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哥哥168425860

    要說最大責任在崇禎有點言過其實,不客觀,但崇禎的庸懦與低能也是不爭的事實,說難辭其咎則恰如其分。

    實際上,從萬曆末年開始,明朝就開始深陷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財政枯竭,農業社會生產力週期性的下跌不可避免,晚明時期的小冰河期帶來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生產銳減,這就動搖了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土地兼併嚴重,貧農人數大增,生產力遭到人為因素的極大破壞,陷入了越貧窮越兼併,越兼併越貧窮的惡性迴圈。再加上連年對內、對外用兵,財政壓力極大,古代農業社會幾乎沒有任何迅速增加財富的手段,越打仗越貧窮,越窮而引發的戰爭就越多。

    其次,官僚集團的腐敗、短視、自私、狹隘、傲慢體現在一系列內政外交上,使得行政效率及其低下,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德政善舉都執行不了,就像一個手腳已經不聽大腦使喚的癱瘓病人。各級官員瞞上欺下,崇禎皇帝得到的大部分資訊都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不及時,他怎麼能夠作出正確判斷???!!!

    再次,古代社會的教育體系、選拔體系、決策機制都無法應對這些社會問題,那些讀四書五經八股取士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僵化刻板,僅僅懂得唱高調,拿不出實際解決問題的措施,沒有國家戰略的概念,在南遷的事情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封建王朝這種社會形態必然會走向滅亡!

  • 2 # 風林火山

    公司倒閉,老闆肯定是主要責任,明亡,崇禎,天啟,萬曆都有責任,而崇禎責任最大。明末局勢雖然複雜,但縷清脈絡,主要無非是銀錢稅賦,糧食土地,人才制度,軍事外交等歷朝歷代都存在的老問題,一般來說人才制度問題是根本問題。天災,黨禍,軍事失利在此特定條件下被無限放大,應該說萬曆,天啟,崇禎這三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責任。

    萬曆年間,應該說萬曆初年還是可圈可點的,轉折點大致出現在三大徵之後,三大徵過後大明財政出現困難,土地兼併問題伴隨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突出,戚繼光,李如松,麻貴之後鮮有大將之才,財政的困難也導致對外戰爭準備不夠充分。滿洲由此興起。簡單來說,在萬曆年間,導致明朝滅亡的潛在問題開始暴露,但是如果後人可以處理的好,那這些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你看明英宗留給明代宗那個爛攤子,明代宗也沒亡國呀。

    天啟年間,黨爭開始白熱化,這場鬥爭最後以閹黨勝利而告終。外部的滿洲勢力開始進入上升期,不斷對明朝邊境造成威脅。天啟在位時間相對短一些,明朝的財政問題在此時似乎有所緩解,因為邊境軍隊似乎很少缺餉,這裡有閹黨的功勞,但是閹黨除了財政以外在其他方面的做法讓人詬病。軍事上閹黨如果能專任熊廷弼,孫承宗的話,恢復遼東雖然未必能實現,滿洲想要進軍中原怕是很有難度。總的來說,天啟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既尾大不掉的閹黨,如日中天的滿洲,對現狀不滿的文人等等,但是這種情況也未必是絕境,當年秦孝公所面臨的問題比這還要嚴峻,但不妨礙後來秦國成為第一強國。

    最後要說的是崇禎,崇禎一上來先清理了閹黨,這一點還是對的,閹黨雖然能搞到錢,但閹黨勢力過於龐大,而且很招人恨,清理了閹黨記得民心又能搞到錢,何樂而不為?但執行起來確是錯的,因為崇禎只顧清理閹黨,卻沒有設定替代方案,財政日益枯竭,導致崇禎年間,因缺餉而發生的兵變不計其數。文人集團雖然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但是由於崇禎本人的原因,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陳琦瑜這些人才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崇禎對西北的決策失誤造成了以李自成為首的政府基層人員及流兵向起義軍靠攏,導致義軍不斷壯大,為剿滅義軍不斷加餉從而導致更多人無家可歸加入義軍形成惡性迴圈。而此時滿洲王朝由部落化向封建集權方式改革,實力大增,此消彼長,明亡之勢遂不可逆轉。

