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博物館裡看到了古代騎兵用的長兵器,一位很壯的男同學拿起來都費勁。 難道古人比現代人強壯那麼多嗎?
7
回覆列表
  • 1 # 視俗遇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我們的父輩,其中看看你們的媽,阿姨之類的是不是什麼重活都幹不了,而下面很多女生,都是這樣,哎呀,好重啊,其實就是............自己體會

  • 2 # 道哥說夢

    說說我的看法,我們大多數對於古代兵器的重量資料來自於小說或者電視劇,而這兩者用一個比較文藝的說法就是藝術創造,其中肯定不乏藝術渲染和誇張啦。而且大家所熟知的都是一些歷史名將,都是多少萬才能選一個的人。而你真正知道我們現在的陸軍兵王的能力嗎?總而言之,不要被小說和電視劇所迷惑啦,我個人認為,社會進步到現在,無論是科技還是醫療都有著飛躍的進步,我相信現代人的身體素質還是強於古代人的。或者說基因強度吧。個人的一些淺見,希望採納。

  • 3 # 欺冷怕熱

    第一,現代普通人鍛鍊不夠,現代士兵的平均力量肯定是超過古代士兵的,如果軍隊突然改練冷兵器了,士兵裝備的重量應該可以超出古代;第二,現代能看到的古代兵器大多是質量比較好的,一般都是古代武力出眾的猛士才能用的,那就不能用普通人做比較,古代大力士從軍習武容易出人頭地,歷史上有名的猛將們更是如此。他們所用的兵器放到現代也只有大力士能使吧。

  • 4 # 天噵躊懃之夢醉心不醉

    首先來說,現代人也有人能拿動古人的重兵器。我們都知道題主應該想問的是古代重兵器。我想說的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拿不動!古代的重兵器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也是精中選精,尤其是武將更是萬里挑一的。現代人,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從改革開放以後,才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感覺。但是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代價,要知道在我們國家50_60年代的時候,機器裝置還是很少的,一些重體力活還是需要人來做的。別的不說,舉個例子,我幹水電維修的,我工作的班長60多了還在工作,經常說他們年輕的時候,推獨輪車能推千斤條石的人不少,尤其厲害的是頭車,要走出車轍讓後車走,那時候的路可多是泥路,千斤的東西在泥路上推著走,想想都可怕!這樣的人經過培養,你說用古人武器難嗎?更近一點,在2007年我從事水電工之前,在棉紡廠工作過,我們車間一個姓景的班長和別人打賭,抱著重200多斤的壓縮棉包能走50來米。我想如果在古代,象景班長這樣的人經過訓練舞刀耍槍也不是大問題!最後想說的是題主可能是個年輕人沒見過受苦的人,沒有見過太多重體力勞動者。環境決定了人的進步,時代見證了人類的變化,在古代惡劣的生產技術環境,決定了古人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勞動,也鍛煉出了古人更強魄的身體,再鍛鍊也不能和生存想比,但現在人也不都是弱者!

  • 5 # 揮動的翅膀哥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第一,現代人體力沒有古人大,這點你承認嗎?現代科技發展,工具越來越多,人的體力卻越來越差。

    比如以前很多工作都靠體力完成,肩抗人背來操作,沒有什麼太好的運輸工具,全部靠走。在生產生活中體力自然而然劉強大很多,這是有資料證實的,過去愛斯基摩人一個人就可以把幾百公斤重的海豹扛回家,現在卻需要好幾個人來完成。

    就說國內的,咱們身邊哪些六七十歲的老者,可以問問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天步行幾十裡,負重幾百斤都是家常便飯,讓現代人去試試估計兩天就累趴下了,所以為什麼網路上很多年輕人很老者衝突,都是年輕人吃虧,未必是年輕人讓著老人,體力上有區別。

