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裝個渦輪出氣

    這裡面原因很複雜,戰場之上情況瞬息萬變,沒有一成不變,無論用計謀或者戰術,都需要根據戰場情況變化來變化,這就很考校為將者的能力了。韓信和馬謖的背水之戰,簡單的說就是韓信在戰前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詳細的瞭解了敵我狀況,對戰場走勢做了很詳致的分析,做到了心中有數才放手一搏。而馬謖倉促迎戰,並沒有進行細緻的戰前分析和準備,對敵人也不瞭解透徹,失敗是必然的。

  • 2 # 古河洋橋

    因為馬謖打仗只會紙上談兵,倫語言:誦詩三百,放之於政,不理,再多何用!?書讀的再多,不會在實際當中運用,就是兩腳書櫥!韓信瞭解自己計程車卒和對手!馬謖高看了自己的才能和士卒,還低估了司馬懿!

  • 3 # 鴻雁長飛146

    太簡單了!

    首先韓信是背水一戰,而馬謖不是。馬謖是上山聚守。想憑藉居高臨下勝敵。

    介紹一下韓信滅趙,趙統帥陳餘輕敵,放棄井陘口天險,與韓信軍正面交鋒,韓信背水列陣,與陳餘軍交戰,漢軍被趕下水,退無可退只可翻身死戰,陳餘軍不可勝,而韓信另派2000人馬帶漢軍旗幟,繞道陳餘軍後,將其營壘全換成漢軍旗幟,陳餘軍回營看到旗幟都變了,以為自家營地已被佔領,頓時大亂,韓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馬謖就太窩囊了,諸葛讓他守街亭,本來人馬武器裝備配備都十分到位,就算打輸了也不至於這麼窩囊的輸,究其原因,就是上山困守,山勢是險,可是沒有水源,四面一包圍,斷其山下水源,沒等開打就輸了。而且趕上了五子良將之張郃,哪裡還有翻盤的機會!

    知道為啥馬謖輸而韓信贏了吧!

  • 4 # 大飛熊騎士

    韓信的背水一戰和馬謖的背水一戰區別可大了。

    首先,韓信攻打趙國,屬於進攻的一方。進攻方最怕的是敵人堅壁自守,不能速戰速決。畢竟涉及了糧草問題。所以,韓信派間諜打探到趙王歇不用李左車堅守和奇兵之謀,大喜過望,於是放心大膽的前進。

    (韓信)

    而蜀漢呢?諸葛亮雖然作為進攻的一方,馬謖擔任卻是防守任務。馬謖第一次帶兵,是很想表現的,他也是深讀兵法,知道居高臨下的優勢,於是上了南山防守。馬謖放棄城舍和水源,相當於放棄了節節防守的縱深,軍隊上山,又人馬驚擾的,這屬於亂動了。所以,馬謖一開始就犯了兵家大忌。

    (背水一戰)

    再說“背水一戰”,背水一戰就是要讓士兵沒有退路下,激發士兵殊死抵抗的戰鬥力。當趙國大將陳餘聽說韓信背水為陣,笑韓信不留後路,自取滅亡。但是韓信真沒留後路嗎?其實韓信留了一手,他派二千輕騎,帶著旗幟,等趙軍傾巢而出,就奪了趙軍老巢。那麼即使韓信的背水一戰敗了,趙軍回營,一樣驚慌失措。所以,韓信留了後招,也是殺招。結果,趙軍被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漢軍擊敗,又回不了營,最後只能一戰敗亡。

    馬謖放棄水源和城舍,上了南山,是真的沒有後手了。馬謖作為防守一方,完全可以節節抵抗張郃的進攻,或者依託南山和城舍作為犄角之勢,然後耗到諸葛亮的大軍到來。只可惜,經驗豐富的張郃一到戰場,不急著和馬謖決戰,而是斷了水源,這時“背水一戰”已經徹底沒有意義了,蜀漢等於要面對魏軍和口渴兩個大敵。所以,張郃一進攻驚惶,沒有士氣的蜀漢軍隊,馬謖只能大敗而逃,斷送了第一次北伐。

