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三共和國滅亡後,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運如何?
9
回覆列表
  • 1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從法國二戰中的表現來看,真的讓人感覺不像是曾經擁有眾多殖民地的國家。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法國簡直是不堪一擊,這樣一個戰鬥意志低下的國家怎麼可能擁有眾多殖民地呢?不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二戰前的法國不但擁有眾多的殖民地,而且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的第二大國。其殖民地的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佔到世界總土地面積的8.6%.這還不算,其法國及殖民地上的總人口更是佔到了5.15%(1936年資料)。這些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大洲,除了我們熟悉的印度一部,就連加拿大、美國的土地都曾有法國的殖民地。(下圖蘭色的就是法國的部分殖民地)

    法國的殖民地由來;法蘭西也是一個古老的帝國,法國殖民地的建立從16世紀就開始了擴張,而當時的殖民帝國並非只有法國,大英帝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是殖民帝國,所以法國的殖民地的擴張並非是一帆風順,和英國就曾兵戎相見。法國的殖民統治是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而興起的,到了拿破崙時代開始興盛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達到了巔峰狀態。想想看,那時的法蘭西帝國何等威風凜凜。現在的很多國家全部,或是一部分都曾是法國的殖民地。其殖民地的勢力範圍涉及亞、非、美洲、大洋洲及南極洲。在1936年時法國的人口約4150萬人,而殖民地人口就有6913萬多人。就看這些殖民地也能感覺出法國的強盛。

    然而,二戰的到來徹底終止了法國的殖民行動,並且使整個殖民帝國體系分崩離析,二戰後的法國,其殖民地土地比例一下子降到了原來的1%。法國是二戰的戰勝國,而且還成為了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然而,二戰法國先是戰敗,而且是一觸及敗,敗的窩囊,而勝的也到坦然。正是這樣的經歷導致了其殖民帝國的瓦解,而被它殖民的國家和地區自然也就不歸法國管了,在二戰前期法國投降的那一刻起,法國原來的殖民地就大部分被日本、德國、美國以及英美聯合佔領。此時的法國並沒有完全放棄殖民帝國的夢想,由於法國的抵抗組織領導者,也就是法國二戰後的總統戴高樂是美英國家的盟友,共同抗擊希特勒,所以美英佔領的法屬殖民地最後都重新給了戴高樂。而德國、日本也都成了戰敗國,自己的國土都被佔領了,哪有資格留著別人的土地呢。

    雖然法國二戰後恢復了殖民地的統治,然而二戰的爆發也促成了獨立運動的發展,非殖民地化開始盛行,因此,這些法國的殖民地都揭竿而起加入獨立大潮,紛紛獨立。也難怪,二戰到來時法國的表現的確不像個殖民地的地主,自身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還心甘情願的當你的殖民地呢?因而,法屬殖民地大部分都在二戰中或是二戰後就實際脫離了法國的殖民統治。剩下的有點實力的也開始鬧獨立,法國當然不會答應,於是又開始了拳打腳踢,不過法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而自從二戰就像掉了毛的鳳凰沒有了殖民帝國時期的威風。例如,越南就曾是法國的殖民地,結果都知道,把法國的軍隊打跑了,其它的也都獨立出來,最後法國的殖民地也就剩下了法屬蓋亞那以及大洋上面的一些小島島了。

  • 2 # 精彩阿奇吖

    二戰中,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體分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直接被交戰雙方佔據了.如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英國佔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拉加西,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

    第二種情況是原則上聽任於維希政府.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這些地方離法國本土較近,離納粹的勢力範圍也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們在英國搞"彈射器行動"中被打得很慘,對盟國懷恨在心,所以暫時承認維希政府.這些殖民地在二戰後期被美英登陸北非時強行攻佔,當地駐軍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種情況是保持傾向同盟國的中立.這主要是法國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們完全處於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威懾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實際上幫助盟軍。1943年後,它們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國陣營。