    第二,古代的秤跟現代不一樣,重量比現代輕,漢制重量一斤大約現在的半斤

    還有,小說演義裡的有誇大成分,古書上說的,大錘動不動就幾百斤,看看實物只不過拳頭大的錘頭,幾斤重。

    雖然比現代的重一些,但是遠沒有達到那麼誇張的程度,比如關老爺大刀82斤,其實正史上關公用的是矛。雙鞭將一根就有幾十斤,按照鋼鐵額密度,這一根萬多粗多長啊

  • 6 # 行走邊緣666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偏激,古人用的兵器,現在的人拿不拿的動,並沒有什麼評判的標準,也就是說並沒有什麼依據,其實現在的度量衡和古代是不一樣的,大家都知道 半斤八兩 這個詞吧,在古代,半斤是=八兩的,所以這樣說大家都明白,評書裡說的上百斤的兵器換算下來,現代人肯定拿得動,而且現在大力士也很多,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古代和現在的度量衡不是一碼事!

  • 7 # 叫我金主編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不存在古代的兵器現代人拿不動一說。這裡面有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誤會。

    首先說,兵器這種東西是很難長期儲存的,金屬經過長期的氧化,早已鏽蝕不堪,而木製的部分早就在漫長的時間裡腐朽,所以古代的兵器今天幾乎看不到實物。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儲存完好的兵器,絕大多數都是清代武備。其實這也夠用了,因為清代崇尚騎射,推崇武備,古代各朝的制式兵器,清宮基本都有打造珍藏。

    在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打造的長槍、刀、矛、戟、雙鐧、雙錘等兵器,儲存非常好,但是我負責任地告訴你,這些兵器現代人不可能拿不動,肯定使用起來不如古代軍人熟練,但是舞動沒問題。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古代兵器現代人舉不動呢?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事:古代兵器是幹什麼用的?你肯定會說,殺敵啊!錯了,古代兵器從用途上至少有三種:第一,是軍隊裝備的實戰兵器,第二,是皇家禁衛軍裝備的儀仗兵器,第三,是武舉考試鍛鍊力量用的兵器。所謂現代人舉不動的古代兵器,肯定是清代武舉鍛鍊力量所用的,比如青龍偃月刀。

    大家可能看過那些清代流傳下來的青龍偃月刀,刀頭巨大,刀杆巨粗,一般人確實很難拿起來。但是那個刀是不可能上陣殺敵用的,因為太笨重了,你刀還沒聚起來呢,人家一槍刺過來你就掛了。再說,你扛這麼一口大刀,怎麼行軍?什麼馬能馱你?這種青龍偃月刀基本上就相當於啞鈴、槓鈴。

    如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搜清代反應戰爭的畫,比如最著名的《阿玉錫持矛蕩寇圖》,阿玉錫使用的長矛任何一個現代人都可以拿得動,舞得動。再比如刀,比如《多鐸入南京城》,裡面清軍使用的長刀叫片刀,長木杆裝刀頭,遠沒有青龍偃月刀那麼笨重。

  • 8 # 圈圈彎彎

    現在怎麼流行以自己的力氣質疑?我挺納悶你是幹什麼的?是否經過專業的訓練?白領學生等等古代有個雅稱手無縛雞之力。我家裝修,地面磚大概三十多斤一塊,我只能搬動一塊,兩塊很吃力,基本要走一段歇一歇。裝修師傅一次運六塊給我搬到房間裡的。這就是差別。

  • 9 # 房樑上的貓1

    很簡單,就和現代健身分健身房專業器械和野外無專業器械一樣。你讓一個不常鍛鍊的人和乾重活的人比力氣誰都知道那個強。很多武器有專門使用方法,方法不對力氣白使。

  • 10 # 真假說歷史

    誰說拿不動啊,是陌刀那不動了,還是紅纓槍拿不動了,這些武器現代人耍起來沒問題。拿不動的是演義中的哪些武器,什麼方天畫戟、青龍偃月,這都是杜撰的

  • 11 # 易家巷

    為什麼″古人"用的兵器,現代人拿都拿不動?這又有什麼辦法,再過些年,我這一輩人用過的鋤頭,十八磅榔頭下一代人更拿不動了喲。

    這一次,我近七十歲老棺材又當一會"古人"吧,想當年十多歲,揹著揹包步行從南昌到井岡山,又從五大哨口之一黃洋界翻過,越過硃沙衝哨口到遂川,再經贛州到紅色政權老蘇區一端金,一天走100里路。

