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生保健知識
-
2 # 璞艾眾生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和全身各部的通道,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調控系統。經: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
絡:就是網路,存在於機體表面,縱橫交錯、遍佈全身。
經絡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組成。
經絡養生:是運用艾灸、按摩、針刺等方法,刺激穴位、經絡激發精氣來達到調和氣血、提高代謝、疏通經絡,以增進人體健康的方法。
針刺不專業學習不宜使用。
現介紹便於操作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以艾灸、按摩的方式進行經絡養生。
-
3 # 迪妹子生活記
當然相信了,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任督二脈
還有比如我們身邊去醫院醫生總會說一句話回去慢慢調理,慢性病就需要中醫調理才能根治
經絡它是一條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是切實存在,可以通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道。 人體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經絡不通,就會發出很多不舒服的訊號來求救。首先 1、經絡不通的首要感覺:疼痛 2、氣血不通:冷 3、熱血不通:熱 4、經絡徹底堵塞:麻和木 5、氣血供應減慢:酸
所以養生之道就是養經絡,疏通經絡可以解決根本問題! 經絡通,百病消!有句話叫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
4 # 靈遁者國學智慧
看看下面的文章,很全面經絡知識介紹。
經絡學說是我過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資訊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遁者手診面診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佈全身。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細胞群、體液、組織液之間交換能量通道,並且形成低電阻、神經資訊和生物電訊號的網路叢群。
關於經絡的最新研究是這樣的:透過對自由基顯影技術的改進與應用,在生物體內發現與經絡吻合的清晰的線形路線。是目前全世界獲得最清晰的經絡顯影照片。並且在單純性肥胖中,利用穴位清除自由基方法,初步獲得針灸相類似的療效,為有效證明自由基與經絡的關係,推進了一步。同時在穴位進行抗氧化干預,也可檢測到相應穴位電壓的變化,將抗氧化、經絡和生物電學現象聯絡起來。當然這些報道和理論,還要深入研究,才能更明白清晰。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透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儘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資料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有著“救命活神仙”之稱的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經絡學說。他認為人所生的病是透過一條叫“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樣的通路從體外向體內傳輸的,根據疾病所屬的經絡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比如最初的風寒感冒病在太陽經,要用麻黃湯來治。他的《傷寒論》也是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在這個環境汙染,充斥著抗生素、新增劑的時代,中醫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經絡養生、經絡治病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很多中醫大家對人體經絡的護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
雖然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生24小時都帶在身邊,身體不舒服了醫生也不能馬上就為你手到病除,況且這個時代,還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醫院,一套檢查下來,幾百塊錢沒了,再開點藥,又進去幾百。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運用經絡、穴位來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這樣也就等於有了個隨身攜帶的“保健醫生”,既方便又省時省錢。
《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執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絡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
1、溝通表理上下,聯絡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透過經絡的聯絡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透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資訊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透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後,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裡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絡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面板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於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透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
給大家上一張圖,大家看看經絡的大概層級。如下圖。
看上圖,大家不難發現。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而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浮絡,孫絡。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佈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併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週。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再說一下奇經八脈。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佈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絡。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絡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絡,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絡,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衝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絡,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絡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絡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給大家先介紹一下督脈。督脈循行路線: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繫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執行圖如下:
