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極老翁不算大
-
2 # HipHop線上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古典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什麼佔據了整個音樂史極高的份量。
如果說,音樂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經脈,那麼,古典音樂就是心臟,古典音樂的歷史,本身就記載了人類社會的情感,願望和變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音樂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沒有音樂的歷史是蒼白的。音樂對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對現代人來說,古典音樂是一個容量極大的思想文化寶庫,繼承古典文化的精髓對於現代的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許多人對古典的東西很排斥,以為都是些落後無用的東西,尤其是青年人,對古典文化缺乏透徹的瞭解,甚至是排擠,拒絕。
如何讓古典文化深入人心,有必要簡單瞭解下古典音樂的歷史與發展。
1、音樂的起源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a、絃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羅河畔散步,無意中踩到一個東西,那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絃樂器。後人考證絃樂器出現在墨丘利之前,但絃樂的發明有可能正是從此得到了啟發。
b、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有一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傳說中他曾進入西方崑崙山內採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為管樂器的起源也未嘗不可。 原始時代的人類,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和音樂為伴而開拓發展,兩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直接從人類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2 原始人的音樂 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為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絃樂器。在當時的宮廷裡已產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 雖然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發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發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樂逐漸趨向於宗教音樂。
3 中古時期的音樂
一、中國古代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曆法和文字。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的琴本來有五十根弦,但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把他的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絃。 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叫神農的音樂家,據說他是牛首蛇身。神農曾教人耕作五穀,曾遍嘗百草而發現醫藥,還曾經創造了五絃琴。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設想,當時的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有關音樂方面的書籍不下三百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家,他曾寫過許多論述音樂的隨筆,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一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並把悲哀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的教學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融詩、舞、音樂於一體,與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二、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演奏者的行列,從而想象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絃樂器,還有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很早以前他們就開始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了。
三、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中阿波羅神主管音樂,下轄九位繆斯(Muse)女神,因此音樂也稱為Music或Musik。在希臘樂器中,有一種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還有一種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齊特爾(Kithara)則是一種類似吉它的絃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音樂的地位是十分顯著的。他們以從埃及和阿拉伯流傳過來的東方音樂為基礎,逐步加以發展和變化,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古希臘的音樂與詩歌和戲劇有著緊密的聯絡。在他們那充滿魅力的兩部荷馬史詩和許多著名的戲劇作品中,都體現出了音樂的重要意義。當時社會上一些著名的民間歌手演唱的歌曲,對古希臘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希臘音樂在許多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成就。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絃琴(Monochord)的單絃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根據弦的長度計算出了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畢達哥拉斯音律的發明與應用是音樂理論方面的重大突破。其次古希臘人還發明瞭字母記譜法。在樂器的製作上也有著許多大膽的革新和創造,發明了一批過去不曾有過的樂器。古希臘音樂不但有器樂伴奏的獨唱抒情曲,而且還有戲劇音樂和舞蹈音樂等形式。這些音樂一般都是以單音音樂為主,在內容上大多為宗教題材。
古羅馬的音樂主要是沿襲古希臘音樂的巨大成就。當時的音樂主要是在祭神、婚宴以及軍隊凱旋時演奏。公元三世紀以來,古羅馬大肆向外擴張勢力,對鄰近城邦進行野蠻的侵略和掠奪。許多古希臘的優秀樂師和歌手們都變成了古羅馬帝王、貴族和奴隸主的奴僕,因此音樂也就成為專門為統治階級消遣娛樂的工具。但古羅馬的音樂文化並沒有因循古希臘而停滯,一些民間的歌謠、結婚歌曲、士兵歌曲以及音樂舞蹈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用拉丁語演唱的古戲劇。另外,軍隊中銅管樂器的出現也是古羅馬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
