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毛腿動漫
-
2 # 使用者375157884204
平陰縣:是山東省會濟南的市郊縣,屬沿海經濟開放區。隋代大業二年(606年)設平陰縣,此係以“平陰”命名之始。縣域面積82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37.09萬人。平陰縣被譽為中國玫瑰之鄉、中國阿膠之鄉、和聖柳下惠故里。
平陰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著名的歷史名人有: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平陰孝直鎮展窪村)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惠”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有時也稱“柳下季”。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其故居在山東平陰展窪村。展窪現尚存明代隆慶年間“和聖柳下惠故里”碑。當地人又稱之為柳展雄。
安道一(壹):北齊時高僧、大書法家。他經歷了北周“二武滅佛”之難,其佛教觀點屬禪宗北宗。始祖達摩祖師被當權者毒死後,眾僧侶為護佛法開始遷移,並改變以前由書經傳播的方式,認為“縑竹易銷,皮紙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絕”。故在遷移中把佛經刻於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時的主要書經者。
安道一的書藝甚高,開一代新域,中外影響很大:“清跨羲(羲之)誕(韋誕),妙越英繇”。康有為、郭沫若都給予極高評價。日本書道協會建議中國書協應立安氏為“書仙”,以與王羲之“書聖”並駕齊驅。
張景仁 北齊文士。幼孤而家貧,潛心書法,後以草隸知名。齊後主深愛之,呼為博士,被召入朝中,官至中書監。屢有升遷,遂交結權貴,目中無人,生活奢侈,生病而死。
王去執(—1190),字明道,號榆山先生。金翰林院官醫。玫瑰鎮石硤村人。少年時習拳練武,因母多病而學醫。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赴京試醫,取得頭名,選入翰林院,次年死於京都。後家鄉人為他建“三賢祠”,“文革”中被破壞,遺址尚在南石硤村東南。
張萬公(—1207),字良輔,東阿鎮人。金正隆二年(1157)進士,任新鄭簿、費縣簿。大定四年(1164)遷長山令,補尚書省令史,升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勻判官,改大理評事、司直,四遷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郎中、刑部侍郎。章宗年(1190)即位選為南京路提刑使,以治績遷御史中丞。1191年知太興府事,拜參知政事。六月改知河中府,移鎮濟南。以母憂去職。復拜平章政事、資善大夫、封壽國公。泰和元年(1201)連章請辭,不許。遷榮祿大夫。致仕。1206年南鄙用兵,起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按撫使。宋人請和,復乞致仕,1207年卒。贈儀同三司,諡曰“文貞”。
李謙(—1231年),元文士,字受益,號野齋。東阿鎮人。初入東平府學,與徐琰、孟祺、閻復齊名,號“東平四傑”。後選任東平府教授,遷東平萬戶府經歷。經人推薦,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先後升翰林直學士、太子左諭德、翰林侍讀學士。朝廷制誥,多經他撰寫。後以病辭歸。成宗年間,又兩次出任翰林官。仁宗時期,奉特旨赴上都,同議軍國大事。授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後辭職家居,悠遊山水,晚年為雲翠山南天觀書寫碑文猶存。以文章著名於世,為文醇厚古樸,不尚浮華,為學士所宗。死後,朝廷賜其里居曰:“尚德鄉”,並建“野齋書院”,有傳世。
侯執(—1232),初名師尹,字莘卿,東阿鎮人。金明昌三年(1192)進士,任山東路鹽使司判官。泰和八年(1208)7月授長武縣令。貞礻右初(1213)大兵圍都時,執請出募兵,護城有功,升為右補闕。1214年正月詔執與少府監丞李向秀分到西山招撫。宣宗南渡,轉勸農副使,提控紫荊關等地,又遷行六部侍郎。宣宗三年(1215)4月同籤樞密院,又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拜參知政事,行尚書省於河北。貞礻右四年(1216)正月進尚書右丞。時紅襖軍數萬人入臨沂、費縣境。詔執行省事於東平,權本路兵馬都總管,以招誘之。興定元年(1217)4月,濟南、太安、滕州、兗州等州義軍並起。執遣棣州防禦使完顏霆率兵討之。前後斬首千餘,招降義軍元帥石花五、夏全以下壯士二萬人,老幼五萬人。是年冬升資德大夫兼三司使。執為人威嚴,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又喜薦士,如張文舉、雷淵、麻九疇輩皆執進用。南渡後宰,執人望最重。
忽魯忽都(—1305),元東平郡公,少負大志,以功臣子孫事世祖皇帝,武勇冠軍。元初,忽都之兄撒刺忽渡江戰沒,以忽都襲其職。遣攻江南未下諸城。至元十五年(1278)授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未幾,朝制分軍民為二,升管軍萬戶,仍鎮揚州。至元十八年(1281)浙東楊雲龍作亂寇臺、婺、玉山等處。命忽都討捕,悉平。忽都兄子術溫長大,忽都陳情讓還其職。江南行御史臺嘉其風節,聞於上,除福建閩海道廉訪使。八番、順元等處,民番雜居,號為難制。元貞元年(1295)升忽都鎮國將軍,宣慰使、都元帥,鎮其處。明年,羅陳、羅河、羅廉部領鄉民五千戶降忽都。率以入,成宗皇帝賜給錦織衣。大德二年(1298)改廣西西江道宣慰使都元帥。峒瑤叛服不常,忽都治之以靜。不久,梗化者傳檄而定。第二年,瑤民歸服。大德七年(1303)加輔國上將軍,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至浙,宣佈上恩,專務德化,賦役均平,士民悅服。大德八年(1304)丁母憂,居東阿,遂終於家。追封東平郡公,諡恆肅。其墓碑尤在,立於東阿鎮北小河口村東。
