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傑哥000
漢武帝從小對匈奴有一種恨之入骨的心情,所以他坐上了皇帝第一件事就停止了對匈奴和親的策略改成了對匈奴作戰的計劃。
-
3 # 平陽侯
除去漢朝長年受匈奴的欺負這種客觀因素,最重要的是漢武帝年輕好鬥、大權獨攬、地位穩固
漢朝皇帝滿足這三點,只有漢武帝劉徹一個人。
漢高祖劉邦剛打敗項羽,就開始著手討伐幾個異姓王。他不夠年輕。
劉邦兒子漢惠帝為人文弱,呂后專權,扶持呂姓外戚,打擊劉姓宗室。他不夠專權。
漢惠帝死後,呂后專權長達八年之久。
呂雉死後,大臣們發動了政變,迎立外藩代王劉恆繼位,也就是漢文帝。身為外藩入京繼位,他的地位不夠穩。
漢景帝就更慘了。在內,他老媽竇皇后心心念念地想讓他弟弟梁王接他的班。在外,削藩削出個七國之亂。
只有漢武帝劉徹。年輕好鬥,大權獨攬,地位穩固。
可以說是天意了。
-
4 # 文人草堂
筆者認為,用“發動”一詞,稍稍有些不妥,用“討伐”或“阻擊”或許更為貼切。
匈奴,是一箇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多北?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他們應該在外蒙古,到西伯利亞地域活動,可以說,絕對是一個非中原的外族勢力。
遊牧民族,必然會“逐水草而居”,哪裡有水源,那裡有牧草,就到哪裡去。這種“遊國”觀念,與我中華幾千年的“國之正統”思想,南轅北轍,匈奴覺得他們到哪裡,那裡就是他們的國家。
於是,在秦朝,甚至戰國時代,匈奴就與中原各諸侯勢力,有過大大小小的衝突。而至西漢建朝之前,匈奴的勢力範圍,以及軍事實力,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那時匈奴的人口已經達到五百萬左右。
這已經嚴重威脅了中原地區的安全,做為剛剛成立政權不久的西漢王朝,自然不可能對其等閒視之。
有人說,漢武帝劉徹,已經是西漢第七代帝王了,那麼既然匈奴那麼可惡,不斷騷擾邊境,為什麼直到第七代君王,才討伐、阻擊匈奴呢?
很簡單,建朝之初,西漢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穩定,都無法支撐起一場浩大的戰爭。
經過了“文景之治”,西漢逐漸強大起來,社會經濟,繁榮昌盛,具備了開戰的條件。最終,才開始“討伐匈奴”,將其驅離中原。
-
5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匈奴不滅,何以為家。
漢武帝發動對匈奴戰爭有多重原因,核心來講,是維護王朝的穩定和長治久安。從春秋戰國開始匈奴已經開始侵擾中原,但當時只是一些小動作,但到漢代,天下一統之後,尤其是匈奴取得對漢高祖時期的勝利之後,氣焰更加囂張,發動對中原的大規模侵襲,邊關無寧日,百姓難安居。
其次長安居於北方,臨近河套平原等地區,在此以前,河套平原曾被匈奴侵佔,這麼一個地理位置怎麼能讓漢武帝不擔心呢?帝都是一國的命脈所在,並且歷史上就有過匈奴偷襲皇帝行營的例子,更使得漢武帝下定了追擊匈奴的決心。
當然還有漢武帝本人的原因以及衛青、霍去病等將領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雪前恥的信念。這種攻擊匈奴在朝廷上取得了廣泛的共識之後才能出擊,沒有統一思想的隊伍豈能必勝?
