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南宋中興四將,惟戰功最著、軍力最強、主戰最力、年齡最小的岳飛蒙冤遇害;其原因,無外乎違聖意而力主抗戰收復失地,逆龍鱗建議立儲以固國本,特立獨行木秀風摧等。這些常見的原因暫且不論,特從四大將同宋高宗的關係的角度來談談岳飛之死。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按年齡排,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岳飛(張比劉、韓長三歲,比岳飛長十七歲);按資歷排,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以同宋高宗趙構接觸先後論,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以同趙構的關係論,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

    這中興四將,其實都是趙構的“從龍”舊將,皆為建國前的“老革命”。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軍圍困東京前幾天,康王趙構奉旨出使北上真定府金東路軍大營議和,路經磁州被知州宗澤及民眾苦勸而留下。由於金軍遊騎天天在磁州城外巡查,追蹤趙構的行蹤,相州知州汪伯彥擔心康王的安全,立時派統制官劉浩率領二千兵馬前往磁州迎護康王至相州,新兵岳飛就在這支隊伍裡。康王安全抵達相州後,愛才的劉浩將岳飛引薦給康王。康王命岳飛招降一股賊寇。岳飛以一己之力,兵不血刃成功收編了這股三百八十餘人的草寇,康王遂補其為從九品的承信郎(宋代武階自太尉至下班祇應凡52階,承信郎為第51階)。雖然岳飛接觸趙構最早,但因僅為普通一兵,故並未引起人家的注意。到趙構於1127年五月初一登基時,岳飛已因功升為從七品的武翼郎(第41階)。南宋政權的建立並沒有帶來中興新氣象,且有避往南方的苗頭。位卑未敢忘憂國,岳飛遂不顧人微言輕,於六月份上書數千言,懇切地陳述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同時指名道姓地指責宰輔“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不足以承擔中興重責。執政者惱羞成怒,給岳飛扣上“小臣越職言事”的罪名,將其革去軍職,削除軍籍,遣回老家。岳飛無奈離開軍營,重新到河北投軍。又經過七年的血戰,三十二歲的岳飛升任清遠軍節度使,成為最年輕的建節者,躋身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將之列。

    1126年十二月初一,康王趙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開大元帥府,沒幾天,信德府知府梁揚祖率領張俊、苗傅、楊沂中等將領及三千兵馬前來投歸大元帥麾下。康王見四十一歲的張俊形象英偉,頓生好感,便將其由武功大夫(從七品,武階第26階)擢為元帥府後軍統制,累功轉榮州刺史(從五品)。隨後張俊又幹了幾件露臉的事,更加深了康王對他的好感。一是勸阻康王不要聽信金人謊言自投羅網回東京,阻止趙構回京送死;二是出謀劃策,使康王免遭劫持;三是積極勸進,擁戴趙構為帝;四是苗劉兵變時,趙構被部將趕下皇位成為太上皇,張俊與韓世忠、劉光世等積極勤王,幫助趙構成功復辟,被高宗拜為節度使,同劉光世、韓世忠併為東南三大將。高宗對張俊極為信任,一直將他的部隊留在身邊作為自己的扈從軍;直到1135年,張俊所部才開始駐軍建康,不再充當御林軍了。張俊見風使舵迎合高宗、秦檜旨意,力贊和議,並首請交納兵權。在岳飛冤案中,張俊既是參與策劃者,又是最大幫兇,親口誣陷岳飛“議棄山陽”,並親自出面誘逼岳飛部將誣告,又親自出馬拷審張憲,最終鑄成冤獄。