    第四種情況是倒向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麥隆、剛果、烏班吉、加彭加上法屬印度等地。戴高樂成立自由法國後與這些殖民地取得聯絡,自由法國軍隊與維希軍隊在加彭和喀麥隆進行過激烈交戰。戴起家的兵力主要來自這些地方,並組織過解放衣索比亞的戰鬥。戴從東非得到的最值錢的家當是達喀爾的艦隊,法華人剛解放時看到強大的黎得留號戰列艦掛著法國國旗歸來激動得眼淚花花的。

    總之, 法國各殖民地在二戰中態度主要取決於他們處在誰的勢力範圍內。

  • 3 # 紅龍軍團長

    18世紀,法國國力日趨強盛,而鄰國西班牙已經被英國打敗,德國、義大利還沒有完全統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最強者。法國首先看上了比鄰歐洲大陸的北非,雖然北非還屬於“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統治,但隨著其國力的衰弱已經不能進行有效統治。

    肥肉就在眼前,垂涎三尺的法國隨即對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與摩洛哥北非三國下手,獲得將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其中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成為二戰中法國戴高樂將軍的主要支援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法國在非洲其他地區也加緊了殖民掠奪,分別佔領了模里西斯1715年、塞內加爾1864年、剛果1880年、索馬利亞1885年、中非1891年、象牙海岸1893年、布吉納法索、吉布地、馬拉加西1896年、查德1900年、尼日1904年、葛摩1912年,一舉成為佔領非洲領土最多的歐洲列強。

    戴高樂

    貌似強大,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在二戰期間的表現簡直糟糕透了。德法交戰不到40天,140多萬法軍放下武器向德軍投降了。德國將法國一分為三,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地區由德軍直接佔領,東南部的部分領土送給了義大利,只有南部地區交給傀儡維希政權直接控制,加上流亡海外的戴高樂“自由法國”,法國本土力量就分割成了四塊,由此可見德國對這個老冤家的“良苦用心”。

    貝當

    四分五裂的法國本土力量已經失去了對法屬殖民地控制能力,殖民地的統治還由法國總督把持,究竟效忠貝當,還是戴高樂,他們舉棋不定。戰爭初期,雖然德國在海外殖民地很少,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大部分殖民地的法國統治者在法國本土又有利益關聯,他們畏懼強者,為了保住本土的利益,不得不選擇投靠貝當。這個時期,大部分法屬殖民地都承認或預設維希政權的宗主權,德國還強迫法國將亞洲的殖民地越南移交給了日本。直到二戰後期,維希政權控制的部分海外殖民還在為德國戰鬥。複雜的利益糾葛,使得法國各個殖民地和維希政權一直維繫著若即若離的畸形關係。

    自由法國殖民地軍隊

    同樣是依附強者的道理,隨著英國在北非戰場的勝利,很多法屬殖民地軍隊未放一槍就向英軍投降,宣佈擁護流亡英國的戴高樂將軍。戴高樂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徵召了大量非洲青年,大批法屬殖民地軍隊加入了自由法國軍隊,成為自由法國軍的主力。到1945年英美聯軍進入巴黎之時,自由法國軍隊已經達到了80多萬人,殖民地部隊佔了很大比例。1942年末,成立較早的阿爾及利亞第三步兵師率先在北非同德意聯軍作戰。1943年,他們從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在古斯塔夫防線艱苦戰鬥。1944年8月,他們登陸普羅旺斯突入法國南部,參加瞭解放巴黎戰役,一直打到了德國本土,可謂戰功顯赫。

