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漢族大臣們的愚忠!滿清入主中原以後就倡導漢文化,尤其是儒家忠君思想。從康熙開始,明朝那些降清的明朝官員,很多被列入“二臣傳”!從思想上教導漢族大臣們,小心背信棄義是要臭名遠揚的。

    其次,李鴻章,曾國藩這樣的漢族大臣,沒有反抗的名頭和旗號。你要推翻一個朝代,肯定要喊個口號。比如,水滸傳的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比如,朱三太子的反清復明!你沒有名頭,肯定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就算是漢族大臣,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之間也有矛盾。也起到了相互制約。

    還有,一般權貴大臣們,在京城都有家屬,也就是“人質”。起義的成本很大,一不小心就會滅九族,遺臭萬年。例如,吳三桂!臭死了!

  • 2 # 冥蝶讀書

    李鴻章曾國藩等漢人官員在晚清並非嚴格的軍閥,他們確實開了晚清私兵的先河。但是從一開始,他們編練的軍隊便受到朝廷嚴格的控制。

    以曾國藩的湘軍為例,湘軍的作戰範圍是被嚴格限制的,雖然後期有所放開,但是許可權一直受到限制。當時圍攻太平天國,並不只有湘軍,在湘軍的背後還有大量的八旗和綠營,雖然戰鬥力不怎樣,但是威懾力還是在的。

    另外為了防止曾國藩獨大,清廷還授權李鴻章,讓李鴻章組織了淮軍,淮軍和湘軍互不統屬,而且互相牽制。另外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後,盛極一時的湘軍就遭到了大量裁撤。

    之後為了制衡李鴻章,左宗棠的楚軍又起來了,楚軍的一大戰功就是收復了新疆。而左宗棠跟李鴻章又是不對付的。

    另外這些官員本身都不是武職,依然是文官,他們的出身也都是文人出身,滿腦子的忠君愛國思想,跟後世的軍閥還是差了不少。

    而且慈禧太后是個權謀高手,晚清幾十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她的權威在維繫著中央的權威。

  • 3 # 蕭武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廷的主力軍隊很快就崩潰了,沒什麼用,之後就是湘軍、楚軍和淮軍崛起,而朝廷主要是在這些不同勢力之間靠搞平衡,來維持朝廷統治。

    太平天國起義興起之後,清朝朝廷能夠控制和調動的軍隊,很快就被擊潰了,然後就是湘軍興起。但仍然有些朝廷派出來的將領在率領朝廷的軍隊作戰,比如勝保,僧格林沁,他們的軍隊都是朝廷能夠直接控制的。

    而且,在消滅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除了湘軍之外,楚軍和淮軍後期也起來了,而且戰鬥力也還是不錯的。所以,曾國藩在鎮壓完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為什麼不造反呢?就是因為他周圍的軍隊都不是他自己能夠控制的軍隊,楚軍,淮軍,還有一部分朝廷的軍隊。另一個原因就是,湘軍到攻破天京城之後,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敗壞得很嚴重,早已經不是早先的湘軍了。

    到征剿捻軍起義的時候,湘軍的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完全沒有辦法控制捻軍的流動作戰,朝廷改為由李鴻章的淮軍來主要負責,湘軍基本上就慢慢衰落下去了,而淮軍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興起,成為綿延二十多年的清朝軍隊的主力。楚軍則在左宗棠率領下,遠赴西北去收復新疆。

    湘軍、楚軍和淮軍這種從團練起家的軍隊,在規模壯大之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糧餉是必須要依靠財政支援來解決的。戰爭期間,朝廷可以讓他們在自己的轄區範圍內直接截留財政稅收,徵收錢糧自己用。但戰爭結束之後,朝廷很快就透過官員調整,把已經平定了的地區重新掌握到自己手裡了。

    所以,無論是湘軍、楚軍還是淮軍,雖然他們能夠控制軍隊,但軍隊的糧餉都是要有朝廷的命令,地方官員才會解送給他們。否則他們就算是人數再多,也沒有辦法維持。比如左宗棠率領淮軍在西北平定叛亂,收復新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他必須得到朝廷和慈禧太后的支援,才能籌措糧餉來支援戰爭,否則他就是能耐再大,也解決不了。

    到甲午戰爭的時候,淮軍也不行了,於是朝廷又派袁世凱在天津按照當時歐洲先進的軍事訓練方式編練新軍,也就是北洋軍。北洋軍雖然只服從袁世凱,但是朝廷沒亂的時候,袁世凱的北洋軍的糧餉也都是朝廷供給的,袁世凱最多隻能算是借雞生蛋而已。

    同時,朝廷在看到小站練兵有一定成績之後,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開始搞新政改革,其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讓全國各省都自己籌措經費,編練新軍。所以,各省都紛紛自己籌措經費,派人出國考察,回來之後就按照歐洲的新式操法編練新軍。這樣,在各省都有了自己的新軍的情況下,北洋軍在全國軍隊中的比重也就下降了。