    韓世忠追隨康王要比張俊晚三四個月,僅比劉光世早兩天。康王登基前十二天,時為嘉州防禦使(從五品)、前軍統制的韓世忠率部千人趕到濟州,投歸了康王,保護康王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趙構登基,韓世忠被授為正五品的光州觀察使,旋任御營左軍統制,不久升任定國軍承宣使(正四品)。1129年三月,統制官苗傅、劉正彥於杭州發動兵變,逼迫高宗讓皇位於三歲的皇子趙尃。韓世忠的妻子梁氏奉孟太后懿旨飛馬趕赴秀州韓世忠軍營,令其起兵勤王。韓世忠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擊破亂軍,助太上皇趙構復辟。高宗步出宮門,見到韓世忠,緊握他的手慟哭道:“中軍統制吳湛是最大的幫兇,他還在朕的身邊,能先除掉他嗎?”。韓世忠領旨,當即前去見吳湛,假作與之握手交談之時,折斷其中指,然後擒殺之。接著韓世忠又捉獲謀主王世修,復率軍追剿並擒獲苗、劉。功高莫過於救駕,高宗手書“忠勇”二字並製成旗幟賜給韓世忠,授其檢校少保、武勝昭慶二軍節度使,並感念韓世忠一輩子。故韓世忠也是力主抗金者,但畢竟保全了身家性命。

    劉光世是在康王自濟州啟程的那一天(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率領所部趕來護駕的。劉光世時任奉國軍承宣使、侍衛馬軍都虞侯,已是正四品高官了。剛一見面,康王便任命劉光世為五軍都提舉,總責護駕重任。五月初一,趙構登基,重建趙宋政權,是為宋高宗。高宗任韓世忠、張俊等為統制,劉光世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位在諸人之上。三個月後,高宗又擢光世為奉國軍節度使(從二品),是南宋朝開國初封拜最早的三位節度使之一。四大將中,劉光世起點最高、進位最早、進步最快,又得高宗賞識器重,本應有一番大作為。但自從跟了趙構之後,他以前敢戰勇為有見解的優點幾乎蕩然無存,代之以庸懦怯戰、無所作為,成為最不爭氣、最不上進、最為平庸的一位大帥。劉光世沒有大的追求,1137年,他以身體有病為由,兩次上書自請罷去兵權。高宗准奏,罷其軍職,拜為少師,仍任護國、鎮安、保靜軍三鎮節度使,封榮國公。

    四大將中,張俊最受高宗賞識與器重,加之迎合高宗、秦檜的旨意,故恩寵不衰。韓世忠勤王救駕最賣力,居功厥偉,高宗感念之;故世忠雖反對和議,並抗疏直擊秦檜誤國,有高宗這個保護傘,秦檜雖恨卻未敢下狠手;韓世忠亦吸取岳飛冤死的教訓,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好歹保全了身家性命。劉光世位高而無大志,享樂而不戀棧,主動上交兵權,遠離是非漩渦,與時沉浮,故未引起秦檜的嫉妒,得以保全。岳飛同趙構接觸最早,關係卻最淺;且力主抗戰收復失地而與高宗苟安半壁的妥協政策相悖,復力暢立儲而逆龍鱗,才高而諸將忌,兵強而君主懼;殺之可緘反對和議者之口,又可殺一而那些擁兵自重者,更可討得金人的歡心,一舉而數得,高宗、秦檜便昧心而殺害忠良了。

  • 2 # 使用者102768806269

    《宋史》記載,兀朮遺檜書:“汝朝夕以和請,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故力謀殺之。

  • 3 # 鹹魚閒聊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只有岳飛值得殺!

    中興四將是“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岳飛”這四人,下面分別來談:

    首先是劉光世。在這四人當中,劉光世是最名不副實的一個,他能位列中興四將很大程度是沾了他父親劉延慶的光,劉延慶當年是鎮海節度使,而劉光世本人的軍事能力並不出色,且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所以他的部下人數眾多但也魚目混雜,軍紀極其不好。每當不得已與金軍作戰時,他也是坐鎮後方指揮,形勢一旦不好便立即逃跑。所以劉光世的所作所為引起主戰派大臣張浚的反感,最後劉光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於是借張浚上疏彈劾自己之機,向朝廷上疏請求罷免自己的軍權,回家養老。那麼這麼一個“中興將軍”值得趙構和秦檜去想盡辦法除掉嗎?

