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
2 # 戰壕
蘇德戰爭可謂是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了,而關於德軍失敗的原因,一般也是有以下幾個觀點。
德軍準備不足。戰爭中的大忌就是輕敵,希特勒誤以為只需給蘇聯一擊便能徹底擊敗它。但是蘇聯人的抵抗意志超乎德軍想象,並開始陷入困局。而入冬之後,德軍就面臨包括被服不足、給養不足等等問題,連必不可少的潤滑油都難以適應蘇聯的環境。同時,德軍當時的軍工生產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直到1943年才開始全力生產,但是面對巨大的壓力已經無濟於事。
錯誤的戰術戰略。其實對於戰爭初期的德軍,其掌握著主動權,不應該拘泥於控制的地區,但是希特勒堅持不放棄一寸土地,結果導致作戰極為被動,隨著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失敗,德軍最終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開始被蘇軍反攻,開始陷入困境。
同時還有國際局勢的因素。德國同期對抗的不僅僅是蘇聯,同時還要和英國美國等國對抗,其本身就無法投入全部力量去進攻蘇聯。而在戰爭後期,盟軍的戰略轟炸,反攻等行動,更是極大地打擊了德國的力量,同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蘇德戰爭的程序。
此外就是蘇聯過於強大。蘇聯國土廣闊,縱深極大,德軍的閃電戰難以奏效,必然會陷入持久戰,而持久戰消耗戰這樣的戰爭對蘇聯是最有利的。同時,蘇聯人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戰鬥作風,以及諸多優秀將領的傑出指揮,也讓德軍逐漸陷入困境。
-
3 # 武器裝備秀
二戰德國跟前蘇聯的關係,就像一個精明強悍的輕量級拳擊手和一個略顯笨拙的重量級拳手過招。輕量級選手仗著輕巧靈活,開局一頓王八拳把重量級拳手打得連連後退。這個時候瘦子得意了,以為胖子撐不住了,竟然試圖提前宣佈比賽結束。胖子強行制止了他,粗暴的把瘦子拉回拳臺一拳撂倒。
德國的失敗不是偶然也不是運氣不佳,是真真正正的實力不濟。德國失敗不是偶然,德國能勝利才是偶然。在國力相差巨大的情況之下,無論開局多麼酷炫五殺,最終被反推回老家是必然的結果。全面戰爭最終拼的絕不是誰的戰略戰術更高明,而是你的國家能生產多少鋼鐵、徵發多少士兵上戰場。
誰擁有更多的鋼鐵和炸藥,誰有更多的戰士,誰就幾乎躺贏了。當年的美國和前蘇聯有這個能力,生產數量龐大的武器裝備,徵召大量計程車兵上戰場。德國日本沒有這個能力,只能試圖用出奇制勝來搏一把,於是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德國發明瞭閃電戰。
可是天不遂人願,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前期優勢再大,沒有大後期還是白搭。
-
4 # 歷史軍魂
從戰略上來說,德國又重蹈了一戰的覆轍。德國在西線還沒有擺平的情況下,又向東線的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從而陷入了兩線作戰。
選錯了盟友。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了意呆利做盟友,意呆利真的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其戰鬥力真的是戰五渣。意呆利不僅幫不上老大的忙,反而給老大帶來不少的麻煩。特別是在北非,德軍的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還把隆美爾派去北非救小弟。另外一個盟友就是日本,日本雖然不差,但是在遠東,很難和德國遙相呼應。
軸心國的實力不如盟國。德國一國就單挑英法蘇美等國,雙拳難敵四手,德國再厲害也敵不過這麼多個有實力的國家。
-
5 # 沉140769451
實力不濟。蘇德戰爭爆發時,蘇德雙方的真實力量應當搞清楚。
戰前,德國表面經濟實力超過蘇聯,這是以生產能力來說的,但生產是需要原材料的,德國除了盛產煤,其他大多需要進口,其後來佔領的歐洲大部分國家,大多面臨同樣問題,一但發生戰爭,原材料進口就會出現問題,特別是德國海軍並沒有能力控制海洋。但蘇聯表面經濟實力不如德國,差距卻並不大,重要的是,蘇聯生產用原材料資源豐富,大多不用從國外進口。蘇聯戰爭資源比德國豐富。
人口方面,德國包括那些德意志地區的德語人口約8000多萬,而蘇聯約為9000多萬人口,其戰前短時間擴張,增加了150萬平方公里,及5000多萬人口,使人口總數達1.4億。當然德國透過對西歐、北歐、南歐、中歐的吞併,人口更多,但大多數人是不願出力的,他們甚至還要反抗。蘇聯也有同樣問題,但相對的反抗要低的多,畢竟蘇聯擴張的地區,沙俄時代就己經被俄羅斯經營了很長時間,僅是蘇聯成立時,短時放棄的地區,當地人對俄羅斯的畏懼還在。蘇聯人口資源比德國豐富,但也要看主體的俄羅斯人在戰爭中的表現,表現不好,其人口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可以為德國利用的。
軍事上,德國並非電影、電視中那麼高的摩托化、機械化,其裝甲、摩托化部隊僅佔整個德軍的15%,大部分德軍僅是騾馬化、徒步的,德國炮兵大多以騾馬牽引,連其摩托化師,仍需要2千多輛馬車來保障軍需物資的運輸,其裝備很多不適應蘇聯的地理、氣象環境,不適應作戰的需要。其佔有優勢的,是初期的閃電戰戰術思想,和不宣而戰的戰略偷襲。蘇德戰爭以前,德軍擁有大批有實際指揮、作戰經驗的各級軍官和士兵,德軍也有放權給基層軍官在戰場上靈活運用的傳統。
