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出自:《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詞。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詞的下片則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原文: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譯文: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髮,淚滿衣襟。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賞析: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中心思想: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出自:《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詞。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詞的下片則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原文: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譯文: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髮,淚滿衣襟。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賞析: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