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etty

    大部分人都覺得和老人住在一起會有很多矛盾,但是如果真心對待老人,讓他們看到你沒把他們當外人的話,我覺得相處應該沒那麼難

  • 2 # 木子傾聽

    還是儘量不要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生活不但不是孝順的表現,時間長了你在老人眼裡就會變的不孝順和一無是處。

    首先是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的問題。年輕人總會懶床,早晨顧不上吃早點,可是老人不會管你這些,會糾正你的這些壞習慣,如果不按照老人的意願,那麼註定就會產生矛盾。

    吃飯的問題同樣會產生矛盾。如果你不想做飯點外賣,那麼,老人就會闡述你的三大缺點:一是你太懶;二是外賣不衛生;三就是亂花錢不會過日子。除去外賣,由於飲食習慣不同,在家做飯也會產生各種不和諧的意見,總之,你就是敗家子,又懶又饞的代表。

    其次在孩子的教育上簡直會讓你頭疼欲裂。老人對孩子根本就是溺愛,無論孩子怎樣調皮搗蛋都是對的,你動孩子一個手指頭試試?看老人不把你罵的半半死。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無法無天,你想管又不敢管,有一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欲哭無淚。就說我女兒吧,都初中了,我媽媽還是寵溺的沒有原則,真是沒有辦法啊!

  • 3 # 張洪連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觀念的不同,想想以前的人家吧,基本上都是四世同堂等等的。不是也過得有滋有味嗎,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過分強調獨立,嫌棄老人的思想作怪吧,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通通都拋到九霄雲外了,既然是一家人就應該懂得珍惜,懂得相互尊重,懂得尊老愛幼,懂得包容,現在一家人三代同堂已經是看不見了,可能是與時俱進了改變了吧,有這說法要想相處融洽就要分開住,還有一個說法近臭遠香。相互不打擾保持距離,這樣的情況比較流行。但是我覺得中國傳統美德不能丟吧!相處融洽的的家庭其實也有很多樂趣的。小孩上幼兒園,上小學啥的也有爺爺奶奶幫忙去接呢!不過這一切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吧!

  • 4 # 娜就這樣吧133

    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前提就是有房有車,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是不願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他們想有自己的一個小家,一個兩人世界的空間,所以,如果不是孩子們特別願意或者條件不允許,還是不要住在一起。

    父母和孩子們的生活方式不同,作息不同,思想觀念不同,太多不一樣的地方,住在一起時間久了會產生矛盾的。

    有的父母怕孩子們不會做飯,經常不吃早飯或者經常吃外賣,嫌他們不洗衣服,不打掃衛生,不做家務,便想大包大攬的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勸告各位父母,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他們都結婚成家了,他們都不是孩子了,他們能照顧好自己,如果照顧不好自己,他們還怎麼照顧彼此,如果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那也只能說明你從小沒鍛鍊他,溺愛他,讓他連生活能力都沒有。即使他們什麼也不會做,你也得給他們機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學著去做,你不可能照顧他們一輩子吧。

    其實,現在的現狀是,許多年輕人剛結婚的時候願意自己住,可有了寶寶後,他們是需要老人來幫忙照顧寶寶的,直到寶寶上幼兒園都得需要老人接送,年輕人上班時間不自由。

    所以,如果孩子們願意自己住,當父母的就學著放手。如果孩子們需要,我們就幫幫他們。

    不住在一起的時候,兒女們也要多回家,陪父母去趟超市,擇擇菜,吃頓飯,聊聊天。

  • 5 # 嫻匣子

    我和老公現在就是跟公婆在一起的。

    我是覺得利大於弊。

    1.公婆為了我和寶寶,兩個家來回跑

    我和老公結婚後,有一套二手小婚房,在5樓,和公婆在同一個小區,來回20分鐘的距離。

    我們把自己的家,就當作睡覺的地方,白天都是待在公婆家。

    這小區的房子是七八十年代建的,沒有電梯,每套房子也就四五十平米,是當時公婆他們工廠分的,現在已經很破舊了,不挑的話還是可以住的。

    家裡還有爺爺,與公婆家住同一層,4樓。

    公婆家和爺爺家,就是門口對門口,照顧老人也比較方便。

    吃飯時,我們一家三代擠在一張小方桌邊,還是蠻溫馨和睦的。

    公公婆婆都是通情達理,比較節儉的人,公公偏內向一點,婆婆外向一點,人緣好。

    公公包攬了一日三餐,婆婆包攬做家務,兩人配合的很默契。

    我做月子時,在婚房住,公公每天跑上跑下,給我送飯。氣喘吁吁的樣子,我感恩在心裡。

    婆婆就住在我這邊,大清早就開始忙,幫我洗這洗那。

    我是非常感動的,當時就想,我以後和老公多賺錢,買一個大房子,一家人住一起。

    2.爺爺病逝,我和公婆同住半個屋簷下

    這樣過了半年,八十多歲的爺爺病逝了。我們默默地送走了爺爺。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有活著時,對親人好點,也就沒太多遺憾。

