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物書畫

    在先秦時期人一出生,長輩會先給他起一個名。這個名,長輩父母叫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同輩發小也叫)。一直長到二十歲,行冠禮,就代表成人了。而且這時候自己同輩的也都長大了,甚至晚輩都長大了。自己出門辦事也要獨當一面了,此時習俗為了表示對成人的尊重,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一般會由長輩(包括父母、師長、官長等)給他取一個字。那麼以後大家都會稱他的字,而非以前的名。後來也有自己給自己取字的,那就顯得不太謙虛了,就好像自己要別人尊重自己一樣,所以這種情況也比較少。

    但是在家裡長輩稱名成習慣了,一般還會叫下去。所以這到後來成了一種是否尊重對方的一種形式。家中長輩(很多時候非直系長輩也是要稱字的),師長,官長——當然包括最大的官長和家長——王侯等,都可以叫這個人的名字。其餘的人一般都要稱字,若非則是不尊重。直呼對方的名,就是代表著你是我的兒子,你是我的學生徒弟,你是我的下級乃至子民。於人是不尊重,於己也顯得太過狂妄,有失風度。所以有時即使雙方有仇怨,也是要稱對方的字,這樣顯得自己有修養。所以,馬超控訴曹操暴行的時候,也只是說:“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也即某位滿嘴跑火車的名師所謂的:孟德殺我全家)。

    而由於一般家裡親人稱名,字是是外面人叫的,所以又稱表字。這表字起的時候,一般都有講究。大都是和原來的名,或形,或音,或義,大都有所聯絡,其本意就是雖然起了表字,但也讓人能夠“聞字而知名”,能夠所有聯想,迅速記住。

    有的雖然名和字沒聯絡,但和姓氏排行等有聯絡,也是一個不錯選擇。比如管夷吾字仲,大家一看,哦就是管家的二小子嘛,比如劉邦字季,大家一看,哦就是劉家的老么嘛,比如舒慶春字舍予,哦這是舒家的那個孩子。但這種情況在先秦很少見。一般都是取字的時候,就名去找,而且大都是從義上去附和,音形間或有之。

    西周早些時期,取的字會有一個核心字,字前加一個排行,字後加一個美辭來修飾。如詩經 《詩經·大雅·烝民》 裡說:“ 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是樊姓始祖樊侯的字。仲是排行,山是本字,甫(亦作父)是美辭。而在人年輕的時候,一般不稱排行,簡稱為“山甫”。等人老了,一般過了五十歲,就會稱排行而省美辭,稱仲山。我想可能是年輕的時候,弟兄們都在,稱不稱排行無所謂,到老了有些弟兄可能已經過世,這時候稱上排行,去掉美辭,是讓後輩人知道自己還有其他的兄弟,莫要忘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了,孔子名丘,字仲尼。但偶爾會有人稱他為尼父,其實他完整的字的稱呼是,仲尼父。

    到了春秋時期,“子”開始流行,表示美稱,於是人們的表字裡面大量出現了“子”這個襯字。比如孔子的弟子,幾乎都字子什麼,顏回字子淵,曾點字子皙,等等。但有時這個襯字是可以省略的,所以他們也被稱作顏淵、曾皙。

    當然,在先秦已經有兩個本字的字,如祁奚字黃羊(奚為奴隸,表示卑賤,黃為金色是為貴,羊為祭祀之畜是為貴)。不過大多數的字還是“一實一虛”。而且先秦的記錄習慣是先字後名,姓常不提,如孫叔敖不姓孫,其實是姓蒍,名敖,字孫叔(敖同傲,孫通遜,是反義,叔為排行),孟明視,也不姓孟,其實是姓百里,名視,字孟明(視、明,相因,孟為排行)。

    這裡也順便說下排行吧,一般是伯仲叔季,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是最小,仲和季之間都是叔。孟也是老大,但伯是嫡長,孟是庶長。

    既然順便了,也順便說下為什麼有的人字,有的人沒有字。一般貴族士人有成人加冠禮的,才會有字,加了冠就能任職任事——後來的簪纓,其實都是冠飾,簪為文,纓為武。而一般的平民庶民是沒有這種冠禮的,他們成年的時候,就用一塊黑粗布把頭髮一盤一包了事,所以這些平頭百姓就叫做黔首,也即用黑巾包頭的人。黔首沒有冠禮,自然無所謂字。

