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茉莉漫剪
-
2 # 小夏的暱稱
這個問題首先家長要深思。孩子的天性就是無憂無慮的玩耍,讓孩子有一個快樂輕鬆的成長環境很重要,太多的家長都望子成龍心切,偏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知道,那只是廣告語,不是真理。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要求。所謂的抗壓能力差或好,都是比較而言。作為過來人的80和90後寶媽寶爸們,回想一下,你們到現在心裡依然忌憚的小時候父母最長掛嘴邊的一句話是什麼?沒錯,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當然年代不同,父輩們生活條件所限,也沒有太多的教育方法,所以請不要讓您的孩子再在比較中成長。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又敏感的,多給與關懷,嘗試建立良好的溝通,不要把不滿失望和不耐煩的情緒表現給孩子。
你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天賦也不盡相同,所以,多引導,多鼓勵,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尤為重要。一個養成有自尊心的孩子,做什麼都不會差的。當然,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我不希望把它叫做抗壓能力差),就需要家長抽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交流,一起做遊戲,透過生活中孩子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加以輔導,最終完成了,再鼓勵孩子慢慢的一步步獨立克服困相應難度的事情。
總之,孩子本身就不是該承受壓力的時候,家長應該多鼓勵,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輔導下逐步嘗試中找到自信,樹立自尊,長大後才會後勁十足,從小養成的優秀品質也能終身受用!孩子教育是很深的問題,個人淺見,僅供參考,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探討,讓我們家長共同進步,以便更好的陪孩子健康成長!
-
3 # 斯蒂芬吳
一,孩子輸不起的原因。
1、家長的嘲諷。一些家長總是喜歡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一個孩子,當三四歲的孩子走路摔倒了,有些家長一邊將孩子拉起來,一邊開始嘲諷“這麼平的路,都能摔著,怎麼這麼笨?”。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自尊心自然受到了傷害,而且也會影響到後期自信心的建立,所以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總是很害怕。
2、家長的溺愛。有很多的父母特別擅長捧孩子,能夠找到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並盲目的給予表揚,“真棒”、“最厲害”等溢美之詞信口拈來,卻不知道這樣做會留下隱患。
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孩子難免會產生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覺得自己如父母所說的那樣比其他人更優秀,自信心爆棚,萬一將來被打敗,內心將會承受壓力和重創。
3、家長的要求過高。家長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去培養孩子,沒理由比別人家的差,如果做的不好就意味著孩子不夠努力,只要輸了就會露出失望的表情,讓孩子內心更加煎熬,其實這些家長是自己過於想贏,攀比的心態過重。
挫折是誰都會遇到的,這種抗挫折能力還是越早培養越好,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吃不了這個苦,不敢讓他們受到一點傷害。
但是越是這樣,孩子後期抗挫折能力就會越差,所以為了後期孩子能夠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家長也需要在適當時機“逼”他們一把。
二,如何讓孩子面對挫折。
1、正視失敗。成敗是人生的常事,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不怎麼理解。所以作為家長的話,就需要在生活中引導孩子正確地去看待每次取得的勝利和失敗。取得好成績不驕傲,事情做錯了也不要氣餒,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風雨。
2、肯定孩子。有時孩子雖然輸了,但家長需要學會多肯定他們此前的付出和努力,面對他們的眼淚,不要覺得這是懦弱的表現,允許其把難過的情緒發洩出來,不過要告訴孩子哭泣沒有任何幫助,雖然人人都不喜歡輸都感覺,但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如果想要贏,下次可以更努力一些,而父母肯定會站在背後支援著他。
3、多參加實踐活動。不要一直將孩子放在溫室裡面培養,有機會也要讓他們感受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比如讓孩子學會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過馬路上學,一個人去超市買東西。如果前期不放心的話,當孩子出門的時候,可以在後面默默跟著,這樣不僅能夠讓他們學會自主面對一些問題,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
讓孩子擁有強大的抗挫折能力,不過於糾結輸贏結果,重點在於家長的教育方式,不要讓孩子總被虛假的讚揚包圍,也不能總用嚴格的態度施壓,否則只會在輸不起的路上越走越遠,讓他們適當的經歷挫折、痛苦和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成長為真正的強者。
-
4 # 小喬治恐龍爸爸
你所說的這個事情絕對是一個挺嚴重的社會現狀,因為我們在網上都到過孩子因為考試沒有考好跳樓的,因為老師家長批平兩句就離家出走得。回想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小時候在學校裡被老師家長批評,大家都覺得挺正常,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園嗎。那麼是什麼造成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差,我們做家長又該怎麼做呢?