  • 5 # 宋洋一宋邦文

    韓信二萬兵不精,長奔趙國十疲憊。主力已備(劉項去),生死已是兩茫茫。背水一戰用計定拋物棄甲亂趙心。"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二千精兵襲趙營,偷樑換旗誤陳餘。趙兵誤認本營破,未想半路又被俘。背水一戰求生望,對趙一搏只能成。誰知陳軍太狂輕,多位謀士階下囚。韓信多計捆陳餘,兩萬突破二十萬。再說馬謖失街亭,自大親高眼無人。不用計謀反誤計(諸葛孔明計),小看司馬懿張合。亂離崗位責自負,殺你馬謖立軍威,生死關頭聽指揮,一略多計空城揚。

  • 6 # 史書上冬眠的蛇

    可以說,兩件事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兩場戰鬥在某個軍事策略的點上有所契合,但整體的作戰方式,作戰理念尤其是作戰目的完全不同,不可做深入對比,但是透過簡單的比較,我們也能看出軍事作戰中什麼是智,什麼是愚。

    先說韓信伐趙。韓信的目的很務實,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一切資源擊敗陳餘,滅亡趙國。當時他手上有一萬人左右,除了兩千精騎外,剩下的七八千都是老弱殘兵。而陳餘有兵二十萬,雖然算不上精兵,但是比韓信的隊伍強大太多,而且韓信還是攻,人家陳餘守,如果不出奇兵,是沒有勝利的可能的。

    韓信能勝,就在於情報工作做得好,外加陳餘的愚蠢。陳餘有個謀臣李左車,在戰前就分析的很清楚,韓信弱師遠征,極其疲憊,帶的糧食還少,只要謹守城池,不出十日,韓信糧食吃完,軍心渙散,那時只需輕輕打擊他,他的首級就會獻上來。但是陳餘認為自己兵多實力大,怎麼能當縮頭烏龜,太沒面子,一定要出城幹韓信!

    看到沒,什麼叫愚蠢,這就是!戰爭,孫子說得很清楚: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比生命還重要的事,在陳餘那成了面子事,他不死誰死?

    我們現在無從知道陳餘的想法韓信怎麼獲悉的,但韓信到底是知道了,間諜工作做的到位啊!於是乎,為陳餘的面子精心打造的假象就出現在陳餘面前!韓信把七八千老弱佈置在河水之前,讓他們背水,不過你不要以為韓信真的要背水一戰,傻子才會這麼幹,這不過是吸引陳餘主力的誘餌!真正的主力是那兩千精騎,他們將在陳餘率主力出來後,偷襲城池,間諜都這麼到位,找幾個內應開啟城門更不是難事!

    所有的軍事安排都這麼的完美,源於韓信對整個戰役的務實!戰爭就是打現實,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勝就是勝,敗就是敗,非常直接!結果是陳餘一出城,城就丟了,軍心首先瓦解了,韓信那些弱兵要是真較量,早下河餵魚了,但是對付一群喪失鬥志,只想著城裡自己的嬌妻美妾和財產計程車兵,那就是看瓜切菜般容易了。戰爭最終斗的還是士氣。

    我們再來看馬謖守街亭。街亭是中原通向隴右四郡的必經要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雖說這裡並沒有什麼成型的防禦,但是簡單的城寨還是有的,即便沒有,也可以臨時搭建一個。馬謖的任務不是攻,而是守,但他首先就沒明確這個任務的核心內容。要想守住街亭,最主要的是生存下來,其次才是位置選擇。

    有經驗的老將軍一般都會選擇有水源的地方安營紮寨,與敵做長久之爭。但馬謖認為應該上山,佔據有利地形,即便遭到魏軍圍困,也可以衝下來擊潰他們,進可攻退可守。想的到是不錯,但是隻能在書上顯擺顯擺,試問,你要是衝下來了,魏軍不選擇跟你在山坡打鬥,而在平地上,你還有什麼優勢?

    馬謖作為一個熟讀兵書案例的人,怎麼會看不出這些問題呢?不,他自己細分析是能弄清楚的,倒黴就倒黴在旁邊真有個老將軍王平!王平就想在路中央安城寨駐守,馬謖心高氣傲,不可一世,感覺要是採納了王平的意見,顯得自己低了,為了面子,就要在沒有水源的山上紮寨,愛咋咋地!

