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飛將軍李廣在中國歷史上名氣極大。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盛讚的便是李廣。可事實上,李廣儘管個人武藝超群,但他在與匈奴的交鋒中,卻沒立下什麼大功反而多次全軍覆沒,甚至還慘遭被俘。

    致使李廣屢遭敗績的原因大概正是因為李廣自恃騎射高強吧。李廣生長在與匈奴相鄰的隴西邊郡,從小就練就了一身高超的騎射技藝。甚至在他受傷被俘後,他還能憑藉自身出色的騎射技術奪取匈奴戰馬,射殺匈奴追兵而逃出生天。

    由於過分迷戀自己的騎射特長,李廣帶兵作戰時也選擇與匈奴進行對射。可是除了李廣具備與匈奴進行對射的實力外,他的將士並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更需要的一位能帶來他們找到匈奴弱點的統帥。要知道,匈奴人的特長就是騎射。跟匈奴人拼騎射,只會正中他們下懷。

    此外,李廣帶兵作戰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個人魅力,而不是嚴整的軍令紀律。這種鬆散隨意的組織風格,顯然不適合組織起有效的力量抗擊匈奴。最終李廣也因為失利而自殺來結束他充滿爭議的一生。

  • 2 # 四川達州人

    一,兵種不利

    李廣自恃武力,但當時的漢軍騎兵主力是馬槊為主,也就是類似歐洲人的長矛騎。騎射騎兵不是漢軍騎兵主力,而且騎射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很高,李廣有這個能力,但是手下士兵絕難到達,戰鬥力自然不足。

    二,運氣不好

    不管怎麼說,李廣參加五次對陣匈奴的大規模戰役,結果三次沒有遭遇敵軍,一次全軍覆沒自己被俘後脫逃。最後一次也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為避免小吏羞辱而自殺。

  • 3 # 小奔說史

    因為李廣帶兵是以漢軍之短去VS匈奴之所長,焉能不敗?

    一、匈奴人最大的特長就是“騎射”

    《史記·匈奴列傳》中,對匈奴的描述是“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也就是說,匈奴人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他們從小到大最為熟悉的就是“騎射”。

    漢初,晁錯對匈奴騎兵的評價是:“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也就是說,由於從小到大的訓練,每個匈奴騎兵都可以在顛簸賓士的馬上射箭。

    現代匈牙利有人曾經模仿練習無馬鐙騎馬射箭的本領,結果發現極為痛苦,甚至因為顛簸造成血尿。

    二、李廣善於騎射,但對於絕大多數漢軍士兵來說,最大弱點就是不善於騎射

    所以,在馬鐙還沒有發明的時代,要想練成這樣的本領,對大多數在內地生長,從小務農的漢軍士兵來說,近似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除了一代名將李廣。

    在《史記》中,對李廣描述著墨最多的就是他的騎射表現,比如他帶領百名騎兵深入匈奴,射死三名“射鵰者”,以及面對數千名匈奴騎兵時“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

    然而,李廣的騎射本領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本領,而不是所有的漢軍都能具備的本領。

    他明明不能把自己的騎射本領教給所有漢軍,還非要帶領軍隊與匈奴對射,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此外,李廣領軍輕鬆隨意,不講紀律,行軍不講隊形,紮營不警戒放哨,甚至丟下大軍獨自跑出去“一天一夜”,最後軍隊連統帥去哪裡都不知道。

    因此,對於漢軍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李廣這種騎射本領了得的將領,而是能帶領他們克服自身弱點的統帥。

    三、如何克服匈奴騎射特長,其實衛青霍去病已經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發揚漢軍守紀律、勇於血腥肉搏的特長,透過奇襲、夜襲、包抄後路等辦法逼迫匈奴人無法發揮騎射特長,與漢軍近距離短兵交戰。

    所以,漢軍能夠擊敗匈奴,並不是因為漢武帝時期,中原漢人的騎射本領突然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而是漢軍找到了克服敵人優勢的合理戰術。

    比如漢軍對匈奴的首次大勝,就是夜襲。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帶領三萬騎兵成功避開匈奴前哨,乘著夜色合圍匈奴右賢王,在夜間的短兵肉搏中擊敗匈奴,俘獲男女一萬餘人,右賢王只能帶領數百騎逃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率領五萬騎兵追擊匈奴,最後在暗夜和漫天風沙中展開混戰,匈奴人的騎射優勢再次無法發揮。

    最後,漢軍捕斬首虜萬餘。

    四、李廣的失敗在於他太過於迷戀自己的騎射本領

    作為臨近匈奴,自小居住關隴的李廣,他從小掌握騎射本領,射騎馳逐,行留無羈。作為一名漢軍戰士,這樣的本領不僅了得,而且引人注目。

    但僅僅他一個人厲害,如何才能擊敗三十萬引弓之兵的匈奴呢?