打通督脈治療頸肩腰腿痛。很多人可能都曾有過以下的經歷:一覺醒來脖子疼痛不能動了,搬東西時突然腰部不敢動了;一次長時間乘車後出現腰臀部疼痛,等等。據統計,超過80%的人在一生中有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質增生症等病史。
確實,頸肩腰腿痛是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隨著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已可高達正常人群的一半多,而且其發病年齡也由中老年逐漸向青少年人群發展,呈低齡化趨勢發病。
得了頸肩腰腿痛以後,繼續久坐久站,或者過勞、過逸,導致筋骨進一步受損;正確對待頸肩腰腿痛的認知觀是,首先要重視它,並請專業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確定問題所在,以及問題的性質、嚴重程度等,然後進行必要干預或者治療。
臨床發現,患有頸肩腰腿痛的患者,往往與平時坐、站、臥等姿勢不正確有關係,或者存在久坐久站、不恰當用力等,甚至有一些患者是因為鍛鍊時用力不當或者姿勢失當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脊柱不正。脊柱除了有支撐我們身體體重的作用外,還有傳導力和分解力的作用。
而衝、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2.任脈:任,即擔任。任脈行於胸腹部的正中,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號。
主要病證: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總任一身之陰經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任脈腧穴透過針灸主要配合治療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區域性病症和相應的內臟病症,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可治療神志病症。在中醫看來,打通小周天就是讓任脈和督脈暢通而已。任脈在我們身體正面的一條中線上。任脈與督脈相同,也是身體的奇經八脈之一,任有‘妊養’的意思,它總管一身陰經,與女子經、帶、胎、產的關糸萬分密切。
3.衝脈: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
主要病證: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及氣逆上衝等。
4.帶脈:帶脈圍腰一週,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於帶”的說法。
[循行部位] 起於季脅,斜向下行至帶脈穴,繞身一週。
5.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生理功能是: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同時還有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作用。
[循行部位] 蹺脈左右成對。陰陽蹺脈均起於足眼。
主要病證:陰蹺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陰蹺為病,肢體內側肌肉馳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癲狂、不眠、目內眥赤痛。
6.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的意思。陰維脈維繫三陰經,陽維脈維繫三陽經。
[循行部位] 陰維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劂陽肝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
主要病證:陰維脈發生病變時,常患胸痛、心痛、胃痛等證。
接下來說一下12經脈養生方法,這也是大家學習此文,可以簡單掌握的東西。
經絡養生:
1、足少陽膽經
膽經準確位置
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穴),上行到額角(頷厭穴、懸顱穴、懸釐穴、曲鬢穴;會頭維穴、和髎穴、角孫穴),下耳後(率谷穴、天衝穴、浮白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經天容穴),至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會大椎穴,經肩井穴,會秉風穴),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
因此建議每天稍稍敲打膽經,左右各200下,提高膽汁分泌速度,讓頭髮健康、黑亮。另外,敲膽經還能幫助大腿排出堆積在外側的脂肪。人體內的寒氣尤以膽囊內的寒氣為重,而大腿外側的經絡,就是膽經所經過的路線。寒氣常常堆積在這裡,敲膽經,是要把寒氣敲散,把血氣敲足,那麼自然而然,你的腿就變瘦了。敲打膽經功效:讓你頭髮黑亮。
2、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延至後背、臀部,於腳跟止。一般中醫認為,膀胱經真正的效力位置從腰間開始,因此只要敲打下半身就夠了。足太陽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它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膀胱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內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
經常敲打膀胱經,可改善腦部供血質量,刺激腦神經細胞活性,讓你記憶力提高!下午15點到17點是膀胱經的執行時間,那時敲打,可有效減少“午乏”,讓你的精力格外充沛!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臟,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執行,需腎氣的支援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同理,督脈亦是如此。
經常敲打的功效: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面板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痺。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經,顏面的光澤程度、面板的彈性都與胃經供血有關。胃經從鎖骨下開始,順雙乳,過腹部,到兩腿正面,止於第四腳趾趾間。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經,顏面的光澤程度、面板的彈性都與胃經供血有關。如果在你一覺醒來以後臉上突然起來皺紋,是因為你的胃經氣血弱而造成的。然而最佳的敲打時間是早上9點之前,這樣堅持敲打下去的話,你會發現你的臉色會白裡透紅那樣,就算熬夜也不會顯得很憔悴。經常敲打的功效:有助於氣色變好。
4、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從鼻翼旁的迎香穴開始,經過脖子,貫穿手臂,止於食指指尖。
經常敲打大腸經,可清腸潤胃,使你代謝通暢,有很強的排毒效果,使你面板滑潤、口氣清新!大腸經的作用時間是早5點到7點,建議你在早餐前敲打大腸經,以幫助身體代謝掉夜晚沉積於體內的毒素!
大腸經可以有效地防治面板病,中醫講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的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會直接透過大腸排洩,肺功能弱了,體內毒素便會在大腸經淤積,所以臉上起痘身上起溼疹這些問題,大腸經可以十分好的調節,我門可以用刮痧法把裡面積攢的淤毒刮出去。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口乾,鼻塞,衄血,齒痛,頸腫,喉痺,面癢、面癱、眼珠發黃,肩前、臂及食指痛,經脈所過處熱腫或寒冷或發寒顫抖,腸絞痛,腸鳴、洩瀉。
大腸經的失調會引致與大腸功能有關的病症如腹痛、腸鳴、洩瀉、便秘、痢疾等。此外,由於大腸經經過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經部位的疼痛或熱腫等病症都可能顯示了大腸經出現問題。
5、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經起於眼角魚尾紋的生長處絲竹空穴,止於無名指之間。中醫經絡養生學中三焦經是人體健康功能的總指揮,它能使各個臟腑順利合作,步調一致,有些中醫學家還將它等同於淋巴系統,可見其作用不一般。
