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影響下,紀曉嵐的“鐵齒銅牙”的形象深入人心。雖然,電視劇講的都是虛構的野史故事,但是,很多故事情節依然有教育意義。題主說的這件事,講的也是紀曉嵐的機智過人。

    乾隆十九年,31歲的紀曉嵐殿試完,考了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這之前,紀曉嵐會對對聯的事早就家喻戶曉了。很多人都想找他討教一下。

    一天,紀曉嵐拿這個扇子進宮,被一個太監看見了。這個太監也想找紀曉嵐切磋一下。於是,太監攔住紀曉嵐,出了一副上聯:

    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覺得這個太監真是有點欺負人,我拿個扇子你也說閒話,編排我。再者說了,我一個堂堂翰林,怎麼可能不讀春秋?於是,紀曉嵐就想“還”回去!於是,紀曉嵐問:公公是南方人吧。

    太監回答:對啊?太監還有點納悶,為什麼問他哪裡人。

    紀曉嵐答:下聯有了。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很明顯,“那個東西”老總管肯定是沒了。紀曉嵐用對聯,風趣幽默的“回敬”了這個太監總管。這個太監也是自討沒趣。

    以上,都是也是故事,不是歷史。大家看著一樂就行了。

  • 2 # 日堯居

    乾隆年間的紀曉嵐,可以說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不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乃至身邊的同僚,都對他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敬畏,包括他的下屬,至三教九流,大多與他有談不完的話題。他的聰明智慧和他的果敢和他的詼諧給後世留下好多忘不掉的精彩話題。(紀曉嵐~影視資料圖片)

    如果說到紀曉嵐與太監開玩笑,那是常事,因為紀曉嵐經常上朝面見皇上,少不了與太監打交道,所以宮內太監與紀曉嵐廝混得特別熟悉,笑話也一大堆,單獨說16個字一個笑話不敢肯定,但是短平快的笑話還是有的。

    一日乾隆帝單獨急招紀曉嵐進宮面見,十萬火急!

    紀曉嵐得到太監傳來的旨意,一刻不敢停留,急忙向內宮奔去,因為平常紀曉嵐滿腹笑話,寂寞乏味的宮內太監只要見到紀曉嵐必定不饒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講一個笑話再走,可今日不行,乾隆帝急招!

    宮門口這三個太監,見了紀曉嵐,紀大人豈能放過,定要他講個笑話再走,紀曉嵐擺脫不掉,沒辦法急忙說道:

    從前吧;有三個人……

    紀曉嵐說罷這幾個字,急向大內奔去,可太監扯住他就是不放;

    紀大人,這三個人怎麼了?下邊兒呢?

    太監纏住紀曉嵐就是不放,一定要想知道這三個人怎麼了?紀曉嵐無奈的隱忍著笑說:

    這三個人下邊兒沒了……

    無腦太監還是揪住紀曉嵐不放;不是說好了,從前有三個人嗎?紀曉嵐扔個包袱說:

    去問你師傅去,你師傅知道下邊兒哪兒去了!

    小太監就想知道這三個人下邊兒的意思,無奈,晚上問他師傅;白天紀大人講個故事說從前有三個人,下邊就沒了,,,

    師傅就罵小太監說:你下邊還有嗎?

    不知道這是幾個字?(紀曉嵐~影視資料)

  • 3 # 我是越關

    真實歷史上的紀曉嵐是清朝的大才子,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紀曉嵐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嗜肉如命、好色無度。另外據史料記載,紀曉嵐“貌寢而短視”,也就是說相貌醜陋,而且眼睛也有一定的問題。

    除了以上之外,紀曉嵐還有一個“毒舌”的毛病。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大部分人物都非常慘。比如開篇有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群地痞流氓,在田間勞作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們遠遠的看見一個美麗的少婦躲進破廟之中,於是有一個人提議到了晚上組團去姦淫婦女。結果晚上大傢伙欺辱了少婦後發現這個人是自己的老婆,於是羞愧的自殺了。