    當然還有一種人,一般也沒有字。就是非開國的皇帝、王。他們本身已經異常尊貴,只能用身份的稱呼,非但名不能叫,連稱字也顯得不恭敬,只能用更加尊敬的稱呼來稱謂。比如,裴注三國志裡引了一條材料,說劉備對馬超很是親厚,馬超與劉備相談常稱劉備的字即玄德。關羽聽說之後,十分惱怒,對劉備說,我要殺了他。裴松之駁斥了這個材料,說既然劉備對馬超那麼好,馬超又不是傻子,對君主自然不會稱字,那樣是不恭敬的。同時我們就可以看出,至少是三國開始,皇帝的字幾乎沒有意義了,那麼幹脆就別起了,或者有也沒有流傳下來。

    好了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名和字到底常見有那些聯絡。我們上面說了,一般有字取名形,取名音,取名義,三種情況。

    一、取形。如錢侗字同人,此為拆字。取形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字就取名,或者名的一個字,如孟浩字浩然,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甚至李神符,字神符——大家都一起叫我的名,我不生氣的啊,就是這麼隨和。

    二、取音。 如楊統字仲通, 張士遜字順之(古時遜和順音是相近的) 。

    當然最常見還是第三種,取義。這種形式又大體可以分為五類相近取義、相類取義、相反取義、相關取義、相因取義五種形式。前三種比較好理解,略去不表,這裡說一下相關取義和相因取義。

    相關取義,即名和字聯絡起來,有相關意義(包括用典)。如孔丘字仲尼,即當地有尼丘山;司馬耕字子牛,牛是耕地的;趙雲字子龍,龍常隱於雲中……包括以上提到的李商隱字義山,似也可歸入到此類中。

    相因取義,就是最難以琢磨的,主觀性比較強,往往繞好幾個圈讓人迷迷糊糊的。比如公良孺字子正,言孺子之教當正等等,似乎已經失去了聞字而知名的原意,但在歷史並不乏見。

    而且很多時候,幾種形式同時用。仔細找才能想見,如以上說的祁黃羊,還有比如張良字子房(王良是一個星星名字,房宿是一組星星的名字,王良屬於房)。

    當然還有的人的名和字的確是沒有關係的。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我這裡舉幾種,絕對不是全部。第一種,是某些少數民族的人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知道要有字,所以就隨便起了,也無甚聯絡,或者用些譯音即使有聯絡,我們也不清楚。如賀拔嶽字阿斗泥(鮮卑人)、完顏婁室字斡裡衍(女真人)、耶律宗真,字夷不堇(契丹人) 。

    第二種,父母對孩子期許,超過了名和字聯絡的習俗。比如李靖字藥師,就是他父親信了佛,把他們兄弟的字都叫做一些和佛教有關的字。他哥哥叫藥王,佛教有藥王佛和藥師佛,弟弟叫客師,也是佛教裡面的稱呼。

    再有宋代詞人賀鑄,字方回。由於他早年喪父,家室貧寒,可能是母親給他取的字。方回——是一個守護民宅的神仙的名字。有傳說在門上寫上方回兩字,就能保護門戶不受侵害。可能是他母親期望他能早些能立起門戶,守護住整個家庭。當然也許是我對字上的研究不足,也許鑄和方回還有聯絡,我沒注意到,若是請知者垂教,不勝感激。

    第三,就是同一家族中的同一輩人,按照一定的排行規則取字,比如唐朝如裴行儉、裴行儼兄弟,薛萬徹、薛萬備、薛萬鈞、薛萬淑等等,有時候為了遷就這個規矩,有的只好放棄和名相聯絡這個習俗,比如北魏於祚兄弟三人的名和字,於祚字萬年、於忠字千年、於景字百年。老大的字取福祚萬年之意,老二跟老三跟著萬年走,就不管自己的名了。

