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雜壇

    老子和莊子都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合稱為“老莊”。但是在對待“聖人”的態度上,老子與莊子卻完全不同,老子推崇聖人,莊子卻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人也許要迫不及待的提出反對意見,《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明明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在《道德經》中號召人們絕聖棄智,怎麼能說他推崇聖人呢?

    其實,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這一句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郭店楚簡本《道德經》是目前能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經》版本,出自戰國中期。可見老子既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後人篡改了《道德經》中的文字,才創造了一個反對聖人的老子形象!

    後人篡改《道德經》的依據正是《莊子》,因為《莊子·胠篋》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莊子·在宥》說:“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與通行本《道德經》中的文字如出一轍。

    那麼莊子為什麼要反對聖人呢?這與莊子所處的時代有關。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人,這一時代各國的兼併戰爭開始走向白熱化,無比激烈,也無比殘酷,孟子稱之為“殺人盈野”。當時的世道充滿了陰險詭詐,同時統治者們無情地盤剝、壓榨百姓,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孟子比喻為“統治者率領著野獸吃人”。

    在這種情況下,莊子對於人心、人性是很悲觀的。莊子認為,人性只有在上古那種淳樸、自然的狀態下才是好的,一旦人心被擾亂,就會從自然狀態中醒來,會展露出醜惡的一面了。

    在《盜蹠》一篇中,莊子借盜蹠之口說,在上古神農時代,人們安然恬靜地睡覺,寬舒自在地生活,和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自耕自織,人人都不互相侵害,這才是有道德的時代。後來黃帝、堯、舜、商湯、武王等所謂的聖人紛紛出現,他們擾亂了人心,也擾亂了時代。

    比如黃帝在涿鹿討伐蚩尤,流血百里;堯舜設立群臣;商湯流放了自己的君主夏桀;武王殺害了君主商紂。自此以後,人心便被擾亂了,世上出現很多恃強凌弱、以眾侵寡的現象,自從武王以來的統治者都是侵害人民的兇徒。因此莊子認為正是像黃帝、堯、舜、商湯、武王這樣的聖人破壞了人的自然狀態,給世間帶來了禍害。

    在《胠篋》一篇中,莊子又打了個比方:一般人要保管財物,一定是把財物放在箱子裡,用繩子捆得緊緊地,加上很堅固的鎖。然而這樣只能防住一般的盜賊,如果是大盜來了,他把箱子整個都搬走,還唯恐你繩子捆得不緊呢!

    莊子認為,所謂的聖人,就像把財物鎖在箱子裡的人一樣。聖人制定完善的政治制度,用禮法等規則來約束人民,希望人民能夠安分守己,不為非作歹,就像用繩子把箱子緊緊捆住一樣。但是如果出現了竊國大盜,他就可以利用聖人制定的規則制度來統治人民了!

    比如齊國的制度是效法聖人的,但田成子一旦殺死齊國國君佔據了整個齊國,他偷去的不僅是齊國,還包括齊國的制度,他會用這些制度來保護自己。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盜賊之名,他的地位卻像堯舜一樣穩固。小的國家不敢批評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

    所以,那些所謂的聖人,其實不過是為了大盜積蓄財富而已。因為這個世界最終能勝出的正是那些不擇手段的大盜,而有操守、有道德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所以聖人制定的制度越完善,就越是有利於那些竊國大盜。

    莊子在《胠篋》中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是悲觀的,他看到當時佔據朝堂的統治者們,雖然口口聲聲要保境安民,但無不是無恥的竊國大盜!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溫良恭儉讓,我呸!不過是大盜們奴役百姓的工具而已,“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觀點。雖然看起來聖人與大盜是完全相反的兩類人,但是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出現聖人,便會興起大盜,打倒了聖人,天下才會太平。正如沒有高山,也就沒有深谷,把高山推到,深谷也就填平了。

    莊子表現出了對人類政治制度徹底的不信任,所以他要歸隱,要人們做無用之人,這樣才能在戰國的亂世中保全自己。《莊子》一書中說,楚國國君聽說莊子很有才能,於是派出使者來請他出仕做官。莊子用一個著名的比喻來說明自己的志向:楚國有一隻三千歲的神龜,死後被楚國君主供奉在宗廟之中。這隻神龜,是希望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供奉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裡搖尾巴呢?顯然,莊子選擇了活在爛泥裡搖尾巴,也就是隱居避世。