經常敲打三焦經,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讓你不再小病連連!三焦經的執行時間是21:00到23:00,建議你敲打前儘量少喝水,三焦經還主管水液執行,體內水液沉積太多,會讓你次日清晨感覺眼皮腫腫的!首先看上圖展示的手少陽三焦經的準確位置圖,由圖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手少陽三焦經沿線的穴位分佈,身體的每一側都有23個穴位,身體兩側合計有46個穴位。這些穴位從指端的關衝穴開始一直延伸到面部的絲竹空穴位,中間經過了人體的手臂、肩頸、頭部。由其所經部位我們可以知道其主要可以治療經絡沿線的病症,比如:心、胸、肺、咽、喉、耳等,除了這些還能治療一些熱性病症,對人體十分有利。
關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功效與作用還有一個順口溜呢:無名至肩三焦經,手臂外側屬陽經;分泌迴圈掌控中,免疫下降憂鬱症;疲倦易得慢性病。另外,女性竟然拍打按摩手少陽三焦經是非常有好處的,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因為更年期女性大多都有內分泌失調的症狀,這樣還會導致情緒不佳、心情抑鬱,而手少陽三焦經上分佈的23個穴位就可以幫助女性改善內分泌失調的症狀,是非常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功效:讓你免疫力提高
6、手厥陰心包經
從你的乳頭外側以手指的長度教天池穴開始按摩。到中指之間末端,為心包經。其實心包就是心臟外面的一層薄膜,當外界侵犯的時候,心包有一定的作用。
古時候的華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心包經是透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透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症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如臉部上火、發紅。心悸、目黃。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痺感。並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症狀。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心包經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衛等。心包經異常時,請利用以上列舉的穴道加以治療,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經常敲打心包經,除了提高心臟功能,讓你的呼吸和血流更有力外,還有一定的減脂效果。晚上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執行時間,如果你在晚飯後敲打心包經,可使血液中積存的膽固醇順暢地排出體外,加快食物脂肪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即使吃得很多,也不用擔心發胖!現代醫學並無心包這個名詞。拍心包經可化解心鬱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兩臂我們可以採用拍心包經的方法。
首先要講按摩的原則。一般來講,按摩按手臂內側就可以了。像拍心包經就是走陰而不走陽。因為陰是為血,它不容易動;陽氣為氣,易動,所以只要把陰經活動開了,陽經自然就能走通了。
拍心包經先要掐住腋窩下的極泉穴,極泉穴為心經上的穴位,是解鬱的大穴。如果人經常鬱悶,就可能在腋窩下長出一個包,這是心氣被鬱滯的象。把極泉穴彈撥開了以後,就能逐漸化解了包。
7、手少陰心經
心經始於腋下,止於小拇指指尖,貫穿上臂內側。中醫認為,心經可透露出人體最準確的健康指標,是不可不試的健康自測法。手少陰心經是人體的十二經脈之一,從腋窩頂點的極泉穴處出發,順著手臂內側後緣走向小指端少衝穴,手少陰心經沿線一共有九個穴位,其中有八個分佈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一個分佈在人體的腋窩中。
兩邊手臂各有一條手少陰心經,該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向外輸出的部位,所以也是許多疾病的痛點和治療刺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好好了解一下手少陰心經。
具體方法很簡單:先將手向前伸直,15秒後,斜放下45°,10秒後,再把手臂垂直舉高。如果你的血液迅速下流,靜脈凸顯消失,說明你指標正常,不必為健康擔心,如果靜脈凸顯消失緩慢,說明你疲勞過度,急需減壓,建議你藉機美美地睡一覺!現代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咽乾,渴而欲飲,脅痛,手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等症狀。這些症狀如果和心臟機能有關就可以透過按摩手少陰心經上的相關穴位來緩解治療。心臟機能甚至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態,如果一個人虛弱無力,那麼此人心臟功能必定降低;反之,精力旺盛的人的心臟功能一定比較強,看起來也更加健康。手少陰心經是人體保健心臟部位的一條重要經絡,平時都可以多多刺激按摩此經絡穴位。
功效:最準確的自我體檢法
8、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由眼角內側半寸處的晴明穴開始,經由臉頰、脖子,貫穿手臂,止於小拇指指尖。小腸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它的功能減弱,手臂就會出現鬆鬆的肉肉。小腸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小腹繞臍而痛 心翳悶頭頂痛;容易腹瀉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小腸經堵塞會影響人體精微物質的吸收,人體會變得抵抗力下降,體質變弱等症狀,當您的這條經絡通暢時,您的身體慢慢會變得強壯,並且可以調理慢性腸炎,疝氣等問題。
小腸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小腹繞臍而痛 心翳悶頭頂痛;容易腹瀉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小腸連線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痺、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
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纖細的手臂,就經常按摩小腸經就可以了。具體的做法很簡單,把你的手舉起來,用手指捏手臂內側,少有那麼一點點的痛感就可以了。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靈樞 經脈篇》說,小腸經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經、乳汁、白帶、精液以及現代醫學所稱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
小腸經還是調控產婦乳汁分泌的重要經絡。如果產後乳汁不下或量少清稀,通常是小腸經的經絡堵塞不通,我們在培補氣血的同時(如吃豬蹄和鯽魚湯),刺激小腸經的相關穴位也可促進乳汁分泌。下面就找幾個小腸經的常用穴位說一說。
功效:擁有纖細手臂
9、手太陰肺經
從肩胛骨凹陷處連出一條直線,沿著手臂內側,到拇指內側端止,為人體肺經。
“肺主皮毛”,經常敲打肺經的同時,每天保證足夠的進水量,就能使水分透過肺經運轉到真皮層,使你的面板不再幹燥!寅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寅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因此,過敏氣喘、咳嗽等與肺經相關的疾病,通常會在這個時辰發作,尤其是患過敏氣喘的小孩,常在此時咳到醒來。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按五臟有疾當取之原的理論,肺有疾當取肺原穴即太淵穴(見下圖)。根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即對於按時發病或症狀加重的,可以取此時當令經的“輸”穴。肺經的輸穴還是“太淵”。(在大拇指根部,在號脈的地方,此處會感覺到動脈在跳動)
敲打肺經時,從大臂到手腕上方,可用半空拳敲打,由於手掌面積較小,從手腕到拇指內側,建議你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按壓,以使穴位足夠受力。
另外,清晨3點到5點是肺經執行時期,按理說此時敲打效果最好,如果你不願打攪自己香甜的睡眠,可將敲打肺經作為晨練第一課!
