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風乍起水微漪
-
2 # 歷史小昆蟲
于謙可以稱得上民族英雄,那他是怎麼死的呢?
于謙被殺於菜市口,在這裡被殺的還有文天祥,袁崇煥,于謙之死和其他人一樣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就決定了悲劇時常會發生,在一個只有皇上一人判斷的社會里,在這個只有一言堂的情況下,冤枉會發生,冤屈會構成,于謙也是一樣遇到了不明君,好比岳飛遇到了宋高宗,袁崇煥遇到了崇禎帝,譚嗣同遇到了老佛爺,那一刻就決定了悲劇會發生,就看何時發生了。
于謙之死原因:
1.迎聖歸來,殊不知明英宗回來了並不領情,還把責任給了于謙,說于謙有誤,自己擅自做主擁立新主,明英宗的不爽直接導致了于謙的命運。就是這句社稷為重君為輕,歷史總會驚人的相似,南宋的事情真實的在明朝上演了,我們都猜到了開頭,豈不知我們都沒猜到結尾。
2.那就是碰上了小人,整個大明的小人比比皆是,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刻著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位“大名”他們間接的把刀遞給了明英宗,石亨害怕于謙,曹吉祥和王振都是太監繫統的,徐有貞有“奪門之變”首功嫉妒于謙,歷史的發展往往比我們預計的要精彩很多,朱祁鎮回來了,人是回來了可是弟弟不打算給哥哥半點好處,簡直就是囚禁,就怕哥哥搶班奪權,豈不知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哥哥心裡冒火,只能忍耐,朱祁鈺想要慢慢折磨死自己的哥哥,可是精彩的故事哪能沒有波瀾呢?精彩的歷史老師這時候給了這一段時間加點料,朱祁鈺身子骨不行了,如果猶如乾隆一樣的身體還愁皇權會丟掉嗎?所以封建王朝幹皇帝要想好這是一個體力活。
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猶豫該不該殺于謙?和崇禎一樣在判斷,在選擇,自己毫無主見,所以這時候徐有貞出場了並且用一句話直接送于謙上路了,不殺于謙,奪門無名,簡單的八個字就如一把利刃刺進朱祁鎮的心裡,每每想到這八個字,皇權復位的朱祁鎮想那隻能犧牲于謙來成就自己的名聲了。
菜市口的風依舊刺骨,歷史的天空繁星閃耀,于謙被殺,天下冤之,那句“謙實有功”四個大字被大明上下銘記,天下冤之也將於謙的功勞與苦勞刻在了每一個老百姓心裡。百姓清楚,京師知道,大明會明白。
-
3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于謙在明朝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為整個國家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卻死於險惡的政治因素,這讓人十分痛心,關於于謙的死因我想有以下兩種因素導致。
年少輕狂的明英宗朱祁鎮同學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御駕親征,帶了明朝二十萬精銳去討伐瓦剌,由於王振是個太監自己毫無指揮才能,在遭遇瓦剌蒙古大軍的攻擊後,二十萬精銳死傷無數,朱祁鎮當了俘虜,瓦剌人以為撿到了寶貝,這人可是明朝貨真價實的皇帝,用他去威脅明朝讓他們獻出北京投降豈不美哉?此時的北京收到訊息後已經亂成一鍋粥,有要南遷去南京的,還有要投降的,只有一個人主張抵抗到底,那就是于謙,瓦剌大軍挾持明英宗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要求明朝立刻開門投降,沒想到等來的是城牆上的箭雨,當時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這樣直接就穩住了大明的軍心,朱祁鎮就直接成了太上皇。這一決定拯救了天下,卻也成為了自己的死因之一。
