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落青松
-
2 # 易之初學者
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特長,本人喜歡李清照,李清照的詞多愁善感,有的詞還寫成了歌曲,舉幾個例子。
1歌曲《月滿西樓》,歌詞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龔玥演唱。
歌詞內容: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醉花陰》歌詞由文勁松改編李清照的《醉花陰》,文勁松作曲編曲,洛天依演唱。
歌詞內容:
薄霧濃雲雨不休
傍晚飛蟲更寂寞
昨夜枕邊獨空守
涼意獨寢了一宿
菊香沁入心頭
又欲把酒飲夠
舉杯無人對坐
濁酒入醉滿樓
有暗香盈袖
誰執子之手
冷清黃昏後
人比黃花瘦
門前青苔千重厚
舊時雁飛過
故榻人難留
憔悴再久誰來問候。
李清照的詞聽起來會讓人多愁善感,融入感情。
-
3 # 遊遊蜉蝣
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四位都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各有千秋。蘇軾是陸游的老師,辛棄疾寫詞豪放大氣,與蘇軾並稱為南宋蘇辛大家。陸游詩詞兼修,其造詣也局。他們三個在風格上各有特點,在當時詞壇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但他們都是男詞人。而李清照作為一個女人,能夠在當時詞壇脫穎而出,成為頗具影響力的首位女詞人,實屬不易難得。李清照自幼家境優越,藏書豐富。受其薰陶,聰明善詩。其詞熱情奔放,又有悲傷淒涼。著詞頗多。如《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悽悽慘慘,尋尋覓覓等。既寫美好的田園生活。又寫出兒女情長。既寫對祖國的然愛憂慮,也寫失去丈夫後的悲傷和不捨之情。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中才女!女中詞聖。所以我最喜歡李清照。
-
4 # 秋閣一憑欄
謝謝邀請:關於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我都喜歡,特別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上片從月亮起興,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岀"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感嘆人間失意,處境寂寞,由此萌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意念,但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畢競人間勝過天上所以又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等等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心情抑鬱時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還是戰勝了"遁世"的念頭
陸游詩歌現存九千三百多首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也描寫了一些田園風光自然景物的詩,陸游詩歌繼承古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充分擴充套件愛國主義題材,他在川陝生活的那段時期,創作上所受的啟示極大,不過我還是喜歡他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愽,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消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辛棄疾發楊了蘇軾的詞風,後世以"蘇,辛"並稱是文學史上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作品題材廣闊,內容深刻,具有時代氣息,描寫山水田園的作品也清新撲素,別有一番情趣,辛詞數量多,藝術成就高,小令中調,長調都寫的很好,往往衝破詞的格律,不為形式所拘。
我喜歡他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清照早年寫過一篇《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與寫詩不同,對當時著名作家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歌詞,都一一指出短處,可見其自信之深和立論之不丸
李清照的詩文成就很高,其詩直接反映國事,題材比詞廣闊。李清照的作品,宋,明時代輯錄有文集和詞集十多卷,可惜這些刻本未見流傳,她的作品,有醉花陰,漁家傲,聲聲慢都很好。
這四個人都是著名詩詞人物難分上下,各首千秋,春桃秋菊各有時,我都l特別欣賞。;
-
5 # 全峰山
這四人的作品我都喜歡,因為她們的作品各有特長,所以,每當讀來悉心時,不得不喜歡。當然最佩服、最喜歡的還是李清照。
蘇軾在文學藝術上有多方面才能,他的文詞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詩歌明快自然。詞作對北宋詞風轉變有突出貢獻,開拓了詞的領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縛。《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詞為千古傳誦之佳作。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傑出的女作家。她的詞作留於世間雖然不多,但堪比大家,而且感情細膩,思想性強,沒有造作,不拘一格,″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愛國詞人。如《醉花陰》、《聲聲慢》等,讀來摧人淚下。陸游是中國古代詩人中創作數量最多、最豐富的,九千二百多首。他的愛國思想就象一根紅線,貫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素有″小李白″之稱。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辛棄疾的詞氣勢豪放,感情沉鬱,以浪漫主義的激情抒發一生的愛國抱負。風格多樣,比興、誇張、想象等多種藝術手段。如《永遇樂》(千古江山)不朽之作。 -
6 # 九門提督1980
我最喜歡的是辛棄疾 個人覺得他是那個在虛榮媚骨大行其道的年代裡少有的崢骨鐵漢!!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他千里數騎闖敵營,斬張國安於馬下,名滿天下,“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在手執軟筆時,他失去了鋼刀利劍,但沒有失去一個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場的時間只有二十餘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說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武士。他是一個悲憤的武士。閒置二十年對一個滿腔熱血的武人來說豈止是羞辱。“閒愁最苦”、“煙柳斷腸處”那是多少的憤懣?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輩子執念復土,只是“可憐白髮生”!!
