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聰煎蛋
-
2 # 季我努學社
所謂外戚干政,指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封建君主的妻妾母親孃家人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政的現象。東漢王朝後期政治伴隨著宦官亂政和外戚掌權,最終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明朝同樣也存在宦官之禍現象,但是明朝為什麼未出現外戚干政現象?外戚干政是如何得到抑制的?
這和明朝自身制度建設是分不開的。 首先,明朝開國皇帝總結歷代政治得失,意識到后妃干政的危害,制訂一系列規定,如在建國之初制訂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戰”“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捭預政事”,下令命朱升修編纂《女戒》,目的是為了防止后妃干政,成為明代祖宗之法的內容,要求歷代皇帝遵守。在明成祖時候,頒佈《古今列女傳》,用禮教束縛后妃行為。
古今列女傳
加之明朝大部分皇帝即位年齡已經成年,外戚失去幹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明代朝臣尤其是言官,負責較真,致力於防止出現外戚干政,比如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想要廢長立幼,朝廷出現爭國本運動,朝臣不斷上章,朱常洛最終被立為太子,儲君問題得到解決。其次明朝後宮選妃制度和選擇駙馬制度,不注重門第,相反避免選擇重臣權貴聯姻,選擇出身平凡之人,使外戚失去宗族勢力的支援,無法對朝臣產生重大影響。然後,明朝獨特的政治模式運作方式也是重要原因。朱元璋時期制定的妃嬪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才廢除,在這期間的執行,使得並未出現有後妃干政傾向的人。相反在妃嬪殉葬制度廢除之後,晚明三大案,與萬曆的鄭貴妃有關的梃擊案和紅丸案,與光宗李選侍有關的移宮案才發聲。
萬曆皇帝朱翊鈞
明初,廢丞相,皇權大大加強,但是集大權於一身的皇帝面對太多的政務,分身乏術,設內閣參與機務,同時又設立司禮監太監給予牽制,明朝政治運作即皇帝-太監-內閣;明朝選官制度是科舉制,需要透過比較多的考試篩選進入朝廷之內,成為內閣等重臣就更難了,加之外戚一開始便來自貧寒民間,所以外戚直接出任重臣或擔任軍事將領掌握兵權可能性過小。最後明朝從中央到地方嚴格的監察制度,西廠、東廠和錦衣衛在內的廠衛制度,設立都察院和給事中制度,嚴密監察著朝廷內外,防止出現外戚干政。
本質來說,明朝未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皇帝巧妙的做到了權利制衡,平衡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外戚未能有機會參與政治。雖然明朝仍有宦官之禍,但卻不能操作皇帝的廢立,實際上是皇權內部授意,按照皇帝意圖行事。
1.試析明代外戚干政較輕的原因,胡丁玲
2.有明一代外戚孱弱的原因,賀志敏
3.小議論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現象,宋立中
-
3 # 沉墨I方之城
大明沒有外戚專權的現象,這和大明的體制有關係。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對外戚這個困擾各個王朝的毒瘤進行了防範。
比如,皇帝的皇后不得是達官顯貴的女兒,更不能是封疆大吏有任何關係。朱元璋在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太子,就因為朱允炆的生母只是一平民女子,而他的哥哥本來最有資格接太子位的,卻因為他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兒,那可是朱元璋封的六個異性王之一,雖然常遇春死得早,但為了防範外戚有可能專權,朱元璋是寧願重立太子。
由於大明一朝對皇帝的老婆選擇有一定的要求,但都必須是普通人家,大明曆代皇帝都是先全國選妃,然後在眾多的妃子中立貴妃,皇貴妃,皇后。也就是說,大明的選妃制度確定了皇后的不確定性,這和其他朝代有有區別的,其他的朝代幾乎都是直接確定皇后位,而大明採取的是晉升制或者皇帝喜好制。
於是乎,皇后的來源基本確定為一般家庭後,幾乎就可以杜絕外戚專權的可能性了,畢竟大明的人才選拔還是依靠科舉制的,這是大明執行得最為嚴格的制度。所以,就算是皇后的親爹,也要去參加科舉考試才能步入仕途,皇后是沒有任何特權經營朝廷的人員任免的,這就斷絕了外戚直接進去大明中樞機構的可能性的。
當然,在大明,外戚雖然進不了朝堂,但在地方上還是很有範的,再打著皇后的旗號做做生意,發發小財是有的。比如萬曆的母親家就靠著皇家,在當地成了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
4 # 戰略忽悠局
我將從以下三大方面來闡述這種現象:
一、外戚專權的歷史環境發生了變化
我們都知道外戚專權最為嚴重的朝代是漢朝,這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當年,漢高祖劉邦由一市井無賴之徒取得天下,外戚呂氏實際上也是出了很大的力,做出了很多貢獻,呂氏也在這過程中,形成了龐大的呂氏外戚集團,並且給劉邦的兒子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按理說,漢文帝上臺之後就應該不能再重用外戚了,但漢朝的這些皇帝還是繼續用外戚,比如漢武帝,就用了外戚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為何?