    總之有聯絡的名和字也就那麼幾種聯絡,沒有聯絡的卻各有其原因,不可盡述。限於自身能力只能泛泛而談。

  • 2 # 唐王子安

    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產生和使用環境不同。

    “名”又叫“本名”。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 3 # 不睡的慕蘇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1、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2、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3、“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 4 # 王庶文講壇

    中國古人的名與今天是一樣的,代表的是在社會群體裡的個人符號。我們現在已經沒有用“字號”的習慣。古人名士名,字是字,是分開的,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

    “字”是“名”的補充,互為表裡,所以“字”又叫做“表字”,同為個人在群體的個人符號。在古人看來“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一般都是稱呼“字”,只有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者做了讓人及其憤怒的事情才會“直呼其名”。

    古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別名,多發生在文人身上以表達自己的志趣和籍貫等等。

  • 5 # 秦一農夫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義之邦,華人是非常崇尚"禮義"的,這從古人除了名字外還有字,號等稱呼就可以體現出來。據資料記載,古人在出生三個月時,會由父母,長輩,或師友給起一個名字,而且只供父母或長輩直呼,(也就是現代的小名,同輩或發小也可以稱呼)。等到二十歲加冠後,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會另起一個"字“,或”號”,以供社會上其它人稱呼,表示"恭敬”。所以古人朋友之間是不會直呼其名的,其實這和現在朋友之間直呼大名(官名),不會呼其小名是一樣的。

    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修文》中說:"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由此可見古人對加冠禮和加"字"是很重視的,除了父母或長輩,朋友之間是不會直呼其名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例如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胡適原名嗣糜,字適之等。

  • 6 # 大千一塵

    古人有姓名,有字,有的還有別號。姓是祖輩沿襲下來的,多隨父姓。名字是父輩為兒孫取的。字是名字的解釋和補充。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杜甫,姓杜名甫。甫乃是古人形容美男子,故杜甫,字子美等。

  • 7 # 潛龍在淵GJZ

    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

    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標誌。而到了現代,名字只是一個人的身份標識。通常有名無字,如某人叫張德,張為姓,德為名,或通稱為名字。

  • 8 # 金道論國學

    “名”是小孩出生時取的,是上級稱呼下級的,長輩稱呼晚輩時用的,也可以用來自稱。而實際用作於自稱會比較多,顯其謙遜。例如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常以“亮”自稱。而有些時候在使用稱呼的同時,也可以看得出兩人之間彼此的關係。

    空城計中諸葛亮只用一琴來守城,司馬懿聽其琴聲說道,“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也,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可見司馬懿雖為敵軍,但是此刻他是發自內心的敬佩。礙於為異主而謀,只能直呼其名。

    “字”是古人在成年時取的,用於朋友之間的稱呼,作為尊稱。

    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關係的,“字”通常是用來解釋名的,也叫做“表字”(表示名的意思)。

  • 9 # 秋水長天H

    古人既有名又有字,這是因為在古代,男子出生三個月後,既由父親取名。到二十歲時,要舉行“加冠“禮,就是“束髮結冠“,同時,根據名的意思,另起一個別名,這就是字,又叫表字。表示男子已經成年,從此可以從事成人所能從事的一切活動。所以,在古代男子在二十歲以前只有名,二十歲以後才有了字。

    關於古人名與字的關係,前人早有論述。漢班固在《白虎通》中雲:“聞名即知其字,聞字既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就是說名與字是有意義上的聯絡的。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是旋轉的意思。再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是"甚、很“的意思,孔明就是“很亮"。

    總之,名與字總有內在的聯絡。例如趙雲,字子龍,龍總是在雲中飛行的。又如張飛,字翼德,要飛總得有翅膀啊!還有杜甫,字子美,甫與美有什麼聯絡呢?原來甫有男子美稱的意思,所以,甫與美也有聯絡。還有蘇軾字子瞻,瞻與軾有什麼關係呢?軾是古時車前的橫木,供車上的人扶著向遠處張望,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難怪我們今天很難一下子看出來瞻與軾有什麼關係。