-
7 # 國學宗師
蘇軾少年時就已經在四川眉山當地卓有盛名了,當然連帶著他的弟弟蘇轍,父親給他們起的名字其實有深意存焉,這裡不題。
當時歐陽修是有宋以來文壇第一大家,他要革新北宋的文壇,既要排抑險怪奇澀的太學體,也要矯變時文,反撥晚唐以來靡麗雕鏤的文風。
歐陽修在閱卷的時候,發現一篇文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就認為這篇文鐵定是他的門生,後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寫的。
那時的曾鞏,大蘇軾十八歲,是歐陽修的得意門生。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不肯偏私,變相的大義滅親,將此卷抑為第二,以防物議。
如果當時的歐陽修戴了老花鏡,那麼到了發榜的那天,他肯定要大跌其鏡,大跳其腳的。要知道,天下並不只有一個曾鞏。
被他降格的那篇文的作者,是他早有耳聞,但從未謀面的蘇軾。
來自西蜀僻遠之地,名不見經傳的蘇軾,居然拿了第二名,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頗似現代的“六七門科都掛紅燈的韓寒居然拿了新概念作文一等獎”的境況,一時士論洶洶,激起一片群嘲不服之聲。
韓寒少年成名這一點跟蘇軾很像,但他們的相像之處也就僅止於此了。
當時雖然群論囂然,但之後在歐陽修,梅堯臣的一再品評下,輿論的攻勢總算才漸漸消解了。
歐陽修作為當時 “天下翕然而師尊之”的一代文壇宗師級人物,讀罷蘇軾之文,居然汗出,說:
“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這才是門生故吏的典範!而不是透過此道,去做些夤緣攀附的汙濫勾當。
讀到如此立意新警的妙文,毛孔舒張,快汗淋漓,大呼快哉,可以想見當時這個六一老公公的欣喜之情了。
想起顧況見到才十幾歲的白居易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看到那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禁改口,能做得這樣的好詩,甭提在長安了,就是在天下任何地方安居,都很容易。也可以猜度當時顧況前倨後恭,發現白居易的熒熒詩才之後,笑容可掬的情態。
還有朱慶餘向張籍投卷的那首“畫眉深淺入時無?”。
王維去謁見公主,公主竟是王維的鐵桿粉絲,對他說;“我平常所記誦的佳作,常常以為是古人所作,原來是先生您寫的啊。”
杜牧寫出《阿旁宮賦》,就已算是功名論定了。
如果你成了所謂文人相輕的物件,其實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對方其實不懂文,二是你們之間的文風迥異,分屬不同派別。
真正的高才之間的交往,總是英雄惜英雄的。
日後在政見上水火不容的王安石與蘇軾,由於在文氣上的相投,也大有“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歐陽修對於蘇軾文中堯宥之三的典故不明白,問蘇軾語出何典。
蘇軾竟然答得如此瀟灑:
“何須出處,想當然耳。”
(誠齋詩話裡也有更加細緻深入的解釋,不題)
我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了。只有把文章讀到骨血裡,浸透在呼吸中的人,才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對行文有如此獨道深刻的領悟。
我佩服他還不打緊,當時的文壇宗師歐陽修居然這樣對梅堯臣說,
“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中可見歐陽修的眼光和胸襟,以及蘇軾這麼年輕,就已經在文中顯出他的豪銳之氣了。之後烏臺詩案的揭舉,往大的說,是黨派爭端下的一招佈局,就個人方面說,這是一種他放任瀟散性格作用下的必然。
這種必然,正是所謂辭窮而後工的一個例證。
其實蘇軾會讀書,善讀書,也是在下了功夫的基礎上的。傳說蘇軾能從《漢書》的任意一字背起。李清照和她老公在談話時,竟然連一本書的哪句話在第幾頁,都如數家珍。可見自古文人都有極強的誦讀力的,可以說是一種基本功。
蘇軾有超多的趣聞軼事,下文不題,或少提了。
蘇軾最著名的是他的詞,他極大的擴寬了詞的疆界,幾乎可以看做是與屈原比肩的,創一代先河的宗師級人物。
其實蘇軾的詩也是寫的極好的,而且,正是由於他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這一點,最為人所詬病。可以說歷代的詩家對他的詩文譭譽參半,特別是嚴羽並不認可蘇軾的文風,由於《滄浪詩話》的巨大影響力,使得之後的學界批蘇風氣日甚。