    俗話說,不作死不會死,魏軍來了一看,胃液差點都笑出來,二話不說,圍起來吧。人不喝水只能撐三天,但實際上也就一天時間,真耗三天,你連火柴棍都拿不起來了,怎麼打仗?所以能夠駐守的時間被你自己鎖定在一天之內,魏軍在山下樂得其所,就等著你們下山送死,才不會往上衝,你這安排等於是給魏軍節省了糧食,還節省人力,給大自然節省水。

    結果不言而喻,蜀軍死傷無數,敗逃而去,王平跑了就跑了,你馬謖還有臉跑,誰要是你,早一頭撞死在路邊了,那還用說?人家打仗目的是為了贏,你的目的是為了牛叉,這回牛大了,舔臉回去讓諸葛亮砍了。

    綜上,背水之戰只是軍事策略的一種,務實爭勝的人懂得利用他來贏得勝利,要面子,耍大牌的人只能靠他來給自己掘墓,所以不管大戰小戰,只要涉及到戰爭還是嚴謹點的好,要不命丟了還得為天下笑。

  • 7 # 楚狂接與

    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亡地而後存”。

    古有兵仙韓信背水一戰大敗趙軍,也有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鼓作氣殲滅秦軍的戰例。

    但更多的時候“背水一戰”這種違背軍事常識的操作往往會帶來失敗的結局,演義中馬謖失街亭山上結陣也是想走韓信的路子,用絕境激勵士卒,但是卻被用兵老道的張郃抓住弱點,痛失戰略要地。

    這裡就不說為什麼“背水一戰”馬謖失敗了,單說說韓信為什麼能死中求生的原因。

    一、將帥的威望和統御力

    韓信在與趙國大戰之前剛剛滅掉了代國,並且之前暗度陳倉更是威震三秦大地。百戰百勝的威名廣泛被士卒傳唱,讓士兵對於韓信的軍事命令十分信任,就算韓信讓他們身陷絕境,士卒也相信韓信能帶他們死裡求生。

    另外韓信練兵能力一流,對戰趙軍的主力並非之前他統領平定三秦的漢軍,而是從代地徵召的新兵。韓信重新訓練了他們,並以此為主力征伐趙國。這支軍隊就是韓信組建並親自指揮的,他在軍中的威望可想而知。

    正是這樣威望保證了在戰鬥的危急關頭這支部隊能始終堅守住趙軍的衝擊,堅信韓信能給他們帶來勝利。

    二、兵源地好

    之前說過韓信統領的這支部隊是就地徵召的,代地民風彪悍尚武。在絕境中這股悍勇被激發了出來,爆發了極強的戰鬥力。代地軍隊個人悍勇,但是新軍剛建成紀律性略差也是韓信為什麼要背水一戰把士卒逼到絕境來驅使士卒奮戰的緣由。

    兵源質量可以說決定了一支軍隊的高度,如果兵源不好,就是名將也沒什麼辦法。比如戚繼光為什麼要用義烏兵。榆林也有自古秦兵耐苦戰的說法。所以優秀的兵源也是韓信敢用險招的原因之一。

    三、對手的失誤

    韓信先前做偵查的時候並沒準備用主力背水一戰,騎軍偷襲營寨的計策。但是當他發現趙軍沒有用李作車的謀略堅守,而是以陳餘為主帥大軍盡出以抗漢軍時,韓信敏銳的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戰機。親自誘敵,引趙軍到達預設陣地後,有用背水之陣激勵士卒奮戰,並且早早預設騎軍直搗中軍營寨,讓敵方主力無歸路。一環扣一環的計策讓趙軍大敗虧輸。

    所以兵仙韓信能背水一戰而勝原因就在於此了。

  • 8 # 奕天讀歷史

    韓信的背水一戰能夠成功,是因為韓信為了背水,提前做了很多功課,特別是伏兵奇襲擾亂敵軍,讓趙軍大亂的部署,非常關鍵。

    馬謖的背水一戰,只效仿了一個皮毛。馬謖僅僅是依據地形,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後生,卻從沒有考慮過對手有什麼特點,會怎麼對付他,紮營地的不利因素是什麼。馬謖考慮不周全,失敗也就是必然了。

