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故事美文分享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面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應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風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張居正(1525一1584),字叔大,號太嶽。嘉靖四年(1525),當張居正在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餘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一年,居正補府學生。四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又順利透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庶吉士是一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後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的結果是夏言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對於內閣鬥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痺”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藉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飢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深謀遠慮的徐階荐居正為裕玉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玉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閒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這一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土。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手”了。“攝夷蠻騷亂,鋤當路芝蘭”入閣以後的張居正並沒有為個人的升遷而自鳴得意。這時的明王朝,內則土地兼併,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面對這些,張居正無法輕鬆。而更使張居正感到擔心的還是內閣內部日益白熱化的政治鬥爭。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篙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沼,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但不久,隆慶二年(1568),七月,徐階終因年邁多病,舉籌失措而被迫歸田。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高拱當政期間,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張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後發生嫌隙。高拱又和權宦馮保不和。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個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遂聯合馮保,攛掇后妃,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這樣,張居正就成了首輔,從此獨掌國家大權達十年之久。平心而論,徐階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幹的首輔,他們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作了不少具體和區域性的努力,然而終因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幹與氣魄,到張居正繼任首輔時,明王朝仍然是危機重重。張居正清醒地認識到,小修小補已無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慶二年八月,他託《陳六事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張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還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援下,主持了固鞏邊防的工作。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鑑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祟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張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鑑川策俺答之始》)然後,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雙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說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隆慶五年,穆宗在後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以心奉塵剎,不求自身利作為—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的。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汙,地主兼併,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張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飢寒交迫,落草為寇。由於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並受到廣泛的歡迎。基於上述看法,張居正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釋出的政令“雖萬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張居正傳》)。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穫也正在於此。張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時,將追收逋賦作為考成的標準。萬曆四年規定,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餘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明通鑑》卷六七)。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餘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徵解如期之故。”(《張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張居正認為人“古之理財者,汰浮溢而不騖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理財還是要以節用為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進行。比如他透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據對“兩京大小九卿及各屬,有沉濫者裁之”,競“汰冗員二三”。同樣,張居正也透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面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曆二年,北邊“三鎮二歲之中,所費不過萬餘,而所省已百餘萬”。還透過減客兵,清糧糗的辦法減少支出,“歲所省,兒得數十百萬”。同時,張居正還要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勒緊褲帶,和大家一道過緊日子。他不僅多次向神宗提出“節用愛民”,“以保國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株必較,寸步不讓。萬曆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居正據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援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結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對於自己的用度,張居正也是力戒奢華。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張居正在整頓吏治、厲行節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僱車;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裡祝壽。萬曆八年,居正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滷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作則。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鬥、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量盡山田與水田,只留滄海與青天”作為一名傑出的理財家,張居正深知只顧節流尚不足以解決問題。而要徹底改善國家財政狀況,還需要進一步開闢財源,增加收入。但張居正反對透過“開利源”來理財,因為在他看來,“夫天地生財止有此數,設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較多接觸下層人民,深深懂得安民養民後國富的道理,他指出:“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那麼,如何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呢?當時明王朝的龐大機器都由田賦支撐,而田賦收入因土地兼併和負擔不均而很難增加。為此,張居正提出懲辦貪汙,清理欠賦和清查田畝等三項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畝聲勢浩大。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佈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託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佔,額田大有增加。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儘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蕩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當時,不少地區已在試行適應本地區的賦役改革方案,如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的“裡甲銀”,浙江、廣東的“均平銀”,福建的“綱銀”,還有江南的“十段錦”,以及有些地區的“一條鞭法”等。一條鞭法最早於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傅漢臣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萬曆五年,山東東阿知縣白棟推行一條鞭法,全縣錢糧均按地丁起科。但由於這種做法 觸犯了官紳的利益,他們便製造浮言,戶科部給事中光懋說:“至嘉靖末年,創立條鞭,不分人戶貧富,一例攤派;……然其法在江南猶有稱其便者,而最不便於江北。如近日東阿知縣白棟行之山東,人心驚惶,欲棄地產以避之。請敕有司,賦仍三等,差由戶丁,並將白棟紀過劣處。”幸虧張居正及時派人前往東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實。於是張居正擬旨答覆:“法貴宜民,何分南北?各撫按悉心計議,因地所宜,聽從民便,不許一例強行。白棟照舊策勵供職。”又致書支援白棟的左都御史李世達:“條鞭之法,近旨已盡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當宜民,政以人舉。民苟宜之,何分南北。”張居正認為一條鞭法不僅不應反對,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國普遍推廣。萬曆九年,他終於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專案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張居正的理財並不限於一味地為朝廷公室謀利,而且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透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時還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萬曆十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這年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1567)至萬曆七年(1579)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面勞瘁於國事,人亡而政息張居正於國事日以繼日地奔忙,連十九年末得見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喪守制。萬曆九年(1581),五十七歲的居正,終於勞累病倒。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捨棄了他十六年始終不放的權力,十年來竭誠擁裁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他帶著平生的抱負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裡知道,自己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張居正一切的改革著已於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他死後,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時,他不是一直尊其為師嗎?那是出於需要與無奈。他早已耿耿於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是帝王的邏輯!居正既死,神宗這個已經成年的以享樂和追求財富積累為天性的年輕皇帝,開始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瞭張居正的失寵。不久,言宮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