李之紹(1253~1326) 字伯宗,號果齋,平陰縣人。自幼穎悟聰敏,以東平名儒李謙為師。家貧,教授鄉里,學者鹹集。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徵名儒會修,由馬紹、李謙推薦,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倍受直學士姚燧的賞識,稱曰:“可謂名下無虛士也!”元大德六年(1302年)升應奉翰林文字。元大德七年選為太常博士。至大四年(1311年)升承直郎、翰林院待制。皇慶元年(1312年)遷國子司業。延佑三年(1316年)升奉政大夫、國子祭酒。延祐四年十二月升朝列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延祐六年改翰林直學士。至治二年(1322年)升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至治三年告老還鄉。泰定三年(1326年)十二月卒,終年73歲。著有。
佛寶 ( —1333),忽都之子。元大德十年,(1306)用父廕授無錫州達魯花赤。無錫號稱難治,習俗奸猾喜訟,吏胥虐害善良。佛寶到任,諮詢所以得大猾一人,置之於法,仍赭其門,以書宿罪,聞者警服。至大四年(1311)拜監察御史,行臺江南,分司鄂省,廉問四道。有司舉覆攸當,升奉政大夫,僉江西、湖廣道肅政廉訪司事時,詔下江南,理田土,有司奉行急迫,民懼於侵削。未幾,蔡五九作亂,江西大擾。佛寶以計擒蔡五九,人服其智。泰定間授亞中大夫、寧國路總管。不久,謝印歸家,居東阿別墅。力田奉親,15年卒。
師逵(1365~1427) 字九達,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人。少年喪父,事母至孝。明洪武年間任御史。後任陝西按察使,到任時監獄關押千餘人犯,他用十餘天就按犯人的罪行輕重審定處理完畢。母親死後,回鄉為母守墓3年。明永樂元年任兵部侍郎,後任吏部侍郎。永樂四年(1406年)建北京宮殿時,曾督辦採伐木材。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北征,總督糧餉。洪熙元年(1425年)任戶部尚書兼管吏部。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卒於官,享年62歲。
何海晏(生卒年不詳) 字治象,號敬庵,平陰縣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授四川順慶府推官。何海晏英敏詳明,系斷無諱。巡按欲試其才,以嘉陵晚望為題,他援筆立就。後升吏部主事、文選司郎中、太僕寺少卿、河南布政司左參政。明嘉靖年間參與纂修(8卷本,已失傳)。著有、等。
劉隅(1489—1566),字叔正,別號範東。明正德丁丑年(1517)進士,任福建道御史,因抗疏言事,頗有人望。出按江北,清理冤抑,懲治貪殘,擊斷無諱。督南直學政。出為四川按察司僉事。山寇李紹祖聚眾千餘,行劫郡邑,殺一將校。隅集兵冒雨往擒之。論功賜白金文綺。世宗南幸承天,隅在河上除道。為龍舟以濟,規制宏敞,鉦鼓有節,舟無人聲。上御之喜,問誰所為,輔臣言大將軍勳以隅名對,且言其有文學。時隅方緋衣席帽杖而往來河上。上望見悅之。行宮之災也,失御前珠旗,大索不獲。至是,使隅還,求之,居數日,得珠旗而獻,上諭喜,即以為河南按察使。比至承天,詔以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明嘉靖庚子年(1540)奉命城沙河行宮,宮成晉副都御史。隅沉毅,有大略,善用兵。會西輔多事,下令所部繕完城邑,百家之聚皆有雉堞。會巨盜王士舉以二千餘人流劫七省,隅協各省兵吏剿之,論功賜白金文綺。隅用兵不惜小費,厚賞死士,揮金帛若棄。即有失律必置重典。以是人樂用命。言官以犒軍費巨,劾隅。有詔罷歸聽勘。隅既歸田裡,家居30年。構築精舍東流泉上,與一二故知泛泳呼嘯其間,不見過客。嘉靖丙寅年(1566)7月19日無疾而逝,享年77歲。至今洪範池鎮書院泉旁精舍遺址尚存。
侯鉞(約1515—1574),字義甫,別號鷹泉。明僉都御史。金丞相執之後,東阿鎮邢溝村人。魁岸大度,戟髯電目,多智略,有計數,論事侃侃,口若懸河。為人和易可親,善詼謔,不為崖異。舉嘉靖辛丑年(1541)進士,善畫人像,曾繪同榜進士300人貌,歷久,無人不曉大名。授工部主事。奉命修元恩橋於涿州之南,年59卒。
趙雲翔 字元舉,號壽峰。明隆慶戊辰年(1568)進士,授文安縣知縣,以明敏見稱。入為戶部主事,改兵部,歷武選職司郎中,升陝西按察司副使,住兵延綏,加左參政。為人偉岸豁達,磊磊有心計。奉命視邊。將吏威服。兵備榆林,常常親歷套塞,內外帖然,邊垂安寧,其功尤著。
孫珫 字玉耳,號湛明。弱冠舉孝廉。明萬曆庚辰年(1580)進士,授浙江錢塘令,清操惠政卓冠一時。徵拜江西道御史,獨立敢言,不避權貴。出按陝西,值寧夏之變,殫心籌劃,竟殲巨寇。再按順天,秉公執法,貴戚斂手。因與相黨忤,出為山西左參政,分守河東。時礦使初出,勢力很盛。珫極力禁止,民賴以安。以時事漸難,不樂久仕,請歸鄉里。建立興文館於東門內,延師教邑中子弟。
孟一脈(1535—1616),字淑孔,別號連珠。舊縣鄉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山西平遙知縣。平遙地瘠俗悍,軍民常發生爭鬥,已打死糧官6人,逮捕人犯6萬多。孟一脈到任後,審定了罪犯,釋放了無罪人員。擊斷明決,處治適當。他還均土地,減賦稅,組織3萬多人,開墾荒地800多頃,鼓勵他們安心生產,不要到處流動。孟一脈在平遙為官5年,開荒積糧10萬石。他還修學宮,培養選拔人才,以廉潔能幹升任南京御史。萬曆六年(1578)因上書請召直言敢諫的傅應禎、周元標、艾穆、沈恩孝諸臣回京,被削職為民。萬曆十一年官復原職,因上書皇帝“減宮女,開言路,重教化,禁淫侈,習戰守”被貶為建昌推官。到任後,他起用李慶揚丈量土地,梳理鳳陽屯政,救濟饑民,政績卓著。遷南京右通政,7年後因病請歸故鄉。回鄉後孟一脈常和遊山玩水,寫詩論文。萬曆四十一年(1613)孟一脈被任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南贛地處江、楚、閩、廣四省交界處,軍民雜居,崗民為亂,加上連年的水旱災,饑民載道,三軍待斃。孟一脈到任後,請捐免專賣稅救濟饑民。崗民降服,江、楚、閩、廣隨之安寧。3年後,朝臣推舉孟一脈為左副都御史。還未任命,因有人告發他縱子驕橫,遂以病辭歸。卒年81歲。死後誥贈副都御史。
