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靜地讀本歷史書

    第一,李自成和洪秀全的起義都是官逼民反,他們的起義都代表了絕大部分生活無望的農民對朝廷的反抗和對基本生活的訴求。

    第二,他們的起義都給接下來的統治者一個警告,警醒著在位的統治者不要過分剝削老百姓。從這兩方面來說是進步的。

    但是,首先,李自成的起義給清朝入關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天平天國起義也使得清朝沒有辦法全力應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其次,兩次起義都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財產生命的損失,導致人口銳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兩次起義都不是進行社會形態的變更,只是要進行一次改朝換代,原先受壓迫的人想起義當上新的統治階級。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明發展,歷史史料的挖掘越來越多人(包括我)認為這兩次起義並不是歷史的進步。

  • 2 # 史論縱橫

    即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的浩劫,更是歷史的一種悲哀。

    歷史的進步伴隨著殘酷的殺戮,春秋戰國過度到中央集權制的秦朝,是歷史的進步,是生產技術的發展帶動生產力,生產方式的改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在戰國時期,七國在兼併戰爭中死亡超過二百萬,要知道戰國巔峰時期的七國總人口才三千萬。

    李自成與洪秀全揭竿起義,代表了當時廣大農民的訴求,對於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政府貪汙腐敗,極大的打擊了封建社會的統治,向上層社會表達了下層人民的訴求,不管成功與失敗,都在倒逼統治者改善政治環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但是由於農民運動的侷限性與盲目性,給老百姓也得到了極大的災難。

    李自成多年運動,老百姓越過越窮,洪秀全的農民運動,更是把人民群眾帶向了深淵,那過程真是一個慘啊!

  • 3 # 陳薯鼠

    闖王李自成逼死崇禎帝,稱大順皇帝。洪秀全落第書生創辦拜上帝會,後建立太平天國。看進步還是退步只能看是從誰的角度來看吧,大明大清來看當然覺得是退步的,對後來的民國來看,當然就是義舉了。

  • 4 # 趣舍隋

    李自成,洪秀全起義獲得階段性後的所作所為,用行動證明了,他們只不過是流寇和邪教。 李自成進北京,做過幾件穩定社會,建設保衛國家的事? 洪秀全建都南京又做過幾件,穩定政權內部,恩惠勞苦大眾的事? 破壞性遠遠超過了建設性。至於說是推動歷史進步,其實歷史上的任何事,放在今天來看,客觀上都是推動歷史進步。時間的年輪從來都是直往前,不往後。

  • 5 # 紅小豆館主

    關於農民起義的評價問題,經過一百多年,其博弈已經翻過好幾遍了,人們對此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不斷深入。在清代的時候,以“君權神授”為核心的舊時史觀來看,李自成、洪秀全就是“賊”,並圍繞他們反對帝王道統的“謀逆”大罪,抨擊了他們枉自殺戮、毀滅儒教,造成生靈塗炭、文化覆滅的一些行為,這種觀念也一直延續至民國。

    新史學興起後,各種思潮進入中國,很多近代社會科學的理論、觀念被用於歷史的研究,此時在唯物主義史觀的引領下,對於農民起義的看法有了巨大改變。馬克思主義史觀提出了“農民起義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這是站在非常宏觀地立場上對歷史的一種總結,是以“生產力”為核心價值的一種考量。但這種史觀是一種考察大歷史的認識,在實際微觀歷史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不免機械地套用了這一理論,並且教條地認為農民起義因為在宏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就無一不好,在加之一個歷史時期“左”的思潮,更使在一階段中,農民起義成為了不可批評的領域,李自成、洪秀全也成為了歷史進步的帶頭人。

    進入新時期以後,歷史的研究更趨於全面深入,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更趨向於以“人”為核心,也更加客觀冷靜。從現象上看,農民起義確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人口銳減,經濟崩潰,大量古蹟文化毀於一旦。但反過來說,農民起義的主力同樣是百姓,尤其是明末、太平天國這樣的大規模起義,主力軍必然是吃不上飯的農民,能夠安穩度日,誰又願意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只能說是中國古代的人禍,但人禍的起因又是極為複雜的,牽扯到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從現代史學的觀點來看,每一場農民起義都是一場悲劇,他們不代表歷史進步,他們又“造反有理”,他們只是歷史的一部分。

  • 6 # 醉眼看花笑笑劉巍

    滿清入主中原,是中華民族的有史以來的最大浩劫,無論是大量的人口被屠殺,亦或是華夏文明被由內而外的刪改,焚燬。外在表現是剃髮易服,直接毀滅了幾千年來華夏衣冠文明。內在以編撰《四庫全書》收錄之書,尚不及毀滅之書。後人感嘆,清修四庫全書,中華古籍亡已。

  • 7 # 告鳥之

    農民起義肯定沒有什麼進步可言,對當時的社會也肯定是一場浩劫。但是,並不能因此就把李自成和洪秀全定義為歷史的罪人。面對壓迫,反抗是必然。雖然結果是大破壞和大動盪,但責任不在被壓迫者身上,而在壓迫者身上。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兩者應該分開來看,李自成起義是明朝未年的,大幹旱,大饑荒.再加上明政府的惡政引起的.是官逼民反.不反己無活路.洪秀全的起義,是對政治制度造反.他是一個秀才,在屢試不第的情況下.移情別戀.創造了一教會組織,一步一步走上造反的道路,也就是說,洪秀會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造反的念頭.再說一下,大局己成時,他們兩者的態度,李自成在兵臨北京城下時,也沒有取明而代之的想法,他只是要求封一個王而已.也就是說他從根本的要求,只是生存而已,因而他的一系列做法就沒有章法,顯得有點亂.而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俱備了開國的格局.可是他的一系列近乎幹鬧劇的做法,卻把這個新生的事物.弄得面目全非,所以,也只好草草收場.總得來說,這兩場起義,就是兩場鬧劇.不會有好的結局.對歷史的程序也無益.