    紀曉嵐非同尋常的毒舌功底當然不能僅用在文學創作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有一次乾隆急召紀曉嵐入宮,途中被幾個小太監給纏住了。這幾個小太監非要讓紀曉嵐給他們講幾個故事,這時的紀曉嵐心急火燎,但又招架不住太監的糾纏,於是便想著乘機捉弄一下這幾個小太監。開口便說:“從前皇帝身邊有幾個太監……。”

    小太監們正等著下文呢,紀曉嵐不說了。於是小太監們急切的催促道:“下邊呢?下邊呢?”紀曉嵐隨即說道:“都是太監了,下邊當然沒了。”

    一眾小太監感覺受到了侮辱,於是找到了他們的首領太監訴苦。老太監一聽紀曉嵐如此毒舌的欺負人,於是讓決定親自出馬去教訓一下紀曉嵐。

    終於有一次,紀曉嵐在紫禁城值班,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外面天寒地凍,所以大家都穿著冬衣。紀曉嵐當然也不例外,但紀曉嵐卻拿著一把摺扇,實際上摺扇並沒有作用,只是文人為了附庸風雅。此情此景恰好被老太監看到,於是老太監打量了紀曉嵐一眼,說出了一道上聯;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上聯之中春夏秋冬俱全,而且有巧妙的諷刺了紀曉嵐的打扮,關鍵還質疑了紀曉嵐的學問。

    紀曉嵐聽後,不甘受辱,再一次展現了毒舌的本領,隨即對出了下聯;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上聯“春夏秋冬”,下聯“東西南北”,你質疑我的學問,我質疑你的生理。不得不說紀曉嵐真的是毒舌中的典範,罵人揭短的代表。

    當然以上故事只是野史傳聞,真假難辨。老太監也不可能會因此自盡。

  • 4 # 史之策

    提起紀曉嵐,大家都驚歎於他的鐵齒銅牙。殊不知,紀曉嵐在文學上也是一位泰斗,學宗漢儒,博覽群書,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是這樣一位文學泰斗,平時說話卻尖酸刻薄,常常使別人羞愧難當。因此人們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又是敬佩又是無奈。

    當然這裡說的是電視劇,實際上的紀曉嵐“賊眉鼠耳”,不符合當時的審美。而和和珅鬥更不可能了,因為不是一個檔次。

    言歸正傳,下面內容大都是野史。紫禁城看著恢弘大氣,實則宮內生活枯燥無聊,對於這一點宮內的下人感受頗深。

    紀曉嵐不僅能接觸到外界的新鮮事物,而且言語詼諧。因此聽紀曉嵐講笑話也就成了宮人枯燥生活的調味劑。

    紀曉嵐嘲笑太監

    一日,紀曉嵐有急事要面見皇上,遇上了一群不知情的小太監。他們哪裡肯輕易放過紀曉嵐,纏著紀曉嵐講個笑話才肯罷休。

    紀曉嵐實在走不脫,靈機一動,就地取材,便說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太監......。”說至此,紀曉嵐停住了口,繼續匆忙趕路。小太監急知下文,便攔著他問道:“太監……,下面呢?下面呢?”紀曉嵐奸詐地笑道:“太監下面沒了。”

    雖說紀曉嵐並不是有意為之,但這個玩笑開的似乎有點過了。但紀大學士又怎會放在心上?小太監明白後又羞又憤,就把此事告訴了太監總管。

    太監總管知道後,心裡就有點怨恨紀曉嵐,覺得自己被羞辱了,想著如何能讓紀曉嵐在對聯上出醜。

    紀曉嵐逼死老太監

    當時正值隆冬時節,有一天正好趕上紀曉嵐翰林院值班。雖然外面雪下的正緊。但紀大學士依然摺扇輕搖,一副諸葛孔明轉世的樣子。

    太監總管看見了,怎能錯過這個奚落他的好機會。於是走到他身邊,朗聲道:“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不得不說,這位總管的文學功底也不低,短時間內想出的這個上聯在諷刺紀曉嵐的穿衣品味之餘,連帶著紀曉嵐的學識也質疑。

    素來有“毒舌”之稱的紀曉嵐也不甘示弱,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毒舌和才華。只見他也不慌不忙的答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不得不承認這個下聯對的十分工整。上聯“春夏秋冬”均在,下聯“東西南北”齊全。同時還順帶著嘲笑了老總管的生理缺陷。據說太監總管因為這短短十六字羞愧自殺。