    所以,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朝的朝廷權威一度受到嚴重挑戰,但在慈禧太后實際控制朝廷之後,很快就重新建立起了對各地的控制。她所用的主要辦法無非就是摻沙子,扔石頭,面多了兌水,水多了加面。反正到底是兌水,還是加面,都是她來控制的,地方上就算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都控制不了。

    曾國藩的湘軍強盛的時候,朝廷故意扶持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太大,朝廷又培養張之洞、劉坤一這些人。李鴻章辦洋務的時候,在長江中下游辦,朝廷就讓張之洞在長江上游的湖北地區也辦,左宗棠在西北也開始辦。總之就是扶持相對弱小的,來平衡相對比較強大的。

    所以,哪怕曾國藩有不世之功,剿捻不力也還是得被批評,得承擔責任,李鴻章功勞再大,勢力再大,朝廷一句話,他也只能一會兒兩江總督,一會兒兩廣總督,一會兒又北洋總督,一會兒又到朝廷中樞,始終是被朝廷控制著的。慈禧太后死後,當時北洋軍近在畿輔,朝廷一句話,袁世凱就收拾行李回老家釣魚去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朝廷長期依靠扶持更多的地方勢力來平衡一枝獨大的地方勢力,結果反而是各地的新軍裡混進了不少有革命意識的年輕人和激進分子,最終才在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朝廷無力鎮壓,還是隻能仰仗於北洋軍,而各地的新軍則觀望形勢,不願意出境作戰。最後,在北洋軍將領聯名通電的壓力之下,朝廷只能同意遜位,清廷才算壽終正寢。

  • 4 # 愛分享的小兔兔

    歷史背景

    晚清咸豐年間,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清延把大量對外賠款轉嫁給窮給的人民大眾,搞的民不聊生。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由於八旗兵等中央軍的退化,豪無戰鬥力。很快太平天國就佔領廣大南方地區,在南京建立政權,清庭危在旦夕。清延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死馬當活馬醫,允許地方地主階級創辦團練對付太平天國。

    地方團練以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勢力最大,在曾國藩的不懈努力下,歷時十二年,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後,很多湘軍將領力勸曾國藩稱帝,但是曾國藩沒有稱帝,這是為什麼呢?小兔兔總結了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與大家共討。

    原因一

    滿清統治者並沒有坐勢曾國藩一家獨大,同時扶持了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來抗衡曾國藩的湘軍。當湘軍攻破南京的時候,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了。湘軍周圍還有與曾國藩不對付的淮軍和楚軍環侍,同時還有中央軍和蒙古親王僧格林泌。湘軍起義沒有必勝的把握。

    原因二

    清朝一直漢化,強調忠君愛國思想。康熙平定投降清朝的三藩,把明朝投降清朝的官員列為《二臣傳》,大力宣揚史可法忠君愛國思想。乾隆還幫袁崇煥評反。讓天下人知道,忠於朝庭萬民景仰,反叛朝庭,永世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像吳三桂一樣被人民大眾銼骨揚灰。

    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是武官出身,都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出身。腦袋裡裝的都是忠君愛國的舊思想,怎麼會背叛朝庭呢?

    原因三

    曾國藩等人的確是開了漢人掌握私兵的先例,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有節留地方財政和用人的人事權。但鎮壓太平天國後,滿清統治立刻收回了人事權和地方財政。曾國藩等人只有領兵權,後勤供應還是靠地方政府供應。反叛清庭,清庭斷供後勤。軍隊餓著肚子怎麼打仗呢?而且中央政府掌握人事權,可以在軍隊安插自己信任的官員,軍隊不一定會跟著你反叛。

  • 5 # 武藝高強1

    個人觀點

    啟用漢將,漢綠營,雖然在康熙時候就推崇滿漢一家,但是都是用之也防之,到了晚清,滿八旗腐朽不堪大任,

    晚清,列強侵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際上,清政府始終是政府代表。

    以曾國藩為首的漢將的個人思維,觀念及品質有關

  • 6 # 風談天下

    所謂清朝的“中央軍隊”,應是指八旗軍和綠營兵。所謂的“瓦解”,應是指太平天國起事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收拾了八旗和綠營。

    而這個時間段,就是慈禧初掌朝政。

    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就靠慈禧的一人之力。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慈禧當作一個負面人物口誅筆伐,卻很少有人會理智去想想:如果慈禧真的一無是處,她如何能夠控制大清政權數十年之久?