功效:讓你面板不再幹燥。
10、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循經穴位: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內踝之後(太溪穴),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鐘穴);上向小腿內(復溜穴,交信穴;會三陰交穴),出窩內側(築賓穴、陰谷穴),上大腿內後側,透過脊柱(會長強穴)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滿穴、氣穴穴、大赫穴、橫骨穴;會關元穴、中極穴)。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裡;開竅於雙耳和前後二陰;脾為後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裡,開竅於唇;心為君主之宮,主管脈,和小腸相表裡,開竅於舌;肝主管筋,和膽相表裡,開竅於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腸相表裡,開竅於鼻。
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部面板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慾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腎經當令在下午5點到7點,即酉時是指17點到19點,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腎主藏精。什麼是精?人的精,就像家裡的“錢”,什麼都可以買,什麼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裡出現問題,“精”就會變成它或幫助它。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當你需要什麼的時候,把精調出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比如你缺紅細胞,精就會變現出紅細胞。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元氣藏於腎,元氣是我們天生帶來的,也就是所謂“人活一口氣”。這個元氣藏在哪裡?它藏於腎。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而身體自有一套系統,經脈要是不通暢的話,吃多少補品都沒用,補不進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腎精足的一個表現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會志向不高遠,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遠。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腎精。
腎的功能強弱體現在毛髮上,毛髮的生長、脫落、濃密、稀疏、烏黑、花白、光澤、黯淡等變化,都與腎臟有關。
腎在志為恐,簡單地說,腎虛的人易受驚恐,心理承受能力差,特別愛吃鹹味,面色發黑,黯淡無光。
人一生的生,長,壯,老,已,都與腎臟功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一生的健康,生活質量的好壞都與之緊密相連,腎臟功能的強弱雖然受父母遺傳很大,但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改變後天來保養我們的“先天之本”,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要打通腎經就要按摩腎經上的每一個穴位,最主要的是腳上的湧泉穴等重要穴位。可以採用“金雞獨立法”等。
我們打通腎經,爭取恢復晨勃的目的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實際上就是從自我調節人的性激素及內分泌入手,透過增強人的性功能來恢復大腦的青春活力。再確切點說,就是從調整人的內分泌入手改善整個神經系統的狀況,協調人體性腺和丘腦的負反饋機制,來達到提高免疫能力的目的。
11、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循經路線: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膕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 部,至小腹(急脈;會衝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於膽(章門、期門);向上透過膈肌,分佈脅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線目系(眼球后的脈絡聯絡),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裡,環繞唇內。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透過膈肌,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
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禦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擊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煞費苦色不佳、喉幹、噁心等。下痢。陰部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決斷力。
足厥陰肝脈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肝脈受邪,經氣不利,則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肝脈上行者循喉嚨,連目系,上出額至巔頂,本經經氣不利則巔頂痛,咽乾,眩暈;肝主疏洩,肝氣鬱結,鬱而化火則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肝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口乾、口苦、情志抑鬱、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衝動;面板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
刮肝經的功效:肝還有一個功能是“肝主筋”。所謂的筋,就是連綴四肢百骸,並富有彈性的筋膜。有人出現陽痿、痔瘡等病症,中醫認為這都是“肝主筋”的功能出現了問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肝藏血”,當肝臟出現問題,體內的血液就不充足,血液不充足,就無法滋養潤滑身體的筋膜,於是就出現陽痿、痔瘡等病症。
肝臟出現問題的人越來越多,這和很多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晚上本來就是在家裡睡覺的時間,尤其是凌晨1~3點,肝經當令,正是養肝血的最佳時機,如果不睡覺,就養不了肝血。如果這時候你為了應酬大量喝酒,就會增加肝疏洩毒素的負擔,長此以往,你的肝只能是越來越糟。
刮肝經除了可以瀉肝火之外,還可以打通肝經,讓這條經絡的氣血暢通。肝經的氣血暢通,“肝主藏血”的疏洩功能就會強大起來,體內的筋也會更富有彈性,人的身體怎刮肝經的方法很簡單,可用掌根從大腿根部推至膝蓋處。也可握拳後,用四指的第二個關節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覺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劃傷面板,也可塗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潤滑作用的油脂。
刮肝經可以消除肝臟內的火氣。肝火旺會讓人出現口渴欲飲、小便黃、發熱、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狀,有些人還會伴隨著易怒、眼乾。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典型的肝火旺,上面的症狀在他身上幾乎都能找到。
我建議他每天推刮肝經,肝火兩週後就被清除了。後來他告訴我,開始時感覺大腿根部疼痛難忍(這是經絡被啟用),接著痛的位置下移,到了膝蓋內側附近(這是肝火被瀉),幾天後這種疼痛的症狀全部消失了,脾氣好了很多,晚上睡覺也踏實了。最意想不到的是,刮肝經之後,大腿竟然瘦了一圈。
肝主藏血,指的是肝還有疏洩功能,人的生髮之機全都仰賴肝的這個功能。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或心情鬱悶,就會破壞肝的疏洩、生髮功能,導致氣鬱,氣鬱則血流不暢,必然出現渾身無力、四肢冰冷的症狀。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到其他的臟腑。會不健康、不強壯呢?
