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棟樑老師

    在寫博士論文之前,首先要明確博士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博士論文一定不能抄襲!這是前提。其次就是博士畢業論文要想得到審稿人編輯的認可一定要具有創新性,讓他們感覺你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如果能解決某一些世界難題那就更好不過了,最後,就是博士論文有嚴格的字數限制,和格式要求!不能隨便寫,提交博士論文之前都會有一個查重的步驟,如果你的博士論文查重沒有過的話,就不能送審,這就意味著你要被延期畢業半年!所以最保險得做法就是先自己找一個可靠的網站查重一下,可以了再提交!博士論文比較難,體現在他是盲審,四個專家盲審你的論文,只要有一個給出不合格,就不能答辯!所以望大家慎重!謝謝

  • 2 # 搜咖百科全說

    博士論文的寫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於存在著較高的難度,較長的寫作週期,以及在創新,寫作規範,實際及理論意義等方面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完成一般說來是有相當難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論文不僅是一本好的學術專著,而且還是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的學術探索成果。一個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應該達到從一個學生到一個學者的轉變,就應該變成為所研究領域的一位專家。

    儘管對於博士生有著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寫作還是存在著一些規律可尋的。下面,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包括自己讀博士的經驗和帶博士生的經驗),我簡單談一談關於如何準備博士論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研讀文獻

    一般來說,一個博士生在入學後就已經確定了其博士論文所屬的領域或者方向,因為這是在報考和錄取時就確定好了的,除非入學後還要進行修改,而那是另當別論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課程的學習並且取得應有的學分之後,就自然進入了文獻的收集和研讀的過程中了。文獻的收集及研讀對於博士論文來說既是一個開始,又是非常關鍵的。你過去沒有進行過研究,現在也沒有仔細研讀該領域中別人的研究成果,怎麼也不可能搞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所以,在這個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麼是該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也不會使用該領域中的常用技術,不可能只是這樣白版一塊就可以做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

    ▍蒐集文獻

    收集文獻可以從網路,圖書館,書店和朋友同學那裡取得。主要是要顯灰到一些(哪怕是隻有一篇)該領域出現的“近期”的綜述性文獻,一般是不超過三年以前發表的論文。

    什麼是綜述性文獻呢?

    在綜述性文獻中,作者會羅列出大量的參考文獻,並且還要對這些參考文獻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說。你就可以根據這樣的評說和所羅列出來的文獻去進一步搜尋更多的文獻,然後又從那裡的參考文獻去找出更多的參考文獻,如此等等。這樣,沿著一條路線,你就可以在一段時間裡,譬如,在一年以內,做到基本掌握該領域的研究情況了,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前沿是什麼了。

    ▍蒐集作者和關鍵詞去檢索

    當然,即使在同樣一個領域裡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帶著問題去搜索,如公司治理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這就需要使用關鍵詞搜尋法了。

    如何利用互連網搜尋文獻?

    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資訊資源。在文獻蒐集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網路蒐集資源大致有兩種:

    ①處於選題階段,還沒有論文方向,想找一個合適的方向來做,此時可以在網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閱讀一些文獻綜述,在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②是已經確定了大致方向,希望瞭解本研究領域的進展,此時應當請教這一領域的專家,搞清楚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牛人,搜尋他們的文章—— 國外的傳統,很多雜誌要介紹某個領域的成就和進展,都會邀請牛人來寫綜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傑出代表,才可能從這些人的著作中體驗這一領域激動人心的發展。

    網路搜尋技巧我也談一下:首先,www.Google.com肯定是一個很好的圖書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尋引擎,並且可以支援中文、英文搜尋。如果你已經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輸進去看看——這裡多說一句,因為國外的論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輸入的論文名字前加個“[pdf]”,比如可以這樣“[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為關鍵詞搜尋,這樣就有助於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論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尋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幫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個綜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尋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沒有雜誌的編號頁碼,因此在論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們要搜尋已發表的論文也很容易,可以購買EBSCO等外文資料庫,這些資料庫提供了大量的論文全文,90年代以後尤其是95年以後的文獻,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詢。

    如果透過這些全文資料庫還不能查閱到所需要的論文,不妨把論文發表期刊頁碼記下來(方便引用),然後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還不能蒐集到,那麼還可以嘗試搜尋作者的主頁,也許上面會有。如果仍然沒有,還可以嘗試透過作者的郵件地址直接寫信索取。我的經驗,老外們是比較熱情的。如果這些方法都嘗試了還不行,最後還可以在EBSCO查閱國內館藏,請求幫助。 一般地,比較經典的論文大多會有好事者放到網上,所以,嘗試以上各種辦法都無法得到某篇文獻,要麼忍痛放棄,要麼只有求助國外的朋友,或者從其他文獻中間接引用。

    蒐集文獻還有一個值得提出的方面。國外論文發表週期較長,我們現在看到的論文,實際上可能是兩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動態,最好還是看Working Paper,這樣可瞭解別人現在正在研究什麼。而且,你在博士論文開題時讀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論文寫成,這個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經發表了,此時不妨再上網查一下其發表的期刊,將發表資訊正式列如你的參考文獻,你的論文文獻註釋就會更規範,而且兼顧了註釋最新文獻的要求。

    最後,給大家列幾個我經常使用的幾個比較好的免費提供Working Paper下載的網站:

    IDEAS:http://ideas.repec.org/

    NBER:www.nber.org

    此外還有很多大學、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論文免費下載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創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 )。網站眾多,大家慢慢去學會使用。這裡不再多講。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資料庫,不過需要付費使用。

