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讀
-
2 # 喵喵次元
客觀來說,表現得非常不錯,至少沒有玷汙他們自己在國內內戰數十年間所積攢下來的名聲。不過,看看整場戰爭期間,特別是明軍入朝後,日軍一直以來在兵力上所擁有的優勢,應該說這些戰國名將的戰績的一半,還是靠手下將士奮力拼殺出來的。
(宇喜多秀家)
結合自身的優勢兵力,以及老到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日本戰國名將們給北韓軍,明軍造成了很多麻煩。如戰爭初期,日本著名大名宇喜多秀家利用有利地形,和合理的兵陣部署,最終全殲北韓將領李溢率領的20萬北韓重騎兵部隊。
(小西行長)
在明軍首次入朝時,先遣的數千遼東騎兵便中了日本大名小西行長的埋伏,再加上自身的輕敵大意,幾乎全部犧牲於平壤城內。即使是在日軍極度劣勢的平壤戰役期間,小西行長還是竭盡全力阻擋中朝聯軍的全力進攻,避免了平壤日軍的全殲,得以逃生。
(北韓重騎兵)
同樣,在侵朝戰爭期間沾滿北韓人民鮮血的日本戰將加藤清正也給明軍造成過很大損失。第一場便是著名的“碧蹄館之戰”。在得知明軍攻克平壤,大舉進軍開城後,加藤清正這個老狐狸先是屠戮當地一番後撤退,在碧蹄館——明軍必經之路上設伏,最終觸犯大戰。不過,幸虧明軍將領李如松的沉著指揮和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面對優勢日軍,明軍最終得以全身而退。
(碧蹄館之戰)
應該這麼說,同期的中朝軍隊中的著名將領更多,特別是明軍,每場勝利都是靠劣勢人數取勝,這與李如松等將領的英明指揮離不開。只能說日本太小,造就了這些所謂的“梟雄”;中華太大,埋沒了無數豪傑。
-
3 # 薩沙
壬辰倭亂的鬼子將領很一般,有的很爛。
當時的日本無論戰將還是士兵,沒什麼了不起的。
倭寇在北韓始終保持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的規模,國內還有10萬預備隊。
而大明始終不過七八萬人規模而已。
要知道,倭寇當時正好是國家剛剛大體統一,平息戰國混亂的鼎盛時期,戰鬥力是最頂峰。
而大明則是昏君萬曆時期,也是明朝的後期,再過不到50年就亡國了。
就這樣,倭寇也沒有佔到大明的上風。
倭寇擊潰北韓軍隊,不值得一提。當時北韓軍隊超過200年沒有打仗,腐敗不堪,內部混亂,高層互相傾軋,根本不能作戰。
第一戰,對手是平壤的小西行長。
小西行長是日本戰國的名將,但根本不是大明將領李如松的對手。
李如松以何談迷惑小西行長,隨後集中主力發動對平壤的強攻。
李如鬆通過對日軍的情報,發現日軍遠端火力不足。
攻城中,明軍以虎蹲炮與佛朗機的優勢,配合大炮,一舉攻克平壤。
此戰中,日軍對明軍的佛郎機尤其是大炮非常不適應。
日本戰國時期,國內基本沒有大炮,也沒有人會用。日本的所謂鐵炮,就是火繩槍而已,同弗朗基和大炮根本不是一回事。
小西行長的日本兵被火炮殺傷很多,更頗受驚嚇,潰不成軍,倉皇逃出平壤。
此戰,小西行長參戰的1萬8000人死傷超過1萬,只有數千人逃出,慘敗。
李如松一戰攻佔平壤,收復平壤以北全部地區。
第二戰,碧蹄館之戰。
李如松以5000騎兵突擊,在碧蹄館遭遇4萬多日軍的阻擊。
碧蹄館這個地方地形很複雜,有很多山地和泥潭,是日軍選擇的狙擊點。
此戰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率領5倍日軍,又精心選擇了伏擊點。
但在大明騎兵的衝擊下,日軍步兵也是一度支援不住。
日軍的騎兵無論戰鬥力還是戰馬,都無法和大明騎兵相比。
但大明騎兵的優勢,被複雜地形瓦解不少,尤其是馬進入泥潭不能行走,騎兵被迫下馬作戰。雙方激戰一日,各損傷2000人。
雖然日軍有4萬人,但發現明軍區區四五千援軍趕到,也失去了繼續圍殲的勇氣。
李如松見日軍兵力雄厚,地形又不適合作戰,暫時後撤。
此戰,表面上是個平手,但日軍出動這麼多兵力才打了個平手,實屬窩囊。
李如松隨後一把火,燒掉日軍在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日軍連遭重創,糧食不足,被迫放棄退到最南面的釜山。
此戰後,本來已經幾乎趕到鴨綠江的日軍,被迫和大明議和。
雙方約定日軍將從釜山撤回日本!