但是也有識貨的,清人趙翼這樣評價:
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
這裡的大放厥詞不含貶義,而且還有欣賞的意味。蘇軾學步歐韓,有所謂韓潮蘇海之稱。
從中國詩歌發展史的角度看,看到蘇軾以文為詩的重大開創意義,這也是他超拔出宋代的芸芸文人眾星,一躍而成為一顆明月似地,萬人瞻仰的超級巨星的重要加分籌碼。因了這一點,他基本算是有宋以來,中國古代文學最為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了。
先看一段詩史的概述:
在南北朝之前,基本屬於文學的初級階段,那時的文駢散結合,並沒有太多的規制,順著心性,有感而發就行了。這時候的文,如果刨去文字晦澀年代久遠的因素,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原始的情懷。有時候,最原始的,未經有意雕飾的東西,才最接近事物的本源。
到了南北朝的文學自覺時代,自《詩經》,《楚辭》之後,中國的詩歌就開始在行文中剔除掉散文的因素了:整齊排斥不整齊,韻排斥散,偶排斥奇,典雅排斥通俗,書面語排斥口頭語,等等。
這種褥麗雕飾的文風在外表上看是很漂亮很美的,就像一個絕色美女。
所以在六朝之後,這種“儷采於百句之偶,爭價於一字之奇”的風尚一直沒有衰退下去。
誰都喜歡美女,但是我們知道,很多美女都是花瓶,很多美女是整容整出來的,化妝化出來的。當一個美女醉心於自己外表的豔麗已經能吸引足夠多的眼球,那種認可感已經滿溢到如同哺乳時期腫脹的乳房之時,絕少會有人想到去增加自己的內在修養。
那些詩賦的作者也正如這些美女。
最後到了一個階段,就連士大夫認定的,賦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功能——諷喻,已然失去。有時候,還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有個很著名的例子,忘了是誰說的了,大致意思是,揚雄寫了篇賦想勸說皇帝少建點宮殿,但是由於寫的太好了,漢武帝就決定按照他賦裡的描寫建一座這樣的宮殿。
當然諷喻作用的漸漸失效還在其次,關鍵是那種鋪張摛文,極聲貌以窮文的思想,已然扭曲了行文的本意,把文學引入到了織構鋪比的窄路了。
到了唐代近體詩的產生,標誌著詩完全脫離散文的形式,淨化為一種“純詩”。可以說,這是“以詩為詩”對“以文為詩”的否定,是“純詩”對“非純詩”的否定,是“人為藝術”對“自然藝術”的否定。
這一否定,無疑是中國詩史演進的重大飛躍,直接造就了盛唐詩歌的高峰,讓無數後人仰止。(盛唐詩歌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裡不題)
就藝術形式來說,主要是詩史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以致後來的批評家們產生了誤解,以為這就是詩歌的基本樣式、本質特徵和藝術標準,後人只需踏著唐人的腳印,重複唐人的音調就可以衛冕了;反之,如果與唐人唱了反調,批評家們就會感到如聞噪音而要掩耳。
這就造成了傳統審美思想的惰性。這種惰力,延續到宋代,就使得傳統的詞被認為是不雅正的,不合規範的。我旁聽的文學院張如安老師曾多次說,當時在宋朝初期,大家都認為宋詞是廁所裡看看的東西,寫宋詞被認為是一種下三濫的伎倆,拿不上臺面。所以柳永就算寫的再好,也無奈要得到極低的評價。
連宋詞都不承認,一直羈延到北宋的那股陳腐的學界慣性,對於蘇軾以文為詩的寫法,肯定是要全盤否定,大加撻伐的。
政治課本上的答題套路,也同適用於此。
事物永遠要向前發展,並且是波浪式的前進。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矛盾著的雙方各依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
中國詩史發展至盛唐,整齊美、“純詩”美已達極致(相對地講),勢必要向更高層次的不整齊美、“非純詩美”發展,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生活的需要,才能適應詩歌審美髮展的需要。也就是說,“以詩為詩”、“人為藝術”要走向自己的反面了。這就是“以文為詩”和更高一層次的“自然藝術”的誕生。(如果說詩經,楚辭是初級形式的自然藝術的話)
簡略而言,亦即:初級自然藝術——人為藝術——高階自然藝術。
不整齊美、非純詩美的審美要求,首先是使詩“溢”出了詞,繼而又“溢”出了曲。詞曲其實都與詩無別。在其產生初期,都不過是“純詩”走向反面的產物,它們都不過是一種具有“自然藝術”特點的“以文為詩”。 這一否定,似乎是向詩史第一階段的回覆,然而卻已經是經過對第二階段的“揚棄”、汲取之後的飛躍。