一、中小學生心裡抗壓能力越來越差:
先來看看這一組資料:心理學家調查證明,中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的都有“玻璃心”。 根據國家衛生部日前釋出的一項資料顯示,自殺在華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歲至35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中,自殺位列死因首位。而在全球,自殺也是導致15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從這裡不難發現,自殺已經成為了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為什麼孩子抗壓能力越來越差:
1、“溫室培養”
雖然國家現在已經放開了二胎,但絕大多數家庭對待孩了的態度依然嬌慣不己,都會認為孩子的年紀還小,不應該給他過多的挫折。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孩子,當他遇到挫折的時候應該怎樣的去面對,怎樣的去處理?
2、孩子自我情緒管理有力比較差:如前文所說,在家庭影響下,以及自己年紀的原因,孩子往往無法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少的孩子都認為一哭就能解決問題,這也使得他們到幼兒園學校有是候也採取相同的做法。
3、父母的消極心理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長或多或少總喜歡把自己負面情緒帶進來,在面對孩子遭遇麻煩的時候,如“玩被搶了”,父母不幫著孩子妥善解決反而一味指責孩子。那麼帶給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也是不良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顆玻璃心,恐懼慌亂,不知所措。
4、期望過高:不少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託給孩子,一直要求孩子成績處在前列,稍有下降別指責。時間一長,讓孩子無法面對失敗。有的甚至出現自閉。
三、孩子抗壓能力差會有哪些表現:
1、脾氣十分大
輸不起的孩子不願接受別人的指正,一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功,就會哭鬧,發脾氣。希望透過別途徑獲得滿足。
2、自滿自負
在孩子成長中擁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往往能讓孩子更出色的完成事情,但是過多的自信演變成自負就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四、家長應該怎麼辦:
1、找出問題,一個平常心
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隨和可能伴隨著自卑,好勝可能伴隨著驕傲,謙虛可能伴隨著平庸,堅定可能伴隨著武斷”。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是雙面的,Sunny一面自然伴隨著陰暗的一面,好勝心也是如此。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問題,告訴孩子這個時候該怎麼辦,以一個平常心去面對,去爭取就好了。並且在被階段允許孩了哭鬧。
2、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都聽說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因此面對日常生活之中,父母面對困難時就應該做出表率。父母不妨可以試試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遊戲的主要功能在於把故事裡的角色跟孩子真正連線起來,這種連線能夠促使孩子把自己代入故事的情節當中,去體驗故事角色的情緒情感,
3、沒有永遠的敵人
北宋隱逸詩人林逋在自己的詩中提到過:“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輸不起”的孩子會認為周圍處處存在著“敵人”,其實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階梯,多一個朋友就會少一個敵人。
4、集體活動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歷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的內省智慧。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想要孩子增加抗壓能力,那麼父母還是要做好自己,用陪伴讓孩子明白。從幫孩子遮風擋雨到共同面對轉變才是關鍵。
-
5 # 魏夢521
首先檢討自己。
孩子抗壓能力差,首先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孩子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助於增強兒童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可以透過繪本閱讀,生活中遇到事情,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孩子輸不起,這個很正常,每個人輸了都會有沮喪,難過等情緒,告訴孩子輸了沒有關係玩的開心就是贏。有一本繪本叫輸不起的莎莉,我們家孩子就是透過這本繪本治癒他輸不起
-
6 # 門老師領進門
第一 、競爭意識的培養,人類進步的過程,就是“更高、更快、更強”幾個詞的體現,無論是體育運動,還是知識的進步,都是為了讓我們變的更優秀,所以,孩子的成長,就必須注重競爭意識的培養。舉個例子,很多國家都很注重社團的建設,比如日本,孩子放學後都會有各種社團,其中,籃球社,棒球社等,都是孩子最喜歡參加的社團運動,所以,日本孩子都有種希望得到好成績得鬥心(灌籃高手,棒球英豪等動漫作品都能體現,有時間可以讓孩子看看),中國的孩子缺乏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即使參加了什麼,也只是當作興趣愛好,沒有競技精神,這是導致現今孩子“輸不起”,容易被困難打倒的最重要的原因。沒有競爭意識,就沒有一個抗壓的性格,這是必然的。所以建議孩子多參加競技活動,讓他明白,競爭不僅僅是和別人的競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比賽!