    解放巴黎

    但是,殖民地計程車兵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嚴,他們在戰鬥中往往被放在最危險的前沿陣地衝鋒陷陣,物資補給也無法與法軍士兵比,戰鬥與非戰鬥傷亡奇高,這為二戰後的反殖民戰爭埋下了伏筆。殖民地士兵在北非與歐洲大陸馳恆,與強大的德軍交戰,見了世面,學會了戰鬥,掌握了現代戰爭的方法,原來歐洲人也不過如此。無奈與憤怒的殖民地士兵,已經具備了挑戰宗主國的實力與膽魄,只待時機。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二戰後,在戰爭中表現最突出的阿爾及利亞率先要求獨立,法國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很多參加過二戰的老兵自覺加入到反抗隊伍中,正面戰場失敗後轉入游擊戰爭,經過將近十年的艱苦卓越的鬥爭,阿爾及利亞犧牲150萬人後,終於在1962年獲得了獨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國力與軍力再也不能維持龐大的殖民地,非洲、亞洲各國相繼獲得了獨立,歐美列強的殖民體系隨即瓦解。

  • 4 # 不沉的經遠

    二戰法國投降以後,其海外的殖民地大部分還是跟著維希法國混的。

    在二戰前,法國擁有的殖民地僅次於英國,其海外殖民地遍佈各大洲。法國戰役打響以後,德軍進展迅速,法軍雖然有100多萬軍隊,但是沒能形成有效抵抗,在短時間內被德國擊敗。法國投降以後,成立了貝當為首的維希政府。

    二戰前的法國殖民地

    雖然維希法國一定程度上是德國的傀儡,但是從法理上來說,它是合法的、得到大多數國家承認的法國政府,而戴高樂組建的自由法國缺乏承認,因此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繼續效忠維希法國,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法國海外殖民地也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一、法國一部分海外殖民地陸續捲進了戰爭,被各方所佔領。

    像日本,透過德國向維希法國施壓壓力,佔領了越南北部。還有英國,後來出兵佔領了敘利亞等地。而在北非戰役以後,盟軍攻佔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而德國則佔領了突尼西亞。

    在盟軍佔領和從軸心國手裡收復的殖民地,從名義上都交給了自由法國管理。

    盟軍在北非登陸

    二、在戰爭期間陸續倒向自由法國。

    一些法國海外殖民地在戰爭中期,就因為種種原因倒向了自由法國。比如像加勒比海的法國殖民地,它們遠離法國本土,靠近美國,在美國參加戰爭以後,自然選擇向盟軍靠攏,而加入自由法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西非的一些法國殖民地,像加彭、喀麥隆等,戴高樂建立自由法國以後,派出部隊對這些地方的維希法國軍隊發起了進攻,逐步奪取了一些殖民地,這也成為自由法國最早控制的地盤。特別是在達喀爾的法國艦隊加入自由法國以後,極大的壯大了自由法國的力量,為反法西斯事業做出了貢獻。

    達喀爾的法國艦隊最大的軍艦——黎塞留號戰列艦

    所以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在初期基本都是歸屬維希法國,部分被其他國家佔領,後來則陸續都歸屬了自由法國,直到戰爭結束。

  • 5 # 皇家橡樹1972

    法國殖民地歷史是有很長時間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相當於中國明朝中葉那個時間,開始是藉著地理位置相近的緣故,法國殖民者橫渡地中海侵略北非和西非,並且向非洲大陸內陸發展...非洲幾乎有¼的地方是法國的殖民地,非洲也成為法國最老的殖民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法華人來到了美洲並且也攝取了大量的土地,比如:現在加拿大最富裕的魁北克地區以前就是法國的殖民地,該地區現在講的是法語而非英語。藍色就是法國一戰前在非洲的殖民地面積,大的很!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也非常大,比如:非洲法郎、法語系國家...北非和西非是法國工業原材料的提供地,也是法國工業製成品傾銷地...非洲對於法國的重要性就相當於“後院兒”!法國除了在非洲和北美有殖民地之外,亞洲的“中南半島”近代以來也是法國的殖民地,越南、高棉、寮國,受法國統治也有70多年的歷史,從圖片上來看法國殖民地與英國在南亞的“英屬印度”、“英屬緬甸”毗鄰,為了防止衝突以泰國為界,井水不犯河水...而泰國也因此在近代史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法國搶佔的殖民地面積是很大的,遍佈了亞、非、南美(比如“法屬蓋亞那”)、澳洲..面積僅次於英國,說他們是“第二日不落”不為過。但時間進入到二戰之前,法國的綜合國力在歐洲降為第四,已經落後德國很多,所以在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摧枯拉朽般的佔領了法國,圖片上是德軍進入巴黎後,巴黎市民痛哭流涕。