    但筆者認為,老太監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對聯,就羞憤到自殺。一位在深宮中呆了這麼久的太監,怎麼可能連這點承受能力都沒有?野史還是野史啊。

    你所不知道的紀曉嵐

    不過筆者最近了解到紀曉嵐其實是個口吃。 電視劇害人不淺,它與歷史相差甚遠。

    紀曉嵐的好友、嘉慶皇帝的老師朱珪在《知足齋詩集·續集》中記載,紀曉嵐“口吃善著書”。先後兩次直言不諱地寫到這事。現錄一首如下:

    “宗伯河間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餘。抑揚百代上,浩博衡錙銖……食肉不食粟,清濁同一盂。非真佛不度,憑君意踟躕。”

    而且歷史上紀曉嵐並不得乾隆重用。乾隆肯定他的才能,但是卻沒有給他足夠的信任。

    其中原因也令人啼笑皆非,竟然是因為紀曉嵐相貌醜陋。和珅得乾隆重用,也和他本身相貌堂堂有關。看來乾隆帝也是個外貌協會成員吶。

    紀曉嵐在文學方面的價值絕對是值得肯定的,在相貌和性格方面確實有一定缺陷,不過無傷大雅。

  • 5 # 秉燭讀春秋

    紀曉嵐(1724~1805),乾隆時期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河北獻縣人。

    其實不用我多介紹,親們對紀曉嵐比我懂得都多,電視劇《鐵齒鋼牙紀曉嵐》太深入人心了,劇中紀大煙袋與和珅鬥智鬥嘴的橋段令人捧腹。講真老紀就是乾隆時期的“段子手”。

    當然戲說不能當歷史看待。真實歷史上老紀與和珅交集並不多。

    老紀、和紳二人年紀相差26歲,紀曉嵐中進士進入乾隆的“圈子”時,除了“玩文字”別無所長,於是被乾隆外放地方為官,出任地方上的“教育部長”。

    老紀外放為官後,和珅這才嶄露頭角,隨後火箭式上升,後來居上,和珅的仕途令老紀望塵莫及。

    真實歷史上的紀曉嵐並不受乾隆的寵信,相反有點嫌棄他。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紀曉嵐不修私德和官德。比如,紀曉嵐是個縱慾狂。

    紀文達公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引自《蟲鳴漫錄》如此看來老紀就是典型的“一日七次郎”。私生活暫且不說,做官時他也不檢點,曾被乾隆處理過。

    這是乾隆三十三年的事了。老紀的親家盧見曾從前曾任兩淮鹽運使,到70歲時退休了。

    但是盧見曾沒有平穩落地,有官員揭發他在任期間貪汙,造成了江淮鹽業財政虧空,朝廷要派“檢查組”去查賬。

    當時紀曉嵐是乾隆的“秘書”,他得知了這件事,想通知親家,意思是讓他趕緊把貪汙的錢補上。

    紀曉嵐不敢明目張膽的寫信通知親家,通風報信是犯法,是要受大清律法制裁的。當時又沒有手機、電報等先進通訊工具,怎麼辦呢?

    老紀不愧為一甲進士出身,他靈機一動,用空白信封裝了一點鹽和茶葉,然後派人送給了親家。

    盧見曾受到信後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在房間研究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親家通知我,意思是:“鹽引虧空,立案偵查(茶)。盧見曾連夜把貪汙的錢退了回去。

    儘管老紀和盧見曾做得天衣無縫,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沒過多久事洩,老紀被罷官發配新疆勞動改造三年。親家盧見曾也得到了應有懲罰。

    事後乾隆感慨道:“老紀把點子用歪了,否則這是個治國之才,可惜了!”

