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快跑
-
2 # 昭武觀史
下面言歸正題,首先,當時印度和宋朝的經濟並不是差不多,而是差的非常遠,當時統治印度的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建立的德里蘇丹國,蒙古人第一次西征的時候,德里蘇丹國剛剛建立還沒多久,國內局勢還不是太穩定,領土也沒有達到鼎盛,因此和當時南宋的經濟還是差很多的。
當時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時候,蒙古人確實是在印度河附近打過仗,但是一次的對手並不是印度的德里蘇丹國,而是花剌子模的王子札蘭丁。
扎拉丁在八魯灣之戰擊敗蒙古軍隊之後,成吉思汗親自去討伐他,把札蘭丁打的全軍覆沒,就剩下札蘭丁一個光桿司令,結果這個札蘭丁在砍死幾個蒙古兵之後,直接跳進了波濤洶湧的印度河,然後迅速的游到對岸逃脫,讓成吉思汗都敬佩不已。
札蘭丁逃走之後,成吉思汗曾打算要越過印度河去追殺札蘭丁,但是因為天氣炎熱和水土不服,導致他放棄了這一計劃,因此後來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兒在帶領突厥大軍入侵印度的時候,特意選擇當年札蘭丁逃脫的地方渡河,以表達自己要完成成吉思汗都未曾完成的事業。
成吉思汗去世之後,他的子孫也曾多次想要征服印度,在1242年的時候再次入侵印度河流域,佔領了拉合爾和旁遮普等地區,但是很快便被德里蘇丹的軍隊擊敗,之後的一百年裡,蒙古人多次攻列印度,但是進展不都大,因為蒙古騎兵在面對陣德里蘇丹國的象兵時經常一籌莫展,對付象兵的方法直到帖木兒遠征印度時才發明出來。
-
3 # 雪天雪晴
這種單項比較毫無意義。
人能射中一隻鳥,卻很難射中一隻蚊子。這是一個情況。狼能抓到兔子,卻逮不住魚,這也是一種情況。
論經濟實力,論地方,比宋遠遠不如的占城、安南,元都沒取勝,這就說明問題了。
印度與東亞大陸有高山阻隔,抵擋住了蒙古的衝擊。
其時,蒙古人向西路的遠征首先遇到非洲馬木留克王朝的阻擊,替印度又擋了一下。
後來西亞蒙古後人汗國徵印度,又遇上了氣候條件限制。
-
4 # 惟願盛世大中華
不知道題中所謂“印度經濟”、“宋朝經濟”是哪來的?“差不多”又是怎麼得出來的?所以題目前半截本身就不成立。。而後半截,蒙古人後來還是打下了印度的,並且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只不過這幫蒙古人早已突厥化了而已。
可能題主所謂的“印度經濟”“宋朝經濟”,大概指的是英國的安格斯·麥迪森,在他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裡估計的,公元1000年時,India地區“GDP”佔世界比重是28.9%,China地區“GDP”佔世界比重是22.7%。。。
先不說,這一估計,本身就漏洞百出。而且,這裡說的是China地區,也就是公元1000年時的整個中國地區,這裡是包括當時的遼朝、大理、北宋、党項、西域、吐蕃諸部等在內的。而不是隻說的宋朝,故而,若單論兩宋,肯定比這22.7%的佔比更低。
至於網上的60%大宋GDP的謠言,不好意思,那是安格斯·麥迪森估計的公元1000年時,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資料。。。能把整個亞洲的安在宋朝頭上,也是佩服某些宋粉的yy能力。而那些更離奇的80%、90%、99%的數字,更是看一看,笑一笑就好了。。。
遼朝、西夏與北宋對峙圖
關於,為何蒙古能夠掃清南宋。這裡就更不用說了。自五代開始,至南宋末年,中華已經紛亂分裂了370多年(907年~1276年),蒙古人崛起於大漠,掃清寰宇,重新統一中華,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點是有大功的。蒙古王朝鼎盛時期疆域圖
至於為何沒有把印度也給滅了,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地形和氣候方面的限制。
印度靠近中國的一側,東北方向隔著橫斷山區,北方隔著喜馬拉雅山。
當年,蒙古鐵騎能夠掃平江南,攻上青藏高原,已經是一個奇蹟了!這一點,不得不佩服當年蒙古人的勇氣和膽略,要知道,蒙古人可是發源於北方草原,常年在乾燥而寒冷的氣候下生活,而江南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潮溼而燥熱;青藏高原又是多高原氣候,多高山,肯定不利於騎兵的作戰。蒙古人全拿下了。
