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青蒿
-
2 # 清墨講歷史
清朝不論是入關前還是入關後,都是滅亡明朝的主要兇手。所以說明朝是清朝滅的,一點疑問都沒有。
之所以會有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輿論,是清朝不斷地宣傳說,“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於本朝。”大肆的宣揚明朝是滅亡在闖賊手裡,清朝入關是為崇禎皇帝報仇,江山是從闖賊手裡奪過來的,所以得國很正。這種說法是很不正確的。是輿論宣傳的需要。
(一)先分析滿清入關之前的情況第一,是滿清覆滅了明朝的主要主力野戰部隊。從努爾哈赤以十三付鎧甲誓師起兵以來,明王朝屢戰屢敗,從楊鎬的三路大軍全軍覆沒,到松山的洪承疇十三萬大軍被全殲,可以說,明王朝最後所有的精銳野戰部隊,都覆滅在了遼東,元氣大傷,最慘烈的就是渾河之戰,明王朝最能征慣戰的戚家軍和四川白桿兵,在這場戰役中全軍覆沒,戚繼光的侄兒戚金戰死。而到入關前的最後一場戰役松山戰役,明王朝最後的家底,勉力拼湊出來的十三萬大軍,也全軍覆沒,連主帥洪承疇都被俘虜,至此明朝已經徹底元氣喪盡,走向覆滅的邊緣。
第二,滿清利用山西晉商的情報,多次精準把握入關劫掠時間,挽救農民軍於滅亡的邊緣。滿清在政治上是很成熟的,能夠充分利用山西晉商集團,不但從晉商集團處獲得大量的鐵器和糧食,更能夠利用晉商充分發達的商業網路獲得大量的戰略情報。滿清每次都能夠在農民軍被明朝追殺的奄奄一息,眼看就要平定叛亂的情況下,突然突破長城殺進中原,每次都使得明朝平定叛亂功虧一簣,而在中原腹地的大肆劫掠,又使得明朝元氣大傷。
第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農民軍,戰力很弱,攻入北京完全是因為明朝主力部隊被滿清消滅。滿清在關外鬧事,導致明朝加徵遼餉,這也是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但是農民軍的戰鬥力,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非常弱小的。透過裹挾老弱病殘來充人數。絕大部分農民軍面對明朝正規部隊基本上是敗多勝少,即便是到了最後滅亡明朝的時刻,李自成在寧武關遇到稍微強烈一點的抵抗,就起了退兵的念頭。如果不是明朝的主力部隊反覆的被滿清殲滅,農民軍的能力是不可能滅亡明朝的。
(二)再來分析滿清入關之後的所作所為第一,擊破江北四鎮,覆滅福王朝廷。滿清入關之後,一面宣稱是為崇禎報仇,招攬人心,一面迅速向南明進攻,迅速擊破江北四鎮,黃得功戰死,剛當上皇帝一年多的福王被俘虜。
第二,覆滅隆武政權,殺害隆武帝。滿清覆滅福王政權後,立刻馬不停蹄的進軍福建,招降鄭芝龍,殺害隆武帝,覆滅了隆武政權。
第三,覆滅永曆政權。經過十多年的瘋狂追殺,消滅了闖王的殘餘勢力,消滅了李定國,最後派吳三桂將永曆從緬甸追回,用弓弦活活絞死。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表明,滿清必欲徹底消滅南明而後快。
(三)從文化上分析,滿清消滅了明朝的文明第一,剃髮易服。滿清在中原站穩手腳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推行剃髮易服,透過殘酷的殺戮,基本上完成了剃髮易服這一政策。從此金錢鼠尾成為我們的標配。
第二,文字獄。透過殘酷的文字獄,來禁錮讀書人的思想,使得明朝後期活潑的市井文化,徹底成為死氣沉沉的一潭死水。讀書人只敢埋首故紙堆。
還有很多,但是不好寫下去了。
所以,不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文化上,都是滿清徹底滅亡了明朝。這是毫無疑義的。
-
3 # 論史君
清代帝王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大清得天下之正”,也就是說大清之取天下,是有史以來最光明正大、順理成章的。 清代君臣這樣解釋這個“正”。他們說,曹魏、西晉、唐、宋諸朝,都是原來的臣子趁著混亂從孤兒寡母手中搶得了政權,有偷和騙之嫌,實在稱不上光明正大。
至於漢朝和元朝,則是赤裸裸憑頭顱和鮮血建立的,比前述諸朝實在硬氣得多。“然漢自滅秦,元自滅宋,雖未嘗不正,而與鼎革相接。”比如宋朝本來沒有過錯,元朝強搶,是不是有點不好意思?再比如明太祖雖然是一介平民,但畢竟是元朝的子民,“以綱常倫紀言之,豈能逃篡竊之罪”?