12、足少陰脾經
脾經循經位置
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穴),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穴),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太白穴、公孫穴),上向內踝前邊(商丘穴),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三陰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穴、箕門穴),進入腹部(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中極穴、關元穴,屬於脾,絡於胃(腹哀穴;會下脘穴、日月穴、期門穴),透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絡大包;會中府穴),連舌根,散佈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和脾臟相關,中醫醫學裡所謂的脾臟,以現代醫學而言,是指胰臟的功能;特別和胃有深厚的關係,兩者相互影響,以完成消化機能。其主要的機能是溫暖五臟,並吸收運送胃部消化,完成之養分入五臟六腑,以生成身體需要的細胞。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裡關係,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經一發生異常,身體各種症狀就會呈現出來。如心窩或胃附近會有重壓感,出現疼痛、噁心、打嗝等現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體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時甚至完全無法排尿。腳部容易冰冷、浮腫、身體有倦怠感。因為經常失眠,故身體感覺不適,不活躍。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只要刺激經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適的症狀。脾經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個,列舉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榮、胸鄉、天谷、食賣、腹哀、大橫、腹結等。下肢部份有府舍、衛門、箕門、血海、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隱白等。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虛症:內分泌失調或分泌不足、胃弱、膝異常、易失眠、疲勞、食慾不振、大便異常、腹脹等。
實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脹氣打嗝、頭疼、疲倦乏力、膝關節異常、排便異常等。
脾經養生
足太陰脾經執行時間:巳時(9點至11點)旺。
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排程,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這段時間是脾經開穴執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
脾經不通的症狀
一、“久坐傷肉”
中醫認為,“久坐傷肉”,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引起脾虛,“傷肉”也就是傷脾。平時多敲敲脾經可增強脾經的運化功能,補充因久坐損耗的元氣。
二、判斷脾虛的方法
1: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現在眼皮卻耷拉下來了,雙眼看上去沒精神,就說明脾虛。因為中醫認為眼皮也是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鬆了下來,說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現問題了。不過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
2:觀察舌頭:如果舌頭顏色較淡,舌邊出現齒痕,說明脾很有可能出了問題,最好趕緊去醫院檢查一下,或抓緊時間調理。
脾經的按摩方向
脾經的正確按摩方法:自隱白穴起,沿脾經向上按摩。
1:坐姿:將一隻腳的腳踝壓在另一條大腿上的坐法,也就是架腿法。採用這種坐法利於對脾經的按摩。因為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然後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再進入大腿內側前緣,然後進入腹部。這個坐姿正好可以將脾經暴露出來,從而便於按摩。
2:敲打法:拍打時要握空拳,用掌指關節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來,用力適中,對於大腿部位的脾經拍打時可稍用力。兩隻腿都要敲,每側以敲打10分鐘為好,敲打的時間自然是上午9:00~11:00之間,氣血流注脾經之時。敲打的次數視自己的時間多少而定。
3:功效:上班時可利用工作間隙,將腿盤成“4”字形,然後沿著脾經的循行路線一路敲打下來,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4:提示:如果拍打的過程中發現痛點,表明脾經上有堵塞的地方,這時可以用點按的方法對其進行按揉,將淤堵的穴位打通,從而將整條脾經的氣血通暢。
健康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就從身邊小事做事,心態快樂,健康工作,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祝大家學習愉快,生活愉快。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
-
5 # 說說養生
“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絡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那麼經絡不通怎麼辦呢?經絡不通的表現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經絡養生。
中醫認為:經絡是內通臟腑、外通四肢百骸的:其實往深了講,它也能通到人的精神和思想。只要我們平時常常養護它,這樣就不會在身體出現疾病的時候著急抱佛腳了。