萬曆皇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隨後將明軍撤出北韓。
沒想到鬼子毫無信義可言,不敢不從釜山撤退,還再次出兵15萬北上。
腐敗的北韓軍隊抵抗不住,而緊急增援而來的明軍不過3萬人,兵力太少,也擋不住日軍的攻勢。
第三戰,稷山戰役。
在日軍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下,明軍仍然打了一些漂亮的防禦戰。
稷山戰役,明軍只有5000人,另外還有2000北韓軍。
他們面對的是日本名將黑田長政 、伊達政宗,後藤基次,林道利等人的1萬5000大軍。
此次野戰中,日軍被明軍火器殺傷很多,傷亡是明軍的3倍。
稷山雖丟失,但日軍畏懼明軍的野戰能力,對北上開始畏懼,出現畏懼作戰心理。
隨後明軍和日軍在蔚山一線不斷鏖戰,
明軍水師又和復出的李舜臣聯手,連續重創日本水軍。尤其是露梁海戰,日本水師500艘船隻被殲滅300艘,損失極其慘重,已經無力支援。
此時豐臣秀吉死亡,日軍無力長期在國外持久戰,被迫從北韓撤出。
由此,日軍對北韓的入侵完全失敗。
-
4 # 肥肥哥84
明朝那些事兒裡有一大段篇幅是寫的這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日本豐臣秀吉以為自己天下無敵裡派其什麼10把槍了,鬼啊虎的到北韓侵略,北韓被秒殺後像他幾千年的主子大明帝國求救,遼東鐵騎李如松把這些名將殺了個落花流水。
-
5 # 玄坤文史
問題問的應該是豐成秀吉侵略北韓吧,這次戰爭起因是豐成秀吉統一日本後,想要建立亞洲日本帝國,平息日本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而發動的,最初他是想派兵借道北韓攻打大明,北韓國王拒絕後,次年近16萬人分九個軍團侵略北韓,不到半年北韓八道皆失,北韓國王向宗主國大明求援。
初期明軍度過鴨綠江後,明軍總兵祖承訓率三千多部隊長途奔襲進攻平壤,在不熟悉地形,和遭遇大雨,與上萬日軍交戰,明軍率領的北韓軍隊一交戰就潰逃,明軍寡不敵眾導致軍隊潰敗。隨後明軍增援趕到但仍然只有7萬多人,數量遠不及日本,另外明軍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是糧草不足,因此和日軍戰鬥時多互有勝負,日本的將領,和明軍對抗充分發揮了自己人多,地形熟的優勢,以多打少,暗算偷襲,最初明軍傷亡慘重。
隨後1592年底,明軍總兵李如松率4萬部隊增援北韓,與小西行長在平壤城開戰,小西行長不敵攻城部隊棄城而逃,明軍傷亡七百多人,日軍損失過萬。小西行長在城外被李如松3000部隊伏擊,但是後來日將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率兩萬先鋒軍增援,近三萬日軍包圍了李如松。兩軍交戰6小時後,明軍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軍增援,日軍撤退。
後來日軍糧倉被李如松燒燬,日軍斷糧,北韓水師屢戰屢勝切斷日本補給,豐成秀吉請求議和,另外明軍也不願繼續拖延戰爭接受了議和,但是雙方使臣不通語言,互相欺上瞞下,豐成秀吉輸的不服,第二年又一次發展對朝侵略,日本兵力14萬,大明斬首了一心求和的將領,神宗派軍八萬增援北韓,最初明朝聯軍6000人駐守南原,數日被日攻破,明軍進攻星州谷城,日將毛利秀元部隊因傷亡慘重隨援軍敗走,日軍在和大明作戰中,機動很快,援兵馳援迅速。之後大明再次增兵,兵力達到11萬,後來日本海戰再次敗於北韓,日軍再次斷了補給,日本撤軍7萬人,僅留6萬人防守,再此期間日軍偷襲屢屢得勝。隨後豐成秀吉死了的訊息傳到北韓,日軍開始撤退。
在整場戰爭中,明軍和日軍互有勝負,然日軍兵力長為明軍兩倍,作戰多以守城,偷襲為主,也證明日本戰國名將舊曆戰爭懂得揚長避短,日軍增援移動優勢遠勝明軍。但正面作戰不敵明軍。大明部隊在兩次戰爭中,共計出兵13萬死傷3萬於人,日本出兵30萬人,死傷14萬人。
-
6 # 紙上的宣仔