4、中世紀的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高於國家和其它社會集團。當時,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包括各種藝術以及哲學在內的各方面都要為教會服務,因此中世紀的音樂藉助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
可以說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從合唱、合奏到鍵盤樂器的興起及教學,無一不是與中世紀的教會休慼相關的。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雖然在內容上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但它們與中世紀的教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教會音樂,最初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從原始的單音音樂過渡到復調音樂,是中世紀音樂的重要特徵。此外,中世紀音樂在理論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完成了對位法和線譜記譜法。樂器的發明與製作也有了不小的進展,長號、小號和圓號等樂器在當時已廣為流行,弓弦樂器(如維奧爾琴)也有了普遍的應用。
二、羅馬風格 “羅馬風格”一詞來源於當時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的遺產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它的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透過教堂天井的迴音而產生莊嚴的和聲感,其純樸、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如出一轍。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裡聖詠(Gregorian Chant)—— 一種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它是純粹的單旋律歌唱。在漫長的中世紀裡,格雷戈裡聖詠對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格雷戈裡聖詠中,已經有了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裡第亞調式、混合裡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愛奧尼亞調式及多利亞調式,進而演變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格雷戈裡一世時代,曾在羅馬設立過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謂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了。安普羅修斯( 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併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等形式。在聖詠中,歌詞極為完美地與語言的語勢、聲調高低和節奏關係結合在一起,它們把宗教感情表達得盡善盡美,可以作為這一時代音樂藝術的總結。
三、中世紀的世俗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是以宗教音樂為主的,當時的音樂活動也只侷限於在教堂的範圍內,而民間流行的世俗音樂是被禁止的。雖然如此,在民間仍有許多流浪歌手和遊吟詩人。這些窮困的、社會地位極低的民間藝術家們對於宗教音樂對音樂藝術的桎梏十分不滿,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在民間廣泛傳播世俗音樂。 這種音樂(包括讚美詩、愛情歌曲、牧歌和諷刺歌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較接近民風世俗,充滿著民間的感情。這種民間的世俗音樂在當時已開始醞釀成為一種潛在的音樂潮流,到“文藝復興”時期,這種音樂潮流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與轉變,逐步取代宗教音樂而成為音樂藝術的主流。
5 文藝復興前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從十一世紀末到十三世紀末,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在音樂方面則表現為遊吟詩人、遊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現。他們使用的是類似豎琴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他們的演唱涉及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讚美詩以及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樂器的起源傳說
一、絃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絃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絃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採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如何讓古典音樂走近並深入人心
古典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佔據了整個音樂史極高的份量。
如果說,音樂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經脈,那麼,古典音樂就是心臟,古典音樂的歷史,本身就記載了人類社會的情感,願望和變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音樂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沒有音樂的歷史是蒼白的。音樂對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古典音樂,作為世界古典音樂的極重要分支,對我們華人來說,更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當中國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的文明史展現了極其輝煌燦爛的一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音樂也同樣源遠流長。早在文字發明之前,當我們的祖先由類人猿進化為人,為了使生命個體能夠存在和種族能夠延續,在人類必須從事的兩項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勞動和生殖中,隨同工具的使用和語言的產生,就孕育了音樂。事實上,人的左、右腳行走,心臟和脈搏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而原始人單調的語言只要有高低的語調變化,也就蘊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時期,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而同時代歐洲正處於一片荒蠻之中,中國音樂在迎接黎明曙
古典音樂
光的時候,歐洲音樂還在漫漫長夜裡徘徊。