後來瓦剌人覺得這太上皇朱祁鎮是個雞肋,還得好吃好喝供著他,就把他放回去了,回到了家的朱祁鎮早已經不是皇帝,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了宮裡,後來透過奪門之變朱祁鎮成功復辟當了第二次皇帝,當年提出放棄他讓弟弟朱祁鈺當皇帝的事成了他心裡的一根刺,就這樣明朝第一功臣于謙被列入了他的必殺名單之一。
復辟之後的明英宗以“欲迎藩王為帝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來一場宋朝的莫須有的罪名,後來被判斬首,一代民族英雄落得此般下場,京師百姓聞之無不為他喊冤,斬首當天本是晴天卻突然烏雲密佈,可謂是天怒人怨。據說錦衣衛抄家之時發現于謙家裡一貧如洗,都當場落淚,他們每一個的心裡都清楚,如果沒有于謙或許明朝就滅亡了。
-
4 # 第三書生
緣由要追溯到“土木堡之變”。在明英宗執政的時期真的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明英宗他在抗擊瓦刺人的時候,用了非常錯誤的謀略,導致他自己被抓。而跟他一塊作戰的臣子幾乎死了個乾淨,所以說在當時瓦刺人就準備利用他來威脅當時的明朝。在此危難之際,兵部尚書于謙提出了一個辦法:改立新的皇帝,讓瓦剌手中的人質失去作用。由於英宗的兒子年僅兩歲,一番商議後,大臣們結合上奏孫太后,要求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孫太后應允了,可要求保證朱見深為太子。於是朱祁鈺成了皇帝,改年號為景泰。
明代宗朱祁鈺能夠繼承皇位,最大的原因就是于謙的推薦,自然對於謙是百般信任,在朱祁鎮被俘一年後,又是于謙主張接回來,但這也為于謙的被殺埋下了伏筆。
重要的原因在於在朱祁鎮被俘的幾年時間裡,吃盡了蒙古人的苦頭,從萬人之上到一個不知生死的囚犯,自然心理會產生嚴重的疾病,而大臣于謙想到的不是去救他,卻去擁立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成為皇帝,雖然這對大明朝來說是對的,但對於朱祁鎮本人卻是沒有絲毫的用處,自然會對他產生痛恨的感覺。
除卻這一點,另外一點也顯得尤為重要,在明代宗繼位時曾保證之後如果傳位給自己的侄子朱見深,但皇權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年之後,朱祁鈺就改變了之前的想法,計劃把自己的皇位百年之後傳給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而當時的于謙對此也沒有做出反對。
即便他明知道于謙是有功的,可為了給本人的政變一個合理的理由,不得不安給於謙一個“迎立外藩”的罪名,可以說,于謙是朱祁鎮復辟的一個犧牲品。
-
5 # 愛的頂點
明宣宗去世後,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英宗聽信大太監王振的讒言,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訊息傳到京城,人心惶惶,大臣徐有貞主張朝廷南遷,兵部侍郎于謙聽了以後,像皇太后說:主張逃跑的人都應該殺頭,,得到了太后和多數大臣的一致支援,然後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擁立朱祁鈺為帝,在其領導的京城保衛戰中大獲全勝。景泰元年,瓦剌嚮明求和,送還了英宗。
英宗回來,國家一下有了兩個皇帝,於是英宗成了“太上皇”,這是一切動亂的開始,英宗還夢想有召一日從回帝位,但是景泰帝又不想歸還。
終於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大將軍石亨和左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發動政變成功,擁立英宗重登大位。緊接著這些人就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罪當論斬!