與德國不同的是,當德國大力組建裝甲、摩托化兵團時,蘇聯卻因為政治權力鬥爭,對整個蘇軍進行大清洗,由於被清洗的物件包括主張並主導裝甲機械化建設的圖哈切夫元帥,他被汙為德國間諜,他主張的所有先進軍事理論被推翻,己經組建的大規模裝甲機械化兵團在解散。大清洗,將蘇軍90%的、有經驗的各級指揮員、政工幹部都消滅了。新提撥的軍官大多沒有實際指揮、作戰經驗,沒有管理大部隊的經驗,上下級甚至不熟悉,還在認識、磨合。新的政工幹部的工作,也粗暴無禮,缺乏政治工作經驗,令軍人們普遍不滿。蘇軍上下,人人驚慌,謹言慎行,不敢輕易作決定,在戰場上,沒有靈活運用的權力,等待上級下命令,甚至對上級下達的命令,不是立即執行,而是召開全體軍人會議,來集體討論要不要執行上級下達的命令。這是蘇軍在戰爭初期失敗的主要原因。
有實戰指揮經驗、運用靈活的各級軍事指揮員的德軍,無知德粉們認為無比強大的德軍,為什麼會打不過沒有實戰指揮經驗、運用呆板的各級軍事指揮員的蘇軍呢?他們為什麼沒有在戰爭計劃規定的時間內結束戰爭,而是拖延到了十一月,等來了蘇聯惡劣的冬季呢?德南方集團軍群,為什麼不能獨立完成交給它奪取基輔、佔領烏克蘭的任務?而北方集團軍群,即使獲得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幫助,也無法完成自己的作戰任務呢?不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因為那時天氣好的很,而是因為德軍真正的戰力,尚不如有諸多人為限制,無法正常發揮的蘇軍。大清洗貫穿整個斯大林時代,即使是戰爭後期的勝利進軍階段,蘇軍指揮員,不得不用更野蠻的方式指揮蘇軍,除了軍事正確之外,每一名指揮員,都要優先考慮政治正確,以免先被自己人消滅,蘇軍始終被綁住手腳在戰鬥。希特勒可以影響德軍高層,卻無法影響每一個具體的戰鬥,而蘇軍透過政治委員制度,可以影響到每一個人,錯誤的會如此,正確的也會如此,所爆發的破壞力和成功動力是相等的。
-
6 # 東方閏土養木
我打算儘量從純軍事角度分析一下德國的戰略失誤。戰前德國分析蘇聯剛經過多年“大清洗”的打擊,應該是個非常虛弱的國家,從政治到軍隊應該遠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強大,就像個泥足巨人一推就倒,這個分析總體來說還是中肯的,據此德國指定了擊敗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這個計劃就沒有把德國入侵蘇聯的戰爭當做一場“國戰”,而是當成了一場單一的“戰略決戰”,期望整個蘇聯一戰而下。
計劃的核心是把德國及其僕從國軍隊分成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北線佔領列寧格勒,擊碎蘇聯人民心中的“革命聖地”,打擊士氣,粉碎抵抗意志(這倒是錯有錯著,事實證明列寧格勒極為重要,美國援蘇物資八成都是在這個港口上岸的,而且這個城市因為重要,所以蘇聯修築了完善的鐵路網,要是德國佔領了在後期會大幅降低後勤壓力),外人可能都認為蘇聯這樣的國家就靠“意志”,一失望就投降,其實我倒是覺得就算失去列寧格勒蘇聯也會繼續抵抗侵略的。中線佔領莫斯科,摧毀蘇聯的指揮核心,最好能搞死斯大林,事實上斯大林同志也沒打算離開莫斯科(世人為斯大林同志的勇敢叫好,我覺得蘇聯內部的矛盾還是比較激烈的,斯大林同志要是失去莫斯科,沒了神話的他不管“撤退”到那兒,都可能不會安全了,幾年後斯大林的愛將弗拉索夫投降德國組織起數量巨大的“蘇聯解放軍”很能說明問題)。
南線攻擊基輔,佔領“歐洲的糧倉”烏克蘭大平原,順便搞點礦產資源,要是能一直推進到秋明搶了油田就發了。
計劃的目的設定無誤,不過有點過高估計了德軍的戰鬥力(這裡有個痛點:德國使用的地圖是蘇聯印刷的國家地圖,地名沒問題,有問題的是連線城市的“高速公路”,德軍進了蘇聯才發現蘇聯的高速公路撐死就是德國村級公路,一下雨全是爛泥,州際公路和普通公路基本上都是人踩出來的小道,公路的毛都沒有一根。全軍痛罵斯大林為了面子搞“政績工程”,直接在地圖上的“造假”)。低估了蘇軍的戰鬥力(蘇軍的戰鬥力不差,是大清洗導致的眾多軍隊幹部基本沒有軍事能力,只會喊忠於斯大林的口號。當然咯,只會打仗不會喊忠於斯大林的口號的軍事將領大部分被清洗掉了),隨著戰爭的程序,“辦公室將軍”將會淡出,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將會重新接替指揮權,蘇軍的戰鬥力會恢復(這裡的關鍵是時間,如果在沒有恢復戰鬥力之前受到了一些不可挽回的致命創傷那麻煩就大了,比如丟掉了列寧格勒美國的運輸無法接收,只能透過阿拉斯加一點點的往前線運輸了,日本鬼子雖然不敢在陸上攻擊蘇軍,用海軍封鎖海參崴還是沒問題的,丟掉莫斯科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再或丟掉斯大林格勒甚至秋明油田,唉……)。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的理論是戰略決戰是兩個軍事集團的最高階戰鬥,集團的所有力量都應該為了一個戰役目的服務,而不應在乎其它。德國既然已經把侵蘇戰爭定位一場戰略決戰而不是持久戰了,但是在執行中仍然不斷的受到干擾,隨意更改著計劃,南斯拉夫政變了去打一個月,回來遇到斯摩稜斯克阻擊也打上40天,離莫斯科半步之遙了,停止攻擊調走古德里安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去南線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又用了一個多月,完事以後回來打莫斯科的時候冬天又來的特別早特別冷……最後就是打升級抓一手的好牌最後讓人家扣底了,唉……
-
7 # 鐵嶺鋒
在蘇德戰爭中,德國納粹之敗,是它選錯了對手,打敗他的前蘇聯,事實上具備著打敗任何強大國家侵略的實力,也算德國選對時機,正逢蘇聯大清洗運動還未正式結束,沒有正常的戰爭準備,才有它初期可以炫耀世界戰爭史的輝煌戰績。否則它不是撞鐵板,就是跳陷阱被剿滅!
