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葉叔叔讀歷史
-
2 # 爾朱少帥
人多是優勢的一種,但人多不見得就能贏。滿清幾十萬照樣被西方列強欺負的鼻青臉腫。詳說一下北宋為什呢打不過金朝?
1.北宋是有很多軍隊,甚至高峰時期上過百萬的級別。不過不是所有軍隊都能拿出來對付金國。北宋內部農民起義需要鎮壓,西線與西夏還經常磕碰也需要放一支大軍,各地還需要守備。所以北宋百十萬大軍能拿來與金國死磕的也就三分之一左右。
2.開頭說了,打仗不靠不是拼人多。拼帶頭大哥的統帥能力,拼將士們計程車氣,拼國家的裝備水準,拼國家軍事制度。北宋那些個皇帝就不用說了,一個比一個糟心。
趙匡胤定下的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國策把武將們糟蹋得一個個沒有主動進取的積極性;大軍統帥都是文官老爺們,在血肉橫飛的戰場能抗住不嚇尿就不錯了。想想北宋有幾個出名的軍事將領吧?別說岳飛、韓世忠啊,那是南宋了,不過這哥倆也被老闆害得不淺,這就是整個宋朝的窩囊氣。
北宋想不到幾個名將吧,某皇帝駕臨城牆觀戰,都嚇得腿哆嗦,需要被人扶著,這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3.北宋的皇帝除了前兩任,後面的都是文藝範,比如大書法家、大畫家宋徽宗舞文弄墨是一流,你讓他跟完顏家的野蠻騎兵比劃,那不是強人所難嗎?這就是秀才遇上兵的結局。人多有啥用,一隻奔行千里吃肉的狼,遇上一群任人宰割的羊,後果會怎麼樣不言而喻。
-
3 # 閒賢隨筆談
《水滸傳》中的林沖被稱作八十萬禁軍教頭,以致許多人以為宋軍人數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而根據百科描述,禁軍是國家最精銳的武裝部隊,負責拱衛京師及對外作戰。這裡先不論人數是否有水分,畢竟人數只是決定戰爭是否勝利的一部分,人員過多甚至會成為劣勢,例如淝水之戰,前秦軍看到前面計程車兵往回跑,以為晉軍追過來了,便紛紛丟盔卸甲,倉皇逃跑,終至潰敗。以下我將從決定軍隊戰鬥力的兵士來源,社會地位高低(對政權的忠誠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岳飛像
首先,宋朝重文輕武,人民崇文棄武,所以宋代多出文豪,僅唐宋八大家據有六席。軍隊實行募兵制福利待遇低,普通人除非生活難以為繼,否則不會從軍,再加上宋朝早年對外作戰勝少敗多,民眾更是瞧不起軍隊。此外各地發配罪犯也是宋軍來源,這導致軍隊社會地位低下,士兵只把工作當工作,毫無信仰可言,缺少甚至沒有對國家政權的忠誠,繼而戰鬥力低下。
其次,禁軍整日得不到實戰演練,名曰精銳部隊,實際不如邊防軍民戰鬥力高,例如清朝後期的八旗兵除社會地位高外,其他方面和北宋禁軍幾乎沒有兩樣。恐怕這與北宋的定期調換將領制度有關,各地將領定期調換,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訓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最後,再來談談禁軍人數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禁軍約19.3萬人,由於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首領,這二十萬軍隊可謂是他的嫡系部隊,一起打下天下,戰鬥力不可謂低。其後太宗趙光義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發起了對遼的收復戰,這時禁軍戰鬥力也不低,足夠抵禦遊牧民族的攻擊。其後經過真宗,仁宗時期對禁軍的擴張,達到了六十萬餘人左右,因此八十萬禁軍卻有水分無疑,小說誇大了人數。實際上,六十萬人也是虛數,缺額者眾多,吃空餉的也大有人在。據記載,定州官員曾向皇帝上書,“定州路額兵常及十萬,近春秋大教,盡數不及六七千人”,而定州又是邊境軍事重鎮,其它州府的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定州在今河北保定
宋徽宗時,金軍來犯汴京,如摧枯拉朽般擊潰了禁軍,,打到了長江邊,而金人不過幾萬人,算上來自其他民族的軍士,人數也不超過十二萬人。北宋年間的農民起義軍戰鬥力都高於正規軍,岳家軍便是其中的代表。俗話說兵貴神速,在那個年代,朝廷(皇上和樞密院)跟據戰況決定發病與否,往哪發兵,效率實在太低。趙匡胤定下的軍制,對內可以平定造反,壓制武將,對外就只被人打的份了。正因如此,北宋南宋皆被外來政權取代。
