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讀地球

    狄青吃了沒文化的虧

    有文化在宋朝有多重要啊!

    想到狄青的我想到刺字,想到刺字我又想到了包公,所以順手畫了兩人的對話圖。以此來說明文憑在宋朝有多重要;

    包公顏值明顯不如狄青清秀,但人家有北大法學院博士學歷,斷案鐵面無私,粉絲遍及老少邊窮廣大地方,而歐陽修的顏值更是拿不出手,但人家也是北大文學博士呀,現在還是文學學部委員會主席,人家的《醉翁亭記》酒不醉人人自醉,你狄青算哪根蔥,小學文化,武夫一枚,也想入主內閣,讓我們這幫爺們臉往哪擱呀!北宋的顏面還要不要呀!

    狄青!什麼人!來,老包,咱們喝酒!對不起,我是老鼠!

  • 2 # 視與影之歌

    狄青被趕出政治中心,歐陽修確實是脫不了干係,說歐陽修詆譭狄青是因為他曾上《論狄青札子》,裡面故意貶低狄青的能力,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但是當時的形勢其實對狄青十分不利,如果,狄青沒有被貶,可能又是另外一個結局。為什麼呢?

    首先,當時狄青官居樞密院使,是武將擔任此官職最高者。樞密院是掌握軍權的實權機構。狄青在對西夏的戰爭中軍功顯赫,不管軍民都對他十分擁護。

    其次,當時宋王朝內部政局動盪,宋英宗身體不好,與曹太后不和,又沒有皇嗣。而且當時流言四起,傳狄青有不臣之心,想造反。

    第三,狄青本人政治經驗不足。狄青自認為忠心耿耿,從未想過急流勇退。

    綜上,如果狄青沒有被貶,不管有沒有謀逆之心,都會有更大的禍端在等著他。

    所以《論狄青札子》歐陽修有言“臣謂青不得已而為人所喜,亦將不得已為人所禍者矣。為青計者,宜自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這其實是在為狄青開脫,貶低他的能力,勸皇帝如果要保全狄青,就要把他調出京城,平息非議。

    據說當時皇帝仍然無法下定決心讓狄青外放,認為狄青是忠臣,同任樞密使的文彥博回答,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皇帝才下定決心貶狄青的官。文彥博事後曾和狄青說:“無他,朝廷疑耳”雖然無情,但是很知心。

    說了那麼多,其實想說的就是歐陽修確實詆譭了狄青,但是動機可能不壞,是為了讓狄青能體面的下臺,不至於身敗名裂。歷史上功成名就而不懂功成身退,最後被人搞到家破人亡的還少嗎?

  • 3 # 歸去來76564325

    關於歐陽修“詆譭”狄青之事,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其實是歐陽修為了保全狄青而親自導演的苦肉計。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 人,北宋名將,行伍出身,善騎射。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讓西夏叛軍李元昊稱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 ) ,党項人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宋廷擇京師衛士戍邊,狄青入選,任延州指揮使。狄青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迫使李元昊向宋稱臣。狄青也由一名士卒一直晉升為大將軍,官至樞密使,掌握了軍事大權。他待人寬厚,深得士卒擁戴。

    二是平定廣南儂智高叛亂。仁宗皇祐四年(1052) ,在他升任樞密副使的第二年,廣南部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一度曾佔領廣州以西的廣闊地域,朝廷派人平叛,但都鎩羽而歸。只有他出其不意,所向披靡,一舉擊潰儂智高。

    狄青班師回朝後,只有短暫的提升為樞密使,但很快被彈劾去職,出判陳州。那麼彈劾狄青的是誰呢? 始作俑者雖是時任御史中丞的王舉正等人,但彈劾狄青最深刻中肯的卻是時任翰林大學士的歐陽修。後人的誤解就從此開始的。

    表面上看,狄青確實因歐陽修的彈劾扎子被貶陳州,但其實是歐陽修為了保全狄青而親自導演的苦肉計。

    這裡有歐陽修的扎子為證。《歐陽文忠公集》和《續資治通鑑》中都有明確記載: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狄青在陳州任職,沒有了兵權,再也沒有受到皇上的猜忌,安然度過晚年,得以壽終。狄青其實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夠得以善終,全憑歐陽修的智慧。

