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別拿編劇不當藝術,劇本首先應是文學藝術作品。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句話!

    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吸引觀眾的最主要部分還是來自於故事本身,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缺乏大明星大場面的小成本製作電影可以一炮而紅的原因,反倒是一些著名的IP,明星雲集,場面火爆卻最終折戟沙場,在一片差評中票房撲街!

    中國大陸的影視作品自上世紀80年代市場化以後,在製作水平,製作規模,演員表演等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逐漸取代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臺灣新加坡,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劇本創作方面,不進反退。許多劇本無論在整體構思,還是在故事設定、人物描寫方面都遠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導演張藝謀的作品,論製作水平明星陣容,無出其右,但是整體故事實在無力吐槽,觀眾往往是期望而來失望而歸,大製作“滿城盡帶黃金甲”竟然退化到使用幾十年前的老劇本“雷雨”的地步,而同一時期另一位大導馮小剛的“夜宴”,故事明顯來自“哈姆萊特”,舊瓶裝新酒未免不是一種選擇,但在求新求變的今天,依舊吃剩飯,不能不讓人慨嘆:國內影視市場編劇的落後。

    與之相對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湧現出許多編劇優秀的影視作品,例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籬笆女人和狗”“女人不是月亮”等等,無論是故事性還是人物描寫都非常上乘,充分說明,我們並不缺少好的編劇。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創作與市場脫節的局面,究其根源還是在於市場認知以及編劇的創作導向。中國的影視市場總體上依舊是個發展中的市場,尤其是電影市場,體量巨大,欣賞水平卻遠遠跟不上,許多人去電影院就是衝著明星去的,所以許多製作方把大量的經費都花在明星身上,劇本完全為明星量身定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孫紅雷和景甜主演的“戰國”,基於歷史的故事創作猶如兒戲,為了突出女主角簡直無所不用其極,挑戰觀眾欣賞極限,撲街也就在所難免。

    對於劇本創作人員,由於在影視製作市場地位地下,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場需求,喪失了創作的獨立性,以觀眾為導向變成了以投資人大明星為導向,脫離了市場需求,得不到觀眾認可也是必然。

    莫言的話給了我們另外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倒不是編劇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市場大環境不改變,這些問題依舊會存在。希望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編劇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 2 # 瀚天瀚海

    編劇、導演、演員都是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一部成功的影視劇,與這三者的努力都密不可分。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腦殘粉的誕生,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靠的不是動人的情節,也不是細節的揣摩和演員的演技,靠的只是明星的一張臉。

    導演要拍片,需要投資。而很多投資人都有自己想捧的演員。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導演不得不捨棄本來非常吸引人的故事,為了增加某個演員的戲份胡亂新增。也有的需要靠某些明星來拉票房,不惜以扣圖、配音來糊弄觀眾。

    隨著觀眾的品味逐步提高,也越來越需要更好的影視作品來滿足需求。最近火爆的《琅琊榜》《楚喬傳》等,都是先有好小說,才改編成了劇本。雖然《楚喬傳》因為時長被剪的一塌糊塗,還是吸引了大批小說迷去圍觀。

    所以好的編劇也應該被尊重,好的影視劇也要從編劇開始。

  • 3 # 何殊我

    莫言先生的這番言論是發表在2月9日的人民日報副刊上面的一篇文章裡面的,原文標題是《別拿編劇不當藝術》。

    莫言言論的背景

    這篇文章回顧了莫言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劇本創作失敗,後來開始戲曲劇本創作的四十年曆程,並且說第一次創作話劇是1997年的《霸王別姬》。他談這個也有背景,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五年時間一直擱筆,直到去年才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戲曲文學劇本《錦衣》,然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候有了上述言論。

    莫言的觀點當然是非常有道理的,編劇作為影視製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源頭之一,對於整部作品的藝術價值有著關鍵作用。但是在充分商業化以後,出現了三種需要反思的現象:

    一是團隊化操作、流水線作業。

    按照市場分工原則,影視這種工業品進行分工也無可厚非,而且一部作品的劇本從創意到產出、複檢也可以由不同有經驗的人來操作。

    但是目前情況下,很多粗製濫造的作品,都是一群人湊在一起,拼拼湊湊抄抄剪剪出來的,非常典型的就是於正團隊,所有作品都能看到他人作品的影子,以至於海峽對岸的瓊瑤憤而起訴。

    二是資本化操作、偶像化作業。

    這幾年,影視工業進行了快速的網際網路化,綜合性的網際網路公司挾巨量資本入局,對發展十幾年的網路文學收割影視收益,靠著網文作品的點選資料和社交媒體等泛娛樂平臺培育出來的流量明星,在資本明確的投入產出收益要求下,打造了所謂的IP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資料成了風向標,使用者(傳統的影視觀眾都被替換成了這個概念)喜歡什麼就給提供什麼,編劇的再創作功能大大下降,成了走形式,很多劇本出來邏輯都不能自洽,何談藝術價值。

    還有一個現象,是現在對編劇從業人員的極其不尊重。

    業內宋方金、汪海林等人的呼籲和奔走,對編劇署名權、權益的維護。可以看出,整個影視劇製作流程上,編劇的地位往往是最弱勢的,收益也是最沒有保障的。尊重劇本的藝術價值,還需要尊重編劇的藝術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死歸途裡的高營長是誰扮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