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保哥講論語

    古代人繪製地圖,沒有衛星定位,測量是最大的問題,不過我們的史書中也有記載。怎麼辦呢,只有實地測量,真心不容易。據《春秋緯》記載,五帝之一的炎帝,為了度量大地而遠涉幾十萬裡。還有夏禹治水時期,“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其中的準繩和規矩就是當時所用的測量工具。

    《山海經》也記載,夏禹派大章和豎亥兩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這說明,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以此描繪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佈情況,因此,後人常常把地圖命名為《禹跡圖》,意思就是大禹的足跡。

    到了晉朝,由於舊圖繪製粗略,加之地名改變,曾任宰相的裴秀編制了中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其中採用了“製圖六體”之法。

    這本書中提出了地圖製圖的六條原則:

    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的比例,也就是今天的比例尺;二為“準望”,就是方向的意思,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及距離的問題。從那時開始,以這本書為代表的“製圖六體”成為中國明代以前地圖製圖學理論的基礎,在中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除了“製圖六體”之外,古人的“計裡畫方”是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佈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裡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里網格,然後按方格繪製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

    唐人賈耽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元朝朱思本繪製的全國地圖《輿地圖》,都採用“計裡畫方”的方法,精確性超過前人。

    華人對地圖測繪的貢獻還反映在《元朝名臣事略》這本書中,元代著名數學家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中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2 # 黃閏帝

    古代人沒有定位系統,繪製的地圖不夠準確。我們讀書的時候,課本上熟悉的勾股定理,在西漢時候人們就運用勾、股、弦和相似的三角形來推算距離。勾股定理大概是古代最早運用到數學方面的公式,解釋繪製地圖在地形山貌的三角距離簡單的推算。

    另外還有三種較為典型的繪製地圖形式:以山川為基準的繪製地圖、以行軍打仗前進路線為基準的作戰地圖、以客觀比例為基準的地圖。

    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大概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地圖。這類地圖很常見,比如在某些地方縣誌史志中所附的縣域圖,城池圖。

    古代繪製地圖耗時長,如清康熙繪製全國地圖就耗時長達十年之久。準確率低,往往戰爭過後一個村就消失了,沒了參考。範圍小,一般以城池為中心,地圖輻射周邊!

  • 3 # 光頭楊哥

    如今,我們要開上愛車到處旅遊的時候,只要開啟手機連上WIFI,隨時都能查詢到地圖,想去那就去哪,非常方便。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地圖應運而生。

    突然一個疑問出現在腦海中,中國古代的人是怎麼繪製地圖的呢?

    在哪個沒有飛機也沒有遙感技術,更不要說人造衛星的年代,古人繪製地圖可謂難於上青天呀!其實古人繪製地圖很簡單,就是田間作業,實地考察。

    古人把地圖叫著“輿圖”,輿就是車輛的意思,古人就是坐車出行的。古人憑藉簡單的定向裝置確定位置,再將勘查的地理資訊記錄下來,再繪製在圖上。當然採用這種原始方法繪製的地圖和現在的地圖肯定大不相同。

    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形式。

    1、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

    首先把縣城畫在圖的中央,在把山川河流按照相對於縣城的大致方位繪製出來,最後把村莊繪製在相應的山川河流旁邊。下圖為清光緒十一年版本的《大寧縣疆域圖》。

    2、以水路、道路、航洋航線為基準的地圖。

    這種地圖是以繪圖的人為中心,看到什麼就畫什麼,富裕的地方多畫點,無聊的地方少畫點,完全不將就絕對的方向和比例。

    3、以客觀比例繪製的地圖。

    上圖為清代《姑蘇城圖》

  • 4 # 無限輪迴

    謝邀了。地圖,古稱:輿圖。輿是車斗、車廂,意思是載有河山的圖。另外,還有《志》。圖是線條圖形,志主要是文字(有的也有圖),共同來說明地理情況。如果說輿圖具體的測量原則、方法,就太專業了。我們主要聊一下古代中國輿圖的幾個階段,看看大體上是怎麼做的。