老鐵一直認為,直到今天以前的世界,所有主要國家的國防力量建設都顯示出一個特點,這就是,陸緣國家的武裝力量建設,無論是其戰略戰術還是武器裝備乃至兵員作戰素養,無不以增強陸上作戰實力為主,這是基於它無論採取自衛的守勢戰略還是擴張性攻勢戰略,此前的目標物件絕大多數來自陸上;而海緣國家則正好與之相對應。(只有那個腐朽無能的大清王朝,把那些龐大的GDP全部消耗在統治階級的奢糜腐朽生活上,以致其不論是對陸對海全部是有量無力,不堪一擊!)。
所以在兩個國力對等分別來自陸、海緣國家的陸海軍作戰實力就有極大差別,可惜被種族意識和政治意識攪渾了腦子的希特勒,卻選擇了與德國相同的陸緣國家,而且其綜合國力、民族風格,國家體制都遠遠強於自己的蘇聯為對手,就等於是自己作死。
蘇、德兩國的較量,除眾所周知的綜合國力巨大差距而外,還有更關鍵的兩項實力差距讓德國必敗!
一. 戰鬥民族為了打敗對手的侵略敢於犧牲寶貴的財富,敢於獻出鮮血乃至生命。兩百年前為了打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大軍的侵略,俄羅斯民族在庫圖佐夫元帥率領下,一把火燒掉了自己一座莫斯科城而致拿破崙大軍慘敗;蘇德戰爭最後一戰的柏林戰役,面對就在眼前的勝利,仍有30多萬蘇軍官兵沒有選擇活著去享受經過4年奮勇殺才得來的勝利果實,而是選擇為了勝利去犧牲!這種情操說說容易,但落到自己腦袋上,至少對老鐵來說是個絕對艱難的選擇!
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為其帶具有決定性的戰爭實力。這種體制成為人民大眾的國家凝聚力、執行力、行動力的關鍵因素。列寧勒戰役在全城被圍近九百天的情況下,飢餓、嚴寒、德軍的轟炸,使列寧格勒的人口從近百萬銳減到十萬,但卻仍在為前線挖塹壕,修工事、送給養彈藥、救護傷員。這種情況在此前的世界戰爭史上,除了蘇聯,任何其他國家都做不到;
人說蘇軍兵力源源不絕,但在蘇軍部隊序列裡,有兩百多萬女戰士也在跟強悍的德軍殊死拚殺;都說蘇軍的重灌備源源不絕的開上戰場碾壓德軍,但在其後方工廠的生產線上有多少老人和兒童,也在拚命工作才生產出幾萬架戰機對敵作戰,幾萬輛坦克向敵人衝鋒。這也是蘇聯當年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實力。之所以當年只有蘇聯可以做到如此,就因為蘇聯的社會體制煥發出的國家凝聚力、執行力、行動力,才給蘇聯創造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所以二戰中,曾經橫掃歐洲的德軍坦克的滾滾鐵流,能夠敗給已在初期閃擊中遭受巨大損失的蘇聯,除了它遠差於蘇聯的國土疆域、人口基數、自然資源、工業產能甚至包括氣侯等綜合國力外,更重要的還有民族的戰鬥意志、國家的執行力、行動力及凝聚力。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條件下,那個戰爭狂人希特勒去進攻蘇聯,豈不是自己找死?