    歐陽修一生愛惜人才,舉賢薦能不計其數。為人樂道者如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等。其對鼎鼎大名包拯的“一薦一彈”,更能說明他待人既彰顯其優長,亦批評其缺失的坦誠作風。

    但後人是怎樣把此事誤解為歐陽修“誣陷”狄青的?不能不提由於清人的《哨亭雜錄》裡的記載,就是這些記載造成了後人的誤解,所以在此澄清。

    清人昭槤的《哨亭雜錄·宋武臣》: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才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其後賊檜得以誣陷武穆者,亦襲歐陽故智也。

    歐陽修為何要排擠這樣一位十分傑出的軍事將領,甚至被人誤以為像秦檜一樣的人。一直有強敵壓境的北宋,不正迫切需要狄青這樣的帥才嗎?一直以來,歷史都對這件事的評說為歐陽修彈劾狄青,是忠君誤國,這實在是數百年後的清代學者誤解了歐陽修的本意,並因此留下了歐陽修“詆譭”狄青的惡名。

    綜上所述,基於宋代“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歐陽修貌似“詆譭”狄青的彈劾,實則以退為進保護狄青的最好策略,否則,以狄青自己的見識,未嘗能夠很好的隨時進退,隨著軍功的擴大,能否把握好自己不居功自傲也未可知,一旦釀成不可挽回的結局,也可能會像岳飛一樣招來殺身之禍,成為岳飛的前車之鑑。歷史無法假設,但歷史的一幕幕似曾相似,一直在重演。

  • 4 # 看遍山川

    狄青山西汾陽人,北宋仁宗朝大將,有關狄青的戲曲小說也很多,關於他的出身並沒有小說裡寫得那樣顯赫,以至於沒有人知道他父親的名字。他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後來因為兄長和他人鬥毆行兇犯法,狄青為兄長頂罪充軍,所以他臉上刺有黥文。在重文輕武,抑制武將的宋代,他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與西夏作戰,屢立戰功,官至樞密使,其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狄青成名做高官後,當時有一位唐代狄仁傑的後裔,將狄仁傑的畫像和一些家譜類檔案交給狄青,以證明狄青是狄仁傑的後裔。出身貧寒的人一朝成了天子重臣,高居廟堂,往往會忌諱自己以前卑賤的日子,想辦法也要勾勒出自己祖上來自名門。但是狄青老老實實否認了在這件事,說自己只是一時好運當上了大官,無論如何也不能高攀梁國公狄仁傑。

    宋仁宗也曾經勸狄青把臉上的黥文用藥物去除掉,狄青認為自己就是因為有這些黥文,無時不刻激勵自己,才有今天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讓天下出生卑微的人知道只要自己奮發向上總會有報效國家的機會,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和見識。

    狄青無論是在軍中效命,還是在朝中做官都是謹慎低調,約束部下和親屬,狄青一生謹慎,深受百姓愛戴,民間稱他是武曲星下凡。可是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等文官還利用各種手段對他進行貶損和輿論攻擊,要知道他們幾個可不是秦檜,蔡京,高俅,而是大名鼎鼎的清流君子名臣。

    狄青在西北前線抗擊西夏,深得韓琦,范仲淹賞識,因戰功積累升經略招討副使,1053年,狄青以樞密副使的身份率軍平定了西南壯族儂智高叛亂。狄青利用過上元節的機會麻痺對方,趁敵大意輕敵,自己陳倉暗渡,突然襲擊殺得叛軍片甲不留,叛軍頭目儂智高亡命大理也死於非命,這一仗就是兵書上流傳千古的北宋崑崙關之戰。

    狄青戰後被破格提拔為樞密使,成了最高軍事長官,這一下朝堂上下眾議紛紛。大宋自開國以來,一直施行壓制武人的政策,是為了避免唐朝末年武將藩鎮割據的局面出現,武人在朝堂上屬於二等公民,是沒有資格當統制集團宰輔的,同時也是侵犯了文官集團的利益,動了他們的乳酪。

    其實歐陽修等人在抑制狄青的事上,很大程度並非出於私心,歐陽修也專門寫過奏摺向皇帝稱讚過狄青,可是當狄青地位越來越大時,也是歐陽修表示了很大的憂慮,“武將掌握國家樞密,又有軍權,恐怕不是國家之福”。狄青沒有任何違禁的行為,又找不到狄青的罪證,歐陽修等人竟然把當年發水災都歸結到狄青頭上,根據陰陽五行水屬陰,武將也屬陰,正是任命了狄青這個武將,才引發了水災。