我之前在“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可以幾乎無傷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這個問題裡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軍事正規化建設。我在那個回答裡認為軍事正規化是戚家軍能夠擊敗倭寇的根本。這個概念放到這個問題裡討論也剛好合適。戰國時代的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相比明朝,軍事正規化程度不足。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綽號都是震天響的,比如鬼石曼子,甲斐之虎,越上之龍,第六天魔王,賤嶽七本槍,日本“張飛”等等,頗有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派頭。就其在北韓與明軍作戰表現來看,其實大多數的大名錶現一般。表現一般倒不是因為這些大名不夠勇敢,武藝不高,而是日本整體軍事水平就是比較低下的。日本的軍隊基於將軍-大名-武士的采邑制度,軍隊不是建設出來的,而是“湊”出來的:家臣A湊100人,家臣B湊300人,家臣C湊500人。。。你要說有個大名有2萬部隊,這是不準確的。萬一那個家臣叛逃了,他的軍事實力立馬就變了。
臨陣倒戈的小早川秀秋。這傢伙被日本網友以壓倒性優勢評為對日本改變最大的人。。。
而且這些湊出來的兵不打仗的時候分屬各自的主公,打仗時才臨時湊到一起,由於各個家臣實力不一樣,兵力也不一樣,那就沒辦法按照伍-兩-卒-旅-師-軍的制度進行編制。如果臨時打亂進行編制,那麼兵兵、兵將之間互不認識,指揮訊號不熟悉,就沒辦法發揮戰鬥力。所以只能以各個小軍閥頭子為單位進行作戰了。這使得日本軍事正規化程度很差,因為從上到下都是軍閥化的組織,自己的兵就是本錢。沒錯,軍事正規化的反面詞就是軍閥化。雖然日本境內遍佈的軍閥有效避免了日本像北韓那樣一爛爛一窩的情況,但是,這些軍閥化軍隊不適合大兵團作戰,因為組織度太低啊。
第一次徵北韓兵力不完全一覽,可見軍團之間人數差別很大,只是按地域臨時編湊的
反映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時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單挑的雕像。軍事正規化越低下的軍隊,普通士兵計程車氣和作戰能力越差,越需要軍官親臨前線帶頭衝鋒。在北韓面對明軍還這麼玩不是找死麼。。
這就是為啥北韓戰場上日軍儘量避免和明軍野戰。哪怕碧蹄館戰役,明軍人數前前後後投入不過5000人,日本超過2萬人,在被合圍的情況下,也能和日本打上幾個時辰,最後李如松還能全身而退。獲取了勝利後日本也不敢主動出擊找明軍野戰。至於第二次登陸北韓,基本上就是明軍以劣勢兵力壓著日本打,最後把日本壓縮到沿海的軍事堡壘中。蔚山之戰加藤清正被圍的甚至差點活活餓死。還好當時明軍還沒有紅夷大炮這樣的神器,轟不塌日方修建的山城。所以打到後來就是僵持。注意,是10萬不到的明軍+北韓聯軍把十幾萬日軍圍在山城裡。。總結一下就是日軍各軍團協同能力太差,導致明軍能夠在戰略上以少打多,戰術上能集中優勢兵力。
日本繪製的反映明軍圍攻日軍山城的繪畫。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明軍騎兵多,一個是被圍的總是日軍。。。
其實連遼東軍嚴格說也離軍事正規化很遠了,比如李如松的往往就是依靠自己培養的精銳的家丁,帶頭衝鋒,起到激勵士氣的作用。不過比起從來就沒正規化過的日軍,還是強那麼一點。
日本的軍事能力低下除了封建軍閥化的影響因素以外,主要是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效應決定的。日本古代幾乎沒有什麼外來的侵略,唯一一次元朝入侵,因為颱風等不利因素很快就敗退了,也沒給日本造成多大影響。所以日本古代的軍事競爭僅限於諸侯之間的爭霸,真正需要真刀真槍打的情況不多。而中國則需要面對來自蒙古,遼東少數民族政權和中南半島的威脅,戰爭烈度更高,所以中國的兵器技術迭代速度比日本快一些。比如宋代就出現能夠打穿雙層鎧甲的神臂弓,和全身遮掩的鐵浮屠,而日本同時代用的還是丸木弓,大鎧這樣的“玩具”。
防護極其不合理的大鎧,“袖”大的像個盾牌,但不貼和手臂,格鬥中很難保護肩膀和手臂,就是一騎討作戰模式的產物
與平安時代同時期的金朝鐵浮屠
一直到戰國時期日本才有了較明顯的軍事進步。大鎧演變為當世具足,防護更加合理。
文筆有限,就寫這樣吧。。。
-
7 # 小院之觀