    總結:明亡的種種因素是在萬曆年間開始冒頭的,天啟雖然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卻也激化了更多的矛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崇禎的施政失誤,崇禎有十七年的和無數次做正確決定的機會,但是由於死要面子一次次錯失良機,最終以死殉國,最後還是拿命承擔了責任。雖然崇禎有種種不是,不過能他能在十六歲挑起大梁,兢兢業業為國十七年,最後以死銘志,這種氣節還是不錯的。

  • 3 # 人間英雄氣

    明朝滅亡的原因真的很多很多,寫本書都是可以的。為大明滅亡付最大責任的真的不應該是崇禎皇帝。其實大明的江山,經過萬曆,天啟兩朝的折騰已經是風雨飄搖,病入膏肓了。只是缺少壓垮駱駝最後的那根稻草而已。

    明朝滅亡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部分。

    內因:1.百姓賦稅太重。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想子孫後代重演他的悲劇,下令凡是皇族後裔都可以在當地政府獲得各種福利待遇,而不用幹一丁點活。顯然他的數學不太好。到明朝後期老百姓要無條件供養的皇族後裔人數,達二十幾萬人。坐吃山空這樣下去遲早玩完。

    2.明朝中後的皇帝除了崇禎以的皇帝多數不理朝政甚至達幾十年之久,以致宦官專政,矇蔽聖聽,統治黑暗腐朽。

    3.黨爭之風,愈演愈烈。閹黨,浙黨,東林黨……你方唱罷我登場。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一群朝廷的棟樑之才把精力,全放在排除異己上。絲毫不顧百姓的水深火熱。

    4.對外政策缺乏柔性,能伸而不能屈,對於元朝殘餘勢力和後金都是用盡全力而殲滅之。不能出臺一些類似漢唐朝的和親和宋朝歲幣換和平的政策。有時候戰爭真的是下下策。要知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萬曆三大徵和對後金的連年戰爭使得明朝元氣大傷。

    5.崇禎皇帝性格上的弱點。崇禎皇帝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不口否認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幹練,提倡節儉,連龍袍上都打有補丁。另外他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徵。但是他也有他致命的弱點---聲音猜疑。他對自己手下的將領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後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自毀長城。

    6.崇禎太過愛面子。在李自成的起義軍兵臨城下之前,江南的半壁江山尚屬完好,他本可以效仿宋高宗趙構移駕江南,伺機重振河山。然而他一直在等大臣們提出這個下策,然後他就可以有臺階下。然而下面的這幫大臣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哪裡會給他臺階下?最後絕望到頂的他,殺死自己的妻女後,在煤山找了一棵歪脖樹自縊身亡。

    外因1.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時期,導致氣候寒冷異常,海南都記載有過降雪。2.大面積乾旱導致糧食絕收,流民四起,餓殍遍野。實在過不下去的百姓就揭竿而起。

    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

    “無力迴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本不應是亡國之君的他,最後做了亡國之君。只能說他運氣太差了。綜上對於明朝的滅亡,崇禎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 4 # 農民工的歷史觀

    當然不能,專制王朝的週期性滅亡是歷史定律,要是明朝的滅亡怪崇禎,那不是每一個末代王朝的皇帝都要怪自己投胎投差了。

    以崇禎的文治武功至少在那個木匠皇帝之上,可大明剛剛就亡在崇禎而沒有亡在木匠皇帝任上,如果要怪只能怪崇禎運氣不好。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明顯不是,明朝亡在積重難返上,大多數專制王朝也大都亡在積重難返上。

    專制王朝興盛在個別皇帝的文治武功上,但這種依靠個人皇帝的能力,完全就是靠運氣,中華數千年曆史,一共有幾百個皇帝,各位又數得出幾個明君,而大多數專制王朝都是靠個別能幹皇帝的治理達到鼎盛,後期的子孫就靠這鼎盛續命,一旦鼎盛期所建立的各種平衡被逐漸打破,專制王朝的死期也就到了,所以不能怪哪個皇帝。

    而有人會說避免打破這種平衡不就可以了,確實一個社會的穩定就在於各種群體利益的平衡,一個法治平權的社會可以不斷調整這種平衡,但一個專制王朝就沒辦法,掌握社會頂端權力的權貴們為了利益最大化,會不斷去打破原有的平衡。

    崇禎曾經試圖修復這種平衡,結果適得其反,越修越亂,這也就是電腦到了崩盤的時候,所有修復都沒有用,只能重灌系統了。

  • 5 # 赤誠鼎之輕重

    大明,亡於以下幾個主因(不一定完全)