    那麼,二戰期間法國的殖民地命運如何?二戰雖然被稱為“世界大戰”,但是戰爭只是燃燒到了非洲的一小部分,主要戰場在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附近...接近一小部法屬殖民地,大部分沒有波及到其他地方相安無事,而法國利用西非殖民地還幹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藏黃金”!參加“魚”行動的法國海軍“貝亞恩號”航母,它是當時法國唯一的航母。

    “魚”行動指的是:法國在被德國佔領前,將國家銀行裡的2226噸黃金成功轉移的一次軍事行動!參加行動的有一艘航母和四艘巡洋艦,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德軍進入巴黎之前將這些黃金運出巴黎,再將黃金運到土倫港裝船...這些黃金一部分橫跨大西洋運到了加拿大,有1153噸被運抵了非洲最西的國家塞內加爾,卸下之後被埋藏在茫茫大森林裡...這些黃金和運往加拿大的黃金戰後被啟了出來,為法國戰後重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塞內加爾非洲小國(邊上就是“世界第一強國”甘比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誰料想二戰期間在其國土埋藏著1153噸黃金這樣巨大的財富。於法國非洲殖民地境遇不同的是,“法屬印–支”被日本人佔領了4年,日本人佔領“法屬–印支”的目的有倆:一是切斷中國與外部聯絡的“滇緬公路”、二是佔領越南可以獲得大米。第一條不用說了,第二條越南是大米出口國稻米一年兩熟,二戰之前法華人就將越南大米(還有咖啡)出口到世界各地賺去了不少外匯...二戰爆發法國投降後,日本照會德國政府,要求法國將越南的管轄權交給日本,由於法國投降後“偽政府”無力抗爭...日本人隨即佔領了越南。日本“蝗軍”沿公路進入到河內,日本佔領越南後勾結法國殖民軍對越南進行大肆收刮,據說賦稅和交糧的數量大大超過了法國殖民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根據《波茨坦公告》之規定,日本要向盟軍中國戰區投降,中國60軍一部出雲南接受北緯17度以北日軍繳械...在接受日本投降時還發生了“法國軍艦炮擊海防事件”,本來接受越南日軍投降的戰勝國名單中沒有法國,日本只向中美英投降,但剛剛“解放”的法國欲重返印支殖民地,在1946年3月派一支小型艦隊晝夜兼程抵達越南北部“海防港”外海要求進入港內,正在海防港進行受降善後工作的中國60軍守土有責,拒絕法國艦隊進入...法艦開始炮擊海防港,在海防投降等待回國的日軍見狀請求60軍給與他們參戰權,在得到同意後日軍將武器庫中火炮推出開炮反擊法國軍艦...最後法國軍艦豎起白旗,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法國又堂而皇之的恢復了法屬–印支殖民地。

    但是,到了195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越南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幫助下經過幾次打的戰役,特別是“奠邊府戰役”幾乎全殲了法國殖民軍...由於二戰後國力嚴重下降,雖然有美國支援但法國無力再染指,最終在1954年7月21日通過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法國勢力永久性的退出來亞洲!

    總得來說,歷史上法國獲取了與其國力極不相稱的大片殖民地,由於世界潮流的發展,去殖民地運動深入人心,目前法國這些殖民地除了個別原因之外大部分都已經獨立了,而且法國的國力也進一步下降,也實在沒有多少人力物力資源去管理這些遙遠的地方,目前法國在非洲的影響還是較大的,但僅限於資本投入和經濟往來。