    小時挑水打擔,晚上在空曠地舉槓鈴,到六十歲前還在玩14磅啞鈴,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五歲後也就不敢玩了,怕骨頭老鈣化了。

    我還是城裡人,如是我們那一代農村人,力氣更大得不得了。五十年代,農田用的是有機肥料,也就是大糞,農民留守在城市各共公廁所,有時會發生互掄,都是用獨輪車和肩擔回郊區,如到羅家集,蓮塘一單趟就30多華里,可以講現叫一個人空手走去,獎給他錢,那個都會講吃不消,另請年令大的準"古人"。

    人的力量是自覺或不自覺長年鍛練出來,只少我們這一代人腳勁比現代人強,暴走團總看不到我們這一代人吧,繞逛走公園圍圈,總看到我們那一代挑一百斤自來水擔在肩上跑如飛的人吧。

    那時,毛主席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那個手上沒有二把勁,單槓,雙槓,抓爬竹杆,粗繩,沙坑立地跳,上午課間操,在二中繞東湖跑一圈…現在人,包括自己孩子都認老骨頭力氣強於後代。

    我是臨川羅針人,可以講我的力氣沒有父親大,弄不好連母親腳勁都趕不上,父親是搞建築木泥工,他會畫建築圖紙,我也搞設計,無論是各方面我不如前輩,這是我講實話。

  • 12 # 大秦鐵鷹劍士

    準確的說,古代人的兵器現代人很難拿動,更難靈活使用。但是讓現代的運動員去拿古人的重兵器是沒有問題的,至於靈活使用還是不行。

    古代冷兵器時代要戰勝敵人,靠得是兵器的重量和鋒利,硬度和彈性。跟武俠片裡一劍致命相比,軍隊相鬥更多的是兵器互砍,多次的互砍才可能獲得一個殺敵的機會。因此古代兵器都比較重,為的就是避免在戰鬥中自己的兵器被別人磕飛了,或者被敵人砍斷了!

    影視劇中的武林高手兵不血刃就能擊殺無數士兵,這是不現實的,屬於意淫。項羽之所以能在百萬大軍中來去自如,斬殺數百士卒,是因為他天生神力,長戟兵器都是精鐵打造,重量比較大,他才能一戟掃殺數名兵士。

    古代的精兵都是膀大腰圓的壯士,一頓飯能吃掉一隻羊,他們都是大力士。披堅執銳的全幅裝甲及數件兵器重量在百公斤以上!我買了一口漢劍,重1.2公斤,我也只能舞幾下而已,要是運劍如風,劍氣激盪,我是遠遠不夠力氣的!

  • 13 # 一枚明粉

    題主的參照物錯了,你的同學本身不是職業士兵,再者你的同學可能拿的是文學演義中的兵器。

    常識缺乏,我們以己度人,以為古人沒有力氣。軍事著作文學化嚴重,讓我們以為古人極其強悍。這個悖論就是目前軍史的困境。我們一點點梳理吧。

    其實在實戰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士兵的主戰兵器,還要考慮甲冑、盾牌、腰刀、鐵鏟、水壺等重量,以此評估古代士兵的負重。

    1、古代士兵的主戰兵器有多重?