所以,就別說更高的喜馬拉雅山,更加高溫潮溼、而且雨林密佈的橫斷山區了。(元朝建立後,不也打過越南,可惜也失敗了)
所以,如果蒙古要想踏平印度,只能走西北這條路,渡過印度河。關鍵是印度的氣候更加潮溼而古怪。再加上,蒙古王朝在1259年以前,主要目標是西征,是向西完全打通陸上絲綢之路。而在1259年後,隨著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導致蒙古王朝走向分裂,而印度河流域,剛好是伊爾汗國與印度地區之間的分界線。
伊爾汗國對忽必烈可是一百個不服氣,再加上畢竟其只是四大汗國之一,實力有限,四大汗國之間又攻伐不斷,故而南征印度也就無從談起。
不過幾個世紀後,已經突厥化了的西亞蒙古人,南下打下了印度,並且建立了莫臥兒王朝,當然,這是後話了。
-
5 # 冥蝶讀書
當時的印度和宋朝完全不是一回事,宋朝是一個完整的政權,但是當時的印度還是分裂的狀態啊。
眾所周知,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過,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印度之所以沒有被蒙古征服,純粹是因為命好,因為後來蒙古帝國解體了,已經無法集中力量進攻印度了。
(這是蒙古帝國分裂前的地圖,當時南宋還沒滅亡)
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釣魚臺被打死。次年,也就是1260年,阿里不哥繼承蒙古大汗之位,同時忽必烈也在北京稱大汗,內戰爆發。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都支援阿里不哥,只有伊爾汗國支援忽必烈。這次戰爭持續了五年之久,最後忽必烈依託漢地豐厚的資源取得了最終勝利。但是支援阿里不哥的三個汗國拒絕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蒙古帝國因此瓦解。
當時統治北印度的是德里蘇丹國,處於奴隸王朝階段,之所以被稱為奴隸王朝,是因為建立者為奴隸出身。奴隸王朝統治者是突厥人後裔,信奉伊斯蘭教,屬於封建軍事貴族。奴隸王朝第一次跟蒙古人打交道,是成吉思汗時期。當時統治整個中亞的是花剌子模帝國,由於花剌子模截殺了蒙古使團和商隊,成吉思汗率軍攻伐。經過三年戰爭,1222年時,蒙古大軍踏平了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的王子扎蘭丁被蒙古大軍一路追殺,在最後一次戰役中,扎蘭丁戰敗,隻身一人跳入印度河,逃到了德里蘇丹國。據說成吉思汗本想繼續追擊,但當時西夏還沒滅,征討印度需要耗費大量軍隊,而且路途遙遠,又需要翻過興都庫什山,困難極大,而且丞相耶律楚才也極力反對,因此作罷,轉而繼續進攻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窩闊臺繼位。
窩闊臺時期,蒙古軍開始進攻印度。當時阿富汗地區依然盤踞著花剌子模帝國的殘餘勢力,因此蒙古軍先掃蕩了阿富汗的諸多小勢力,到1235年時,開始挺近印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征戰,當時的克什米爾被蹂躪了一遍。1241年,蒙古軍攻下了拉合爾,拉合爾是德里蘇丹國曾經的首都。但是此時,窩闊臺病逝的訊息傳來,宗王們忙著爭奪汗位,蒙古軍撤退了,撤退前,他們把拉合爾夷平了。奴隸王朝因此獲得喘息之機。
(蒙古大軍出征圖)
窩闊臺之死,對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國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各方勢力發生了內訌。爭執了五六年之後,窩闊臺長子貴由繼位,但貴由身體很弱,在位兩年就去世了。之後又因為汗位陷入了紛爭,直到蒙哥繼位。蒙哥雖然成為毫無爭議的蒙古大汗,但是窩闊臺和察合臺兩家並不服氣,雖然被蒙哥鎮壓,但是蒙古帝國分裂的禍根已經種下了。