    生活平靜了一段時間,老公去外地工作了,婆婆依然陪著我在婚房睡,方便照顧寶寶。

    大夏天,我們每天早上抱著寶寶走到公婆家,晚上我們再回去。上下樓梯,我們累得滿天大汗。

    婆婆說,要不就住過來吧!更加方便!免得來回跑。

    我就屁顛屁顛跟著婆婆過來了。

    公婆搬到爺爺家住,我和寶寶住公婆家。

    我們把爺爺家當成做飯吃飯的地方,我們住的這邊就成當客廳和洗澡的地方。

    然後我開始了同在半個屋簷下的生活。

    寶寶快一歲時,我也開始上班了,白天婆婆帶,下班回來我帶寶寶,晚上我也帶著寶寶睡,其它的事也不用我做。

    早上起來,有準備好的早餐,中午在公司吃,晚上有可口的飯菜,家務活也不用做,換洗的衣服,婆婆也給我洗了。

    我簡直不要太舒服啦!

    我和老公也很放心公婆帶寶寶,所以工作起來更加安心。

    回到那個溫暖的家,是我們每天工作後的終極目標。

    因為,那裡有我們可愛的孩子,有慈祥的父母!

    3.利弊分析

    對於我來說,我願意跟我公婆同住。

    第一:可能我的公婆比較好,一心為我們小倆口著想。

    他們管好了家裡和小孩,我們才能更好的工作。

    第二:家務活,做飯,公婆都幫著做了。

    我和老公回到家裡,完全是休息,放鬆的狀態。

    不需要為了家庭瑣事操心。

    週末睡懶覺,公婆也不會打擾我們。

    我們啥時起來都行,早餐給我們留著。

    我們起床後,也會很知趣的,自己把早餐熱了吃,清洗好餐具。

    第三,可能我的性格比較好,容易和公婆相處。(有點誇自己,不好意思)

    公婆做什麼飯菜,我就吃什麼,不挑食。

    遇到公公燒的新菜,都會誇幾句。(實事求是,確實不錯)

    婆婆想怎麼給我洗衣服都行,我不會去說這樣那樣,也不會去檢查是否洗乾淨了。

    她給我洗,我會說:我來洗,你也辛苦。

    婆婆搶著給我洗了,說我們上班辛苦。

    其實,他們在家更辛苦。

    第四:在帶小孩的事上,和婆婆商量,什麼方法對小孩好

    現在和以前帶小孩的方法,總會有些不一樣。

    覺得好的事,我會發相關資訊或文章給婆婆看,一起探討。

    無傷大雅的事,我覺得就隨婆婆的,她怎麼高興就怎麼辦。

    第五:有些不太方便說的,這時就要派上老公了。

    老公是他們從小寵到大的,老公說一下,公婆會聽從老公的。

    並且我們也不會為難父母。

    一家人在一起,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想一想,有多少家庭裡的人,一個在西,一個在東,逢年過節才能相聚在一起。

    在一起,總會有點小摩擦,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也就不可能有相同的人。

    所以,不是什麼大事,也就無所謂。

    不要因為小事,而傷了最親人的心,不值得。

    願一家人,開心快樂每一天!

  • 6 # 都問都答

    前幾年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網上和現實中給出了好多不同的答案,有層層辯解的、有古怪搞笑的,總得來說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足以提現答案的為難性。恰好,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兒女結婚後,究竟能不能跟老人生活在一起,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第一,環境不同,情況不同。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父母把我們扶養大,我們就應該孝敬他們,讓他們安度晚年。有時候,條件不一樣,好多人出門在外,需要夫妻雙方在外面打拼,沒有時間去好好照顧老人,更不可能跟老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只能靠逢年過節回家,完了儘可能給老人物質上的保障。

    第二,孝字當頭,儘可自由。我們孝敬父母,就要把‘’孝‘’字提到心上。年輕人現在喜歡獨立的空間,而且上班、下班工作都不能按時按點,工作上應酬多,這樣難免會打擾到老人。如果條件允許,更多的人選擇和父母分開住,一是避免有時難免磕磕碰碰,惹得老人不開心,二是大家都有獨立空間,享受生活。在這裡強調一點就是儘可能讓父母和自己住的近一點,同一個小區,或者一個街道最好,下班可以和孩子去父母家坐坐,方便隨時照顧老人。

    第三,彼此關心,和諧美滿。當下社會,好多都是工薪家庭,好多條件都不允許,都是子女父母一塊住,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互相包容,一個家庭裡面沒有誰對誰錯,關鍵是看大家都能否包容對方,時間久了,大家都習慣了,慢慢都能相互理解,總之還是一家人,孩子把照顧父母放在心上,父母把體諒自己心上,一家人總能其樂融融。以上就是我個人觀點,謝謝!

  • 7 # 卡圖岡亞

    以我的經驗來說不能,因為我媳婦和我媽已經鬧僵了,媳婦一氣之下自己出去租房子住了,孩子也不要了,正在起訴要離婚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做什麼能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