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君
-
2 # 易之源國學講堂
從易學角度講,陰陽的本質特性就是好壞共存的,所有表露在外的事物,必然有接受也有拍拆,有說好也必然有說壞的,有一半人說好,就有一半人覺得不好,特別是越是公眾熟悉的事物越如此!
熟悉的人越多,不好的聲音也學多,這是正常現象!
-
3 # 果果如果說
這是中國形成的文化現相,過去文人自作詩詞歌賦,都願意付梓成書,唯獨小說家言,視為荒唐,有辱斯文,多數作者為避諱,不敢以真面目示人,遂化名而作。
有人善書,有人善畫,必有人善文,流連於煙花之所,嬉笑風塵。如柳永般能有幾人,何況柳永也搭了一生前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鑑猶新,個人榮辱事小,家族榮譽事大,一人為財帛,些許荒唐言,不可而否,但累計後世子孫,枉作小人。
蘭陵笑笑生如此,施耐庵(實乃俺)亦如此。
脂硯齋批語撲所迷離,曹雪芹未曾幻想一紙詔書家族依舊輝煌,若不如此何故與敦敏兄弟交情匪淺,羅貫中生前參與農民起義在張士誠賬下效力,所出何策何謀。
多數為了不影響功名科舉,連累後人。少數實為文字獄所迫。
筆名沿用至今,好處多多。倘若實名制,魯迅被周樹人連累多少次。
-
4 # 小石了了
這個跟中國小說的發展史有關。
在中國古代,讀書人寫小說,在當時看來,是不務正業。那時的讀書人,考取功名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
因此,很多寫小說的人,並不以為,這是件很光彩的事情。因此小說寫完,有的人並不會署上自己的名字。這也就造成了,四大名著的作者,至今仍有分歧的原因。
而有的則乾脆用假名。《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用的假名。只知道他大概是蘭陵的。具體叫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
5 # 水泊之聲
根據相關典籍對小說家的記錄,可以看到小說家的社會地位的變遷。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小說家基本上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
為什麼說這麼多關於小說家社會地位的事情?
其實這個與我們要說的話題息息相關。
社會地位雖然有著短暫的抬頭,但是!歷朝歷代對於編排故事的文人都很忌憚,更不用說以此為生的小說家了。
於是,生計所迫加之看不慣某些事,要寫小說;但身家性命也要保,於是筆名的存在更顯重要,諸如“蘭陵笑笑生”之類的筆名,讓打擊者也找不到物件。
照理說,筆名和作者出版商那裡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後清朝小說家的地位,又在後面了,聯想到“文字獄”,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很多關於作者的記錄都被消滅或者說隱藏起來了。
這一切也就導致後世我們對於四大名著作者的真偽存疑,其實都是為了保護啊(畫中畫)。
假作真時真亦假,虛虛實實看不透。
回覆列表
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有名,最為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作品。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這四部小說,陪伴了我們許多人的童年、少年歲月,被演繹成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可以說,四大名著時時在影響我們每一個華人的生活。
雖然"四大名著"為世人所熟知,但"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則是一個在學術界爭議了許久的問題。
"四大名著"的作者,按照我們現在最為熟悉和通行的說法是這樣的:
《紅樓夢》通行本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後四十回續書的作者是高鶚。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
《水滸傳》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但在文學界,關於這四部書作者,是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的。關於《紅樓夢》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主題思想的爭論,從"紅學"在民國初期輔一誕生起,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形成一個定論。
首先,需要探討的一個概念是,什麼是"作者"。
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則不同,這兩部歷史小說,是有真實的事件原型、人物原型的,而且在成書年代之前,各種的文學、曲藝形式已然把其中主要的人物和故事傳承了非常多年了,而所謂的"作者"羅貫中和施耐庵的貢獻,至多隻能算整理、編輯,加上一點自己的藝術加工而已,是不能算"原創的"。
以《三國演義》為例,在歷史上,至少出現過三個不同版本,但呈現出相互繼承和完善關係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一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成書於元代,稱《全相三國志平話》,作者是新安虞氏。
第二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三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才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完整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是清代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編撰而成的。
而《水滸傳》的故事,則有著更為悠久、明確的傳承歷史。
從北宋末年開始,就已經有人以各種曲藝、文學形式,描寫宋江農民起義軍的事蹟,塑造起義軍中的英雄形象了。
到明朝中葉,四百多年的時間裡,直接或者間接,簡略或者詳細的以宋江起義的故事、人物為素材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是非常多的。以文學作品為例,南宋宋羅燁《醉翁談錄》中就有《青面獸》《石頭孫立》等情節,元初的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也以很大篇幅起講宋江起義軍中好漢的故事。
所以,施耐庵至多也只是一個整理者和編書者而已。
此外,有學者認為《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一樣,是羅貫中整理和藝術加工形成的作品,也有學者認為《水滸傳》最終定稿的時間是在嘉靖年間,出自無名氏之手,冠以施耐庵的名號,而施耐庵歷史上並無其人。
胡適在《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中就說,元明時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施耐庵的材料,他推測,"施耐庵大概是"烏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個假託的名字"。
歷史上真實的"施耐庵"到底是誰,現在已經沒辦法做十分準確的考證了。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爭議更大一些。
在明清時代,人們對我們所熟知的,寫唐僧西行取經的故事的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的。
現在常見的百回本《西遊記》,成書於明朝中後期,是按照元末明初時期,民間流傳的同名小說整理而來。傳世的明、清刻本《西遊記》,署名各不相同,包括"朱鼎臣編輯""華陽洞天主人校""丘處機撰"等等,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天啟年間修撰的《淮安府志.藝文志》,其"淮賢文目"中列有吳承恩著作三種:"《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但是,此《西遊記》可能並非彼《西遊記》。在清初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的史部"輿地類"中,"吳承恩《西遊記》"和"唐鶴徵《南遊記》三卷""沈明臣《四明山遊籍》一卷"並列在一起。而這兩部著作是文人遊記,並非小說。
由此可見,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可能只是一部文人遊記,而並非我們所熟知的小說《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