    研讀文獻與讀書筆記

    其實,研讀文獻應該是與文獻的檢索過程同時或者是交錯進行的。在檢索到文獻的同時就應該開始進行文獻的研讀了,同時,在研讀文獻的同時就應該根據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檢索要求去檢索新的文獻,收集文獻是一個不斷反覆進行的過程。

    所以是“研讀”而不是“閱讀”文獻,是要求在讀文獻的時候應該同時捕捉住產生的火花進行研究,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閱讀過程,如進行新的模型的推導及用新的資料進行計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時候,要養成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去思考的習慣,在讀到人家的判斷時,應該在自己的心中不斷地問著“是嗎?為什麼?可能不是這樣的吧?”,同時試著去找相反的例子,還有在邏輯上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是“研究”。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在讀文獻的時候,特別是沿著一條固定的思路下去讀了許多文獻之後,很容易就出現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湧的情形。但是,過了之後,就容易把它們忘記了。因此,為了在後面寫作論文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讀文獻的時候出現的新的想法和線索,為了不忘記它們。一般要採用做讀書筆記的辦法。

    讀書筆記的寫法是:

    (1)什麼雜誌,第幾期,什麼地方有關於什麼問題的什麼論述,它對於我即將做的博論文有什麼參考作用,或者我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可能會有什麼貢獻等等。

    (2)讀書筆記要進行分類,如分為數學模型方面的;實證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獻方面的;外文文獻方面的;資料方面的;純理論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學術爭論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點分析或者精讀幾篇代表性的文獻;

    (4)重要的是要寫心得體會;

    (5)重要的資料要及時記下來;

    (6)前面的過程可能有反覆,自己的見解也會有變化的。

    在國內收集文獻,特別是收集外文文獻一般是有困難的;但是在北京圖書館就可以收集到與國外差不多同樣的文獻,所以,儘量爭取去北圖收集資料;但是,目前重慶大學圖書館也可以收集到相當多的外文文獻;泡圖書館是讀博士的必需過程,全世界都是如此,這個環節不可缺少。

    開題報告

    在文獻收集和研讀的基礎上,就要開始進入開題的過程了。開題報告的實質是向老師們彙報自己的博士論文準備情況,同時讓老師們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給予評論和提出建議,從而達到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獻和研究方法方面從老師那裡獲得更多幫助的目的。

    開題報告在這個任務目標的引導下,應該就選題,文獻綜述(除了開題報告之外,博士生還要寫專門的文獻綜述報告,可以結合起來做),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內容,方法,創新,技術路線,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說明,並且接受老師們的批評和建議。

    這裡,有一些要注意的問題:

    (1)開題報告的性質任務是彙報自己的研究工作準備情況,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研讀情況,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時接受老師們的建議。所以,開題報告與畢業答辯是不同的,學生面對老師的態度不是辯論,而是“諮詢”,應該藉助這個機會盡可能多地向老師們請教,獲得更多的幫助和資訊。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個過程對於以後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有著極大的幫助,同學們應該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內容中應該寫出要研究的各個方面,要把研究這些方面的問題,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現的難點以及如何去應對和解決這些難點的準備性思路都寫出來,但文字要簡練,因為只是初步的構思,不必長篇累牘。

    許多人在這部分內容的寫作上把研究內容寫成象一本書和是畢業論文的目錄,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內容從大的方面看應該按照如下的順序和範圍寫:

    第一,選題的意義,包括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

    首先,要說明選題在理論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貢獻,要說清楚這一點實際上對同學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關的文獻以及對於這個領域中的理論發展有充分的瞭解情況下,才可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然後,要說明研究這個問題在實踐上的價值,這需要對於所研究問題的實際用處有所瞭解;一般地,選題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還要有方法論上的意義;“重要性“指研究的問題關係到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要突破口,對於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具有關鍵性的推進作用。

    再者“可操作性”指預期可以在規定的論文期限內完成,即可以做出來,所以要對難度進行評估,既不要選太容易的題目,也不要選擇過於難的題目;“方法論上的意義”是指研究這個問題預期會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最後,在科學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們早已經知道的,或者憑直觀就知道的),但是,運用新方法研究這些問題也是有價值的;譬如,老農民可能有許多完全憑經驗的方法去預測天氣,可這一點也不妨礙科學家運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內的空氣動力學的新方法去預測天氣,儘管在開始還很難說這種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來得準確一些;方法運用在博士論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開題報告中要求有對於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予以專門的說明;

    第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及回顧等

    第三,國內外文獻綜述

    第四,問題的現狀,根源以及成因分析

    第五,模型或者指標體系研究(構造)

    這部分是論文的核心,是創新出現的地方,是衡量論文學術水平的關鍵部分,通常要有數量模型或者是數量指標,也是單獨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內容抽取部分。

    第六,案例分析或實證分析部分

    通常是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對前面得出來的理論創新結果進行檢驗或者是用案例進行驗證。

    第七,政策建議

    如果說前面的理論研究是對於經濟管理問題進行的診斷的話,這裡就是在診斷結果的基礎上開出藥方,對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提出基於自己的理論研究的政策建議。在這裡。許多同學愛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議的思路與自己在前面進行的理論研究之間沒有什麼關係。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博士論文都應該按照上面的內容順序來寫,這裡這是提供一個參照。但是,大多數論文的內容組織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框架來做的,或者說在這個框架上作一些變動後進行的。

    創新部分是論文的亮點,要“具體”,“恰當”地寫出創新的要點。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與現有的研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說出來,還要說出自己的思路在什麼地方比起現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則就不能說是“創新”。