只有清代皇帝不存在這個心理負擔,因為他們的天下是得之於“流賊”,而非得之於明朝。他們與明朝本是“鄰國”,見鄰國奴才起來造反殺了主子,出於義憤出兵鎮壓了奴才,替這家主人報了仇,“明朝天下亡於流賊李自成之手,是強盜劫去家財,趕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驅逐流寇,應天順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強盜,明罰敕法之天吏也”。“於故明但有存恤之德,毫無鼎革之嫌”。所以說起來,別人得天下都是靠搶和,而“我大清”則是因為“見義勇為”而順理成章地得了這麼大一片家業,實在是正”得沒法再“正”了。
事實上,明朝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但實際上是亡於後金之手。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原本屬於明朝臣子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與明王朝展開了對峙。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原本屬於明朝的東北地區已經慢慢地脫離了明朝的掌控。可以說,後金自建立伊始,目的就是要顛覆明朝政權,自己取而代之。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趁著明朝防務鬆弛、黨爭頻繁之際,決定對明朝用兵。同年四月,努爾哈赤以所謂的“七大恨”為名,正式起兵反明,雙方在遼東地區展開了大戰,歷史上有名的“薩爾滸之戰”拉開了序幕。
但遺憾的是,在此次戰爭中,經歷過“萬曆三大徵”的明朝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再加上將帥之間推諉扯皮,讓努爾哈赤抓住機會,採取逐個擊破的戰略,最終在薩爾滸一帶大敗明軍,取得戰爭的勝利。
此役過後,明朝元氣大傷,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而後金方面,在取得勝利之後,不但使其政權更加穩固,而且奪得可戰場的主動權,在以後與明朝的戰爭中,由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薩爾滸之戰劇照》
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後金軍一直想要叩關入侵,目的就是為了顛覆明朝的政權,入住中原。只是這一時期明朝在遼東名將較多,如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再加上毛文龍的牽扯、關寧錦防線的建立,延緩了後金入關的步伐。努爾哈赤雖然一心想要打進來,但奈何有心無力,因為明朝的防線太堅固了。
但遺憾的是,因為袁崇煥與毛文龍的矛盾,在袁崇煥將毛文龍殺了之後,後金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致志對付明朝。後來又因為崇禎的猜忌多疑,中了努爾哈赤的離間計,殺了對後金抵抗有力的袁崇煥。如此一來,使得後金進攻起明朝更為順利,後來直到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入住中原。
至於李自成起義,與後金相比,它是後來才起兵的,而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則從一開始就想要顛覆明朝政權,只是李自成起義為後金提供了方便,使得明朝不能專心致志地對付後金。△《李自成起義》
因為此時的明朝內憂外患,一方面既要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一方面又要對付努爾哈赤的後金。可以這麼說,要沒有努爾哈赤的起兵造反,很可能就沒有國內的農民起義。因為征剿努爾哈赤缺乏軍餉,朝廷只能將這些負擔加在農民身上,這樣一來,造成百姓負擔沉重,當百姓生活不下去的時候,除了起義,別無他法。而造成這一切的禍根,就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動搖了明朝的根基。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明朝並不是亡於李自成,而是亡於後金。
再一個,清朝說他們入住中原只是為了給明朝報仇。那麼,既然是為明朝報仇,那他們在入關之後,為什麼要對明朝的勢力趕盡殺絕呢?尤其是南明的永曆、弘光政權,對所有跟明朝有關的勢力一個都不放過。△《清軍入關》