-
8 # 諶人
德國最終被蘇聯打敗,源於實力不濟。
打仗是打資源比拼;
人力比拼
蘇聯人口1.6億,在二戰期間保持了最高1300萬兵力規模。德華人口8000萬(包括奧地利900萬,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300萬等)德軍維持在600萬規模。無論蘇聯兵力損失有多慘重,一直有源源不斷補充,兵力規模始終超過德軍。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德軍死亡600萬軍人,其中500萬死於對蘇聯作戰。蘇聯對德作戰死亡900萬軍人,雖損失更大,但能撐住犧牲。
經濟比拼;
當時(二戰前夕),蘇聯GDP433億美元,德國GDP561億美元,單挑德國佔優。
但德國領銜的軸心國集團GDP約為1361億美元(德國561億+義大利380億+日本280億),卻要對付反法西斯集團的2800億美元GDP(蘇聯433億+英國380億+美國約2000億)。而且日本自私自利並沒有牽制住蘇聯,蘇聯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抗德國,而德國要東西對抗蘇英美,德國的經濟實力不佔優。
自然資源比拼
蘇聯是世界自然資源能源庫,還有美國的“民主國家兵工廠”支撐,德國除了煤,其它自然資源匱乏,德國佔領的地區也不是資源富集區,它需要進口資源(例如從土耳其進口鋁礦石)。蘇德打消耗戰,蘇聯支撐能力遠遠超過德國。
打仗是打裝備和訓練水平
訓練水平德軍在歐洲最高,但蘇聯差距最小。蘇聯是好戰國家,無論在一戰打德國,一戰後打內戰,打波蘭,打芬蘭,始終保持著戰備狀態。一戰後德國秘密組建坦克裝甲集團該還得到蘇聯幫助,古德里安等軍事將領還曾經在蘇德合辦的蘇喀山裝甲兵學校培訓。由於有軍事合作,蘇德武器裝備沒有代差。對付德國陸軍,蘇聯不怵。
打仗是打指揮才能,
希特勒是天才+瘋子,有匪夷所思的成功,也有固持己見的失敗(如命令彈盡糧絕的保盧斯死守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最能打的隆美爾元帥不再蘇德戰場。
斯大林是鐵血軍事家,他輕視生命價值,也有承受失敗的“本錢”,還有最能打的朱可夫元帥挑重擔。在德蘇的持久消耗戰中,德蘇最高統帥的指揮才能可謂半斤八兩。
打仗也是打正義打士氣
德國對蘇聯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正義在蘇聯一邊,無數蘇聯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抵抗,誕生了二戰著名名言;“蘇聯雖然遼闊,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而德國防軍在斯大林格勒失敗後從狂熱中清醒過來,開始質疑他們的偶像元首和擔憂德國未來的命運,還發生了國防軍刺殺希特勒事件。就戰鬥意志而言,在二戰中後期,蘇聯對德佔據絕對上風。
還有氣候原因
德國處於相對溫暖的中歐,蘇聯處於緯度較高的寒冷東歐和中亞,在冬季冰雪條件下作戰,蘇聯軍隊更能適應,並在與德軍互廝中佔據了上風,例如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惡劣天氣顯然幫了蘇軍的忙。
德國已將戰爭潛力發揮到極致,但源於實力有限且分散,最終被蘇聯打敗。這猶如兇殘的鬣狗鐵心攻擊迷糊的獅子,可能一時得手,但最終難逃滅頂之災。
若德國單挑蘇聯,讓美英法坐看這兩個不待見的紅黑巨人長期死拼,蘇聯或許不能擊倒德國,還可能被德國利用科技優勢製造出飛彈、原子彈等非對稱武器打敗。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
9 # 風雨中的梅雲
德國的地形註定了他的失敗。假設一下。如果德國在當時擁有蘇聯那樣廣袤的土地。德國還會輸嗎?至少不會輸的那麼快。而蘇聯當時也是因為土地廣袤,在德軍瘋狂進攻的時候。蘇聯便以領土換時間。一線失敗,再組織二線。二線敗了,再三線。四線甚至是五線。畢竟蘇聯版圖太大。德國就算是把軍隊全派到蘇聯。呵呵,就像往大海里撒了一把鹽。而蘇聯在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屢敗屢戰。從不氣餒。當蘇聯緩過勁來以後。整個局勢也隨之偏向了蘇聯。而蘇聯的反攻也讓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就滅亡了。因為德國沒有戰略縱深。日本更是如此。說句笑話,美國的戰列艦從日本的東海岸一開炮。炮彈甚至都能穿過日本本土,打到南韓的領土上。
-
10 # 重大現場
德國最終會被蘇聯打敗的原因相當簡單,那就是對於對蘇作戰的想法過於樂觀了,沒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戰略安排。
德軍在制定作戰計劃是相當嚴密,在對蘇作戰方面,德軍也進行了大量準備,絕對不是談不上輕視對手,相反相當重視,但是德國對蘇軍實力的估計嚴重失誤,在戰前的作戰推演中,德軍也進行了相當成功的推算,當時估計到1941年底時,德軍可以消滅約320個師的蘇軍,這與後來實際數量相當無幾,可惜蘇軍的實力超出了德軍的預期,原本以為蘇軍只會剩下60到70師,將無法改變戰敗的命運了,實際蘇軍剩下的兵力遠遠大於這個數字,不僅沒有喪失作戰能力,相反還有能力進行大反攻。
1941年是蘇軍最危險的時期,進入1942年之後,蘇軍依然形勢不利,但是整體局面已經完全不一樣,蘇軍已經從戰爭初期的混亂中恢復過來,狀態越來越好,到了1941年的下半年時,德軍已經失去對蘇軍進行大規模合圍的機會。
由於對形勢判斷失誤,德軍的戰爭準備出了問題,在1941年下半年時間,德國開始削減陸軍裝備的生產,甚至考慮對部分軍隊進行復員,即便到了1942年,德軍依然還是很樂觀的估計形勢,依然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直到1943年,整個局勢已經完全改變之後,才開始戰爭總動員,這是對德軍來說,已經為時已晚。
如果德國在1941年就進行戰爭總動員的話,也許在1942年是可以的,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實際上沒有這個機會了。
-
11 # 東龍45