第二、鼓勵式教育不代表溺愛。孩子是需要鼓勵式教育的,讓孩子的自信心得以建立,但絕非溺愛,這個做為家長一定要分的清楚。鼓勵式教育,是鼓勵孩子在失敗後還能得到認可,能夠自己調節情緒,繼續努力,或者是在做好了某件事兒之後,得到表揚,讓他得到內心的滿足感。溺愛,是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家長都表現出過多的干預和保護,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對事物的正確認知,也失去對自己能力的正確判斷,直接導致的就是孩子過於自卑或者自負,如果真的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就第一時間求助父母,或者直接放棄,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抗壓能力差,“輸不起”的性格,所以,家長一定多正確鼓勵,不溺愛。
第三、自信心與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知。自信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孩子是否自信,首先來自於他完成事情的能力,一件事做的好,得到表揚,就是自信心的建立過程,但是,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能力過高估計,做一些本不是他能夠完成的事,那麼肯定會對自信心造成打擊,所以當孩子在選擇愛好,或領取任務的時候,家長一定給出合理的建議,告訴他,這件事情的難易程度,或者直接告訴他有可能失敗,以及失敗後的後果,打好預防針,這樣,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過多的心理負擔。
-
7 # 傾佑篤鍾
正是因為輸不起,才會導致抗壓能力差。這樣的孩子一般是出自於家長要求高的家庭,從小給孩子灌輸了要做到完美做到極致的思想。成長在家庭氣氛緊張的孩子,往往做什麼事情都有心理壓力,都要追求完美,經不起失敗。家長要怎麼做呢?不妨做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家長要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降低期望標準。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作為家長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迫切心願。但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至少不要把這種心理狀態表現出來,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有些家長成天叫孩子要好好讀書,不然會怎麼怎麼樣。或者給孩子說一些過度關切的話,比如:“要好好讀書,我們家只靠你了。”“爸爸媽媽努力工作賺錢,就是希望你將來能考個好大學。”這些話語無形當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努力讀書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整個家庭。以後做每一件事,他都會附加功利性的因素。一些簡單的事情粘著沉甸甸的責任。這樣子小孩子心理壓力能不大嗎?家長要給孩子灌輸“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思想。站起來的次數超過跌倒的次數,那就是成功。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每次遇到失敗或者是沒考好,此時的家長一定不要有過多的埋怨,要給他相應的鼓勵,告訴他下次考得比這次好就可以了。尤其是一些喜怒露於色的家長,即使你再擔心,再焦急,也不要把這樣子的表情顯露出來。孩子要輸得起,首先家長要輸得起。家長偶爾要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抗壓能力差、輸不起,那是因為他們從小的成長過程是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失敗,也沒有經歷過挫折。等他們長大的時候遇到了挫折,他就感到不適應。遇到了困難,就手足無措。他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雨。等到有一天他們搬到室外被風雨一吹就馬上腰折。但是室外的花朵由於從小就經歷風雨,那麼他們就能夠挺立於風雨之中,百折不撓。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要進行挫折教育,千萬不能嬌寵過度。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當您的孩子抗壓能力差的時候,我們就要反思下,家庭教育方面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們是不是對孩子嬌寵過度?我們給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否太過順利?我們家長自己是否太過追求完美,給孩子施加無形壓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做相應的改變。對待孩子就像握在手中的細沙,握得太緊,沙子會從指縫間流出;握得太鬆,又抓不住沙子;只有讓我們的手掌鬆緊有度,才能握住更多的沙子。 -