    宋仁宗是想保護狄青的,強調狄青是忠臣,可文彥博等人回敬仁宗,當年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嗎,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仁宗還能講啥呢。

    武將在宋代就是童養媳的命,岳飛在高宗秦檜手下,悲劇也許還是因為人禍。狄青在號稱君子滿堂的仁宗朝受到歐陽修,文彥博等人的壓制更應歸結到制度方面的問題。優待文人士大夫,永遠讓文人壓在那些武將頭上,不能讓軍人掌握政權,這是宋王室一代傳一代的家訓。

    所以當狄青的烏沙日益顯貴,自會有文臣集團的人出面干涉,沒有歐陽修也會有別人,既大義凜然符合大宋既定的國策,又防止武人佔了文官的鳩巢。有宋一代,軍人得不到尊重,“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流傳自北宋,等到北方的金戈鐵馬呼嘯而下,不知道宋朝的君臣遺老遺少作何感想。

    最後仁宗在“強大”輿論下,狄青被罷免了職務,外放陳州,去陳州後朝廷每半個月遣使“探望” ,1057年,狄青49歲就早早去世了,朝廷“贈中書令,諡武襄”,死後這來一套,宋王朝是最拿手的。

  • 5 # 小滔在農村

    北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將領狄青含冤抑鬱而死,這一悲劇給北宋的政治和軍政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在兩宋軍事史上,狄青是屈指可數的軍事奇才之一。他身先士卒、運籌帷幄,為北宋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勳。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歐陽修,為何要誣陷為北宋出生入死的狄青?在這一悲劇的醞釀及演變過程中,歐陽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在北宋的政壇、文壇及學術發展上,歐陽修均有重大建樹和影響。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文臣,竟以種種誣衊之辭三次上疏宋仁宗詆譭狄青,對狄青被貶乃至其身死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一代名臣無端陷害一代名將,實在是匪夷所思。據現有史料看,歐陽修曾三次上疏詆譭狄青,分別為見於宋仁宗至和三年所上的《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是年七月《上仁宗論水災》第一狀及同月《上仁宗論水災》第二狀。這三次上疏中,歐陽修極盡汙衊陷害之詞,言語上也多有蔑視和不敬,究竟是私人恩怨還是另有原因使他對狄青如此深惡痛絕呢?可以說,歐陽修對狄青之貶產生了決定性作為,但是,他並沒有置狄青於死地的想法。歐陽修之所以大罵狄青,都是北宋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恐武症”在作祟。我們知道,宋代江山是如何而來的,因此,兩宋歷代帝王出於防止趙姓江山易手的考慮,在制度上對武將的防範無所不在。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歐陽修,為何要誣陷為北宋出生入死的狄青?特別是從宋太宗後期開始,隨著北宋治國方略的改變,內部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隨著宋遼、宋夏關係的演化,防範武將逐漸成為所有士大夫及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念。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下,北宋的武將不管立下什麼豐功偉績,也不能擺脫文官的蔑視和反感。但是,宋仁宗時期,仁宗對狄青十分青睞,原因有二,其一,宋仁宗統治期間,軍政弊端已經畢顯無遺,表現在戰場上便是武將怯戰避戰的現象屢見不鮮,而狄青卻充分表現出其出色軍事才能與戰爭智慧,為趙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二,狄青不僅功勳卓著,且對宋王朝忠心耿耿,即文彥博所說的“忠謹有素”,因此,行伍起家的狄青在短短十餘年間一躍成為樞密使,得到皇帝的寵愛。可是,這一事實卻與文臣的核心價值觀產生了嚴重衝突,最終,狄青成為文臣眼中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在這種大背景下,歐陽修在其奏疏中頻頻使用鄙薄、蔑視狄青之語,也就不足為奇。北宋這種畸形的文武關係,造成狄青鬱鬱而終的悲劇,也造成了北宋軍事實力孱弱,使其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歐陽修,為何要誣陷為北宋出生入死的狄青?同時也不得不感嘆,歐陽修如此聰慧之人,仍舊擺脫不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枷鎖和時代的侷限,成為專制統治的工具。