這裡教大家3種拍打經絡的方法:
拍打手法:用一隻手的手掌或拳頭,以適當的力度,從腋窩往手的方向,拍打另一胳膊的內側,注意動作要連起來。
拍打手法:手三陽經,最好從手背開始往肩膀部位拍打,一直到肩井穴(頸部後面最突起的骨頭與肩頭連線的正中)位置。
拍打手法:足三陽經,大腿外側開始,從上到下往足部位拍打,一直到小腳趾的位置。
拍打經絡是最簡單的日常養生方法,平時打經絡的時候會有點痛併發熱現象,但過後就會感覺全身輕鬆特別舒服。
-
6 # 湯谷沖霄
經絡是中醫學理論中的一個名稱。它究竟是什麼?在《黃帝內經》中有兩種說法。
其一: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經隧)
的合稱;是分別執行榮(營)血和衛氣的兩條通道。
《靈樞.營衛生會》雲: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素問、痺論》雲: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面板之中,分肉之間,燻於盲膜,散於胸腹。
《靈樞、五味》雲: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靈樞、邪客》雲: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未,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未分肉面板之間,而不休者也。
《靈樞、衛氣》雲: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夫脈者,血之府也。
《靈樞、經水》雲: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靈樞、玉版》雲: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隧,在《說文解字》中為“亡”、為“逃”。絡之衛氣是可以升出體外的。在《說文解字》中,經,稱為織,為布帛的總稱,是有序的纖維成品片或管。血管就是有序的結締纖維的成品。絡,稱為絮,絮,亂棉無序的纖維。膜片就是無序結締纖維組織
。
從以上文中可知,營(榮)血和衛氣二者皆出於胃腸,名異同源。血行脈中,氣燻脈外膜上。營衛之道,別出兩行。脈稱經脈;膜稱經隧,又稱絡脈。經脈十二,絡脈十五,經脈寸口脈博查虛實,絡脈三百六十五穴調虛實。血以脈驗,氣以色觀,察色切脈中醫診斷之手段。以“天人合一”類比思維的觀念人體內絡脈即天地之間的“左間”行陽性真氣衛氣即氣;經脈即天地之間的“右間”行陰性真氣榮血即水。衛氣和榮血都是天之氣與谷氣並而充身,所以都是真氣。衛氣燻肓膜,所以衛氣是陽性的熱的。左間”和“右間”是上下不相交的直線運動,經絡和經脈也應是不相交的兩條不同的通道。衛氣和榮血不是在一條通道內。
其二: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氣血共同遠行在一個通道內。
《靈樞、脈度》雲: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又云: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期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靈樞、衛氣》雲: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
《靈樞、癰疽》雲: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入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
《靈樞、經脈》雲: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是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又云:飲酒者,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巳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從文中可知,血氣先入孫脈,再滿絡脈,最後盛於經脈。血氣共在一個通道內執行。
《內經》中的關於經絡的這兩種說法,智者見智 ,仁者見仁。其實這些說法,是人們對天文、地理、人事認知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觀念造成的。
第一種說法是道學“三世醫”,秉承易理氣觀念,用類比思維,將萬物化生為一理,萬物化生過程帶出為一象,萬物振蕩同一幅。天地萬物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提出了“天人合一”認知宇宙的方法。古人“合”與“同”共用。所以天與人在化生中是同樣的,不是天與人和諧相處。天地之間化生萬物有“左間”陽氣升承載著陰質;有“右間”陰質降包裹了陽氣。人體內化生細隨“絡脈”衛氣升出體外帶出垃圾;有“經脈”榮血經腎過濾排出廢水帶出熱氣。所以“經脈”與“絡脈”是兩條不同的新陳代謝通道。
第二種說法是董仲舒改良儒學“儒醫”,秉承“皇權神授,君為天下主和寒暑陰陽(道學中的陰陰是味與氣或質與能)及五行生剋說學。產生了臟器和情志是萬病之源和氣血圓周執行的法則。完全脫離道學的自然化生理論,只為維護鞏固皇權的制度為目地,強行將社會治理理念硬塞進到中醫理論中。徹底顛覆了中醫從天文、地理中感悟出的中醫理論。這種理論仍保留在當今的中醫教科書中,將苐一種說法隻字不提。眾多中醫大師專家沒有發現嗎?
經絡是什麼?經絡在遵道學的“三世醫”醫學理論中是開放的兩條不同執行方向,不同功能性的真氣(榮血和衛氣)通道。即兩套不同方式的新陳代謝場所。在遵董氏儒學的“儒醫”醫學理論中是一條氣血共用的環而無端的封閉性通道。形成了千古之謎,因為在人體解剖過程中找不到這樣的組織結構體。而道學中的“經脈”和“絡脈所對應的血管和膜片,在解剖中完全可以找到的。所以經絡在漢代以前沒有謎,當時是醫之所學,工之所用。
-
7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功用:
1-通行氣血,濡養機體
2-溝通表裡,聯絡整體
3-調節功能平衡
4-感應傳導
實質:
1-形態學反方面
a、與神經系統有關
b、與迴圈系統有關
c、與人體組織相關
(1)肌纖維為基礎
(2)結締組織多層水
2-分子細胞學方面
原始組織叢,一種間質內有小角形C細胞的網狀組織。
3-宏觀研究
a、第三平衡系統
b、人體內外資訊調控系統。
-
8 # 齊物行者
生命資訊通道。
也既有古書或中醫理論所說的“炁”的通道。
由於經絡是“無“,是與“有“是相對存在的,故用現代科學任何方法察不到其實際物質結構。
怎麼去理解這個“無”呢?!