    北宋有一個將軍叫呼延贊,為了誇耀自己武力,也表示自己對軍事科技的熱愛,設計了“降魔柞、破陣刀,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數十斤”。受到了朝廷誇獎,朝廷表示呼延將軍不忘武備,贊。

    但實際效果是“言者以為器重大,緩急難用雲”,根本不具使用的價值,難以列裝部隊,此後也悄無聲息。

    (宋軍裝備的槍,左為步兵,右為騎兵)

    我們可以知道士兵的長兵器壓根沒有幾十斤,在實戰中有十斤就夠。其實戰場上持續幾個時辰作戰,也不可能拿重的武器。

    2、士兵都要裝備啥?

    戚繼光的《練兵實紀》對步騎兵都有明確規定。我們來看一下:

    騎兵:

    弓矢:弓一張,體輕腦正,油漆防雨,箭三十枝,粗木杆,有力。箭鏃用透甲錘點鋼。

    線槍:柄長七尺,粗僅一寸,鋒用兩脊兩刃,形稍扁,至鋒稍薄,一謂之透甲槍。

    腰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

    步兵:長槍或者腰刀+藤牌。

    (明軍騎兵裝備有甲冑、長兵器、弓箭)

    依據《四鎮三關志》明軍的著甲率,戰時步騎兵都要著甲(由於長年騎兵作戰,步兵參戰少,事實上不著甲),騎兵鐵甲、步兵綿甲。

    加起來一個士兵應該有幾十斤負重。

    這說明單就士兵而言,是有幾十斤負重的,但主戰武器沒有幾十斤負重。

    至於說中國古人面黃肌瘦拿不起來這麼多,其實是讀書人的臆想,接觸過重體力勞動與農業勞動的就會發現,承擔這個重量是可以的。拿起來和長時間拿著作戰還有區別,如果在加以有效訓練,就可以成為合格計程車兵了。這也是戚繼光為什麼要招山區農民不招募市井百姓的原因。

    (明步兵裝備)

    那我們許多人為什麼還認為古代武將拿的武器超重呢?

    3、文學演義

    目前而言,國內軍事史研究弱,其實古人自己對軍事與軍事史也是一塌糊塗。清華博士李碩在寫《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就說,最困惑就是文學太深入軍事,以致於古人、今人都糊里糊塗。

    比如《三國演義》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

    (文學演戲中的大刀。

    而且很多民間傳言、演義內容慢慢就進了正史。比如明朝總兵劉鋌使用120斤大刀,上下翻飛,是為“劉大刀”,一直在戲曲、小說中傳播。後來修《明史》的文人就把這寫進去了,

    《明史》卷247: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正史部分演義化、文學化,對歷史書寫而言是個很有趣的課題,不過對於做軍史而言,就是個大坑了。

    《明史》裡面還有個政治不正確且史實不準確的點,就是明軍諸將列傳中,常有殺數人、數十人陣亡,那麼大年齡的將軍,還能斬殺全副武裝的女真士兵?要再加上家丁,那女真士兵還夠斬殺?

    文學化整體比較嚴重,還要梳理。

    總結

    常識缺乏,讓我們以為古人沒有力氣,做個重體力勞動的人類學調研就可以解決了。

    歷史書寫文學化嚴重,讓我們以為古人極其強悍,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現在軍史整體的兩大困境就是這個了,仔細梳理裝備、訓練、陣型、指揮,一步步深入吧。李碩已經開了好頭。

    (南北戰爭三百年)

    參考文獻:

    《翠微先生北征錄》

    《北宋冷兵器述論》

    戚繼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四鎮三關志》

  • 14 # 有書共讀

    說起古人用的兵器,人們大多數是在演義小說中熟知的吧。

    提起“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誰人不知。更有關羽手中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無人不曉。更別說李元霸手持的雙錘,重八百斤。

    也許有人會問,古人為什麼有如此臂力,馳騁沙場亦能將如此重的武器,揮灑自如?而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有書君認為,古今度量衡不同,還有古代演義小說中的誇張手法,真正的古代兵器並沒有那麼重。古人更多的運用“快馬輕刀”靈活機動的戰法。古人的兵器,現代人完全可以拿的動。