日本的戰國時代,在其歷史上是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大致列舉一下,最強的三個當然是被稱為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其餘還有,“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日本第一武士”真田信繁,“獨眼龍”伊達政宗,“西國第一智將”毛利元就,“日本張飛”本多忠勝,“鬼石曼子”島津義弘,“鬼加藤”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九鬼嘉隆、小西行長、來島通總等,名氣都很大。
不過這些名將,名頭雖響,卻只是在日本國內廝殺,鮮有對外戰績。很多街頭小混混綽號也叫得震天響,卻只會欺負百姓,那這些名將實力到底如何呢?有一場戰爭成為極好的試金石,這就是大明萬曆年間的三大徵之一,萬曆援朝抗倭戰爭。
萬曆北韓戰爭發生時,豐臣秀吉已經削平各國,一統日本,老一輩的名將很多已不在人世,比如本能寺之變,使得織田信長、明智光秀殞命,上杉謙信早就喝酒喝死了,毛利元就早就病死,還有許多人也已衰老,不再親自領兵。
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戰國中後期湧現出來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將領參加了這場戰爭,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和他手下的本多忠勝等沒有直接參加,其餘的比如奧州獨眼龍伊達政宗、築城名家加藤清正是築城名家、被秀吉贊為“西國無雙”的立花宗茂、還有“鬼島津”島津義弘、“沉默的武將”上杉景勝,從秀吉處獲封‘羽柴’之姓的小早川隆景等都是名將。
這場戰爭,也是日本正規軍隊對陣大明精銳,再也不是倭寇入侵那種級別的小規模戰爭,參戰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日本更是幾乎頃舉國之力,那這種滅國級別的戰爭,日本名將們表現如何呢?
從戰爭整體上看,大致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592年4月-1593年7月。
這一階段,入朝明軍在4萬人左右,統帥是李如松。日本投入了15萬左右,以小早川隆景為主將。李如松先是智取了重鎮平壤,擊潰了據守平壤的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日軍傷亡一萬多人。
隨後在礪石嶺—碧蹄館一線以少擊多,以5500多人的先鋒部隊頂住了4-5萬日軍企圖消滅明軍的戰略企圖並得以全身而退。
明軍表現出的戰鬥力震動了侵朝日軍,使得雙方達成了議和的可能並基本罷兵。從此在雙方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進行了兩年多的議和拉鋸,達成了牛頭不對馬嘴的和議。
和議具體內容就不說了,大致是這樣,日本提出的要求殺A,明朝提出的要求是B,完全不同,精通日語的大明使者沈惟敬卻一口答應了雙方,豐成秀吉和萬曆皇帝都以為對方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實際上卻是沈惟敬欺上瞞下,事情最後敗露,沈惟敬被斬首,豐成秀吉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
1597年2月,日本第二次侵朝,兵力約15萬,明軍以麻貴為總兵官,陸續派兵7萬人左右入朝作戰。
第二次戰爭,明軍打得比較辛苦,與日軍各有勝負。在日軍優勢兵力下,明軍駐守的南原、全州、金州等地都丟失,損兵折將,隨後又在蔚山之戰中先勝後敗,丟失了蔚山。
明廷隨後再次增兵,使得入朝兵力達到了11萬左右,這才在人數上得以與日軍對抗。
兩軍正在相持階段,1598年10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士氣大挫,無心戀戰。
到了11月,日軍開始撤離,明軍抓住此機會追擊,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最後是以露梁海戰一場大戰結束,中朝聯軍在水陸聯合進擊,截擊打算撤退的小西行長部和前來援救的立花宗茂、島津義弘等部。
明軍水師由陳璘提督,指揮鄧子龍、馬文煥、李舜臣等中朝將領,在海上擊敗日本艦隊,陸地上劉綎追擊不止,最終日軍付出慘重傷亡後殘部退回日本。