忘恩負義的石亨和小人徐有貞。石亨是于謙提拔的上將軍,徐有貞是當初主張逃跑,景泰帝在戰後被免了職,以此記恨于謙。
英宗更因為于謙擁立景泰帝,而且提出“社稷為上,君次之”,於(1457年正月二十二),于謙被押往刑場,據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之冤”。
成化初年,于謙終於得以昭雪,皇帝寫到“當國家為難之時,保衛社稷,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嫉妒,朕憐惜他的忠誠。”
-
6 # 薩沙
于謙遇害,還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每當皇位變動時期,都會出現權力的爭奪,原來掌權一派大臣就非常危險。
于謙也不例外。
由於明英宗朱祁鎮的荒唐,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朱祁鎮被俘,蒙古人抓住皇帝直逼北京城,大明立即出現亡國的危險。
這種關鍵時刻,于謙果斷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代宗,穩定了國家的政治局面。
隨後,于謙堅決和蒙古人硬碰,最終打退了外強中乾的瓦剌領袖也先,成為大明的一個功臣。
由此,代宗對於于謙非常信任,于謙備受重用,掌握了國家大權,實際成為今天首相的角色。代宗只對重大的國家政策作出批示,具體都讓于謙去執行。
而於謙本人性格剛直,軟硬不吃,一心為國為民。他為官清廉,拒絕結黨營私,不受權貴集團的拉攏。
于謙認為,土木堡的大敗雖然由朱祁鎮的問題,但那群昏庸無能、只知道溜鬚拍馬的大臣也是罪魁禍首。
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奉承皇帝,差點把國家搞垮。
于謙想要穩定大明的局勢,首先就要和這些傢伙作鬥爭,當然不可能和他們同流合汙。
這樣一來,于謙獨攬大權又不願意和大明權貴勢力合作,自然成為他們的眼中釘。
從於謙擊敗瓦剌人以後,朝中的很多政治勢力就試圖將他推翻。
然而,因代宗對於謙信任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加上于謙本人能力超群,內政外交軍事都處理的很好,反對派始終無法得逞。
然而,代宗的身體卻不好。
1457年,29歲的代宗重病,眼見不行了。
這樣一來,于謙的保護神就倒了。
當時于謙的政敵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為了推翻于謙,決定實行政變。
土木堡被俘的英宗朱祁鎮回來後,一直沒有恢復權利,實則被軟禁起來,對於謙極為仇恨。因為是于謙立了代宗為皇帝,等於廢除了英宗。
曹吉祥、石亨、徐有貞認為,只要扶持英宗上臺,一定會將於謙徹底掀翻。
於是,正月17日,這群人帶著武士突然攻入紫禁城,囚禁了重病的代宗,扶持英宗上位。
代宗被軟禁起來,1個月後死亡,不知道是不是被害死。
代宗身為皇帝尚且如此下場,何談于謙。
于謙由此被捕,隨後被殺害。他的兒子和妻子都被髮配充軍。
一些正直的大臣和幾名太監想救于謙,質問奸臣徐有貞“于謙有什麼罪?有什麼證據”。徐有貞理屈詞窮,只得回答“雖無實據,意有之”(雖然動作尚無出現,但有此思想。如同莫須有。)。
于謙被殺後,家也被抄了。可惜于謙非常清廉,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財物,讓抄家的錦衣衛官員也感嘆不已。
換成別人有于謙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必然是鉅富。
到了憲宗上臺,就給於謙平反。
而陷害於謙的那些大臣,隨後基本也都因為各種原因被誅殺。
曹吉祥因謀反,還被誅九族。
其實中國古代的官場就是這樣,稍有不慎就有殺身大禍,官不是這麼好做的。
至於于謙毫無疑問是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可以用自己的詩來描述:
《詠石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
7 # 聽歷史說話
于謙的死是皇帝維護自身權威的一次壯烈犧牲。
土木堡之變以後,于謙出於大局的考慮,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把明英宗朱祁鎮立為一個有名無實,甚至連性命都有危險的太上皇。
解決了瓦剌之變以後,明英宗被迎了回來,卻從此被軟禁了起來,徹底的失去了權力與自由,一下子從一個皇帝變成了一個囚徒。這種身份上的落差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
而於謙因為護城有功,又有擁立之功,所以頗受代總的重視,一時間風生水起,成為了一位重臣。
可是權力的更迭來的是如此的快,代總皇帝的位置剛坐了沒幾年,他就被英宗趕下了皇位。這麼一來權力就重新回到了英宗的手裡面。
而幫助英宗復辟的幾位,比如石亨、徐有貞等人,因為在代總朝不受重視,對於謙那是恨之入骨。
他們就不斷的勸說明英宗把于謙給殺掉,畢竟當初是于謙害的英宗失去了皇位。
英宗其實心裡知道,于謙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現在他的立場上,他並沒有做錯什麼。
對一個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毫無私心的人,於公他明英宗不但不應該殺了他,還應該褒獎他,大力的重用他。
可是於私,是于謙讓明英宗失去顏面,甚至性命不保的。關於這一點,英宗內心肯定是一直耿耿於懷的。
但是他是皇帝,他為了統治必須要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個權威放在一般人那裡就是尊嚴,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礎。而放到皇帝那裡則是他執政的一個保障,有了權威他才可以更好的發號施令,才能更好的實現統治。
毫無疑問,于謙侵犯了他的權威!不殺于謙,不足以挽回面子!不殺于謙,不足以維護權威!