    乾隆說的沒錯,紀曉嵐才華沒得說,可謂“學富五車,滿腹錦繡文章”。但沒有用到治國之策上,他沒有和珅的能力為國開源財路。他只會嘴尖舌利諷刺人。

    比如他曾經用16個字諷刺老太監,結果老太監不堪其辱上吊自盡了。活活逼死了一條人命。

    其實太監才是社會底層人,想想看,有錢的人家誰送兒子去宮中伺候人呢?況且還要把“雞雞”切掉。

    紀曉嵐沒有同情心也就罷了,不應該拿著人的缺陷開涮!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紀曉嵐經常去宮中和乾隆吟詩作賦,久而久之就和太監們混熟了,雙方都開些玩笑。

    有一次,一個小太監攔住剛要進門的老紀,出了一個對子:“三元解、會、狀”。對老紀開玩笑說:“答對下聯就放你進去”。

    原來小太監想長點知識,求老紀對下聯。

    (古代的連中“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三者都得了第一),所以小太監說出了上聯:三元解、會、狀。

    老紀嘿嘿壞笑一聲,隨口對出下聯:“四季夏、秋、冬”。說罷紀曉嵐就要進去。

    小太監聽了下聯覺得有毛病,於是攔著老紀說:“不對啊,四季咋沒春呢?老紀壞笑著說道:“沒雞雞哪來的春啊?小太監被羞的無地自容。

    小太監吃了啞巴虧,回去給師傅老太監講了這件事。老太監說,看我的,我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說全,看他如何對?

    老太監想為徒弟出口氣,於是攔住了紀曉嵐,非要讓他對下聯。

    老太監馬上說出了上聯: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當時紀曉嵐是翰林學士,老太監把“春、夏、秋、冬”都說全了。本意想難一難老紀。

    誰知紀曉嵐又一次嘿嘿一笑,張口對出:“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紀曉嵐用東、西、南、北對仗上聯的春、夏、秋、冬,同時用“東西”代表老太監褲襠裡沒有的“雞雞”,確有一語雙關之妙,但意思太邪惡了。

    老紀可是得意了,老太監為徒弟沒掙得面子,反而被一頓奚落,回去想不開就自縊而亡了。

    結語:紀曉嵐不把文采用在安邦治國之上,不為振興大清建言建策,反而用來諷刺挖苦身體有殘疾的底層人,我覺得這不是光彩的事。

  • 6 # 奕天讀歷史

    紀昀,字曉嵐,清朝著名的大才子,曾經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文學才華為世人所歎服。

    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紀曉嵐有才,卻也不免有些恃才傲物。

    有一年夏天,連續陰雨,宮殿內外都頗為潮溼悶熱。等天氣終於放晴了,負責文集典冊的眾官吏紛紛將殿內的藏書搬出去晾曬。唯獨紀曉嵐,裸著上身,躺在椅子上,拿著蒲扇曬肚皮。

    其他人一看,很奇怪,就過去問,你為什麼不曬書,反倒是自己在這曬起太陽了。紀昀答道:“吾曬吾之腹稿!”這自誇的,有點顯擺的意味了。紀昀的意思就是說自己飽讀詩書,腹中墨水多,所以,曬曬肚皮就可以了。

    紀昀的這種行為,就不免讓人略生厭惡之感了。再加上紀昀還喜歡跟人開玩笑,特別是喜歡諷刺別人的缺點。滿朝的文武大臣,多數都被他戲弄侮辱過。所以,多有看不慣紀昀,想捉弄紀昀的人。

    紀昀經常戲弄別人的缺點,他自己當然也有缺點了。

    紀昀素來不喜歡吃五穀等素食,而是比較喜歡吃肉,而且每頓都能吃數斤。肉中所含的卡路里自然比米麵多很多。紀昀吃完了肉,就像能量十足的小馬達,需要將多餘的能量釋放出去。

    紀昀因此也頗為好色,據說每天早起上朝前、下朝後、中午、黃昏、睡前均需行房,否則,就會“膚欲裂,而筋欲抽”。據說有一次,為了編纂《四庫全書》,數日在宮內當值,竟然到了“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的地步。最後,還是乾隆賞賜了兩位宮女伴宿,才幫紀昀解決了問題。