於慎言(1536—1564),字無擇,號衝白。明中丞劉隅外孫,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於玭第三子,三兄。自幼新穎奇異,垂髫即工詩賦,才思敏贍。十四歲,入省試,雖御史贊其文,但參政萬豫章,見其年青不予入取,後又赴省闈,被舉為高魁。十七歲中嘉靖壬子科舉人。青年早逝,有《衝白齋》存世。
于慎行(1545~1607) 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平陰縣東阿鎮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于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之冠。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
於玭 于慎行之父,字子珍,別號冊川,弱冠舉於鄉。授許州知州。城圮,設法修城竣池,樹柳築堤,壯麗甲諸郡。其後大盜師尚詔過而視其城險,不攻而去。城西湖上有書院一區,玭拓其制,為舍數十間,選生徒訓之。故給事杜桐家穎,漁食鄉里,所殺埋人十餘輩,御史捕之極,輒以兵拒捕,御史屬許昌,玭以好諭杜,御史君欲得給事一白,豈遂相苦耶。杜聞許州名,鋤惡無所避,斂手自請,卒不得逸。三年,令行禁止,路不拾遺。以母喪歸,服闕,補陝西靜寧州。屬郡大災,玭請賑於臺省,不許,度再請即涉旬月,乃以便宜發倉廩假窮民,而牒臺省請罪。於是郡民皆活而臺省愈賢玭矣。滿考遷平涼府同知,平涼即靜寧大府,諸部使雅知玭檄令,攝府事又時時引他郡邑,覆一切利病及稽金城、酒泉將吏功罪,而隴洮間茶馬之役亦令主之,皆當情法,壓人望。韓王宗人繁衍,多不法,往往聚府門挾彈丸,睨守丞,玭欲警其心矣,其人入,乃曰:“今有急事同諸君剖之。”對客立斷,俄頃皆決,客竦然敬服,撓法者屏跡。大豪高良據二苑,為慶王獻,橫侵山中,吏不敢捕,監司以檄移玭,玭計詔良,遂捕之,按以法而王亦改容,婉謝,二苑之民更生者皆玭德也。督府廉其才,表慶陽守,玭以子慎言舉於鄉,遂不欲再仕,乃拂衣去之。後,五十餘而卒。
喬學詩(1557—1630),字言卿,別號皓矽。東阿鎮人。明萬曆丁丑年(1577)進士。司理永平,執法不避權貴,平反冤案,安撫百姓,治績京畿最優。後遷繕部,繕修九門一新。升俸一級,出任盧州。守盧一年,備荒良至,盧人德之。三年任滿,升副川東臬。戊戌參藩隴右,辛丑掌晉臬。不久病歸。甲辰,治差於河東。不久升右布政使,又升廣東左布政使。到任後,檄拒高寀入廣東督稅。不久,中暑溼。藉故北歸。歷任治績炳炳,其最大者如大內災,採木之使四集於蜀,雞犬不驚。晉苦旱,民將逃亡四方。學詩放賑安民。秦中流賊掠河東,毅然請兵芟除之。歸後,開荒作西圃,種花植竹,不問門外事。卒年73歲。葬於停山西之先塋。
張鯉 字禹門,一字翼若,號翔溟。明萬曆庚戌年(1610)進士,授河南開封府封邱縣令,調祥符縣。徵拜江西道監察御史。正色立朝,有直聲。崇貞二年為太僕寺少卿。著《西臺奏議》。
趙貫臺 字紫垣,號墨莊。明崇禎丙子年(1636)京試亞元。清初乙未年(1655)選授彰德府司理。時值進取雲貴,日夜督糧,政簡刑輕。遷臨洮同知,捐奉修橋,以通甘寧、莊浪等鎮,行人稱便。又補鞏昌同知,督撫嘉其清廉。致仕放懷詩酒,有詩文集藏於家,所修有《滑縣誌》、《彰德闔屬志》、《李鄴園爰書》、《平陰縣誌》傳世。88歲卒。
孫光祀(1614—1698),字溯玉,號作庭。平陰鎮孫官莊人。清順治乙未年(1655)進士,選庶吉士,改授禮科給事中。歷吏、戶、禮三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譯館,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前後任職20多年,懲貪剔弊,侃侃敢言。孫光祀居官少司馬時,雲南吳三桂叛變反清。時,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尚在都城,孫光祀上書皇帝,請求誅殺吳應熊。奉旨誅殺吳應熊後,吳三桂警疼而死,外患遂平。孫光祀在湖南主持科舉考試時,錄取的多是當地英才,中試的106人中,經過幾次考試,考中進士的64人。任太常寺少卿時,上級考校譯字生,惟有孫光祀最謹慎小心,還捐獻俸銀修茸館署,很得館生的擁護。乙未年,孫光祀回到家鄉,正趕上災荒,便拿出自己的糧食500多石,救濟歷城、長清、平陰、肥城的饑民。每日每戶發給升餘,持續4個多月,救活饑民1千多人。以後,又遇災荒年月,他兩次捐谷賑濟貧民。孫光祀在鄉間的三十多年間,每年還散給貧窮的親戚族人糧食三十多石,讓他們維持生活。平陰城南的孫官莊,地處山區,當地百姓吃水困難。孫光祀出資鑿井,鑿10多丈深井出水。村中有一條山溝,交通不便,他又出資建起一座連線南北的石橋,以利百姓往來。至今,孫光祀出資鑿的水井、建的石橋還在使用。著有《詹餘軒集》8卷,收入《四庫全書》。
朱鼎延(1603~1669)字元孚。清初兗州平陰人。明代永嘉侯朱亮祖的後裔。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中進士。清順治初年被經巡撫方大猷舉薦為禮部主事,又遷郎中,考選雲南道御史。後任太僕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修乾清宮,竣工後晉升工部尚書。以母病乞歸,奉養十餘年,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不經營家產。曾多次-朝廷,談論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主張治理國家要法與禮並存,五刑與八議共施,文武並用。著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孫光祀(1614~1698) 字溯玉,號祚庭。平陰縣孫官莊村人。順治乙未進士,選庶吉士,改授禮科給事中。歷任吏、戶、禮三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侍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回籍,遇歲大飢,捐糧500石,救濟歷城、長清、平陰、肥城饑民千餘人。後又兩次捐谷濟貧。出資為城南孫官村鑿井、建橋,倍受家鄉百姓稱道。