  • 6 # 飛虎在疆

    狄青山西人,是在北宋和西夏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名軍事家。他是一員猛將,在跟西夏的四年作戰中一共參加了二十五次戰役,曾身中八箭。因為屢立奇功,所以受到了宋仁宗的特別嘉獎,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是從一名士兵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將軍,後來又主動請纓平定廣西內亂被封為樞密使,也就是最高軍事長官,和宰相同級別。北宋本來就沒有多少知名的將軍,狄青可以說是北宋最傑出的軍事家,他本人也是個忠臣。

    宋仁宗嘉佑元年,六七月間首都東京汴梁暴雨連綿數日,就發了水災。在這時歐陽修向皇帝上了兩道奏章《論水災狀》和《再論水災狀》。就是要想給宋仁宗來論證這次水災和現在的朝政有什麼關係,當中論述了三件事。第一,皇上多年不立皇儲,這上天就有反應,宋仁宗在位多年,皇子早夭,此時無子可立。第二,朝中缺乏賢能人才,要向朝廷推薦有才能、有德行、有文章、有政聲的人才。第三,應該罷免一個人的官職就是樞密使狄青。其實在這洋洋數千言中,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稱讚狄青,其心不惡,為軍士所喜,任樞密使以來未見其過。不得不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水災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今年的水災就是老天爺因為狄青任樞密使而顯示的徵兆。簡直是無中生有,羅織罪名。歐陽修還說大宋建國以來朝廷裡一般選拔的樞密使或將軍,要麼是不知軍情,要麼不會練兵,狄青此人既勇敢善於作戰有稍有見識,狄青出身低微僅憑軍功做到如此高位對國家沒好處,對他自己也沒好處。

    另一個宰相文彥博也給宋仁宗說狄青應該儘快離開這個位置,宋仁宗說狄青是個忠臣。文彥博就一句話把宋仁宗懟回去了,他說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 ?仁宗無言以對。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就是發大水的時候狄青家也被淹了。他就搬到大相國寺,他就住在那大殿上,他在大殿上每天走來走去,就有人謠言傳出來,說狄青恐怕是有異志。

    後來狄青去陳州做了知州,朝廷依然不放心他,每個月兩次派宦官去探望他,實際是觀察他的變化並監視他,不久狄青在抑鬱中死去,年僅四十九歲。

    歸結起來歷史的根子在哪?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這皇帝做的真是不光彩,搶了人家孤兒寡母的皇位。想當年,他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員大將,殿前都指揮使負責禁軍的。周世宗死後他兒子繼位時才六七歲,太后是後宮的一婦人什麼都不懂。聽說遼國來入侵就派趙匡胤去打,他沒去打,反而自己黃袍加身做了皇帝,這就是陳橋兵變。趙匡胤當了皇帝最先防的是誰,肯定是自己的殿前都指揮使,他就把這個職位給取消了。而且也對他那些老兄弟們以一種非同尋常的和平方式取消了他們的兵權,就是杯酒釋兵權。

    然後他又立了三條規矩。首先成立樞密院,下設三衙統領。樞密院只能調動軍隊,三衙統領只能帶領軍隊和訓練軍隊。訓練軍隊的人不能調一兵一卒,可是樞密院能調兵但並不帶兵,和兵並沒有接觸,樞密院要調兵的時候兵並不在他身邊。所以調兵和練兵就沒有結合在一起。

    第二條,內外的政策相互制約,當時的軍隊分為中央軍隊和地方軍隊。簡單一點就是,駐紮在京師的中央軍隊的數量,跟所有駐紮在地方上的軍隊加在一起的數量總和基本相等。中央軍隊要謀反,所有地方軍隊加起來可以把中央軍打掉,地方軍要謀反,中央軍可以各個擊破。從而確保中央軍隊的力量比任何一個地方上的軍隊都要大。這就是內重而外輕,強幹而弱枝。

    第三條,兵將分離的政策,對那些帶兵的人還是不放心,那就隔一段時間就調防。讓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這種體制本身就是制約武將的一個體制。狄青的死肯定和歐陽修有一定關係,歐陽修這個大忠臣也是好心變壞事。一方面是為國獻言建策,狄青出身低微已到宰相的位置,已在自己之上,也怕狄青謀反。另一方面也是想保護狄青,不想讓狄青成為眾矢之的。