在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所謂的樂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倫理道德觀念;樂語就是“興道、諷誦、言語”等禮教行為規範;樂舞則包括大舞、小舞等音樂理論、音樂詩篇的唱誦、舞蹈以及六代樂舞的表演。
六代樂舞據傳是歷代留傳下來的六部史詩性樂舞,包括黃帝時的《雲門大卷》,堯時的《咸池》,舜時的《大韶》,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闈》,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紂戰爭活動全過程的《大武》。它們在周代被用於宮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禮活動。其中特別是《大武》和被認為歌頌文德為主題的《大韻》,更被經常演出於天子大祭、禮學、養老等典儀中。象“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宮廷中的娛樂性小舞。
周代宮廷除樂舞之外,宮廷中另有用於天子祭祖、大射、視學及兩君相見等重要典禮的大典樂歌,如頌、雅;以及后妃們在內宮侍宴時唱的房中樂,不用鍾、磬,只用琴、瑟伴奏。這都體現了音樂已從原始的樂舞中分化了出來。周代宮廷中還有秦、楚、吳、越等地的四夷之樂的表演,說明了當時各民族風俗性的歌舞已有一定的交流。
從上述文獻可以得知,周秦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高度發展的重要座標。這一系列成就,還在於從理論上奠定了中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
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秦王朝作為一箇中央集權國家,為適應政治上大一統和文化管理上一體化的需要,曾設有專門管理音樂的官署——樂府。劉邦建立的西漢政權,也擴大了樂府的機構和職能。當時政府非常重視民間俗樂,令樂府四出收集“趙、代、秦、楚之謳”,兼收幷蓄西域、北狄等邊遠民族的音樂。在廣泛收集各地民歌的基礎上,以音樂家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對此進行整理、加工、填詞改編,以供宮中祭祀、宴樂之用。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收集的民歌計134首,另有可能附有樂譜的“周謠歌詩聲曲折”及“河南周歌詩聲曲折”各75篇。
在漢魏時期,宮廷引進了不少民間歌舞和百戲。其中有漢高祖命樂工向?人學來的以“猛銳”見稱的《巴渝舞》;最初表演鴻門宴上“項莊舞劍,項伯以衣袖鬲之”保護漢高祖的故事,後演變成舞時用巾象徵項伯衣袖的“巾舞”;由女性穿白色?布舞衣以長袖為舞的“白?舞”;以及手執?鼓,且歌且舞的“?舞”;舞者在盤鼓上及旁邊歌舞的“盤舞”等等。百戲則是各種雜耍技藝的總稱,包括瞭如同現在舞龍燈等的“魚龍曼延”,以及種種雜技魔術。
兩晉南北朝期間,戰亂頻繁,朝代更迭,隨同社會的動盪變異、民族遷移的交往擴大,外族、外域的音樂文化同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廣泛交流,在音樂史上成為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其中清商樂是秦漢傳統音樂的餘脈,曹魏政權始設清商署,實為樂府變體。晉室東渡後,這些“中原舊曲”與南方音樂互為交流,使清商樂成為包括前朝傳下來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的總稱,是當時南方樂府民歌的代表。北朝民歌的歌詞多儲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題材遠比南方民歌廣泛,大多反映戰爭及人民的苦難,為北方的蕪、鮮卑及漢族人創作。《木蘭辭》是北方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熱情歌唱了代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北魏時鮮卑族統治者在宮中常命宮女歌唱“真人代歌”,又稱“北歌”。“上述祖宗開墓之所由,下及群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晨昏歌之”(《魏書?樂志》)。這種類似民族史詩的民歌用絲竹伴奏,也有用簫鼓的,是鼓吹樂的一種,梁陳時流行於南方,稱之為“代北”。
隋唐時南北重新統一,社會安定及經濟的繁榮,為音樂藝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統治者在文化上較少保守思想,廣泛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相容幷蓄,更使音樂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 在這一歷史時期內,詩歌被入樂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文學與音樂的融合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特徵。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清明》、劉禹錫的《竹枝歌》、王之煥的《涼州詞》、王維的《陽關曲》、《隴頭吟》、柳宗元的《漁翁》等。有的作為民歌在民間長期流傳,有的則被琴家所吸收,以琴歌形式被儲存了下來。其中尤以王維為送一位西出陽關服役的友人而作的七言絕句《陽關曲》,因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寫了依依惜別的哀怨情緒,成為當時及以後人們送別朋友經常演唱的一首歌曲。
宋代,都市經濟逐漸繁榮,市民階層日益擴大。社會音樂活動的重心由宮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現了市民音樂活動場所“勾欄”、“遊棚”。適合於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諸如詞調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得到了尤為迅速的發展。
宋代同樣是中國音樂與文學交融的重要歷史階段。宋代是詞體歌曲創作的黃金時代,人們常用詞調多達八百多首,其曲調一部分來源於傳統及當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憶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來自唐代歌舞大麴的部分段落,如《陽關引》、《傾杯序》、《水調歌頭》、《聲聲慢》、《調笑令》等;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音樂,像《菩薩蠻》、《蘇幕遮》等。宋代文人創作的詞曲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按題材風格可大致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兩類。婉約派的詞內容多為男女相思離別之情的抒發,風格纖弱柔婉,講究音律與曲調的配合,以與音樂關係密切的詞人柳永、周邦彥為代表。豪放派詞曲開拓了詞的表現內容,打破了過於嚴格的音律束縛,風格雄健粗獷,發軔於北宋的蘇軾,繼之以靖康之難之後的一批南宋愛國詞人如辛棄疾、陳亮、張壽祥、岳飛等。宋人俞之豹在《吹劍錄》中曾將兩派詞風作了形象比較:“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樂的詞人也常自己創作新的詞牌曲調,這種新創的歌曲稱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揚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載於《白石道人歌曲》,並注有“俗字譜”(古工尺譜),是宋代詞調音樂的珍貴遺產。姜夔的自度曲詞樂渾然一體,風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結構、調式、轉調等技巧處理上精緻細膩;他的作品多用七聲音階,四度與七度音佔有重要的地位,並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宮等變化音。從而使曲調賦予一種獨特而又深遠的意韻。
