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悟道
-
2 # 嗜辣者
酒和月在中國文人生活中,不僅僅是一種物質載體,更是一種文化象徵。春秋時期,詩經中便有記載:“我有旨酒, 嘉賓式燕以敖。…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而經過魏晉風流的渲染,酒已經與文人瀟灑緊緊聯絡。具體到李白身上更是如此。李白是一個狂狷之人,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也認識到現實的:“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因此在李白的詩中酒具有以下作用:1.言志:如“北斗酌美酒, 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 與人駐顏光。” (《短歌行》)2.交友:”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3.消愁:“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4.放達:如“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山中與幽人對酌》)。
就月而言,李白詩中出現月有以下原因。一、以月為人,李白是驕傲的,是寂寞的,以至於時人無真正可理解他的,因此他常常以月為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二、月是情感容器:李白在月中承載了的情感:“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其一》),這是與天地同大的情懷;“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這是對故鄉的思念;“憶昨鳴皋夢裡還, 手弄素月清潭間。”(《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這是對自己風采的展現。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李白詩中的“酒”和“月”共同展現了詩人往來於天地之間的飄渺自如,凌於塵俗之上,更添詩人的自然。
-
3 # sddz以書潤心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可以說他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處於泰山北斗的地位。
他太多的作品中,總是離不開“酒”與“月”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中,李白的輕狂、才情、愛酒這三個標籤缺一不可。
其實,中國的名士與酒的故事源遠流長,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華人生活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飲酒風氣極盛,藉助於酒,人們抒發著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憂思、對歷史的慨嘆。酒的作用潛入人們的內心深處,從而使酒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擴充套件了。
唐朝詩詞的繁榮,對酒文化有著促進作用,出現了輝煌的“酒章文化”“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鍊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裡,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
當時的社會風氣酒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作為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李白每天更是離不開酒。有人說,除去含酒的篇章,李白的詩歌得減少三分之一。
“月亮”也是古人寄託哀思的寄託物,無論是傷心失意或是激情喜悅總是對月抒懷,可以說月亮長在厚厚的唐詩宋詞中。李白也是愛藉著月光抒寫人生的,他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幹淨又好看,月亮是他的朋友,他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
李白是浪漫的,狂放的,也是孤獨的,無人陪伴時,月亮可以陪他喝酒。
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都愛喝酒,所以才有了“白日放歌和縱酒”的灑脫。
”
-
4 # 歲月慢走
酒和月,花和美人,是古代詩詞歌賦中出現頻率極高的題材,文人雅士大都鍾愛有加,李白也不例外。而李白寫起酒和月,那就很少有人能及了!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嘆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恰如其分。
先說酒。酒是否真的能夠激發人的創作靈感?科學家會潑冷水,而我卻深信不疑,不需要什麼理由。杜甫詩云“李白斗酒詩百篇”,可見李白好酒,那是出了名的,而李白酒後留下的千古絕唱,更是受到後世景仰。李白寫酒的詩句太多了,這裡沒必要列舉。我最喜歡的是《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真是沒誰了!
再說月。仰望天空,離人類最近的一顆天體就是月亮,而月亮又是那樣陰晴不定,盈虧有變,難以捉摸。越是這樣,就越是容易引發聯想。月亮能成為文藝作品的高頻題材,一點都不奇怪。李白一生漂泊,借月抒情,更在情理之中。詠月最優秀的,也當屬李白《靜夜思》,可謂雅俗共賞,婦孺皆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五絕,情境之普通,用字之質樸,已到了極致,滲透出的情感卻勝似萬語千言!