  • 2 # 跳跳粽子

    萬曆首輔張居正這部電視劇的影響,開始瞭解他的,

    對於張閣老,相信多數人的評價還是正面的,

    雖然他那頂三十二人抬的大轎子飽受爭議……

    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 3 # 一葉小安

    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

    1572年,47 歲的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從此迎來了人生最為輝煌的十年,張居正有多厲害?看一組數字就知道“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有足夠的存量以滿足此後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緊急時刻不能支取的太倉庫儲藏室裡的存款增加到600多萬兩銀子。太僕寺儲存到400萬兩,南京庫房增加到250萬兩,廣西、浙江、四川省庫平均存款在15萬至80萬兩之間。”要知道在這之前,明王朝幾乎完全沒有儲備,各地往往因為軍餉發放不到位而引起軍隊譁變,甚至巡撫被殺等惡性事件,國家國庫空虛,在邊防及大型工程方面,一無所為。張居正出任首輔以後,實施改革,考成法、一條鞭法雖然有其侷限性,但是短暫的“萬曆中興”的功勞是屬於張居正的。起碼在出任首輔的十年裡,他是真正的做事情、為國家考慮的,反觀明朝的多任首輔,更多的將精力放在排除異己、爭權奪位上,張居正也排除異己,但是更多的是在實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點毋庸置疑。因此,他是無愧於第一政治家這一名號的。

    張居正最大的爭議點在於他不符合人們心中官員公正廉潔的形象。是的,張居正並不廉潔,比如說坐個轎子都要32個人臺。但是僅因為不符合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抹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功勞麼?大家喜歡清廉的官員,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在評判別人,但是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本身。並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道德標兵,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海瑞,因為某種程度上,否則黃仁宇就不會用古怪來形容海瑞了。

    為官當如張居正。

    在其位,謀其政。

    張居正從小是個天才,才名遠播,他爹也一直沒有中舉當官,然而並沒有想到基因突變生下這麼一娃。

    事實上,張居正出身草根,爺爺是個小區保安,爹沒有做官資格(秀才),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屌絲典範。這一點正史上往往有所隱晦。

    看一下別人家孩子的成長之路:

    13歲,因為申論寫得好,市委書記接待了張居正。拍著他的肩膀說,孩子阿,你的未來很遠大!(中國考申論才46分,淚流滿面)

    這一年,張居正中了秀才,準備過三年和他爹一起考舉人。

    16歲,又因為申論寫得好,省委書記兼江南才子顧東橋接見了他,跟他說:“你是腰玉之人。”

    腰,名詞做動詞,意為你是有能力佩戴玉帶之人。

    省長之流只能佩戴犀帶,玉帶只有宰相能系。

    果然被人賞識還是需要實力阿。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為了磨礪這個揹負著遠大使命(挽救明朝國祚40年)的宰相,省委書記故意令其落榜。

    後面可以看到張居正性格的變化,他成為一個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而不是類唐伯虎一樣少年成名、中年潦倒、最後悽慘死去的矢志之人。