蒙哥汗時期,蒙古軍的征服重點是南宋和西方的阿拔斯王朝。西征大軍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率領。蒙哥之所以要派西征大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木剌夷國,也就是暗殺組織阿薩辛派。他們經常截殺蒙古商隊,還企圖刺殺蒙哥。蒙古人對之恨之入骨,因此派大軍剿滅。至於南方的印度,這時候自然不是主要考慮物件。
(旭烈兀西征)
旭烈兀的西征還沒有結束,正準備跟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作戰時,1259年,蒙哥汗死了。第二年,因為汗位之爭,四大汗國爆發了內戰。內戰結束後,蒙古帝國解體。從此,蒙古大軍大規模的擴張和征伐結束了,只剩下各個汗國為了鞏固政權各自征戰。
內戰結束後,旭烈兀被忽必烈冊封為伊兒汗國可汗,並尊元朝為宗主國。雖然伊兒汗國跟印度接壤,但是旭烈兀的統治並不穩固。波斯境內的割據勢力以及北方的金帳汗國是最大的威脅。伊兒汗國一直致力於對付這些威脅。
內憂外患之下,又失去了曾經的蒙古統一力量,伊兒汗國根本沒有力量去進攻印度。旭烈兀的兒子阿卜杜拉曾經在1291年率軍攻打過德里。1302年,察合臺汗國也出兵過印度,一度深入德里。但是很明顯,此時的蒙古軍跟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一直到1398年,帖木兒一統西亞,才有足夠的力量攻陷德里,滅了德里蘇丹國,但是這時候已經跟蒙古人沒有關係了。
-
6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其實@惟願盛世大中華.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下印度與宋朝經濟及蒙古與印度戰爭這兩個部分,至於為什麼蒙古可以攻滅南宋這個問題我曾答過很多,再寫這個答案作補充
宋朝說起來是一個文人的時代,但真正的文人(如三蘇、歐陽、王、司馬、二程、朱子等)在這個時代也往往並未能一展抱負。作為被防範的武人,身名俱善的更是屈指可數
特別不幸的是岳飛、陸游,胸懷理想,能文能武
蒙古佔領金國部分土地後,在戰爭狀態下仍採取減輕稅賦的措施蒙古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能有效管理農耕地區的弱點,於是大量任用漢人儒士
蒙古人這樣乾的時候還處在太宗窩闊臺時期
題外
元朝的科舉制對漢人(包括南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但是在讀書人在元朝的進身途徑並不是只有科舉
蒙古人往往融入征服地文化
建立元朝,長期與漢人打交道的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儒家思想,而西漢董仲舒之後的儒家提倡“大一統”,所以當劉整說“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時,對忽必烈的觸動是巨大的
題外
讀書人遍地的宋朝卻滿足於偏安半壁
劉整思謀周詳、驍勇善戰,是宋軍中少有的戰術大師,在遭到宋朝那夥謙謙君子構陷時,走投無路,被迫降元,從此與宋朝不死不休
作為忽必烈滅宋的主要推手,劉整對宋朝無比痛恨,痛恨到因為未能親手滅宋,“憤惋而卒”
題外
宋末,諸如劉整、呂文煥這等重量級人物投敵卻不受道義上的指責,反而得到深深的同情和理解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當然,文天祥、張士傑等人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更值得提倡
再反過來想,宋朝有能力的投敵了,反抗到底的卻能力略顯不足,根源在哪裡?
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宋朝這邊貪生怕死的人一到了忽必烈那邊就紛紛踴躍賣命,從庸將到戰神彷彿就在轉身之間
其中也包括著名的長腿無敵酒色將軍范文虎,這傢伙降元后居然敢帶人跨海遠征日本,雖然結果很遺憾
“國已至此,事不可為”,宋遂亡
其實,宋朝滅亡的原因很多
-
7 # 戰情解碼
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可謂是橫掃歐亞大陸,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有個地方確是蒙古大軍的剋星。歷史上,蒙古曾三次征討越南,但三次都鎩羽而歸!