更甚的是,到了康熙年間,對75歲的明朝遺老朱慈炯都不放過,對其凌遲處死。再到雍正、乾隆年間,為何要發動大規模的文字獄,焚燬或者大量篡改的關於明朝的書籍?歸根結底,他們還是因為怕,怕人們說他們是亂臣賊子,怕人們不承認他們這個政權。因此,他們要消除所有對他們不利的言論,以證明他們這個江山的合法性。
所以,綜上所述,明朝雖然看似滅亡於李自成之手,但實際上是亡於清朝。
-
4 # 有得觀史
這種說法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清朝替代了明朝。真正直接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
1644年4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放走了兒子,下令宮中所有女子全部自殺,自己帶著老太監王承恩來的紫禁城後面的煤山上吊自殺,大明滅亡。
一個月以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了李自成,李自成逃走,清兵佔領北京,並把首都從瀋陽遷至北京。然後一路南下,平定了中原。
事實上,明朝滅亡原因很多,明史專家把原因查得比較細,比如明亡於黨爭,明末的皇帝怠政,遇到小冰河期氣候反常,土地兼併嚴重,官場腐敗成風等等,綜合起來構成了內因,老百姓無法生活了,於是起來造反,最後李自成做大,滅了大明。
從天啟朝開始,後金崛起,不斷進攻大明,先是在關外奪了大明大片土地,後又連續五次翻越燕山,進入中原,搶掠大明財物,削弱大明實力。致使大明兩線作戰,首尾不能相顧,加速了大明滅亡。這是外因。
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打擊,大清未見得能滅掉大明。大明再延長個三五十年,等大清旺盛的勢頭過去,也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問鼎中原了,中原或許是另一番景象。
因為明朝之後是清朝,滅掉明朝大清也起到極大作用,老百姓不是歷史學者,沒必要細究,籠統地說清朝滅亡明朝也不能算錯。
-
5 # 仁者厚德載物
明朝的確是被清朝滅亡的,就像所有人都認可宋朝是被元朝滅亡一樣。
北宋是被金朝滅亡的,但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認為宋朝是被金朝滅亡的,因為在北宋滅亡以後,南方長江流域又建立了南宋政權,因此宋朝並沒有滅亡,一直到南宋被元朝滅亡。
同樣在明朝的崇禎政權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滅亡以後,明朝並沒有真正滅亡,因為在南方又建立了南明政權,而南明是被清朝滅亡的,因此說明朝是被清朝滅亡是非常正確的。
李自成的大順軍滅亡的只是明朝的崇禎政權,崇禎政權的滅亡意味著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結束,因為南明政權的建立,明朝並沒有真正滅亡,一直到南明永曆帝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漢奸吳三桂指揮的清軍屠殺,明朝才徹底滅亡。
-
6 # 瞎湊熱鬧
明之亡國是二百多年的弊端集體爆發,原因是多方面促成的。
黨爭在明朝時期,官員之間勾心鬥角,派系叢生,其中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爭權奪利,那些自詡清流得的東林黨,不允許崇禎帝向江南征收賦稅,說是與民爭利,不是明君所為,但是這也恰恰導致了在北方用兵缺乏糧餉,而宦官當政的時候又陷害了不少忠良,導致內耗叢生。
天災陝西地方誌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也就是崇禎繼位時天災出現,一直到崇禎吊死煤山基本沒停過。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中原地區屬於產糧大戶,沒糧食,“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河南蝗災,“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崇禎十四年,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瘟疫又出來了。
農民起義地主過於佔領土地,出現了無數流民,這使得農民起義不斷。具有洛陽一個封王,其家裡的糧食能夠供千萬人口吃上十年的,所以說明朝末年不是沒有糧食,而是糧食被少數人口所佔領了,尤其是封王以及大地主,他們掌握全國大部分土地。而平民原先即使有一點兒土地,都被這些人所佔領了。農民沒有土地就無法進行生存。為了吃飽肚子,農民不得不發動起義。
