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靈精怪的熊

    王羲之筆法的模糊原因有兩個,一,顏真卿的出現使二王筆法不純了。二,生宣的出現雖然使書畫層次更豐富,但也摧毀了二王的細膩筆法。

  • 2 # 王廙

    資訊在傳遞過程中會不斷失真。打個比方讓三十個人依次模仿第一個人說的話,那麼傳遞到第三十個人很可能那句話就變味了。更何況這麼豐富的書法語言呢,所以變味勢在必然。看看王羲之筆法傳承譜系,看看傳了多少代!!!

    然後根據每一代人理解的不同,由於書法寫的好是可以有官位的,資訊不對稱,所以很多東西秘而不宣,所以這些傳承人在戰亂,病故等原因下便帶著自己的家傳見佛祖去了。

    接下來就說一說另外幾個原因,首先工具的改變,工具不對了相當於一個走著去北京一個坐飛機,根據王羲之《筆經》裡記載的毛筆形態,裡面是需要用麻紙把筆心裹起來的,這一技法在宋代以後失傳了。唯有筆的結構對才能滿足“筋骨血肉面板脂澤”而沒有適宜的工具便等於跑著去月球!!下面看一下唐代的筆什麼樣!!!如圖所示是唐代流傳到日本的毛筆,他們把我們祖先的技術儲存的十分完好:

    比如董逌《廣川書跋.歐陽詢帖》這一段與我所說所見略同,沒有同樣的前提(筆紙墨方法)是沒辦法談書法的好壞的,也沒辦法去比高低上下,董其昌雲“自起自倒,自收自束,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可見工具的重要性!

    正文如下:“餘求前人論書,必先擇筆,至於動作皆得如意,然後論書之工善,非是未嘗書也。韋昶善書而妙於筆,故子敬稱為奇絕。然書必託於筆以顯,則筋骨肉理皆筆之所寄也。”

    其實還有紙墨的關係,比如紙要求“光潤,能留 ,不洇,堅韌”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王羲之的作品散失掉了,到元明清根本看不到。你想想這麼高階的技巧沒有影印技術,如何儲存呢?

    再說一說王羲之的家法到底是什麼?

    《張懷瓘玉堂禁經》儲存了羲之家法的記錄節錄如下:

    (一)學書法整體過程是怎樣的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繫拘【足句】 ︰拘【足句】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疏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臧否 不決,哂妹造豆P前,震動惑於手下,若此欲造玄微,未之有也。

    (二)學書法需要注意哪些重要元素

    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點如利鑽鏤金,畫如長錐界石,仿玆用筆,坐進千里。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夫用筆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馭。起伏失勢,豈止於散水、烈火?其要在權變。改置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曉此三者,始可言書。

  • 3 # 劉景明1

    說古法失傳,說毛筆工藝失傳。隨著時間長河的推移,我更願意相信書法工具,技巧有進步,而非倒退。

    書聖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但是一味覺得不可超越是種什麼心態?覺得神化的古人遙不可及明顯與當代銳意進取,社會快速進步,無處不存在競爭的思想相違背。

  • 4 # 不二齋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因為他們在書法上面的獨特的貢獻,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王獻之和他的父親齊名。並稱為“二王”或者“大王”和“小王”。

    二王父子在書法上面的貢獻很多,包括楷書、行書和草書,他們改變了這幾種書體的古法書寫,去掉楷書、行書和草書裡面的隸書的寫法,使這三種書體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全新的書體,促進了中國書法書體變革的完成。

    他們的筆法也並沒有失傳。

    很多朋友就問,二王筆法既然沒有失傳,那為什麼我們現在寫的字和王羲之、王獻之不一樣了呢?

    原因有二:第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筆法風格發展了。

    自從二王創造了一種新的書寫規則,會是書法家在對它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演變和發展,到了唐代顏真卿時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顏真卿在王羲之筆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北朝刻石書法,以及篆隸筆法。

    而這種變化又直接影響到了“宋四家”,整個宋朝的書法。其實也是在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風格化。所以到了元代,趙孟頫開始它的復古主義,就是要重新找回王羲之的感覺,可惜時代已經變了,回不去了。

    到了清朝時期,碑學又發展起來,又對二王一路的帖學進行了衝擊,碑學和帖學逐漸融合,互相影響,並沒有失傳。

    第二個原因是,書寫工具的變化。

    筆法不斷的在發展,書寫工具也不斷的在改進,王羲之寫小字,我們現在寫大字,用大筆,而且出現了高桌子、高椅子,還有大尺寸的宣紙,用的毛筆也豐富了,羊毫筆也是明清時期才出現的。所以,即使是王羲之在世,他用現在的工具,也寫不出以前的那種風格了。

    圖為王羲之手札

  • 5 # 千年蘭亭

    這個題目有點意思,題主先就肯定二王筆法失傳了。二王筆法是否失傳,在學術界也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我認為二王筆法在不斷髮展、變化、豐富之中,並未失傳。

    書法中的很多東西,尤其是筆法,很難用文字表述清楚,古時候沒有影視記錄,於是關於筆法的內容就變成了一些玄之又玄的文字。

    關於這些玄乎的文字,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那麼,是不是說在這些文字的傳播過程中,由於解讀的不同,筆法失傳了呢?