    當然,莊子並不是真的要像烏龜一樣在爛泥裡搖尾巴,莊子的理想是高揚個人的精神境界,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莊子要像《逍遙遊》中不知有幾千裡大的鯤鵬一樣,超越凡俗,進入逍遙無待的境界,順應天地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之境。莊子想做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所以,莊子與老子之間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子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形象,他推崇聖人,希望統治者向聖人學習,無為而治。所以老子思想是可以治國的,漢初的幾位皇帝信奉黃老道家,用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治國,是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莊子思想是不可以治國的,所以直到魏晉時期那些不拘禮法的名士們才推崇莊子,把他跟老子放在一起並稱為“老莊”。

  • 2 # 吾乃李先生0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原文是: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莊子做了一個比喻:江川枯竭、山谷就會空虛,山丘夷平、深淵也能填滿。同樣地,聖人全部消失,大盜也不會興起,天下便會太平無事。聖人不消失,大盜就會層出不窮。為了治理好天下而重聖人,卻是大大有利於盜蹠。

    聖人在儒家一般泛指道德修養極高,治國才能極致的人物,非常神聖。

    大盜,根據本篇莊子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大盜就是那些弒君的篡位者,野心家。

    從政治倫理來看,聖人是正的極點,大盜是邪的極點。聖人應該多多益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聖人越多那麼大盜就越少才對。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大程度上是老子《道德經》: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的延伸和闡述。

    老子是反對仁義嗎?我們要回顧春秋戰國的國際環境。

    如果說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當家表面上還有立牌坊,那麼到了莊子的戰國時代,各諸侯都已經是你打我,我來打你,再沒有把周天子擱在眼裡,陸續稱王。

    誰是仁誰是義,誰是好誰是壞,根本就無從分辨了!

    唯獨大家都打著仁義之師的名義篡位、討伐,實際行的是陰謀詭計與霸道。

    老子、莊子反對的並不是仁義本身的道德與行為,而是反對提倡標榜聖人與仁義的概念。

    這樣概念本身一旦標榜開來,人們發現依賴這些概念有利可圖,就會像追逐金錢那樣,粉飾自己,穿上聖人的面孔,實際上做的是大盜的勾當。

    莊子認為“聖人不死”,並非實際上聖人通通要絕跡,而是像老子形容的“披褐而懷玉”,有聖人的修養能力,但是不展露出來。

  • 3 # 漫條思理
    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表面含義題主剛剛所述的這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qū qiè,原意為撬開箱子。後亦泛指盜竊。)》。我在這裡節選一部分的原文,方便大家結合上下文去解讀。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節選的這幾句話,大意是:那山谷會因為河流的枯竭而顯得空曠。把深潭周圍的山移平,深潭會顯得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出現。天下就會太平無事。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休止。

    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深層含義

    如果你讀完上面的翻譯,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這啥跟啥啊?這聖人和大盜是啥關係啊?為什麼他們要麼共同存在,要麼都統統消失?

    在解釋這個句子的深層含義之前,我先舉一另外一篇文章中的句子。在《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個句子:“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的大意時,孔子我也聽聞過那些治理國家和家庭的人,不擔心東西少,卻擔心分配不均;不擔心生活貧困卻擔心不安定。

    為什麼我要突出舉這個例子呢?這個句子中的所陳述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理解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物品,比如食物,衣服等物質。那麼,重點來了。聖人和大盜之間呢?就從這兩個名稱來看,他們就已經是不均等了。也就是說,他們二者之前的地位就是不均等的了。那這種不均等,就是治理國家的人所擔心的。這往往是不安定的因素。

    萬事萬物是相對立存在的。有好的,就有壞的。有高的,就有矮的。有漂亮的,就有醜陋的。有聖人,就有君子。好!停!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那些道德高尚的君子沒有了,那麼與之相對立的大盜也就無所謂存在了。有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多麼高深的哲學原理。對!莊子就是個哲學家。再進一步分析,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用好壞來區分人,那麼就無所謂好人和壞人了。

    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無為”思想的體現

    莊子所屬的道家學派,最主要是的思想主張就是“無為”。所謂“無為”,用於社會的管理,就是沒有必要去區分好人壞人,這就是無為,只要不區分,那麼大盜也就沒有了。

    讀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最近的疫情,某些國家,也是這麼說的,只要不檢測,就不會確診。

    但是這裡跟剛剛講的疫情是有區別的。莊子在這裡提倡不去區分好人壞人,雖然某種意義上的消極的,因為即使不去劃分好人壞人,但是有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只是這個概念消失了而已。

    但是在另外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他的思想進一步解讀為不去劃分身份,階級。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人人平等”,這何嘗不可呢?