    一是漢代及以前。中國古代歷來重視與地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是歷代高人必備的功課。漢代以前,沒有紙,沒有現代工具,漢語中的“水平”、“水準”,最初是用於測量的,古人的工具就有準、繩、規、矩等。地圖一般畫在羊皮或者帛上。 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圖就是帛繪地圖。秦漢以前,就專門有負責土地和製圖的官員。《周禮》: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拿著地圖,就知道上面有多少城、多少人、多少山川河流等等。這類地圖比較簡單,用線條和圖形以圖說事。同時,中國的算數也是發展比較早的,《九章算術》內容豐富,用來製作簡單的地圖還是綽綽有餘。測量起來並不複雜,也不要求多麼精確。發明紙張以後,繪圖成本也降低了。起碼能夠做到主要領導人手一份,不會再發生管仲安排老馬識途、李廣出東道迷路這樣的事情了。

    二是魏晉至宋元。由於多年的實踐,積累了不少繪圖經驗,形成了一些地理學著作。比如酈道元為完善地理文獻編寫了《水經注》,以水為綱,因水證地。同時輿圖方法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晉代的裴秀制《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中國第一部地圖集。其中提出了製圖六體: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這就比以前的地圖更加精確了。唐宋元都有改進,其中宋代沈括有製圖七法。這些都對中國輿地學產生了積極影響。還有李淳風、袁天罡等傳奇人物的影響,使得天文地理成為一門精密高深的科學。很多地圖都是再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多年實踐,逐漸改進而來的。但這些地圖主要還是以邊疆、城防、交通、山河等為基本元素。

    三是明清以後。開始出現利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繪製地圖的時期。中國現代地圖測繪,啟蒙於明朝,時有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來中國,帶來了西方技術,教授了徐光啟等人。明萬曆年間繪過《坤輿萬國全圖》,不過是臨摹的。到康熙年代,由皇帝欽定採用近代科學技術完成的中國地圖,當屬《康熙皇輿全覽圖》。當時,大清國來了一位比利時傳教士費迪南德·韋爾比斯特,後起了箇中國名字:南懷仁。他對西方科學技術、天文曆法很有研究,對康熙皇帝在近代科學方面的影響非常大,被封為工部侍郎,主管欽天監工作。還有一個方面,大家更加熟悉,那就是康熙年間的紅衣大炮,也是南懷仁造的。

    康熙皇帝35歲時,南懷仁去世了。但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的熱情並未減退,尤其體現在地圖繪製方面。每次出京,必帶欽天監。但國內受過科學技術教育的人才實在太少了,康熙皇帝專門讓人組織培訓班。經過近20年的努力,終於有了一批人才。1708年,康熙帝召集了一個由中外科技人員組成的小組,負責編繪《皇輿全覽圖》,購置了大量儀器,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採用梯形投影法繪製,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歷時10年完成。

  • 5 # 胡來說史

    現在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的出行變得非常的便利。記得12年我剛剛實習的時候,貨車司機大多數是依靠一本厚厚的城市地圖來找路的,因為那個時候GPS導航還是一個比較牛逼的工具,當然價格也不菲,很少司機會選擇使用它。

    現在不一樣了,不認識路,掏出手機開啟高德地圖、百度地圖一搜索就出來,不僅能夠實時導航,而且還能路徑規劃,智慧推薦。可見,地圖在我們的出行當中作用是相當大的。其實古代也有地圖,那個時候的地圖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當然畫地圖也很費勁。

    剛開始地圖叫做“輿圖”,因為古人畫地圖的時候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走到哪裡,地圖就畫到哪裡。當然也有部分俠士選擇用腳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比如徐霞客在寫下游記的時候,也流傳下來了一部分“神秘”地界的地圖。

    而至於地圖之外的地方,那就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不是一片荒蕪,人跡罕至,就是與自己無關,高高掛起。古時候畫地圖,最大的作用其實不是為了指示老百姓出行,而關乎佔有以及掠奪,用地影象別人宣誓主權,確定對治下這片土地的所有權和管轄權。