明清時期,隨手工業及商品經濟的突出發展,市民音樂逐漸成為音樂藝術的主要成份。自娛性的民歌小曲、民間歌舞音樂,以及帶有商品性質的說唱、戲曲音樂,都在這一期間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
明代的卓柯月更將當時的民歌小曲同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稱其“為我明一絕耳”(陳宏諸《寒夜錄》)。正由於文人提高了對民間文藝的認識,收集民歌的風氣也逐漸形成,如明代的馮夢龍就曾編訂出版了《桂枝兒》和《山歌》兩本民歌集子,蒐集歌詞800餘首;清代先後刊出的民歌集子更達萬餘種,其中李調元所集的《粵風》還包括了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
明清的民間歌舞也十分豐富,漢族的民間歌舞較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採茶、花燈、打連響、跑旱船、竹馬燈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舞中則有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鍋莊、囊瑪;苗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繁多的種類。
在明清時期,京劇曲藝的發展也呈現了輝煌的歷史階段。
明代中葉以後長期爭逐於傳奇劇壇的,為弋、昆兩腔。起源於江西弋陽的弋陽腔高亢挺拔,稱高腔。它不用管絃,只以鑼鼓伴奏,並採用民間常見的幫腔形式,為描寫和渲染舞臺環境氣氛,加助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等發揮了獨特的戲劇性效果,而且因唱詞通俗易解,唱腔自由靈活而經久不衰。崑山腔發源於江蘇崑山,明嘉靖年前流傳不廣,後經魏良輔、張野塘等人改進,在原崑山腔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北曲及南戲諸腔的長處,形成了“細膩水磨,一字數轉,清柔婉折,圓潤流暢”的新腔,新崑山腔在演唱上細膩抒緩,轉音若絲;在節奏上採用“贈板”,使一板三眼的曲調放慢一倍,具有“曼聲徐度”的特點;旋律創作要求“依字行腔”,講究曲調與字調的諧和;在伴奏方面形成了以笛為主的笙、簫、琵琶、三絃、月琴、鼓板等多種樂器配合的樂隊。改革後的崑山腔成為“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全國性劇種,湧現瞭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眾多名作。清代的徐大椿的《樂府傳聲》對崑腔演唱成就進行了總結,是當時一部重要的戲曲聲樂論著。清初以後,崑山腔因唱詞過分雕鑿,音樂典雅淡和,日益疏於群眾而由盛趨衰,到嘉慶之後逐漸為亂彈所替代。
亂彈自明末已廣泛流行於秦地,其聲腔以陝、甘一帶的秦腔為最早,因用梆子擊拍,故又稱“梆子腔”。梆子音樂創作板腔組合體系;曲調高昂激越,強烈急促,並有表現不同情緒的“歡音”和“苦音”,唱白通俗,尤擅刻劃人物性格和表現戲劇性衝突;而且引用了以二絃、胡呼拉絃樂器為主,梆笛、月琴及鑼鼓等打擊樂器組成的伴奏樂隊,劇目多為歷史故事,因此很快得到傳播。至清末,各地已產生了唱腔體制大致相同的梆子劇種,如山西梆子(現晉劇)、河南梆子(現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四川梆子(即彈戲)、紹興大班(或稱亂彈)等。
其後的皮黃腔為亂彈的又一重要聲腔。皮黃腔包括西皮和二黃兩種腔調。前者起於湖北,是秦腔與當地漢調結合的產物,音調激越蒼涼;後者產生於安徽,由當地吹腔發展而成,音調委婉溫厚。清代中葉四大徽班進京後,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廣泛吸收崑腔、秦腔等聲腔的劇目、曲調、表演方法,並容納民間曲調,創造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新腔——皮黃腔,初步確立了京劇的格局。京劇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後陸續編演了《打漁殺家》、《李陵碑》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性和愛國主義傾向、更接近群眾生活、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劇目;皮黃音樂的曲調高亢樸實,不僅在板腔化結構上進一步得到發展完善,而且解決了男女分腔問題,使各個行當在唱腔上各自都能得到較好的戲劇性發揮;同時,在伴奏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制,既有胡琴弦管等構成的“文場”,鼓板鑼鈸等構成的“武場”,也有兩者組合相輔相成的“場面”,緊密配合演員的唱唸做打。正因如此,京劇至清末已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劇種。皮黃腔也並列於梆子腔、高腔、崑腔,成為中國近現代新興戲曲音樂的代表性聲腔。
在光緒年間已進入盛期的京劇,至清末面臨著被封建統治者攫奪和壟斷的危機,逐漸脫離人民和現實生活。清末民初,富有創新精神的“海派”京劇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儂出於對清政府昏庸腐敗、屈辱媚外的不滿,自編自演了《黨人碑》、《哭祖廟》、《罵閻羅》等新戲,藉此抨擊時政,宣傳愛國,寄寓了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並根據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孫菊仙二派之長,另創蒼勁悲壯、吐字有力的新腔。辛亥革命後,他還曾主持二戲劇改良社,開展戲曲改良運動。在戲曲改良運動及“文明戲”的啟示下,上海的夏月珊、夏月潤和潘月樵等也編演了《潘烈士投海》、《黑奴籲天錄》等愛國反帝、鼓吹革命的新戲,使海派京劇進一步成型。民國初年的戲曲改良活動,對戲曲藝術同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聯絡起了促進作用;不少新劇目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人民要求擺脫封建枷鎖的願望;在唱腔、表演、舞臺裝置、服裝等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革新。繼後的周信芳發揚“海派京劇”銳意改革的精神,於“五四”前後編演了《宋教仁》等時裝新戲。
“五四”前後,梅蘭芳等人對京劇的創新和改革的成績也十分突出。梅蘭芳曾同王瑤卿等人,融青衣、花旦、刀馬旦所長,聚唱、做、念、打於一身,別創“花衫”行當,使京劇旦角藝術臻於完美。他在辛亥革命時即編演了《一縷麻》、《鄧霞姑》等具有民主傾向的時裝京劇,及《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裝新戲;三十年代又先後編演了《木蘭從軍》、《生死恨》、《抗金兵》等讚頌民族氣節,充滿愛國熱情的新戲;在唱腔上他也進行了新的發展創造,運腔演唱凝重流暢,脆亮甜潤,寬圓兼備,具有雍容華貴的風格,世稱“梅派”;此外他對京劇旦角的身段表演、伴奏樂隊也進行了有益的改革,並在1928年、1935年分別赴美國、蘇聯演出,是使京劇贏得國際聲譽的第一人。梅蘭芳無愧於繼譚鑫培之後把京劇藝術推向更高峰的大師,他的代表作還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綜上所述,古典音樂,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作為人類的精神靈魂伴隨著,古典音樂少蘊含的豐富淵博的知識文化,以及細膩綿長的人類情感,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遺產,對古典音樂的認識瞭解並讓它深入人心,將會對人類的發展,思考,以及創造產生偉大的影響。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以及世界各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的興起,音樂就和地球文明息息相關,即便是在文字沒有形成之前,音樂就已經以各種形式出現了。