    我們來看看韓信為了“背水一戰”,都進行了哪些部署,以及作戰的具體過程就知道韓信為什麼可以成功了。

    1、漢趙兵力3萬對20萬,尚可以一戰。如果韓信僅有數千人,還背水什麼呀,出擊就被包圍滅掉了,直接打道回府就行了,不用打了。

    2、對手陳餘因循守舊,驕傲自大,輕視韓信的3萬漢軍。這個很關鍵,如果對方不輕敵,20萬硬拼3萬,怎麼打也都能把3萬軍隊幹掉。

    3、韓信做好了情報工作,透過細作探知陳餘並沒有聽取李左車分兵包圍韓信的計策,而是驕傲自大,認為20萬大軍贏定了韓信3萬大軍。這讓韓信有把握引誘趙軍全軍出營。

    4、兵分3路,分頭行動。韓信派2000輕騎兵,帶上赤旗,等趙軍被誘出大營後,將漢軍的赤色旗幟插滿趙營,讓趙軍誤以為營寨被劫,發生混亂。而韓信自帶1萬士兵,到趙營挑戰,引誘趙軍出營決戰。剩餘的軍隊全部在依水而建的營寨中,依託營寨,作為背水一戰的主力。

    5、韓信佯敗誘敵出營。韓信先跟趙軍激戰多時,然後才假裝不支,丟下儀仗、旌旗等狼狽的逃往水邊營寨。還故意裝作跑的比較慢,營寨門還未關閉就讓趙軍追上,並進入營寨廝殺。

    6、背水一戰,誘全部趙軍出營。漢軍在營寨內其實並未和趙軍全力死戰,而是和趙軍周旋,讓趙軍覺得漢軍很狼狽,已經完敗。而趙軍進入營寨計程車兵,也開始搶掠財物為主,漢軍有壓力,但是還可以承受。陳餘本來就認為韓信不堪一擊,此時非常確信韓信已經敗了,趙軍大營的其餘士兵也都傾巢而出,跑到韓信大營來搶戰利品。

    7、更旗易幟,韓信2000騎兵佔領趙軍大營,並更換了全部大旗。此時,背水的漢軍因為沒有退路,只能在大寨中跟趙軍拼殺、周旋,時間一長,趙軍發現無法徹底殲滅漢軍,又搶奪了許多財物,於是收兵回營。但是,在路上趙軍突然發現自家的大營插滿了漢軍旗幟,以為營寨被劫了,震驚大亂。背水的漢軍主力和2000騎兵,趁機夾擊趙軍,趙軍大敗,死傷無數。

    這其實是韓信跟陳餘打的一場知己知彼的心理戰,韓信透過多種方式,最終達到了讓趙軍自亂的效果,進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再看馬謖呢,只管把將士置之死地了,似乎是佔據了地利,卻毫不考慮具體的作戰細節,比如王平諫言的水源問題,也不考慮自己的對手是一個什麼樣的將領。

    張郃作為曹魏名將,當然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戰術,直接把馬謖圍在了山頂,圍而不戰。魏軍只要守住山下包圍馬謖的營寨就可以了。時間一長,馬謖在缺水斷糧之後,只能“背水一戰”了。而魏軍卻是悠然自得的包圍著蜀軍,魏軍戰鬥意志和戰爭目標俱在,根本不會亂,馬謖也只能面對失敗的結局了。

  • 9 # 狼眼視界

    核心在於,馬謖那不叫背水一戰,哥,,,那是缺水一戰;韓信的背水一戰只是沒有了退路但是有活路,馬謖即斷了自己的退路,也斷了自己的活路(沒水源),完全不是一回事。

  • 10 # 蘇沉船

    道理很簡單,戰爭是相當複雜的過程,不可能靠單一的策略打贏。後人把戰役總結為背水一戰,不等於韓信只用了一張牌。就好比棋牌遊戲一樣,雙方都有大致相若的牌,但是透過組合打法可以獲取勝利。

    韓信在井陘之戰使用了背水一戰、示弱於敵、以逸待勞、掛地難返、出奇制勝等多樣組合技能,以完全準備迎戰敵人,出色的軍事家都有多個技能,從來不只用一招,他們會在戰爭中用多種組合招取勝。這裡也糾正一下馬謖沒有背水一戰,他是舍水上山紮營,以居高臨下之勢作戰。

    韓信於戰前給自己選的戰場是死地,充分發揮士兵的戰鬥意志。同時陳餘處於掛地,《孫子》言:“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韓信背水列陣,戰場有營壘為輔進行防守,敵人二十萬大軍卻被夾在難以往返的山道里,只能排隊向韓信進攻,沒法發揮兵力優勢,一旦戰事陷入僵局,趙軍就會士氣衰弱,想要撤退困難,繼續進攻也困難,指揮官就陷入選擇難題中,韓信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死守就已經贏了一半。