    其次張俊。張俊有能力,比劉光世強,但他貪財,而且他當年參與平叛“苗劉兵變”,護駕有功,後期他為了巴結趙構,秦檜,不僅大肆賄賂朝中大臣,更是參與了對岳飛的陷害!而為了不讓趙構生疑,他也主動交出兵權!那麼這麼一個“忠臣”和“同謀”,趙構和秦檜更不可能殺他了。

    再就是韓世忠。韓世忠當年也參與了平叛“苗劉兵變”,也是護駕功臣,雖然他治軍嚴謹,體恤下屬,更是力主抗金,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跟岳飛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他比岳飛的政治情商高!《紹興和議》後,眾將領已經意識到趙構罷兵的決心,所以紛紛請求解除兵權,韓世忠也是如此,他不僅要求解除兵權,還向趙構要了大量田產房產,回家過起了奢靡生活,這樣做頗有“王翦向秦始皇索要重金才肯率兵伐楚”的意思,如此更是打消了趙構對他的顧慮,保證了自己下半生的榮華富貴。

    所以對比看來,岳飛的政治頭腦太簡單,宋金議和大局已成,只有他還想北伐中原,收復失地,不僅如此,他不貪財不好色,與將士同甘共苦,甚至還曾多次違背趙構的旨意,一個不貪財不好色甚至不貪戀權位的統兵大將能不引起趙構的猜忌嗎?其他三人都能激流勇退,只有岳飛不肯,尤其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趙構能放過岳飛嗎?所以岳飛的死是必然的。

  • 4 # 野草的沉思

    這四人中,劉光世名氣不大,張俊是陷害岳飛的主犯之一。韓世忠也曾遭奸臣謀害,但沒有成功。岳飛名氣最大,慘遭殺害。

    紹興和議是一個屈辱的投降主義的和議。秦檜本來就是金國有意識地派回來的奸細。極力議和完成了他的漢奸賣國賊的形象,而殺害岳飛,使他成就了不齒於華夏民族的千古罪人!

    從後來孝宗給岳飛平反昭雪一事看來,宋高宗在殺害岳飛這件事情上,在當時是有矛盾的,在事後也是有所悔悟的。否則,岳飛的平反昭雪根本不可能在孝宗時期實現。因此,在殺害岳飛這件事情的責任上,對宋高宗和秦檜應有所區別,不宜相提並論。責任主要在秦檜!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岳飛英名永存!

  • 5 # 書中有毒

    在殺害岳飛的問題上,宋高宗與秦檜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岳飛必死、岳飛獨死的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高宗與秦檜各懷鬼胎。是殺雞儆猴式的帝王權謀。

    在秦檜看來,岳飛是他向金人交差(完成內奸任務)的最大障礙,不殺岳飛,難成和議;和議不成,身家性命難保,金人不會放過他。而在高宗看來,更重要的是所謂“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是殺雞儆猴,殺黑牛悚黃牛,以便他更自如地駕馭諸將,控制朝政與軍權。因為岳飛的個性與言行,多次撂挑子不講政治不服從中央大局。所以,高宗與秦檜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的把戲,於是,岳飛非死不可。而且連岳雲也受其累,大理寺判岳雲流放,而高宗改判立斬。岳家其他人之所被輕處,是因為與軍隊無半點關係。

    第二,武將岳飛功高權重兵多,犯了王權之忌。

    有宋一代,防範武將兵權過大,一直是趙氏子孫與王朝恪守的不二家法,功高權重的岳飛,就被看成是對皇權的潛在威脅。岳飛個性耿直倔強,往往鋒芒畢露,不搞韜晦之計,不知明哲保身而我行我素,這就讓高宗覺得岳飛自恃掌有兵權,難以駕馭,以致在收繳兵權之後,仍不想放過岳飛,要殺一儆百。

    第三,為使韋太后南迴,違心交換條件。

    另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宋高宗特別思念被金人擄去的生母韋太后(靖康之恥時金人擄去了康王趙構的生母、王后及五個女兒),曾向金人表示,只要放回太后,什麼條件均可答應。金人利用了高宗這一心理,以釋母必殺岳飛為交換條件,“必殺岳飛而後可釋”,迫使趙構下此毒手。或者說,這是各類矛盾疊加的綜合,遂使高宗做出這一決定。至於在中興四將中,為何獨殺岳飛,就更好解釋了,打擊面太大,與朝局不利,與統治無益,皇上最佳的權謀駕馭之術是:殺其一個,不計其餘,以儆效尤。

  • 6 # 大相無形

    為何只有岳飛被害?因為只有岳飛這根“刺”扎的最深、最痛!