(詩分唐宋論,已近公論,不題)
其實這樣的揚棄和創新,在唐朝就開始了。功力深厚的杜甫首創了拗體詩,這本身就是對於傳統詩律的一種用心良苦的反撥。
比如跳芭蕾舞很美,而且近乎完美。
但是絕不意味著因為芭蕾舞很美,跳舞就一定要踮著腳跳。
那樣很累。
蘇軾的詩開了宋朝哲理詩的先河,這裡還涉及到“物境”和“情境”的概念,篇幅所限,不題。
最早讀到的一篇蘇軾的好詩,是在看FW的時候,裡面有一篇小說,名字叫《老僧已死成新塔》,襲用了蘇軾的詩句,用輕武俠的形式,映射了作者在北大讀研究生的一些生活及感悟。那時候只覺得研究僧和研究生的諧音挺好玩的,還有現實其實挺殘酷。
現在看來,這首詩在蘇軾那麼年輕的時候寫出來,實在可以算作是當代第一流的手筆了。而且還是步的他弟弟的詩韻,蘇軾有一個特點,由於才學太豐贍了,所以往往愛用奇韻,險韻。而且,和韻下作的詩,往往比前作精彩。由於他超卓的文采,有時候就像是前作是他作品的附庸一樣,而且儘管連末句的用字都限死了,他卻作得靈活跳脫,似是隨意寫就,實則情致深遠。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也很能體現他的文學主張。雪泥鴻爪早就成為成語了。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成語,河東獅吼,也是他在嬉笑間寫出的。
蘇軾最為人詬病的是他的“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宜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的詩不夠雅正,病在好罵。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文學主張,更是由於他豪放的性格和多舛的命運。
蘇軾命運的坎坷以及閱歷的豐厚,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要鬱悶至死了,可是對於蘇軾,不過是上天對他的有意歷練罷了,他的境遇,造就了一顆文壇上的超級巨星,直接影響和扭轉了後來的詩風。
假設沒有蘇軾的開創,宋朝在歷代的文學地位可能就如同塌了南天一角,即令後來有黃庭堅,有辛棄疾,在氣勢上,也是難以為繼的。
蘇軾晚年的詩,趨於平淡,這種絢爛之極見真淳的詩風,算是開了我最喜歡的詩人,楊萬里的先聲,這種與古為新的詩風,其實也從蘇軾極推崇陶詩的觀點也可以看出來。這裡不題。
蘇軾在書畫上的聲名也是犖犖大哉的。宋朝的蘇黃米蔡,可見一斑。
蘇軾畫畫講究神似,人家畫竹子都是從上往下畫,他偏偏從下往上畫,而且不畫竹節。
“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
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髮為立。”
他的畫論,所謂的胸有成竹,更是影響深遠。在中國,往往詩畫樂的創作理論是相通的。
這裡想到一個很好的古今對比
《清波雜誌》載:“崇寧大觀間,海外詩(指蘇詩)盛行。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蘇軾的詩文,已經到了只要一寫出來,基本上就是萬口爭相傳閱的程度了。
不然你出去,就覺得hold不住,自覺氣索。
藉助現代科技的發展,韓寒童鞋的博文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歐陽修敢這樣說,再過三十年,就沒有人談論我了。(言下之意是,再過三十年,就是蘇軾的天下了。)
蘇軾無論在是在行文的技巧以及精神境界的層面,在三十年後,都超拔到了極高的高度。
看看蘇軾自己寫的詩論: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蘇軾在和明上人談自己作詩的體會時,還明確地提出了“衝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的例題:“字字覓奇險,節節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更無交涉”;“衝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於是”。一方面要求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一方面又要求不違背藝術的規律,這正是蘇軾自然藝術的核心思想。
蘇軾的毛病,其實也就是有時候用典太過而已。對於他這樣腹笥充實的都快要溢位來的人,自然是沒法擺脫獺祭的文人積習。
錢默存有這樣的評價。其實他這點和王安石是差不多的,兩個人都是學究天人的大學問家,在用事引典這一點上,也算是臭味相投了。