-
6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對匈奴發動戰爭是必然的,說是世仇也不為過,漢劉邦當年平韓王信之亂時就被匈奴人圍在白登山,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即白登之圍。和秦時的散兵遊勇小股勢力不同,那時候的匈奴已經整合了相當一部分地域,鐵騎近40萬,劉邦看了也得抖,最後靠陳平的“枕頭風”計謀逃出(事實不是這樣,以後有專題再說)。
事後劉邦採取了劉敬的謀略,與匈奴和親。從此以後,但凡有匈奴侵略,漢朝多效法漢高祖,實行聯姻政策。下圖劉邦。
到漢文帝的時候,匈奴開始不規矩了,反覆無常,奸詐無比,出爾反爾,一會兒和親一會兒開打,很是讓人牙酸,漢文帝是逆來順受了,到了漢景帝也是如此,那麼多年曆來如此可就把匈奴慣壞了,氣焰極其囂張。下圖劉徹。
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與匈奴開戰長達四十四年,究其緣由無非幾點:
一、劉邦、呂后、文帝、景帝一直以來的隱忍和匈奴的愈發肆無忌憚算是宿怨了吧。“和親無效,征戰雪恥。”
二、條件成熟。一場戰爭總是伴隨了大量的錢糧消耗,而自漢開國以來,是在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下成長的,到劉徹這代,國力已經比較強盛了,政治控制力、經濟足以支援戰爭,各類軍需供給無虞。
三、拓展疆土的慾望。人過留名,順便可以擴大自己的疆土,祖宗劉邦還要與匈奴和親,劉徹要是拿下匈奴那絕對是居功甚偉,必會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四、傳統手段的延續。什麼傳統手段呢,一直以來,中原政權對於匈奴侵擾的辦法就是一次性打死打疼,讓他幾十年緩不過來,那麼邊境就安穩了。茫茫草原想趕盡殺絕至少在那個年代是非常困難的。
-
7 # 長平斷
匈奴,可以說一直就是漢民族的大敵。
漢高祖劉邦就吃過大虧。一到遊牧民族時節不景氣的時候,就會大舉入侵,劫掠不止。文帝景帝不是不想反擊,而是深知國力不夠。於是休養生息,直到武帝時期才算是有力量與匈奴決戰。
匈奴不僅僅時時侵擾漢朝得邊境,而且它對西域也有很強的控制,這對漢朝來說糟透了。於是,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對於匈奴的戰爭都不可避免。
-
8 # 竹林老屋
因為時代需要!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已經相當強盛。經過文帝景帝的休養生息,漢朝已經有了可以對抗匈奴的條件。
長期的和親政策已經讓滿朝的文武大臣不堪重負但又安於現狀,但是匈奴對大漢的威脅一刻也沒解除,他們一直擾亂邊境做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這對當時的漢武帝來說是一種侮辱,有損皇室尊嚴。而且,朝臣的“慫”也讓劉徹更加堅信與匈奴必有一戰。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文景之治”後,漢朝已經有足夠的物資基礎和軍力基礎對抗匈奴。
第二:國家周邊的各種威脅當屬匈奴最大,如果打勝了匈奴,那麼其他國家的威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這也是劉徹發動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劉徹可以說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了。他自幼登基,雖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權,長期活在竇太后的壓迫下。對匈奴的戰爭能為他建立實質性的威望,這比宮廷鬥爭中得來的要實用的多。
第四:他有值得託付的將軍來為他賣命。霍去病和衛青的能力,早在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之前就以表現得淋漓盡致。
-
9 # 澹奕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也就是說,北方的匈奴其實先祖與華夏都是同宗的。但就是這麼個“同宗同源”的北方民族,卻始終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尤其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的冒頓單于崛起以後,擊潰吞併了東胡、婁煩等數十個部族國家,再次吞併了當年秦朝收復的河套等地區,入侵漢朝。漢高祖時代還發生了“白登之圍”。
消滅匈奴也就成為了漢朝歷代皇帝的一個終極目標,然而從高祖劉邦時代就發現,漢朝的國力並不能夠支撐起消滅匈奴的戰爭,所以採取了隱忍措施。
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直到漢武帝前期,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將大量的漢朝宗室女子、金銀珠寶等送獻漠北的單于王庭。