    我為什麼要提唐伯虎,因為唐伯虎比他更會考試。

    後來,張居正中了進士,成了近侍,點了翰林,大部分人到了這一步也該歇歇了,該拜入誰門下就拜入誰門下,熬個大員退休,簡直人生贏家。

    你讀這麼多年書,不就是為了這個嗎?有朝一日,掌大權,別人給你送房送車送美女,走到哪裡都有一群人擁護,拍你馬屁,啥事都不用你幹,裝逼就行。誰都希望沾沾你的光,欺男霸女魚肉百姓。

    然而張居正從翰林院一畢業就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改革。

    沒必要啊,實在沒必要。

    起初我都懷疑他的動機。

    因為張居正是個老狐狸,他不可能不知道萬曆皇帝不喜歡他(不然他也會在執政中後期主動請求辭職),他改革可能是為了死後博個名。

    可是後來我真的發現他是一入政壇就要改革,而且還句句都不來虛的:

    他說我們的吏治很腐敗,我們的財政很困難。有錢人可以不用交稅,貧民餓到人吃人。這樣下去,非得亡國亡黨。

    可是窮人關你什麼事?餓死的又不是你張家的人,也不是皇帝的家人,更加不是當時一手遮天的嚴嵩的家人,你已身登高位,距離權力中心只有幾步,那些賤如草芥的平民,只能怪他們投胎技術不行,要您來操什麼閒心?

    這封一針見血的奏章沒有人管,皇帝沒看到,總理(嚴嵩)也沒有看到,張居正一怒之下,回家了。

    他不想當官了,面對黑暗他感到無能為力,人怎麼可以這麼壞呢?窮人就不是人?

    雖然研究了五年的政治,然而只不過是在一個無聊的機關無聊地抄了五年的檔案而已,說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我的心現在受到壓抑、受到扭曲,我在京城沒有辦法呆了,我要回老家。回到老家歸隱林下,或許只有這樣,我才可以得到解脫。

    可是,連放棄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張居正一直沒有考上舉人的父親,不樂意。

    不樂意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考了半輩子舉人,一直沒有當上後備幹部,在張居正他爹心裡,當官簡直就是莫大的喜事,哪裡有人會棄官不幹?

    你不干你就是不孝,你就不是我兒子了。哪怕你再痛苦,為了光宗耀祖,為了齊享富貴,你也得給我幹下去!

    三年後,張居正只好又回來,這一次,他和那個能夠結成同盟的人正式合作。

    儘管這時候,這個人還在中央黨校埋頭苦幹。

    這個人,是一個身材瘦小,喜怒不形於色的小老頭,名徐階,朝廷名義上的二把手,國務院副總理,又稱內閣次輔。

    階者,爾升也,註定要步步高昇。

    張居正和他關係很好,只因兩人都希望從黑暗之中看到光明。

    可是,要觸控到光明,首先要戰勝黑暗。

    所謂黑暗,就是嚴黨,領頭的名喚嚴嵩,名副其實的朝政一把手。

    徐階作為二把手,和一把手已經鬥了很久很久。

    很久的意思,是十八年。

    十八年難分勝負,最終得以笑到最後,是因為有人站在他背後出謀劃策,幫他拍板決策。

    張居正站出來告訴他:

    我們要對付這個人,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否則下場就和夏言一樣(夏言被腰斬)。

    要搞他,就要從他的羽翼下手,比如說,他的兒子。

    這是最好的入口,因為嚴嵩的兒子嚴世藩腐敗。

    腐敗,明目張膽的腐敗,從來都是最好的理由。

    雖然大家都不乾淨,可是你惹了我,就可以以腐敗的理由弄死你。

    這個局做了三年,三年之內,徐階出面,張居正操縱幕後,具體步驟為讓嚴世藩失勢——被流放——被殺——動嚴嵩。

    嚴黨倒臺,這三年是張居正極具政治生命的三年,從一個國立大學的虛職到朝廷三把手,眼看光明就在眼前。

    三個月後,徐階取代了嚴嵩的地位,成為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國務院總理,一紙調令,張居正進入重要部門。

    所以說,跟對人很重要啊。

    嚴黨炙手可熱的時候,徐階還是一個不起眼的看上去很好欺負的小老頭。

    所謂重要部門,第一是管人的部門(吏部),第二是管錢的部門(戶部)。

    而張居正這次的職位,是吏部的二把手。

    所謂管人部門的二把手,內閣後備幹部是也。

    張居正41歲的時候,嘉靖皇帝死了,嚴嵩死了,一個時代過去了。

    這個時候,張居正很傻很天真地以為,上頭換人了,他的改革大計就會實現。

    然而新上位的隆慶,依舊是一個什麼都不管的主。

    他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那些地方官上來的摺子。

    摺子的內容為:

    某省發生一奇葩事,一個村民一夜之間變成了女人。

    某省又發生一奇葩事,有一座假山一直在長高,圍觀的村民說怎麼還在長?它就不長了。

    ……

    實在不是因為地方官傻逼,而是因為領導好這口。

    或許也不能怪隆慶,因為他畢竟受到了長期“不立太子”的心理折磨,二十歲開始放蕩不羈,三十歲徹底放棄人生。

    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大臣。

    這期間張居正幹了一件事,就是建議重用海瑞。

    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這一次應該是第一次。

    徐階很聽張居正的話,重用了海瑞。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海瑞一上來就指著徐階的鼻子罵他貪。

    後來內閣大洗牌,高拱上任,採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張居正建議考核官員任績他讓所有的省級幹部給皇帝推薦三個幹部。

    當時,得票最高,呼聲最旺的也是海瑞。

    海瑞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人,他要當清官,他就一個子都不貪,還不準別人貪。

    極端的人往往被人喜歡,因為他們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張居正和當時的首輔高拱說,這個人要重用,因為老百姓喜歡他。

    這一次,應該是張居正第二次推薦海瑞。

    結果就是,海瑞去蘇州府當行政一把手,幹了兩年稅收減了一半,很多富人在他上任的時候都紛紛轉移資產,都移民到松江去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人不繳稅就算了,虧空的稅就把富人捆起來,讓家人拿錢來贖人。他不發展經濟,他就做這樣一些管理的措施,所以就導致了很多流民的產生,就是說不種田不要緊。這樣一來,最後弄得他這個班子裡面的人都不跟他幹了,班子裡面的人寧願不當官也不跟海瑞幹,上上上下下都搞不好,他一看沒有辦法,他就跟皇上寫了一個辭職報告說我不幹了。

    高拱看到辭職報告之後,當時就批了。

    因為他從來不認為海瑞是一個能幹事的人,之所以重用,很純粹是看在張居正的面子上。

    海瑞很生氣,拿了辭職報告就罵道:“你們這些人都是壞人,舉朝上下都是女人,你們都不是君子。”

    當第三次有人舉薦海瑞的時候,張居正已經是內閣首輔了。

    張居正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做人正派不一定能當好官。

    經過十幾年的殘酷鬥爭,前赴後繼陪葬了那麼多官僚之後,張居正終於爬到這個位置。

    他曾經少年老成到什麼程度,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但是一開口就是一針見血。

    已經是國務院總理了,百官都聽候你的調遣,可以衣錦還鄉、證明自己的聖賢書沒有白讀了。

    張居正還是要改革,為了改革,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與小人為伍。

    海瑞那樣的人是沒有指望去幹什麼大事的,他太孤傲,太清高,精神潔癖嚴重,看不起所有有汙點的人,眼睛裡容不下沙子。

    而張居正不同,他認為只要目的達到了,多卑劣,多骯髒,他都不在乎。

    為了站到權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曖昧,可以和太監稱兄道弟,可以被人罵,可以被人誤解,他都無所謂。

    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群體,很窮,很無奈,窮到賣兒賣女,窮到去吃觀音土。

    如果換了海瑞,他才不管別人餓不餓死,只要別人都是道德君子,別髒他的眼,就行了。

    張居正為了百姓,可以重用沒有學歷文憑的一個瘸子,把一個辦事員提拔為揚州知府,解決了內河漕運。

    當時的官僚合夥害死了這個人,原因僅僅是因為嫉妒。

    我們辛辛苦苦讀了幾十年書換來的功名,你憑什麼能夠踩在我們的頭上?!

    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張居正很傷心,很悲痛。因為他覺得失去了一個人才。

    他知道用人之難,可是沒有辦法。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幹事很容易,沒有人能抓你的過錯,所以在官僚系統裡面,很多人都是在混。

    但是張居正他幹事,他不但幹事,他還較真,所以必然得罪人。

    所以和他共過事的人,一部分怕他,一部分恨他,恨到什麼程度?由於改革觸犯一部分官員的利益,直接導致有些人傳下祖訓,說你們都給我記住,世世代代地記住,這個人是個奸臣!大奸臣!