外族入侵在外部,明朝主要遇到的威脅,就是大清的興起。清朝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其往往能夠取得以少勝多的戰果。而明軍在抵抗清軍戰爭中可謂是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明軍計程車氣非常低落,越來越難以抵抗逐步強大的清軍了。農民軍與清軍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明朝滅亡也是難以避免的了。
-
7 # HuiNanHistory
這是事實啊。
雖然明朝的滅亡既有清朝的因素,亦有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的因素,但最終的勝出者總歸是清朝。
因此,說明朝被清朝所滅,沒有任何毛病。
有些人喜歡“咬文嚼字”,嘮嘮叨叨,非要較真說是明朝被李自成所滅。但請你想想:李自成是怎麼產生的?直接的原因是——欠餉。
明朝的欠餉是非常嚴重的。由於財政收入有限,每年撥給地方的軍餉是有限的。但即便如此,軍餉也發不出來。
等到天啟七年(1627)魏忠賢下臺前,延綏、寧夏、甘肅等鎮的軍餉已經拖欠了244萬兩。
當時的軍餉都集中在哪裡呢?——遼東戰場。
所以,如果遼東戰事不吃緊的話,明朝是能夠騰出手應對西北的農民起義,至少不讓其坐大到後來的程度。
其次,如果你認為明朝不是清朝所滅,那麼南明就是偽朝。
但不好意思的是——
很多說明朝非清朝所滅的腦殘,又都認為南明也是明朝的一部分歷史,有“正統地位”。這就是顧頭不顧腚的邏輯。
南明不是明朝、明朝不是清朝所滅,這兩者你只能二選一。
總而言之,較真說明朝非清朝所滅的人,腦子都有點問題。
-
8 # 古今通史
明朝就是被滿清覆滅的,所以滿清絕不是“得國最正”。
有三個人,小明,小清,小賊。
每當小明快把小賊活活整死的時候,小清總是適時挑逗小明,尋釁滋事,搞得小明頭大,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向小清,小賊多少次差一絲就會死掉,可他就是沒死,因為就在他只剩幾十人,要死不死的時候,打手突然撤離去找小清報仇去了。
小清越來越壯,在松山的某次群毆中,小清把小明打得有出氣沒進氣。
突然,死裡逃生N多次的滾刀肉小賊跳出來抬手就是一刀,忙著捯氣兒小明就歸西了。
問:小明是被誰殺的?表面上看最後一刀是小賊,其實是小清榨乾了小明最後一滴精血,把最後一絲實力消磨殆盡,即便沒有小賊那一刀,整個勢力集團也快分崩離析了,嗯······不,最後一滴鮮血是小明自己吐出來的,因為當時也就唐通和吳三桂還能傻了吧唧的去救崇禎,勤王就勤王吧,輕重不分的崇禎還要撤防寧遠,撤防沒錯,時機不對,時間不夠,吳三桂要是能及時趕到北京就見鬼了,所以即便吳三桂的強行軍速度(300裡)幾乎和多爾袞騎兵一樣,但還是趕不上衛戊京師,剛趕到如今的唐山附近就接到京師陷落,崇禎殉國的訊息。
誰搶了小明的莊園大財主小明,小財主小清,大土匪小賊。小賊想搶小明的莊園,小明的莊丁把小賊打得不要不要的,小清適時的在小明後院放火,火宅裡的小明被燒得只比烤鴨多一口氣,小明的莊丁都去救火了,小賊趁機進來手起刀落剁了小明。
莊園主覆滅和莊園覆滅是兩回事······偌大的家產和無數的繼承人都還在呢,小明家大業大,雖然人死了,但是找個繼承人還不當玩一樣,近百萬的親戚,誰繼承不行?比如小光、小魯、小武、小歷呀都行,就算上百萬親戚都死光了,小鄭也能當代言人。
但是,小清放火就是因為看中了小明的家產,他好懸把小明直接弄死,卻以替小明報仇為由打跑了小賊,搶佔了小明的莊園,打跑了小明的所有親戚,招募了小明的莊丁,抓捕了小明的正統繼承人,然後對這個倒黴蛋說,你不是繼承人,你是冒充的,o( ̄ヘ ̄o#),就你這小伎倆······殺掉!
同族的小光也沒跑遠,還佔了半個莊園,稍顯弱智的小光就跟小清商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我謝了哈,你徹底弄死小賊,然後你還回你的茅草屋,啥條件你提,成不?小清都懶得搭理他,講條件的下場就是暴揍,小光死掉······
大清就是以這種手段掌控了全國,我再濃縮一下:∵崇禎殉國≠大明滅國
∵一線政權≠入主中原
∴滿清是搶佔北京為據點,以武力和霸權覆滅大明的。
注:一線政權。滿清入京和入主中原是兩碼事,入京是一線政權,遼東→遼西走廊→山海關→北京。其餘中原所有領土都是滿清打下來的,當然也有一部分迫於滿清武力自己投降的,也別管滿清當時的勢力構成是怎樣的,總之都是滿清乾的。
這樣寫,哪怕對歷史不大瞭解的朋友,也差不多能看懂到底滿清的作為算不算“得國最正”。問題以淺顯的方式敘述完畢,我們來看下------
崇禎殉國≠大明滅國先說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殉國,當時的勢力版圖是怎樣的呢?
