爺的高大形象帶到天台山。
到了武週年間,禪宗六祖慧能的死對頭,北派宗師神秀也到荊州地區開壇說法,將二爺護法伽藍的身份帶到北方。
由此大江南北的佛家信眾皆崇拜二爺。
到了宋代,隨著說唱藝術在勾欄瓦斯中的流行,二爺在民間的形象又從佛家護法神變成了降妖除魔的戰神和民間守護神。
老百姓一遇到天災人禍就以為邪神作祟,便就跑到廟裡去請二爺顯聖大戰魑魅魍魎。
道君皇帝宋徽宗時期,天師道再度興起,張天師登壇作法,降妖除怪的時候,必請二爺帥引兵助陣。
在一次大規模的降妖除魔戰役之後,趙老四大行賞賜,將二爺加封為“義勇武安王”,道教協會封二爺為“崇寧真君”,從此二爺正式進入道教信仰系統。
後來宋、遼、金、元歷代對二爺禮敬有加,不斷加官晉爵,到了元朝,二爺的頭銜多達9個字,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一舉超越了所有封號。
時光流轉,轉眼蒙古人又被趕回草原上放羊了,喜提天下的鞋拔子臉素來喜歡特立獨行,當了老大後,他也算是光復了漢室,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德他把鐵了心要匡扶漢室的二爺從武成廟裡單獨請了出來,二爺逐漸有了獨立的神格。
隨著,老羅的《三國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二爺的忠義成為了天下標榜的物件,特別是二爺老家的晉商們,更是把二爺塑造成山西人的驕傲。
明朝“開中制”的實施和“互市”的開闢,晉商也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實力商幫。
二爺的神像也隨著晉商的騾隊遊走在中華各地,人們看到豪富的晉商們每天參拜二爺,以為二爺顯靈讓他們發了大財,遂學著老西兒的模樣膜拜,慢慢的在民間二爺便成了“武財神”。
到了,張居正的好學生萬曆掌權的後期,邊患已經十分嚴重,軍事鬥爭已經十分激烈,為了鼓舞士氣,每次大軍出動之前,萬曆皇帝必去二爺處祭拜一番。
定北韓、安西南、撫西北的三大徵凱旋之後,萬曆爺將二爺晉升為帝,稱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道教協會緊隨其後,將二爺抬高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統管三界降妖伏魔、撥亂反正一切事物。
“關帝爺”一舉超過“文宣王”。
清朝八旗貴胄們的啟蒙讀物那可是《三國演義》,小阿哥們都是二爺的鐵粉。
清朝第一帝玄老三,給二爺翻蓋了陵寢,敕建了關林。
工作狂胤老四,另闢蹊徑將二爺上數三代皆奉為公爵。
花花公子弘老四緊隨老爹步伐將京城關帝廟的瓦片改為明黃色。
後來歷任皇帝不斷在二爺的封號前加字,到了光緒時節,二爺的封號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四個字,被稱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這時民間對二爺的崇拜也達到了巔峰,每個村落必有關帝廟,百姓家裡有啥事都愛跟關帝爺絮叨絮叨,有個小病小災的也去關帝爺那裡拜一拜,燒香祈福。
每逢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上至皇家關廟,下至村中關廟,都大行盛會,無論男女老少皆傾巢而出,關帝廟會也發展成為了重要的民俗。
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未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清·趙翼
關二爺,就這樣世世代代的受萬民崇拜。
他那高大威猛,忠義仁勇的光輝形象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主持公平正義、明辨善惡是非、嫉惡如仇、除暴安良,上能保天護法,下能輔國安民、人人共仰的“民族神名”了。
-
20 # 腰帶山主人徐林坤
關羽的武藝到底強不強你我都不知道,凡是給出答案強與不強的,都是在瞪著眼睛胡說八道呢。我們不做嘴大舌長的是非人,更不應該去胡亂的評價古人,如果生在同一個年代,我們將什麼都不是。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三任武聖
中國歷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間共同認可的冊封和祭祀的武聖只有三個。品定武聖非以萬人敵的為標準,而要以忠、孝、義、兵、武、德、仁、智、性各方面都要極為傑出為準則,不僅要得到官方認可所利用,也要得到民間百姓的認同和崇敬。
第一任武聖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年基業。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聖的。而不是有的朋友所說的伍子胥。伍雖然也建下豐功偉績,但相比姜尚還是小巫見大巫,且伍在德仁方面遠不能達到聖的標準,看他扒墳掘墓、鞭屍揚灰的行為可見一斑。在南宋以前姜一直作為武聖被推崇。任期大約為2200多年。
第二任武聖就是岳飛嶽武穆,無論從那一方面嶽武穆都是中華歷史上千年不出的英傑,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頃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現在許多人在重新評價武穆,文章我也看到了,不管是翻案也好,譁眾也罷,他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是所有武聖中最大的,以當時的情況看如果沒有武穆漢族就可能徹底亡國滅種。漢文化可能就被蠻文化所替代。體會一句話很有必要“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恭謙下士時”不要意會,英雄必然是英雄,他武聖的地位在清以前都是無法動搖的。任期550多年。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他的武聖的名號很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演義和小說的渲染,二爺成名要比岳飛早很多,但一直沒有被拿出來作為偶像來推崇,在明末隨著小說和典故文章的興起,二爺的故事就開始廣為流傳,加上各種評書、說故事的形式在民間迅速流傳,加上對他故事情節的渲染和美化,二爺以明星的形象迅速走紅,類似今天超女中的李宇春小姐。
清政府為了強化對漢人的統治,開始塑造二爺最令人稱到的“忠義”形象,並在康熙年間,因為武穆的政治問題被剝奪了武聖名號。在換屆選舉中正式冊封二爺為武聖,具體時間上可能有誤差,請大家見諒。從此二爺就正式接任第三任武聖至今。
從勇將到武聖對關羽的真正神化是在關羽死後形成的。關羽死後曹操加封關羽為荊王,直到晉代更成為勇將的名詞,並且更加深了關羽的地位。後來從北宋又繼續加封到清代,成為了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
關羽(162—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幷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 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諡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物件,被尊稱為“關公”。
宋朝以後皇帝開始追封關羽,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封,被奉為“關聖帝君”,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義釋曹操”、“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 、“走麥城”等憾事,為五虎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