  • 7 # 許多謙0768

    歐陽修是宋仁宗天聖八年的進士,嘉祐年間時官拜樞密副史、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我們更熟悉的還是他是宋初文壇領袖,享有唐宋八大家之稱(這道題從中學一直背到工作)。

    狄青被誣陷是這麼一回事:宋仁宗皇祐四年,狄青出任樞密副使,次年狄青領兵鎮壓儂智高,他夜渡崑崙關,一路上所向披靡,得勝回朝後,仁宗就給他轉正了,成為了樞密使,但是很快被人誣陷而免職,出判陳州而死,此事雖然是御史中丞王舉正等人打的前站,不過誣陷狄青至他死地的是翰林大學士歐陽修。

    證據來自這三本史書:1、《宋史•歐陽修傳》:“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2、《續資治通鑑》:“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書凡再上,留中不出。”3、《哨亭雜錄》:“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才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其後賊檜得以誣陷武穆者,亦襲故智也。”

    透過這三本史書記載,確實是歐陽修乾的,《哨亭雜錄》上甚至說秦檜誣陷岳飛都是和歐陽修學的。為什麼歐陽修要誣陷狄青呢?

    剛才的記載裡也說的很清楚了, 我們知道宋朝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得來的江山,自宋初就特別忌諱武官掌權,各種政策都傾向於重文輕武,所以從個人感情上歐陽修看不起行伍出身的狄青,何況狄青爬的比他高;從宋朝特殊的從政環境上,狄青現在掌管國家軍事大權,且又有赫赫威名,歐陽修怕他會有篡位的野心,所以他的奏摺遞上去,宋仁宗也是很重視,君臣都認為弄掉狄青,其實是 “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 8 # 書中有毒

    狄青是宋代重文輕武體制下被文官集團“害死”的,堂堂一個王朝竟然容不下一個戰功彪稟的將軍。副宰相歐陽修是肇事者,宰相文彥博才是真正主謀。常言道:陰險多是讀書人,仗義才屬屠狗輩。文章寫的好不見得人品好不見得三觀正。歐陽修正是。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祖上八代為農,智勇雙全,戎馬一生,為北宋趙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出身寒門,志向遠大,英勇無敵,立功西夏,請纓南征,遭嫉而死。

    在征戰西夏的四年中,他八次中過流矢,滿身是傷,先後於大理、清化、榆林、渾州川、安遠等地參加了25次戰鬥,斬殺元昊將士萬餘人,党項人一聽狄青的大名就嚇得四散而逃。狄青每逢上陣,總是先要換身打扮:弄散發髻,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只露出西只炯炯的眼睛,手拿長槍,帶頭衝鋒。

    北宋時重文輕武,武將沒有政治地位,士兵一般被稱為“赤老”,要像被處刑的罪犯那樣,初次參軍要在臉上刺字,以防止逃跑。因為狄青從軍是在“供聖營”從一名打更的最下等計程車卒做起,所以臉上是刺了字有標識的。當他在西北和南方屢立戰功而被提升為摳密使時,一度官職顯赫。每當早朝,宋仁宗總是看著狄青的臉不舒服,曾專門下赦書讓狄青敷藥除去臉上的刺字,但狄青抗旨不肯。他的理由是留著刺字,以此激勵自己、鞭策自我為國效力。這明顯是噁心宋仁宗,皇上心裡很不爽。

    嘉佑年中,京師連降暴雨,以致大水漫延,狄青因避水遷家至相國寺中居住。於是,早已妒火中燒的文聯主席歐陽修(副宰相兼兵部尚書,狄青參了他的樞密使位)向宋仁宗誣告,說狄青志存高遠行止可疑。宰相文彥博(後來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死溘派成員之一)又誣告說狄青家的狗長了角,乃不祥之兆,請朝庭讓他去外任。言官們又輪番上陣轟炸(其實都是歐陽修策劃組織的)。看看,正副宰相牽頭言官輪番上陣,一介武將能鬥得過嗎?時間不長,本來對狄青沒啥“好感”的宋仁宗也相信了這些,於是罷狄素樞密使職,出判陣州(今河南淮陽)。他到陣州後,文彥博還派人每月“撫問”兩次,名為撫問,實為監視,主要是讓狄青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朝廷來人都要讓他寫一份思想認識狀況的書面報告,一代名將狄青就在這樣的被懷疑被監視的狀態下憂憤成疾於嘉佑二年(1057年)鬱悶而亡,終年49歲。