古典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佔據了整個音樂史極高的份量。
如果說,音樂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經脈,那麼,古典音樂就是心臟,古典音樂的歷史,本身就記載了人類社會的情感,願望和變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音樂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沒有音樂的歷史是蒼白的。音樂對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對現代人來說,古典音樂是一個容量極大的思想文化寶庫,繼承古典文化的精髓對於現代的我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許多人對古典的東西很排斥,以為都是些落後無用的東西,尤其是青年人,對古典文化缺乏透徹的瞭解,甚至是排擠,拒絕。
如何讓古典文化深入人心,有必要簡單瞭解下古典音樂的歷史與發展。
1、音樂的起源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a、絃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羅河畔散步,無意中踩到一個東西,那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絃樂器。後人考證絃樂器出現在墨丘利之前,但絃樂的發明有可能正是從此得到了啟發。
b、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有一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傳說中他曾進入西方崑崙山內採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為管樂器的起源也未嘗不可。 原始時代的人類,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和音樂為伴而開拓發展,兩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直接從人類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2 原始人的音樂 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為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絃樂器。在當時的宮廷裡已產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 雖然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發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發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樂逐漸趨向於宗教音樂。
3 中古時期的音樂
一、中國古代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曆法和文字。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的琴本來有五十根弦,但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把他的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絃。 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叫神農的音樂家,據說他是牛首蛇身。神農曾教人耕作五穀,曾遍嘗百草而發現醫藥,還曾經創造了五絃琴。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設想,當時的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有關音樂方面的書籍不下三百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家,他曾寫過許多論述音樂的隨筆,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一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並把悲哀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的教學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融詩、舞、音樂於一體,與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二、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演奏者的行列,從而想象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絃樂器,還有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很早以前他們就開始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了。
三、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中阿波羅神主管音樂,下轄九位繆斯(Muse)女神,因此音樂也稱為Music或Musik。在希臘樂器中,有一種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還有一種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齊特爾(Kithara)則是一種類似吉它的絃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音樂的地位是十分顯著的。他們以從埃及和阿拉伯流傳過來的東方音樂為基礎,逐步加以發展和變化,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古希臘的音樂與詩歌和戲劇有著緊密的聯絡。在他們那充滿魅力的兩部荷馬史詩和許多著名的戲劇作品中,都體現出了音樂的重要意義。當時社會上一些著名的民間歌手演唱的歌曲,對古希臘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希臘音樂在許多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成就。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絃琴(Monochord)的單絃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根據弦的長度計算出了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畢達哥拉斯音律的發明與應用是音樂理論方面的重大突破。其次古希臘人還發明瞭字母記譜法。在樂器的製作上也有著許多大膽的革新和創造,發明了一批過去不曾有過的樂器。古希臘音樂不但有器樂伴奏的獨唱抒情曲,而且還有戲劇音樂和舞蹈音樂等形式。這些音樂一般都是以單音音樂為主,在內容上大多為宗教題材。
古羅馬的音樂主要是沿襲古希臘音樂的巨大成就。當時的音樂主要是在祭神、婚宴以及軍隊凱旋時演奏。公元三世紀以來,古羅馬大肆向外擴張勢力,對鄰近城邦進行野蠻的侵略和掠奪。許多古希臘的優秀樂師和歌手們都變成了古羅馬帝王、貴族和奴隸主的奴僕,因此音樂也就成為專門為統治階級消遣娛樂的工具。但古羅馬的音樂文化並沒有因循古希臘而停滯,一些民間的歌謠、結婚歌曲、士兵歌曲以及音樂舞蹈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用拉丁語演唱的古戲劇。另外,軍隊中銅管樂器的出現也是古羅馬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