上面是整場戰爭對抗方面,具體到日本戰國名將個人方面,大致也跟戰爭的走勢類似。小西行長,戰國後期名將,豐臣秀吉心腹大將,被賜姓豐臣,他在第一次戰爭中被任命為第一軍團主將,麾下的第一軍團擔任先鋒,在平壤被李如松擊敗,損兵折將,除了欺負北韓軍,對陣明軍沒有什麼亮眼表現。第二次戰爭中,擔任第二軍團指揮官,戰事之初攻城略地頗為順利,明軍轉入攻勢後小西行長的左路軍無法獨立堅持,撤退到沿海準備回國,但受到明、朝聯軍圍攻,撤退受阻,幸虧島津義弘連同宗義智、立花宗茂等人前去援救,在11月慘烈的露梁海戰後終於得以歸國。
加藤清正,初代熊本藩主,“賤嶽七本槍”之一,綽號“虎加藤”,第一次戰爭中擔任第二軍團指揮官,不過並未與明軍直接交戰。第二次戰爭中擔任第一軍團指揮官,統帥的右路軍是日軍先鋒,在蔚山之戰中,與明軍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加藤清正一度被包圍在斷糧的孤城中十天十夜,隨時都可能兵敗被殺,不過明軍先勝後敗,蔚山最終被毛利秀元和黑田長政解圍,加藤清正僥倖得以保全性命。
島津義弘,戰國名將,九州薩摩大名,人稱“鬼島津”。第一次戰爭中擔任第四軍團指揮官,除了在碧蹄館參與了包圍李如松部明軍的作戰,基本沒有正面與明軍交手。第二次戰爭中,島津義弘擔任第五軍團指揮官,在泗川之戰中,島津義弘人品爆發。明軍董一元部發動對第五軍團的進攻,開始作戰順利,晉州和泗州相繼被攻克,第五軍團損兵折將,大將相良豐賴和川上忠實戰死,島津義弘率殘部固守,眼看就要被趕入大海,明軍為了速勝,調來大將軍炮等重型火器,試圖炮擊日軍,誰知中軍火藥爆炸,島津義弘乘機推進,得以反敗為勝。
到日軍撤退時候,島津義弘的第五軍團負責保護海上航線,掩護了小西行長等撤退,在露梁海戰中損失慘重。
黑田長政,因跟隨豐臣秀吉四處征伐立功成為大名,是福岡藩第一代藩主。第一次戰爭中擔任第三軍團指揮官,基本沒有正面和明軍作戰。第二次戰爭中擔任第三軍團指揮官,從屬於右路軍,在與明將解生遭遇的稷山之戰中被明軍擊敗退卻。重佔稷山後,開始築城防守,直到接到撤退命令。
立花宗茂,戰國著名武將,被秀吉贊為“西國無雙”。第一次戰爭時從屬於小早川隆景的第六軍團,小西行長平壤大敗後,日軍集結到王京打算與明軍決戰,立花宗茂也在其中。27日,立花家的偵察隊在王京以北約12公里的礪石嶺附近發現了明軍偵察部隊查大受所部,立花宗茂急於立功,率本部出擊,在礪石嶺被明軍擊敗,家臣十時但馬守陣亡,立花宗茂敗退到小丸山後,甲冑上掛滿了明軍的箭支。
隨後王京的日軍傾巢而出,在碧蹄館將李如松和祖承訓、查大受等包圍,立花宗茂再次出擊,但日軍絕對優勢兵力之下,仍然讓明軍逃出了包圍圈,立花家勇將十時連久也被明將李如梅一箭射死。第一次戰爭中,立花宗茂表現出了勇氣,但並未對明軍取得什麼戰果,反而損兵折將。
第二次戰爭中,立花宗茂同樣活躍,在兩次蔚山之戰都有表現。在日軍撤退時,立花宗茂連同島津義弘等援救被包圍的小西行長,參加了露梁海戰,最後擔任日軍殿後,最後才撤回日本。
小早川隆景,名將毛利元就之子,豐臣五大老之一。第一次戰爭時擔任第六軍團指揮官,是碧蹄館之戰中的主力,但數萬日軍包圍5500多明軍仍然讓其脫走,實在算不上成功。
來島通總,日本水軍名將。第一次戰爭中負責海上的輸送,被北韓水軍名將李舜臣擊敗並壓制。第二次戰爭中,在鳴梁海戰中又被李舜臣擊敗,來島通總與兄長的居通年陣亡,他是整場戰爭中唯一陣亡的大名。
-
8 # 天蠍讀軍史
就日本現在國土面積來說,拋去北海道的8.3萬平方公里,也就剩下29.5萬平方公里,日本戰國時代令制國具體數量應該是68個,平均每個令制國大勉強能有5000平方公里,他們所謂的戰國時代不過是縣與縣規模之間的爭鬥罷了,說戰爭都不好意思。這個時期的日本武將在我看來根本沒有辦法和明朝相比較。再看明朝萬曆年間,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日本的這些名將的表現真的是差勁!暴露了浮誇之下的平庸,再來看看戰爭資料,第一階段,1592年4月-1593年7月
這一階段,入朝明軍在4萬人左右,統帥是李如松。日本投入了15萬之多,當時是小早川隆景為主將。李如松先是智取了重鎮平壤,擊潰了據守平壤的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日軍傷亡一萬多人。
隨後在礪石嶺一線以少擊多,以5500多人的先鋒部隊頂住了約4-5萬日軍!隨後全身而退!總結,所謂的日本戰國時代的輝煌磅礴、人才輩出不過是日本這個缺少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臆想出來的罷了!