-
4 # 跨境電商奮鬥
宋金雙方在宋朝處理了主戰派,殺死了岳飛,罷黜了韓世忠等後就開始和議。
1141年,南宋與金和議,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以北的土地歸金統治。陸游的《書憤》一詩:“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瓜州渡、大散關,為什麼是這兩個地方,因為該處已經是兩國的邊界了,正好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所以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第二次南北朝。
可笑的是黃河流域在金的統治下,而北宋的皇陵在河南鞏縣。
七帝八陵都在河南鞏縣,以後南宋皇帝要想祭祖得申請簽證。我要去貴國看望我的祖宗,麻煩您給簽證。
另外南宋皇帝要向金稱臣。原來北宋跟遼交往的時候,國書這麼寫,大宋皇帝致書大契丹皇帝闕下,還不至於太窩囊。現在寫書,得說臣宋如何如何,南宋的皇帝得由金國的皇帝冊封,就跟北韓國王得是中國皇帝冊封的感覺一樣。宋使使金遞國書的時候都是跪著,金國皇帝坐著,而金使使宋,遞國書是站著,宋朝皇帝也得站著,上國來使當下國之主。
今天南韓說漢字是南韓人發明的,孫中山是南韓人,孔子是南韓人,歷史上中國是南韓領土。可是明朝的時候,咱們行人司的行人派出使北韓,正八品。行人司的郎中都懶得去!咱去一個八品官,見北韓國王的時候,北韓國王得給咱們作揖,作三次,大哥您來了。咱的行人還愛答不理,懶得理你。中國要去一個二品官,他們全國跟迎奧運會似的。
現在南韓總統就任的時候,咱們派外交部部長去,他還嫌中國派人的級別低。知足吧,外交部部長正一品,原來是八品去,夠瞧得起你了。本應該讓外交部去一個科員!宋朝的情況和北韓也差不多,人家金國隨便來一個使臣跟你皇帝平級,所以宋朝皇帝都不想接見金使,派宰相去接。金國也能理解,雙方也很有默契。每年宋朝要給金歲幣50萬,後來一度降到40萬,之後又漲到 80萬,最後幾乎到100萬,銀絹各半。
當時宋高宗的年號叫紹興,所以叫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使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確定。雙方力量均衡,對峙了將近七八十年的樣子。這時候,金把都城遷到了燕京,改名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咱們如果生在楊家將和岳飛傳的時代,就不是宋朝人了,應該是遼華人和金華人,還是首都公民。遼金兩國漢化程度是相當高的,金朝到第五代皇帝金世宗的時候,基本上金國貴族都不會說女真語了,也不認識女真文,完全漢化了。後來清朝就吸取了教訓,乾隆爺一再下令興騎射,講滿語,可也沒撐多久。溥儀好像都不怎麼會說滿語,英語比滿語說得還好,因為沒有語言環境,跟誰說去。金遷都燕京的時候是金國第四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海陵王完顏亮。
完顏亮遷都用的招狠到的什麼程度,金國的貴族不願意南遷,我就把你家祖墳刨了,然後把墳遷到南邊來。祖墳遷到中都,你跟不跟著來?所以太祖太宗的墳全給刨了,金朝皇帝的皇陵全弄在北京房山,到民國時候還有遺存。今天就沒了,地宮入口都找不著,其實找到也沒用,蒙古人太恨他們了,基本上都給盜了。
因此北京實際上有兩個王朝的皇陵,一個是金一個是明,金在房山,明在昌平。清皇陵不在北京,在河北。金的中都範圍主要是今天的宣武和豐臺,在南三環,三環路上有很多地名都是從金中都延續下來的。比如麗澤橋,來自金中都的城門麗澤門;豐益橋來自於金中都的正門豐益門,豐益門往南5裡有一個臺祭天,相當於天壇,所以這個區叫豐臺區。實際上金朝的統治中心完全轉移到了中原,基本上被同化成中原民族了。宋金兩朝對峙了將近90多年,誰也不能吃掉誰,直到北方蒙古高原興起了一個更強大的遊牧民族。
-
5 # 由史看今
首先是由北宋的政治體制決定的,北宋在吸取了唐蕃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採用重文輕武,很多地方官員都是文官出身這就大大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強中央,弱地方,這是宋朝當時採用的削弱地方武裝的方法,身高體重達到一定標準的被送到中央成為禁軍,留下老弱病殘留守地方邊境,這就導致宋朝的邊防軍與遼軍往往就是一觸及潰!
