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的種類分為:洞簫、琴簫、玉屏簫、紫竹洞簫、九節簫、現代八孔簫。 洞簫:直徑為2.2釐米左右,開前五後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於獨奏。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為兩節簫或三節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調時可以更好地調整曲調以達到與古琴音調一致。方便。 玉屏簫:直徑在1.05釐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塗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現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採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簫的演奏姿勢有站式和坐式兩種,演奏時一定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狀態。 (一)立式 獨奏或重奏時一般採用立式。兩臂自然向前,兩手持簫,手指自然彎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頭部向前但不能前傾更不能後仰。雙肩和雙肘自然下垂,切忌聳肩。簫放在嘴上時與身體約成45度角,因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頭,太大了又容易揚頸,這樣不但姿勢不雅,也影響呼吸。兩腿站定,兩腳稍稍分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適,切忌一條腿架在另一條腿上,這樣不但姿勢不雅,同時也影響正常呼吸。 吹簫姿勢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的,因此持簫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人體自然狀態,便能很快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 口形介紹 口型是指吹簫時口的形態,它包含了“風門、口風、口勁”三方面的因素。正確的口形才能發出良好的音色。 風門是雙唇間橢圓形的空隙,供氣流透過。風門的形狀是決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風也稱為氣的流速。口風的急緩(氣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氣控制。口勁是控制風門大小和口風急緩時上下唇肌和麵部肌肉收放時所用的力量。吹奏時的口形是千變萬化的,他的變化集中表現在風門大小、口勁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時唇部肌肉自然貼住牙床同時兩邊嘴角稍稍收縮(像微笑一樣),使上下唇肌的力量點集中在中間使雙唇中央呈橢圓形風門,舌頭呈自然狀態,口腔稍有擴張,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後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時唇肌受氣流衝擊而自由向前遊動,這樣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確的口形。風門應對準吹孔,下唇貼住吹孔內側的邊緣,蓋住吹孔約四分之一處,將氣流匯成空氣柱,以“嗚”的嘴形來吹奏,以求氣流的集中和穩定。口形隨著音的高低變化而變化。吹低音時風門放大,口風較緩,口勁較小;高音時則相反。 掌握好風口、口風、口勁之間的關係是吹好簫的關鍵因素。 呼吸方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裡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儘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繃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覆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佈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後再加上胸部擴充套件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吹奏時隨著氣的撥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繃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
簫的種類分為:洞簫、琴簫、玉屏簫、紫竹洞簫、九節簫、現代八孔簫。 洞簫:直徑為2.2釐米左右,開前五後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於獨奏。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為兩節簫或三節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調時可以更好地調整曲調以達到與古琴音調一致。方便。 玉屏簫:直徑在1.05釐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塗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現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採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簫的演奏姿勢有站式和坐式兩種,演奏時一定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狀態。 (一)立式 獨奏或重奏時一般採用立式。兩臂自然向前,兩手持簫,手指自然彎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頭部向前但不能前傾更不能後仰。雙肩和雙肘自然下垂,切忌聳肩。簫放在嘴上時與身體約成45度角,因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頭,太大了又容易揚頸,這樣不但姿勢不雅,也影響呼吸。兩腿站定,兩腳稍稍分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適,切忌一條腿架在另一條腿上,這樣不但姿勢不雅,同時也影響正常呼吸。 吹簫姿勢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的,因此持簫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人體自然狀態,便能很快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 口形介紹 口型是指吹簫時口的形態,它包含了“風門、口風、口勁”三方面的因素。正確的口形才能發出良好的音色。 風門是雙唇間橢圓形的空隙,供氣流透過。風門的形狀是決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風也稱為氣的流速。口風的急緩(氣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氣控制。口勁是控制風門大小和口風急緩時上下唇肌和麵部肌肉收放時所用的力量。吹奏時的口形是千變萬化的,他的變化集中表現在風門大小、口勁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時唇部肌肉自然貼住牙床同時兩邊嘴角稍稍收縮(像微笑一樣),使上下唇肌的力量點集中在中間使雙唇中央呈橢圓形風門,舌頭呈自然狀態,口腔稍有擴張,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後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時唇肌受氣流衝擊而自由向前遊動,這樣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確的口形。風門應對準吹孔,下唇貼住吹孔內側的邊緣,蓋住吹孔約四分之一處,將氣流匯成空氣柱,以“嗚”的嘴形來吹奏,以求氣流的集中和穩定。口形隨著音的高低變化而變化。吹低音時風門放大,口風較緩,口勁較小;高音時則相反。 掌握好風口、口風、口勁之間的關係是吹好簫的關鍵因素。 呼吸方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裡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儘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繃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覆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佈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後再加上胸部擴充套件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吹奏時隨著氣的撥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繃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