李自成處於“夾道”之中,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的大部地區,大概就是河南的一部分,外加山東、山西、陝西和最後佔據的北京地區,但是大順政權始終呈現出無根浮萍的態勢,雖然他的勢力範圍很大,但是控制力極弱,歸屬於他的勢力也都看不上他的響馬習氣,只不過想多活幾年沒有辦法而已,屬於牆頭草系列,如果大明或者滿清的軍隊過來,誰會在乎李自成。
李自成之所以成功進入北京,不是因為他的部隊和戰法犀利,而是因為大明當時已經不行了,自身已經弱到極致了,所以才會被他佔了便宜,而滿清不同,無須諱言,當時滿清的戰力確實彪悍,所以李自成山海關大戰敗退,和之前與吳三桂的消耗戰無關,直接打他也是白給。雖然多爾袞和大哥阿濟格關係不咋地,但也不至於讓阿濟格帶著2萬人去送死,觀戰時間不短,對李自成的戰力心裡有譜,阿濟格兩次衝鋒,李自成就直接逃命去了,差點被祖寬打成傻子的主兒能有多厲害,也就別吹了。
祖寬就三千人,直接打跑了張獻忠,後來李自成、高迎祥來了與張獻忠合兵一處,還是被祖寬揍飛,潰散逃跑,再集結再打,再次被打跑,祖寬就三千人,那李自成戰力高在哪兒了,還真看不出來,再說了,李自成才是幸運小神獸,崇禎先是派唐通鎮守居庸關,還貼心貼肺的給唐通配了個太監杜之秩監軍,結果杜之秩把居庸關開啟投降,唐通被俘,咱也不知道到底該誰防著誰,然後北京城門也是被人從裡面開啟的,具體誰開啟的,有爭議,都有可能,但絕對不是曹化淳,1644年曹化淳已經回老家養老6年了,他沒本事遠距離發功,用意念開門,真是坐在家裡都躺槍,所以以訛傳訛,到此為止。
李自成被打跑後,回到北京火速登基,然後就把紫禁城全燒了,大約一週後,多爾袞才進的北京,那時候滿清對中原的控制力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滿清以北京為根基,先是安撫明宗室,再就是拉攏漢臣出力,穩定好北京這條根以後,大興賞賜,有了據點,多爾袞才對全國各部展開攻勢,那時候滿清勢力是關外滲透進來的一線勢力,只有點對點,北京對盛京,也有線,路途暢通,但是沒有面,或者說只有北直隸,後來全國統一的結局不是取巧來的,那真是一城城的逼降,一城城的打出來的,屠城屠出來的,手上沾滿血腥無數。
如果把京師比作內部,其他地區比作外部的話,那麼:
亂民、響馬們的行動持續了N多年,可不是崇禎上吊那年才開始鬧的,後金崛起到大清也30年左右了,陝西、山西的大規模亂民也差不多有十多年了,並沒有因為崇禎上吊而更亂,我們也不管大明當時已經潰爛到什麼程度,但是從外部來說,與崇禎活著的時候也沒啥區別,換句話說,還能更亂點麼?沒有上升空間了呀。
京師內部原本是崇禎的老巢,後來成了李闖的地盤,再後來多爾袞進京並且力排眾議,堅決抵制了滿清內部不同意見,紮根北京,一年之間再三易主,有什麼變化麼?沒有,除了二千多京官被劉宗敏追贓助餉打死一千多以外,什麼都沒有變,還是那麼“穩定”。
南明劃江而治,掌握著中土最最富饒之地,一年發三年糧餉不怎麼費力,工商和糧倉都攥在南明手裡。
撇去鳳陽不提,兩京制不是隨便說說,多安排一套養老機構(雖然兩百多年來它的部分作用就是養老系統^_^),國家的六部建制,尤其是國之禮器一應俱全,崇禎死掉,就只是死了一個皇帝而已,南京也就缺了一個皇帝而已,就這麼簡單。有人會問,我的天,那北京的京官咋辦,咱們還真別替他們操心,人家都牆頭草一般,李闖來了跟李闖,多爾袞來了跟多爾袞,無所謂,可以說已經不是明臣了。那時候的南京才是大明真正的法理上的領導班子系統。
當時的南方地區,四大軍鎮大概四十萬人,左良玉有八十萬人,差不多120萬人,從君主弘光帝到內政、軍事系統是完備的,雖然內訌更加厲害,但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什麼事實?大明沒有滅亡,幾百年來的備胎終於在崇禎死後用上了。
當年準備備胎的時候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比如敵方來勢迅猛,皇帝帶著大臣跑南京來了,那你還多準備一套領導班子幹啥?其實就是做了最壞的打算(南京領導班子的日常作用本文就不提了),皇帝死了,大臣也都全死了,即便這樣,我南京還有一套班子在,推舉朱家皇室子嗣繼位,大明不就續命了麼?以此為初衷創立的陪都,誰能質疑其政權不合法?就是為了讓他在危難之際合法,才創立的南京陪都!