德國過於狂妄,過高的估計自己了,又世低的估計蘇聯的實力,當時蘇聯大清洗後軍隊虛弱,德國認為推一推,在喘一腳,蘇聯大廈就倒塌了,不顧自身實力不行,打算半年內打敗蘇聯,未考慮冬季作戰,結果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吃了大虧,雖然英勇,但是實力不濟,還有很多的被德國打敗的國家又同蘇聯結盟,德國更加不行了,敗亡是必然的。
-
12 # 瘋狂軍爺
說到二戰,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戰場是在德國和蘇聯之間。而直接影響二戰勝負的也是德國和蘇聯。可以說德國在前期對蘇聯的對策是十分的成功,先是穩住蘇聯,集中進攻法國和英國,隨後在對蘇聯進行偷襲。1941年的6月22號,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偷襲,550萬大軍,3900多架飛機直接開始發動進攻。
按照這樣行軍的速度和進攻規模,蘇聯戰敗在所難免。然而沒過多久,蘇聯卻奇蹟般的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莫斯科也得以保全,更讓蘇聯高興的是,德軍遭到了重大失利,德國開始轉向防禦。
這時候的蘇軍乘勝追擊,從東向西一路上將失去的領土收復回來,而且在1943年的時候,蘇軍順利進入德國本土,在盟軍的東西夾擊之下,納粹德國開始走向敗亡。
蘇軍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勝利呢,這當然離不開蘇軍艱苦卓絕的抗爭,但除了抗爭之外,還有一方面也是蘇軍勝利的重要原因,這個原因就是蘇聯的氣候。
蘇聯憑什麼守住了莫斯科?戰鬥民族就算一打三也抵擋不住轟炸機的轟炸,機甲坦克的攻擊啊。還記得當初元朝三次攻打日本都因為颱風而失敗吧?德國的失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天氣,不過不是颱風,而是低溫。
其實德國對這次偷襲是準備已久,這個計劃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巴巴羅薩”。而德國的計策也是受到了十分好的成效,前期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因為蘇聯對此毫無準備,不到一年的時間,蘇聯就全線失守,到了1941年10月,列寧格勒也被德軍包圍,這時候德軍的坦克距離莫斯科僅僅幾十公里。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蘇聯守住了莫斯科,開始反擊,並最終一路打到了德國去。
憑藉著德國的工業能力,生產幾百萬套棉衣完全不是問題,何況從歐戰的佔領國也可以收繳棉衣,為何希特勒還是沒有準備。原因在於希特勒根本沒有想把戰鬥拖到冬天,攻擊蘇聯的時間在4月份,以德軍的軍事能力,在冬天前攻克蘇聯,問題並不大。而造成戰局拖延的原因在於德國的好盟友義大利。
就在德軍要攻打蘇聯的前夕,義大利墨索里尼打不過法軍的殘餘勢力,突然轉變思路,幹不過法國就打希臘吧,結果還被希臘以少勝多給包圍了。希特勒只好抽調15個師去支援義大利,這樣一去一來就相差了2個月。
蘇聯的冬天的低溫一點都不輸東北,夜間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35攝氏度。然而德國軍隊在與蘇軍戰鬥的時候,身披單衣,看不見一件保暖的棉衣。於是大量的德軍被凍傷,連槍都扣不了,戰馬一批批地倒下。
難道德國後勤補給不上,還是覺得自己的戰士都是鐵做的?希特勒精心策劃了這次作戰,以他雷厲風行的性格,部下根本不敢懈怠,參謀部更不會考慮不到天氣原因,然而德軍還是沒有準備冬衣。
德國參謀部最後說出了原因,只有三個字——義大利。我們知道,二戰歐洲戰場上,義大利是德國的死黨,按照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在四月份,德國完全有信心在嚴寒來臨之前,準備非常充分的戰略物資。
然而,就在三月份的時候,義大利開始向德國求援,因為義大利打不過法國殘軍,這時候義大利開始攻打實力較弱的希臘,沒想到希臘軍隊也不好惹,九萬義大利軍隊最後被希臘軍隊擊敗。
義大利在對希臘的作戰中,吃虧非常大,他們不但沒有佔領希臘一點土地,相反還把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的殖民地給丟失了,這真是二戰版本的“丟了夫人又折兵”。
德軍本身是準備4月發動進攻的,結果義大利的27個師在希臘被打的丟人現眼,德軍不得不出動主力軍團去解決希臘,這就耽誤了2個月時間,直到6月下旬才開始對蘇聯的進攻,而這2個月時間,其實就決定了最後的命運。
-
13 # 熱愛祖國的中坑
從天時地利人和3個方面分析德軍必定戰敗。
天時,德軍應該在1941年2月發動對蘇戰爭,讓前線將領感受一下冬季的嚴寒,而且,乘著1940年佔領法國這個高漲情緒,順勢而為,而且,閃電戰對於剛剛脫離蘇芬戰爭的蘇軍一次重大的打擊,蘇軍士氣低落,而且蘇德戰爭至少要半年完成,半年後到8月,是最熱的時候。
地利,德軍沒用利用好地利優勢,借俄羅斯大平原,主力向南向北突擊,中部軸線可以延緩,計劃在9月形成對莫斯科夾擊之勢時候,一個合圍,蘇軍的西伯利亞部隊無法救援,那麼,莫斯科就變成甕中之鱉,取得莫斯科指日可待,還有,德軍沒有在戰爭初期突襲克里米亞半島,殲滅蘇軍黑海艦隊,讓黑海艦隊一直騷擾德軍,而南線對巴庫油田的突擊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保護沒有做到周詳的計劃,讓德軍地利上是弱勢,而物資補給的缺乏,讓前線德軍飢寒交迫,沒有發揮最好的作戰力。
人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就算了,還把斯拉夫人,烏克蘭人列為劣等民族,這是希特勒人和的不足,還有希特勒沒有做到鼓勵德意志民族交配,還有,德軍在佔領區沒有讓佔領區人民有所好感,沒有把戰俘拉上前線做炮灰,這是德軍的第三個大失誤,消耗敵人的民族,潛在戰鬥力,就是消耗敵人,敵人的服役年齡人員應該補充德國士兵拉上最前線,把戰俘拉上前線,第一減少本國士兵消耗,第二,減少物資補給的壓力,用蘇軍的炮火消耗蘇軍計程車兵,這是多麼好的計劃,不願上戰場的,就死,願上的,你能突襲成功,就可以獲得封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德華人設計的坦克配件過於精密,昂貴,不適合大規模自動化生產,天時地利人和德軍都沒有優勢,這場戰爭從斯摩稜斯克戰役開始就註定失敗