熊渭徵 字瑞西。先習文,後習武。清康熙癸酉年(1693)武舉,丁丑年(1695)進士,授揚州營城守備,因府縣事沉,協理民情。在任杜絕私饋,減差役,省刑罰,減繁就簡,分俸賑貧,於政事稱其清廉。歷15年,民感恩建生壽碑5處,並置廟祭祀。
秦維翰(1794--1865),字景君,東阿鎮人,清咸豐乙卯年(1855)恩貢生。賦性剛介,品端學粹,尤善書法,其用筆以歐柳為宗。小楷為泰安七署之首。山東省院前石坊上“齊魯總制”四字,洪範池石欄前,鑲嵌的“龍池”兩字,為其墨跡,清同治四年(1865),卒於東阿鎮。享年71歲。
孔憲海(1854—1926),號鏡清,平陰西關人。少攻詩書,學成後在泰安等地教書三十餘年,後因年邁,不勝路途奔波,生活清苦,即回鄉教書。他看到了鄉里閉塞封建,女子受到封建禮教束縛更甚,遂於民國三年(1914)在縣城創辦私立女子小學一處。他力破女子裹足不出戶的遺俗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宣傳男女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奔走四關,登門勸說鄉親讓女子上學讀書。在他的宣傳勸說下,先後有十幾名女子入學。他在教學之餘,向學生宣傳女子求解放、爭取男女平等的思想,勸導學生放腳、剪髮並帶領學生上街宣傳移風易俗。1918年女子小學改為縣辦,孔憲海任縣女子小學校長,仍堅持親自授課。在教學中注重學業道德並重,為平陰培養了一批女幹部。1926年春病逝。
翟化鵬(1857—1926),字溟南,平陰城裡人。清咸豐丁巳年(1857)生,29歲考中舉人,36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到刑部供職,40歲(光緒二十二年)時記名總理衙門章京、轉外務部章京、榷算司主事,升員外郎。50歲時清帝退位,散居北京。有《柳泉唱和集》、《樵語》、《鹿樵詩存》等著述。光緒年間曾纂修《平陰縣誌》。
張裕鋆(1859—1920),字豎伯,號鶴舟令。直隸州州判、知名書畫家。平陰鎮孫官村人。自幼好學敏求,尤其酷愛書法繪畫。27歲時(光緒乙酉年)考取拔貢,壬寅恩正併科副榜,五品銜分省補用直隸州判。後被派往兗州為官,在任期間仍勤學書畫,曾多為州府官員和好友作書畫,深受同僚讚賞。他性情孤傲,涉世灑脫,落落有古人風。書法漢魏,畫宗倪(倪瓚)黃(黃庭堅),蓄有法貼二千種。清末政治腐敗,他對當時官府的政治制度不滿,辭官歸裡,隱居賦閒。回鄉後,仍筆耕不輟,苦心研習書畫,故筆力更加深厚。一次,他請人用車子推著去泰安訪友,途中旅費不足,在一店內揮筆作畫一幅,送予店家頂了飯錢。眾人見畫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皆讚不絕口。他在東平一友人家作客,時逢春節,友人請他書寫春聯。他應允後,只顧飲酒敘談,遲遲沒有動筆,直到傍晚,他才令人把紙貼在門上,運筆一揮而就。次日,鄉人見其筆勢蒼勁深厚,舒和流暢,大加讚揚。他晚年尤喜草書,善畫山水。縣博物館藏有他巨幅中堂《冬菊》和對聯。他一生勤於書畫,造詣頗深,在兗州、泰安有較大影響,被後人譽為平陰清末書畫家。
王承訓 字紹伊,又號紹彝。東阿鎮東門村人。他由優廩生考取了清宣統己酉年(1909)拔貢。庚戌年(1910)朝考二等。候補河南知縣。民國公舉為山東省議會議員。他的文章富麗,學問淵博,當時為一方之冠。賦性剛直,遇事敢言,正義莊論,凜然可畏。書摹柳公權,畫仿芥子圓,書畫俱佳。有幸得他的片書隻字者,莫不珍而藏之,秘不示人。不幸未60而卒。
朱名炤(1863~1949) 字潛齋,平陰縣城南門裡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後,曾先後任河南省項城縣、陳留縣及山東省濟寧縣縣知事和山東省長公署秘書、河南省長公署高等顧問等。1912年任河南省項城縣縣知事時,袁世凱的族叔袁六私種鴉片煙苗40畝,朱秉公執法,限期拔除,袁六置之不理。朱調集民夫強行將煙苗拔除,並運回縣衙封存,同時將袁六捉拿歸案。後辭官回鄉閒居,常為縣內小學講學。1935年編修《平陰縣誌》,成稿未印。濟南解放後閒居濟南。1949年病逝,享年86歲。
何宗蓮(1871~1939) 字春江,平陰縣平陰鎮南門村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入定武軍充軍校。甲午戰爭爆發,奉命駐守海城,率領數百名士兵與日軍激戰於摩天嶺,屢勝。歷任保定將弁學堂總辦、陸軍十二協統領、第二協統領、第一鎮統制、甘肅河州鎮總兵。1912年升察哈爾都統,不久又升陸軍上將、弼威將軍。袁世凱竊取民國政權組織籌安會時,何宗蓮退出官場,回到濟南。1915年在濟南創辦華興造紙廠、豐年麵粉廠。1921年山東發生特大旱災,遍及五十多縣,何邀張振卿、呂鏡宇、毛稚雲等人籌建山東省賑災公會和紅十字會濟南分會、災民救濟會,何被推選為省賑災公會會長。先後募集賑濟款數百萬元,救濟百姓數十萬人。1939年病逝,終年68歲。
何豐鈺(1873—1923),字元章,平陰縣城南門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曾任新建陸軍左翼二營管帶、統帶,駐守閩縣龍川。時逢武建軍索餉譁變。何豐鈺所統部屬屹然不動,遂使譁變平息。辛亥革命爆發,何豐鈺響應。民國建立後,升任二十五團團長,兼海州民政長。民國二年(1913)國民軍遠征蒙古失利,何豐鈺獨倚偏師助戰,收復奎蘇、昭朵蘇兩要地。民國六年(1917)山東省改編民軍,因將驕兵悍,無從下手,遂派何豐鈺前往安撫,才使改編順利完成。不久,何豐鈺升新軍訓練司令。1920年任兗州鎮守使,兼陸軍第六旅旅長,8月接受兗州防務,開始對滕、嶧一帶土匪進剿。歷時兩年,先後殲滅幾股土匪。1922年秋,擊斃匪首骨幹孫美珠後,土匪氣焰日漸衰頹。直奉戰爭緊張後,屬直系的何豐鈺部被調出剿匪前線,駐守鐵路沿線。剿匪由潘子和旅擔任。1923年初,潘旅剿匪不利,又調何豐鈺旅剿匪。匪首孫美瑤對何旅恨之入骨,便帶千餘人,於5月5日在何旅後防的臨城至沙溝一帶,劫襲了第12次列車。劫去旅客200多人,其中有美、英、法、意等國20多人,打死一名英華人。劫車事件引起國際上的重視,6月26日何豐鈺被免去兗州鎮守使職。不久,又任曹州鎮守使。1923年,東南起義,討伐曹錕賄選。何豐鈺南下上海,幫助時任松滬護軍使的兄長何豐林料理軍務,不久病死,終年50歲。死後,段祺瑞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