因為皇帝需要也。
因為那時的天下是由皇帝、外戚、功臣們來治理天下的。
而到了明朝時期,治理天下的群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下開始由皇帝、功臣、文人們來治理了,外戚們已經失去了他的作用了。皇帝不再需要了。
二、制度的設計阻止了外戚專權
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吸取了很多前朝的教訓,對於後宮及外戚設計了很多嚴格的要求,以防止外戚專政。比如嚴格規定皇后必須出自小戶人家,皇后作為後宮之首,沒有可藉助的力量,這也是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的一個原因。
三、文官集團不分享手中權力
明朝文官集團經過土木堡之變後,一舉把功臣集團拿掉後,成功坐大,不可能同意把手中的權力分給外戚。
相反,外戚想要在明朝過點好日子,還必須得巴結朝中各大勢力。你看,崇禎老丈人還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做小妾呢,多麼美的姑娘啊,就這麼送人了。
-
5 # 風塵講歷史
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所有國家事情不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想管都能管,所以也有無數人為了皇位爭的頭破血流、骨肉相殘。但皇帝也是一個人,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時時刻刻把權力握在手上,所以這也造成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兩大劣疾,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很多王朝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滅亡,比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專權,而之後的東漢吸取西漢的教訓打壓外戚結果亡於了宦官專權,可見前朝對本朝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明朝也是如此,立國二百多年沒有出現過外企專權,可宦官亂政可是明朝一大特色。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擁有實權呢?主要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元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是蒙古族建立的,而由於蒙古族的習俗,元朝的太后和皇后得勢力特別大,元朝統治階級為爭權也是混亂不堪,這才導致了強大的大元帝國立國不到一百年就滅亡。而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是要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他就下令后妃不得干政。而後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又廢除了宰相,於是每天都得處理一大堆政務,也是辛苦。
後來繼位的皇帝沒有朱元璋那麼厲害,能做到事必躬親,於是創立了一個內閣制度,內閣就作為皇帝的諮詢機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剛開始內閣成員的官品並不高,因為明朝初期的皇帝都還算勤政,用到內閣的時候並不多,之後的皇帝就不一樣了。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等等,一個比一個荒唐,都無心政事。皇帝不理政但國家還要運轉,這個時候內閣就挺身而出了。內閣掌管權利,自然就沒那些外戚什麼事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明朝的大臣就敢於上諫,比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曾經上疏給嘉靖皇帝說他懶惰,不工作,把嘉靖大罵一頓。海瑞以為皇帝看到後很定會大怒殺他,所以他棺材都準備好了。而嘉靖帝沒有殺他,因為海瑞為人正直,誰都敢罵,把朝中大臣都得罪了一遍,嘉靖帝還需要他監督百官呢。還有之後的楊漣僅僅是六品官,卻能清楚的看清形勢,幫助天啟皇帝上位。所以有這麼多負責任的大臣,外戚哪還能來橫插一腳。
不過明朝雖沒有外戚專權,可它的宦官亂政治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
6 # 歷叔人
自從元朝末期蒙古族就開始衰落,中原各路兵馬起來推翻元朝。朱元璋也是在這個時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選擇加入反軍吃口飯。時不我願的把他推上了歷史的轉折點,中國迄今為止出身最寒裴的皇帝,當皇帝之前都是好兄弟。
當初大將軍徐達背上長瘡,朱元璋親自煮鵝給徐達吃。還幫他吸出來背上的瘡,從那時起徐達就開始死心塌地的跟著朱元璋。後來當上皇帝了,有一次徐達老婆去皇宮裡看馬皇后,就是進宮和馬皇后聊天,就說了一句你家的房子真大,這句話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當天就打死了徐達的老婆,跟徐達說你夫人覬覦皇位,我已經將她處死了你趕快謝恩吧!當時徐達快瘋了,其實就是妯娌的兩個人隨便聊天,結果卻是這樣。當時朱元璋打江山徐達完全可以取代他,徐達謝恩回去以後,最後還是沒有逃過朱元璋的魔掌,還是以謀反罪名殺死了徐達。
明朝的開國元勳基本上被朱元璋殺光了,劉伯溫急流勇退最後還是沒什麼好結果。明朝就是一個皇權專治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家人。把自己的兒子分到各個地方方當王,太子朱標死後他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他就帶著朱允炆看個個叔叔的兵馬,和朱允炆說看看你這些叔叔的兵馬,到時候有人造反就讓你的叔叔們去解決,當時朱允炆就問如果叔叔造反該怎麼辦?結果朱元璋還沒想明白就是了,這才導致了後來的推恩制。觸動了他叔叔們的利益,導致朱棣謀反朱允炆皇宮裡自焚。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就吸取教訓,王一樣封就不是以前一樣了。封你秦王就是一個名字而已,秦地是和你沒關係的,封了王全部圈養在京城,而且還沒有士兵。基本上沒有一點權利,這才是為什麼明朝的太監的權利那麼大,本來屬於皇親國戚的權利沒人了,外面的人他也不相信,相信的人就是身邊那些太監。結果這些太監就掌管天下,讓一個生理不健康的人管理,他身上有多不幸他也不會讓你好過。這才導致明朝的統治下,民不聊生皇帝不管事,農民起義親王家裡就只有錢,一點兵馬都沒有。更何況外戚就是一個名字而已,有些妃子想見家人還要賄賂太監。那些外戚更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在明朝就只有太監的獨霸天下。
最牛的太監魏忠賢當時號稱九千歲,皇帝也不過是萬歲!那時候為了巴結魏忠賢,全國各地的官員給魏忠賢建活人廟,還把他請進了太廟和岳飛文天祥齊名!