蒙古三次征討失敗的原因基本相同,歸納起來無非就三點: 氣候問題,地形問題和後勤補給問題。
氣候問題越南屬於熱帶季風型氣候,氣溫高,溼度大,雨水多,旱雨季明顯。而蒙古士兵多來自北方,根本不能適應越南的氣候,一旦戰事拖到雨季,酷暑和瘟疫讓蒙古兵吃盡了苦頭。有時候,戰爭還沒開打,將士們自己就先病倒了一大片。
地形問題越南地區地形複雜,山川,河流,高原相互交織在一起,蒙古人根本不能發揮他們騎兵的優勢。複雜的地形也把蒙古將領弄的暈頭轉向,而越南人卻經常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伏擊蒙古軍。
後勤補給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越南人採用的是堅壁清野的策略,所以蒙古軍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吃飯的問題。而且由於氣候和地形的原因,蒙古軍也無法採用”羊馬隨行”的方式解決補給,所以他們只能依靠國內。這種漫長的補給線有多脆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次征討越南之戰,讓蒙古吃盡了苦頭,所以第三次征討失敗後,蒙古就放棄了這塊”剋星”之地。看來上帝之鞭也會有無可奈何的時候。
-
8 # 十三叔看歷史
在冷兵器時代,氣候與地理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它有時能決定著帝國的界線與範圍。蒙古帝國作為一個典型的“溫帶草原”帝國,熱帶地區就是它的極限和不擅長的地區。先說說蒙古帝國這個概念,“蒙古帝國”(1206年-1259年)的名稱是起源於西方史學界的一個概念,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解體之前到中國元帝國建立的這段時間。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大會公推鐵木真為大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開始了不斷的擴張,先後征服高昌回鶻、西遼、金國、中亞最大的國家花剌子模、西夏等國,1240年佔領基輔羅斯的首都基輔(今烏克蘭基輔),1241年,蒙古大軍直抵歐洲奧地利維也納附近。
蒙古帝國時期,當時的蒙古人有幼子繼承的傳統,俗稱“幼子守灶”,成吉思汗和他的幼子拖雷掌握著中央汗國(中央兀魯思),成吉思汗將蒙古高原東部地區分封給了他的5個弟弟,將蒙古高原西部地區分封給了其他3個兒子,包括中央汗國在內,一共九個兀魯思(兀魯思是汗國的意思),這些兄弟、兒子在各自分封“兀魯思”。中央兀魯思是整個“黃金家族”的公產,歸歷代蒙古大汗所直轄。這就是黃金家族所謂的東道諸王和西道諸王的由來,西道諸王先後建立起了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察合臺汗國(1227年-1369年)、窩闊臺汗國(1225年-1309年)、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這就是所謂的四大汗國。諸王封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如蒙古本部、中央漢地等由大汗直接管轄,屬於中央兀魯思。各個汗國的軍事財政大權均有蒙古帝國大汗管制,不經大汗同意,諸王無權將其領地分封給他人。蒙古帝國的西方汗國一開始就表現出了離心傾向,特別是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後,黃金家族的成員對於蒙古帝國的大汗之位競爭激烈,相比於東道諸王,作為成吉思汗直系後裔的西道諸王對大汗之位更感興趣。