回覆列表
平陰縣:是山東省會濟南的市郊縣,屬沿海經濟開放區。隋代大業二年(606年)設平陰縣,此係以“平陰”命名之始。縣域面積82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37.09萬人。平陰縣被譽為中國玫瑰之鄉、中國阿膠之鄉、和聖柳下惠故里。 平陰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著名的歷史名人有: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平陰孝直鎮展窪村)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惠”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有時也稱“柳下季”。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其故居在山東平陰展窪村。展窪現尚存明代隆慶年間“和聖柳下惠故里”碑。當地人又稱之為柳展雄。 安道一(壹):北齊時高僧、大書法家。他經歷了北周“二武滅佛”之難,其佛教觀點屬禪宗北宗。始祖達摩祖師被當權者毒死後,眾僧侶為護佛法開始遷移,並改變以前由書經傳播的方式,認為“縑竹易銷,皮紙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絕”。故在遷移中把佛經刻於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時的主要書經者。 安道一的書藝甚高,開一代新域,中外影響很大:“清跨羲(羲之)誕(韋誕),妙越英繇”。康有為、郭沫若都給予極高評價。日本書道協會建議中國書協應立安氏為“書仙”,以與王羲之“書聖”並駕齊驅。 張景仁 北齊文士。幼孤而家貧,潛心書法,後以草隸知名。齊後主深愛之,呼為博士,被召入朝中,官至中書監。屢有升遷,遂交結權貴,目中無人,生活奢侈,生病而死。 王去執(—1190),字明道,號榆山先生。金翰林院官醫。玫瑰鎮石硤村人。少年時習拳練武,因母多病而學醫。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赴京試醫,取得頭名,選入翰林院,次年死於京都。後家鄉人為他建“三賢祠”,“文革”中被破壞,遺址尚在南石硤村東南。 張萬公(—1207),字良輔,東阿鎮人。金正隆二年(1157)進士,任新鄭簿、費縣簿。大定四年(1164)遷長山令,補尚書省令史,升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勻判官,改大理評事、司直,四遷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郎中、刑部侍郎。章宗年(1190)即位選為南京路提刑使,以治績遷御史中丞。1191年知太興府事,拜參知政事。六月改知河中府,移鎮濟南。以母憂去職。復拜平章政事、資善大夫、封壽國公。泰和元年(1201)連章請辭,不許。遷榮祿大夫。致仕。1206年南鄙用兵,起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按撫使。宋人請和,復乞致仕,1207年卒。贈儀同三司,諡曰“文貞”。 李謙(—1231年),元文士,字受益,號野齋。東阿鎮人。初入東平府學,與徐琰、孟祺、閻復齊名,號“東平四傑”。後選任東平府教授,遷東平萬戶府經歷。經人推薦,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先後升翰林直學士、太子左諭德、翰林侍讀學士。朝廷制誥,多經他撰寫。後以病辭歸。成宗年間,又兩次出任翰林官。仁宗時期,奉特旨赴上都,同議軍國大事。授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後辭職家居,悠遊山水,晚年為雲翠山南天觀書寫碑文猶存。以文章著名於世,為文醇厚古樸,不尚浮華,為學士所宗。死後,朝廷賜其里居曰:“尚德鄉”,並建“野齋書院”,有《野齋文集》傳世。 侯執(—1232),初名師尹,字莘卿,東阿鎮人。金明昌三年(1192)進士,任山東路鹽使司判官。泰和八年(1208)7月授長武縣令。貞礻右初(1213)大兵圍都時,執請出募兵,護城有功,升為右補闕。1214年正月詔執與少府監丞李向秀分到西山招撫。宣宗南渡,轉勸農副使,提控紫荊關等地,又遷行六部侍郎。宣宗三年(1215)4月同籤樞密院,又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拜參知政事,行尚書省於河北。貞礻右四年(1216)正月進尚書右丞。時紅襖軍數萬人入臨沂、費縣境。詔執行省事於東平,權本路兵馬都總管,以招誘之。興定元年(1217)4月,濟南、太安、滕州、兗州等州義軍並起。執遣棣州防禦使完顏霆率兵討之。前後斬首千餘,招降義軍元帥石花五、夏全以下壯士二萬人,老幼五萬人。是年冬升資德大夫兼三司使。執為人威嚴,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又喜薦士,如張文舉、雷淵、麻九疇輩皆執進用。南渡後宰,執人望最重。 忽魯忽都(—1305),元東平郡公,少負大志,以功臣子孫事世祖皇帝,武勇冠軍。元初,忽都之兄撒刺忽渡江戰沒,以忽都襲其職。遣攻江南未下諸城。至元十五年(1278)授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未幾,朝制分軍民為二,升管軍萬戶,仍鎮揚州。至元十八年(1281)浙東楊雲龍作亂寇臺、婺、玉山等處。命忽都討捕,悉平。忽都兄子術溫長大,忽都陳情讓還其職。江南行御史臺嘉其風節,聞於上,除福建閩海道廉訪使。八番、順元等處,民番雜居,號為難制。元貞元年(1295)升忽都鎮國將軍,宣慰使、都元帥,鎮其處。明年,羅陳、羅河、羅廉部領鄉民五千戶降忽都。率以入,成宗皇帝賜給錦織衣。大德二年(1298)改廣西西江道宣慰使都元帥。峒瑤叛服不常,忽都治之以靜。不久,梗化者傳檄而定。第二年,瑤民歸服。大德七年(1303)加輔國上將軍,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至浙,宣佈上恩,專務德化,賦役均平,士民悅服。大德八年(1304)丁母憂,居東阿,遂終於家。追封東平郡公,諡恆肅。其墓碑尤在,立於東阿鎮北小河口村東。 