  • 9 # 帝國的臉譜

    歐陽修確實詆譭過狄青,然而,狄青卻並非僅僅因為歐陽修的詆譭而走向貶途,最後死於貶所的。因為,不單單隻有歐陽修詆譭,還有宰相文彥博也進行過詆譭,當時的整個文官集團都對狄青進行過詆譭。

    北宋眾多在抗擊外族入侵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將帥,狄青是最具傳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個。他是山西汾陽人,出身卑微,曾在西河縣衙任文書小吏,後來犯了事,潛逃到京城開封,後來投筆從戎,入了軍隊,因英勇善戰,被選作了皇帝宋仁宗的衛兵。1039年,西夏反叛,與宋朝開戰,宋仁宗從宮中選擇一批衛士戍邊,狄青被選中,隨大軍開赴抗戰最前線延州(今陝西延安)。

    狄青在延州前線呆了4年,4年間,他打起仗來不要命,次次衝鋒在前,前後參戰25次,8次中箭,所以每次狄青一出現,西夏兵便驚呼“天使”,作鳥獸散,狄青因此屢立戰功,揚名前線,也聞名朝廷,從一個小小的指使,慢慢升遷為團練使、節度使、樞密副使。後來,狄青又因為平定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反叛,而官升樞密使,成為了三軍總司令,掌全國兵權,顯赫一時。

    然而,正是因為當上了這個要職,狄青開始遭到文人的圍剿,命運從此改變。因為有宋一代,抑武揚文,生怕武將掌兵權篡位,所以平時的樞密使,都是文官出任,武將一旦出任這個職務,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於是,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上書《論狄青札子》,建議宋仁宗外放狄青。宰相文彥博也力勸宋仁宗免去狄青樞密使職務,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卻反問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是啊,宋太祖當年也是忠臣,他不也篡位了麼?宋仁宗無言以對,於是貶狄青到陳州,狄青到陳州後,因受不了打擊,不久便在陳州發疽而死。

  • 10 # 老衲侃春秋

    李元昊是党項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時因功被賜李姓,在宋朝繼承王位。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1041年好水川之戰中,西夏軍事,漢人張元輔助元昊大敗韓琦等人率領的宋軍,宋軍僅陣亡就高達七萬多人,望著好水川內遍佈的宋軍屍體,西夏軍師張元趾高氣昂地在界上寺牆壁上題詩一首: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

    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並在詩後題言譏諷韓琦,署名時寫了一大串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

    此時的北宋政府真的是無語了。這也不怪別人,誰讓帶兵的都是文官呢?

    這時,一個宋朝的下級軍官上場了,他就是狄青。他此時的職位不過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他一出場,戰局逐漸改變了,為何?

    青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飢寒勞苦,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宋史·狄青傳》)

    看看狄青的性格,他為人縝密寡言,謀事必先仔細考慮成功的把握,選準制勝的機會然後進行。行軍打仗,先整頓隊伍,明確賞罰,又與士兵同艱共苦,因此雖然敵人突然襲擊,也沒有一個士兵敢不衝鋒向前,因此他出兵屢建戰功。尤其喜歡將戰功推給輔佐將領。

    這樣一個平日裡做到官兵一致,打仗時身先士卒,戰功推給屬下的好的將領,誰不愛戴?

    和西夏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狄青的才略,深得前線的經略判官尹洙的賞識,並以良將之材向經略使韓琦、范仲淹推薦。范仲淹一見驚為奇才,特地送給他一部《春秋左氏傳》,勉勵他說:“一個將軍如果不懂得一點歷史,那就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狄青受到鼓勵,耐起性子認真讀書,更研究秦漢以來的將帥兵法,從此讓人刮目相看。對於范仲淹的知遇之恩,狄青終生不忘。范仲淹去世後,狄青每次到范家,都要進範氏家廟祭拜範公,並恭恭敬敬地禮拜範夫人。