開頭談到,寫酒寫月不是李白一個人的專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詩句中,酒和月的氣質是那般獨特,他寫到酒,我們似乎就能看到汩汩流入玉杯泛著微微泡沫的清冽瓊漿,聞道令人神魂顛倒的醇香;他寫到月,我們的腦海就會浮現一輪明亮幽靜的圓月,只屬於你一個人,無比碩大,彷彿觸手可及……
何以如此?當從李白的出身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挖掘一二。話題很大,只能走馬觀花。李白到底出生於哪裡,至今尚無定論(國內外有幾個地區都爭做李白故鄉,這是題外話),有明確考證的是,李白的先輩曾流放西域(今新疆附近),而李白少年時期是在巴蜀之地(今四川一帶)度過的。僅就這幾點,足可說明李白的家庭出身背景以及成長環境,和同時代的其他詩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別。我個人以為,當時的西域、巴蜀還算異域,地廣人稀,以遊牧文化為主,民風粗獷彪悍,與崇尚中庸的中原文化相比,更容易造就“浪漫主義”的基因。李白的那種豪情,真是獨特,以至於另類!再說時代,李白一生大部分處在盛唐時期——當時世界最大最繁榮富強的國家,同時期的文藝作品(不限於詩詞,也包括繪畫、建築、雕塑等等),大都呈現著盛世的榮耀。李白天馬行孔的浪漫主義風格,毫無疑問也得益於那個時代。這大概就是余光中先生說稱道的那“三分劍氣”吧。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可曾料到,一千多年後,仍有無數的人,隔著時空,舉杯邀月,追思那位空前絕後的“詩仙”?
-
5 # 國魄
1. 李白嗜酒。“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襄陽歌》),“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贈內》)。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李白被人稱為酒仙是有據可循的。
2. 其次,李白的詩中,酒的意象頻頻出現,這與他的經歷有關。李白青壯年時期就佩劍離家,辭別親人去遠遊,想要透過干謁這個途徑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志向。干謁,就是古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求見地位高的人,以此使自己為人賞識,聲名遠播。李白的干謁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在一個地方不能得到認可後自然要輾轉到他方,這樣就總是要與友人離別,而離別時的餞行宴上,自然是離不開酒的,“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李白《金陵酒肆話別》),在漂泊中沒有家人的陪伴,只有酒是舊相識,“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好不容易被玄宗賞識,做了翰林,卻又只能是個御用文人,最終被賜金放還。面對仕途的失意,酒又是解憂良藥,“舉杯銷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正因為李白生性灑脫,才能將酒作為知己,也才能在對酒當歌後,回到那個風流倜儻、放蕩不羈的謫仙人。此外,李白與酒密不可分,與李白不拘小節、坦率放達的性格有關。《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酒有助興怡情的功效,與友人在山花爛漫時舉杯對飲,醉後讓客人自行離去,如此不羈,也只有酒才能襯托李白的豪情,也只有李白才能使醉酒如此有詩意。“君問世上何處好,唯有酒鄉人最樂”(李白《月下獨酌》),酒的確讓李白不可割捨。
3. 月之於李白,更具有別樣的意義。首先,在李白心中,月是有情感的,可知人意,可懂人情。“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明月相送,可達仙境;“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亮可以代表自己,陪伴友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形單影隻的自己只有月亮陪伴,也只有月亮可以知曉自己的心跡,月成了李白難得的知己。這與月的特點有關,月亮不因時空的變化而改變,照過故人,也照著今人;掛在故鄉的天邊,也掛在他鄉的眼前。詩人漂泊遠遊,到了晚上自然會思友懷鄉,目之所及的、能夠抒發情感的只有那或圓或缺的月亮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月圓而人不能團圓,只能將情思寄託給月亮。月永恆,而朝代更替,人事變遷,面對月亮,自然也容易懷古,“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即使遙想古人,也沒有多少人可以與作者心意相接,能稱為知己的,唯月而已。李白賦予明月以生命,並與之進行感情交流,從而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默契。
4. 此外,月也是李白的化身。從“遍幹諸侯”“雄心萬丈”到“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李白《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從“仰天大笑”進京到“賜金放還”離京;從二次雲遊到安史之亂……李白時而豪情滿懷,時而幽憤悲苦;時而灑脫釋然,時而孤寂憂傷;時而頹廢消沉,時而充滿希望,李白命運的跌宕、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悲歡都在他筆下那輪時圓時缺、時明時暗的月亮上得到充分的體現。明月皎皎,孤高聖潔。這就如李白自己一樣,“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李白《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超塵脫俗。