經過再三的思考,明英宗還是動了殺心。
一代名臣于謙,因此命隕黃泉。
-
8 # 西府趙王爺
土木堡之變,明朝版的“靖康之恥”,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舉國大亂!
眼見大廈將傾,一個叫于謙的人,他不抽菸、不喝酒、不燙頭,一心為國,力挽狂瀾,救國於水火,於明朝有再造之功!乃是大明脊樑一般的人物。
不過這個拯救了明朝的功臣,最後卻是被君臣聯手害死的,實在是可惜!
要殺于謙的勢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徐有貞,此人原先並不叫這個名字,當年瓦剌直攻京城,他主張君主放棄京城駕幸南方,其實就是鼓勵君主趕快逃跑。
後來于謙挺身而出,堅決要帶人保護京城,這才有了最後的勝利。所以這個人因為決策上的失誤,怕自己給君主留下不好的印象,索性就改了自己的名字。
後來官職系統中有一個位置空缺,這個人就上下打點,並且還拉攏于謙的親人給自己說情,後者礙於情面就給君主推薦了這個人。
不過景泰皇帝的記性還是非常好的,他馬上認出來了這個勸自己逃跑的人,所以並沒有同意給他官職。不瞭解內情的徐有貞就把這件事歸結到了于謙頭上,認為是他在中間壞了自己的事,二人因此接下仇怨。
其次是石亨!
這個人在於謙指揮保衛戰的時候立下了大功,最後封賞的時候他的位置甚至都高過了于謙。雖然于謙本人覺得沒什麼,但他自己卻過意不去了。所以後來石亨就找到了一個機會,把于謙的兒子給景帝推舉了一下。
但他沒想到的是,這次拍馬屁行為的力道有點過大了,于謙本人最痛恨的就是官員之間徇私情。所以他不但拒絕了給兒子的福利,還在君主面前把石亨訓斥了一番,二人的“樑子”因此結了下來。
上面兩個人在和于謙鬧彆扭以後,眼看著以後就沒什麼前途可言了,畢竟君主當時幾乎無條件信任對方。
所以二人經過打算,就把謀害於謙的第三人推了出來,這個人就是當時正在被軟禁的英宗皇帝。
在石亨等人的規劃之下,英宗成功拿回了自己的皇位。在這些人掌控了朝政以後,第一個要拿掉的人就是于謙。所以在石亨和徐有貞的一手安排之下,于謙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得知訊息的于謙也沒有作任何解釋,因為他非常清楚跟這些小人解釋是沒有什麼結果的。
雖然英宗在最後時刻還在猶豫是否要真的殺于謙,不過徐有貞在一旁推波助瀾,他告訴英宗如果不殺于謙,則復辟無名。在殘酷的政治局勢之下,他最終成為了一個犧牲品。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他並沒有對這幾個人的政變行動進行任何抵抗,其原因就是他認為老朱家的人爭奪皇位,其本質並不會對國家造成威脅。
對於他這樣一位始終把國家放到第一位的人來說,個人安危實在是不值得考慮。
-
9 # 歷史百家爭鳴
于謙,是明英宗與明代宗時期的名大臣,當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韃靼人俘虜以後,于謙臨危受命,負責對北京的防衛,當時韃靼人俘獲于謙以後,就一直拿明英宗為條件要挾明朝,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拒絕了韃靼的一系列要求。而明朝沒有皇帝以後,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于謙向朝廷推薦了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這就為他日後的死埋下伏筆。而且於謙做人耿直,平時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日後明英宗的紅人石亨與曹吉祥,他們得到權力以後就對於謙動手了。
明英宗回朝以後,景泰帝將其囚禁起來了,可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時,與昔日的舊臣合謀發動了南門之變,奪回了昔日屬於自己的皇位,明英宗復位以後,將景泰帝囚禁起來,並對於謙進行了一定的報復。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他們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他們三人並且透過一定法子將兩人判為死刑,英宗當時還猶豫殺不殺于謙,他說:“于謙實有功。”徐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這就是說不把于謙殺了,明英宗奪權就沒有藉口,明英宗就決心去除于謙。于謙就被三個奸人害死,朝廷還抄掉了于謙家,將其家人發配邊疆戍邊。
-
10 # e_listen141814398