    戰場的歷練和文化的修養,使得狄青的官位,上升急速,不幾年竟升任樞密副使(軍委副主席)。 

    宋朝的來歷大家都清楚,就是一場黃橋兵變,趙匡胤欺負柴氏後人孤兒寡母,最後黃袍加身。所以他對武將十分忌憚,生怕他們也學自己。

    於是在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趙匡胤設宴,請石守信禁軍的高階將領赴宴,在宴席間趁著酒勁,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沒過多久,再次設宴,不過這次的客人換了,不是禁軍將領,而是各地的節度使。這次是各地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向拱、袁彥等,又被剝奪了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接下來將軍權一分為三,由樞密院掌管調兵權,三衙掌管管兵權,再由皇帝臨時指派帥臣掌管統兵權,這樣人為造成一種“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習將,將不知兵”的局面。

    所以,從那時起,就一直貫徹抑武揚文國策。 所以,對武將那是嚴防死守,不留一點空隙。

    宋太祖曾經有個名言:

    “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史·太祖紀》)

    意思就是說,我現如今選擇文官到地方上擔任行政長官,管理一州事務,即便是他們全都是貪腐之輩,加起來的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將。所以,自此以後,武將總是要矮文官一截。

    看看狄青的遭遇,大家就理解的更加透徹了。

    在宋代,不但罪犯要刺字,當兵的人也無一例外地要刺字,被當做罪犯來看待,這是宋朝重文輕武的重要表現。而狄青就是從小兵做起的。

    狄青在當一個副都總管的官職時,自己的恩人、頂頭上司韓琦一日設宴,席上有一名叫做白牡丹的歌伎,向狄青勸酒時調侃道:“勸斑兒一盞。”(狄青臉上有刺字)白牡丹話語未落,引起鬨堂大笑。連妓女都敢嘲笑一個官爺,可見武將真的沒有什麼社會地位。

    同僚王堯臣,看著他臉上的刺字有趣,忍不住說道:“狄公臉上的那行涅文啊,自從做了樞密使,就愈顯得光明鮮亮了。”狄青聽了後,冷冷地說:“王公若要是喜歡的話,我可以免費送您一行。”

    狄青榮升樞密使,進宮謝恩時,皇帝對他凝視了好一會兒,之後帶著溫和又傷楚的感情說了一句話:“狄青,朕有御醫,可以把臉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復原貌吧,不要總帶著當年的黥字。”

    宋仁宗是出於好意,狄青是怎麼回答的?

    陛下擢臣,不問門弟,臣正因為臉上有這行金印,才得以報效國家。臣願留頰上黥字,以使天下賤兒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狄青說,我本來就是行伍出身,若沒有這行字,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將它抹去,而應該讓它好好留著,正好可以鼓勵我大宋計程車卒們,讓他們都知道,在臉上刺字,並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即使是樞密使這樣的高官也是每個士卒可以爭取的。

    狄青進入中央,擔任樞密院副使時,大家還能容忍,因為副手只有參與權而沒有決定權,後來又官升一級,當了樞密使,軍權在握,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況且樞密使(軍委主席)這一職務,自太祖以後歷來只有文臣擔任,在這種情況下,狄青上任了,豈能不讓人忌憚?

    大家忌憚的不光是他的升職,還有許多在軍隊中的做法。他雖然對待士兵都是賞罰分明,但是每次賞賜的時候,都會大喊一聲這是狄爺爺所賜!明明是朝廷的賞賜,怎麼成了你賞的?時間久了,豈不是人心都被你收買了。所以此話傳到朝廷,引起許多文臣的非議。

    一日夜晚,狄青家的宅院,突然起火,把開封府都驚動了。知制誥劉敞神色慌張地找到了當時的開封府尹、東京城市長王素說。

    “大人請翻閱五代史,唐朝的叛將朱溫當年的住宅,就在狄青家附近。在他造反前夕,曾經發生過夜裡怪光出屋的現象。鄰里還以為著了火,去救,卻什麼事也沒有。大人明鑑,現在狄青家的事是不是有些相象呢?”

    其實那是狄青家的管家一時疏忽,把事兒給辦懷了。當時開封城有規矩,不論高門士紳,如果夜裡要做醮事(燒紙錢之類),要先通知廂吏,這樣就不會引起火災恐慌。但是這麼重要的事情居然給忘了!