    古人就是這樣,駕駛著馬車駛入一片又一片陌生的地界,憑藉著簡單的定位工具確定位置,再將用肉眼觀測到的地理資訊記錄下來,以此繪製出地圖。每一次的繪圖作業其實都是以此探索,更是一次挑戰,說不定哪一次你出去了之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 6 # 湖北謝廣坤

    古代的地圖,有一種特別的叫法,輿圖。

    “輿”在古漢語詞典中意為“車輛”,也就暗示著古代的地圖上的山川河流馬路是人們一步一個腳印繪製出來的,這與現在的衛星拍攝技術繪製地圖,工作力度實在是太大了。

    在古代,會有專門的人士來繪製地圖。三省六部制中涉及到了一個“戶部”,是掌管地理,戶籍的。這個崗位下面又分屬四個職位,分別是兵部、職方、駕部和庫部,而職方就是負責繪製地圖的。

    在繪製地圖之前,他們會事先派出部分人去熟悉要繪製的地方的地理,並測量路程,一般以車馬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距離來測路程,還有山川叢林河流也需要記錄位置並作出測量,回來之後會被所有人的測量資料進行統一,從而繪製整張地圖,然後在行政或軍事上進行使用。

    對於地圖的繪製,晉代裴秀提出了一種“製圖六體”的思想。六體即指

    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也就說明這些繪圖技術在古代就已經充分運用,加上後代劉徽、賈耽、李淳風、郭守敬等人的不斷完善,繪圖技術趨於成熟。

    暫且看看下面幾個古代地圖:

    (長沙國地圖)

    (揚州府地圖)

    以上的地圖就是按照“製圖六體”的思想繪製的,不難看出繪製者的心血,凝結著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

  • 7 # 逆天文化

    那麼他們又是怎麼去測量繪畫的呢?據《春秋緯》記載,五帝之一的炎帝,為了度量大地而遠涉幾十萬裡。《山海經》也記載,夏禹派大章和豎亥兩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以此描繪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佈情況,因此,後人常常把地圖命名為《禹跡圖》,意思就是大禹的足跡。

    所以說繪製世界地圖基本上靠的是人力,走的多了就大概記下來,就這樣把世界地圖給繪製了。然而歐洲人喜歡探險,透過大海可以到世界各大陸,光學儀器的發明使測量變得簡單。

  • 8 # 五葉談
    地圖

    古代不像現代有這麼發達的科技,因此繪製地圖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實地考察

    世界最早的地圖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27世紀繪製出來的,而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古地圖

    ①路線為基準地圖:

    這種地圖主要表現了作者沿線所看到的景物,不考究準確性和比例性;只描繪作者想要展示出來的地理位置,如《鄭和航海圖》——描繪的是作者出海沿途的地理景象

    《鄭和航海圖》是以行船者站在船頭觀測有關景物時產生的視覺感受而繪製的,突出了海岸線、離岸島嶼、港口、江河口、淺灘、礁石以及陸地上的橋樑、寺廟、等沿岸航行的標誌。 圖中,用虛線表示航線,在離岸較遠的航線上註記了針位(航向、方位)和更數(航程、距離),有時還註記出航道深度、航行注意事項,是中國最早不依附海道專書而能獨立指導航海的地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地圖導航技術)②山川為基準地圖:

    這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地圖,在很多地方的地方史志中所附的縣域圖、城池圖都屬於這類

    這種圖相當於是縣城的方位說明書,主要描繪縣城周邊的山川來看縣城位置

    如清同治八年的《豐都縣近城關隘圖》

    這種地圖可以很好的看出某地的地理位置,但毫無比例性,因此具體位置路線誤差性較大

    疆域圖如宋代地圖《禹跡圖》(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

    該圖圖中方格的邊長代表實際的裡數,以此對測量出的地理資訊進行固定比例的縮放,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比例尺概念,準確性很高