  • 6 # 風緒ぅ

    18世紀,法國國力日趨強盛,而鄰國西班牙已經被英國打敗,德國、義大利還沒有完全統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最強者。法國首先看上了比鄰歐洲大陸的北非,雖然北非還屬於“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統治,但隨著其國力的衰弱已經不能進行有效統治。 肥肉就在眼前,垂涎三尺的法國隨即對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與摩洛哥北非三國下手,獲得將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其中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成為二戰中法國戴高樂將軍的主要支援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法國在非洲其他地區也加緊了殖民掠奪,分別佔領了模里西斯1715年、塞內加爾1864年、剛果1880年、索馬利亞1885年、中非1891年、象牙海岸1893年、布吉納法索、吉布地、馬拉加西1896年、查德1900年、尼日1904年、葛摩1912年,一舉成為佔領非洲領土最多的歐洲列強。 戴高樂 貌似強大,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在二戰期間的表現簡直糟糕透了。德法交戰不到40天,140多萬法軍放下武器向德軍投降了。德國將法國一分為三,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地區由德軍直接佔領,東南部的部分領土送給了義大利,只有南部地區交給傀儡維希政權直接控制,加上流亡海外的戴高樂“自由法國”,法國本土力量就分割成了四塊,由此可見德國對這個老冤家的“良苦用心”。 貝當 四分五裂的法國本土力量已經失去了對法屬殖民地控制能力,殖民地的統治還由法國總督把持,究竟效忠貝當,還是戴高樂,他們舉棋不定。戰爭初期,雖然德國在海外殖民地很少,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大部分殖民地的法國統治者在法國本土又有利益關聯,他們畏懼強者,為了保住本土的利益,不得不選擇投靠貝當。這個時期,大部分法屬殖民地都承認或預設維希政權的宗主權,德國還強迫法國將亞洲的殖民地越南移交給了日本。直到二戰後期,維希政權控制的部分海外殖民還在為德國戰鬥。複雜的利益糾葛,使得法國各個殖民地和維希政權一直維繫著若即若離的畸形關係。 自由法國殖民地軍隊 同樣是依附強者的道理,隨著英國在北非戰場的勝利,很多法屬殖民地軍隊未放一槍就向英軍投降,宣佈擁護流亡英國的戴高樂將軍。戴高樂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徵召了大量非洲青年,大批法屬殖民地軍隊加入了自由法國軍隊,成為自由法國軍的主力。到1945年英美聯軍進入巴黎之時,自由法國軍隊已經達到了80多萬人,殖民地部隊佔了很大比例。1942年末,成立較早的阿爾及利亞第三步兵師率先在北非同德意聯軍作戰。1943年,他們從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在古斯塔夫防線艱苦戰鬥。1944年8月,他們登陸普羅旺斯突入法國南部,參加瞭解放巴黎戰役,一直打到了德國本土,可謂戰功顯赫。 解放巴黎 但是,殖民地計程車兵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嚴,他們在戰鬥中往往被放在最危險的前沿陣地衝鋒陷陣,物資補給也無法與法軍士兵比,戰鬥與非戰鬥傷亡奇高,這為二戰後的反殖民戰爭埋下了伏筆。殖民地士兵在北非與歐洲大陸馳恆,與強大的德軍交戰,見了世面,學會了戰鬥,掌握了現代戰爭的方法,原來歐洲人也不過如此。無奈與憤怒的殖民地士兵,已經具備了挑戰宗主國的實力與膽魄,只待時機。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二戰後,在戰爭中表現最突出的阿爾及利亞率先要求獨立,法國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很多參加過二戰的老兵自覺加入到反抗隊伍中,正面戰場失敗後轉入游擊戰爭,經過將近十年的艱苦卓越的鬥爭,阿爾及利亞犧牲150萬人後,終於在1962年獲得了獨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國力與軍力再也不能維持龐大的殖民地,非洲、亞洲各國相繼獲得了獨立,歐美列強的殖民體系隨即瓦解。 閱讀量3125舉報 紅龍軍團長 優質軍事領域創作者 5.7萬粉絲·1.9萬贊·337回答