    有書君就來聊聊古代的冷兵器吧。

    一,古代常用重兵器的重量。

    古代的重兵器大多數是平時訓練用的,真正實戰的兵器就比較輕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古代有些悍將天生神力,他們所用兵器比較重。

    提一雙戟八十斤的典韋是《三國志》中的猛將,其實八十斤是三國時的重量,換算成現代的重量也就有三四十斤。現代特種兵負載訓練遠超於此,應該負載七八十斤吧。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是差不多的重量,只是青龍偃月刀在宋朝才出現,而且多用於平時習練臂力,而非實戰武器。《三國演義》中的青龍偃月刀,是羅貫中賦予關羽靈魂的一種象徵。

    手持八百斤雙錘的李元霸更是杜撰的人物。唐朝的八百斤換算成現代的重量近一千斤,即使天賦神力,平時拿著雙錘練幾下尚可,真要上戰場,估計也沒有耐力堅持。

    古代不光要考慮人的負重能力,還要考慮馬的負重能力。如果武器盔甲再加上人的重量超重,致使馬的負載過大,就會影響馬的奔跑速度。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不能迅速靈活的應對,這會是致命的弱點。所以古代常用武器不會太重。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古代戰場常用的重兵器,大約二十多斤,比較重的武器也是少數悍將所用。

    二,講究“快馬輕刀”的騎兵所用長刀的重量。

    古代冷兵器時代,更講究武器輕便,舞動靈活。你的兵器未到我已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較重的兵器怎能舞動靈活,不靈活則虛實變換滯後,不如快馬輕刀的威力大。

    古代匈奴人橫掃歐洲大陸時,其快馬輕刀,讓羅馬人引以為傲的重灌步兵團成為了草原上的羊群,讓整個歐洲大地都為之顫抖。

    不說匈奴,我們再來看看威震四方的明朝騎兵。也許在人們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明朝面對滿清鐵騎的軟弱無力。其實,滿清鐵騎亦是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養的家奴。

    在歷史上,明朝是少數在中末期還能遠征取勝的朝代之一。他仰仗的就是明朝騎兵,其致勝的四大利器就是“軟弓、長箭、快馬、輕刀”。

    其使用軟弓,就是為了保證騎兵,在馬上能更輕鬆的瞄準,可以維持更長的戰鬥力。長箭是配合軟弓使用,避免弓拉的太滿以至拉距超過箭長。

    明朝的大刀大多是用於儀仗顯示威儀的。明騎兵所用的是一種單手可以揮舞的長刀,傳世的明長刀重量只有2.5公斤,曾被譽為“光明如水輕如紙”。只有這樣,才可以在馬上運用腕力靈活施展招式,馬上交鋒以快取勝。快馬更是輕刀取勝的關鍵。

    “軟弓、長箭、快馬、輕刀”四種利器,沒有炫耀個人驍勇的資本,而是更加務實,只有務實才有明騎兵對抗北虜的勝利。

    滿清鐵騎亦是承襲了明遼東鐵騎的快馬輕刀戰法,其只是一件皮甲一把刀,一陣風一路衝,留下滿地屍體。真的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滿清鐵騎就是憑藉著快馬輕刀銳不可當之勢,建立了大清王朝。

    其實在明朝遼東鐵騎,赴北韓對抗日本時,軍中就已經配備了火槍火炮,這應該是現代兵器的萌芽吧。只是到了清朝,依舊崇尚冷兵器的馬上功夫,放棄了明朝對火槍的研究,才有了清朝中晚期面對列強堅船利炮的無能為力。

    有書君認為,現代人無需再手執兵器,在戰場上近身肉搏短兵相接。現代戰爭打的是資訊戰,比的是軍隊的反應速度,比的是智慧。古代兵器的重量是有形的,現代人的智慧是無形的,現代戰爭只需借鑑古代兵法的虛虛實實,而無需再糾結古代兵器的重量,現代人是否能舉起了。

  • 15 # 凡人摸史

    這全同學不自信啊,難道現代人的力氣,就比古代的小嗎?為何古代的兵器,現代人拿不動?