    文字不會說話,但作品會說話,全部的筆法其實都隱藏在他們的作品中了。

    古代確實有很多東西失傳了,比如地動儀,比如木牛流馬,那是因為這些東西已沒有實物了,也沒留下建造圖紙,而書法不同,流傳下來的法帖就“記錄”了筆法。

    當然,由於桌椅、書寫工具、書法審美的變化,筆法也在不斷豐富,但從未失傳。

    順便說一句,並於筆法,你看上十本、二十本書都未必能明白,但如果有位好老師當面給你講解,最多一盞茶的功夫,你基本上就會搞清楚。

  • 6 # 朝聞古今

    可以肯定的是王羲之的真跡失傳,沒有一件存世。二王的筆法永遠不會失傳,為什麼這樣說呢?只要有書法作品在(包括摹寫),後人就可不斷觀摩臨摹,筆法就會傳承下去。

    二王是中國書法的祖師爺,試想想有哪位書家沒有從二王書法中學習,汲取營養呢。至於自成書體,正說明後來者的偉大,把中國書法發揚光大。青出於綠還勝於藍

    失傳的是書寫秘訣,這些雖對書法學習有影響,但經後人一代代研習探究,綜合眾家,現在應可得十之八九,不至於隕滅。

  • 7 # 一笑貫長天

    二王筆法是家傳,後來才傳到外姓!

    王羲之的兒子個個都是書法大家,不過他們的光芒被父親與弟弟掩蓋幾乎沒了,所以後人很少在書法上談及他們。王羲之還有幾個侄子也很厲害,比如王珣!寫出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的王珣。

    再往後就是羊欣,羊欣是王獻之的外甥,自然是深得獻之的親傳,同時他也留下一個著名的典故,買王得羊,不失所望!由此可見羊欣書法也確實是不同凡響!

    羊欣以後的王家書法就是王僧虔,再後是智永,智永傳辯才,再傳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顏真卿。

    自顏真卿後,就沒有明記的王家書法了,中國書法也是自此之後一路的江河日下的!

    有人說王羲之的筆法沒有失傳,是進化了!我說,那裡有越進化水平越差得啊?從顏真卿以後還有幾個寫書法有筆力的?還有幾個提按過關的?有筆力也僅僅是米芾與王鐸,傅山勉強算一個。提按,好像薛紹彭很好,趙孟頫也很好,可惜筆力都不足!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我知道的就這麼多!

    我認為王羲之的筆法是失傳了!不然,王羲之的家族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書法家?而且他家的傳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還有就是,為什麼越傳水平越差?越傳越沒落呢?不是技法保守,就是傳人悟性不高,天賦不成!至於後來,天下數次大亂,人能否存在都是難題,哪裡顧得上書法的傳承了?

    王羲之的筆法是失傳了,但是還有依稀的臨摹,還有殘存的碑刻!相信,透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刻苦的學習,王羲之的筆法會重現人間的!

  • 8 # 王乃棟說書畫

    二王筆法並沒有失傳。歷朝歷代都有傳人接力。

    筆法是創作書法的用筆方法,只要後人能掌握,就不會失傳。如果後人只會書寫毛筆字及館閣體,寫不出符合筆法和筆力的書法,才是真的失傳了。

    唐代歐、虞之後,褚、顏改體,旭、素放筆,五代亦有楊凝式。入宋前有李建中,後又出蘇軾,都能繼承二王筆法,寫出筆法圓潤、提按明顯、如錐畫沙的極富時風個性的精彩書法。

    尤其是蘇軾,稱為北宋第一是名不虛傳。蘇軾書法的特點正如他論書之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法鋒出力沉,時而如項羽移鼎,時而似蜻蜓點水,筆毫所到之處,筆畫有排山倒海之勢,真是筆所未到氣已吞,這不是二王之筆法、筆鋒之真力嗎?

    當然,蘇軾不善草書,還未能達到筆法頂峰,這與他時運不濟,觀念受制有關。也是時代壓之,書勢氣運決定了的。因為狂草的產生氣數,是千年一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捲風遇到颱風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