  • 7 # 桌面戰爭兵棋

    二戰法國投降後,成立傀儡政府,因貝當政府遷至維希,所以也叫維希法國。此時德國還在和英國作戰,後來還要面臨東西兩線的兩面作戰,由於兵力有限僅接管了法國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地區和突尼西亞,其他地區還是交給了維希法國管理。但是其中又有幾個例外。

    1、法國亞洲殖民地:這主要是指法屬印度支那(主要是現今的越南),這一部分殖民地在法國投降後被維希政府交予了德國的盟友日本。當然不交也沒辦法,在正式交予之前,日軍就已經在印度支那登陸完成了實質性控制,此時的法國根本無法抵抗。

    2.法國非洲殖民地:除突尼西亞交給了德華人管理外,面積最大的北非殖民地還是由維希法國自行在管理。但是像敘利亞、黎巴嫩、馬拉加西這些靠近盟軍勢力範圍的殖民地則被英華人攻佔並接管(根據北非戰線,暫把中東歸入)。

    4.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這部分殖民地由於離本土太遠,無論是維希法國、還是納粹德國都鞭長莫及,實質上是屬於盟軍控制範圍下。

  • 8 # 利刃號

    法蘭西共和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在法國戰敗後它們都面臨2個選擇,是聽命於戴高樂自由法國還是接受貝當維希法國的管制!各個殖民地根據自己的現實需要做出了決斷。

    法國在二戰時期的海外殖民地面積在1234.7萬平方公里以上,有影響力的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非洲殖民地,這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距離歐州最近,也是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爭奪的焦點;第二是法屬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寮國、越南、高棉,這裡是德國與日本交易的籌碼,也是法國控制力最弱的殖民地;第三是法屬敘利亞,這塊東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即便在今天,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

    首先,法國的很多敗兵都選擇逃亡北非,其中海軍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剛剛完工的法國超級戰列艦“黎塞留號”就選擇前往到法屬塞內加爾,躲在當地達喀爾港內!由於英國皇家海軍發起了旨在消滅法國海軍的“弩炮行動”(也被稱為米爾斯克比爾戰役),導致法國海軍殘存人員恨透了英國,因此塞內加爾和靠近地中海的北非殖民地,鐵了心跟隨維繫法國。憑藉8門380mm主炮,黎塞留號打退了英國的圍剿,直到美國參戰並能夠攻下維希法國控制的北非,才選擇加入盟軍一方。

    維希法國雖然偏安法國本土的五分之二,但是它還有一支海軍和10萬陸軍虎踞地中海,因此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不容小覷,但也僅能有效控制北非地區。如上圖所示:維希法國的軍事控制力最遠只能到達幾內亞灣(淺綠色),而戴高樂憑藉英國的大力支援很快奪取了法屬幾內亞地區(黃色),位於印度洋的馬拉加西島原本也是忠於維希法國的,但是從1942年5月開始,英國決心拔掉這個眼中釘,因為英國在北非作戰的部隊,後勤運輸線要經過印度洋,來自美英本土的武器彈藥透過大西洋、印度洋的航運抵達埃及前線,顯然馬拉加西很可能被軸心國利用,切斷盟軍非洲部隊的後勤線。

    由於德國和維希法國的海軍力量薄弱,只能眼睜睜看著英國皇家海軍吃掉馬拉加西,1942年11月馬拉加西的維希法國守軍全部投降,敗軍幾乎全部加入戴高樂的陣營。又在這一年的11月,英美聯軍發起“火炬行動”,動用了將近2000架飛機和13個師10萬多人,在北非登陸攻擊維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雖然維希法國在北非的陸軍擴充到20萬人,但它們鬥志全無,指揮官吉羅將軍也同意倒戈,至此維希法國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再也沒有存在的價值,被第三帝國徹底吞併。

    到1943年3月,戰功赫赫的非洲軍團在指揮官阿尼姆大將帶領下投降,此人剛剛接替隆美爾的指揮權,他手下的501重灌甲營配備20多輛虎式坦克,在突尼西亞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不過英美聯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他們的抵抗都是徒勞的。阿尼姆放下武器也標誌著非洲戰役的徹底結束,原法國非洲殖民地全部歸入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麾下。