    而在平時呢,紀昀為了解決燥熱問題,哪怕是大冬天穿著棉襖,也是扇不離手。

    有一次,紀昀急著進宮,被幾個小太監攔住,非讓紀昀講笑話給他們聽,才肯放紀昀過去。

    紀昀見狀,妝模作樣的說:“從前呀,有一位皇上,他身邊有一位相貌堂堂、聰明睿智、武功高強的太監……”紀昀說完“太監”二字就停下了。

    小太監著急聽下文呀,就問:“下面呢?”紀昀壞笑道:“沒了,沒了啊!太監哪有下面呀!”然後得意洋洋的走了。

    這件事後來就被太監總管知道了,於是就想回擊一下紀曉嵐。

    這位太監總管就藉故來到了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的南書房。時值隆冬,而紀昀卻還手握一把扇子。太監總管一看,就想借機嘲諷一下紀昀。他就走上前去,上下打量了一下紀昀,操著濃重的南方口音頗為得意的說到:“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紀昀一聽,立刻明白了,向來恃才傲物的他自然不會甘落下風,被人侮辱,於是隨口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原本太監總管是想借機諷刺一下紀昀的,結果又被紀昀揭了自己的短處。太監總管羞憤之下,就要撞柱自盡,幸好被旁邊的小太監給拉住了。

    紀曉嵐,因為這種事情,得罪人不少。但是,他卻不敢輕易得罪三個人,一個就是乾隆,一句話就可以辦了他。另外一個是對他有恩的劉統勳之子劉墉。還有一個,就是位高權重,頗受乾隆寵信的和珅。

    紀曉嵐跟和珅,可以說是忘年交,根本不想影視劇中那種,天天鬥來鬥去的。和珅大多數時間,都是紀曉嵐的直接上司,紀曉嵐是萬萬不敢得罪的。而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紀昀也只有附和的份。這也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眾多編纂官,後來都因為文字獄獲罪,難得善終,而紀曉嵐雖遭數次牽連,卻都可以逢凶化吉,最終得以頤享天年的原因。

    紀曉嵐可以肆無忌憚的嘲笑太監們的身體缺陷,但在封建統治的高壓之下,他又何嘗不是一位思想被閹割了的“太監”呢。

  • 7 # 漢史趣聞

    紀曉嵐是清朝的一個大才子,他編纂了《四庫全書》。

    這樣的一個才子,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當然有很多了。而且很多關於他的趣事,都被他給記錄在了,他著寫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中了。

    我們列幾個趣事來說一下。

    先說題目上說的這件事,那時候紀曉嵐剛中進士,被提拔到皇宮做官不久。

    有一個太監早就聽說過紀曉嵐的大名了。但是,一直沒有見到過紀曉嵐本人。

    正好那一天,那個仰慕紀曉嵐的老太監,見到了紀曉嵐。

    不過這個老太監,也是很有學問的一個人,他就想考考紀曉嵐,所以,他就出了一個如下的對子:

    小翰林,穿冬衣,戴夏帽,一部春秋曾讀否。

    那時候正好是冬天,紀曉嵐是個文人,沒事就拿著一把扇子到處亂逛。所以,老太監就靈機一動,把紀曉嵐當時的狀態,給描寫了下來。

    紀曉嵐那可是學富五車的人,他怎麼可能被一個太監給難住呢?

    所以,紀曉嵐張口就來。

    老太監,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不得不說紀曉嵐的對子,對的很工整,太監的上聯,出了一個春夏秋冬。

    紀曉嵐給對出來了是一個東西南北。但是,紀曉嵐對的真的是夠損人的。

    要不說紀曉嵐的人緣不好呀,當年他被乾隆給貶到新疆的時候,據說沒有一個人給他求情的, 所以,紀曉嵐就是壞在了一張嘴上。

    再說一個關於紀曉嵐小時候的事情,話說紀曉嵐小的時候,他就很機靈。

    也就是在他六、七歲的時候,他和夥伴一起踢球。

    他們踢著踢著,就把球給踢到了,正好路過他們踢球,現場的縣官的腳下。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他們踢到了縣官,然後紛紛的嚇跑了。

    唯有紀曉嵐沒有跑,他走到了縣官面前,去討要這個球了。

    縣官也聽說過紀曉嵐的大名,所以,他就想考考紀曉嵐,若是紀曉嵐答出來,他就會給紀曉嵐球,答不出來,那就只能沒收了。

    縣官出的對子是:兒童六七人,唯汝狡。

    沒想到紀曉嵐張口就來:太守兩千石,唯您...。

    然後紀曉嵐不說了,縣官納悶了,說你最後一個字還沒說出來,到底是什麼呀?