每個人都想一想,自己的生命在哪裡,能單獨找到嗎。
生命就是“無”!必然要與人身體這個“有”共同作用,方顯生命存在。
這在道德經裡早就說得很清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即人體這個“有“,是為生命這個“無“”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
經絡也就同理了,查不到實質結構卻在正確運用下,可治療很多種疾病。
即我們可觀察到經絡的作用!
中醫有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就是指的人體經絡系統若是正常的,則生命資訊可暢通無阻到達人體各個結構組成部位,人體便健康無病而充滿生命活力。
反之則就這痛那疼,疾患叢生。
國際上不是有亞健康狀態的定義嗎,那就是經絡處於半阻塞狀態(或某條經絡已初期完全阻塞),這時,按西醫分類查不出任何病患,但人就是沒精神,不舒服。
生命資訊不能完整到達,當然那人就會無精打彩,萎靡不振的。
綜上所述,故個人認為經絡就是生命資訊通道。
記得多年前,有中國留學生在美研究經絡,他認為經絡是人體體液的流動通道,他用海洋洋流說明了這個問題,海洋洋流也是無具體通道,卻是按一定方向的通路流動。
順便說一下,海洋洋流對地球的氣侯溫度有著重大影響與調整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像人體經絡對人體的作用。
所以,保持經絡的暢通無阻,生命資訊能及時到達人體各個部位,人體各個分系統都能正常執行工作,才是真正的健康長壽之道。
-
9 # 中醫全科孟大夫
經絡是連線人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七竅八脈等全身各組織部位的要道和紐帶,經絡如環貫通周身,一處不通,皆受影響等。
-
10 # 中醫科鄭湘宏醫生
什麼是經絡養生?
中醫的經絡理論是博大精深的,而對於什麼是經絡養生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指運用經絡治療的方法,來刺激人體經絡、穴位等,進而激發人體精氣,最終起到調和氣血、促進新陳代謝、通利經絡的作用功效。
經絡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1)穴位按摩
人體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例如膻中穴、合谷穴、太沖穴、百會穴、風池穴、太陽穴等,日常生活中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按摩相關的穴位,可以有調節機體、保健養生的作用功效。
(2)艾灸
艾灸其實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燻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日常生活中感覺有溼氣重的情況,可以點燃艾條熱灸相關的穴位,就可以起到排溼保健的效果。
(3)梳頭百遍促進頭部血流
用手指或梳子從額前至枕後,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早晨起來後為梳頭的最佳時間,長期堅持可以達到促進頭皮血液迴圈、疏通經絡的功效。梳頭時一定要掌握好力度,不要盲目大力最後把頭皮都刮破就得不償失了。
-
11 # 12345670wys888
一、經絡----千古之謎
1-經絡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無論古人、今人!
2-經絡存在嗎?現只能說經絡現象客觀存在,關於經絡實質,至今沒可靠證明,假說倒是很多,都存在缺陷。
二、古人眼中的經絡
1-經絡現象的發現:古人或透過面板病,或透過其它疾病,或透過敏感人,或是其它醫學傳入影響得知經絡現象。關於什麼內景返觀一點都不靠譜。
2-經絡實質是什麼:古人推測是血管或神經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缺乏人體解剖學知識。中國古代醫生只熱衷於背熟經典著作的論斷,很少有人覺得還有去解剖屍體對人體器官做實際觀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也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愚昧觀念,不敢真對屍體動刀子。例如在18世紀末,有一位叫王清任的醫生很難得地認識到“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但是他也只能透過觀察暴露野外的小孩屍體和死刑現場而瞭解人體解剖結構,不可能做真正的解剖。他糾正了一些古書的錯誤,但是也增加了不少新的錯誤。何況這純粹只是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繼承,而且也來得太遲了,解剖學早已在西方建立起來了。但是在上古時期中國的醫生顯然是可以對屍體做解剖的,因為《內經》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說法。它以及《難經》對一些人體器官的形態、尺寸和重量都有具體的描述,雖不甚準確,但顯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對屍體做過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線路遍佈全身,即血管和神經幹,為何中醫經典著作對此沒有任何描述?其實有的,只不過它用的是別的名稱——經絡。現在有人說經絡是具有特異功能的古人“內視反觀”而發現的,其實《內經》說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也就是說,經絡是透過對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屍體的解剖發現的,而且十二經脈中都含有血,只不過裡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濁有的多有的少,這就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所謂經脈就是指的血管。《內經》還有“脈者,血之府也”的定義,此後的中醫經典著作也經常見到“血之隨氣,迴圈經絡”、“血循經脈”等說法,所以王清任指出:“古人言經絡是血管。”