-
6 # 隨遇而安41432
自上到下有血性的太少了,尤其是徽欽二帝身陷絕境還想著求和,金人再傻也知道,滅國的好處可比投降的好處多的多。
-
7 # 德厚致遠
北宋聯金滅遼,發生在北宋徽宗朝,宋金簽訂海上盟約,當時遼國分崩敗亡已成定局,徽宗趙佶覺得這是漁翁得利的好時機,便命童貫、蔡攸統軍十五萬向燕京進發,趙佶還把錦囊妙計授給童貫,幻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國,擔當副帥的蔡攸更是趾高氣揚,見趙佶身邊站著兩個美女,便對趙佶說,臣得勝歸來,請求陛下賜臣二女,趙佶不但不惱火,反覺得蔡攸牛氣,童貫更把出征當做受降,把打仗當遊戲,自騙自也是事,把那歡迎儀式搞的是轟轟烈烈,到處張貼黃榜,認為燕京唾手可得,不做絲毫戰鬥準備,專等遼國投降。可宋軍與遼兵一交鋒,宋軍大敗,急忙班師。
宋朝的腐敗無能被金兵看得一清二楚,金兵佔領燕京,就不承認簽約,揮師分兩路南侵,一路攻太原,一路打汴京,童貫在太原聽到金兵進攻,嚇得急忙往回跑;趙佶聽到金兵南下,嚇得從御榻滾落、不省人事,大臣們慌忙扶持搶救,趙佶甦醒後,急忙禪位趙欽,匆忙連夜逃命,過山穿水前去也。
欽宗趙桓此時六神無主,惶恐不安,國難顯忠臣,多虧李綱一面組織軍民防禦,一面指揮將士抗戰,多次挫敗金兵,粉碎了金兵想一舉攻佔汴京的企圖。實際上,如果宋朝軍民、君臣戮力同心是完全可以殲滅金兵的。當時金兵只有六萬多人,還是孤軍作戰,又困於堅城之下,實犯了兵家大忌。
然而,宋軍情況剛有所好轉,這趙桓也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主,一或主和主戰,一或多疑多變,既不相信宋朝人民會挫敗金兵挽救危亡,又害怕宋朝軍民會乘機作戰圖謀不軌,只想把金兵打發走,保住自己皇位了事,就私下偷偷派人到金營求和,並送重金賄賂金帥斡離不,答應宋向金割地賠款。此時北宋勤王師落落續續向汴京集結,斡離不慌忙見好就收,拿著訛詐來的金錢滿載而歸。
汴京城危機解除,主和派佔據上風,主戰派遭到欽宗疑忌,李綱就被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逐’,勤王部隊即遭遣散。趙桓對李綱、种師道等忠臣賢士猜忌防範,不肯委以重任,對戰守防禦也恬然漠視,不做周全打算,卻異想天開地企圖靠議和息兵罷戰。
於是,金兵一面答應講和以麻痺宋朝君臣,一面照舊攻城掠地,乘銳再次南犯,見宋軍竟毫無警戒,便長趨直入再次圍攻汴京城,這次圍城可就慘了,趙桓等人還是相信只要屈膝議和就能保全自己,還命令各地勤王兵不得輕舉妄動,使得偌大的京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趙桓一籌莫展,也是天不亡人人自亡,趙桓不信百姓信鬼神,竟相信騙子無賴郭京的謊言,打算用神兵退敵了。然後,郭京命令守城將士全部下城,不準偷看,自己故弄玄虛,開啟城門命神兵進攻金軍,金兵見宋軍出城,乘機鼓譟而進,佔據城垣,汴京城就這樣被攻破了。
此時的趙桓仍然抱有幻想,指望奴顏婢膝俯首稱臣就能使金軍撤兵,竟然傻傻的親自到金營乞和,竟然喪心病狂地搜刮民財、抓捕婦女奉承金人,金兵依舊冷酷無情將欽宗廢為庶人,在京城大肆擄掠之後,押著徽欽二帝和眾多皇親國戚撤退北去,靖康之恥由此誕生。
所謂的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由此做了驗證,決策者如此,遭殃的還是無辜百姓。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8 # 毛火榮
1,金是半漁半耕遊牧民族,都是騎兵,鬥爭力高了不說,人家也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北宋基本上都是步兵,雖然勝率也不錯,但經常是殺敵八百,自損3000,此消彼長
2,就像創業,金剛好是事業上升期,都是一心一意去打仗,大宋就不一樣了,主戰主和爭個不停,一開始李鋼就打的不錯,開封保衛戰,如果繼續信任李鋼,守住東京也是有可能的
3,任何朝代都是亡於黨爭的,北宋也一樣,自己都不團結,還怎麼打的過別人
-
9 # 木子的木子
北宋打不過金國主要在於:
第一,北宋實行重文輕武,從趙匡胤開始就“杯酒釋兵權”,抑制武將專權,武將沒有實權。並且,在部隊專門安排文官去監督限制武將;再加上武將經常來回調動,所以,武將與士兵沒有感情,軍隊凝聚力弱。
第二,北宋尤其是末年,士兵的組成非常混雜。很多流民、乞丐、地痞等加入軍隊。士兵文化低,素質差,戰鬥力弱。
第三,北宋朝廷對外軟弱,不管是對遼國、西夏還是金國,妥協賣國,只求居安自保,不圖上進,膽小怕事,沒有血性,如何能贏?