    紀曉嵐說,您若是給我球我就說,唯您賢。您若是要不給我球,我就說唯您貪。

    縣官一看,如此機靈的紀曉嵐,他當然把球還給紀曉嵐了。

    你看小小的紀曉嵐,是不是就能把對聯,對的很工整了。

    當然了關於紀曉嵐的這種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 8 # 福垊

    老太監跟紀曉嵐的不愉快有兩件事。

    第一件、紀曉嵐刺激和珅、御史

    1779年,郭御史邀請理藩院尚書和珅以及禮部侍郎紀曉嵐吃飯。三人吃著火鍋嘮著嗑,喝著美酒摟著妞。席間尚書、御史一夥,可總是自取其辱。酒過三巡後,和珅開始亮大招“欺負”紀曉嵐了,你喝高了還能贏我嗎?門前恰有一狗,和珅問: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回:上豎【尚書】是狗,下垂是狼【呷吹侍郎】。說完吃一口肉,喝一杯酒。郭御史說:紀大人,您在仔細看看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說:上豎這條狗,它遇人【愚人】咬人,遇屎【御史】吃屎。自古狗改不了吃屎!御史一想到自己姓郭,再想到唐朝的御史郭霸【吃屎】,怒道:禮部侍郎真無禮!然後,拂袖而去。

    第二件、紀曉嵐逗弄小太監

    紀曉嵐看不慣小太監們收進門費,但他有急事覲見皇帝。老太監有交代,要小太監們狠狠敲詐這個並非高富帥。紀曉嵐說給他們講故事,希望他們讓他進去。小太監們知道他有才華,講的有趣,就同意了。紀曉嵐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有趣的太監故事,在最精彩的時候,戛然而止。小太監問:怎麼不講了?紀曉嵐說:太監下面沒了。小太監:為什麼?紀曉嵐說:你們好好猜猜,實在猜不著就問你們老大,後來小太監因此捱了打,受了罵。

    老太監是這樣被紀曉嵐玩死的。

    老太監聽聞紀曉嵐侮辱和珅、御史才讓小太監們敲詐紀曉嵐,沒想到紀曉嵐讓小太監問:紀曉嵐講的太監下面為什麼沒了?老太監氣又罵又打小太監,老太監還不解氣竟病了一場。病好後,老太監搜腸刮肚,多人參謀,以與紀曉嵐切磋學問為名,文報私仇。

    紀曉嵐手執雅扇,身穿棉襖,掛著菸袋,彆著菸斗,哼著曲兒,愉快地赴約。聚賢亭中,老太監首先發難:抽菸茶,著冬衣,揮夏扇,兩頁春秋可覽乎?老太監很毒舌,不僅說紀曉嵐醜【抽】,還說紀曉嵐發配輪傷心事【煙茶=鹽茶=嚴查,紀曉嵐因洩密被流放新疆】。還說紀曉嵐傻,冬天扇扇子,讀過書嗎?扇子明明是雅嘛!

    紀曉嵐當時差一點都懵圈了,春夏秋冬地揭自己的傷疤罵自己傻!他略鎮靜,以東南西北對出了下聯:申祖貴,生江南,漂河北,一根東西還有耶?紀曉嵐更毒舌,老太監叫姚祖貴。老太監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寶貝,紀曉嵐卻說他是申明祖貴,直接侮辱他,而且申代表和珅,說他與和珅勾結。他遠離家鄉,還被侮辱,這些都激起了老太監的思鄉、愧祖、不是男人的痛苦思緒,而且說他跟和珅結黨營私,皇帝最忌諱結黨營私。老太監完全崩潰,兩日後,三尺白綾,懸掛在梁。