李之紹(1253~1326) 字伯宗,號果齋,平陰縣人。自幼穎悟聰敏,以東平名儒李謙為師。家貧,教授鄉里,學者鹹集。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徵名儒會修《世祖實錄》,由馬紹、李謙推薦,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倍受直學士姚燧的賞識,稱曰:“可謂名下無虛士也!”元大德六年(1302年)升應奉翰林文字。元大德七年選為太常博士。至大四年(1311年)升承直郎、翰林院待制。皇慶元年(1312年)遷國子司業。延佑三年(1316年)升奉政大夫、國子祭酒。延祐四年十二月升朝列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延祐六年改翰林直學士。至治二年(1322年)升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至治三年告老還鄉。泰定三年(1326年)十二月卒,終年73歲。著有《果齋集》。 佛寶 ( —1333),忽都之子。元大德十年,(1306)用父廕授無錫州達魯花赤。無錫號稱難治,習俗奸猾喜訟,吏胥虐害善良。佛寶到任,諮詢所以得大猾一人,置之於法,仍赭其門,以書宿罪,聞者警服。至大四年(1311)拜監察御史,行臺江南,分司鄂省,廉問四道。有司舉覆攸當,升奉政大夫,僉江西、湖廣道肅政廉訪司事時,詔下江南,理田土,有司奉行急迫,民懼於侵削。未幾,蔡五九作亂,江西大擾。佛寶以計擒蔡五九,人服其智。泰定間授亞中大夫、寧國路總管。不久,謝印歸家,居東阿別墅。力田奉親,15年卒。 師逵(1365~1427) 字九達,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人。少年喪父,事母至孝。明洪武年間任御史。後任陝西按察使,到任時監獄關押千餘人犯,他用十餘天就按犯人的罪行輕重審定處理完畢。母親死後,回鄉為母守墓3年。明永樂元年任兵部侍郎,後任吏部侍郎。永樂四年(1406年)建北京宮殿時,曾督辦採伐木材。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北征,總督糧餉。洪熙元年(1425年)任戶部尚書兼管吏部。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卒於官,享年62歲。 何海晏(生卒年不詳) 字治象,號敬庵,平陰縣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授四川順慶府推官。何海晏英敏詳明,系斷無諱。巡按欲試其才,以嘉陵晚望為題,他援筆立就。後升吏部主事、文選司郎中、太僕寺少卿、河南布政司左參政。明嘉靖年間參與纂修《平陰縣誌》(8卷本,已失傳)。著有《敬庵齋集》、《候蟲鳴詩集》等。 劉隅(1489—1566),字叔正,別號範東。明正德丁丑年(1517)進士,任福建道御史,因抗疏言事,頗有人望。出按江北,清理冤抑,懲治貪殘,擊斷無諱。督南直學政。出為四川按察司僉事。山寇李紹祖聚眾千餘,行劫郡邑,殺一將校。隅集兵冒雨往擒之。論功賜白金文綺。世宗南幸承天,隅在河上除道。為龍舟以濟,規制宏敞,鉦鼓有節,舟無人聲。上御之喜,問誰所為,輔臣言大將軍勳以隅名對,且言其有文學。時隅方緋衣席帽杖而往來河上。上望見悅之。行宮之災也,失御前珠旗,大索不獲。至是,使隅還,求之,居數日,得珠旗而獻,上諭喜,即以為河南按察使。比至承天,詔以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明嘉靖庚子年(1540)奉命城沙河行宮,宮成晉副都御史。隅沉毅,有大略,善用兵。會西輔多事,下令所部繕完城邑,百家之聚皆有雉堞。會巨盜王士舉以二千餘人流劫七省,隅協各省兵吏剿之,論功賜白金文綺。隅用兵不惜小費,厚賞死士,揮金帛若棄。即有失律必置重典。以是人樂用命。言官以犒軍費巨,劾隅。有詔罷歸聽勘。隅既歸田裡,家居30年。構築精舍東流泉上,與一二故知泛泳呼嘯其間,不見過客。嘉靖丙寅年(1566)7月19日無疾而逝,享年77歲。至今洪範池鎮書院泉旁精舍遺址尚存。 侯鉞(約1515—1574),字義甫,別號鷹泉。明僉都御史。金丞相執之後,東阿鎮邢溝村人。魁岸大度,戟髯電目,多智略,有計數,論事侃侃,口若懸河。為人和易可親,善詼謔,不為崖異。舉嘉靖辛丑年(1541)進士,善畫人像,曾繪同榜進士300人貌,歷久,無人不曉大名。授工部主事。奉命修元恩橋於涿州之南,年59卒。 趙雲翔 字元舉,號壽峰。明隆慶戊辰年(1568)進士,授文安縣知縣,以明敏見稱。入為戶部主事,改兵部,歷武選職司郎中,升陝西按察司副使,住兵延綏,加左參政。為人偉岸豁達,磊磊有心計。奉命視邊。將吏威服。兵備榆林,常常親歷套塞,內外帖然,邊垂安寧,其功尤著。 孫珫 字玉耳,號湛明。弱冠舉孝廉。明萬曆庚辰年(1580)進士,授浙江錢塘令,清操惠政卓冠一時。徵拜江西道御史,獨立敢言,不避權貴。出按陝西,值寧夏之變,殫心籌劃,竟殲巨寇。再按順天,秉公執法,貴戚斂手。因與相黨忤,出為山西左參政,分守河東。時礦使初出,勢力很盛。珫極力禁止,民賴以安。以時事漸難,不樂久仕,請歸鄉里。建立興文館於東門內,延師教邑中子弟。 孟一脈(1535—1616),字淑孔,別號連珠。舊縣鄉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山西平遙知縣。平遙地瘠俗悍,軍民常發生爭鬥,已打死糧官6人,逮捕人犯6萬多。孟一脈到任後,審定了罪犯,釋放了無罪人員。擊斷明決,處治適當。他還均土地,減賦稅,組織3萬多人,開墾荒地800多頃,鼓勵他們安心生產,不要到處流動。孟一脈在平遙為官5年,開荒積糧10萬石。他還修學宮,培養選拔人才,以廉潔能幹升任南京御史。萬曆六年(1578)因上書請召直言敢諫的傅應禎、周元標、艾穆、沈恩孝諸臣回京,被削職為民。萬曆十一年官復原職,因上書皇帝“減宮女,開言路,重教化,禁淫侈,習戰守”被貶為建昌推官。到任後,他起用李慶揚丈量土地,梳理鳳陽屯政,救濟饑民,政績卓著。遷南京右通政,7年後因病請歸故鄉。回鄉後孟一脈常和于慎行遊山玩水,寫詩論文。萬曆四十一年(1613)孟一脈被任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南贛地處江、楚、閩、廣四省交界處,軍民雜居,崗民為亂,加上連年的水旱災,饑民載道,三軍待斃。孟一脈到任後,請捐免專賣稅救濟饑民。崗民降服,江、楚、閩、廣隨之安寧。