-
14 # 山上一課樹168
第一是德國不是正義的一方,而是侵略者的一方,他發動的戰爭得到了全世界大多國家的反對,
第二德國要面對兩線作戰,德國並非打不過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可以說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英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蘇聯將德國拖入蘇聯深處,同盟國用了了四年才把德國擊敗,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加上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才頂住了德國的進攻。
第三天氣原因,蘇聯天氣轉冷,在極寒的天氣下作戰下,德軍戰鬥力大大下降,惡劣的天氣使德軍士兵無法接受,許多士兵更是被凍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連槍栓也被凍住,根本就拉不動,德軍並沒有做好冬季作戰準備,反而是蘇軍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惡劣天氣,蘇聯惡劣的天氣和泥濘的道路,是德軍後勤無法跟上,讓蘇軍有喘息之機。
第四蘇聯是一崇拜英雄的國家,是一個同敵人血戰到底的的戰鬥民族。蘇聯人骨子裡就帶著野蠻、嗜血、侵略的因子,具有彪悍尚武的民族精神,加上蘇聯特殊的社會體制,動員能力非常強,二戰中蘇聯人共動員了約3440萬人參戰,婦女和老人都上了戰場,城市被攻破了,蘇聯軍民並不會投降,而是利用街道和制高點進行激烈爭奪,甚至逐街逐樓逐屋反覆攻守,在以“米”計算的推進與防守之間,每片磚瓦、每寸土地上都灑滿了蘇聯軍民和侵略者的鮮血,
蘇聯能打敗德國是由於世界多國的支援,和蘇聯軍民同仇敵愾的勇氣,還有遼闊的戰略眾深和強大的動員能力。
-
15 # 海事先鋒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謂強大,但是卻不是蘇聯的對手,說起來這也不能說德國不夠強大,主要還是因為三個原因:第一,蘇聯陸地上比德國更強大;第二,德國要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第三,德國的海軍不夠強大,被英美包圍在歐洲出不去。
從東線戰場來看,德國前期發動了突然襲擊,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是蘇聯竟然能夠在損失近半兵力的情況下挺過來,這就是蘇聯強大的國力做支撐,要知道,蘇聯在二戰中生產製造了近6萬輛T-34坦克,二戰後最初幾年,還製造了3萬多輛T-34-85坦克,這還是在誕生T-34坦克的哈爾科夫坦克廠長期被德軍佔領的前提下做到的,起技術非常易於生產製造,就連拖拉機廠都能製造,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就曾經一邊製造坦克,一邊在讓這些新坦克在廠房內朝外射擊。
蘇聯也是一個陸權主義強國,蘇聯雖然沒有強大的海軍,但是陸地上卻無人能敵。蘇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確定了德國為其未來的主要軍事對手,因此蘇聯很早就制定出深遠戰役學軍事理論,確定發展機械化陸軍,給每個集團軍配備坦克、卡車等裝備,使之具備縱深獨立突破的能力,只不過,被德國巴巴羅薩計劃突然打擊後,蘇軍大量有生力量和裝備物資被摧毀,這才陷入了苦戰,事實上,如果二戰按照蘇聯預想的1942年爆發,那麼德國會敗的更慘。
圖為駕駛T-34坦克衝擊的蘇軍部隊,整個二戰後期,蘇軍就是在這樣的反覆衝擊中度過,而德軍則節節敗退。
比如說,在二戰初期,蘇聯的BT-5、BT-7等快速坦克損失巨大,使用克里斯蒂懸掛的這些快速坦克,雖然對比其他歐洲國家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德國反坦克火力面前,他們脆弱的裝甲不堪一擊,僅僅1年就損失殆盡。但是反過來,蘇聯製造的T-34坦克在東線戰場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德國的1號、2號、3號乃至4號坦克的早期型,都無法奈何T-34,一度陷入了T-34危機之中。
圖為德軍進攻中的1號坦克,這些小坦克在閃電中很好用,但是中後期面對T-34,就基本沒有用了。
而蘇聯同期的重型坦克,KV-2和KV-1,則在戰爭初期給了德軍巨大的震撼,或許正是他們把德國坦克的發展道路一步步引向了重型化,畢竟當時,德軍任何坦克的火力都無法在正常的1000米距離洞穿KV-2,甚至出現了1輛KV-2摧毀一整個營的德軍坦克。當然,德國在初期還是打的很快的,這是“閃電戰”的功勞,並不代表德軍當時技術裝備就多麼先進。
德國畢竟在體量上不如蘇聯,因此德軍最後走上了以質量取勝的路線,德軍的“黑豹”坦克能夠比蘇聯的T-34-85稍強,而德軍的“虎式”坦克也能比蘇軍的IS-2重型坦克更強,可是蘇聯的特點就是,不但規模大、體量大,關鍵軍事技術也過硬,T-34-85單車是不如“黑豹”坦克,可是“黑豹”中坦再強,也不過製造了6000多輛,T-34-85卻在二戰中就製造了12000輛,戰後還製造了33000輛,T-34-76則製造了40000輛左右,海一般的T-34使得蘇軍早早實現了機械化,也成為了德軍的夢魘。
而且從機械化戰爭的角度來看,德國也完全夠不上真正的機械化,他們的後勤還是以騾馬為主,並非是以機車化交通工具為主,德軍的後勤部隊經常趕著歐洲四輪馬車,追趕前方的機械化軍團。反觀蘇聯,倒是真正實現了機械化,起碼也是機車化,畢竟人家的後勤是實打實的機車化部隊,在蘇聯將領們的回憶錄中甚至指出,在蘇軍最困難的時候,蘇聯部隊後勤已經無以為繼的時候,蘇聯統帥部依然不願意給機械化部隊配發騾馬化的後勤,依然在到處找卡車。