  • 9 # 小姐姐講史

    紀曉嵐老家是河北滄州的,他一生博覽群書,天生的好腦子,被稱為“神童”,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超級學霸級人物,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一生給雍正和乾隆打工。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紀曉嵐可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但是歷史很忠實地描述了他相貌及特點,他個子不高、醜陋近視、尖嘴猴腮、毒舌、頭油牙黃、大結巴,還手不離菸袋。他嗜肉如命,頓頓不能離開肉。《嘯亭雜錄》等記載說,他一天十斤肉,配以茶水,不吃米和麵食,以肉當飯,是個奇人。這也許是古代肉綠色環保吧,要不非得高血壓、血脂稠不可,他還竟然活了82歲。紀曉嵐還是個大色皮,愛泡妞,他至少有1個老婆7個小妾,65歲還娶個15歲的小妾。紀曉嵐至少8個配偶,這是考古學家掘墓得出的結論。

    就這樣一個結巴,之所以被稱為鐵齒銅牙,主要因為他嘴巴毒:

    宮裡一個老太監早就看紀曉嵐很有意思,特別是他那個齷蹉樣,讓人忍俊不禁。於是就找了個機會想當眾逗逗他。有一天,他看到紀曉嵐身穿冬天的長袍,手拿摺扇,鼻涕流淌,就計從心來,他不愧是跟乾隆混日子的人,竟脫口而出了一副對聯,:

    “小翰林穿冬衣執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這太監再受薰陶,在紀曉嵐面前也有點班門弄斧,他這對聯就是想讓大家笑話紀曉嵐,大冬天扇扇子——自做瀟灑,穿冬衣搖夏扇——不知冷熱,是個傻子。其實在當時文人拿扇子也只是個行頭,目的顯示瀟灑風雅,在有一種文人風。“一部《春秋》曾讀否?”這明明在嘲笑紀曉嵐是否讀過四書五經裡的《春秋》。

    紀曉嵐側耳聽出這老太監的口音不是本地的,稍加分辨推斷出,這老頭肯定是個南方人,於是他用挑釁的目光看著這太監,嬉笑道:

    “老太監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紀曉嵐用“東南西北”對“春夏秋冬”,這老太監一聽,戳到了自己的痛處,頓時滿臉通紅,捶胸頓足憤憤而去。周圍的人頓時掀起嬉笑的浪潮,老太監羞憤難當,一生的忌諱被人嘲笑,他乾脆扯了條白綾自盡了。

    太監受辱自盡只是個傳說,紀曉嵐嘴賤卻是確定無疑的。他身邊的人除了皇帝幾乎都受他奚落,從他的發小到同窗再到同事等等。他小時候還差點奚落知府。有一次他和小夥伴玩球,球跑,滾到知府腳下。小夥伴一鬨而散,他徑直走向知府討要。知府出聯說,對出就給,知府出聯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紀曉嵐對:“太守二千石,唯公……”省略一個字,可褒可貶。可以是“貪”,也可以是“廉”還可以填別的損字。那知府只好把球還給了紀曉嵐,不再招惹他。

    紀曉嵐的一生,在才華和學術上比較突出,他被公認為,文學泰斗,一代文學宗師大文豪。

    一次,俄國使臣在朝廷上傲慢的提出一上聯: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要求清廷在七日內回覆。明顯俄國佬不把大清放在眼裡。

    紀曉嵐稍加思索,霸地氣說,何須七日!他當即回覆到:爾你人,襲龍衣.偽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 朝堂一片叫好,那俄華人無言以對,低下頭逃也似的離開了。

    紀曉嵐在官品留下汙點,是他的好文采救了他,最後壽終正寢。有一次,一個剛上任的兩淮鹽運官吏,因索賄無果,他羨慕嫉妒恨地告了上任貪汙受賄挪用公款。乾隆大怒把被告投入監獄,並堅決認定歷任都有腐敗行為,結果也把紀曉嵐早已退休的親家爹(兩淮鹽運史盧見曾)投入大牢待審。紀曉嵐用把一些茶葉和鹽密封起來差人送到親家的家裡。這個密信讓他們最終領悟出,出大事了!“鹽案查(茶)封”。他們立刻把東西轉移,等到乾隆下手時,為時已晚。但最終還是查出報信之人紀曉嵐,罰他貶戍烏魯木齊約兩年半的時間。乾隆念及他文采出眾,於1770年把他呼召回宮。