    我猜測,這位同學這所以有此一問,來自他平時看過的古代小說,如《三國演義》之類。本來他就對關羽、張飛等大力士驚歎不已,覺得自己若生在那個年代,只有被宰割的命;現在見了古代兵器的實物,果然現代人難舉起來,更坐實了他心中所想。

    (關羽劇照)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哪裡拿不動?你同學,不就拿動了嗎?而且,他還是沒有訓練過的,若經系統訓練,假以時日,將那兵器舞得虎虎生風,完全不是問題。

    不過,說起古代兵器這事,還是蠻有趣的。

    《清史稿》裡有段記載——

    考試初制,首場馬箭射氈球,二場步箭射布侯,均發九矢。馬射中二,步射中三為合式,再開弓、舞刀、掇石試技勇。順治十七年,停試技勇,康熙十三年復之。更定馬射樹的距三十五步,中三矢為合式,不合式不得試二場。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為合式。再試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開滿,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項能一、二者為合式,不合式不得試三場。

    列位,看到沒有,清朝武舉,先是馬上射箭,再是步射;馬上射中兩箭,地上射中三箭,才有資格繼續往下考。下面就更難了——拉弓、舞刀、搬石頭。

    舞刀一項,起步就是八十斤(清朝一斤為596.82克,比現在重近20%),關羽他老人家的武器,就算真如小說裡那樣,是青龍偃月刀,也才八十二斤而已(《三國演義》寫作的年代,一斤與清朝重量差不多,如果是漢朝八十二斤,大概只有現在三十多斤),放到清朝,連入門的標準都還差一點。

    當然咯,他八十二斤是用來實戰的,而清朝的,則是純考試用的。多練練,以關羽的臂力,肯定也能“刀舞花”。

    不過,舞刀還只是一項啊,後面還有最重三百斤的大石要搬離地面一尺呢。

    說起來,關二爺如果穿越到清朝,要考上武狀元,還是有點難度的,一首涼涼得準備好。

    但整個清朝,有一百零九名武狀元。三百斤的大石,也還是有人搬得起的,畢竟,人口基數在那裡,萬里挑一也水是難事。

    不過,隨著國家承平日久,標準是一屆不如一屆了。

    康熙十三年,步射,離目標八十步,中兩箭,為合格;三十二年,變成五十步;乾隆年間,改為三十步。距離大減。不過,可射的箭也由九支變六支,仍以中兩支為合格。但總體而言,難度是大為降低了。

  • 16 # 我是越關

    現代人拿不動的兵器在古代並不是全軍裝備,而是個別將領或者某一軍團的專屬裝備,或者是訓練器材。大部分普通士兵的武器裝備都不會超過10斤左右。

    唐代的陌刀算是重量級武器中最為廣泛的裝備了。《唐六典》中記載陌刀有15斤,因為唐朝的一斤相當於現代的660克左右,所以說唐陌刀的重量大概是20斤。所以古人的大多數武器裝備,現代人都能拿的起來。

    現代人拿不起來的古人兵器

    重兵器最著名的就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82斤。但是隋唐以前一斤的重量約合現代的220克左右,也就是說關羽的武器只有35斤左右。

    但是考慮到宋代以前根本沒有長柄大刀,而且《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所以吳承恩是參考了宋代以後的掩月刀,如果以宋朝的重量換算成今天的重量,實際上掩月刀的重量達到了100斤左右。

    我們現代也有遺留或者出土宋朝以後得掩月刀,諸如明朝猛將盧象升的鑌鐵大刀,重達140斤。還有清代徐華清的青龍大刀,重達127斤。不過這些百斤以上的大刀都是當做訓練器材使用,並不用於實戰。