    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準備,啟動,進行,再重複,取得成果的過程,不是指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更不是指答辯的準備和進行過程,許多同學會出現這些偏誤。

    開題報告一定是在文獻收集和研讀過程之後進行的,因為根據上面說明的邏輯,在之前就做開題報告是不可能按照開題報告應有的內容進行的。所以,為了開題,文獻收集和研讀是要儘快進行的,要抓緊時間做。

    方法運用應該寫得具體一些,許多同學把這一項寫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等諸如此類的大框框,一點也不具體,實際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這裡要寫出具體的方法,如運用博弈論的方法,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體到如“透過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資源投入變數,然後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續增長是否可以實現或者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從而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研究與重點突破

    博士論文中的理論創新是核心,是代表論文水平的標誌,也是最困難的。可以這樣說,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論文也就解決了一大半了。所以,應該先重點突破這一點。同時,因為整個論文基本上是圍繞這個問題的突破或創新而展開的,所以,這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也就無從談起論文的寫作了。因此,先不要忙著寫論文,一定要先進行研究,有了成果,才會有東西可以寫。

    因此,學校對於博士生都要求發表論文,特別是要求在一級學報和核心雜誌上發表論文。因為,如果沒有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還是不容易的。

    這一個過程是整個論文寫作階段中最困難的。不要急,要慢慢來。要有一個蘊踉的階段,要多嘗試。這個階段也是最會讓人感到沮喪的,自己會發覺自己“很苯”,許多地方都不如人,因為會遭遇許多次的失敗,甚至會感到博士論文是做不出來的,甚至會感到想要放棄,…….。注意,這種感覺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論文時都會有的,不只是你一個人才會有的感覺,所以一定要堅持。根據我和許多其他人的經驗,當這個過程持續一段時間後,火花就會產生了,堅持在最後的就是勝利者。哥德說: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這 一個關鍵時刻,不要言放棄。

    創新要來自新的火花的產生,而新火花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經驗,主要是來自多讀模型的過程。一般地,看了許多模型後,會產生有關構造新模型的思路;當然,這種新模型的構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透過修改別人的模型的基礎上的,而如果沒有讀看許多的別人搞的模型,沒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來說是不可能做出有創新意義的研究的。這個過程的進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點:

    (1)透過尋找現有模型所不能解釋的現象,或者不能解決或不能處理的問題,提出修改發展現有模型的必要性;

    (2)尋找現有模型存在這種不足的原因,這是一個診斷的過程;

    (3)發現現有模型的可以進行修改的地方之後,就要著手進行修改工作,這個過程有較大的難度,主要是技術性的難度,即進行模型研究的技術難度;

    (4)這時應該多與導師聯絡,多請教別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時還要補充學習自己過去沒有掌握的一些技術性研究方法。

    寫作與發表論文

    如果成功地解決了上一個階段的問題,這一個問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遞文章要投一級雜誌,因為這是要實現解決的問題。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級雜誌上發表論文,否則不能答辯。其它還要在CISSCI目錄上的雜誌上發表論文若干篇,這些雜誌的面要比一級雜誌寬一些,難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

    有人說,現在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很難,特別是在一級雜誌上,沒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級雜誌就那麼幾本,而全國有那麼多博士生要發表文章,同時,雜誌上發表文章的有許多的是“人情”和“關係”文章,還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較公平的留給了自由投稿者。

    儘管如此,我認為情況還沒有想象的那麼糟。有些問題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學術腐敗是當前十分突出的問題。但是,只要文章寫得好,即使是一級雜誌,發表文章,甚至是發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譬如,有的博士生在入學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了。當然,他們參加了一些基金類課題也是一個原因。在許多一級雜誌上,是鼓勵基金類課題的研究論文發表的。所以,同學們應該儘量參予一些基金類縱向課題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發表一些。學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但是,僅僅是一篇文章還只是剛剛及格,一般要發表兩篇以上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寫作畢業論文

    在完成了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之後,就自然進入了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實際上,在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字來也是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發表的論文是專題式的,還不是成體系的,需要把不同的專題研究聯絡起來,連結不同的部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論證系統。這就是畢業論文的寫作。同時,畢業論文還是學校檢驗學生整體的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方式,所以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研究問題。因此,除了學術創新之外,畢業論文的寫作還對於文字語言的表達,知識面,論文結構組織和邏輯運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要大力藉助於讀書筆記。根據前面已經完成的讀書筆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基本上就是從讀書筆記中來的,或者說是讀書筆記的更加系統的整理,深化和擴充而已。

    關於“創新”的補充看法

    博士論文對於“理論創新”有著特別的要求,關於這一點,許多同學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論文對於創新的要求是“理論”上的“創新”,不是在編寫程式軟體和某一個具體的演算法上的改進性“創新”,更不是一個案例的編寫或者具體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論”上的創新應該說是博士論文與MBA畢業論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創新的過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尋,並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餡餅。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理論創新呢?方法是什麼呢?