    結果樞密府裡煙火升騰,外面人等奔走相告,來救火啊,去通知開封府!事情就是這麼個經過。但是坊間的傳聞不斷升級,第二天煙火就變成了怪光,怪光又變成狄府的看家狗,居然長出犄角。狗長犄角,是要想變龍嗎?

    最令人詬病的,是公元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一家,為躲避水災而搬到相國寺暫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傳說。

    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皇帝的佛事活動都在這裡舉辦,這是多麼神聖的地方。

    神聖莊嚴的殿堂,魁偉英武的軍方第一人高視闊步,軒昂往來,讓外面的黎民百姓看得如醉如痴。尤其是當時的主人公還身披著一領黃色的衣袍。這還是狄青嗎?這分明就是開國之祖趙匡胤!

    真是罪大惡極,駭人聽聞,宋朝的文官集團迅速達成了統一意見。立國百餘年後終於出現了一個頂風作案的奸雄,一但讓他得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己經加身了)勢必就會重演,那時刀兵四起,國將不國,連帶著我們的幸福生活也得徹底泡湯。

    就這樣,這些文官集團不幹了,龐籍、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王舉正等政界大佬紛紛向宋仁宗進言:狄青,絕不能當樞密使,祖宗的體制不能破壞。

    有進言的不假,其中也有歐陽修的上書。但因為歐陽修名氣最大,後來所有的罪過都安到了他的頭上,他最後變成構陷狄青的主謀了!

    面對這鋪天蓋地的諫言,宋仁宗還在為他的愛將說話:狄愛卿是我們大宋的忠臣。

    文彥博冷冷的說了一句關鍵的話:我們太祖皇帝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這句話問得宋仁宗是啞口無言,不知怎樣回答。要說是,那為什麼叛變了後周?表明還是不忠;要說不是,那祖上豈不真成了竊國大盜?

    宋仁宗不光是沉默了,聽到這句話後,也覺得後腦飄過一陣陰風,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妥協了。狄青還是避避嫌,離開部隊吧。於是下詔免去他的樞密使職務,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到陳州任個知州的實職。。

    在這裡仔細看看,這次調動只是免去軍委主席職銜,但好歹還給了一個宰相的榮譽,這已經相當不錯了。狄青應該感到幸運,他攤上了宋仁宗,史評其“為人君,止於仁”。如果攤上朱元璋呢?嘁哩喀喳,先砍了再說。狄青早連命都沒了,還有你在那裡長吁短嘆的嗎?

    結語:一直傳聞的歐陽修給皇帝上書,處心積慮的陷害狄青,其實根本不存在此事。在這個事件中他是背了黑鍋的。

    歐陽修的上書是這麼寫的:

    臣謂青不得已而為人所喜,亦將不得已為人所禍者矣。為青計者,宜自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論狄青札子》)

    他給皇帝上書,只是怕狄青將來根基穩了尾大不掉,走宋太祖當年的老路。所以給皇上上書,勸皇上未雨綢繆,對他進行防範。最好是能讓他早點離開敏感崗位,到地方上去任職。這樣,對國家有利,對他個人也有利。

    從行文詞句中,可以看出言詞是比較平和的。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保護措施呢?

    史書上也是這麼確認的:

    “臣(歐陽修) 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 欲乞罷青(狄青) 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續資治通鑑》)

    現在再反過頭,分析一下狄青。其實《左氏春秋傳》他是白看了,不知道急流勇退。什麼叫功高震主?你有沒有反心,別人看不出來。但誰能打包票,現在沒有,將來也肯定不會有?

    再說說當時朝廷的大環境,宋仁宗當時病重,而且無後。當時繼承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那麼,有一個猛將環伺左右,肯定會增加朝廷將來的變數,所以把隱患消滅於萌芽之中,也許是眾位文臣們的共同想法。

    就這樣,狄青脫離中樞,遠離是非之地,到陳州去避避風頭。誰成想狄青受了一輩子的窩囊氣,還是沒有磨練出超然豁達的性格來。在任上是一天長吁短嘆的,最終抑鬱成疾,五十而卒。

    命也?運也?

    性格決定命運,此話一點不假。

    這麼看來,一切的爭論可以就此打住了。

    參考資料:

    《宋史》元·脫脫等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土希望在敘利亞問題上相互妥協,四個衝降區3個交敘,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