1259年,蒙哥汗病逝後,“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爆發了爭奪大汗的內戰,這時的四大汗國已經在事實上獨立,蒙古帝國解體。1260年,忽必烈(拖雷第四子)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1271年,在中央汗國的基礎上,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元朝正式建立。蒙古帝國以及後來的元朝與南宋之間的戰爭發生在三個時間段,1235年-1241年,1253年-1259年,1267年-1279年。看似弱不禁風的南宋卻是蒙古帝國以及後來的元朝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首先與南宋的人口數量有關,南宋雖然是偏安政權,但是人口有8000多萬,第二就是南宋軍民的積極抵抗,第三就是氣候與地理因素。
蒙古帝國以本部20到30萬的軍隊起家,征服的土地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靠的就是一支善於長途奔襲機動靈活的騎兵部隊,在中國的北方、蒙古高原、中亞的草原等地,這樣的騎兵部隊有時能給對手致命一擊。而且蒙古軍隊也特別重視工匠以及武器應用,比如攻城的拋石機。而南宋所在的中國南方則屬於亞熱帶氣候,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多雨山巒疊嶂,水網密佈,蒙古帝國軍隊的優勢就不那麼明顯,其不擅水戰的劣勢卻表現的非常明顯。並且蒙古軍隊計程車兵畏暑惡溼,遇到炎熱的氣候就容易爆發大規模的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
在1257年至1258年,當時的蒙古帝國軍隊就對越南發動了第一次戰爭,這次蒙古帝國派出的軍隊大約三萬,主要是為了策應對南宋的進攻。1279年,元朝滅掉南宋後,開始大規模地入侵越南,1284年至1285年發動了第二次對越南的戰爭,元朝軍隊南北並進,這次元朝派出的軍隊大約有50萬,1287年至1288年發動了第三次對越南的戰爭,元朝派出的軍隊大約有30萬。
然而這三次蒙元的軍隊對越南(當時是越南陳朝時期)的入侵基本都是無功而返,這當然是與越南陳朝軍民的積極團結抗擊有關。然而當時的越南陳朝與南宋在面積與人口上根本就不是一個體量級別的,可以說是一個撮爾小國,而當時的蒙元帝國堪稱當時世界上攻擊力最強大的帝國,為什麼南宋最後敗了而越南陳朝最後成功了呢?首先是南宋在面積與地理上對蒙元的誘惑力更大,其次這與氣候與地理有很大的關係,史書上這樣形容入侵越南的蒙元軍隊:“熱不能堪,班師”,“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越南基本屬於熱帶,這裡比位於亞熱帶的南宋更加炎熱,可以說是終年溼熱多雨,水網密佈。在冷兵器時代,氣候與地理對一個帝國的限制作用非常明顯,對於亞熱帶的南宋,蒙元帝國都用了那麼長的時間才征服,與南宋的戰爭是蒙元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而熱帶就是蒙元帝國擴張的氣候極限。
-
9 # 靜夜史
因為越南雖小,但面臨的內外環境和金國南宋都不一樣!
1254年,忽必烈征服大理,兵鋒直指安南。
1257年,忽必烈派出三萬大軍南下進攻安南,企圖透過佔領安南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蒙軍勢如破竹,但很快撤出。
1284年,忽必烈藉口安南不配合蒙軍征討占城,發兵50萬大舉南下。蒙軍勢如破竹,但是很快在平灘之會、延洪之會中慘敗。
1287年,為了報仇,修整後的忽必烈30萬大軍再次發兵討伐。但是在雲屯之役、白藤之役中,元軍再次慘敗而歸。
小小安南,成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難以逾越的天塹。
此後,忽必烈徹底放棄了武力征服安南的打算,此後元朝再也沒有對安南動過粗,安南繼續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存在。
那麼,安南究竟有何神通,能夠讓無敵的蒙古軍頻頻折戟?
1、氣候、地形等的掣肘
西方啟蒙家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指出:“寒帶國家的人民,像青年人一樣勇敢,炎熱國家的人民,就像老頭子一樣懦弱”。
這一結論一度被西方所接受,但是越南似乎是個例外。
從五代十國安南獨立開始,中原王朝但凡想要征服這裡,必定要付出巨大犧牲。身在熱帶,但是安南人的戰鬥力非同尋常,屢屢挫敗中原王朝的南下進攻。
這裡沒有縱深,沒有大量人口,它憑什麼反敗為勝?