“把古典成語鋪張排比雖然不是中國舊詩先天不足而帶來的胎裡病,但是從它的歷史看來,可以說是它後天失調而經常發作的老毛病。六朝時,蕭子顯在“南齋書”卷五十二“文學傳論”裡已經不很滿意詩歌“緝事比類……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鍾嶸在“詩品”裡更反對“補假”“經史”“故實”,換句話說,反對把當時駢文裡“事對”、“事類”的方法應用到詩歌裡去;唐代的韓愈無意中為這種作詩方法立下了一個簡明的公式:“無書不讀,然止用以資為詩”。也許古代詩人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把記誦的豐富來補救和掩飾詩情詩意的貧乏,或者把濃厚的“書卷氣”作為應付政治和社會勢力的煙冪。
比了那種捧住了類書,說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誠然是心眼兒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總不免把借債來代替生產。結果是跟讀者捉迷藏,也替箋註家拉買賣。
他批評吳道子的畫,曾經說過:“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從分散在他著作裡的詩文評看來,這兩句話也許可以現成的應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詩歌裡的理論和實踐。
後面一句說“豪放”要耐人尋味,並非發酒瘋似的胡鬧亂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義,用蘇軾所能瞭解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術語來說,就是:自由是以規律性的認識為基礎,在藝術規律的容許之下,創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動。這正是蘇軾所一再宣告的,作文該像“行雲流水”或“泉源湧地”那樣的自在活潑,又要同時很謹嚴的“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後,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蘇軾的生平,雖然表面上看是離亂慘怛的,但是看他的心態和為人,超曠適意的有如在做致仕歸田後的環國旅行的。《東坡志林》裡滿地的故實趣聞,清鮮甜脆,讓人讀後唇齒流芬的。
這是他追求的藝術效果:“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是“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最後提一下,我偶爾旁聽的一節文學院的課,張如安老師在作這首《賀新郎》的講解時,說到的序言裡的故事。
序言挺有意思,另一方面佐證了蘇軾才思之敏捷。蘇軾碰巧去參加個宴會,為了替官妓說情,就寫出了這麼一首絕妙好詞。張老師說這是蘇軾詞裡他最喜歡的一首。
不翻譯了,麻煩。
蘇子瞻守錢塘,有官妓秀蘭,天性黠豐盛,善於應對。一日,湖中有宴會,君伎畢集,惟秀蘭不至,督之良久方來。問其故,對以沐浴倦睡,忽聞叩戶甚急,起而問之,乃樂將催督也,謹以實告。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吏怒其晚至,詰之不已。時柳花盛開,秀蘭折一枝藉手告吏,吏愈怒。子瞻因作賀新涼,令歌以送酒,領會怒頓止。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庭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門外論證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濃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子瞻之詞曰綿紀前事,取其沐浴新涼,故曲名賀新涼也。後人不知,誤作賀新郎,蓋不得子瞻之意。子瞻真可謂風流太守,豈可與俗吏同日語哉。)
在講到“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的時候,我看到前排嬉皮笑臉的男生,眼中似有精光射出。
老師的講解,給淤執矇昧的我們,以一絲的靈心透悟,似乎旁聽這一堂課也值了。
上闋寫人,下闋寫物。實則以物比人。
自屈原以降,香草美人的興寄,是常用常新的。
蘇軾就是那石榴花,怎屑於與春天裡的這些個浮花浪蕊為伍呢?