    經驗之談:

    1.類比法

    將在某個領域曾經取得過成功的方法運用於另外的一個新的領域;譬如,將在經濟學中成功運用過的博弈論方法運用於管理領域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就是E P.Lazear領導的一個基於博弈論方法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領域的創新;

    2.假設條件修改法

    將現有的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根據所要研究的新的環境進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函式中加入資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問題,從而研究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的研究創新;

    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與特伏爾茨基(A.Tversky)將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分為失去的和將獲得的邊際收益,並且根據心理學的發現即人們總是給予失去的以比即將獲得的收益更高的評價,用它作為一個新的一般性假設去取代經濟學中原有的假設,從而獲得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創新;

    3.組合法

    將不同的領域加以組合,看能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譬如,將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與市場規模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市場規模與分工深化程度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分工深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考慮,就得到了楊曉凱的分工演進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創新;

    4.特殊到一般

    從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會的,但是,逆向思維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的成功方法。 注意個例觀察的一般性推廣。從個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規律就是“啟發”;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發現了存在於一些製造業(如飛機制造業)中的“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現象;但是,在1980年代,經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將這種機制假設為長期生產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從而得到他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並掀開了所謂“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帷幕。

  • 3 # 瑞豆PTE

    博士論文工作無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質量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標誌,未見有博士論文低水平而日後成為出色研究人員的。

    稱得上科學研究成果的論文,一定要有新發現、新假設或新理論。論文完善地論述這些創新點,一般要回答三方面的問題:

    (1)創新點是什麼。論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發現、新假設和理論,界定相應概念和變數的內涵和外延;(2)為何要提出此創新點。論文要交代創新點提出的實際或理論背景,既說服自己也讓讀者感到這樣的創新點的確有學術和實際意義,值得費精力去研究;(3)回答這個創新點是否成立的質疑。提出證據和論據來支援論文的創新點。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相應有三方面的內容,即創新點的表述,創新點的理論和實際背景評述以及創新點的論證。表述反映論文的貢獻所在,背景評述襯托出論文的價值,論證則表明創新點的可信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只提出某種觀點、說法或模式而缺乏背景評述,讀者難以瞭解其創新的份量和作者工作的價值,而有價值的假設或理論還需充分的論證支援,否則,讀者將難以置信,不能放心引用。

    著手寫作前研究生要考慮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論文寫給誰看?為政策制訂者提出研究報告是一種寫法,和同行交流取得同行認可又是另一種寫法。研究生論文寫作中最不可取的傾向,便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當作心目中的讀者,把論文看成一本教材。博士論文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表明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論文學術水平已符合博士學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讀者應是論文評閱教授和回答辯委員會成員,交流是次要的。

    讀者定位為評閱教授,寫作目的定位為取得審閱透過以至好評。因此,著手組織寫作內容和考慮表述方式時就不能忽視一個現實,即評閱教授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詳細閱讀動有10萬字的論文。他閱讀的目的是評價,如果有足夠的依據可判定此博士論文合格或不合格,就可以著手寫評審意見,完成作為評閱人的評審任務。研究生一旦明確首要的讀者是評閱教授,就應以最簡要、明確的語言,把創新點表達清楚,和創新點無關或聯絡不密切的知識性內容愈少愈好。各個大學都有各自的博士論文寫作格式,但基本內容和規範還是一致的。簡括地可劃分為四部分:(1)摘要;(2)緒論,從其作用來說,亦可稱闡明問題;(3)方法,起到論證的作用;(4)結果及討論。

    一、摘要

      要從寫作順序而言,摘要應在博士論文正文完成以後才著手撰寫。然而,評閱教授必然首先閱讀摘要,如摘要能開門見山清楚地告訴評閱人論文的創新點及其價值所在,便會令評閱人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實,這也是對評閱人工作的支援,讓他高效地把握論文的要點。

      摘要是一篇論文的微型版本,供讀者粗略判斷其價值,必須簡短扼要。一般英文論文的摘要,不超過200個詞,中文論文也不用超過300個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話即完成摘要。博士論文摘要可分段,字數可多些,但800箇中文字已足夠。

      摘要是向讀者敘述本文的創新點和它的價值,一般採取陳述方式。包含三個組成部分:(1)問題說明。指明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界定要清晰,並令讀者意識到此問題的價值所在。(2)創新點。研究工作的貢獻,即與眾不同的新發現。創新點應占去摘要中大部分篇幅。(3)論證途徑的說明。創新點論證過程不必敘述,但作者若在論證方法技術上有改進和創新之處則可以寫上。

      幾百個字把這些內容描述清楚,勢必要用最精練、濃縮的語言。在摘要寫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是:

      首先,引導性和支援性的解釋應儘量少。所謂引導性、支援性的解釋內容包括研究歷史回顧、文獻綜述和概念名詞解釋等。其次,摘要不能寫成目錄式。目錄是告訴讀者本文的內容,便於總覽和查閱,而摘要是告訴讀者自己做出了什麼貢獻。如果摘要中按章再簡介一遍內容,那就成為對目錄的解釋。再次,摘要應採用學術語言表達創新點及其背景,讓評閱人員和專業讀者判斷它的價值。無論摘要或正文中都不能出現“銷售論調”。如作者自己寫“本文有重大的理論和實用價值”等,這是學術論文很忌諱的事情。最後,研究生論文摘要中常易出現一個毛病,即在歸納論文的創新點時,只說“做了”或“研究了”什麼,而不說“做出了”、“研究出了”什麼,一字之差,相距甚遠。

    二、緒論(闡明問題)

      任何研究生論文首先都要點題,常賦以“問題提出”或“緒論”這些標題,目的是為了闡明問題。緒論可細分為幾部分:(1)提出及其背景。(2)文獻綜述。(3)假設表述,有時還加上關鍵術語界定內容。

    1、問題提出及背景

      論文首先要點題,提出本論文所要研究的問題。沒有明確提出研究問題,後面的文章就不可能做好。問題要明確,主題只能有一個,貫穿於論文始終,切忌貪大求全,目標多樣。研究生容易出現史學家嚴中平所說的“大題目、小文章”的偏向,“一開頭就選很大的題目,課題包括的範圍很廣,理論概括的層次很高,下筆就是…什麼什麼規律等等”。