“酒”與“月”這兩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在其他詩人的作品中也屢屢出現,形成了中華傳統的“酒”文化與“月”文化,源遠流長。但從沒有人像李白一樣與“酒”與“月”保持著如此親密的關係,“酒”與“月”已和李白融為一體。
-
6 # 文螢之
在李白的詩歌中,離不開“月”與“酒”,私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人很多時候是“感性動物”。“酒”可以讓人上頭,精神飄忽;“月”,從物理上講,受“月引力”影響,月圓之夜,人血液上頭,精神容易興奮。因此,“酒後”和“月圓”時,最容易激發情感、表達欲。而人的創作都是圍繞著身邊的所見所聞,所以,“酒”和“月”酒相比其他事物,更多機率的出現在詩歌裡。
第二,“酒”和“月”,時文學作品,思想境界的高雅之物,寄情之物。詩歌等文學藝術,都是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生活中常見的“俗物”通常是不能進如詩歌的,因為寫進去會讓詩歌“庸俗”。第三,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寄託。“酒”通常“寄愁”,“月”通常“託思”,“愁”與“思”是人最基本、最常見的情感,也是詩人常常需要表達的情感,故而“酒”和“月”酒會頻繁的出現在詩歌中。
第四,詩人是文化人,是知識分子,通常是社會中的“上流人”。像李白一類的人,算社會中的頂層人。他們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俗世凡物,不似尋常百姓的柴米油鹽,口中、詩中多是“酒”、“月”等風雅之物,這是有社會層次決定的。第五,李白,還需看其性格和人生。其感性、豪氣、灑脫、有才氣,人生道路飄飄蕩蕩、起起伏伏,所以詩中必然以“酒”和“月”,寄託其真實的人生經歷。總之,李白的詩歌中,離不開“酒”與“月”,是結合文化、環境、社會、個人的綜合產物。
-
7 # 聽書讀書共分享
李白現存世詩作1050首,與酒有關的有170餘首,佔總量的16%,最著名的有《將進酒》《月下獨酌》《客中行》等,一讀就能聞到濃濃的酒香撲鼻而來。“明月”更是出現了382首,佔總數的38%,有很多次他都是拿月來就酒的,比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李白對月亮有一種近乎狂熱的喜歡,他給自己的長子伯禽取的乳名就叫“明月奴”。在他看來,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心中和筆下的月亮。充滿童真的月亮是這樣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江南女子是這樣的“長幹吳兒女,眉目豔新月。”(《越女詞·其一》)他最崇拜的偶像魯仲連是這樣的“明月出海底,一趄開光曜。”(《古風·其十》)
歸結起來,李白寫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用月亮象徵國家的帝王,李白一生是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當然會把心中最美好的月亮比作唐玄宗,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和社會前途聯絡在一起。比如“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塞下曲六首》)“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贈崔司戶文昆季》)二是把月亮比做深通人性的精靈,是可以與之暢談心聲的物件。比如“片去共無遠,永夜月同孤。”(《江漢》)“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坐月觀寶書,指霜弄瑤軫。”(《北山獨酌寄韋六》)在這些詩裡,月與李白心靈相通,忠實相伴。三是把明月作為懷鄉思親的寄託。李白常年過著漂泊的生活,難免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當年通訊又不發達,也常會思念故友舊知。每當此時,他就會對吟詠明月,寄託相思。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若到天涯思故人,浣沙石上窺明月。”(《送祝八之江東》)
李白號稱“酒仙”,酒以詩名,詩以酒名。在他《將進酒》中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李白飲酒既不是為了縱情享樂,也不單是為了自我麻醉和逃避現實,而是與其生活情趣、人格、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李白飲酒與唐代濃厚的酒文化不無關係。我們看看唐代詩人的作品,很多人都留下了眾多與酒有關的詩篇,比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夜宴左氏莊》《壯遊》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對酒》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漢江臨眺》等。林庚先生說,把酒寫進詩裡,“融合成詩意的表現,盡情地歌唱在人們口中,乃是從唐人普遍展開的。”而在唐人中,詩酒融合最成功的,當數李白。