    因此,當衛青霍去病這樣的統帥已經摸索出來擊敗匈奴的訣竅時,李廣依然迷戀自己的騎射本領,不能帶領全軍接受堅韌、血腥的騎兵衝鋒戰術,甚至不願意接受軍事紀律的約束(最後誤期自殺)。

    就決定了他與匈奴的戰績只能是多次全軍覆沒甚至被俘。

  • 4 # 攀登的岩羊

    李廣個人騎射了得,勇猛無比,對待手下也是愛護有加,士兵也願意跟他幹,為他拼命,但做為統帥他就欠缺了才能,對匈奴作戰,不是孤軍深入被殲,就是迷路,要麼碰上敵人主力,別人都能立功,就他不行,他只嘆因殺降命運不好,但他應找找原因,細節決定勝敗,他出擊時為什麼不派人探明敵情,像霍去病那樣避實擊虛,迷路前為什麼不找嚮導帶隊,和看圖問當地人瞭解情況,像衛青那樣知彼知己,就知道冒然猛進,猛衝猛打,不講策略,逞一時之勇,所以他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也造就了他悲劇結局。

  • 5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提這問題的人,顯然是故意抹黑李廣,對李廣將軍沒有尊重和善意!

    其次,被俘是因為衛青臨陣脫逃,不和公孫敖一起夾擊左賢王,往東跑去秦皇島打毫無意義的盧龍城。盧龍城距離上谷700裡,與史記相符。而龍城在烏蘭巴托以西幾百公里,距離衛青出兵的上谷數千裡,衛青不可能到達龍城。

    武帝4路出兵這一戰,根據史記記載,查閱地圖,可以清楚發現,衛青、公孫敖、李廣、公孫賀,由東向西新月型排列,中心就是烏蘭察布,匈奴的中部王庭,單于所在地。衛青和公孫敖正好把左賢王主力夾在中間,衛青更接近左賢王。此戰,李廣和公孫賀襲擊單于,公孫敖和衛青負責鉗制左賢王,這在地圖上看的一清二楚。由於衛青的逃跑,公孫賀迷路,李廣雖然一度有機會擒拿單于,但是左賢王主力的回援,使得李廣不得不放棄捉拿單于,李廣掩護大部隊撤退,受傷被俘,神奇地脫困後,帶領大部隊回到大漢。

    李廣兩次被衛青當做擋箭牌和替罪羊。衛青還曾經把蘇建當替罪羊,那次衛青也損失了士馬十幾萬,《漢書食貨志》記載,衛青兩次損失士馬30萬左右。在這之前,都是漢武帝制定作戰計劃,多路出擊,衛青只是帶領一路人馬而已,但是功勞都算在他頭上,武帝多麼照顧這位小舅子啊!

    李廣在武帝時,出色的完成了牽制匈奴主力的任務,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廣利,卻因為沒有李廣牽制匈奴主力,最終失敗。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功勞很大,足夠封萬戶侯。

    東漢荀悅所寫《前漢紀》中,清楚寫明,《言兵事疏》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間寫的。這就證明了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確實大勝老上單于。殺一王,大有利。而之後的幾次也是李廣,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的功績超過萬戶侯。

    再看晁錯,他是公元前165年(漢文帝十五年)被舉賢良,向武帝上書國策後,任中大夫。這些國策中,應當就包含《言兵事疏》。也就是說《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寫的。

    漢文帝以資歷封侯,所以李廣功勞再大,也沒有辦法封侯,必須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輪到他。

    景帝時,李廣帶領公孫昆邪平定吳楚,李廣不服從周亞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

  • 6 # 樂樂愛收藏

    大家都聽過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廣將軍。還有一個成語典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是出自李廣。說的是李廣酒醉誤認巨石為猛虎而射之,次日見箭頭深入石中,無法拔出。從以上的詩句和典故可見李廣的名氣有多大?