    然而百姓也未必愛戴他,因為他也有汙點,他不是一個像海瑞那樣符合傳統儒家道德標準的人。貪官有的特徵他都有。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的出現,讓明朝推遲四十年滅亡,中興了一個王朝,但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清官。

    現實點說,他救了很多人的命。

    這些人和他素未相識,也不會感他的恩,更加沒有回報,這群人不過是社會底層的草民。

    他們喜歡的,頂多就是站在道德巔峰,卻不能給他們實際好處的海瑞而已。

    這個世界上能夠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情來辦的人幾乎沒有,能夠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不踩一腳的人算是人品良好,能夠扶別人起來那就稱得上貴人了。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目睹了別人的苦難,能夠同情,能夠動惻隱之心,所以講學,只為了調和那個人吃人的社會。

    張居正到底為什麼要改革。

    如果只是被儒學的經邦濟世洗腦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儒學那一套只能教化出來書呆子,而不是一個狡猾的政治家。

    或許是因為良知。

    在他當上宰相的第一天,他並沒有興高采烈,而是閉門告誡自己的家人:

    我現在當了宰相,你們不準跟任何政府公務員打交道,不準收他們任何的禮品,也不準談論國家大臣。如有違反,我知道以後一定懲處。第二天上午,在他首輔辦公室裡面給北方的大總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說,我何德何能坐到了這個位置上,我坐到這個位置上我不是為了光宗耀祖,我有這個位置就能實現我富國強兵的理想,對國家施以改革。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所以如此,不忘初心。

    我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勇氣,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

    他絕對知道自己的下場會很慘,而且不是一般的慘。

    不只是自己會慘,可能子孫後代都會很慘。

    因為別人實現自己的理想(當官),只需要鬥垮一個人,但是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改革),需要和整個利益集團為敵。

    是真的不知道明哲保身嗎?

    不,他知道。

    從一開始,他就知道結果。

    無知者無畏。知道結果還要去做的人,才叫做勇氣。

    這個最狡猾、心最狠、手最黑、為官最貪的人,竟然會為了百姓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一個很複雜的人。

    顧城說,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起初我不懂這句詩的意思,後來我終於明白。

    人性是惡的,但也透著善良,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自從張居正以後,再也沒有哪一位高官,能夠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也沒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夠做到名副其實的宰相(朱算半個)。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或許世間已無張居正。

  • 4 # 敲鍵盤的妹紙

    明朝最一流的政治家,內閣首輔。他老奸巨猾,工於心計。他剛剛步入政壇時老師正是徐階。徐階明白他的才能,在於嚴嵩分庭抗禮之際,依然處處照顧他。那張居正見徐階隱忍不發,誤以為其不敢與奸相嚴嵩鬥爭,頓感不平,留下一封信就外出遊歷三年。這三年過去後,他回到朝廷,變得圓滑,左右逢源。他安然度過徐嚴鬥爭時的腥風血雨,並在徐階勝利後進入內閣。之後,徐階急流勇退,高拱上臺。高拱也是一名很有能力的實幹家,知人善任,又城府急深。而張居正聯合太監馮保,趁十歲皇子萬曆登基,密報高拱圖謀不軌,並博取李太后好感,將高拱趕下臺,自己當上內閣首輔,排除異己,穩固權威,又大膽改革,為帝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由於對萬曆嚴於管教而招致怨恨,五十六歲去世後被抄家,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縱觀他一生,以他作出的成就,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他頌布一條鞭法,考成法,成功約束大量貪官汙史,為大明帝國締造興旺。雖然其排除異己,拉幫結派,但那是隻是為改革作出的代價。他豈不知高拱的抱負與理想?他只是認為自己能做得更好,讓這個帝國更加強盛。他也做到了。

  • 5 # 十拿九穩

    下載 APP

    如何評價張居正?

    方大銅

    方大銅

    + 關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問大家幾個問題。

    芸芸眾生之中,有幾人能在階級流動性有限的時代,憑藉一己之力,不靠家世背景,成為一人一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的都有了,權勢、名譽、財富、地位,你還會不會想去幫助那些弱勢群體?

    倘若你選擇了施以援手,這代價是用你的身家性命、健康、名節來換呢?