圖為德國虎式坦克戰鬥場景繪畫。
在二戰後期,一個蘇聯的集團軍會有4000多輛卡車作為後勤支撐,換言之,蘇軍之所以在後期能夠打出一戰解放烏克蘭、再一戰解放白俄羅斯的大縱深戰役,就是因為蘇軍機械化軍團後勤保障也是機車化的,是能夠伴隨部隊前進的,每一個蘇聯坦克集團軍,都具備獨立向前突進至少1周的能力,這個能力比德國要強多了。
從國際局勢來看,德國腹背受敵,東線和蘇聯打,西線雖然早早把法國打敗了,但是後期又面臨著盟軍諾曼底登陸後開闢的新戰線威脅,兩邊分兵,自然不如蘇聯集中於一個方向要強大,畢竟蘇聯得到了情報:日本短期內不會在陸地進攻蘇聯,日本的方向是往東南亞進攻。再者,德國還面臨著美英在海上的封鎖和空中的轟炸,雖然美英在二戰大部分時間都沒有進入歐洲戰場,但是在初期,美英也透過戰略轟炸等手段,破壞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大量軍工企業,讓德國不至於爆發出更大戰爭潛能。
海上的封鎖更為致命,德國無法獲得歐洲沒有的黃金、橡膠等戰略物資,只能使用大型潛艇透過遠洋航行到日本那裡獲取相關物資,可見其被封鎖的有多困難了,在蘇聯奪取了羅馬尼亞後,德國也失去了8成的石油供給,實際上,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即便沒有其他因素,單憑蘇聯也能擊敗德國,畢竟德國的命脈還是資源和工業,失去了這些,德國也就失去了作戰潛力。
-
16 # 小吳他爹老吳
對於二戰時期的德國,如今很多人稱他們是軍事素養最高的一支部隊,而事實上,德國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也的確讓人興嘆不已,可是這樣的一支優秀隊伍,在歐洲戰場節節勝利,一往無前的納粹軍團,為何在攻打蘇聯時就失敗了呢?
有人說德國失敗是因為蘇聯嚴寒的冬天,其實天氣並不是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天氣只是客觀因素.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德國太狂妄自大.錯誤的估計形勢,認為英國和法國一樣不堪一擊,戰前準備過於倉促。
且德軍沒有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歐洲國家小,數量多,沒佔領一個就要分散兵力,希特勒的進攻目標不明確也不準確,他先進攻波蘭、奧地利,而不是先拿下法、英兩國,在未完成英吉利作戰的時候卻又對蘇開戰,致使兵力過於分散,首尾吃緊,對蘇作戰的前期勝利使得德軍產生了蘇軍不堪一擊的盲目輕敵觀念,當遇到蘇軍的頑強抵抗和西泊利亞的寒冬時,戰爭的轉折點就來臨了,加之美英開闢了第二戰場,使得德軍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就已經輸掉了戰爭
以當時的綜合國力,德國跟蘇聯還是差距巨大的,雖然前期蘇聯錯估戰爭形式,倉促應戰,節節敗退,但是廣袤的國土帶來的是巨大的戰略縱深,也給了斯大林反擊的時間,最終德國國會大廈被蘇軍攻佔,一代梟雄飲彈自盡。
-
17 # 量子聊軍武
野心太大。對自身實力估計不足,對對方實力估計不足。雖然一開始希特勒憑藉機械化部隊發動閃擊戰擊敗了周圍的小國。無論是波蘭還是法國,國土面積都很小。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可以橫跨他們的國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但到蘇聯地廣人稀,地形複雜。加上希特勒對蘇聯的不屑一顧。認為在入冬之前就可以拿下蘇聯,而沒有給德軍準備過冬的衣服。結果導致戰爭開始戰線拉得太長。給了蘇軍可以實施穿插迂迴戰術的空子。
德國的閃擊戰對一些小國確實是致命的,但對於像蘇聯這樣的大國來說。就有點不太現實了。二戰時候的三大軸心國,國力都不適合打消耗戰。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會陷入到中國戰場不能脫身。還有就是蘇聯人民保家衛國的精神。
-
18 # 心懷宇宙孫連城317
這個因素太多了
1東西線同時作戰,英國還沒擺平就進攻蘇聯
2裝甲部隊推進速度迅速,但後勤補給速度有點慢,沒有實現全部機械化
3連續的下雨和氣溫下降遲緩了德軍進軍速度
4日本對美國的偷襲,德國被迫對美宣戰,美國的加入改變了雙方實力
5日本的南進計劃沒有配合德軍夾攻蘇聯,使蘇軍東部戰區精銳部隊加入了對德作戰,有力的改變了蘇軍戰場上的頹勢
-
19 # 大熊爸爸2
和所有侵略者一樣,貪心不足蛇吞象,胃口太大,任何人任何國家單一都是無法同時向全世界宣戰的。即使它多麼強大,多麼富有,失敗是一定的!蘇聯的疆域國土太大,國民戰鬥意志又強,氣候寒冷,不光德國,誰在那都不會撿到便宜。
-
20 # Sunny奶茶wzm
二戰時,為何希特勒為何敗給蘇聯的原因。
主要是國力與策略的原因。
1,國力上,二者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德國的國土面積狹小,資源並不豐富,除了魯爾區能夠產出大量煤炭來之外,其餘的戰略資源都要靠國外進口,比如鐵礦來自瑞典,鎢、銻等戰略資源來自中國,石油更是短板,是想佔據羅馬尼亞與蘇聯巴庫的油田來滿足戰爭需要。蘇聯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國土面積廣大,各種資源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就算失去了巴庫的油田,還可以依靠西伯利亞的油田來彌補。
2,國力上的另外一個差距就體現在工業體系與生產能力上。德國的武器精良,像“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完全可以虐殺T-34,但是,據統計生產一輛“豹”式坦克的工時,蘇聯可以生產5輛T-34,“虎”式坦克用的工時則可以生產更多。所以蘇聯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T-34,用數量來壓制德國的坦克。這點可以體現出來兩國的巨大工業差距。