崇禎王朝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直到崇禎末年,周延儒上臺以後,才禁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周延儒此舉深得民心。但後來周延儒因為提拔馬士英而被列入《明史》奸臣傳中的六大奸臣之一。人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惡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壓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明朝末年的華人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些。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周延儒、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傳》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馬士英執政期間,批評馬士英就會遭到嚴厲的打擊,連《讓馬瑤草》的作者,在馬士英逃跑以後,馬士英已經很大程度失去權力的時候情況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脅的準備,《明史·奸臣傳》稱馬士英日事報復,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惡魔一樣。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東林黨實際上是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執政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執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麼複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幹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
11 # 格律詩
我是格律老溼,今天來說說大英雄于謙。
于謙,世稱於少保 ,名臣、民族英雄。于謙的不世之功與被害,都的從明朝歷史上的大事件“北京保衛戰”說起。
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自己檢視,這裡只說說大致過程。
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大舉進犯,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野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
鑑於明軍的指揮系統形同虛設,朱祁鎮不知兵事、王振胡亂指揮,20萬明朝大軍在張家口土木堡被也先的瓦剌軍擊敗,數萬士兵被殺,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此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擁立朱祁鎮之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也先瓦剌大軍。也先挾明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打又打不過,只得撤兵。
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功不可沒。是在他指揮下,明軍“傲如石亨,怯如孫鏜,懦如王通,無不斬將搴旗,緣城血戰,追奔逐北,所向披靡。”真正的挽狂瀾於既倒,使大明朝轉危為安。
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幾個人
朱祁玉,本是閒散王爺,日子過的還行。誰想皇帝老哥太不靠譜,出去打個仗,還把自己弄“丟”了,讓自己頂鍋。當皇帝當的如此心不甘、情不願,估計唯有北宋欽宗能與之相比了。
徐珵,後改名徐有貞,因為力主遷都南京之時表演的太過賣力,被于謙痛斥,仕途不順,記恨于謙。
石亨,軍旅生涯頗為不順,在北京保衛戰中被于謙委以重任,表現的非常突出。戰後論功,石亨第一,被封侯而統領京營。因為心胸狹窄與于謙結下私怨。
神反轉——我還會回來的
真實的歷史永遠比小說影視劇精彩。太上皇朱祁鎮和現任皇帝朱祁鈺估計都沒有想到,朱祁鎮會回到北京城。
這正是兄弟見面、都很難堪,於是就此分別,朱祁鎮去南宮閒居,朱祁鈺繼續在北京城當皇帝。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的配合下發動“奪門之變”,廢明代宗朱祁鈺,復位稱帝。
冤殺于謙
復辟未久的朱祁鎮對於殺于謙還很猶豫的,說于謙可是有功之人啊。他心裡清楚,若非於謙主持戰局,擊退也先,自己怎麼可能回到北京呢?徐有貞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把朱祁鎮給繞了進去,“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這時,于謙只有去死。