    巷坊圖如清代《姑蘇城圖》

    這種地圖因為不僅要方便市民出行,還涉及到地租、地契等事宜,所以方向、比例面積十分準確

    這種地圖較之前兩種而言,更為「寫實」,與現代地圖更貼近,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

    結論

    路線基準圖和山川基準圖都較容易繪製,而比例基準地圖因為實用性和準確性都高於前者,因此這類地圖對繪製精度與嚴謹性的要求,也要遠遠高於前兩種地圖

    所以這類地圖往往是由國家發動繪製的

  • 9 # 史話寶鑑

    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流傳著許多原始社會初期人們製作地圖的傳說,最早要追溯到遠古黃帝時代的“史皇作圖”。據《世本·作篇》記載,黃帝與蚩尤發生戰爭時使用了臣子史皇所繪製的地形物象地圖,才打敗蚩尤。當然這個傳說不足以說明中國地圖起源的確切年代,但從側面反映了 ,4000多年前的中國已經有了人類社會初期使用的描繪地形物象的“地圖”。

    記裡鼓車

    古人將地圖稱作“輿圖”,“輿”其實就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的時候時會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記裡鼓車的原型是大禹的兩個大臣,大章和豎亥,他們一個東西,一個南北,徒步為大禹丈量世界。而後發展到由車代步進行丈量,從而大大減少了丈量的勞動量。下圖即為記裡鼓車的示意圖

    從圖片可以看出這種車分兩層,每層有一個木人,車行一里,下層木人擊鼓一次,車行十里,上層木人敲一下鈴。駕車人只要記錄鼓聲和鈴聲次數便可以計算出馬車行過的距離。古人就是駕著這樣的馬車憑藉著簡單的定向方法確定位置,然後將用肉眼觀測到的地理資訊記錄下來,繪製成地圖。

    中國最早的地圖製圖理論-裴秀製圖理論

    最初的記裡鼓車測繪很大程度依靠製圖人的經驗行事,沒有一定的章法,所以缺乏統一性和精確性。隨著統治者對地圖的重視和士大夫對製圖的總結,久而久之,便有了一定的章法可循。

    在中國最早提出地圖製圖理論的是晉朝的裴秀,創立了“製圖六體”,即編制地圖時應遵循的六條原則,分別是分率、準望、道里、方邪、高下、迂直。

    “分率”即比例尺,用來確定圖上距離與實地的比較和量測,

    “準望”即方位,確定各種要素的相對位置,

    “道里”即距離,確定地圖上各種地理事物的遠近,

    “高下”即相對高程,

    “方邪”即地面坡度起伏,

    “迂直”即實地的高低起伏距離與平面圖上距離的換算,距離必須靠“高下”“方邪”“迂直”來校正,遇高取下、遇方取邪、遇迂取直,才能和實際距離相符。

    “六體”互相聯絡、互相制約,在繪製地圖中缺一不可,並將這一理論應用在他的地圖作品《禹貢地域十八篇》中,奠定了中國地圖學的基石。他採用的計裡畫方方法影響中國 "1400 年間(西晉到明末)繪製地圖的格局,“製圖六體”理論也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的理論基礎。

    實測經緯度地圖

    自從晉朝裴秀創立“製圖六體”以後,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方法一直都遵循計裡畫方方法。直到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才把西方科學的經緯度製圖法傳入中國,但起初並並沒有引起重視,而最早採用經緯度製圖法測繪的地圖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即《皇輿全覽圖》。該圖與傳統方法不一樣,採用了天文方法和三角測量測出經緯度,開闢了中國實測經緯度地圖的先河。