-
9 # 海鏡清
題主指的應該是公元1592—1598年的壬辰戰爭,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壬辰戰爭中的日軍和明軍相比全方位不足,所以在前期的正面對抗中處於下風。但日軍將領戰爭經驗豐富,在後期利用己方擅長的山地築城戰法,防守反擊,使明軍損失慘重。就題主所問,日本這些戰國時代的名將,有幾個還是表現可圈可點的。
前期,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川軍5千。可以看出,明軍主要是九邊鐵騎、浙江戚家軍和四川土司兵三部分,也是當時明軍中最精銳、最能打的部隊。
這三支部隊相對於日軍,各有各的優勢,也有其劣勢。
一、九邊鐵騎
以騎攻步,明軍佔有先天的優勢。但日軍也從來沒有在野戰中被明軍騎兵打崩過,這一方面是因為北韓地形不太適合騎兵,另一方面也可見日軍強悍善戰
(一)騎兵有巨大的衝擊威力,而日軍缺乏騎兵,自然也缺乏對付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因此往往以多打少還處於下風。在碧蹄館之戰中,5千遼東騎兵遭遇日軍第3、第6、第9軍共3萬6千餘人,結果佔兵力絕對優勢的日軍傷亡超過85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佔據參戰兵力優勢的日軍經過苦戰也無法消滅這支僅僅數千人的孤軍,反而自身損失慘重。
(二)明軍鐵騎屬於重騎兵,有頭盔、全身甲、裙甲、鐵臂手,可以說全身鐵裹,防禦力極強。而日本缺鐵,只有少量的高階武士才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竹製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因此明軍一般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日軍,而日軍則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死打傷一名明軍士兵,所以在九邊鐵騎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對手。
(三)中日雙方都裝備大量火器,但日軍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火炮為主,相對於火槍射程遠、威力大。所以在平壤之戰中,明軍大勝日本第1軍,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
二、浙江戚家軍(北韓稱為南兵)
這個不需要贅述,戚家軍本來就是針對倭寇的弱點設計的精銳輕步兵,在山林水澤地帶對日軍有壓制性優勢,以至於朝王請求戚家軍派出教練,為朝打造了一支模仿戚家軍的“三手軍”(“三手”指射手、殺手、炮手)。
三、四川土司兵(北韓稱為劍閣精兵)
由四川參將劉綎率領的土司兵,主要來自石柱、酉陽,“其民俗悍而好鬥,兵馬稱強,間有所調遣,輒踴躍趨赴”,善用刀弩長矛,悍不畏死。
多次受挫後,日軍懾於明軍的野戰能力,退守慶尚東南沿海自蔚山至巨濟間的18處屯墾據點,“構成巨大之灘頭陣地”,戰爭進入慘烈持久的陣地攻堅戰階段。明軍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又過於分散,久攻不下。日軍的主要據點是順天、泗川、蔚山三座倭城,結果明軍一座也沒有打下來。
蔚山之戰明軍潰敗圖
蔚山之戰,進攻日軍堅城的中朝聯軍(明軍3萬6千人,朝軍近1萬人)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北韓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這就是因為日將加藤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打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明軍火炮只打霰彈,是用來對付步騎兵的,對日軍修在高地上的石頭城堡無能為力,所以久攻不下,傷亡慘重。
薩摩藩主島津義弘,泗川一戰中抓住明軍混亂之機果斷出擊獲勝,不過隨後在露梁海戰中慘敗
泗川之戰,2萬6千明軍進攻7千日軍,先是利用大炮攻破日軍老營,但在進攻新寨時卻因大炮突然炸膛,並引起大營火藥庫連番爆炸,全軍登時亂成一片,這時日將島津義弘一看明軍大營發生爆炸,隨即命令日軍出擊,混亂中的明軍大敗,損失約7千餘人。
日本戰國史也是一部城堡攻守史,日軍極為擅長築城和守城,明軍在缺少大炮的情況下難以取勝
只有順天之戰,明軍擊敗了出擊的日軍,但當日軍重新進入堅守狀態後,明軍則一籌莫展,僵持不下。如果不是豐臣秀吉病死,日軍無心再戰而主動撤兵,還不知道戰爭會持續多久。
熊本藩主加藤清正是日軍中表現最傑出的統帥
而撤退過程中,加藤清正採取了疑兵之計使得明軍被小股日軍拖在城下,而日軍主力則撤退回國,要不是中朝水軍及時趕到,這支日軍就會完整地逃走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日軍將領的軍事素養。
-
10 # 開元通寳
日寇將領在北韓戰爭中的表現不算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表現其實又非常好。