      問題明確意味著設定有限的研究範圍,例如“國有企業虧損原因”、“交易信用”等都是有意義的研究題目,但這種題目仍然比較廣泛,還須思考研究的切入點。虧損原因可以從不同層面來分析,可從體制方面、管理機制方面去研究,也可以從高層管理者的行為或從財務角度去研究。交易信用問題,是研究商品市場交易信用,還是技術轉移過程或要素流動過程的信譽問題,研究內容有很大差別。研究的層面和視角要定位好,才能找出有限的然而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管理研究問題一般都很實際。最好以國民經濟發展和管理實踐的背景來說明所提問題的來龍去脈,問題產生的環境和條件,解決後能起到什麼作用。無論研究內容和理論性多麼強、多麼深奧,在問題提出這一段都要深入淺出,用常用的語言和概念來闡述,將一位毫無思想準備的讀者引入到作者研究的問題思路上來。讓讀者看過點題這一段後,感到所提的問題清晰而且有實際意義並急著要看下去,這表明作者點題的成功。

    2、文獻綜述

      讀者看過所提問題及其實際背景後,自然會問,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如何。文獻綜述便是回答、闡明所研究問題的理論背景。綜述須圍繞論文研究創新點來進行。學習前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論文服務,“依仗別人,抬高自己”。綜述內容雖是敘述前人的工作,作用卻是把“前人肩膀”弄清楚,襯托本文的“高明之處”。創新點總是比較而言,缺乏參考點就無法判斷其是否創新。參考文獻的內容總是和所研究問題相近,從最密切相關到最弱相關有一系列相關程度不同的文獻。最密切相關的文獻沒有的話,次密切、再次密切相關的總有。切不可認為本論文研究是前無古人的。產生這種誤解有時是“偷懶”的託辭,不願意費功夫去檢索和閱讀文獻。有的可能受到一種觀點的影響,認為閱讀文獻會受到前人想法的約束,光靠自己天馬行空地思索才能創新。把閱讀和創新對立起來,起碼不符合事實。如人們崇敬的史學家陳寅屬,文學家錢鍾書都有許多創新觀點和理論,而他們的閱讀量大得驚人。再說,不看前人文獻,猶如半途殺出個程咬金,不問已有哪些約定俗語成術語,自己“獨立”地說一通,結果自己的觀點成果也難以得到同行的認同和引用。

      撰寫文獻綜述時,心中一定要明確本論文的主題和假設所在,圍繞主題和假設,從遠而近,即先談關係弱後談關係密切的文獻,為的是從學術角度說明自己提出主題和假設的緣由。撰寫文獻綜述有三忌。一是講義式,不結合論文的主題和假設將研究課題有關的理論和學派簡要地陳述一遍,於是,涉及國外直接投資的論文都分別將巴克利、小島清鄧寧等人的理論介紹一遍,以致綜述反映不出論文的特色,似乎同類論文可以相互套用。二是主觀設定“靶子”。前面提到綜述是依託前人凸顯自己,但千萬不能貶低人家抬高自己,要如實地描述前人已做出的貢獻,特別是批評前人的不足或錯誤時更要慎重,一定要讀懂和引用被批評者的原文,不能從二手、幾手材料來判定原作者的“錯誤”,特別是一些譯文,如看到中文名詞就按習慣理解其含義,容易產生誤解和誤批。三是含糊不清。採用了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卻不模型、圖表、資料的來源。這樣,實際上“吃虧”的還是作者。因為,對於將前人和自己工作混為一談的論文,評閱者只能留有餘地,沒有把握寫出充分高的評價。

      綜述所用的文獻,應主要選自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的文章。一則這些文章反映最近研究成果,再則這些文章是按學術論文規範撰寫,有論證,可以作為引用的根據。教科書或其他書籍,一般介紹比較成熟的知識,也可引用,但在文獻目錄中,只應是小部分。至於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廣播、通俗雜誌中的文章,其中一些資料、事實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觀點不能作為論證問題的依據。

    3、假設表述

      主題和假設樹是一篇博士論文寫作的綱領。主題是一篇論文或一項研究中的核心假設或最高層次的假設,亦即對主要問題的說明和作者對此問題主觀回答。假設表述這一節旨在表明論文已找到一個具有創新性而且有足夠理論和實用價值、值得花精力去研究的主題。假設表述相應的英文名詞為problem formulation,相當於中文論文常採用的“問題提出”,不過“問題提出”還不能完全反映formulation的含義,後者包括問題提出和主觀回答兩方面的內容,實質上是提出一種“假設”。後續整個研究工作就是論證和驗收此主觀答案是否成立。缺乏明確主題,很可能會寫成一篇知識性的教材式文章,令人讀後不清楚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貢獻何在。

      主題的含義應包括對問題的主觀回答。在研究設計開始時就要確定主題,是否是定個框框再去找事實呢?艾豐在“新聞寫作方法論”中談到類似的爭論,即“主題先行”問題,他認為“記者在提煉自己報道主題的時候不僅可以主題先行,進入具體採訪之前就可以考慮主題問題,而且還可以說,許多好的報道都是主題先行的。問題是錯誤主題和正確主題之分”。這是很重要的經驗之談。管理研究論文的寫作或研究計劃的提出,同樣可以而且應該是這種“主題先行”方式,先對研究工作的主要貢獻即研究結果是什麼,心中要有個設想,基本有數,研究或寫作工作則是深入和具體論證的過程。對於區分正確的或錯誤的主題,方法論本身難以做到,然而,按照“主題先行”的方法去寫作,對正確的主題,論證會更有說服力。