4、中世紀的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高於國家和其它社會集團。當時,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包括各種藝術以及哲學在內的各方面都要為教會服務,因此中世紀的音樂藉助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
可以說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從合唱、合奏到鍵盤樂器的興起及教學,無一不是與中世紀的教會休慼相關的。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雖然在內容上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但它們與中世紀的教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教會音樂,最初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從原始的單音音樂過渡到復調音樂,是中世紀音樂的重要特徵。此外,中世紀音樂在理論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完成了對位法和線譜記譜法。樂器的發明與製作也有了不小的進展,長號、小號和圓號等樂器在當時已廣為流行,弓弦樂器(如維奧爾琴)也有了普遍的應用。
二、羅馬風格 “羅馬風格”一詞來源於當時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的遺產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它的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透過教堂天井的迴音而產生莊嚴的和聲感,其純樸、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如出一轍。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裡聖詠(Gregorian Chant)—— 一種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它是純粹的單旋律歌唱。在漫長的中世紀裡,格雷戈裡聖詠對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格雷戈裡聖詠中,已經有了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裡第亞調式、混合裡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愛奧尼亞調式及多利亞調式,進而演變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格雷戈裡一世時代,曾在羅馬設立過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謂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了。安普羅修斯( 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併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等形式。在聖詠中,歌詞極為完美地與語言的語勢、聲調高低和節奏關係結合在一起,它們把宗教感情表達得盡善盡美,可以作為這一時代音樂藝術的總結。
三、中世紀的世俗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是以宗教音樂為主的,當時的音樂活動也只侷限於在教堂的範圍內,而民間流行的世俗音樂是被禁止的。雖然如此,在民間仍有許多流浪歌手和遊吟詩人。這些窮困的、社會地位極低的民間藝術家們對於宗教音樂對音樂藝術的桎梏十分不滿,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在民間廣泛傳播世俗音樂。 這種音樂(包括讚美詩、愛情歌曲、牧歌和諷刺歌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較接近民風世俗,充滿著民間的感情。這種民間的世俗音樂在當時已開始醞釀成為一種潛在的音樂潮流,到“文藝復興”時期,這種音樂潮流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與轉變,逐步取代宗教音樂而成為音樂藝術的主流。
5 文藝復興前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從十一世紀末到十三世紀末,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在音樂方面則表現為遊吟詩人、遊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現。他們使用的是類似豎琴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他們的演唱涉及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讚美詩以及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樂器的起源傳說
一、絃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絃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絃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採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如何讓古典音樂走近並深入人心
古典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佔據了整個音樂史極高的份量。
如果說,音樂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經脈,那麼,古典音樂就是心臟,古典音樂的歷史,本身就記載了人類社會的情感,願望和變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音樂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沒有音樂的歷史是蒼白的。音樂對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古典音樂,作為世界古典音樂的極重要分支,對我們華人來說,更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當中國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的文明史展現了極其輝煌燦爛的一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音樂也同樣源遠流長。早在文字發明之前,當我們的祖先由類人猿進化為人,為了使生命個體能夠存在和種族能夠延續,在人類必須從事的兩項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勞動和生殖中,隨同工具的使用和語言的產生,就孕育了音樂。事實上,人的左、右腳行走,心臟和脈搏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而原始人單調的語言只要有高低的語調變化,也就蘊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時期,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而同時代歐洲正處於一片荒蠻之中,中國音樂在迎接黎明曙
古典音樂
光的時候,歐洲音樂還在漫漫長夜裡徘徊。