    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還是按照之前所說的,萬事萬物都對立存在的。莊子的這個觀點也是同樣如此,有它消極的一面,也有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一面。

    消極在於:刻意去逃避表象,卻無法面對客觀的存在。有眼不見心不煩的逃避。

    積極在於:深層解讀,這或許是我們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平等,沒有階級。

    所以,對於這句話,是負能量還是大智慧,關鍵在於你心裡。

    結語

    魔鬼眼中,所有人都是魔鬼。

    天使眼中,所有人都是天使。

    凡人眼中,任何人和物都要一分為二!

  • 4 # 華繼善

    大既、你就是聖人,難道不是嗎?

    你死、大盜必自止,難道有誤嗎?

    ………………

    你不抬左、又怎顯你低右?

    你不生非、又怎能有是非?

    你不出錯、又怎能生對錯?

    你若平心、萬物平等有差?

  • 5 # 聖谷凡心

    應該是大智慧!世上所有的大惡,無不披著聖人或正義的外衣。如果沒有這些外衣的遮掩,那些醜惡也就無所遁形,或者說就沒法形成大惡。

    舉點接地氣的例子:一般人們所受到的小的傷害如碰破皮、刀割了手、被火燙一下…都是直接能看到感受到的。而癌症、愛滋病、非典、等都是披著羊皮的狼。

    傷你最深的人一般都是打著最愛你旗號的人。沒有了這層外衣,他能傷你多少?

    所以,那些高大上到極致的外衣裡面,最可能包裹著最兇殘的惡魔。

  • 6 # 魏永臣550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的確體現了莊子文化思想的深髓和大智慧。誰是大盜?眾人所信奉的所謂聖人就是大盜!這種大盜,不是盜的人們的物質資財,而是盜走了人們的思想靈魂,控制了人們思想,也即使人們的思想疆化不開拓。這就是紅樓夢中說的前人撒土迷了後人眼。這撒土者就是所謂的聖人。人類有沒有聖人?有!並不在前世,而在後世;後人永遠超越前人,後人就是聖人。後人的技術和後人所製造的器永遠超越淘汰前人,所以,真正的聖人永遠在後世。在後世,現在還沒有出生,還沒有自己的姓名,這就是莊子聖人無名的哲理。

  • 7 # 宇宙以外弄啥來

    聖人教育指責別人,尊巡自己的認知作事。大盜作事聖人指責是依存關係。只是規律,是以什麼角度去評價得出不同結論。

  • 8 # 天涯驃客

    一個人要懂得獨立思考,而不是被人牽鼻子。聽聽音樂,爬爬山,打打球,玩玩戶外,做些美食,多好,也敢走夜路,一覺到天亮。

  • 9 # 平安是福152552271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說每個人沒有思想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是愚味無知的狀態,社會就會良好。

    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脅迫別人,這種脅迫也製造不和諧。不要只注重無用的大道理,要多從人類的基本要求出發理解他人。人都不是聖人也都不是惡人。

    每個人只能對自已負責,做好自已,不要去道德脅迫別人,如果大家都能如此,這就是“無為而治”的理想模型。

    所以說:莊子的這種看法,只能希望按照他的行為思想,取消一切差異,讓世界按照他原來的樣子執行,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要是說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這就取決於時代的背景,自有後人評說。

  • 10 # 夕陽紅遊天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初一聽起來,耐人尋味。實際上理解起來二者是個辯證關係。有比較才有鑑別。聖人和大盜是相互襯托的,如果只有大盜,也就無所謂大盜了;如果都是聖人了,也就無所謂聖人了。這就是文言寓意深奧之處。

  • 11 # 金剛心愛蓮說

    莊子所說的“聖人”不是真正的參透宇宙人生的“聖人”,是世間人認為某人的道德,文化,或者某一方面有一定造詣的人,這樣的人看到的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給人們指出的道路不是正確的!所以是莊子的大智慧!