      有的研究生,論文的主題尚未找出,沒有一個基本假設和創新點,只框定某下研究領域就動手寫起來,期望在寫的過程中會有所發現,這樣寫下去十之八九是講義式的,創新點不清晰,自己的觀點和前人的混淆不清。研究論文的寫作順序要倒過來,研究者腦海中先要有“成果”,即對某個問題有創新觀點,這就是主題。有了主題,整個論文的框架、內容和取材都要以此主題為主幹進行篩選。即使是對一些名詞內涵、外延、歸類和特徵的描述,不同的主題有完全不同的側重點和寫法,圍繞主題邏輯才會嚴謹,取材才會切題和緊湊。

      主題是作者在一篇論文中的核心假設或最高層次的假設。然而,論證某個主題,驗證其真偽,需要從不同視角和層次去研究,於是主題遞階演繹出多層次的假設,構成假設樹,下一層次的假設支援和細化上一層次的假設。主題反映論文的價值,而多層次的假設構成論文研究內容的實體。主題表述相對下層次的假設要抽象些,層次愈低的假設其操作性愈強,愈能成為直接透過觀測驗證的假設,愈有可能性取得新發現。

      假設樹構成所研究主題的理論框架,它是一把智力鑰匙,有利於作者提高資訊收集的質量和效率,對題材捕捉更敏感和準確,文獻綜合得以真正做到為我所用。有了假設樹,論文工作就有了明確的進度,可按假設樹的結構,從底層著手,自下而上進行論證,同時又從最高層主題著眼,始終把握所論證的底層假設在核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從研究生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看來,假設,特別是假設樹的基層假設表述應注意一個原則:要落實到變數的層次。假設是對兩概念之間可能關聯作出的一種待檢驗的解釋,無論是行為和事件之間的前因後果或相關關係,還是探索研究主體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都得抽象出關鍵的概念,這樣才有“學術味”,讀者才能應用此研究結果來分析類似現象或過程。然而,研究者形成假設的初期,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比較抽象,難於直接驗證,須進一步對這些概念賦予操作性定義。一旦具操作性定義,這些概念就可以觀測賦值,稱為變數。博士論文常出現假設未落實到變數層次而難以驗證的缺陷,例如有篇論文提出假設“非經濟因素對中國城鄉人口遷移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假設中非經濟因素外延太大,不能作為變數處理。

      假設陳述是否具體、清晰到變數的層次,可以從兩方面來判斷。第一,是否能據以收集資料和證據進行驗證。猶如醫生按自己的初步判斷向患者提問和開出化驗單一樣,研究者要能收集假設中所涉及概念的資料和事實。上例中的“非經濟因素”作為假設中的主要概念,收集資料和事實就無從下手。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對定量的概念,理解不能太窄,數學模型求解和最佳化計算固然是定量分析,聚類分析以及優先順序排列的定序分析也是定量分析。如問卷研究,就是將各種觀點和意見定量化的過程。

      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是終結,並就有限的物件和給定的假設是可能的創新點,並就有限的物件和給定的時空環境下驗證其有效性,並不能保證在任何一些場合和環境下都適用。然而,重要的是,無須作出這些保證,留有後續研究的空間,讓其他人就此假設去驗證去擴充套件,這正是假設提出的價值所在。如果別人認為圍繞這項理論或假設已無事可做了,那也就失去了研究價值了。

      假設表述這部分篇幅不大,只是陳述假設,或者說表達本文的創新點,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是對實際問題觀察思考和綜覽前人研究工作的結果,又是本論文研究的起點和目標。

    三、方法

      方法部分要從方法論角度詳細描述論證過程,使讀者可以根據論文描述的方法,獨立地重複此項論證和驗證工作。方法部分應包括三項內容的描述:研究主體、論證框架及步驟和資料分析。

    1、研究主體

      管理研究物件包括個人、群體、組織、專案和社會產品。描述研究主體包括主體本身的特徵以及主體所處的總體結構,譬如研究物件是企業主管,便要對企業主管的總體加以界定,說明總體的規模及其特徵,如年齡、教育程度、工作經歷等各種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變數。讀者關心心目中的主體和論文中的研究主體相似程度如何,研究結果能否推廣應用。例如有關小企業的研究,實務人員就會問此項研究是否是在大型企業進行的,對自己的企業是否適用。有的研究論文忽略研究主體的界定,以致一篇論文中研究物件有些章節是企業管理人員,有些章節又是政府官員,或者有時談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經營者的委託代理關係,有時談企業內部的委託代理關係,主體飄忽不定,讀者不得不懷疑結論的有效性。

      樣本設計是一項重要內容。抽樣框架、抽樣方法和樣本規模都應介紹清楚。如果籠統地說在某企業選擇了多少名職工進行調查,讀者就無據以判斷研究結果的價值,只有將樣本源和特徵描述清楚,才能估計研究結果的適用範圍。

    2、論證設計及步驟描述

      論證一定要圍繞“闡明問題”階段所提出的假設樹來組織,論證設計首先要設定假設樹中基層假設的變數關係。基層假設最終可表述為y=f(x),當然,是否成立還有待檢驗和論證。Y=f(x)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相關表述。兩變數x,y有可能同時發生,但還沒有足夠證據來顯示兩者的因果性,只能說兩變數相關,表達形式為y=ax,視系統的符號可判斷兩者之間是正相關、負相關或不相關。更實用的相關表述形式為:設研究主體為s,x為自變數,y為因變數,假設可表達為主體s具備x比不具備x的條件下能夠取得較好的輸出值y,即:y(s∪x)>y(s∪x),式中>表示優先於。X為不出現x的情況。