在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所謂的樂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倫理道德觀念;樂語就是“興道、諷誦、言語”等禮教行為規範;樂舞則包括大舞、小舞等音樂理論、音樂詩篇的唱誦、舞蹈以及六代樂舞的表演。
六代樂舞據傳是歷代留傳下來的六部史詩性樂舞,包括黃帝時的《雲門大卷》,堯時的《咸池》,舜時的《大韶》,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闈》,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紂戰爭活動全過程的《大武》。它們在周代被用於宮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禮活動。其中特別是《大武》和被認為歌頌文德為主題的《大韻》,更被經常演出於天子大祭、禮學、養老等典儀中。象“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宮廷中的娛樂性小舞。
周代宮廷除樂舞之外,宮廷中另有用於天子祭祖、大射、視學及兩君相見等重要典禮的大典樂歌,如頌、雅;以及后妃們在內宮侍宴時唱的房中樂,不用鍾、磬,只用琴、瑟伴奏。這都體現了音樂已從原始的樂舞中分化了出來。周代宮廷中還有秦、楚、吳、越等地的四夷之樂的表演,說明了當時各民族風俗性的歌舞已有一定的交流。
從上述文獻可以得知,周秦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高度發展的重要座標。這一系列成就,還在於從理論上奠定了中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
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秦王朝作為一箇中央集權國家,為適應政治上大一統和文化管理上一體化的需要,曾設有專門管理音樂的官署——樂府。劉邦建立的西漢政權,也擴大了樂府的機構和職能。當時政府非常重視民間俗樂,令樂府四出收集“趙、代、秦、楚之謳”,兼收幷蓄西域、北狄等邊遠民族的音樂。在廣泛收集各地民歌的基礎上,以音樂家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對此進行整理、加工、填詞改編,以供宮中祭祀、宴樂之用。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收集的民歌計134首,另有可能附有樂譜的“周謠歌詩聲曲折”及“河南周歌詩聲曲折”各75篇。
在漢魏時期,宮廷引進了不少民間歌舞和百戲。其中有漢高祖命樂工向?人學來的以“猛銳”見稱的《巴渝舞》;最初表演鴻門宴上“項莊舞劍,項伯以衣袖鬲之”保護漢高祖的故事,後演變成舞時用巾象徵項伯衣袖的“巾舞”;由女性穿白色?布舞衣以長袖為舞的“白?舞”;以及手執?鼓,且歌且舞的“?舞”;舞者在盤鼓上及旁邊歌舞的“盤舞”等等。百戲則是各種雜耍技藝的總稱,包括瞭如同現在舞龍燈等的“魚龍曼延”,以及種種雜技魔術。
兩晉南北朝期間,戰亂頻繁,朝代更迭,隨同社會的動盪變異、民族遷移的交往擴大,外族、外域的音樂文化同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廣泛交流,在音樂史上成為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其中清商樂是秦漢傳統音樂的餘脈,曹魏政權始設清商署,實為樂府變體。晉室東渡後,這些“中原舊曲”與南方音樂互為交流,使清商樂成為包括前朝傳下來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的總稱,是當時南方樂府民歌的代表。北朝民歌的歌詞多儲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題材遠比南方民歌廣泛,大多反映戰爭及人民的苦難,為北方的蕪、鮮卑及漢族人創作。《木蘭辭》是北方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熱情歌唱了代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北魏時鮮卑族統治者在宮中常命宮女歌唱“真人代歌”,又稱“北歌”。“上述祖宗開墓之所由,下及群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晨昏歌之”(《魏書?樂志》)。這種類似民族史詩的民歌用絲竹伴奏,也有用簫鼓的,是鼓吹樂的一種,梁陳時流行於南方,稱之為“代北”。
隋唐時南北重新統一,社會安定及經濟的繁榮,為音樂藝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統治者在文化上較少保守思想,廣泛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相容幷蓄,更使音樂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 在這一歷史時期內,詩歌被入樂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文學與音樂的融合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特徵。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清明》、劉禹錫的《竹枝歌》、王之煥的《涼州詞》、王維的《陽關曲》、《隴頭吟》、柳宗元的《漁翁》等。有的作為民歌在民間長期流傳,有的則被琴家所吸收,以琴歌形式被儲存了下來。其中尤以王維為送一位西出陽關服役的友人而作的七言絕句《陽關曲》,因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寫了依依惜別的哀怨情緒,成為當時及以後人們送別朋友經常演唱的一首歌曲。
宋代,都市經濟逐漸繁榮,市民階層日益擴大。社會音樂活動的重心由宮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現了市民音樂活動場所“勾欄”、“遊棚”。適合於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諸如詞調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得到了尤為迅速的發展。
宋代同樣是中國音樂與文學交融的重要歷史階段。宋代是詞體歌曲創作的黃金時代,人們常用詞調多達八百多首,其曲調一部分來源於傳統及當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憶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來自唐代歌舞大麴的部分段落,如《陽關引》、《傾杯序》、《水調歌頭》、《聲聲慢》、《調笑令》等;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音樂,像《菩薩蠻》、《蘇幕遮》等。宋代文人創作的詞曲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按題材風格可大致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兩類。婉約派的詞內容多為男女相思離別之情的抒發,風格纖弱柔婉,講究音律與曲調的配合,以與音樂關係密切的詞人柳永、周邦彥為代表。豪放派詞曲開拓了詞的表現內容,打破了過於嚴格的音律束縛,風格雄健粗獷,發軔於北宋的蘇軾,繼之以靖康之難之後的一批南宋愛國詞人如辛棄疾、陳亮、張壽祥、岳飛等。宋人俞之豹在《吹劍錄》中曾將兩派詞風作了形象比較:“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樂的詞人也常自己創作新的詞牌曲調,這種新創的歌曲稱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揚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載於《白石道人歌曲》,並注有“俗字譜”(古工尺譜),是宋代詞調音樂的珍貴遺產。姜夔的自度曲詞樂渾然一體,風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結構、調式、轉調等技巧處理上精緻細膩;他的作品多用七聲音階,四度與七度音佔有重要的地位,並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宮等變化音。從而使曲調賦予一種獨特而又深遠的意韻。