    可以這樣說,名從小就有,字是成年以後,根據名的意思附會而來。古人在名和字的使用上也有區別。

    古人尊卑有序,一般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論語》中孔子自稱丘,這是謙稱,孔子對弟子冉求稱求,這是尊對卑的稱呼。

    對平輩人或尊者一般稱字,《群英會蔣幹中計》中,蔣幹稱周瑜為公瑾,這就是平輩之間的敬稱。

    古人"名"多一個字,而"字"大多取二個字。例如,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曹操字孟德等等。

    還要補充一點,古人除名和字外,一些文人雅士還喜歡給自己取一些別號或雅號。例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還有王安石字介甫,別號半山,陸游字務觀,別號放翁,兩個字的別號在應用上和字沒有什麼顯著的區別,所以,人們往往不大稱他們的字,反而以號稱之,如陸放翁、蘇東坡等等。

    總之,古人的"名”出生時由父親命名,二十歲行“冠禮"後再根據名字的意思附會"字“,“號"則是一些文人雅士給自己起的別稱。古語道:"名不正則言不順“,看來古人取名取字是很嚴肅的事情。

    感謝閱讀!

  • 10 # 正知識正見

    古人一般有名,字,號,三者有很大區別:

    【名】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據說在古代,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命名,即“幼名”。這可能是從前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出生滿三月的嬰兒存活機率才比較大,長輩也會在這時幫小孩正式取「名」。

    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訊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

    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其實在中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

    名,一般就是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字】

    “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意思就是,要出生三個月時,取名,為幼名,在二十歲成人行冠禮時,取字。

    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由此可見,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並非男性獨有。舉例:王昭君,名嬙,字昭君。

    大多數情況下,字的選取與名有一定的聯絡。如並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比如屈平,字原,古語中“廣平曰原”,所以兩者意思相同。

    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樣,可以互為補充。比如陸機,字士衡,機、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輔相成。

    字和名兩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則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字與名意思相順承、互為因果或可以用來解釋名,比如趙雲,字子龍。

    【號】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

    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白香山。

    這些別號,多寄託主人的情懷、品格、興趣愛好和生活經歷等,是人生追求的體現。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帝王、士大夫等死後還被冠以諡號、廟號,也是別號的一種。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類。

    何時呼名?何時呼字?

    因為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長輩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來在平輩或晚輩間稱呼的。而號可以在文章唱和時作為代稱,也可以用來自稱。

    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此三者包含著個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蘊,生活情懷的體現,所以古人在取名、字、號時如此講究

  • 11 # 貓蒲貓譜

    古人取名定字是很講究的,意義上要吉祥如意,要合乎禮制;時間上也有規定。《 禮記? 檀弓》 雲:“幼名,冠字。”意思是說在嬰兒時取名,到加冠(即成人)時才定字。“名”與“字”之間,往往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聯絡。如: 1 .意義相同。如三國時諸葛亮,字孔明;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字平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宋代名將岳飛,字鵬舉。 2 .意義相反。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 玉篇》 :“愈,勝也。”《 正字通》 :“過也。”可見“愈”有超過、超出的意思,與“退”相反;宋代理學家朱熹(熹,明也),字無晦(晦,暗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異之。 3 .意義相輔。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清代戲曲家李漁,字笠翁;清代文學家錢謙益,字受之,“字”中含有謙益必受之的意思。 4 .意義包含。如愛國主義詩人屈平,字原;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字子美,《 說文》 :“甫,男子美稱也。”甫是美的一部分。 5 .形體關聯。清代作家舒位,字立人,拆“位”字的偏旁而得“立人”;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字木文,“木文”是拆“敬”和“梓”的偏旁而得來的。這種拆字的方法,只有漢字才具備這種功能。

  • 12 # 文心雕詩

    這個問題我在前文中已作了闡釋過了。名是長輩或老師給命的學名,供長輩和師長叫的,字是根據名的含義另起的字,供同窗,同輩呼叫用的。具體解讀請查閱本人主頁。

  • 13 # 魯迅鬍子的園地

    古人的名是一出生就取了的,一般供長輩們稱呼;而字是成年時(女子十五歲及笄之年,男子歲弱冠之年)由長輩或有名望的人取得(一般跟名有關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癢野芋頭治療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