      (2)因果表達。相關關係顯示共存現象,而因果關係則對變數間作用的機理可表示為“ifx,theny”,旨在尋求何者為先決條件,何者為後果。機率p(y|x)=1表示出現x,必然有y。實際上,y事件出現的原因有多種,出現x,而其他因素不具備時,y也可能不出現,即p(y|X)<1。當p(y|x)=1,p(y|x)=0,則x是產生後果y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3)拓樸表述。研究論文涉及的概念和變數常有一定的層次關聯。理清變數之間的層次和變數之間相互得以區別的個性,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假設形式。

      表述方式可應用外延空間和內涵空間的概念。設X=|x1,…,xn|為物件集,稱為外延空間。從分類角度看,X是類的概念,而x是種的概念。Θ=|θ1,…,θ2|為屬性集,稱為內涵空間,Θ是種的變數或特徵,θ則為屬性。它們的共性即是類概念X的屬性,所以可以歸結到同一物件集內。按此外延—內涵空間概念可以表達多種形式假設,如x=|x1,…,xn|,即對類概念X的組成xi作出解釋,以及X>Θ,X即設定作為分類準則的變數。如Θ是規模,則Θ=|θ1,…,θm|表示物件集X的組成比例,找出關鍵的Θ和個性θ及其結構就是有價值的假設。

      (4)數學模型表述。涉及多個自變數和動態問題,假設的表述形式須用到數學工具來描述自變數x1,…,xn和y之間的數學關係,通常稱作數學模型。數學模型也是研究者對所設想的變數間關係的一種表述,管理研究中通常運用的數學工具有:統計方法,包括多元迴歸方程和時間系列分析模型;運籌學模型;博奕論,描述利益矛盾雙方行為模型;微分方程,描述動態問題模型等等。這些內容都有專門課程講授,特別對工科大學的研究生來說應有這方面的基礎。

      按照以上假設的表述方法來看,博士論文都應該有定量研究。沒有資料和統計分析支援,沒有變數,沒有假設,就難以說是一篇研究論文。通篇都是抽象的無法觀測的概念,再怎樣說得頭頭是道或邏輯上成立,也不能算作研究成果。然而,把定量研究只理解成複雜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誤解。定性意見的量化,驗證兩變數間正(或負)相關的假設以及分類和聚類等都是定量分析。研究成果的價值,不是看運用數學工具的複雜程度而是看所解決問題的價值。至於有些論文為了“定量分析”而脫離所研究的問題去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而且和後續的結論也不銜接,這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

      變數間關係設計以後,要交代收集資料和驗證假設的方法和手段。問卷法、訪談法、實地研究、實驗法或無干擾觀測法等都可能應用。“方法”部分就是要說明選用此種驗證和實證方法的緣由,對研究主體的選擇、自變數和因變數的測量、信度和效度的保證等作出說明,同時,闡述實施此論證方法的過程和步驟。這部分內容應占論文中相當多的篇幅。

      判斷一項實證方法設計是否合理總是圍繞兩個問題,即“控制”和“測量”。控制,即研究者對研究主體和環境作出安排,減少外部變數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凸顯所研究變數引起因變數的變化。測量是驗證過程不可分割的環節,又是誤差的主要來源,測量描述包括尺度的選擇和測量工具等。

    3、資料分析

      驗證方法及步驟設計完畢後,下一步便是運用實際資料。資料的收集、整理、計算和分析應前後呼應,邏輯上構成整體。前面的每一步驟都是取得後續中間結果以至最終結果的必經之路,割斷其中任何環節或刪減其中一部分內容就得不出結論。資料表達應能滿足讀者重新計算和驗算的要求,例如按百分比計算的組成,讀者應清楚該物件集合的構成和相應資訊,足以從不同角度去驗算。其他研究人員運用同樣的指標和尺度,能夠產生同樣的資料表格,獲得同樣的引數值和特徵值。

      資料來源以及它的篩選過程和有關背景須交代清楚,模型中各個變數和引數的表示符號要有說明,且前後一致,不能混淆,運算過程的關鍵環節和簡化之處要有說明。圖表常用來簡潔地表示分析結果,它們和論文文字部分要形成整體,儘量和文字解釋部分接近。表格是顯示資料形式的證據,而圖形常用來表示變數間關係。一個表格或曲線表達的內容不要過多,當內容繁雜時,寧可將之一分為幾。

      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向評閱者和讀者展示研究者的主要創新點,然而,給出支撐此創機關報點的基礎工作同樣很重要。資料分析過程就是顯示這種基礎工作的過程,如這部分寫得粗糙,讀者便會感到似乎接受了一種並無可靠保證的結論。

      創新性的假設,周密的論證方法設計和嚴謹的資料分析構成一項完備的博士論文工作。然而,成功的研究工作還有待規範而又有個性的寫作,讓讀者清晰瞭解創新點在何處,其基礎是否可靠,分析結論是否有效。論證的表述並不要求研究者將論證過程中自己積累的知識都寫進去,要從評閱者的視角來選擇內容。研究生在論文工作過程中必然要去鑽研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理論和方法,花了許多工夫,也很有心得,所以就總想把這些費了心血的寶貴知識寫進論文中去,然而在評閱人的心目中,這往往屬於知識性內容,寫進去反而會沖淡論題主線。在學位論文中,有些研究生做出了很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但該寫的未寫,不該寫的內容寫了一大堆,創新點的內容卻一帶而過,知識性的內容佔篇幅很大,使評閱人低估了研究工作的價值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這部分主要闡明假設驗證結果,亦即論文的主要創新。不少論文這一部分內容標以“結論”之名,這也可以,但要明確結果和結論的內容還不是一回事。結果應描述新發現取得的過程,儘管分析結果是圍繞研究者的假設展開的,但分析過程的描述應該避免主觀的議論,只是擺事實、資料和論據,強調敘述過程的客觀和科學性。至於研究者對此結果的看未能和議論,則留到隨後的結論中。對於同樣的分析結果,不同的研究者或讀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結果表述中也包括和同類分析結果的比較,揭示和前人分析結果的不同,以襯托出本研究工作的創新之處。