  • 10 # 談歷解史

    最近大家對於中國古代的地圖有很大興趣。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走出“深閨”上了電視節目被大眾認知。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 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發現前人地圖沒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嚴謹。他摸索出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里程。裴秀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將前人繪製的《天下大圖》縮為《方丈圖》,“備載名山都邑”。他的門客還進一步將《方丈圖》縮小到1/5,製作了西晉的全國地圖。 裴秀的製圖原則被認為是“計裡畫方”的淵藪。這種方法把地球當成一個平面,用於地籍管理、城市規劃等小範圍製圖,誤差尚可接受。但是,在製作大範圍地圖時,地球的球面導致的變形嚴重影響了準確度,地圖質量大打折扣。北宋的《禹跡圖》是現存最早的按計裡畫方製作的地圖。此時,裴秀時代已經過去了700多年,成圖質量依然不可直視。明代的全國地圖是羅先本1541年前後繪就的《廣輿圖》,也採用了計裡畫方製圖。 怎樣把地球的球面表現在二維平面上?這就催生了地圖投影。最早準確測出地球周長的埃拉托色尼也最先創立了經緯網,繪製了地中海周邊地圖。1569年,墨卡託設計了正軸圓柱投影,相當於在地球中心點一盞燈,把地面上的點投射到垂直於赤道的圓筒上,繪成地圖。在這種投影製成的地圖上,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地圖上的角度與實際一致,是在大航海時代使用最廣泛的地圖。墨卡托地圖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圖,有兩個突出要素:球面投影,經緯網製圖。 墨卡託投影地圖上,高緯地區面積變形大,甚至無法表示極點。把墨卡託投影的圓筒兩端適當收縮,就可以畫出我們日常最常見的世界地圖:緯線彼此平行,緯度越高長度越短,僅中央經線與緯線垂直。1570年,這種地圖以奧特里烏斯地圖之名首次出現,現代世界地圖由此奠基。 10年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澳門。在中國輾轉多地、漢語精熟的利瑪竇向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獻上了生日賀禮,一幅偽圓柱投影的木刻世界地圖。萬曆甚為喜歡,協助工部員外郎李之藻將中國轉繪到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並利用《大明混一圖》等中國地圖資料對利瑪竇的底圖進行完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資訊,中國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詳細標註,對黃河、長江還詳細標出了其發源地和流經的省份。 1602年,李之藻將此圖刻為6屏,名《坤輿萬國全圖》。1608年,明王朝摹繪了《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算起來,利瑪竇1578年離開歐洲時,奧特里烏斯世界地圖只有最初的1570版本,利瑪竇帶到中國的就是這一版。1584年,他在肇慶將奧特里烏斯地圖漢化為《輿地山海全圖》,1600年,在南京把地圖更新為《山海輿地全圖》。目前所見的《坤輿萬國全圖》則是李之藻在利瑪竇支援下,整合歐洲、美洲、中東和中國等大量地圖資料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不僅糾正了1570版奧特里烏斯地圖中關於中國和東亞的大量錯誤,甚至南美洲的輪廓也更接近真實。 《坤輿萬國全圖》中還有400多個不見於奧特里烏斯地圖的中文地名。聊舉一例。高中地理關於洋流一節的圖中,在非洲南端有一支厄加勒斯暖流,名字來自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岬角。厄加勒斯是西班牙語“針”的意思,但附近沒有針狀地標。同樣位置,《坤輿萬國全圖》標為“羅經正峰”,意思是,用來校正羅經(指南針)的山峰。現在我們知道,磁偏角在不同地點各異,而且同一地點的磁偏角也會隨時間變化。查詢美國地質調查局磁偏角的資料發現,1590年,非洲最南端磁偏角為零。據此,知名學者李兆良指出,“華人航海經驗豐富,很早就知道磁北並非真北。因此,《坤輿萬國全圖》把這裡的山峰命名為‘羅經正峰’,表示在這裡,這個時期,正北與磁北重合,完全合理。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經到達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Cape Agulhas針狀岬角’即使有指南針的含義,也是不明所以,缺乏解釋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國的部分資訊。” 古地圖代表著一個人群、一個國家認識世界的廣度、深度和角度。《坤輿萬國全圖》是17世紀初一流中西地圖學者密切合作的結晶,不僅奠定了我們華人觀察世界的最初視角,也代表了大明王朝對世界的認識廣度和深度,甚至有可能重新書寫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這樣的國寶應該讓更多的人認識熟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胸部的大小怎麼認ABC!和胸圍對應尺碼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