    李廣隴西成紀(今天甘肅天水一帶)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善騎射,多次跟隨大軍出擊匈奴屢獲戰功。曾領兵萬餘人同匈奴作戰被俘後逃回。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問題是李廣既然是英雄,為什麼還會全軍覆沒,被俘?李廣作為英雄毋庸置疑的,由於他是隴西人,他所生活的地方靠近遊牧民族區域,因此他善騎射也就好理解了。他勇敢,臂力過人,屢次隨大軍出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殺敵無數。不僅在漢軍中威名赫赫,匈奴人聽了他的名字也是聞風喪膽。

    但是他過分重視個人善騎射的能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所以他的手下人也有樣學樣,像他一樣好逞能,不怎麼講團隊合作,平時也比較懶散。從他酒醉彎弓射石的那個成語典故就可以看出,平日常與手下飲酒,對於士兵的管教比較鬆散,但勇敢,臂力過人。可見它是以個人的魅力來影響他的部下,不是靠軍令紀律。單靠勇敢,不講戰略戰術,並不能帶來戰鬥的勝利。有時他還會獨自帶領幾百號人出去打游擊,一兩天後又回來,將整個大軍置於腦後而不顧。你們想想,這樣做自己不僅可能會遇到危險同時又將沒有主帥的大軍置於多麼的危險境地?因此,那次率領萬餘人的隊伍與匈奴人作戰,應該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全軍覆沒和自己的被俘。

    因此對於李廣而言,他只能逞匹夫之勇而不能夠擔當將軍的職責。說白了也就是有勇無謀。所以說他只有跟隨大軍,聽從主帥的安排,才能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而有所建樹。否則,如果讓他獨立帶兵,獨擋一面,那就非常危險了。因此漠北戰役由衛青任主帥,大獲全勝。 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 7 # 飛海

    李廣將軍應該是一個價值家喻戶曉的人物。李廣將軍知名度比較高,雖然不是什麼正面的。他為什麼名氣很大,卻沒有戰功呢?應該從兩方面來考慮。

    首先就是運氣。不是有句詩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嗎?李廣名門之後,文武全才,為什麼在抗擊匈奴上沒有什麼建樹,而且自己還會被俘虜呢。也就是說,李廣將軍的運氣非常不好。往往是剛立新功就有犯錯,一生都沒有封侯。

    但是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說明飛將軍李廣也有赫赫威名。可能他更加適合於城市的防守戰中。而在對匈奴的戰爭中,一般情況下都屬於野戰性質。無法發揮李廣的優勢,而是發揮出它的弱勢,失敗就已成定局。

    天下間,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錯失良機者不可勝數。成功者,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佔齊,貪天之功。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李廣是我最喜愛的一位古代英雄,飛將軍的稱號就是他,當之無愧,奈何王勃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道盡了李廣的憋屈,唉,英雄與時勢必須得合拍才可春風得意。

    對李廣難封各有說辭,其中不外乎就是:治軍不嚴,殺降不仁。

    我比較傾向於時運不濟,黃金年華都是處於文景二帝時期,只有在暮年才遇見採用進攻策略的武帝,一個戍邊武將豈能有多少奈何。

    在國策重防守,李廣其實已經很顯著了,資源和國力不足,他是以英雄的能耐保衛了邊境,以現代的一句話,他能頂上一個或者兩個師,發揮出超值的價值,單憑這一項就足以封侯。

    后羿是神話的英雄,李廣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多少詩詞贊他。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講的是他的勇武。)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他的功勞。)

    在國力微弱,百廢待興時刻,李廣的早期經歷就代表了所有戍邊將士的經歷,和匈奴作戰,有成功也有失敗,戰績肯定不理想,但牢牢把控住了後方發展迫切需要的安全門。

    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李廣被匈奴俘獲,在押解過程伺機脫逃,順手將護送的匈奴幹掉數名,但這對李廣並不是功勞和輝煌戰績,而是恥辱,是對以往戰功的抹不去的汙漬。

    終於迎來漢朝國力強盛時期,李廣總算可以憑雄厚實力揚眉吐氣一番。

    奈何英雄暮年,名聲顯赫(在匈奴當中),李廣的攻擊最被重視,幾乎吸引住了匈奴所有的焦點,他為年輕人的封侯之路鋪開一條道,自已卻陷入苦戰、纏鬥、死戰困境,事後大夥一評功勞,擺出的戰績和人頭數,李廣當然望塵莫及,沒全軍覆沒和不被處罰已經是萬幸了。

    艱困時機的無奈和多年積攢的名氣遭遇的壓力就是我對問題的回答。

    至少李廣比另一位悲劇英雄李凌要超越很多,他不會讓自已陷入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 9 # 歷史鹹談

    王維的《老將行》中寫道: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說的是衛青一生不敗是因為老天寵幸,而李廣英雄了得,多次與匈奴打仗沒立下戰功,是因為運氣太差、點背。

    李廣歷經三朝,在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前效力。但是在漢文帝、漢武帝時期休養生息,沒有仗打。直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時期,漢朝不再忍了,不再和親,和匈奴開戰。這時候兵分四路,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各帶一萬騎兵出擊。這是李廣對匈奴的首戰,而且當時李廣是名氣最大的將領,他看不起衛青,匈奴也把他當作主要對手,匈奴單于下令不打別人,集中兵力打李廣。所以到開戰的時候,四五萬匈奴兵把李廣圍殲,使得李廣全軍覆沒,自己還被活捉了。最好還是自己找機會逃出來的。而其他三路兵馬,公孫賀、公孫敖沒遇到匈奴兵就在草原上逛了一圈就回來了。而衛青也沒遇到匈奴,但是衛青卻帶兵直接打到匈奴的大本營,立了大功。