自要等那百色春花開落凋盡,才肯施施然展放千重心蕊,伴君幽獨。
-
8 # 小小雜家
蘇軾。最喜歡的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很灑脫,愛美食,很會生活。
-
9 # 博物逸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並稱為“兩安”(辛棄疾字幼安嘛),山東章丘人,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生母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繼母是侍郎王圭的女兒。父親又是進士出身,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那麼這麼多筆墨介紹她的家庭,我就是想說兩點:
一,基因。
二,早期教育環境。
這家庭配置和咱們吟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就名垂青史的謝大小姐不相上下,不同的是,李清照後來的成就更加耀眼。
自小被封為才女,詩、文和詞無一不通的她帶著自己的傲氣和驕矜,寫了一篇文,<詞論>,從南唐的李璟李煜馮延巳,到前輩柳永張先宋祁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一口氣讀下來不要停哦)挨個兒批評了個遍,說自己的詞是“別是一家,知之者少”,這種不拘於流俗的非主流少女思想使得她在文學史上更加另類而區別於其他人。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先來普及詞的概念。詞,就是歌詞,是為了配合歌曲演唱而填寫的歌詞。例如我們經常看到的“菩薩蠻”、“水調歌頭”等,都是經典的詞牌名。而在唐宋時期,詞經常是為了配合“燕樂”來演唱的,那麼燕樂就是一種胡樂化的中國音樂,即“胡夷里巷之曲”。
詞人被我分我兩種,一種或者自己音樂造詣高,或者喜歡拘泥於形式,追求歌詞唱來好聽的,代表人物溫庭筠、柳永、李清照;一種只意圖表達情感,不在意形式及音調等細節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說到這裡你們就可以看出來,婉約派的詞是詞的正統。就像鄙視鏈,婉約鄙視豪放,嚴謹鄙視隨意。
她還寫過<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於這種獨立的人格追求和批判精神,李清照不斷超越同時代的人,也不斷超越自己。
後世對於李清照的評價很多,中國曾將水星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李清照山,一起的還有魯迅、關漢卿、馬致遠等人。
而我認為的李清照,少女時被家人寵愛,天性爛漫,青年時與丈夫琴瑟和諧,縱享幸福時光,變故後堅強勇敢,努力自信。優雅從容,自強自立。就像一朵薔薇,在北宋這輛滾滾駛過的歷史馬車旁,自顧自美麗。
-
10 # 丁向南
辛棄疾是我很欣賞的人物,他是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代表詞作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青玉案元夕》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回覆列表
蘇軾,堪稱無法複製的天才,他是一位豪放的詞人,一位大詩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書法家,亦是一位創新的畫家,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學家,一個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義者,是一位工程師,一個愛酒好茶的人。他的性格負責又簡單,他的經歷幸運又坎坷。他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他的一生經歷,也是現代人中許多人的心聲;他本人,亦是如此真實。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蘇軾,愛他的詩,愛他的詞,愛他的事,愛他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