《內經》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可知古人認為經絡是皮肉之間肉眼可見的管道,大的、數目少的叫經脈,小的、數目多得無法數的叫絡脈,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把大血管(動脈、靜脈)叫經脈,皮下小靜脈網路叫絡脈。因為古人的解剖觀察很粗糙,許多是出於想像,分不清血管、神經幹、淋巴結等等“線路”的區別,所以十二經脈的分佈、走向又與大血管的實際狀況不符。中醫號脈,號的是十二經脈中的“手太陰肺經”,並稱脈的跳動是氣的執行。但是他們號的地方,明明就是橈動脈,所謂氣的執行,也就是動脈的搏動。《內經》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資料雖然不準確(呼吸頻率和脈搏頻率的比大約是1:4),但也證明了所謂經脈就是血管,脈動就是動脈的搏動。那麼為什麼中醫會認為經脈除了走血同時還走氣,有的經脈血多氣少,有的經脈血少氣多呢?這也是由於粗糙的觀察所導致的:在人死後,動脈中的血迅速排空,因此在解剖屍體時會發現動脈是空的,只有靜脈中含有血,這讓研究者誤以為動脈不是運輸血而是運輸氣。古希臘醫學也有這樣的誤會,認為動脈的作用是供“氣”,靜脈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動脈的搏動,就被中醫當成是氣的搏動,其實就是心臟的躍動,哪裡是什麼氣?動脈大部分隱藏在身體深處,只有頸的兩側、手的寸口和足踝上方這四個地方的動脈比較淺,因此可以摸到它的跳動,於是王清任便說:“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因為血管又被當成“氣管”,脈動被當成“氣動”,號脈因此被中醫認為能探測出人體氣血、臟腑的狀況,能夠藉以診斷出種種疾病,甚至連婦女的懷孕、絕經都號稱能號得出來,無限地誇大了脈搏的重要性。
三、今人眼中的經絡
1-經絡現象:主要是透過大規模人群普查發現“循經感傳”現象和一些經絡的物理特性。
2-經絡實質:現代解剖學傳入中國,人們發現古人所描繪的經絡圖與現代解剖學所發現的血管、神經的分佈都不符合之後,有人就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是一個現代解剖學還沒有發現的系統,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驗證這一系統的物質基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宣稱用某種現代生物技術驗證了經絡的存在,例如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紅外線變化、電阻測量、高振動聲等等。這些研究都是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進行“循經”測量,實驗設計本來就有問題,實驗結果也就無法令人信服,無法獲得國際生物醫學界的認可。查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可知,發表在國際刊物上有關經絡研究的論文很少,基本上都是華人、南韓人在研究,偶爾有西方人研究,還是否定經絡的存在的。例如曾經有人聲稱透過測紅外線記錄到經絡,但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沒能重複出該結果。有人認為針灸的有效性證明了經絡理論的正確性。這個推理是錯誤的。許多實驗已經證明針灸是透過刺激神經系統發揮其作用的,與“經絡”無關。其實正如一位臨床醫生所指出的,用簡單的推理就可以否定這個神秘的經絡系統的存在。外科醫生在做手術時必須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區域性、每一個層次的神經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誤傷了神經、血管,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卻沒有一個外科醫生下刀時需要了解經絡,不必擔心他的刀會割斷經絡、會刺傷穴位。經絡據稱對一根小小的毫針都會有反應,為何會對粗魯的手術刀倒無動於衷?經絡為什麼不怕手術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謂的經絡並不獨立存在。
四、我眼中的經絡:
1-經絡不是未知結構:
a、組成:神經+動力(呼吸,心泵功能)+組織間隙(組織液等)
b、描述:即主要是神經功能作用下(次要是動力),帶動的區域性組織間隙的改變(肌肉收縮,組織夜流動-{區域性,非長程},離子傳導等)換句話說,經絡即是在活體的神經功能(神經-內分泌)的某種表現。
2-個人認為的經絡現象
a、某次手指不適感,虎口酸脹(合谷),壓之,按經絡走向,血管跳動,痠麻感,至迎香穴(說明:1-傳導速度快。2-泛感覺)說明經絡即神經某種功能(附帶區域性表現)
b、某次,手上長了一個紅點(毛囊炎之類),癢,用手壓之,即清晰感腸部某點疼痛不適,放之,即消失,再壓又現。說明面板與內臟的確存在某種聯絡,即經絡(只能是神經某種功能可以解釋),可能用“經絡-皮層-內臟”假說釋之比較合理。
c、多例觀察,區域性水腫的患者較易發現“循經感傳”。(不舉例)
4-目前假說:
a、神經論:佔大多數,大量西醫支援,我認為是對的。(缺點:1-經絡傳導與神經傳導速度不符。)
b、體液論:在中國比較有市場。(致命缺點:組織液能長程流動?似乎不可能)
c、能量論:略。
d、筋膜論:略。
回覆列表
人體全身有12條經絡,加上奇經八脈,360多個穴位,經絡不通則百病產生,世上本無病,只有瘀和堵,人體就好比如城市一樣,有無數條橫交錯的馬路來維繫交通,如果有關鍵的路堵住了,整個城市都會受到影響。皇帝內徑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於經絡堵。
堵在毛細血管---------叫瘤
堵在子宮-------------叫肌瘤
堵在乳腺-----------叫增生
堵在甲狀腺-------叫結節
堵在臉上-------叫痤瘡
堵在腿上------叫靜脈曲張
堵在頸部-------叫頸椎病
中醫上講一通百通,一堵百堵,如果經絡通,從而百脈通。經絡養生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