3,德國開始就採取了一個錯誤的戰略。原本德國的計劃是等到英國求和以後在進攻蘇聯,只是希特勒錯誤的判斷了形式,在英國依舊堅決抵抗的前提下就開闢東部戰場,導致了兩線作戰。而且蘇聯雖然剛開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但是蘇聯早就做好了開戰準備,只是沒有預料到戰爭提前了而已。而且,蘇聯一貫的戰略就是以空間換時間,用自己巨大的國土來拖死德國,在依靠後方完備的軍事工業發動反擊。所以,蘇聯雖然開局不利,但是還是按照自己設定的戰略來發展,可以說採取了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的正確戰略,一步步的擊敗了德國。
4,德國的武器設計思路也不適合大規模的戰爭。再拿“虎”式坦克舉例,這款坦克雖好,但是過於複雜,在戰場上維修十分的不便,而且培養出一個車組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嚴重限制了在戰場上的使用,德國所有的武器基本都存在這個缺點,效能優異,但是並不適合惡劣的戰場環境,導致補充跟不上損失。蘇聯在設計武器時,則是能簡則簡,生產迅速,不用經過特殊的培訓,就可以上手。這個思路完全適合大規模的國家戰爭的需要。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方面。
回覆列表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一場戰爭,給蘇德兩國以及東歐各國都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口傷亡,最終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應該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蘇聯的疆域
首先,蘇聯佔據了絕對的天時。
蘇德戰爭爆發前,儘管德國已經吞併了半個波蘭,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以及半個法國,入侵了丹麥和挪威。整個西歐和中歐不是直接控制就是附庸於德國。二戰前德國的擴張
德國的經濟實力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是和蘇聯相比,德國的資源還是非常匱乏,特別是石油資源,是德國的硬傷,除了羅馬尼亞的油氣,德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油田。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的領土大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與德國相比,佔據著天時上的優勢。軸心國勢力最大時期
蘇德戰爭爆發後,可以說不管是前期德國佔據優勢的時期,還是後期蘇聯發起反攻的階段,一到戰爭的關鍵時刻,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就會提現的淋漓盡致。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基本上都是以少打多,發起進攻,失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蘇德戰爭
除此之外,蘇聯資源上的優勢也讓他們的飛機和坦克優勢十分明顯,儘管單兵作戰,蘇聯的坦克優勢並不大,但是蘇聯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群狼。二戰中,蘇聯最困難的時候,飛機年產量都在2萬架以上,是德國的兩倍,這樣巨大的優勢,成為了壓垮德國的關鍵。
其次,蘇聯在地利上也佔據絕對的優勢。
一方面,蘇聯的氣候是他們最好的武器。秋季的陰雨綿綿,讓德軍的坦克在泥濘的東歐平原上難以施展自身的優勢,冬季的嚴寒讓德軍士兵甚至拉不動槍栓,開不動戰車。而蘇軍每到關鍵時候,都能以逸待勞,在自己的防禦工事裡,在自己熟悉的樓房中阻擊德軍。1941年的冬天,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損兵折將,1942年的冬天,德軍又在斯大林格勒損失慘重。蘇德戰爭
另一方面,蘇聯國土遼闊,西部國境線如同喇叭一樣,德軍在進入蘇聯國土之後,戰線迅速拉長,很快就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困境,進而在隨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都因為分兵造成無法集中主力與蘇軍一戰。儘管蘇聯丟失了幾乎整個西部工業區,丟失了眾多的城市,但是蘇聯的防禦縱深實在是遼闊,這是他們取勝的關鍵之一。蘇軍反攻
最後,蘇聯在人和上也佔據優勢。
雖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與西方的關係並不融洽,二戰爆發後,因為東方戰線的問題,英美國家和蘇聯的關係一度十分冷淡。但是蘇德戰爭中,蘇聯畢竟是防禦方,而德國畢竟是侵略一方。儘管傳說中蘇聯也有一個所謂的“大雷雨計劃”,但是那畢竟只是傳說而已,真假難測。
與此同時,在領導人物的水平,希特勒與斯大林也是有差距的,斯大林的鐵血,冷酷,甚至是無情,讓蘇軍的每一次勝利幾乎都是建立在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之上,這也是德國無法與之抗衡的。並且蘇聯在戰爭爆發後,得到了英美等國的支援,得到了大量的物資支援。攻克柏林
總的來說,蘇聯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是他們取勝的根本關鍵,同時,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與領導人物的鐵腕也是他們取勝的重要原因,一切的一切結合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可以說蘇聯都是完勝,獲得最後的勝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