    這時韓信安插在趙軍側翼的伏兵就出現,在高山上插上漢軍旗幟,儘管兵力不足以對趙軍形成威脅,但趙軍根本沒法知道山上有多少漢軍,就只能軍心大亂,在進退不得的形勢中就形成潰敗。韓信就趁對方敗勢出現後進行反擊作戰。這些作戰原則在《孫子兵法》都有提及,打仗並非不能紙上談兵,主要還是能否觀察清楚戰場形勢,應時改變戰術,兵法只教人在不同形勢使用不同的打法,絕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

    兵不貴久戰,韓信先選好戰場佈陣,陳餘受敵人誘惑進攻,就屬於敵無備狀態。陳餘猛攻韓信不勝,失去了銳氣,就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這時陳餘也許繼續打也能打贏,問題是看著敵人就那點兵力,有力使不上勁,就是攻不破敵方陣營,陳餘已沒法判斷能不能打下去,也沒法壓制住潰散的軍心。

    馬謖以居高臨下,以逸待勞,這確實符合兵法的原則,張郃強行進攻肯定會吃虧。但馬謖沒有妥善觀察戰場形勢,馬謖的任務是阻擋張郃去增援天水,只要阻敵越久越有利,他判斷張郃應該會急著進攻。沒想到張郃大軍抵達戰場後沒即刻進攻,而是先探查周邊形勢,發現馬謖的水源在山下,就派兵截斷水源,馬謖頓時軍心大亂。

    馬謖使用的是【處山之軍】這一種戰術,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居高佈陣,讓敵人仰攻,是很好的防禦陣形。又言:“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馬謖的問題在於沒看後一段:“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養生而處實指就是方便軍隊生活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算是養生處實。

    這樣一來張郃就反客為主,馬謖若不選擇撤退就主動出擊跟張郃作戰,兩者都正中張郃下懷。前者肯定跑不過騎兵,要被追著打,後者失去了營壘優勢,在野戰也打不過對方這麼多兵力。

    按《資治通鑑》編輯馬謖的行為應當是:“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當年夏侯淵被斬殺於定軍山下,曹軍潰敗時就臨時推舉張郃為主帥,他後撤遠水列陣,頓時把劉備逼著不敢繼續追擊,是相當擅長利用地形作戰的一位將領。

    張郃破解馬謖的佈陣,用了【虛實之反客為主】:”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馬謖率先抵達戰場佈陣,佔據有利地形,而張郃軍千里馳援,較馬謖軍更為疲憊,對馬謖進行強攻會很吃虧。故而他找到使馬謖軍疲憊飢渴的辦法,讓馬謖不得不放棄有利陣勢,主動與張郃交戰。由於史書寫的很籠統,馬謖不一定是完全斷水才與張郃交戰,可能敵人截斷水源一事讓他處於戰場被動,就已經開始跟張郃交戰。

    孫子對此有句結論:“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變篇》是《孫子》中很短的一篇,說的概念很籠統,但是有經驗的將軍應該都能體會,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需要有很強的判斷力來確認自己現在的形勢,順應時局作出戰術更變。

    總的來講,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紙上軍事家就已不能斷章取義。要結合整部兵書中的作戰原則來進行部署,兵書理論有的講的是戰術,有的講的是如何判斷戰場形勢,有的講的是軍隊狀態,各篇章的理論需要互相結合。

    麻將、牌九、撲克就那麼些固定幾副牌,但就是能透過同樣的牌進行不同的組合,形成多種取勝的打法,何況戰爭更加的複雜。歷史上一些名將取勝可能用過同樣的牌,但是戰場形成的局勢截然不同,無法全部相提並論,抓重點不探討細節的人,往往死的比較快。

  • 11 # 人生若只如初見

    馬謖第一次帶兵,是很想表現的,他也是深讀兵法,知道居高臨下的優勢,於是上了南山防守。馬謖放棄城舍和水源,相當於放棄了節節防守的縱深,軍隊上山,又人馬驚擾的,這屬於亂動了。所以,馬謖一開始就犯了兵家大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大夫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