      結果和討論都放在結論一節,在寫法上得分清兩者的不同要求,最好分兩段表達,一段是“中性”地敘述驗證和論證結果,另一段可表達作者自己對此結果具有的理論和實際價格的看法。結論和摘要一樣,評閱者必看。評閱者一般不會逐章逐頁去閱讀論文全文,最後再看結論,他們往往是先閱讀摘要和結論,然後才翻閱主體內容。評閱者閱讀摘要和結論後,腦海中如能對該論文的創新點形成印象,並初步認為創新明確,適當和有價值的話,就表明結論撰寫成功。然後,評閱者會就細看某個或幾個創新點的論證內容,如認為論證過程成立,再瀏覽一下其他內容便可握筆寫評語。可以這樣說,評閱者閱讀了兩個小時甚至更少就敢下筆寫評語的話,這篇論文大體能夠得上佳作。如果他們花費閱讀的時間越多,就說明他們掌握的肯定“證據”不夠,要去細讀、反覆讀。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作者寫作上有些問題,或者創新點提得不明確,太抽象,或自己的貢獻和前人工作分不清楚,等等。一般來說,評閱者給出低評價的詞句會特別慎重,尤其在目前博士生“寬進嚴出”暫時難以辦到的情況下,如提出否定意見,後果太嚴重,對博士生的壓力太大,直接影響其就業和前途。所以一篇即使不太合格的論文也得儘量找出肯定之處,但又不能太違心,因此要花時間。筆者認為,評閱者閱讀論文的時間和論文質量呈負相關,當然,這個假設還有待驗證。至於評閱者從事同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從研究角度來鑽研閱讀這篇論文,那是另一回事。

      結果和討論部分宜開門見山地列舉本文的主要創新點,一篇論文有3—4個主要創新點就很不錯,分量重的創新點一個也就夠了。不要把論文作者做的所有工作在這裡再逐章羅列一遍。結論中的創新點實際上就是闡明問題部分的假設,只是已經過驗證,表述方式不同。結論中的創新點和摘要中的創新點應該一致,但結論部分可將分析結果和重要的輸出圖表列舉出來,論證過程方法上有新意和特點之處也可寫出來,內容要比摘要充實。

      結論部分包括分析結果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的討論,可以和現有的相關理論加以比較分析,襯托出本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也可以用現實需求來襯托出本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也可以用現實需求來襯托出實際價值。謹防“過度引申”結果應用的時空範圍,只用結果的實際內容來說話。

      研究生論文的讀者有不同型別,各類讀者有不同閱讀目的和評論視角。論文評閱人則是從論文的學術水平以及從論文反映出的研究能力來判斷論文是否符合博士生畢業的要求。這裡試圖概括評閱人在評閱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構成評閱內容,研究生揣摸這些思路,便可以自我檢測,看自己的論文寫作是否向評閱人提供滿意的答案。

      第一,判別論文有沒有研究者自己的貢獻。這似乎是不應該提的問題,研究生論文怎能沒有自己的貢獻和創新之處?但有些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論文讓評閱人看後確實把握不住哪些工作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前人的。有的是作者自己有創新工作,由於寫作問題而未凸現出來;有的則是研究工作不充實,有意和別人的工作混同起來,後面這種情況涉及學術作風問題,研究生要力戒這種做法。有些論文的摘要和結論中只寫傷做了什麼而不寫做出了什麼,評閱人先看這兩部分的話,就回答不出論文的貢獻何在。例如摘要和結論中常遇到這樣一類表述:探討了分散式狀態下群體協作行為、研究了群決策支援系統中多結點間協作;研究了中國智慧財產權維護的成本、效益和最佳化體制結構,研究了智慧財產權市場和社會效益之間關係等。這些表述只說研究、探討了什麼,而成果是什麼才是評閱者關心的事。又如工作成果為“進行了一次全國範圍的招投標問卷調查”,這本身不能構成一項創新,只是做了這件工作,評閱者關心在調查中有什麼新發現,解決了什麼問題。不少論文都有一條創新點,即提出“××問題的理論研究框架”或理論體系,任何一項問題研究都要有個理論框架,框架本身不等於研究貢獻,須交代清楚這種框架或體系是建立在何種新發現的基礎之上的。

      第二,論文有哪幾個創新點,這幾個創新點是否成立。創新點要讓人感受到新知識,有明確內涵,不能概括層次太高太抽象。如“國有企業虧損原因是管理體制問題”,就構不成創新點。

      第三,這些創新點的分量如何。這就要聯絡它的理論和實用價值來考慮。評閱者會從緒論中有關實際和理論背景的闡述部分來作出判斷。

      以上三個問題,評閱人看過摘要、結論和闡明問題三部分以後就應能得出答案,如果滿意,便翻閱其餘各章的論證內容。

      第四,這些創新點的論證過程中,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方法及其應用是否科學、正確。至此,論文的學術水平是否符合博士論文要求已可作出評價。

      第五,論文作者文獻綜述中的見解和專業知識運用的水平及寫作能力如何。這點偏重在基本功和能力方面的考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頭髮上釋出文章,該如何編輯標題才能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