。
首先說不好。豐臣秀吉是一個戰略家,他作為信長手下的後起之秀,在信長暴死後迅速脫穎而出,採取打壓結合的方法降伏了各路對手,僅用八年時間就結束了日本百餘年的亂世,靠的一是戰略,二是後勤,最後才是戰鬥。征服過程中打了幾個大敗仗,但並不影響歷史程序。不過這種迅速發家的結果就是根基不穩。侵朝日軍實際上是諸侯聯軍,很多諸侯在幾年前還是豐臣秀吉的敵人,諸侯之間也混戰多年,就連豐臣秀吉自己的家臣中也派系林立,這樣的聯軍,必須有德才兼備,德高望重又值得信賴的人才能整合。然而在北韓戰場上,豐臣秀吉因為年事已高不能親臨指揮,最合適的代表弟弟羽柴秀長又在前幾年先死了,剩下的親戚養子都沒大出息,反倒是以前的對手小早川隆景起到了一定穩定軍心的作用。這樣內部矛盾重重的聯軍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配合不佳的伏筆,後來更導致了決定日本命運的又一次內戰關原合戰和豐臣家的迅速衰落滅亡,以及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
那為什麼又說很好呢?首先是後勤的功力發揮出來了,十幾萬大軍,渡海遠征打了那麼多年,把身為北韓鄰國的大明也耗得脫了層皮。當然,最重要的是諸侯們基本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除了病死的以外,被打死的只有兩個小諸侯,中川秀政是在打獵娛樂的時候被北韓土民偷襲打死,海賊大名來島通總是在鳴梁海戰中被李舜臣打死,也是正面戰場戰死的最高階日寇諸侯,手下只有600人,正如電影鳴梁海戰中演的那樣,來島這個不懂世故的海賊頭其實是被隊友坑死的。其他諸侯都安然撤回國內,大部分參加了後來的關原合戰。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家族的延續往往是比為豐臣秀吉這個暴發戶發動侵略更重要的事。無論小西行長這樣商人出身的將領,還是島津義弘,立花宗茂這樣真正的猛將,明軍一個也沒有打死,只打死了幾個諸侯的家臣,都是無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未能進入信長之野望系列遊戲中近兩千個出場武將的名單,對於我們華人來說實在不足掛齒。因此日本的武將其實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真正的使命,那就是活著回去。
-
11 # 龍69258242
應該說表現的不錯,李如松帶領的軍隊經驗豐富,與蒙古人多次交戰實力強悍。但是日本人因為北韓的地理環境類似日本,適應那種環境的作戰。而且日本計程車兵吃苦耐勞能忍受食物匱乏的北韓半島生存環境。日本將領也都是經歷戰國時代的洗禮,擁有比較高的戰術素養。他們的火槍技術領先於明軍,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優點對抗明軍並取得了一些戰績。所以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雖然日軍的作戰能力低於中國軍隊,但是透過防守策略揚長避短還是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實力。萬曆皇帝積累下來的家當消耗了不少,最後是國力加上明軍的作戰能力耗死了日軍。
可能有人會罵我稱讚對手就是貶低自己,但是作為客觀的角度看。我們永遠不能小看任何一個對手,這回讓自己變得自大會吃虧的。就像李如松碧蹄館之敗就是過於輕視對手造成的。
-
12 # 淡了的鴻雁
所謂的日本戰國名將在日本呼風喚雨,人五人六,個個好像天神下凡,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可是,記住,這些所謂名將只在日本本土強悍,在北韓人面前強大。在強大的大明關寧鐵騎面前,都不堪一擊,凶神惡煞的魔鬼變成萌寶寶,要麼看到明軍落風而逃,要麼躲在堅城厚牆裡龜縮不敢露頭,真正意義的中日大戰沒有幾場。
首先戰國第一名將豐臣秀吉,狂妄愚昧,妄自尊大,認為當時的大明王朝不堪一擊,他能打敗並佔領大明,然後吞併印度,侵佔亞洲。事實勝於雄辯,在強大的明軍面前,仗打了十年,消耗大量金錢和人力,死傷慘重,間接造成豐臣政權最終滅亡,豐臣秀吉憤悶而死。
豐臣秀吉最牛逼的名將加藤正清,被日本吹成戰神,一路向西打到鴨綠江邊,差點活捉北韓國王,是日軍最強悍的部隊。這等精銳之師在李如松的關寧鐵騎面前,如亂刀切菜,節節敗退,再加上觸怒石田三成,進讒言豐臣秀吉,大怒,早早退出北韓戰場。後來雖說又參加了戰場,不過敗多勝少,灰溜溜的敗回日本。
鬼子曼的島津正弘號稱日本第一名將,確實給明軍帶來大麻煩,幾次利用明軍的驕傲和粗心,僥倖大勝明軍,是明軍最頭疼的日寇。不過獨木難支,島津正弘的區域性強悍拯救不了日軍的敗局,加上豐臣秀吉的猝死,此時日軍已無戰心,明軍差點全殲島津正弘全軍。
幾乎所有的戰國名將都參加北韓戰爭,比如伊達政宗,立花正茂,黑田官兵衛等等,被大河劇吹成天下無敵的戰神,在北韓戰爭中,被明軍打得滿地找牙,像是孫子大氣不敢出。
-
13 # 井伊萬千代
事實證明,猴子和他手下的大部分都只是縣長、鎮長水平……村長就有點黑了。