    ————————————正文————————————

    為官當如張居正。

    在其位,謀其政。

    張居正從小是個天才,才名遠播,他爹也一直沒有中舉當官,然而並沒有想到基因突變生下這麼一娃。

    事實上,張居正出身草根,爺爺是個小區保安,爹沒有做官資格(秀才),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屌絲典範。這一點正史上往往有所隱晦。

    看一下別人家孩子的成長之路:

    13歲,因為申論寫得好,市委書記接待了張居正。拍著他的肩膀說,孩子阿,你的未來很遠大!(中國考申論才46分,淚流滿面)

    這一年,張居正中了秀才,準備過三年和他爹一起考舉人。

    16歲,又因為申論寫得好,省委書記兼江南才子顧東橋接見了他,跟他說:“你是腰玉之人。”

    腰,名詞做動詞,意為你是有能力佩戴玉帶之人。

    省長之流只能佩戴犀帶,玉帶只有宰相能系。

    果然被人賞識還是需要實力阿。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為了磨礪這個揹負著遠大使命(挽救明朝國祚40年)的宰相,省委書記故意令其落榜。

    後面可以看到張居正性格的變化,他成為一個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而不是類唐伯虎一樣少年成名、中年潦倒、最後悽慘死去的矢志之人。

    我為什麼要提唐伯虎,因為唐伯虎比他更會考試。

    後來,張居正中了進士,成了近侍,點了翰林,大部分人到了這一步也該歇歇了,該拜入誰門下就拜入誰門下,熬個大員退休,簡直人生贏家。

    你讀這麼多年書,不就是為了這個嗎?有朝一日,掌大權,別人給你送房送車送美女,走到哪裡都有一群人擁護,拍你馬屁,啥事都不用你幹,裝逼就行。誰都希望沾沾你的光,欺男霸女魚肉百姓。

    然而張居正從翰林院一畢業就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改革。

    沒必要啊,實在沒必要。

    起初我都懷疑他的動機。

    因為張居正是個老狐狸,他不可能不知道萬曆皇帝不喜歡他(不然他也會在執政中後期主動請求辭職),他改革可能是為了死後博個名。

    可是後來我真的發現他是一入政壇就要改革,而且還句句都不來虛的:

    他說我們的吏治很腐敗,我們的財政很困難。有錢人可以不用交稅,貧民餓到人吃人。這樣下去,非得亡國亡黨。

    可是窮人關你什麼事?餓死的又不是你張家的人,也不是皇帝的家人,更加不是當時一手遮天的嚴嵩的家人,你已身登高位,距離權力中心只有幾步,那些賤如草芥的平民,只能怪他們投胎技術不行,要您來操什麼閒心?

    這封一針見血的奏章沒有人管,皇帝沒看到,總理(嚴嵩)也沒有看到,張居正一怒之下,回家了。

    他不想當官了,面對黑暗他感到無能為力,人怎麼可以這麼壞呢?窮人就不是人?

    雖然研究了五年的政治,然而只不過是在一個無聊的機關無聊地抄了五年的檔案而已,說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我的心現在受到壓抑、受到扭曲,我在京城沒有辦法呆了,我要回老家。回到老家歸隱林下,或許只有這樣,我才可以得到解脫。

    可是,連放棄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張居正一直沒有考上舉人的父親,不樂意。

    不樂意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考了半輩子舉人,一直沒有當上後備幹部,在張居正他爹心裡,當官簡直就是莫大的喜事,哪裡有人會棄官不幹?

    你不干你就是不孝,你就不是我兒子了。哪怕你再痛苦,為了光宗耀祖,為了齊享富貴,你也得給我幹下去!

    三年後,張居正只好又回來,這一次,他和那個能夠結成同盟的人正式合作。

    儘管這時候,這個人還在中央黨校埋頭苦幹。

    這個人,是一個身材瘦小,喜怒不形於色的小老頭,名徐階,朝廷名義上的二把手,國務院副總理,又稱內閣次輔。

    階者,爾升也,註定要步步高昇。

    張居正和他關係很好,只因兩人都希望從黑暗之中看到光明。

    可是,要觸控到光明,首先要戰勝黑暗。

    所謂黑暗,就是嚴黨,領頭的名喚嚴嵩,名副其實的朝政一把手。

    徐階作為二把手,和一把手已經鬥了很久很久。

    很久的意思,是十八年。

    十八年難分勝負,最終得以笑到最後,是因為有人站在他背後出謀劃策,幫他拍板決策。

    張居正站出來告訴他:

    我們要對付這個人,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否則下場就和夏言一樣(夏言被腰斬)。

    要搞他,就要從他的羽翼下手,比如說,他的兒子。

    這是最好的入口,因為嚴嵩的兒子嚴世藩腐敗。

    腐敗,明目張膽的腐敗,從來都是最好的理由。

    雖然大家都不乾淨,可是你惹了我,就可以以腐敗的理由弄死你。

    這個局做了三年,三年之內,徐階出面,張居正操縱幕後,具體步驟為讓嚴世藩失勢——被流放——被殺——動嚴嵩。

    嚴黨倒臺,這三年是張居正極具政治生命的三年,從一個國立大學的虛職到朝廷三把手,眼看光明就在眼前。

    三個月後,徐階取代了嚴嵩的地位,成為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國務院總理,一紙調令,張居正進入重要部門。

    所以說,跟對人很重要啊。

    嚴黨炙手可熱的時候,徐階還是一個不起眼的看上去很好欺負的小老頭。

    所謂重要部門,第一是管人的部門(吏部),第二是管錢的部門(戶部)。

    而張居正這次的職位,是吏部的二把手。

    所謂管人部門的二把手,內閣後備幹部是也。

    張居正41歲的時候,嘉靖皇帝死了,嚴嵩死了,一個時代過去了。

    這個時候,張居正很傻很天真地以為,上頭換人了,他的改革大計就會實現。

    然而新上位的隆慶,依舊是一個什麼都不管的主。

    他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那些地方官上來的摺子。

    摺子的內容為:

    某省發生一奇葩事,一個村民一夜之間變成了女人。

    某省又發生一奇葩事,有一座假山一直在長高,圍觀的村民說怎麼還在長?它就不長了。

    ……

    實在不是因為地方官傻逼,而是因為領導好這口。

    或許也不能怪隆慶,因為他畢竟受到了長期“不立太子”的心理折磨,二十歲開始放蕩不羈,三十歲徹底放棄人生。

    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大臣。

    這期間張居正幹了一件事,就是建議重用海瑞。

    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這一次應該是第一次。

    徐階很聽張居正的話,重用了海瑞。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海瑞一上來就指著徐階的鼻子罵他貪。

    後來內閣大洗牌,高拱上任,採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張居正建議考核官員任績他讓所有的省級幹部給皇帝推薦三個幹部。

    當時,得票最高,呼聲最旺的也是海瑞。

    海瑞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人,他要當清官,他就一個子都不貪,還不準別人貪。

    極端的人往往被人喜歡,因為他們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張居正和當時的首輔高拱說,這個人要重用,因為老百姓喜歡他。

    這一次,應該是張居正第二次推薦海瑞。

    結果就是,海瑞去蘇州府當行政一把手,幹了兩年稅收減了一半,很多富人在他上任的時候都紛紛轉移資產,都移民到松江去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人不繳稅就算了,虧空的稅就把富人捆起來,讓家人拿錢來贖人。他不發展經濟,他就做這樣一些管理的措施,所以就導致了很多流民的產生,就是說不種田不要緊。這樣一來,最後弄得他這個班子裡面的人都不跟他幹了,班子裡面的人寧願不當官也不跟海瑞幹,上上上下下都搞不好,他一看沒有辦法,他就跟皇上寫了一個辭職報告說我不幹了。

    高拱看到辭職報告之後,當時就批了。

    因為他從來不認為海瑞是一個能幹事的人,之所以重用,很純粹是看在張居正的面子上。

    海瑞很生氣,拿了辭職報告就罵道:“你們這些人都是壞人,舉朝上下都是女人,你們都不是君子。”

    當第三次有人舉薦海瑞的時候,張居正已經是內閣首輔了。

    張居正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做人正派不一定能當好官。

    經過十幾年的殘酷鬥爭,前赴後繼陪葬了那麼多官僚之後,張居正終於爬到這個位置。

    他曾經少年老成到什麼程度,一整天不說一句話,但是一開口就是一針見血。

    已經是國務院總理了,百官都聽候你的調遣,可以衣錦還鄉、證明自己的聖賢書沒有白讀了。

    張居正還是要改革,為了改革,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與小人為伍。

    海瑞那樣的人是沒有指望去幹什麼大事的,他太孤傲,太清高,精神潔癖嚴重,看不起所有有汙點的人,眼睛裡容不下沙子。

    而張居正不同,他認為只要目的達到了,多卑劣,多骯髒,他都不在乎。

    為了站到權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曖昧,可以和太監稱兄道弟,可以被人罵,可以被人誤解,他都無所謂。