  • 9 # Xhyegh

    不應就人談歷史,歷史由人民創造,是因為社會治理髮生了嚴重問題,逼迫人們挺而走險、結隊揭杆。社會矛盾激化之時,不出李自成、洪秀全也會出其他英雄豪傑,以至是民族英雄。當今也存在兩極分化的可能,發生嚴重問題時,也可能會有動亂問題,那麼法制也變得十分脆弱!

  • 10 # 心弛神往8

    歷史要經得檢驗!寫在史書上的未必正確!李自成和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打擊了腐朽統治但是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生產力沒有提高!可以說沒有積極意義!他們只是影響了歷史走向!不能阻止歷史前進!沒有李自成進北京清軍晚兩年鐵定進關!

  • 11 # 天字1號

    “進步"與否作為一種價值判斷,不同群體有不同識。近代殖民者本身擁有更高的文明程度,但我們不能說反抗殖民入侵是合理但不進步的。說到李、洪起義是他們所在群體對當時現狀不滿的行動,無所謂“進步”或"遲步"

  • 12 # 一枚明粉

    農民起義不是請客吃飯,必須矯枉過正。

    1、農民起義的合理性

    其實看《豫變紀略》、崇禎聖旨就會發現,許多是官逼民反,地方土豪、惡霸勾結官府剝削農民,農民在宗教、社會結社等情況下對抗。在非常時期,災荒之年,對抗就會達到一個極端。

    當時孫傳庭在陝西進行清軍清屯,就是把以前屬於國家的屯田清理出來。在經歷層層困難、阻礙後,孫傳庭感慨“豪紳甚於流賊”。對於王朝的高階官員都知道真正破壞國家基礎的是這群侵吞國家財產,剝削農民的中間層。那農民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人民流離失所)

    2、農民起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反抗剝削的精神還在,讓統治者深深忌憚。

    (農民起義讓統治者保持收斂)

    清朝入關後,多次強調減免錢糧,照顧百姓,嚴格軍紀:

    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曉諭各處莊頭,凡民間什物,不許攘掠。至各莊田土,尤須勤力耕種,毋致失時荒蕪。、民隱堪恤,請特恩蠲租一二年,與民休息,再查薊州地處荒殘。

    這樣就減少農民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嚴格對士紳的錢糧徵收。比如1661年的江南:

    江寧巡撫朱國治疏言,蘇,松常,鎮四府屬並漂陽縣,未完錢糧文武紳衿,共13517 名,應照例議處,衙役人等254名,應嚴提究擬。得旨,紳衿抗糧,殊為可惡,該部照定例,嚴加議處。如此義正一反,清代的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3、帶來的一些災難

    戰爭或許有理性起點,但一旦訴諸於暴力,就會進入野蠻狀態,在其中生活的百姓、官僚、皇帝都是一場災難。

    “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崇禎的宿命)

  • 13 # 張建軍176101937

    首先說為什麼有農民起義?清平世界,蕩蕩乾坤會有嗎?二,描寫評價農民起義的都是封建學士和御用人,能真實公正嗎?三,現在有人漫罵農民起義其用意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馬克思主義深刻指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這就是農民起義的意義。但馬克思主義同時認為,農民不代表新的生產力,無法建立代表本階級利益的國家政權。這是歷史與階級的侷限,不能苛求。

  • 14 # 晉A閒雲野鶴

    君不見歷朝歷代坐了江山的哪個利益集團不是巧取豪奪,更勝一籌?中國從推翻晚清帝制進入共和以來實質變了嗎?大地主利益集團消失了嗎?

    土地是革命的主因,因為農耕社會的根本離不開土地。吃糧穿衣居住哪個離得開土地?今天的人們不仍在土地上打轉嗎?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罷全是為了土地再分配的主導權力而已罷了!

  • 15 # 灰太狼44967765

    斯巴達克斯起義,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浩劫?

    評斷歷史,有時候並不能以一兩個抽象的概念來蓋定。

    戰爭是矛盾衝突表現的極端形式,意味著不可調和後的最終解決方案。而農民起義,則意味著社會利益分配出現了重大的偏差,需要以戰爭這樣極端的形式進行調整。

    利益之爭而已。

    農民起義總包含有某些進步的因素。如李自成的“均田免賦”,洪秀全的“薄賦稅,均貧富”,即便放在現代社會,也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這是因為農民起義正是從下層社會的痛點中總結出理想社會的藍圖,並以為利益訴求。

    但人不能脫離/穿越時代,而必然受時代的約束,形成各自的侷限性。李自成如此,洪秀全也如此。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誰都沒有實現顛覆性的社會革命的可能。因此,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或改朝換代,終究還是重蹈了被“革命”物件的覆轍,跳不出時代的手掌心。

    然而,簡單的說浩劫也是不公平的。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路易十三的頭顱,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鮮血,這是人類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當然,也可以說是人類生來俱與的悲哀。

    在對歷史的評述中,可能我們還是被“成王敗冦”的成見桎梏。朱元璋成功了,成吉思汗成功了,歷史的敘事就很少人會用到“浩劫”兩個字。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

  • 16 # 北京寒露是一件老毛衣

    從宏觀來看,打碎也是進步,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使之不可能改變社會性質。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太平天國,中國封建社會里有十一次農民起義,但都是改朝換代的工具。這是非常淺顯的知識,但在今天的青年人中能從根本上理解的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大熱的所謂的狐狸妝容應該怎麼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