    用於實戰的掩月刀

    以上百斤重的武器都為鐵製柄杆,但是古代由於鋼鐵資源有限,而且過重不宜長時間使用,所以就有了中國古代獨有的“積竹木柲”工藝。

    積竹木柲是用木製柄杆為芯材,外部包裹竹條或者藤條增加韌性。發展到明朝時期以鋼纖為芯材,再用竹條和藤條包裹。如此一來既降低了重量方便攜帶,也增加了柄杆的耐用度。

    雖然實際重量無法考證,但是在這種工藝下,掩月刀的重量也就大大的降低了,況且掩月刀只是個別兵團裝備的武器,並不是大規模武器裝備,僅用於步兵斬斷敵人騎兵的馬腿。

    還有就是在《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宋朝步兵鎧甲由1825枚甲片組成,重達58斤,換算成現代重量達到了70斤左右,由此看來手持近百斤的掩月刀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以勇武著稱的猛將。

    至於《隋唐演義》中李元霸的400斤大錘,這個純屬虛構,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 17 # 一年讀十本書

    我們之所以會有上面這種想法,無非是根據一些書中的記載,如《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280斤,典韋的大斧頭有180斤,還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手持雙錘重達1000斤。我們從上面一聽,古人力量真的強,遠遠超過了我們現代人,難道是我們退化了嗎?

    說到退化,我們現在確實不如古代人,這點要承認。古人做的事我們沉重多了,他們能夠隨便提起二三百斤東西跑幾里地,這點千萬不要懷疑,就是這麼強悍。

    雖然說古人身體素質確實要比我們現在好,但是還是沒有到書中描述的這麼強悍。例如說李元霸手持雙錘重達1000斤,這是個什麼概念,李元霸要是有如此神力的話,隨便打一拳就能打死一頭牛,人就更不用說了,直接五臟六腑炸裂。

    真實的情況就是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李元霸此人,他是虛構的人物,李世民根本就沒有這個弟弟。如果有,玄武門之變應該就不止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了,還有李元霸。

    還有我們想想,如果古人都帶這麼重的武器上戰場,他們如何騎馬?有馬能帶著1000斤的東西還能馳騁疆場的嗎?除非這是赤兔馬,顯然不可能所有的馬都是赤兔馬,如果僅僅只是關羽武器重這還有點可信度,如果全都武器很重那就不可信了。

  • 18 # 老照片

    首先給大家糾正一下“古人的兵器,現代人拿不動”的說法,這是完全沒有歷史依據呢,並沒有哪個史料有記載古代人力大無窮。相反,我們可以看晚清時期的照片,人們大多都是面黃肌瘦、四肢孱弱無縛雞之力的樣子,因為大部分百姓生活都不富裕,不能保證每餐都能吃飽,更不用說強身健體了,所以體格都偏瘦,說他們能拿得動現代人都拿不動的兵器,可能嗎?從目前已經出土的兵器看,自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刀劍等兵器,但並沒有哪樣是超出現代人的承受範圍的。據史料記載,在漢代的中國士兵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無論身高、體力都及不上以喝奶吃肉為飲食習慣的匈奴人,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需要長期攝入蛋白質以保持體力。漢代士兵也就憑著人多的優勢才能勉強取勝。即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士兵的身體素質也不及日本士兵。日本人因為種族基因劣勢體格瘦弱,所以政府要求全民學習西方飲食習慣多喝牛奶,體格逐漸有所提升。

    所以,“古人的兵器,現代人拿不動”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依據的,更不要相信小說裡所描述的“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李元霸重達八百斤的雙錘”的誇張說法,都是虛構的。當然,提不提得動刀不僅看體力,還要看是否勤練,練得多了,掌握了技巧,用起來自然順手。曾有人試圖舉起秦始皇時期的矛戟,起初感覺十分吃力,但練習了兩三天後,也能輕鬆舉起。可見古人習武練功也不是白操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一星期瘦小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