明清時期,隨手工業及商品經濟的突出發展,市民音樂逐漸成為音樂藝術的主要成份。自娛性的民歌小曲、民間歌舞音樂,以及帶有商品性質的說唱、戲曲音樂,都在這一期間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
明代的卓柯月更將當時的民歌小曲同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稱其“為我明一絕耳”(陳宏諸《寒夜錄》)。正由於文人提高了對民間文藝的認識,收集民歌的風氣也逐漸形成,如明代的馮夢龍就曾編訂出版了《桂枝兒》和《山歌》兩本民歌集子,蒐集歌詞800餘首;清代先後刊出的民歌集子更達萬餘種,其中李調元所集的《粵風》還包括了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
明清的民間歌舞也十分豐富,漢族的民間歌舞較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採茶、花燈、打連響、跑旱船、竹馬燈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舞中則有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鍋莊、囊瑪;苗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繁多的種類。
在明清時期,京劇曲藝的發展也呈現了輝煌的歷史階段。
明代中葉以後長期爭逐於傳奇劇壇的,為弋、昆兩腔。起源於江西弋陽的弋陽腔高亢挺拔,稱高腔。它不用管絃,只以鑼鼓伴奏,並採用民間常見的幫腔形式,為描寫和渲染舞臺環境氣氛,加助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等發揮了獨特的戲劇性效果,而且因唱詞通俗易解,唱腔自由靈活而經久不衰。崑山腔發源於江蘇崑山,明嘉靖年前流傳不廣,後經魏良輔、張野塘等人改進,在原崑山腔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北曲及南戲諸腔的長處,形成了“細膩水磨,一字數轉,清柔婉折,圓潤流暢”的新腔,新崑山腔在演唱上細膩抒緩,轉音若絲;在節奏上採用“贈板”,使一板三眼的曲調放慢一倍,具有“曼聲徐度”的特點;旋律創作要求“依字行腔”,講究曲調與字調的諧和;在伴奏方面形成了以笛為主的笙、簫、琵琶、三絃、月琴、鼓板等多種樂器配合的樂隊。改革後的崑山腔成為“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全國性劇種,湧現瞭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眾多名作。清代的徐大椿的《樂府傳聲》對崑腔演唱成就進行了總結,是當時一部重要的戲曲聲樂論著。清初以後,崑山腔因唱詞過分雕鑿,音樂典雅淡和,日益疏於群眾而由盛趨衰,到嘉慶之後逐漸為亂彈所替代。
亂彈自明末已廣泛流行於秦地,其聲腔以陝、甘一帶的秦腔為最早,因用梆子擊拍,故又稱“梆子腔”。梆子音樂創作板腔組合體系;曲調高昂激越,強烈急促,並有表現不同情緒的“歡音”和“苦音”,唱白通俗,尤擅刻劃人物性格和表現戲劇性衝突;而且引用了以二絃、胡呼拉絃樂器為主,梆笛、月琴及鑼鼓等打擊樂器組成的伴奏樂隊,劇目多為歷史故事,因此很快得到傳播。至清末,各地已產生了唱腔體制大致相同的梆子劇種,如山西梆子(現晉劇)、河南梆子(現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四川梆子(即彈戲)、紹興大班(或稱亂彈)等。
其後的皮黃腔為亂彈的又一重要聲腔。皮黃腔包括西皮和二黃兩種腔調。前者起於湖北,是秦腔與當地漢調結合的產物,音調激越蒼涼;後者產生於安徽,由當地吹腔發展而成,音調委婉溫厚。清代中葉四大徽班進京後,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廣泛吸收崑腔、秦腔等聲腔的劇目、曲調、表演方法,並容納民間曲調,創造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新腔——皮黃腔,初步確立了京劇的格局。京劇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後陸續編演了《打漁殺家》、《李陵碑》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性和愛國主義傾向、更接近群眾生活、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劇目;皮黃音樂的曲調高亢樸實,不僅在板腔化結構上進一步得到發展完善,而且解決了男女分腔問題,使各個行當在唱腔上各自都能得到較好的戲劇性發揮;同時,在伴奏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制,既有胡琴弦管等構成的“文場”,鼓板鑼鈸等構成的“武場”,也有兩者組合相輔相成的“場面”,緊密配合演員的唱唸做打。正因如此,京劇至清末已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劇種。皮黃腔也並列於梆子腔、高腔、崑腔,成為中國近現代新興戲曲音樂的代表性聲腔。
在光緒年間已進入盛期的京劇,至清末面臨著被封建統治者攫奪和壟斷的危機,逐漸脫離人民和現實生活。清末民初,富有創新精神的“海派”京劇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儂出於對清政府昏庸腐敗、屈辱媚外的不滿,自編自演了《黨人碑》、《哭祖廟》、《罵閻羅》等新戲,藉此抨擊時政,宣傳愛國,寄寓了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並根據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孫菊仙二派之長,另創蒼勁悲壯、吐字有力的新腔。辛亥革命後,他還曾主持二戲劇改良社,開展戲曲改良運動。在戲曲改良運動及“文明戲”的啟示下,上海的夏月珊、夏月潤和潘月樵等也編演了《潘烈士投海》、《黑奴籲天錄》等愛國反帝、鼓吹革命的新戲,使海派京劇進一步成型。民國初年的戲曲改良活動,對戲曲藝術同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聯絡起了促進作用;不少新劇目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人民要求擺脫封建枷鎖的願望;在唱腔、表演、舞臺裝置、服裝等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革新。繼後的周信芳發揚“海派京劇”銳意改革的精神,於“五四”前後編演了《宋教仁》等時裝新戲。
“五四”前後,梅蘭芳等人對京劇的創新和改革的成績也十分突出。梅蘭芳曾同王瑤卿等人,融青衣、花旦、刀馬旦所長,聚唱、做、念、打於一身,別創“花衫”行當,使京劇旦角藝術臻於完美。他在辛亥革命時即編演了《一縷麻》、《鄧霞姑》等具有民主傾向的時裝京劇,及《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裝新戲;三十年代又先後編演了《木蘭從軍》、《生死恨》、《抗金兵》等讚頌民族氣節,充滿愛國熱情的新戲;在唱腔上他也進行了新的發展創造,運腔演唱凝重流暢,脆亮甜潤,寬圓兼備,具有雍容華貴的風格,世稱“梅派”;此外他對京劇旦角的身段表演、伴奏樂隊也進行了有益的改革,並在1928年、1935年分別赴美國、蘇聯演出,是使京劇贏得國際聲譽的第一人。梅蘭芳無愧於繼譚鑫培之後把京劇藝術推向更高峰的大師,他的代表作還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綜上所述,古典音樂,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作為人類的精神靈魂伴隨著,古典音樂少蘊含的豐富淵博的知識文化,以及細膩綿長的人類情感,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遺產,對古典音樂的認識瞭解並讓它深入人心,將會對人類的發展,思考,以及創造產生偉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