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餘益惠健康

    大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種贅生物,就像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其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大腸息肉的發生與高齡、男性、基因遺傳、家族史、超重、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水平甘油三酯、合併糖尿病等內在因素以及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及吸菸、飲酒等外在因素有關。

    在腸鏡下可看到息肉大小不等,可帶蒂,也可基底較大。可分佈於結腸、直腸的某一段,亦可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可單個或分散分佈,也可多個聚集。通常無任何症狀,少數有腹部不適、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鮮血便,大的息肉可引起腸套迭、腸梗阻或嚴重腹瀉。

    腸息肉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腺瘤、腺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病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具有癌變傾向。非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症性、增生性、錯構瘤性、血吸蟲卵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綜合徵等,一般無癌變傾向,但亦有癌變報道。息肉與腸壁的連線方式、部位、範圍、單發或多發、大小、形態和顏色等對判斷其性質、有無惡變傾向及治療有益。

    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均為異型增生,又分為輕、中、重 3 型,已被公認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80~95%的大腸癌是從息肉逐漸演變而來:歷經過度增生、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浸潤性癌,這個過程短則3~5年,長則8~10年,個體差異較大,如家族史患者可能在很年輕的時候,腸道內就長滿了息肉,這種情況下癌變的速度可以很快。

    儘管大腸癌多由腺瘤逐漸演變而來,但並非所有大腸腺瘤都會癌變。

    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與息肉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有關,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就越高。因此,對於直徑較大、級別較高的腺瘤性息肉,需內鏡下治療,並予病理組織活檢以確診。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有多種方法,如高頻電凝電切術、高頻電凝灼除法、微波凝除法、活檢鉗咬除、黏膜切除術、藥液注射、尼龍套扎加電圈套、鐳射、氬離子凝固術等。根據息肉的實際情況如息肉大小、形態、位置、數目、有無蒂、隆起高度、基底寬度、長短粗細選擇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

    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反應產生的增生性息肉和由腸道增生性的炎症引起的炎性息肉幾乎不惡變,生長較緩慢,沒有明顯症狀,可定期腸鏡複查,並不一定需要切除。即便切除了息肉,仍有復發的可能,同時由於腸腔結構的特殊性以及腸蠕動的特點,可能存在腸息肉的漏診情況,所以息肉切除後的患者需定期複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杏林”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