對於漢武帝也好,對於歷代漢朝皇帝來說這都是奇恥大辱。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經過數十年修生養息,國庫充盈兵強馬壯,而諸侯王問題也得到解決,朝政穩定,最終漢武帝才放手發動了對匈奴的全面征戰。
而進攻也是最好的防禦,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人,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漢匈之間上百年的局面徹底扭轉,到後來的漢宣帝時代,匈奴再也無力對抗中原王朝。
-
10 # 津城沐雨
第一,匈奴的長期騷擾和侵略,不斷掠奪漢朝的人口和財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是對國土的維護,對大漢子民生命財產的呵護。
第二,經過漢初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漢朝的國力得到恢復和增強,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國的實力被削弱,國內的威脅解除。
第三,漢初因國力不強,受到匈奴的侮辱,甚至漢朝的國母、太后都直接遭到匈奴的侮辱,漢朝上下都忍受著屈辱,立志報仇,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遲早會發生。
第四,漢武帝的親姐姐被迫遠嫁匈奴,年幼的漢武帝就切身體會到骨肉分離的痛苦,為了改變這種屈辱的和親政策,勵志反擊匈奴。
第五,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敢於任用年輕的將領,使一批有優秀指揮才能的大將能夠脫穎而出,像衛青霍去病的出現,為打擊匈奴集聚了軍事人才。大量重用人才,管理國家大事,改革內政,提供了打擊匈奴的經濟條件。
回覆列表
從太爺爺輩開始,就被無賴欺負,這個無賴很噁心,他自己不種地,隔三差五來搶糧食;自己不能織布,就來搶衣服;自己家遭了天災,就搶鄰居家過日子。太爺爺曾經想打這個無賴,卻反被無賴打了一頓,後來家裡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沒有時間對付無賴,只能忍耐,還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無賴希望可以和平共處,但是無賴依舊不買賬,依舊隔三差五上門搶劫,到了這一輩,日子過好了,人口增多了,是不是要想著修理無賴了?
無論是誰做皇帝,漢朝對匈奴必有一戰,即使你不去打他,他也會來打你。漢武帝消滅匈奴的動機很簡單:匈奴是敵人!如果任憑匈奴肆虐,小則邊境不穩,大則動搖國本,所以:必須消滅匈奴。
劉邦時期就想解決匈奴問題,可以對形式估計不足,中了匈奴誘敵深入的計謀,被困白登山,後來僥倖逃出,是否有城下之盟不得而知,但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隱忍的態度。
惠帝在位時間不長,加之大全主要掌握在呂后手中,國內權力鬥爭是當時主要矛盾,所以呂后縱然是被人調戲,依舊隱忍不發。
文帝時期,推崇黃老無畏之學,崇尚內聖外王,對於打打殺殺不感冒,加之當時國力有限,縱然有心也無力。
景帝繼承了文帝的治國理念,又經歷了七王之亂,沒有餘力對付匈奴。
到了武帝,經過四位君王六十餘年的積累,漢朝人口大幅增長,國力充盈,諸王割據的局面已經逐漸消失,中央集權穩固,具備了對匈奴動武的實力。
而漢武帝本人的性格,在對匈政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用說評書的行話來說:漢武帝就是混世魔王,這種人屬於天生的贏家,五百年一出的大帝,縱然匈奴不來騷擾他,他也是要打上門去的。加之他在位五十四年,政策連續性很強,一旦開戰必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漢武帝曾對大將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所以匈奴在肆虐了幾十年以後終於迎來最可怕的對手。
而漢武帝的知人善任對於戰爭的走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早期對匈戰爭不利,後來的局勢也許會變得微妙,縱然武帝有心,阻力也會很大。但是漢武帝大膽啟用新人,衛青霍去病等將領橫空出世,才華橫溢,打的匈奴哭爹喊娘,漢武帝據此建立了擊潰匈奴強大的信念,為全面對匈戰爭奠定了基調。
而匈奴遊牧民族的天然屬性註定了他必須依賴掠奪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與其說是他主動選擇對漢戰爭,不如說他必須選擇戰爭,當中原局勢混亂,國力衰落的時候,北方民族可以趁機取得優勢,一旦中原王朝穩定下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優勢就會逐步體現,北方的遊牧民族就要迎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