取勝法寶是客觀因素,包括氣候,地形。
要知道,忽必烈所率領的,是馳騁在大草原上的蒙古騎兵,這些騎兵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來去如風,強悍的勢頭無人可擋。因此,蒙古大軍能透過西征迅速佔領大片土地。
西征基本沿緯線西進,在這個維度上,除了降水量的差異,在溫度等條件上相差不大,因此,蒙古人能夠迅速適應。但是安南在蒙古的南部,要征服安南,就要求蒙古人必須自北向南挺進。
順經線自北向南,溫度越來越高,直到熱帶地區的安南。這裡,四季如夏,是常年在溫帶地區摸爬滾打的蒙古人無法忍受的。要知道,成吉思汗之所以沒有南下印度,就是基於溫度的考慮。
除了溫度高,安南地區屬於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全年多雨。高溫加上高溼,極易產生瘧疾等傳染疾病。這些疾病對於毫無免疫力的蒙古士兵來說是毀滅性災害。因此,即使蒙古大軍能初戰告捷,也不能在安南站穩腳跟。
除了難忍的氣候,還有操蛋的地形。雖然安南地區山脈等呈縱向分佈,有利於南下穿插,但是蒙古大軍是騎馬來的。
騎兵的理想地形是平坦的地面,山地無論橫的縱的對於蒙古人而言都是極大的障礙。蒙古大軍遠道而來,對安南地形極其不熟悉,這是很要命的。要知道70年代的自衛反擊戰之所以取勝,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軍人對安南地形極度熟悉。安南人可以利用地形便利打游擊,讓蒙古大軍苦不堪言。
地形除了阻礙行軍,同時還嚴重干擾蒙古大軍的後勤供應。客場作戰,蒙軍需要從國內運糧,而主場作戰的安南人則可以就近取食完成補給。相比之下,蒙軍不能打持久戰,但不打持久戰解決不了問題。
2、忽必烈太過輕敵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制定了統一中原的戰略,後世的繼承者基本都是按照成吉思汗的戰略一步步完成了中原的統一。
成吉思汗認為:要消滅金國,需先滅西夏,從西夏南下借道南宋南北夾擊。而要滅亡南宋,則需消滅吐蕃大理等完成對南宋的包圍。
1254年,大理被征服。中原境內,只剩下南宋在苦苦支撐。
此時的忽必烈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南宋,所以他不惜冒險繼續南下。
蒙古面對的亂局,是907年唐朝滅亡後留下的爛攤子。面對眾多割據政權,宋朝只是統一了最舒適的地區。而邊陲的大理、安南,西夏、契丹等由於北宋皇帝的守成,更由於軍事實力的不濟,一直分裂了幾百年,直到蒙古的出現。
此時,擺在忽必烈面前的不是能不能拿下各個政權的問題,而是拿下後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此時的大理已經是囊中之物,同時期獨立的安南卻沒有被征服。除了難以征服,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安南的現實意義確實不大。
消滅大理已經完成了戰略包圍,那麼有沒有安南還有什麼所謂呢?再說了,即使南宋逃亡到安南,安南哪敢收留呢?君不見,在吳三桂的恐嚇下,緬甸就乖乖交出了永曆帝朱由榔。
第一次南下是試探,真正想要拿下安南的是第二次征討。而第三次,純粹就是為了報第二次南下失敗的一箭之仇。
如果忽必烈想要孤注一擲,那麼安南被征服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忽必烈最終選擇了理智面對。試想,即使征服了這裡,每年還要瘋狂砸錢搞基建,鞭長莫及力不從心。而承認其獨立,使其作為自己藩屬國,則可以充當自己的藩屏,不亦說乎!
而此時,除了忽必烈想開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阿合馬死了。作為自己的理財大臣,阿合馬變著法的給忽必烈搞錢,幫助忽必烈最終征服了南宋。然而,1282年,阿合馬被刺殺,忽必烈沒有了得力的後勤,所以對外征服開始力不從心。不只是安南慘敗,就連征討日本也是敗績連連。
安南作為中國鄰國之一,與中原相愛相殺上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的一大隱患。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看透很多本質。但願將來,這種養虎為患的短視不再發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元歷史上,曾經三次與安南(也就是現在越南的主題部分)作戰,確實三次都打得不怎麼樣。總之,沒有像對南宋、俄羅斯那樣,全境統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安南在唐朝的時候,還屬於唐朝的地盤。當時唐朝在那裡設定了安南都護府,有點相當於當下的可以駐軍的特區,本地有自治權。