李白詩酒融合的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是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追求。李白是把自己當成管仲、晏子的,是想當宰相的,雖然始終未能實現,但也始終未改,在他五十六歲時,寫了一首《門有車馬客行》,詩中寫道:“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嘆我萬里遊,飄飄三十春。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雄劍藏玉匣,陰符去素塵。廓落無所合,流離湘水濱。”二是表達友人之間真摯情誼的。比如李白寫給杜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詩:“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可見他對杜甫也是一往情深的。三是表達自己性情的。最典型的要數將進酒了。四是表達對社會不滿的。如《烏棲曲》中寫“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看似寫夫差迷戀西施,實則寫唐玄宗沉迷於楊玉環。《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表明了自己對權貴的輕蔑。五是表達心中的苦悶。如《梁園吟》中的“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總之,月和酒在李白筆下,被賦予的特別的情感和意象,構成了他詩歌中最華麗、最精彩的篇章,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欣賞與讚歎。
-
8 # 千嶺之松
眾所周知,李白是中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
李白的詩,離不開酒和月。 可以說, 酒,是李白一生最忠實的知己,伴他度過了六十一年的風風雨雨; 月,是他畢生追逐的夢中情人,皓月當空時,引起了他無窮的遐想,寄託了他無盡的思念。
李白一生豪放不羈,喜歡採用雄奇的想像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酒,成了李白抒發強烈的主觀意念和情感的最好的催化劑。
李白同時代的精神摯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這首詩中寫道: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一生離不開酒,幾杯酒下肚,藉著酒力,他飄飄欲仙,展開了無窮的想像;藉著酒力,他自我情感的抒發猶如排山倒海、一瀉千里;藉著酒力,他半清醒半欲仙,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形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寫出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篇。
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面對仕途的失意,酒又是解憂良藥,“舉杯銷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
借酒寫詩,酒中成詩,藉著酒力 肆意揮灑他的情緒,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卓爾不群的形象。
李白的詩,既離不開酒,同樣也離不開月。酒,常伴左右形影不離;月,於李白而言,是世界最高雅聖潔之物;在他最孤獨、最相思的時候與他相依,是他孤傲靈魂的寄託。
因此,月亮成了李白詩中最常見的意向。例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這首詩將李白孤傲和遺世獨立、與皎潔的月光同舞的心境描繪得惟妙惟肖。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關山月》)。這首詩將月亮與關、山融為一體,描繪出遼闊的邊塞圖景,透過明月,表達了出征人懷鄉的情緒。
"清泉映疏鬆,不知幾千古。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無因見安道,興盡愁人心(《望月有懷》。這首詩透過對月亮寧靜的氣氛渲染,勾起詩人內心的惆悵,表達了對月懷人之情。詩人將明月作為傾述的物件,抒發了內心複雜的情感。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出時山眼白,高後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雨後望月》)。李白少年時作於蜀中的這首詩,寫月升起時山海在月下變得光明燦爛,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詩人用飄逸高超的筆法,寫出了雨後江、月,霜渾然一體又各自清淅的美。
總之,李白的詩離不開酒,因為只有酒能讓他的詩想像奇特,任性瀟灑,大開大合,突兀如陡峰,緩緩如溪水;李白的詩也離不開月,因為月是他心中最純潔的愛人,他只有向月表白他內心興邦濟世的理想和不得志的孤獨落寞,只有月能讀懂他心中高遠的志向和超凡脫俗的情懷。
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巳辭世1258年。夜深人靜時,曾經與他共舞的那輪明月依舊掛在天上。他或許到了廣寒宮,每天飲著桂花酒,正續寫著蕩氣迴腸的不朽的詩篇。
2020年4月16日
-
9 # 我心你聆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有每個人喜歡的事及物件,愛花的,愛草的.....