    我對岳飛好有一比:他很像西遊記裡的孫猴子!法力強大卻不願受管束、而你又不得不用,火眼金睛容不得丁點沙子讓你休想溫飽思淫慾,嫉惡如仇卻總是惹是生非而你又不得不為其擔待,銅筋鐵骨一身正義讓你自慚形穢,降妖伏魔除暴安良身附天下民意而你不得不高高舉起奉為表率。

    岳飛的生死只和四個字有關:能力、議和。

    他的“能”,可讓金兵頭疼欲裂而又無可奈何,使趙構的小朝廷得以苟延殘喘;他的“力”——岳家軍,可以像金箍棒打的金兵鬼哭狼嚎,亦可回頭砸毀小趙構的金鑾殿。連金兵都道出了“憾岳家軍難”而不是“宋軍”的感慨,小趙構心做何想?

    趙構作為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下身繼大統的人,最脆弱的是內心的自尊、最忌諱的是君命不從。岳飛就像他揣在懷裡的狼牙棒,能拒敵、亦能扎疼自己,就如同玉帝見了孫悟空,內心厭和懼要多於喜愛。昏君與雄主的差異之一就是不能僅憑內心之好惡,可惜,岳飛並未顧及和體察到小趙構內心的這份私念,他的大捷換來的是無端猜忌,他的勢力和表現已經觸動了趙構的隱憂。

    所以當這個願意苟且偷安、渾噩一生的趙構與金兀朮接觸議和之時,便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要絲綢被,還是要狼牙棒?趙構和秦檜當然都會選擇柔軟舒適的絲綢被,誰願抱著狼牙棒睡覺呢?

    於是,岳飛這根可以殺破狼的狼牙棒就成了金宋議和的犧牲品,被無情的丟棄了。這是南宋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7 # 為國釣魚

    已經有幾條好答案,但是都沒有解釋這個問題~

    岳飛知道自己身處險境嗎?

    岳飛從一個農家子第起自行伍,僅用四年時間做到神武副軍都統制,七年時間便榮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荊、襄、潭州制置使,奉命坐鎮上流,連線蜀吳

    作為一方大員,朝中評價卻是徇徇若書生

    岳飛任樞密副使時,主動要求上朝時班秦檜的死黨王次翁之下。岳飛心裡對秦黨極為厭惡,仍然儘量搞好關係

    岳飛的姿態把秦檜都迷惑了,認為岳飛還可以挽救一把,讓岳飛和張俊一起查韓世忠謀逆案

    岳飛年輕時嗜酒,紹興元年奉命彈壓洪州盜賊。戰畢,與洪州原駐軍將領、江南西路兵馬鈐轄趙秉淵飲酒,岳飛喝醉了,藉著酒性把趙秉淵揍了個半死(估計岳飛見趙秉淵無能,這麼一群小蟊賊都無法制服,氣不打一處來)。被李回參了一本,趙構當面告誡,下令戒酒

    上嘗面誡曰:“卿異時到河朔,方可飲酒”。自是絕口不復飲。諸將佐有欲勸者,輒怒之~《金佗粹編.卷九.遺事》

    岳飛不但戒了酒,紹興三年,還乞奏趙秉淵為制置司屬官,任命趙秉淵為勝捷軍統制,讓趙秉淵由地方部隊轉為正規軍

    趙秉淵的確沒有打仗的本事,在岳飛手下一直充當打醬油的角色。紹興十年閏六月二十四,張憲復陳州,岳飛令統制趙秉淵知軍州事

    由這則小故事可以看到:

    岳飛很聽話,絕不陽奉陰違;岳飛很自律,知錯必改;岳飛很注意團結同僚,善於處理和下屬關係;岳飛很瞭解屬下才幹,做到人盡其用

    按理,應該是桀驁不馴的韓世忠,貪財怯戰的張浚,是資歷尚淺諸將嫉之的劉錡等人被拿去堵槍眼,即使一定要除掉一個將領,怎麼也輪不到岳飛

    但是,岳飛把案情通報給韓世忠使老韓逃過一劫,劉錡捱整時又是岳飛出面乞留劉錡掌兵,這兩件事讓秦相公清醒地認識到,跟岳飛永遠都成不了一路人

    在戰場和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四年,岳飛心裡很清楚

    官場遠比戰場更險惡

    紹興八年三月秦檜復相,主導了宋金在第一次議和,引起朝野普遍反對,言官辛次膺因上書被罷,謫居鄂州,得到岳飛厚待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一》.紹興二十六年二月甲午