3年後,朝臣推舉孟一脈為左副都御史。還未任命,因有人告發他縱子驕橫,遂以病辭歸。卒年81歲。死後誥贈副都御史。 於慎言(1536—1564),字無擇,號衝白。明中丞劉隅外孫,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於玭第三子,于慎行三兄。自幼新穎奇異,垂髫即工詩賦,才思敏贍。十四歲,入省試,雖御史贊其文,但參政萬豫章,見其年青不予入取,後又赴省闈,被舉為高魁。十七歲中嘉靖壬子科舉人。青年早逝,有《衝白齋》存世。 于慎行(1545~1607) 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平陰縣東阿鎮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于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之冠。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 於玭 于慎行之父,字子珍,別號冊川,弱冠舉於鄉。授許州知州。城圮,設法修城竣池,樹柳築堤,壯麗甲諸郡。其後大盜師尚詔過而視其城險,不攻而去。城西湖上有書院一區,玭拓其制,為舍數十間,選生徒訓之。故給事杜桐家穎,漁食鄉里,所殺埋人十餘輩,御史捕之極,輒以兵拒捕,御史屬許昌,玭以好諭杜,御史君欲得給事一白,豈遂相苦耶。杜聞許州名,鋤惡無所避,斂手自請,卒不得逸。三年,令行禁止,路不拾遺。以母喪歸,服闕,補陝西靜寧州。屬郡大災,玭請賑於臺省,不許,度再請即涉旬月,乃以便宜發倉廩假窮民,而牒臺省請罪。於是郡民皆活而臺省愈賢玭矣。滿考遷平涼府同知,平涼即靜寧大府,諸部使雅知玭檄令,攝府事又時時引他郡邑,覆一切利病及稽金城、酒泉將吏功罪,而隴洮間茶馬之役亦令主之,皆當情法,壓人望。韓王宗人繁衍,多不法,往往聚府門挾彈丸,睨守丞,玭欲警其心矣,其人入,乃曰:“今有急事同諸君剖之。”對客立斷,俄頃皆決,客竦然敬服,撓法者屏跡。大豪高良據二苑,為慶王獻,橫侵山中,吏不敢捕,監司以檄移玭,玭計詔良,遂捕之,按以法而王亦改容,婉謝,二苑之民更生者皆玭德也。督府廉其才,表慶陽守,玭以子慎言舉於鄉,遂不欲再仕,乃拂衣去之。後,五十餘而卒。 喬學詩(1557—1630),字言卿,別號皓矽。東阿鎮人。明萬曆丁丑年(1577)進士。司理永平,執法不避權貴,平反冤案,安撫百姓,治績京畿最優。後遷繕部,繕修九門一新。升俸一級,出任盧州。守盧一年,備荒良至,盧人德之。三年任滿,升副川東臬。戊戌參藩隴右,辛丑掌晉臬。不久病歸。甲辰,治差於河東。不久升右布政使,又升廣東左布政使。到任後,檄拒高寀入廣東督稅。不久,中暑溼。藉故北歸。歷任治績炳炳,其最大者如大內災,採木之使四集於蜀,雞犬不驚。晉苦旱,民將逃亡四方。學詩放賑安民。秦中流賊掠河東,毅然請兵芟除之。歸後,開荒作西圃,種花植竹,不問門外事。卒年73歲。葬於停山西之先塋。 張鯉 字禹門,一字翼若,號翔溟。明萬曆庚戌年(1610)進士,授河南開封府封邱縣令,調祥符縣。徵拜江西道監察御史。正色立朝,有直聲。崇貞二年為太僕寺少卿。著《西臺奏議》。 趙貫臺 字紫垣,號墨莊。明崇禎丙子年(1636)京試亞元。清初乙未年(1655)選授彰德府司理。時值進取雲貴,日夜督糧,政簡刑輕。遷臨洮同知,捐奉修橋,以通甘寧、莊浪等鎮,行人稱便。又補鞏昌同知,督撫嘉其清廉。致仕放懷詩酒,有詩文集藏於家,所修有《滑縣誌》、《彰德闔屬志》、《李鄴園爰書》、《平陰縣誌》傳世。88歲卒。 孫光祀(1614—1698),字溯玉,號作庭。平陰鎮孫官莊人。清順治乙未年(1655)進士,選庶吉士,改授禮科給事中。歷吏、戶、禮三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譯館,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前後任職20多年,懲貪剔弊,侃侃敢言。孫光祀居官少司馬時,雲南吳三桂叛變反清。時,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尚在都城,孫光祀上書皇帝,請求誅殺吳應熊。奉旨誅殺吳應熊後,吳三桂警疼而死,外患遂平。孫光祀在湖南主持科舉考試時,錄取的多是當地英才,中試的106人中,經過幾次考試,考中進士的64人。任太常寺少卿時,上級考校譯字生,惟有孫光祀最謹慎小心,還捐獻俸銀修茸館署,很得館生的擁護。乙未年,孫光祀回到家鄉,正趕上災荒,便拿出自己的糧食500多石,救濟歷城、長清、平陰、肥城的饑民。每日每戶發給升餘,持續4個多月,救活饑民1千多人。以後,又遇災荒年月,他兩次捐谷賑濟貧民。孫光祀在鄉間的三十多年間,每年還散給貧窮的親戚族人糧食三十多石,讓他們維持生活。平陰城南的孫官莊,地處山區,當地百姓吃水困難。孫光祀出資鑿井,鑿10多丈深井出水。村中有一條山溝,交通不便,他又出資建起一座連線南北的石橋,以利百姓往來。至今,孫光祀出資鑿的水井、建的石橋還在使用。著有《詹餘軒集》8卷,收入《四庫全書》。 朱鼎延(1603~1669)字元孚。清初兗州平陰人。明代永嘉侯朱亮祖的後裔。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中進士。清順治初年被經巡撫方大猷舉薦為禮部主事,又遷郎中,考選雲南道御史。後任太僕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修乾清宮,竣工後晉升工部尚書。以母病乞歸,奉養十餘年,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不經營家產。曾多次-朝廷,談論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主張治理國家要法與禮並存,五刑與八議共施,文武並用。著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孫光祀(1614~1698) 字溯玉,號祚庭。平陰縣孫官莊村人。順治乙未進士,選庶吉士,改授禮科給事中。歷任吏、戶、禮三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侍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回籍,遇歲大飢,捐糧500石,救濟歷城、長清、平陰、肥城饑民千餘人。後又兩次捐谷濟貧。