    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很少,主要是敘利亞和法屬印度支那,這兩個地區的歸屬也很複雜。

    敘利亞從1920年開始歸法國所有,其重要的戰略位置直到二戰爆發才凸顯出了。首先是伊拉克勾結納粹德國反抗英國的控制,敘利亞成為德國軍隊進入伊拉克的通道,從義大利出發的德軍借道敘利亞進入伊拉克,給英國在中東的霸權造成不小的麻煩。當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敘利亞的法國駐軍立場明確的站在維希法國一邊,這讓英國很是不爽,無奈當時的英國損失慘重,後來又遇到戈林的空軍發起大不列顛空戰、隆美爾的裝甲部隊發起非洲戰役,英軍疲於奔命,對敘利亞法軍的圍剿行動被拖到了1941年6月。

    這也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的月份,在德軍還沒有進攻蘇聯之前,英國拼湊多個自治領地的部隊和自由法國的部隊,從三個方向圍攻敘利亞法軍。當時自由法國在敘利亞有300多架飛機和4.5萬人駐守,而英國能用的只有3.5萬人和50架飛機,唯一的優勢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牢牢控制東地中海的制海權,敘利亞的法國駐軍得不到彈藥、兵員補充,經過5個禮拜的激戰後,法軍指揮官“亨利費爾南”放下武器。此戰之後,德國徹底放棄從地中海方向進取中東的戰略構想,1年之後希特勒轉而發起“藍色行動”奪取高加索油田,也由此走上不歸路,可以說英國對敘利亞的攻勢改變了二戰的走向。

    最後是法屬印度支那,這裡遠在東南亞,維希法國不曾有效控制這裡,希特勒更是將其當做與日本交易的籌碼。

    法國投降後,印度支那一直小心翼翼,近在咫尺的日本虎視眈眈,而它背後的暹羅(泰國)也是圖謀不軌。1940年8月30日,在希特拉威脅下維希法國命令法屬印度支那與日本簽訂《法日協定》,規定日本在印度支那享有各種經濟上的優惠政策,而日本則提供軍事保護。此後直到1941年3月份,暹羅向法軍進攻不斷,企圖收回被法國佔據的故土。最終在日本調停下,印度支那做出妥協,割讓出部分土地。到了1941年7月日本登陸越南南部,這是南下戰略向東南亞擴張的第一步。

    其實在印度支那與日本簽訂《法日協定》時,美國就極為不滿,因為日本南下染指印度支那威脅到了美國的菲律賓,隨後不久展開了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等經濟封鎖,這導致日本不得不做出選擇,是從印度支那南部狼狽撤軍,還是與美國開戰!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日本選擇不惜與美國一戰,也不願意放棄南下戰略撤出印度支那,因此說是印度支那誘發了太平洋戰爭,將日本帝國拖向萬劫不復。

    在日本佔領東南亞的短暫時間裡,印度支那的法軍幾乎都是傀儡。不過,日本除了在印度支那的南部地區建立空軍基地之外,很少在這裡駐軍,擊沉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日本空軍,就是從印度支那南部出發的。日本的策略是以戰養戰,允許法華人繼續管理印度支那。日本即將戰敗之際,由於擔心法軍倒戈,決定清剿當地法軍,從而爆發了短暫的法日交火,但隨著日本投降法屬印度支那又陷入混亂,法華人再也沒能建立有效的控制。

  • 9 # 戰略論

    二戰法國投降後,在德國的扶持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英國則扶持組建了自由法國,兩個政權都宣稱是合法的法國政府,而指責對方是傀儡政權。當時法國眾多的海外殖民地面臨著到底效忠哪個政權的選擇,在初期,絕大部分的法國殖民地都承認維希法國,而不是自由法國,因為至少維希法國的政權還在法國本土,控制著法國的南部,而自由法國實際上屬於一個流亡政府,各殖民地的法國總督出於對本土自己利益的考慮也會選擇維希政權,而不是一個只有空銜的流亡政權。