(安南地圖)
五代時期,安南歸南漢管理。不過南漢勢弱,安南就此獨立出去了。
兩宋的時候,由於北邊強大的威脅,因此,兩宋主要駐軍在北邊,對南邊包括安南在內的少數民族國家,主要採用懷柔的政策。只要這些國家奉宋朝為宗主國,就與他們和平共處。安南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丁朝、前黎朝、李朝。
蒙古人接觸安南是在蒙哥當上大汗以後。蒙哥當大汗,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拿下南宋。他從攻打金國得出了經驗,認為拿下南宋也要下大包圍。於是派忽必烈、大將兀良合臺領兵前往進攻大理(今天的雲南)。拿下大理後,兀良合臺帶著蒙古軍,以及大理的從徵軍攻打安南。
安南這時候正處在陳朝替代李朝的時候。陳太宗陳日煚帶領他們最重要的象兵隊伍迎戰蒙古軍。兀良合臺不但會打,還是一個戰術大師。在紅河邊上,他一方面派軍到下游切斷安南軍的退路,一方面和他的兒子阿術分兵兩路,兩面包圍,強渡紅河,大敗安南軍隊。本來這一次可以讓安南軍隊全軍覆滅的,但負責毀壞安南下游船隻,截斷安南軍退路的蒙古將領貪功追擊陳日煚,結果陳日煚反而奪得船隻逃跑到海上。
(蒙古軍進攻安南)
蒙古軍進入安南首都升龍,屠城並一把火把升龍燒為灰燼。
不過這時候,蒙古軍也遇到了麻煩。一是蒙古人不適應南方酷熱的天氣,瘟疫流行;二是安南大將陳國峻“圍魏救趙”,攻擊大理,並試圖截斷安南迴大理的退路。兀良合臺發現危險,及時撤軍。
雖然如此,陳太宗也害怕蒙古人,趕緊向蒙古人遞交了乞和的文書,表示願意向元朝稱臣納貢。忽必烈也接受了。所以說,這一次,蒙古基本上算打服了安南,只是沒有攻下來而已。
安南稱臣,但其實有些不情不願,後來兀良合臺從大理進攻南宋,讓安南派軍作為從徵軍。但安南拖拖拉拉,沒有跟從。
第二次是蒙古攻下南宋的時候。那時候,南宋軍隊很大一部分流亡海外,出於消滅南宋殘餘勢力,也出於徹底拿下安南的考慮,忽必烈先派蒙古軍南下安南南方的小國占城,同時派鎮南王脫歡率領六路大軍侵入,與占城的元軍一起兩面夾擊安南。
這一次,元朝的策略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也佔領了安南的不少城市,包括佔領了安南的都城升龍。但是,他們在安南遇到了一個更重要的大將,就是先前拯救安南於危難的陳國峻。他採用放棄城市,遁入叢林,四處襲擾蒙古人的策略。讓蒙古人就算佔領了城市,也不得安寧。就像後來美國陷入越南的叢林戰泥潭一樣,蒙古軍也陷入了這種泥潭中。最後,蒙古軍敗退。
(陳國峻塑像)
蒙古軍敗退後,忽必烈非常生氣,放棄遠攻日本的計劃,從各地徵調了十萬大軍,依然由鎮南王脫歡率領,再次征討安南。同時,又派張文虎負責從海路運輸軍需及糧食。還採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封安南王的弟弟陳益稷為安南國王,讓他負責內部宣傳,收復民心。
這一次,大將陳國峻除了採用上次叢林襲擾的辦法外,還實施了兩項最重要的策略,一是堅決切斷元軍的糧道,讓元軍無法把糧食送達,二是採用堅壁清野,讓元軍得不到糧食補給。這樣一來,蒙古軍再次失敗。
與此同時,陳國峻又極力勸說安南國王再次向蒙古人稱臣納貢,向忽必烈獻上了一尊安南王的金制跪像,謝罪乞和,同時還送還俘虜。忽必烈雖然餘怒未消,但是實在啃不下安南這塊硬骨頭,只好同意安南的請求,收兵作罷。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蒙元軍也不是打不贏安南軍,只是無法將整個安南國全部收復,但名義上安南是奉元朝為宗主國的。
而蒙元軍之所以不能完全將安南佔領,歸納起來,主要有這幾個原因:一是蒙元軍不適宜南方氣候,容易瘟疫等流行病。二是騎兵在南方叢林中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反而受制於安南的叢林戰。三是糧食供給困難,補給線很長,再加上蒙古的航海技術不是很好,因此總不能及時把糧食運到。四是他們遇上了陳國峻這樣一位傑出的戰將。五是安南人不屈不饒的文化傳統。
回覆列表
首先不是差不多,相反是差很多,宋朝的經濟冠絕全球,是當時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海陸貿易繁榮,印度半島則長期割據,統一的時候少,,生產落後,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戰爭的成敗和這個卻沒有關係,蒙古軍打文弱,不重視軍事的宋有優勢,但是在印度泥濘的叢林野地裡吃盡了苦頭,疾病,糧食,還有印度的大象軍,另外蒙古對這塊不毛之地也重視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