身披枷鎖的于謙曾笑著說,“彼不論事有無,直死我耳!”他明白,徐有貞在意的不是真相,一心就想自己死。
于謙本可以不死——小之心度之
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徐有貞改名升遷之路,于謙是看在眼裡的,如果於謙像徐有貞一樣心胸狹窄,完全可以透過自己手中的權力扼殺徐有貞的仕途、甚至生命。劉有貞也就不可能有參與奪門之變的機會,成就擁立新君之功勞,進而借朱祁鎮之手殺死於謙。
二是“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作為除了皇帝以外最有權勢的人,竟然沒有態度和反應,令人深思。
可能的原因是,奪門之變的實質是孫太后、朱祁鎮與朱祁鈺的政治鬥爭,于謙阻止石、徐不難,難的是如何善後,總不能都滅了,自己當皇帝。所以說,如果於謙當日有所行動,那麼他就不再是于謙,而是王莽、曹操、司馬昭。
于謙永垂青史
于謙以其大節大功,實現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夙願。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寫道: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後話
後來,徐有貞被石亨中傷,下獄充軍;再後來,石亨入獄身死;再再後來,曹吉祥謀反,被滅族。
隨著歷史腳步的遠去,我們能記住的或許只有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回覆列表
明宣宗去世後,剛滿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史稱英宗。英宗寵信太監王振,釀成了土木之變,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兵部侍郎于謙為了斷絕瓦刺利用明英宗進行政治訛詐的陰謀, 建議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景泰帝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佈署保衛北京的各項事宜。
當時北京守軍不足十萬,而且盡是老弱。于謙號召京城男兒捍衛京城,許多青壯年自帶武器投軍效力,很快使兵額增加到二十萬。
軍仗局和盔甲廠的工匠幾天內就趕製出大批盔甲。軍器局的工匠生產了大量的軍器、火炮和戰車。居民幾天內就挖成了護城的防禦掩體五千一百餘丈,並自發地幫助軍隊將通州糧倉中儲存的糧食運進京城,共計百萬石,足夠守軍食用一年。
于謙宣佈了造成“土木之變”的禍首王振的罪狀,請旨查抄了王振的家產。把王振黨羽馬順的屍體拖到街頭示眾,軍民視之,無不切齒痛恨,爭著擁上前去鞭屍,以解心頭之憤。有力地打擊了宦官集團的氣焰,鼓舞了全體軍民的鬥志。
在於謙的領導下,北京軍民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瓦剌敗退出長城之後,覺得繼續扣留英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把他放了回來。景泰把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宮“頤養天年”。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突然身染重病,臥床不起,而太子這時已經早逝,皇位繼承權發生了問題。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結了起來,在正月十六日凌晨發動政變。石亨帶領親軍一千餘人,借加強防守之名,混入皇城(紫禁城外,地安門、安天門以裡的城區),推倒南宮的宮牆,擁著英宗登上御輦到東華門外。守門禁軍見是太上皇,不敢阻攔,石亨揮軍直入東華門,扶英宗入奉天殿。這時天已啟明,群臣進宮早朝,見英宗已端坐在寶座上,均大吃一驚。英宗安撫群臣說:“景泰帝病重,大家迎我復位,你們各安其事,各安其位吧。”
早朝的鐘鼓聲驚動了病榻上的景泰帝,他得知英宗復辟的訊息後已無計可施了。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又過了一個多月,景泰帝病故,享年三十歲。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復辟功臣,緊接著又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謙被押往刑場,北京百姓聞之,夾道痛哭,行刑之時,巧逢陰雲蔽天,可謂天怒人怨。
抄查于謙私宅時,什麼值錢的東西和謀逆的罪證也沒有查出來,于謙的住室僅遮風雨,四壁蕭然,除了書籍之外,家無餘資。錦衣衛計程車兵見之,不禁潸然淚下。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