    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處,慈禧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寡婦,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慈禧的情商、權謀、領導藝術都有非常值得稱道之處。

    大膽用人。曾胡左李張袁這一批漢人重臣,基本上都是慈禧用起來的,並且用的很大膽,曾國藩一度授權節制長江流域數省軍務。大領導最重要的就是魄力,慈禧的這種魄力,即使男人也很難做到。

    以情感人。慈禧充分發揮女性優勢,大打感情牌,博取同情。當她地位鞏固之後,也一樣很重感情,譬如對李鴻章,甲午戰爭那麼大的事,都沒有殺李鴻章,這個也很難得。

    權謀馭人。充分利用了滿漢矛盾,漢臣之間的矛盾,防止一家獨大。為了平衡曾國藩,她會刻意扶持左宗棠,沈葆楨等人。

    搞權謀的人,都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慈禧,她絕對是你們的好老師。

  • 7 # 胖胖的小豌豆

    因為……給人感覺是他們很厲害,其實麼……

    我們知道,自康熙時期,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了,等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綠營也只剩架子了,太平天國一起事,清朝已經藥丸了。這時,朝廷也看出來了,還抱著漢人不能掌兵的老傳統不行了(其實從胤禵之後,皇室宗親,或者說滿人裡已經沒什麼能打仗的了),於是各地組織團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就此崛起。

    當時清廷對這批手握重兵的漢族軍閥們還是很大方,該給都不吝嗇,總督位置給,軍費給,連軍機大臣都讓他們做了,可以說,除了沒有封王,能給的帽子都給了,加上這批人腦中忠君的思想還是很重,所以也沒什麼反心。

    還有就是,清廷雖然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別指望那時候的八旗軍還能打仗),但財政大權還牢牢抓在手上,漢族軍閥的軍隊也要軍費不是,賦稅之外再向百姓要錢,估計就更亂了,所以各軍的財務還是依靠清廷的撥款,並且還要受到手上沒軍隊的官員的鉗制。例如,在艦用速射炮出現後,丁汝昌等人要求換裝,李鴻章也簽字同意了,誰想被翁同穌等人給擋了,理由是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且財政困難,不準。所以,被軍費鉗制的軍隊,也沒本事造反。

    當然,隨著清廷被一次次地打擊,朝廷的控制力越來越差,等到袁世凱上位時,清廷已經沒有了面對曾國藩時的底氣。

  • 8 # 一枚明粉

    努力重建中央軍,分而治之,挾洋自重。

    1、重建中央軍

    在咸豐北逃後,大清就開始訓練八旗,最開始就是勝保。從八旗驍騎營、漢軍炮營、護衛營、前鋒營、健銳營等抽調一萬精壯兵丁,編成神機營。到同治時期,這支不低開始演戲洋槍洋炮。到光緒時期,改為威遠六營。甲午戰爭後,擴編到15000多人。參杜家驥《杜家驥講清代制度》

    溥儀時期又設禁衛軍。

    慈禧在戊戌政變後,開始逐漸武衛軍,最高時候達到七萬多人。大清從未放棄過組建中央軍的努力。

    (武衛軍)

    2、提高各省軍隊戰鬥力

    中央軍建設馬馬虎虎。要想平衡湘淮,還需要就是提高各地軍隊戰鬥力。在各地開始“練軍”“防軍”運動,強化訓練各地綠營。

    直隸練軍11000;奉天練軍11400;吉林防軍8998等。《清史稿》卷132,兵志三。

    總計36萬多人。目標是把這些部隊訓練成野戰軍,雖然沒有達到,但制約湘淮是足夠了。

    3、分而治之湘淮

    從曾國藩與左宗棠、左宗棠與李鴻章翻臉開始,就意味著湘淮沒法一致,做到互相制約。

    諸如甲午戰爭,淮軍不利,用湘軍,也不利,這就很好制約。勝則勝外寇,增強中央權威;敗則除內臣,降低地方勢力。

    (湘軍)

    4、挾洋自重

    還有一個客觀事實就是大清和國際接軌,按著國際秩序辦事。外華人承認為唯一合法政權,這就夠了。

    總結:

    努力籌建中央軍,在中央與地方、地方之間、湘淮之間,華夷之間都努力維持平衡,如此才維繫帝國五十年續命。

  • 9 # 使用者50015142648

    這個就是現實的政治形式決定的,相互承認各自的合法性,相互依賴,才能相互生存和發展下去。地方武裝也要謀求合法性,只有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形成穩定的隸屬關係才能保證國家大體政治形勢和國家政權的穩定。

  • 10 # 姚總看世界

    經過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清朝的主力部隊遭到至命打擊,不得不充許各地方招幕兵馬,這樣就形成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裝,其中最大的兩支,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我們先來看看這兩支軍隊的命運就能明白清政府為什麼能控制局勢,保持權威的。

    先看湘軍,在攻陷太平天國南京的第二天,作為湘軍統率的曾國藩,就主動提出裁撤湘軍,作為清庭最高統治者的慈禧當然求之不得,於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再看淮軍,在滅亡太平天國以後,淮軍控制著安徽,湖北,山東等地。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這支軍隊的控制,直接調李鴻章進京,擔任直隸總督,透過控制李鴻章控制軍隊。逐步實現了對淮軍的收編。透過解散湘軍,收編淮軍,並補充進新鮮血液,清政府實際上實現了對中央軍隊的重建,從而掌握了兵權,以而擁有了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與絕對的權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分辨白金和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