8 # 大貓小貓呀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
我家孩子5歲。有段時間痴迷下棋,誰知道下著下著發現問題來了 - 悔棋、亂髮脾氣......著實讓人頭疼。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任何會出現“輸”、“贏”的事情,比如吃飯弟弟吃得比他快不開心;又比如比賽誰先跑到前面,輸了哭......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1. 越在意越容易失去 - 瓦倫達效應
要了解原因,先聽我講個故事。
1978年,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瓦倫達決定最後一次表演走鋼絲,作為他退休的告別演出。
沒有人都想到的是,從來沒有出過差錯的瓦倫達從鋼索上摔下並當場死亡。
他的妻子事後表示:“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聽地在告訴自己,這次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失誤。”
而這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總是過於患得患失的心態,就是所謂的“瓦倫達效應”。
簡而言之 - 越是在意越容易失去。
以我家兒子下棋為例,他年紀小、見識不多,下棋讓他有成就感,所以輸贏對於他來說特別重要。
正是這份過度在意造成了他的焦慮和緊張。
2. 從樂觀到現實 - 自我認知規律
人的自我認知有以下幾個規律:
從簡單到複雜:年紀小的孩子朦朦朧朧地開始了“自我”的概念,這個概念隨著年紀長大越來越清晰。
從具體到抽象:隨著年紀變大,孩子們才能體會到什麼是不可見的的、心理層面的東西。
從絕對到相對:年幼的孩子只關注自己,隨著他逐漸長大,才會在對比中建立認知。
從樂觀到現實:幼小的孩子沉溺在“我的一切都很棒”之中不可自拔,隨著年紀長大,他們才能慢慢意識到自己也有缺點。
孩子在2歲左右產生認知,直到6歲左右大腦進一步發育,自我認知才會進一步提升。
所以,學齡前兒童認為“我能行”“我很棒”,也有基因層面的原因。
如何幫助孩子“輸得起”?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李嘉誠曾經說過:“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更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更強的傷害。”
很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生活,卻忽略了培養孩子面對逆境百折不撓的韌性,也就是孩子的逆商培養。
逆商,來自英語Adversity Quotient,它指的是人們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通俗講就是受挫能力。
智商、情商、逆商,構成了個人成功的鐵三角。
巴頓說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現在我們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也瞭解了逆商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走出迷霧,勇敢面對他今後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敗了?
1. 不要過度批評孩子“輸不起”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輸不起”是因為孩子很在意贏這件事,所以過度緊張。
而且“輸不起”也是孩子個人發展的必然過程。那麼父母應該保持平常心,不要上綱上線地批評孩子。
批評、諷刺和打壓只會進一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當孩子耍無奈、哭泣、吵鬧的時候,只要確認了他是安全的,別阻止他,也不要安慰他。因為這個時候他是聽不進去道理的。
等他發洩完了情緒,再找他談談,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協助他分析問題的所在,一起尋求解決的方法。
2. 正確地表揚孩子
適當的表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但是表揚需要掌握一個度,多誇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細節,儘量避免“你真聰明”這種沒有具體指向性的誇獎。
這點我深有體會,因為我曾經就是沒有注意誇獎孩子的方式,從而加劇了孩子“輸不起”和壞脾氣。
所以,我現在誇孩子,一般都會誇一些細節,比如孩子下棋贏了,我會說:“哇!你這次贏是不是用了什麼小技巧啊?”孩子很開心地分享:“對的,我剛才有一步是故意那麼下的!”
又或者孩子畫了畫送給我看,我會誇他“顏色搭配真好看!”“這個鯊魚的牙齒畫得很好啊,一看就很鋒利!”