    此戰之後,李廣花錢贖買了自己的一條命,也被貶為庶民。之後的九年,漢武帝沒怎麼打大仗,基本上屬於修養生息。李廣也就處於尷尬的地位,找不到立功贖罪的機會,每次打仗都是後勤,佯攻,沒當過前鋒。一直到公元前120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帶來了西域的第一手資料,漢武帝才下定決心打個大仗。這時候,李廣請求漢武帝,要求當前鋒,好立功。但是漢武帝早就直到有相士說李廣數奇,就是點背,就怕李廣把整個部隊的運氣都帶壞了。於是明裡答應李廣,暗地裡告訴大將軍衛青,還是讓他打側應。所以在做作戰計劃的時候,衛青就讓李廣打側應。原本計劃好的,衛青在正面戰場擊敗匈奴主力,而戰場的左側是大山,匈奴跑不了,只能從右邊跑,這個時候李廣在那邊等著,就可以吃掉整個敗軍,活捉大單于。但是李廣不聽軍令,自己私自出軍,想要立頭功,去和匈奴主力打。但是出去之後,迷路了,匈奴沒遇到,還打亂了衛青的計劃,使得匈奴單于跑了。李廣最後羞愧自殺。

    李廣的屢戰屢敗,原因之一是他運氣太背,二是因為他的部隊沒有嚴格的紀律,全憑李廣的個人魅力引導,李廣只能領兵一兩千人,多了就管理不過來了。三是以為太過於居功自傲,自視甚高,不聽號令。

    其實李廣真的有這麼大的本事嗎?不見得。李廣的英雄了得,是司馬遷《史記》中寫出來的。在司馬遷筆下,項羽雖是失敗者,卻是英雄,劉邦雖是成功者,但也是流氓;衛青屢獲戰功,卻是皇帝小舅子,飛將軍李廣難封,卻是真英雄。這說明什麼?說明司馬遷對於劉氏皇族有著怨恨,對李廣充滿了同情。原因是什麼?很簡單,李廣的兒子在同匈奴作戰的時候,被俘後投降,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好話,被處以腐刑。

  • 10 # 知未是也

    歷史上關於李廣的典故有"馮唐已老,李廣難封",描寫他的唐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李廣一生和匈奴軍隊交戰七十餘次,深得部卒信賴,至於他在於匈奴的交戰中,多次全軍覆沒甚至被俘,最後因在漠北之戰中迷失方向,貽誤軍機,引咎自刎,實在讓人痛惜不已!痛定思痛,我們在向老將軍抱打不平的同時,必須看到,李廣多次全軍覆沒甚至被俘,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是兵力太過懸殊。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漢朝還沒有對匈奴正式宣戰,戰爭只限於防禦和小規模遊擊作戰,而相對於匈奴人的大規模侵略和騷擾,漢朝軍隊完全是邊防軍在和匈奴軍隊對抗,兵力和規模上都不及匈奴軍隊強大,這就是李廣在與匈奴人的對抗中多次出現全軍覆沒和被覆的主要原因。

    二是時運不濟。李廣作為軍人,一生大部時間在和匈奴人小打小鬧,可謂將軍無用武之地,等到了漢武帝向匈奴人正式宣戰之時,李廣已是六十開外之人,馬邑之戰,因大單于聞到風聲急忙撤退,李廣無功而返,河南、河西之戰因年齡關係沒有得到重用而默默無聞,漠北之戰李廣向漢武帝請命被封為前將軍,在此次戰役中率軍執行迂迴穿插作戰任務,卻因迷失方向而引咎自殺,李廣雖然和匈奴人打了一生交道,但真正到了用武之時,卻已馮唐易老,可謂時運不濟也。

    三是李廣不適應新的作戰方法。換句話說,李廣自個兒單打獨鬥尚可,在戰略戰術和用兵用謀上還欠火候,他之所以多次全軍覆沒甚至被浮,就是因為李廣對匈奴人運動作戰沒有更深更細的研究,面對匈奴軍隊新的作戰方式缺乏更好、更多的應對措施,不象衛青和霍去病,智勇雙全,善於用兵,以快制快,靈活機制,開創了大迂迴側翼和後方突然襲擊敵人作戰的先河,為漢軍徹底打敗匈奴軍隊立下了不朽功勳,這才是李廣難封並多次全軍覆沒的真正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對你人生有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