第四,金人大多是遊牧民族,擅長騎馬、武術,身體強健,素質高。並且,將領與士兵感情好,因而戰鬥力強。再加上,金國統帥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因而軍心團結,勢如破竹。
-
10 # 坐看東南了
漢人政權自從北宋以來,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北方,兩宋三百年未能解決這個問題,兩次亡於北方少數民族。據我分析,不是宋朝君臣不努力,實質是遇上了少數民族覺醒的時代。在唐朝以前,總的來說,北方遊牧民族文化水平很低、生產力落後、軍隊組織水平和指揮水平不高,所以那個時候中原政權一旦穩定,對付人口偏少的遊牧民族,還是有辦法的。
但是從五代十國開始,契丹人的社會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無論是社會的組織能力還是部隊的裝備水平都得到很大提升,湧現出一批熟讀兵法的傑出軍事將領,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蕭撻凜等等。金朝開國之初也是猛將如雲,完顏宗弼、完顏婁室等等,是軍政雙優的傑出將領,加上此時馬鐙的推廣使用,造就了金朝初年軍隊的強大實力,成為當時東亞最強的武裝力量。
在軍隊組織水平和指揮水平失去優勢的情況下,兩宋對付良馬充足的遼、金、蒙古實在吃力,南宋幾乎是靠步兵保住了半壁江山。兩宋是中華文明史上最悲情、最可歌可泣的時代,數次主動北伐,數次都失敗,不得不一次一次簽訂不平等條約,但從未放棄收復故土的努力和希望。
許多人將宋朝軍隊的弱歸咎於宋朝的軍事體制,以文御武,兵不認識自己的將,將不認識自己的兵。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的,文明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如果還是讓武將不受約束,武將一旦做大,陳橋兵變必將再次上演,五代十國的亂,教訓很深刻了,內部不能保持穩定,談何抵禦外敵?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偉大之處正是在於全面開創了文官治國的模式,以文官治理國家、治理軍隊,有效防止藩鎮割據和內亂,明朝、清朝都是學習宋太祖的這個模式,如今文明世界那個國家不是文官管理軍隊?宋太祖要是不改變軍事體制,可能還有十代十國、十五代十國。
北宋打不過金朝是有深刻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覺醒帶來的軍事指揮和政治水平的提升,加上一直存在的戰馬優勢。這樣就很難對付了,金世宗年號大定,被稱為大定盛世,金世宗本人被朱熹譽為小堯舜。
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對少數民族也只能採取防守策略。沒有那麼多朱元璋,也沒有那麼多朱棣,人民也不可能長期承受這樣的折騰。
回覆列表
北宋打不過金國,確實打不過。不要說80萬,180萬也打不過。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制。北宋的軍隊分為禁軍和廂軍。禁軍就是專門守衛京城的精銳部隊。一般來說,戰鬥力要很強。不過,其實沒多少戰鬥力。一開始,禁軍就是從各地抽調的精銳,加強都城防衛力的同時,防止地方擁兵自重。其次,廂軍。是地方上的常備軍隊,基本都是些老弱病殘,裝備落後。但我們知道,對於外敵,首當其衝的就是地方。但地方上沒實力,所以,金軍一日千里。
第二,指揮系統。宋朝為了限制武將,實行輪調製。隔一段時間武將就調到其他地方。這樣一來,雖然防止武將小集團形成,也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指揮系統極其混亂,而且一般武將只有用兵之權,無調兵之權。總指揮一般是文官,瞎指揮,當然輸。
第三,戰鬥力。宋朝上下沉迷於享樂,害怕戰爭。常年對外納貢求和安撫,士兵慢慢無心戰鬥,怯戰怕戰,武備荒廢,戰鬥力非常低下。相反,金兵常年為了生存,四處征戰,戰鬥力極其強悍。所以敵強我弱,焉有不敗之理。
總之,宋朝的軍備出發點就是為了安內,防備自己人,維護自己的皇權,而不是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