多從細節上表揚孩子,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在哪裡。這樣有利於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
3. 戒掉溺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溺愛,是最膚淺的一種愛。
什麼都替孩子準備好,對孩子呵護備至,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怕出一點問題。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且心理脆弱,一旦遇到事情就容易因為不知所措而產生挫敗感。
還記得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的少年天才魏永康嗎?19歲時,他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退學。
他有一位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所有的家務,包括給魏永康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都承包了的母親。
所以,不要代替孩子解決他遇到的問題,他應該學會自己面對,自己想辦法。
4. 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1. 分享失敗經驗
我會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和他們分享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比如我曾經擔任了宣傳委員,但是我其實毛遂自薦的位置是班長。又比如曾經因為一個小錯誤而和第一名失之交臂。
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失敗是很平常的事。家長的經歷也可以告訴孩子失敗了我們可以怎樣走出困境。
2. 緩解孩子的焦慮
多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帶他去公園散步,帶他去爬山,帶他去原野奔跑。
這一系列遊玩的過程當中,適當引導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世界的寬廣,宇宙的宏大,人類的渺小。
逐步幫助孩子意識到,小小的失敗真的不足掛齒。
寫在最後孩子的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孩子的一些表現和行為會隨著成長和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父母不用過於擔心。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指引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和閃光之處。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要用冷靜的態度協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處境,用愛和鼓勵支援孩子度過困境。
在逆境中微笑,才是人生最好的態度。
-
9 # 慧慧生活記錄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孩子的抗壓能力差,多體現在生活和學習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1 現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保護的太好,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好,只要有要求都能被滿足,沒有什麼不順心的事,獨立生活的能力差。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太高,互相攀比,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兩三歲就要懂得比別的孩子多,每一個環節都要成為佼佼者,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比之前好了,但是學習上的壓力明顯大多了,報不完的培訓班,寫不完的作業。3 在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要求時過度的批評,造成逆反心理,目前大多數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較強。那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1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衣食住行都讓孩子自己來,家長要學會放手。2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體育運動,既能鍛鍊孩子的身體和毅力,又能緩解孩子的壓力。3教孩子要有耐心,學會堅持和等待,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4加強孩子的挫折教育,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敗,讓孩子在失敗中學會總結經驗,逆境中不斷成長。5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
10 # 奕宥育兒
生活匆匆百日過,浸潤心靈一刻鐘!
大家好我是奕宥-小羅
您提到了二個問題“1.孩子抗壓性差 2.輸不起”其實這都是一根線上的問題,那麼接下來讓我來給您詳細的解答一下
首先,作為我們家長一定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區域性看全部”和“以點帶面”的技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由於他們不能非常豐富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絕大多數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只不過是迷惑家長的“煙霧彈”而已!我們身為孩子的家長和監護人,一定要第一時間非常睿智地濾清哪些是“表象”?哪些是才是真正的“意願”
一、先說“輸不起”
當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一些小比賽、PK、排名等競技形式出現時,孩子們在失敗以後(其實就是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往往會大哭、撒嬌、鬧情緒等行為表現!作為家長,尤其是親自參與其中並體會到這一幕的時候;更多家長的還是以嚴厲的口吻去警告孩子行為的不妥,甚至還有一些家長訓斥、乃至會大打出手。其實這些方法都是是非常粗暴的,最多、最好的效果就是,孩子只能接收到一個訊號,那就是你的底線。剩下的全部都是籠罩著你情緒發洩的陰影而已!所以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在這小羅老師想給你梳理一下思路:
1.“輸不起”就是對自己更高要求的自律約束
對於小羅老師來講,這反而是孩子的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優大於缺!
他之所以會以“哭、吵鬧、撒嬌”等敏感的情緒出現,就是為了讓你在意他,他的潛臺詞應該是“媽媽、爸爸我可以更優秀的,你不要看扁我”只是限於孩子的表達能力,他只能以一種非常直接的個人方式進行展現! 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參加一場你所非常在乎的比賽,他輸掉以後一點反應也沒有、態度更加消極、得過且過,我相信你的頭皮比現在的腦仁更會發麻!
