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這是以前小學四年級的語文主要學習內容:詞性,褒貶義分析,片語關係分析,主、謂、賓、定、狀、補的劃分。我就記得小學四年級的語文作業抄抄抄的,做得人想寫假病假條。所以學過基礎後,能不能掌握在於各人的運用:認真對待課本作業,之後持續地愛好閱讀與閱讀過程保持思考都很重要。

    我們早期的閱讀並沒有什麼分辨力,因為每位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文字的使用有各自的習慣。如果是翻譯作品的話,更考驗作者的表達和語言文字功力,相當於二次創作,有的人直譯得狗屁不通,也有傅雷這樣能提升原作的譯者。不讀到相當的量,只能被動地往腦子裡塞東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題主的提問如果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建議加強孩子的古詩文朗讀背誦,文字韻律的美感會自然刻在孩子的腦海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反覆刻畫孩子的語言感受力。孩子後期如何發展,看他自己的天賦,但有顆種子是不一樣的。

    題主的提問如果是為了自己,唐詩三百首直接上,按序言指點的順序從五律開始背誦揣摩。精讀這一本能讓你領會文史之間的關係,瞭解不同作者在同樣的主題下不同的表達。

    “走過許多的城,看過許多的人,這些人只有三觀不同”。看書也一樣,最後你會發現所有書籍描寫的不過是人的三觀,包括講解類作品也不過是在表達作者的三觀、思維層次。三觀決定思維層次,思維深度表現於價值觀,價值觀會在作者用詞和篇章結構中展現。具體表現在:詞彙量,對詞語定義範圍的理解和用詞的準確度,記敘文描寫靠訓練,但議論文先述與後述內容的區別也是作者價值觀的傳遞。換句話說,你懂分析作者三觀的時候,句子結構和邏輯分析是簡單的事。

    長篇大論的概念直接畫主謂賓,比如剩餘價值的概念能直接畫主謂賓分析,看看問題中心是啥。全文分析中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慨括能用上。說來說去這些都是小學語文的學習內容,只需要自己運用。

    “邏輯”是數理概念:若A 等於B ,又B 等於C,則A 等於C。但人性不是能用邏輯推理出來的,尤其語言文字是人性的表達,事關人性的思維我們稱之為因果思維。同樣的事因,由於各人心因即人生觀不一樣,知識量差異又決定了價值觀有差異即行為能力又有區別,一樣的事由在不同的心因作用下對不同的人產生不一樣的結果,甚至在同樣的人身上再次發生也會因為思維不穩定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深入瞭解句子中的因果關係,你也不能單獨考慮這一個句子吧?要考慮行文,考慮整個文章價值觀的傳遞吧?點線面的聯接是句子、段落、中心思想之間的關係,還是基礎運用。小學老師就已經教了,關鍵還在自己如何熟練地思考運用。

    句子結構和因果思維的運用,加強閱讀思考有用,自己寫議論文練筆也是思維能力的訓練。加油!

  • 2 # 長風浩蕩

    學習句子的結構,沒問題,但是句子的邏輯,就有問題。

    句子,是一種表達形式,形式本身沒有邏輯。邏輯,指的是思維過程,是你用句子表達的思維過程才有有無邏輯的問題。句子本身形式,沒有有無邏輯的問題。

  • 3 # 聖蓮學堂

    想要學好漢語,這個籠統的來說,就不分年齡了,因為只要是華人,都需要學好漢語,但是既然提到句子結構和句子邏輯,對於我們這些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士來說,可能這些方面就顯得不太緊急,相對而言還是學生更需要注意這些方面的學習,因為最為緊迫的事情就是需要應付每一次考試。

    年齡大一些的學生,比如大學以後,可能我這些話純屬廢話,因為有些人本來就是學習的漢語言文學等文科類學系,我這個文盲可能根本無法幫到諸位高材生。如果某一個大學生非要問我如何才能學好漢語,我只需要回答,多看各類經典名著,多分析各類文藝作品的寫作時遣詞造句方式或作品結構,實際上這樣說已經足夠,因為都是大人了,有時候並不是不會,而是暫時忘記,別人只需要提醒一下瞬間就想起來了。

    而這樣幾句話就算完成了全部解答,很顯然並沒有明確指出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嚴格意義上來說,上面剛剛提到的解答,實質上高中時期的學生,這樣回答已經足夠了,而要想有更加細化的解決方案,我們就需要從初中以下的學生,特別是正在打基礎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們,才更需要這些方面的參考建議。接下來我們就從初中以下,特別注重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尋找可能有用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初中或小學,都是學好語文的基礎階段,如果說從小學開始,就打下堅固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良好學習習慣的堅持,逐步一定能有相應的進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最為核心就是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言文資料,我們現代人都很恐懼文言文,其實這是屬於沒有經過相應時間的練習,產生的嚴重錯覺,文言文根本不可怕,學好文言文也非常簡單。

    文言文的句子結構或句子邏輯,都可以說是每一部作品都是典範,中國古人喜歡簡化,記載一些經驗等內容,都是點到為止,接下來需要學習的人透過實踐去走向認識,過去的人說到學過一般都是早已經做到,而我們今天提到學過可能只是看過一遍兩遍相關作品,甚至可能今天的人連含義都不懂,更別說生活中身體力行實踐。

    學習文言文,一定能帶給我們逐步認識遣詞造句的技巧和不同字詞的應用途徑,不同字詞的應用範圍,又可能帶給我們新的思考,為什麼不能那樣造句,為什麼作者要那樣造句,這些內容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都會面臨必須解決的課題,如果我們不能完整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根本不能瞭解作者的全部表達含義,唯有解開全部的疑惑,我們才能相對更全面認識作者寫那一部作品的所有相關資訊。

    學習文言文沒有什麼秘訣,唯一的方法就是儘量的多讀,讀誦文言文的時候,我們可以逐漸從作者遣詞造句的發音瞭解到一些資訊,每一部經典作品,都是不但是含義質樸,文字應用恰到好處,甚至是讀音都非常協調,同樣含義的字詞很多,作者偏偏使用那個字詞,一定有相應的考量或用意。經過長期的熏習修學,慢慢的自己就開始發現文言文裡面的字詞都是怎麼應用,這是厚積薄發的體現,唯有深厚的積累,就更容易發現別人還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線索,從而帶給我們自己在寫作造句時候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蛇人應該養幾條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