    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群體,很窮,很無奈,窮到賣兒賣女,窮到去吃觀音土。

    如果換了海瑞,他才不管別人餓不餓死,只要別人都是道德君子,別髒他的眼,就行了。

    張居正為了百姓,可以重用沒有學歷文憑的一個瘸子,把一個辦事員提拔為揚州知府,解決了內河漕運。

    當時的官僚合夥害死了這個人,原因僅僅是因為嫉妒。

    我們辛辛苦苦讀了幾十年書換來的功名,你憑什麼能夠踩在我們的頭上?!

    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張居正很傷心,很悲痛。因為他覺得失去了一個人才。

    他知道用人之難,可是沒有辦法。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幹事很容易,沒有人能抓你的過錯,所以在官僚系統裡面,很多人都是在混。

    但是張居正他幹事,他不但幹事,他還較真,所以必然得罪人。

    所以和他共過事的人,一部分怕他,一部分恨他,恨到什麼程度?由於改革觸犯一部分官員的利益,直接導致有些人傳下祖訓,說你們都給我記住,世世代代地記住,這個人是個奸臣!大奸臣!

    然而百姓也未必愛戴他,因為他也有汙點,他不是一個像海瑞那樣符合傳統儒家道德標準的人。貪官有的特徵他都有。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的出現,讓明朝推遲四十年滅亡,中興了一個王朝,但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清官。

    現實點說,他救了很多人的命。

    這些人和他素未相識,也不會感他的恩,更加沒有回報,這群人不過是社會底層的草民。

    他們喜歡的,頂多就是站在道德巔峰,卻不能給他們實際好處的海瑞而已。

    這個世界上能夠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情來辦的人幾乎沒有,能夠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不踩一腳的人算是人品良好,能夠扶別人起來那就稱得上貴人了。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目睹了別人的苦難,能夠同情,能夠動惻隱之心,所以講學,只為了調和那個人吃人的社會。

    張居正到底為什麼要改革。

    如果只是被儒學的經邦濟世洗腦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儒學那一套只能教化出來書呆子,而不是一個狡猾的政治家。

    或許是因為良知。

    在他當上宰相的第一天,他並沒有興高采烈,而是閉門告誡自己的家人:

    我現在當了宰相,你們不準跟任何政府公務員打交道,不準收他們任何的禮品,也不準談論國家大臣。如有違反,我知道以後一定懲處。第二天上午,在他首輔辦公室裡面給北方的大總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說,我何德何能坐到了這個位置上,我坐到這個位置上我不是為了光宗耀祖,我有這個位置就能實現我富國強兵的理想,對國家施以改革。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所以如此,不忘初心。

    我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勇氣,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

    他絕對知道自己的下場會很慘,而且不是一般的慘。

    不只是自己會慘,可能子孫後代都會很慘。

    因為別人實現自己的理想(當官),只需要鬥垮一個人,但是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改革),需要和整個利益集團為敵。

    是真的不知道明哲保身嗎?

    不,他知道。

    從一開始,他就知道結果。

    無知者無畏。知道結果還要去做的人,才叫做勇氣。

    這個最狡猾、心最狠、手最黑、為官最貪的人,竟然會為了百姓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一個很複雜的人。

    顧城說,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起初我不懂這句詩的意思,後來我終於明白。

    人性是惡的,但也透著善良,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自從張居正以後,再也沒有哪一位高官,能夠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也沒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夠做到名副其實的宰相(朱算半個)。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或許世間已無張居正。

    ——————————

    結局很慘,被抄家,子孫後代被流放的流放,餓死的餓死,自己也差點被拖出來鞭屍。

    所謂的改革也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被長久的採用。

    一心效忠的朝代最終還是會滅亡。

    如果當初不折騰,可能會過得很好。

    政治家、權謀家、天才、權臣、性情中人、心胸狹窄之人……

    不是宰相,卻勝似宰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游泳學不會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