    1.李連成、袁崇煥“養寇自重”;

    2.江南財閥勾結外寇;

    3.文官集團勾結東林黨,稅收不上來。

    天啟帝無奈交班時,叮囑崇禎“重用忠賢”——就是為了用這支力量進行平衡,而崇禎雖很勤政,但上任僅三月就在東林黨鼓譟下殺了魏忠賢。而最後煤山上吊時,身邊陪伴的僅有一個小太監。。。

  • 6 # 不正經鳩摩智

    全部歸咎崇禎肯定不合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百年來,一個王朝,就如同人的一生,不過是生老病死而已,明到崇禎時期,早已垂垂老矣,百病纏身,什麼土地兼併,軍事、政治腐敗、天災人禍層出不窮,明朝傳到崇禎手中時,爛攤子而已。在這個積弊叢生的國家,利益勢力盤根錯節,改革已經寸步難行,國家是早死晚死都是死,單靠一個君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這一切,追根求源,還得落在前幾位君王身上,甚至得追尋到太祖、成祖這兩位制度的建立者頭上去,崇禎不過是國制崩壞下被吞沒的苦命君王。當然,崇禎對明朝滅亡也要負直接責任的,他做事急功近利,寡恩多疑猜忌,昏招沒少出,明亡於他手,難辭其咎,只不過,大明滅亡這個鍋,他一個人背不過來!

    崇禎,也曾努力過,只不過,有道無福!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

  • 7 # 語不經人

    崇禎時期明朝滅亡,清朝接替了明朝,但是說因為崇禎導致明朝滅亡,那崇禎太冤枉了,明朝當時已經差不多快完了,崇禎只是改變了它滅亡速度而已,可以弄死明朝的不只是崇禎自己以及他的那一大堆的敵人,還有呢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氣數。

    當然關於明朝的滅亡各類書籍上都有詳細的講解,從命運角度講氣數將近,從經濟角度講,入不敷出,只能破產,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根本維持不了國家執行,導致其入不敷出,直接原因如下,1.天災引起人禍,災荒連年流民四起,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起義軍,導致國家內部動亂。2。邊關女真族統一併強大,重兵連年大規模襲擾。導致不能兩顧,如果只有其中一個,明朝都可以再維持一些時日,可是偏偏兩個一起來,只能乖乖隆地洞。現在為你詳細分析下這些原因: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共有16位皇帝,自 大明開國、 洪武之治、 建文改制、永樂盛世、 仁宣之治、 土木之變、弘治中興、 萬曆革新、一直到晚明時期的腐敗,哪一個時期不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而明朝自張居正改革以後,後期連續一籃子的的昏君,直到走向滅亡的時的崇禎皇帝,都上演那麼多精彩故事,再好的制度也救不了他們。而最後的崇禎更是無奈啊,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最後歪脖樹下見了祖宗。

    崇禎:我不昏庸,我不好色,可是我就成了亡國之君了。以下為崇禎悲慘史。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當然崇禎二年重複崇禎元年、崇禎三年重複崇禎元年二年,這個排比句一直到崇禎十四年(1640年)。崇禎十四年 “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看到了吧,倒黴的時候喝冷水都塞牙,這是真的,連續14年大旱。。。慘吧,可是接著。關中瘟疫爆發連續三年瘟疫,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令人驚奇的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後。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後就消散得無影無蹤,華北各地風調雨順,社會經濟開始復甦。崇禎:是吧,這還不是天要亡我,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明末農民戰爭也是明朝滅亡推波助瀾,為剿流寇,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崇禎帝求治心切,《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 中後金反間計,殺袁崇煥(這個很可能是假的)。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帝的濫殺也日趨嚴重, 總督中被誅者七人, 巡撫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崇禎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朱由檢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最後棟樑之臣盧象升、孫傳庭戰死沙場、洪承疇降清。之後明朝在天災、農民戰爭、清軍入侵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走入滅亡之途。