    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部分都在非洲,其中靠近法國本土和義大利的北非殖民地一直都處在維希法國的有效控制之下,這主要因為這裡處於軸心國的勢力範圍之內,距離法國本土也非常近,盟軍在這裡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這些地方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另外處於非洲西部的法國殖民地如剛果、喀麥隆等地,這些地方距離軸心國勢力範圍較遠,在自願或英軍的武力威脅下大都加入了自由法國,成為自由法國較早控制的地區,這些殖民地的軍隊加入了對軸心國作戰中。還有敘利亞、黎巴嫩則被英國直接佔領了。

    除了非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亞洲還有一塊殖民地,即印度支那,也就是現在的越南,當時印度支那仍舊歸維希法國管轄,在日本和德國的運作下,維希法國被迫同意日本進駐印度支那的北部地區,修建軍事基地。正是因此遭到了英、美極度警惕,開始對日本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最終迫使日本選擇主動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本佔領印度支那全境,名義上雖歸屬維希法國,實際已經為日本所有。

    德國也佔領過法國的殖民地,即突尼西亞,當時盟軍在北非實施了大規模的登陸,北非法軍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抵抗,這樣希特勒感到憤怒,進而直接派兵進駐突尼西亞,避免整個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在這裡軸心國軍隊和盟軍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廝殺,最終以軸心國軍服全軍覆沒而告終,包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內。隨著軸心國一步一步走向失敗,那些法屬殖民地都被盟軍所佔領,並交還給自由法國管轄,始終沒能逃脫被殖民的下場,戰後各殖民地都爆發了獨立運動,那些曾經為了法國而戰的殖民軍隊選擇了為自由而戰!

  • 10 # 鐵匠工坊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法蘭西殖民帝國曾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殖民國家,也是世界殖民體制主要的領導者和維護者之一。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盤算一下二戰前法國有哪些殖民地。首先是1830年入侵阿爾及利亞,以阿爾及利亞為基礎,向東把突尼西亞、利比亞一帶都納入北非殖民地領土,並將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然後是入侵中南半島,佔領越南、寮國,並獲得了高棉的保護權;再往後就入侵中非和西非,獲得了大片中非和西非殖民地。隨後在當時的東南亞一帶的南太平洋群島建立殖民地,最後在一戰後接管黎巴嫩、敘利亞、喀麥隆和多哥,併成立了法屬西非。此時法國的殖民統治進入了世界第二的範疇。

    二戰開始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迅速崩潰,原本的法國政府流亡倫敦,成立了英國支援的自由法國,而法國本土則是由納粹支援的維希法國所統治。相應的,原本的殖民地也大多被迅速瓜分,自己沒剩下多少實際統治的地區。

    下面來單獨列一下:首先是亞洲部分的印度支那(越南、高棉、寮國等國),二戰初期,這幾個殖民地選擇了效忠納粹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然而舔狗終將一無所有,這幾個殖民地作為德國引誘日本出兵攻打英屬印度的籌碼。沒過多久之後,日軍入侵印度支那,剩下的南太平洋群島也隨之在太平洋戰爭當中被日軍佔領。

    再說說非洲殖民地,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北非戰場,一方面是西非和中非,前者因為地中海沿岸問題效忠維希法國,剩下的則因為受維希法國影響較小,選擇效忠舊主自由法國。而選擇加入維希法國的北非為此也開始了德國和英國的爭奪,這也就有了沙漠之狐隆美爾和沙漠之鼠蒙哥馬利現在的名氣。至於剩下的地方那就乾脆憑實力了,英國直接佔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以及馬拉加西、英美聯合佔有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德國控制了突尼西亞。

    其實說白了當時的殖民地歸屬問題主要還是在看當地究竟出於那個國家的勢力範圍,畢竟殖民地的軍事實力對比宗主國來說是極其有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與孔子的兩大思想到底有什麼區別?你怎麼理解無為而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