說了半天總結一句就是,崇禎殉國,大明未亡。
而且說了如上許多,大家也都明白為何一線政權≠入主中原了,從最初控制北直隸,滿清真的就是一步步推進,武力脅迫抗拒屠城,到穩紮穩打控制全國,令大明勢力逐漸被蠶食,直至真正消亡,這其中也包含續命成功的南明,他的內部確實一團糟,比崇禎那會兒更糟,但無論是從法理正統性上來說,還是名義上的集團化控制來說,他都是大明的延續。
所以,認為大明是被大清覆滅的,這種說法並不離譜,甚至還很合理。
出於篇幅考慮我會在合適的題目中,寫寫滿清政權是如何從北直隸直接推進全國的。
-
9 # 洞見LIFE
事實是,當前也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論調。1.如果以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與兒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用弓箭絞殺在昆明為明朝最終的落幕時間,那麼的確明朝是被清朝所滅。
要知道,1662年,已經是康熙元年,自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稱帝之後,清朝已經歷經3帝,存在了26年。
這個論斷雖然有很多依據支撐,但主要的依據是——明朝是兩京制,既在南京和北京同時存在兩套相同的、並行的大明運轉機構和體系,不同的只是南京的機構和體系是一套備份系統。當北京的一套國家運轉機構和體系被破壞後,南京的備份自動轉正,開始運轉,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邏輯。也就是說,南明的法理是合理並且存在的。
當然,最初明朝兩京制的誕生並不是為了製造一份備份以應對不測,純屬是永樂帝朱棣為了名正言順的將大明國度都搬到其大本營北平。
但這種無心插柳的舉動,卻為南明的正朔性提供了最有力的法理依據。
2.如果把1644年崇禎在煤山自縊、李自成進京作為大明落幕的終點,那麼明朝是被大順所滅,和清朝沒多大關係。清朝只是在多國鼎立的局面中最終統一了全部版圖。
清朝就是最主張這個觀點的,清朝入京之後就開始馬不停蹄的修《明史》,以正統居之。1644年大明終結這個觀點似乎也是當下的主流,當然夾雜了政治色彩,但總的來說論據也有可取之處。不過傾向於這個觀點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恐怕就是南明真的太不爭氣,不好為其翻案;短短26年,歷經4帝1監國,除了幾個地方軍閥和本是草寇、響馬、海盜的首領值得大讚、可歌可泣之外,整個南明朝廷乏善可陳,內部爭鬥激烈於北上拒清,而其滅亡的原因也在於內訌。
總之,明朝是否終結於清朝,這是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有些人炒作這個話題,也有著基於當下的居心不良的意圖。 -
10 # 慕容鑑史
滅明王朝的是李自成!
明王朝的覆滅是多面性的,審閱問題中是問那一股力量將明朝滅了,所以我才會在文章開頭部分點明主題說是李自成將明朝滅亡。黨政是主要的一點原因,大太監魏忠賢是否對明朝的滅亡有加速的影響,我認為是沒有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並不能以自己為中心來看待問題!明朝滅亡的原因:
1、百姓苦不堪言,東林黨人為非作歹每逢亂世,最受苦的就是百姓,李世民說過君為船,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因此明朝後期最大的問題,就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上臺後,不顧群臣反對,依舊將強徵暴斂,導致各地紛紛起義,闖王李自成不過是其中之一。
崇禎皇帝看問題只看表面,認為自己只要政治清明,懲罰貪官,寬容大臣就能繼續自己明王朝的盛世,顯然這是錯誤的想法,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信任的東林黨其實是最貪的人,內憂外患時要求捐款,東林黨人人推脫。可最終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的時候,那一座府邸不是富可敵國?