  • 8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a

    現在明史界公認的觀點是,明雖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自然因素:明朝晚期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氣候一年比一年寒冷,糧食減產,災害頻發,流民四起。政治方面,文官集團把持朝政,萬曆和文官發生國本之爭,二十年不上朝,朝內黨爭不斷。官員俸祿太低,自朱元璋時期沒有增加過,像海瑞這樣清廉的人都要自己種菜,過年吃不起肉。從上到下,無論官員大小几乎無官不貪,政治日益腐敗。經濟方面,土地兼併嚴重,晉商和東南海商鹽商聯合抵制商稅,皇帝派的太監徵收礦稅也被士紳豪商聯合朝內文官驅逐,朝廷稅收自張居正之後日益萎縮,一年只有幾百萬兩,九邊重鎮軍費支出,供養分封各地的藩王也是巨大壓力。軍事方面,由於武將吃空餉以及世兵制,戶所糜爛,京師三大營和內地兵力空額居多,基本沒有戰力,嘉靖時僅五十多個倭寇就能在東南橫行千里,差點打到南京城。而北方九邊重鎮,家奴私兵嚴重,遼東總兵李成梁為世鎮遼東養寇自重,私下支援努爾哈赤滅掉敵對部落。等到他晚年發現已經養虎為患的時候,已經無力節制努爾哈赤了,讓女真人做大。萬曆年間的三大徵雖然取得勝利,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到萬曆後期的薩爾湖之戰的慘敗,明軍已經無力主動進攻女真人了,進入被動戰略防禦階段。天啟年間閹黨和文官之間的鬥爭更激烈了,遼東方面隨著女真逐漸統一蒙古,應對更加吃力。及至崇禎當政,天災連年不斷,農民軍四起,女真年年寇邊。雖然崇禎每天宵衣旰食,但是他也沒有這個能力收拾糜爛的朝政,軍事上他優柔寡斷,猜忌心重,不信任手握重兵的袁崇煥,沒法調和將帥間的矛盾。外交上,不敢勇於擔當,私下讓陳新甲偷偷和後金議和,被群臣發現後,把陳新甲賣了讓他背鍋。內政上,雖然剷除閹黨,確無法改變朝局,東林黨做大,文官集團的勢利更加強大。既無法抑制士紳豪商的代表文官集團,更無法平定不斷暴亂的農民軍。所以大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如果把一個國家的滅亡歸咎於某一個人身上,崇禎作為亡國之君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他能力有限,已經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救,但沒有成功。而萬曆天啟雖不是亡國之君,但他們在自己當政期間卻毫無作為,讓國家一點點糜爛下去,毫不關心,以至於局勢崩潰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他們才是最大罪人。

  • 9 # 阿酷說電影

    全部歸咎崇禎肯定不合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百年來,一個王朝,就如同人的一生,不過是生老病死而已,明到崇禎時期,早已垂垂老矣,百病纏身,什麼土地兼併,軍事、政治腐敗、天災人禍層出不窮,明朝傳到崇禎手中時,爛攤子而已。在這個積弊叢生的國家,利益勢力盤根錯節,改革已經寸步難行,國家是早死晚死都是死,單靠一個君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這一切,追根求源,還得落在前幾位君王身上,甚至得追尋到太祖、成祖這兩位制度的建立者頭上去,崇禎不過是國制崩壞下被吞沒的苦命君王。當然,崇禎對明朝滅亡也要負直接責任的,他做事急功近利,寡恩多疑猜忌,昏招沒少出,明亡於他手,難辭其咎,只不過,大明滅亡這個鍋,他一個人背不過來!

    崇禎,也曾努力過,只不過,有道無福!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

  • 10 # 徐騰宇的世界

    明朝的滅亡原因很多,崇禎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他不能揹負全部原因。在我看來明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其賴以生存的官僚體制的反噬。明朝的官僚體制在多位皇帝常年不上朝的情況下依然維持了帝國的總體穩定和正常運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到崇禎朝,官僚體制對明朝開始了強烈的反噬,官場整體的貪汙腐敗,官員之間的相互傾軋以及不作為致使政治出現極度混亂,在選人用人方面各方不為朝廷著想,只為自己的政治集團著想,嚴重影響了對內部的叛亂鎮壓和對東北危機及時處理。本質上說,這是中國古代專制政治制度的必然結果,皇朝利用龐大的官僚體系來維持帝國生存,當兩者達到平衡狀態時,帝國能夠運轉,當一方反噬一方時,帝國體制就崩潰了,在封建專制體制之下,這是無解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朝為何會被明朝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