  • 12 # 琅公

    我們首先要知道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莊子的“莊子.外篇.胠篋”第四章,此章節表面上看是弘揚絕聖棄智的思想,返樸歸真的政治思想主張,實則,其中蘊藏著深刻的大道理,也是第四章的中心思想。第四章揭露了仁義道德的虛偽主張,社會黑暗的現實,那些雞鳴狗盜之類的人受到刑罰和殺戮,而竊奪國家的大盜,卻成為一方諸侯。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第四章的全部內容。

    原文: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譯文:我看如果山川裡的河流、湖泊乾涸了,山谷就顯得空曠,如果將山川夷為平地,沒有溝壑就平實了。聖人死了,那麼竊國大盜也就不會再有了,天下就太平而沒有了變故。聖人不死,竊國大盜就不會消失或者終止。即便是整個國家都由聖人來治理,那麼聖人也是給盜蹠之人更多的利益安撫。給天下百姓制定鬥、斛以此來計量物品數量,那麼就連同鬥、斛一起被盜竊走了;就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起被盜竊走了;就給天下人制定憑證、印章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憑證、印章一起被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和信譽,來規範和約束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和信譽一起被盜竊走了。

    如何會變成這樣的呢?那些雞鳴狗盜之人受到刑罰和殺戮,而盜蹠等竊國大盜之人,卻成為一方諸侯,諸侯之門卻是仁義道德的化身而存在,這不是盜竊和盜用了,聖人的仁義和聖人的思想理念是什麼?那些追隨竊國大盜者,會高居諸侯之位、而那些竊奪了仁義及鬥斛、秤具、憑證和印章雞鳴狗盜之人,即使給高官厚祿的賞賜,也不可能杜絕,即使有刑罰殺戮的威嚴,也不可能剷除徹底。這些情況非常有利於盜蹠等竊國大盜之人發展,不能使他們得到禁止的情況,這些都是那些制定律例的聖人過錯。

    從莊子.外篇.胠篋第四章進行分析,統治者制定的各種防賊、防盜的律例手段來看,最終都會被竊國大盜所利用,一切律例都是為統治者治理天下的主張和辦法,都是統治者和竊國大盜的工具。“法之所無用也”,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逍遙自在。進一步闡述了,摒棄一切國家的律例的觀點,使社會迴歸原始人的精神生活狀態,沒有仁義道德觀念,人們心靈純潔,無需道德觀念的約束和束縛。

    我理解的莊子思想主張,莊子認為仁義道德的出現,是因為聖人出現而出現,如果沒有聖人的出現,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從而達到理想的無為而治。“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正能量,更是莊子的大智慧。莊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華夏文明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哲學典籍的精華。

    此語的教育意義在於,人們的道德觀念意識形態,無需任何約束而形成,才是人類應該有的本來面貌。當人們的道德意識,都回歸到原始人的狀態,那麼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雜念,無需防線。最後,我們來欣賞一下,莊子的一句名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 13 # 老晨說L

    在莊子看來,聖人的出現,就是天下皆知的大美、大善,實際上這已經是惡與不善,這正是老莊的辯證哲學思想。

    現實也是如此!當一個人已成為世人的偶像,而他的主張已成為信仰,成為不可辯駁的“聖人之道”,那麼世間將不可避免存在更多紛爭。這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也是“不尚賢,使民不爭”思想的發展。

    一句話,莊子認為世間就不應該有聖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至少精神是自由的,沒有崇拜,更沒有盲目崇拜。

  • 14 # 中國夢—復興中華

    那是人們的理解錯誤!這句話說的意思是“正因為有大盜不止(如竊物竊人及竊國大盜!指一切邪惡!),所以聖人將一直將與之鬥爭或對之加以改造或教育!歷朝歷代、生生世世、聖人(人類的真善美)也會隨著輪迴轉世的對這些“大盜不止(人世間的邪惡勢力或力量或集團)”的人世進行鬥爭、改造、教育、救贖!”

  • 15 # 日衝資訊 黃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第十八章

    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格格不入的。不過,老子沒有參與道儒之爭。他的後人莊子則是道儒之爭中道家的主力選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

    莊子針對儒家所說了上面的話。結合道德經不難理解這段話的基本邏輯:

    大盜不止需要聖人治理天下如果不需要聖人治理天下則大盜不起天下太平

    通俗地說就是,如果天下無賊那麼警察就會失業。莊子把道德經的思想又推進了一步,那就是:既然大盜和聖人相互依存,那麼幹脆不要聖人,則大盜也會自然就消失了。這就是無為而治了。這個思想蘊含了大智慧,耐人尋味。