    紹興十年金國敗盟,岳飛出征前,辛次膺到岳飛府上作客,岳飛將辛次膺引入內室,抱出一堆趙構的宸翰,向辛次膺詳細講述了趙構對自己的優渥之處,更握著辛次膺的手說:

    “我夢見我被人誣陷下獄,審我的官員剛好就是你,先生本來就是朝中言官,回朝復官升職也是必然,如果真有那一天,請先生一定要想辦法救我”

    這件事情很詭異,岳飛出征前不擔心戰場上的敵人,卻預感到危險來自朝廷

    岳飛知道,他去年的反對議和謝表已經讓秦檜忌恨在心,即將出徵狠揍金人收復失地更會嚴重動搖議和宰相的地位,打金人打得越狠,來自秦相公的恨意就會越濃

    危險往往來自身後

    然而肩上的責任和趙構曾經的信賴讓岳飛義無返顧奔赴戰場,竭盡全力捍衛了一個軍人、一個政權、一個民族的榮譽

    (當時讀到這條史料時,心尖都在發抖)

    岳飛被罷兵權任樞密副使時沒有像張俊、韓世忠一樣耍滑頭,是把樞密副使真當作樞密副使在做。因為岳飛動了別人的蛋糕,北伐打痛了金人,讓秦相公一度極為尷尬,即便岳飛此時把文官當作散官做,仍難逃一死

    岳飛的天性就是如此,把國事當作自己的事,真是忠勇也!

    (朱老夫子的潛臺詞是,岳飛如要不死,只能全心全意投靠秦相公)

    當金人需要一份投名狀時,張俊是秦相公自己人,韓世忠與趙構敘了舊,吳璘動不得,劉錡等人又不夠級別,用這些人作投名狀根本無法展示鐵血南宋的議和誠意

    戰績最佳,年齡最小,銳意恢復,被金人視為長期潛在威脅的岳飛便成了金人、趙構、秦檜三方都認可的最佳人選

  • 8 # 歷史百家爭鳴

    中興四將,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他們都是南宋時對外作戰的中堅力量,可對於南宋有功的岳飛,宋高宗與秦檜為什麼要將其置於死地呢?

    這關係到權力。我們都知道,宋高祖能繼承大位是因其父兄在靖康之恥中被金人俘虜北上,逃過一劫的趙括趁此機會當上皇帝。自然,在宋高祖的心中是非常懼怕自己父兄的歸來,因為他們一回來的話,自己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換作是誰都會貪戀權力,都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可岳飛就是一根筋,在政治上毫無頭腦,他居然要求宋高祖迎回二聖,這就會讓宋高祖在政治立場上不忠於他,而是忠於二聖。宋高祖在秦檜的攛掇下,自然會對日益強大的岳飛產生殺意。

    而且岳飛還在宋高祖立太子一事上有太多的參與。宋高祖,在靖康之恥前有兒有女,但是隨著戰亂,自己的兒女雙雙離世,宋高祖膝下再無兒女,而經歷過靖康之恥的他,據說受到了驚嚇,造成了他的陽痿,此後他就喪失了生育功能。但立嗣是國之根本,關係到國家未來發展,岳飛從國家角度出發便向宋高祖提出意見,可這也會引起宋高祖反感,因為這是對於宋高祖的干預,岳飛作為一名臣子,提出立太子一事是觸及到了宋高祖的禁忌,加之岳飛手中兵權過大,這是對宋朝“重文輕武”的挑戰,宋高祖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只能將岳飛處死,而鍋也讓秦檜一個人背了。

  • 9 # 號角催人紅旗飄

    趙匡胤在奪取柴氏江山後在在宗廟中立下一塊誓碑:後世繼位子孫永遠不殺大臣,所以王安石蘇東坡犯錯誤從中央下放偏遠地方去當副科級幹部也不殺!只有趙構開始殺了太學生陳東又殺了岳飛,是為什麼是揭露了他的本質,為了皇位可以出賣江山民族祖宗!