2.小羅老師支招:➀咱們家長需要先看到這件事背後孩子的優點,這樣你火氣會消一半;➁耐著自己的性子先讓孩子平靜下來,同時還要表揚你所看到他背後的優點,給他分享出來,不管他聽得懂還是聽不懂。在孩子的眼裡,你的態度給他的直觀感受就是:你非常在乎他的情緒和內心,這才是最重要的落腳點!(當然還有很多處理此事的方法,在這不一 一列舉了)
二、“抗壓能力差”後天培養的產物
1.所有的自信意身、書生意氣、暴戾恣睢、包括您所述的抗壓能力差,都是咱們家庭後天培養的“氛圍縮影”咱們先弄清楚這個,才能知道怎麼才能讓孩子進步?
2.其實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有好多種,今天我在這隻說一種:“表揚+批評”法(前期表揚是主藥、批評輔助治療;後期批評是主藥、表揚是輔助治療)
回覆列表
一、避免心理暗示,減緩 孩子對“輸”的焦慮情緒 孩子輸不起,除了跟自我意識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喜歡在比較中確認自己的力量有關之外,還可能是因為 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 比如,孩子哪項行為比其它人做的好了,就拼命表揚,而對於孩子弱勢的行為習慣,則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一定的失望,甚至無意中當面把孩子跟別人做比較,“你看人家小X跳的多高啊”、“你看人家XX唱的多好啊”……長期這樣下去,就會給孩子一定的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家長一定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比如,桐桐就一度非常好勝,容不得別人比她強,為了讓她明白“輸得起”也是一種好品質,在有競爭或比較意義的活動中,如果她輸了沒有哭,我就藉機表揚她“桐桐真棒,輸了也不鬧,不僅贏得起,還輸得起,好樣的!”。當然對“輸得起”的正強化也不可濫用,以免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二、多元鼓勵,讓孩子認識到失敗了並非一無是處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輸不起”的習慣,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桐桐和小表姐在農村外婆家的時候,一度喜歡比賽吃粥,看誰先吃完,可是經常出現問題,因為誰輸了都不開心,後來為了減少餐桌上的不愉快,我就引入兩個獎,一個是“吃的快”獎,看誰先吃完,一個是“白白碗”獎,看誰吃的碗最乾淨,因為通常都是小表姐先吃完,桐桐吃的碗最乾淨。實踐下來,果然兩個人都能各得其所,開心異常。引入“雙獎”形式,我的意圖也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不能僅盯著別人的成績心裡發狠。 三、創造教育契機,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之類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並藉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藉機表揚她“輸得氣”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並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此外,在孩子同伴交往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透相應的教育。 四、寓教於樂,讓孩子與繪本形象一起成長 幸運的是,當前,市面上有一些關於孩子好勝主題的繪本,可以為我所用,比如,桐桐大約3歲10個月左右的時候,我陪她看了個繪本----《不,我贏了,不,我贏了,我贏了》,這是一個關於好勝心的生活故事,沒有什麼吸引人的情節,卻深得桐桐喜歡,小傢伙連續看了一段時間後,就從上面學會了一句話:“你不可能總是贏。”然後,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原本好勝心強的桐桐,就慢慢發生了變化…… 有一次帶小傢伙在爸爸單位吃飯,忘記了是什麼需要決定勝負的情況,桐桐爸讓我和小傢伙用“剪子包袱錘”來看誰出局,我就和小傢伙就玩起來,沒想到玩了幾局之後,全是我勝出,要知道,如果是以前,輸到這個份上,小傢伙早就發急了,這次竟然沒有,為了挑戰她的極限,繼續鍛鍊她的耐受力,我又繼續讓她輸了好多盤,小傢伙才有點急了,但第一反應卻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來了這麼一句話:“媽媽,你不可能總是贏!” 此後,類似的場景又出現了許多次,每次小傢伙輸的落花流水之際,就會用那句話來排解情緒。 以上談了對這個問題的幾點認識,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孩子輸不起的現象,家長不可對教育引導的期望值過高,再好的教育方法,也很難指望有立竿見影之效,需要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反覆做好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