整個兩次戰役,比較活躍的也就只有加藤清正、島津義弘了,西國無雙算是比較勇,但是損失也極大。絕大部分情況下,日軍即使在優勢兵力下,也不太敢跟明軍野戰,因為除了騎兵上的劣勢,重火力上的差距使得日軍根本無法跟明軍正面對抗,大多數情況下日軍都會選擇籠城。
事實證明,歷史上所有漢人王朝統治下,三島之國跟泱泱中國無論是將領水平,兵員素質,作戰藝術上都不是一個檔次的。
-
14 # 錦鯉好吃
日本這些所謂名將,還不如三流名將李舜臣,李舜臣換算到日本人比較熟悉的三國裡,最多也就是華雄這個檔次吧,其他的你自己換算下
-
15 # 相反的切入點
日本人很抗揍,北韓戰爭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非常大。明軍善用陣型,戰術,兵法。但是日本人沒有,基本表現都是正面剛。也的虧日本一心惦記著北韓,如果像倭寇一樣直接沿海登陸就麻煩了。
回覆列表
萬曆北韓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公元1592 - 1598年)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此時的大明王朝剛經歷了張劇照改革,國庫充盈,但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消極怠政,朝內大臣黨爭不斷。而北韓此時處於李氏王朝時期,天下承平日久,政治和軍隊日趨腐敗。
而日本,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於1590年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後,豐臣秀吉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便開始對外擴張,而北韓的日漸衰退,這恰好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侵略機會。
這場戰爭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了日本,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地盤的分配不均而帶來的不滿,同時也是為了削弱各個諸侯的實力。決定向外侵略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國土。 1592年3月,豐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集結了九個軍團共20萬人,準備渡海進攻北韓。
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豐臣秀吉便以北韓拒絕攻明為藉口,在4月便展開了對北韓的入侵。
戰爭初期,日本軍隊勢如破竹,僅一個月北韓國都便淪陷,北韓國王李昖被驅逐。作為當時北韓的宗主國,明朝立即派出遼東鐵騎2000人趕往救援,由於糧草不繼,軍情不實,再加上指揮權不專一等問題,初戰不利,隨後明朝開始增援。
一個月後,在遼東集結號稱四萬大軍,李如松統領,奔赴北韓作戰。平壤之戰日軍大敗,而後海戰又經歷三次大敗,閒山島海戰更是將日軍61艘戰船全殲,日軍逼補給線被切斷,於是在1953年10月,日本派小西如安與明朝使者一道去北京,與明朝議和。
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到此結束。
然而,僅僅一年多之後,豐臣秀吉依舊賊心不死,便再一次發兵侵略北韓。
當時有九個陸軍軍團共計14萬人,5個水師部隊共計7200人,兩路發兵,兵攻北韓。
而所謂的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都赫赫在列,譬如加藤清正任第一軍總指揮,小西行長任第二軍總指揮,等等。
而此時的明朝議定再次援朝徵日,調集4萬軍隊由總督邢玠率領開赴北韓,而後不斷增兵至7萬。雖然初期戰況不利,但是隨著明朝的不斷增兵,很快扭轉了局勢。
1598年8月,61歲的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病逝於大阪。據說,他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快把我北韓的15萬大軍撤回來!莫使他們做了海外野鬼!”
豐臣秀吉死後,日軍士氣因而受挫,開始準備撤退。
當然,想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朝海軍,露梁海戰,打得日軍倉皇逃離,帶來的700艘戰艦,只剩下了50艘,打出了中華赫赫天威。打得野心勃勃的日本,又乖乖在日本島上龜縮了三百年。
萬曆北韓戰爭,歷時七年之久,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失敗而結束。雖然此戰處於明朝中後期,也並沒有名將流傳於世,那也是和中國歷史上相比較的,在李廣難封的國度裡,率領幾萬人擊敗倭寇這樣的“小事”,名聲不顯倒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那些所謂的日軍名將們還是給明軍造成了不少麻煩,前後七年戰鬥,才贏得勝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