  • 10 # 君山話史

    宋高宗有兩大憂患,其一是武將的兵權過重,其二是害怕金人。南宋中興以來,屢屢打敗金人的進攻,已經完全可以與金兵爭鋒。在這種情況下,與金議和是可能的,那麼宋高宗最擔心的,便是武將權柄過重。

    此時南宋兵權,集中於幾位中興名將之手,分別是岳飛、張俊、韓世忠、吳璘(吳玠已去世)、劉錡等人,另一位中興名將劉光世因病於紹興七年卸去兵權。這幾位中興名將裡,吳璘遠在西北,自然對皇帝威脅不大,劉錡是後起之秀,根基尚不夠深。故而在皇帝眼中,岳飛、張俊、韓世忠這三人,才是心腹之患。

    張浚為相時,他就認為這些武將久握重兵,故而想將兵權收歸於督府,但還沒來得及實行便罷相了。趙鼎繼任宰相後,考慮以偏將、裨將分主將之權,以起到制約作用。可是張浚、趙鼎的手段,都遠遠不如秦檜高明。

    紹興十一年四月,宋高宗依秦檜之計,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表面上是對三人的升遷,實際目的是把他們調離自己的軍隊,解除兵權。

    同為中興名將,張俊政治敏感性高,他馬上意識到皇帝與秦檜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壓制武將,武將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要未雨綢繆,為自己鋪條後路。於是張俊率先向朝廷表示,願把自己的部隊歸隸於御前軍,而且力主和議。張俊的表態,乃是投秦檜之所好,自然得到其賞識並引為同黨。

    劉光世與張俊對皇帝都不是威脅了,那麼為何只殺岳飛呢?

    在殺岳飛的元兇中,除了宋高宗與秦檜之外,還有張俊。張俊曾是岳飛的頂頭上司,在平亂戰爭中兩人一起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後來岳飛的聲望漸隆,戰功也在張俊之上,這引起他的嫉妒。兩人入樞密院後,張俊主和而岳飛主戰,立場截然不同,關係愈加惡化。兩人在巡撫楚州時,張俊主張修城,而岳飛志在收復中原,不贊成修城這種單純防禦的策略。

    宋高宗皇帝因為岳飛反對在楚州築城而不滿,認為“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朕何賴焉?”志在收復中原,在皇帝看來,成為“沽名釣譽”了。

    在巡視楚州期間,岳飛還授意經前的部下李寶(二十年後,李寶在陳家島海戰中大破金兵,是保全南宋的功臣),經海道發動對金國的攻擊。在北方淪陷區的無數抗金義師,也以岳飛為精神領袖,扛著“岳家軍”的旗幟。

    宋高宗除了害怕金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要是打敗金國,救回被金人綁架的哥哥宋欽宗,那麼到時就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到底誰才是皇帝呢?一個國家怎麼能有兩個皇帝呢?依長幼來排,宋欽宗多半是要復辟當皇帝,自己的皇位還能保得住嗎?因此,岳飛的抗金立場越堅決,宋高宗對他就越防患。

    岳飛被殺還有一個原因,金人指名道姓,要談判,必殺岳飛。

    宋高宗、秦檜、張俊包括金人都不想讓岳飛活。岳飛死了,對皇帝去了個威脅;對秦檜、張俊去了個政治上的敵人與對手。在這種情形下,岳飛不能不死了。

    同樣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為什麼沒有被殺了。

    在岳飛被陷害時,韓世忠不僅對秦檜陷害岳飛深感不平,還極力反對與金議和。他上書皇帝,批評秦檜誤國。秦檜惱羞成怒,指使言官彈劾韓世忠。對於秦檜的惡毒手段,韓世忠是知道的,而且此時樞密院已被張俊所操縱,自己若不急流勇退,只怕也要被陷害了。於是韓世忠上書請求辭去樞密使一職,從此杜門謝客,不問政事,這樣才得以躲過一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蝦仁炒鮮奶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