  • 10 # 藍風破曉

    這是一段野史,也是一段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

    紀曉嵐,這個著名的“大煙袋”,民間普遍認為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滿人統治的朝廷,漢族人士當大官不容易。紀曉嵐則是數量有限的漢族大官員中,幹得比較好的傑出代表。

    紀曉嵐最大的成就是編纂《四庫全書》,當的最大的官則是禮部尚書。

    作為“智慧的化身”,紀曉嵐有一段氣死太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慢慢欣賞。

    紀曉嵐和小太監的故事

    紀曉嵐頗具才名,讀的書多,所以腦袋中的故事也是相當多,再加上紀曉嵐富有韻味地講出來(歷史中真實的紀曉嵐有點口吃,把故事講生動不容易,講出來應該不難),那吸引人是可不是鬧著玩的,特別是宮裡的小太監們,對紀曉嵐那是相當崇拜,妥妥的鐵粉一群。

    有一天,紀曉嵐到了宮裡,見完皇上後,出來碰到了幾個小太監,這個難得的機會,小太監們怎麼會放棄呢?於是,紀曉嵐被幾個小太監圍成一圈,讓講幾個故事。

    但,那天紀曉嵐確實有事,需要早回,於是希望小太監們不要“為難”。這哪行啊,好不容易才見到了,小太監們不願放行。最後,有個小太監提出:“講一個故事就行,只要一個。”

    (小太監)

    無奈地紀曉嵐看走不了了,於是開始講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英明的皇帝,有出眾的文治武功,有他人無法企及的雄才大略,對於皇宮的管理上,任用了幾個聰明伶俐的太監,讓宮廷地運轉有條不紊。有一天,皇帝叫來了幾個管事太監……”說到這裡,紀曉嵐停了。

    紀曉嵐停了不要緊,小太監們急了,紛紛問道“下面呢?”、“下面呢?”……

    紀曉嵐壞壞地答道:“下面,沒有了!”然後笑著走了。這玩笑開大了,小太監們非常生氣。你說這紀曉嵐也是的,明明人家身體有缺陷,還要嘲笑一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了別人的痛苦上。

    紀曉嵐和老太監的較量

    眾小太監受了紀曉嵐的嘲諷,個個被氣得哭鼻子,有小太監提議不能就這樣算了,必須報了這“嘲諷之仇”。那麼這仇怎麼報呢?

    小太監們辦法不太多,於是去找到了他們的總管,一個智慧,而且比較受乾隆皇帝重視的老太監。

    老太監聽完了事情原委,氣得拍這桌子大罵道:紀大煙袋這匹夫,欺人太甚!

    看出來了,這老太監要給小太監們出氣。

    怎樣才能讓紀曉嵐出醜呢?老太監認為,最好是讓他在擅長的方面出醜,這樣他就會名譽掃地,朝野眾人會笑他“名不副實”。

    老太監想了好幾日,想著用對聯難倒紀曉嵐,上聯也想好了。

    (影視劇中老太監)

    這一天,老太監和紀曉嵐終於開始了較量,作為總管的老太監丟擲了上聯: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這對子有難度,難的是有“春夏秋冬”,難的是說“紀曉嵐是小翰林”,難的是“小看紀曉嵐的學問,又小看紀曉嵐的穿著品味”。老太監出完上聯,太監們歡呼跳躍,在他們看來這次紀曉嵐要出醜了。

    紀曉嵐沉思片刻,渡著步子對道: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聽到紀曉嵐的對子後,老太監頭暈目眩,不能自己,因為對得太好了,“東西南北”對“春夏秋冬”,“老總管”對“小翰林”,老太監想嘲笑紀曉嵐學問不夠,《春秋》可能都沒讀;紀曉嵐反過來諷刺老太監“沒有東西”。

    紀曉嵐拱拱手走了,只留下圍觀的“吃瓜太監和眾人”。

    老太監對天長嘆:“出盡了洋相,嘗夠了苦頭,實在沒有臉面繼續活著?”不久,老太監自殺身亡。

    這是段野史,這是段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僅此而已。實際上,能對對聯的太監實在少見,對聯對不過翰林,也實在不丟人,沒有自殺的任何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景順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