出資為城南孫官村鑿井、建橋,倍受家鄉百姓稱道。 熊渭徵 字瑞西。先習文,後習武。清康熙癸酉年(1693)武舉,丁丑年(1695)進士,授揚州營城守備,因府縣事沉,協理民情。在任杜絕私饋,減差役,省刑罰,減繁就簡,分俸賑貧,於政事稱其清廉。歷15年,民感恩建生壽碑5處,並置廟祭祀。 秦維翰(1794--1865),字景君,東阿鎮人,清咸豐乙卯年(1855)恩貢生。賦性剛介,品端學粹,尤善書法,其用筆以歐柳為宗。小楷為泰安七署之首。山東省院前石坊上“齊魯總制”四字,洪範池石欄前,鑲嵌的“龍池”兩字,為其墨跡,清同治四年(1865),卒於東阿鎮。享年71歲。 孔憲海(1854—1926),號鏡清,平陰西關人。少攻詩書,學成後在泰安等地教書三十餘年,後因年邁,不勝路途奔波,生活清苦,即回鄉教書。他看到了鄉里閉塞封建,女子受到封建禮教束縛更甚,遂於民國三年(1914)在縣城創辦私立女子小學一處。他力破女子裹足不出戶的遺俗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宣傳男女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奔走四關,登門勸說鄉親讓女子上學讀書。在他的宣傳勸說下,先後有十幾名女子入學。他在教學之餘,向學生宣傳女子求解放、爭取男女平等的思想,勸導學生放腳、剪髮並帶領學生上街宣傳移風易俗。1918年女子小學改為縣辦,孔憲海任縣女子小學校長,仍堅持親自授課。在教學中注重學業道德並重,為平陰培養了一批女幹部。1926年春病逝。 翟化鵬(1857—1926),字溟南,平陰城裡人。清咸豐丁巳年(1857)生,29歲考中舉人,36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到刑部供職,40歲(光緒二十二年)時記名總理衙門章京、轉外務部章京、榷算司主事,升員外郎。50歲時清帝退位,散居北京。有《柳泉唱和集》、《樵語》、《鹿樵詩存》等著述。光緒年間曾纂修《平陰縣誌》。 張裕鋆(1859—1920),字豎伯,號鶴舟令。直隸州州判、知名書畫家。平陰鎮孫官村人。自幼好學敏求,尤其酷愛書法繪畫。27歲時(光緒乙酉年)考取拔貢,壬寅恩正併科副榜,五品銜分省補用直隸州判。後被派往兗州為官,在任期間仍勤學書畫,曾多為州府官員和好友作書畫,深受同僚讚賞。他性情孤傲,涉世灑脫,落落有古人風。書法漢魏,畫宗倪(倪瓚)黃(黃庭堅),蓄有法貼二千種。清末政治腐敗,他對當時官府的政治制度不滿,辭官歸裡,隱居賦閒。回鄉後,仍筆耕不輟,苦心研習書畫,故筆力更加深厚。一次,他請人用車子推著去泰安訪友,途中旅費不足,在一店內揮筆作畫一幅,送予店家頂了飯錢。眾人見畫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皆讚不絕口。他在東平一友人家作客,時逢春節,友人請他書寫春聯。他應允後,只顧飲酒敘談,遲遲沒有動筆,直到傍晚,他才令人把紙貼在門上,運筆一揮而就。次日,鄉人見其筆勢蒼勁深厚,舒和流暢,大加讚揚。他晚年尤喜草書,善畫山水。縣博物館藏有他巨幅中堂《冬菊》和對聯。他一生勤於書畫,造詣頗深,在兗州、泰安有較大影響,被後人譽為平陰清末書畫家。 王承訓 字紹伊,又號紹彝。東阿鎮東門村人。他由優廩生考取了清宣統己酉年(1909)拔貢。庚戌年(1910)朝考二等。候補河南知縣。民國公舉為山東省議會議員。他的文章富麗,學問淵博,當時為一方之冠。賦性剛直,遇事敢言,正義莊論,凜然可畏。書摹柳公權,畫仿芥子圓,書畫俱佳。有幸得他的片書隻字者,莫不珍而藏之,秘不示人。不幸未60而卒。 朱名炤(1863~1949) 字潛齋,平陰縣城南門裡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後,曾先後任河南省項城縣、陳留縣及山東省濟寧縣縣知事和山東省長公署秘書、河南省長公署高等顧問等。1912年任河南省項城縣縣知事時,袁世凱的族叔袁六私種鴉片煙苗40畝,朱秉公執法,限期拔除,袁六置之不理。朱調集民夫強行將煙苗拔除,並運回縣衙封存,同時將袁六捉拿歸案。後辭官回鄉閒居,常為縣內小學講學。1935年編修《平陰縣誌》,成稿未印。濟南解放後閒居濟南。1949年病逝,享年86歲。 何宗蓮(1871~1939) 字春江,平陰縣平陰鎮南門村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入定武軍充軍校。甲午戰爭爆發,奉命駐守海城,率領數百名士兵與日軍激戰於摩天嶺,屢勝。歷任保定將弁學堂總辦、陸軍十二協統領、第二協統領、第一鎮統制、甘肅河州鎮總兵。1912年升察哈爾都統,不久又升陸軍上將、弼威將軍。袁世凱竊取民國政權組織籌安會時,何宗蓮退出官場,回到濟南。1915年在濟南創辦華興造紙廠、豐年麵粉廠。1921年山東發生特大旱災,遍及五十多縣,何邀張振卿、呂鏡宇、毛稚雲等人籌建山東省賑災公會和紅十字會濟南分會、災民救濟會,何被推選為省賑災公會會長。先後募集賑濟款數百萬元,救濟百姓數十萬人。1939年病逝,終年68歲。 何豐鈺(1873—1923),字元章,平陰縣城南門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曾任新建陸軍左翼二營管帶、統帶,駐守閩縣龍川。時逢武建軍索餉譁變。何豐鈺所統部屬屹然不動,遂使譁變平息。辛亥革命爆發,何豐鈺響應。民國建立後,升任二十五團團長,兼海州民政長。民國二年(1913)國民軍遠征蒙古失利,何豐鈺獨倚偏師助戰,收復奎蘇、昭朵蘇兩要地。民國六年(1917)山東省改編民軍,因將驕兵悍,無從下手,遂派何豐鈺前往安撫,才使改編順利完成。不久,何豐鈺升新軍訓練司令。1920年任兗州鎮守使,兼陸軍第六旅旅長,8月接受兗州防務,開始對滕、嶧一帶土匪進剿。歷時兩年,先後殲滅幾股土匪。1922年秋,擊斃匪首骨幹孫美珠後,土匪氣焰日漸衰頹。直奉戰爭緊張後,屬直系的何豐鈺部被調出剿匪前線,駐守鐵路沿線。剿匪由潘子和旅擔任。1923年初,潘旅剿匪不利,又調何豐鈺旅剿匪。匪首孫美瑤對何旅恨之入骨,便帶千餘人,於5月5日在何旅後防的臨城至沙溝一帶,劫襲了第12次列車。劫去旅客200多人,其中有美、英、法、意等國20多人,打死一名英華人。劫車事件引起國際上的重視,6月26日何豐鈺被免去兗州鎮守使職。不久,又任曹州鎮守使。1923年,東南起義,討伐曹錕賄選。何豐鈺南下上海,幫助時任松滬護軍使的兄長何豐林料理軍務,不久病死,終年50歲。死後,段祺瑞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