    案例一:巴西的環保腐敗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巴西開啟了民主化程序,並大力推進私有制。進入90年代後,巴西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要推進環境保護,由於採用了私有制體制,巴西政府拿不出資金來啟動這個專案。於是政府便設立了環保部門,採用行政強制的手段推進環境保護。初期進展順利收效明顯,引來不少國家效法。不過,由於環保部門權力太大,這個機構走向了腐敗,成了政府腐敗的重災區。直到今天,巴西仍然深陷腐敗泥沼,上至總統下至小小官員人人都在貪腐。如果不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了巴西人民豐富的物產,恐怕這個國家早就垮臺了。巴西的例子正應了這段話: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

    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案例二:美國的環保經濟

    相對巴西的重聖人而治天下的策略,美國的環境治理可以算是無為而治了。同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也開始重視環境保護。跟巴西不同,美國政府有的是錢,出手闊綽,砸了大筆的美元吸引扶持一眾企業搞環保創業。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環保的大市場,環保不再是隻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公益事業,而是能造出金山銀山的巨大產業,美華人建立起了讓全世界都羨慕不已的環保經濟體系。這也應了道德經的一段話: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跟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一脈相承。放在治國上就是不能搞精英政治,應該順應經濟規律,透過市場經濟治理國家。

    說著說著竟然說到了治國理政上,一介草民,哪有資格指點江山呢。如有不妥,請各位看官多多包涵。我覺得無為而治可以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您有什麼好的案例可以分享呢?

  • 16 # 秦俑故人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在這裡,莊子與老子“智慧出,有真偽”、“大道廢,有仁義”、“絕聖棄智”的思想一脈相承,他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等,皆乃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並未順乎人的本性。

    如以孝而論,烏鴉生而存反哺之義,羊羔生而有跪乳之恩,無需彰顯孝道,而能自盡孝道。而治國者若專注於彰顯孝為宗旨的贍養,民眾易攀比成風,會導致有人無法滿足所謂孝道,而最終放棄了贍養,也會導致有人趁機弄虛作假,以偽孝來謀求名利(如西漢時的王莽)。如此行徑,類似於興師動眾敲著鑼鼓喊捉賊,賊往往聞聲而逃,社會風氣並未得到根本改變。

    縱觀歷史,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指導思想上的一些偏差的確給社會遺留問題不少,比如說孝道,到目前為止仍不盡人意,“空巢老人”問題仍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若依道而行,順乎萬物內在本性,如順流而下,著力不多,人人返璞歸真、純樸自然,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機巧之心,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

    老莊修煉得道,替天地表法,其所言乃大智慧之語,若其思想能如文景之治一樣被廣為運用,無為而治,則乃萬民之幸!

  • 17 # 0山鷹之歌0

    聖人在,一切都是聖人的。世人所得的一切都是聖人的,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然,大盜跟聖人有什麼關係!

    莊子,得道之人。道人之言未得道之人理解不了,也沒必要費心去理解。平常人思考平常事,想理解道人之言,也只能以平常心理解。所以,不會得正解!

    莊子就是聖人,只是,不是在皇帝位置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只能無為而治。莊子沒分清楚,聖賢與聖人的區別。不是皇帝只能稱聖賢,只有明君才是聖人。

  • 18 # 現代社會人生百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胡說八道!聖人跟大盜為何址上關係?難道大盜是聖人生下的不成!現在社會都沒有聖人了,那麼大盜就滅絕了嗎?都是腦殘!

  • 19 # 石油熊貓

    聖人不死大盜不絕是莊子對儒家鼓吹的聖人治國的無情批判。

    聖人不過是統治者人中那些能在利益分配時候稍微公正一點的統治者。在生產水平提高極其緩慢的年代,財富總量不能增加,分配代表剝奪與賜予兩種手段,全憑聖人喜惡。有被剝奪者生活困難輪於盜匪,有人貪圖財物去投聖人所好借聖人撐腰為非作歹。哪怕聖人本身也會因為追逐權力迷失自我成為竊國大大盜。

    聖人治國有四個幾乎不可能的前提,真聖人誕生,聖人能被居高位,非小人偽裝聖人,真聖人若干年後不變成惡魔。莊子無情批判了孔子那套東西實際上是亂國誤國。

  • 20 # 既見君子001

    人分階級,有了高低貴賤,於是社會就產生了矛盾。聖人的仁義,是促成罪惡的緣由。因為聖人要教化人民,要動腦子,要動用心機,這些是產生社會不公平的根源。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們迴歸純樸的自然狀態,不追求財富,不玩弄心機,如此,沒有了聖人,自然也不會有盜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電視UI怎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