透過自已喜歡的事物來找自身的共同點,睹物思人,寄物相思,所以說李白喜歡酒,月那是正常不過的,所以只能說李白特別鍾情於酒與月,希望你也喜歡我的回答。
-
10 # 上善如來
李白號稱“詩仙”。李白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創作特色為“飄逸瀟灑”。真實的李白卻遠遠沒有他所寫詩般那麼灑脫,可以用鬱郁不得志來形容。李白好酒,是因為酒可以暫時忘記煩惱,即興所創,李白的遊俠精神使他四處漂泊,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月亮”在中國文學代表故鄉,李白借月亮以表述自己對故鄉的懷念。
少年時李白崇尚遊俠精神,從他的《俠客行》可見。
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便寫了《行路難》。
回覆列表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出自李白的《將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對於李白而言,沒有什麼像“酒”與“月”一樣與他形影不離。現代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幾句詩描述李白可謂入木三分,酒與月作為李白詩歌中的常客,似乎與李白已密不可分,那麼李白為什麼總是離不開“酒 ”與“月”呢?
李白與酒酒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大到祭祀慶典,小到宴客親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形成了酒文化。對於文人而言,酒文化則更多的表現在對“酒”的意象營造上。詩人們借酒澆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或者以酒送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望維《送元二使安西》),或抒發感慨,“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酒陪伴了詩人,同時,詩人也豐富了酒的文化內涵。
對於李白而言,他首先是嗜酒。“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出自李白的《襄陽歌》,“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出自他的《贈內》。從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李白被人稱為“酒仙”絕非浪得虛名,而是有據可循的。
其次,在李白的詩中,酒的意象頻繁出現,這與他的經歷有關。李白在青壯年時代就離家出走,仗劍天涯,他想透過“干謁”這個途徑實現自己的濟蒼生的偉大抱負,但是他的干謁之路並不順暢,如果在一個地方得不到認可,他就輾轉到另一個地方再去尋求認可,因此他總是少不了與友離別,而離別時的餞行宴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出門在外的他,酒成了他的舊相識。李白雲“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後來,他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做了翰林,卻只是個御用文人,最終被賜金放還。而對仕途的失意,酒又成了解憂良藥,“舉杯銷愁愁更仇,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生性灑脫,將酒作為自己的知己,對酒當歌,風流倜儻,放蕩不羈。
此外,李白好酒與他的不拘小節也有關係。酒有助興怡情的攻效,李白喝醉了,友人通常自行離雲。有詩云“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酒襯托出了李白了豪情,也襯托出了李白的詩意。
李白與月月這於李白,也有別樣的意義。首先,在李白心中,月是有情感的,知人意懂人情,可以代表李白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在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明月相送,可達仙境。“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月亮代替李白陪伴友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還可以陪伴孤獨的李白,月成了李白的知己。
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不因時空的變化而改變,照過故人,也照著今人,掛在遠方也掛在家鄉。李白一生漂泊遠遊,出門在外少不了思鄉之情,目之所及,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寄託相思的恐怕也只有月亮的陰晴圓缺了。“舉頭邀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圓而人缺,月可以永恆,而人事卻不斷在變遷,面對月亮,可以懷古,“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即使與月心意相接,遙想古人,能稱得上知己的也還是月亮。
李白賦予了明月生命,並與它進行情感交流,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一生命運跌宕,仕途坎坷,人生的悲歡離合,在那輪明月的陰晴圓缺,或明或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如李白自己一樣,孤高聖潔,超塵脫俗。
總之,“酒 ”與“月”這兩個在古典詩詞中的常客,除了在李白的詩歌中,在其他詩人的作品中也是屢見不鮮。這與中華民族的形成的“酒文化”與“月文化”息息相關。但是如李白與“酒 ”與“月”的之間,能保持如此親密的關係,確實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