首先這些人將全部的經歷都放在瞭如何搜刮民脂民膏,從沒有想過如果幫助皇帝治理國家,還不如魏忠賢貪財有道,抵禦外敵的錢不貪,強兵富國的錢不貪,可東林黨不論什麼錢都會插一腳,可見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2、各路反王,實力強大進北京滅明朝的是闖王,當時是他逼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從此明朝滅亡。闖王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不然不會在短短几年內,就打入北京。但他奪得天下後只知道自己享樂,早已忘記了當初做上皇帝怎麼樣對天下子民的誓言。
除去反王,還有清朝的勢力,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滿人在關外可謂天下無雙,吳三桂打不開啟山海關的大門,對於清軍的影響並不大,只不過是晚幾年而已,要知道清朝的實力是不能小看的,關內就算是亂成一團,滿人還是能夠一統天下。
回覆列表
明朝的覆滅和其他朝代不一樣,其他朝代的覆滅往往伴隨著一個昏君,可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並不昏庸。這也很讓我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的覆滅呢?我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後金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之所以會有人覺得明朝政權是清朝推翻的,是因為清朝是明朝的替代政權。往往不是很瞭解歷史的人都會認為,舊政權的滅亡是因為新政權的崛起。對於其他朝代或許適用,可是對於明朝卻不是如此。
17世紀初期的大明帝國在當時仍然是世界上統治疆域最為龐大文化經濟位列頂端的國家、人口總數也遠遠超過歐洲之和。
明帝國的城市人口、數量、商業水平相當的高,若是拿明朝的城市和其他國家的城市對比就像拿現在的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對比一樣,那種差距是難以想象的。就好比現在的一些國家還在為吃喝發愁的時候,那些發達國家已經過上了一天工作4小時的生活。當時的大明帝國就是如此的強大。
大明帝國的印刷、陶瓷和絲織業技術也是歐洲難以望其頂背的。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強大的地方,僅僅過了四十多年就由強盛走向衰敗覆滅。其原因是非常複雜的,清朝的崛起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我來總結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天災在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顯得非常的弱小。現在人類的科技已經非常的發達,可是在面對嚴重的天災的時候還是毫無辦法,明朝晚期非常的不幸遇到了一場這樣的天災。
在萬曆時期發生了數場的旱災,給明朝的農業帶來了嚴重的打擊。我們強大的明帝國有著深厚的底蘊,這幾場天災沒有立刻打垮大明帝國可是卻留下了不少的隱患。
我們國家自古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們的思想也很簡單隻要吃飽喝足衣食無憂就不會搞事情。可是萬曆年間的這幾場旱災讓他們吃不到飯,還餓死了很多人。萬曆皇帝對這場災難的處理不是很到位,引起了很多農民的不滿。這也為之後的農民起義埋下了種子。
到了崇禎時期更是災難不斷,不僅僅連年乾旱還發生了蝗災鼠疫,這些災害讓本就病入膏肓的明帝國更加雪上加霜。
這些自然災害還間接導致了後金的崛起。東北地區農業基礎薄弱,抵禦災害的能力更加的低下。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夠選擇掠奪明朝的資源,造反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只是想生存,所有的造反者的初衷都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已。
後金對比於明朝,後金政策得當克服了天災並且不斷的發展壯大,明朝有這個心沒有這個能力。各種的農民起義和黨派爭鬥分散了這個帝國的注意力,讓他們沒有能好好的處理天災。這一正一反,明朝的人心就散了。
小冰河時期不是明朝滅亡根本原因,更多的像一味引子,引發出了這個帝國的其他病症。
強大且又自大明朝有著不錯的火炮,卻打不過後金的弓箭。這和他們頑固迂腐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一場戰爭的勝負靠的不僅僅是武器的強弱,還要靠人。
明朝前中期火炮的確非常的先進,本身也有著不少的火炮專家。可是他們對這些火炮專家絲毫不在意,屢屢受到黨爭的影響打壓導致到了後期在火炮方面還比不上後金。
到了明朝後期還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火炮非常的強大,他們還沉浸在“震數十里,糜爛數里”的幻想之中。
不重視武器的發展導致了明朝的落後,另一方面黨派的鬥爭、國庫的空虛讓這個帝國對天災的處理有心無力。種種因素讓這個龐大的帝國,倒在了農民的耙耕之下。
1664年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登上了煤山,望著這片曾經屬於他的土地,現在卻成了別人的江山,他選擇了自縊。
他自盡前的最後一刻,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或許是懊悔又或許是不甘。大明帝國隨著他的自殺也隨之結束。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結束明朝政權的李自成是這樣說的,“嗟爾明朝,氣數已盡”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