-
7 # 心無止境ghyo
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而高、文二後賢明,抑遠外氏。太祖訪得高後親族,將授以官。後謝曰:“國家爵祿,宜與賢士大夫共之,不當私妾家。”且援前世外戚驕佚致禍為辭。帝善後言,賜金帛而已。定國之封,文皇后謂非己志,臨終猶勸帝,毋驕畜外家。詒謀既遠,宗社奠安,而椒房貴戚亦藉以保福慶逮子孫,所全不已多乎。惟英宗時,會昌侯孫繼宗以奪門功,參議國是。自茲以下,其賢者類多謹身奉法,謙謙有儒者風。而一二怙恩負乘之徒,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非有軍國之權,賓客朋黨之勢。而在廷諸臣好為危言激論,汰如壽寧兄弟,庸駑如鄭國泰,已逐影尋聲,抨擊不遺餘力。故有明一代,外戚最為孱弱
-
8 # 十里春風百里花
外戚干政與後宮專權是不可分割的,後宮枕邊風來的猛,孃家人在有點實力,就會出現外戚干政之禍。明朝之前,外戚干政或後宮專權從未間斷,即使在隋朝科舉制度搞開了,結果還出了個女皇。宋元時期多少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有明一朝,自太祖伊始,嚴令後宮不得干政,皇后必須在中下層選,要說明朝的皇帝祖墳沒葬好,不肖子孫遍地開花,可是對這個金規鐵律還是執行的到位。當然這離不開太祖的鐵腕手段!
太祖起於草莽,知曉民間疾苦,更是尊重文人,多次邀請隱士文人出仕。文人自古養成的習慣就是你越把他當回事,他就越把自己當回事。時間久了,死諫圖名者甚眾,對於帝國締造者這樣的人來說,權力不容沾染,於是趁著大搞三大案之際,建立錦衣衛,興起八股文,趁勢又來了多次文字獄。文人沒啥勢力了;幾千年的宰相制也在胡惟庸身死制亡;錦衣衛又掌握了大臣的一舉一動;就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勢力在皇權面前都是毛毛雨………
明朝能拿得出是手的皇帝也就是太祖朱元璋,能拿得出手的首輔也就是張居正。按理說張居正如果趁勢嫁女兒,會不會變天呢?因為江陵黨權傾朝野,可是東林黨和太監執掌的東西廠卻是制衡的。總之朱元璋把路鋪的太好了……
-
9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所有國家事情不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想管都能管,所以也有無數人為了皇位爭的頭破血流、骨肉相殘。
但皇帝也是一個人,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時時刻刻把權力握在手上,所以這也造成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兩大劣疾: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
很多王朝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滅亡,比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專權,而之後的東漢吸取西漢的教訓打壓外戚結果亡於了宦官專權,可見前朝對本朝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明朝也是如此,立國二百多年沒有出現過外戚專權,可宦官亂政可是明朝一大特色。
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擁有實權呢?
主要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
元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是蒙古族建立的,而由於蒙古族的習俗,元朝的太后和皇后的勢力特別大。
元朝統治階級為爭權也是混亂不堪,這才導致了強大的大元帝國立國不到一百年就滅亡。
而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是要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他就下令后妃不得干政。
而後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又廢除了宰相,於是每天都得處理一大堆政務,也是辛苦。
後來繼位的皇帝沒有朱元璋那麼厲害,能做到事必躬親,於是創立了一個內閣制度,內閣就作為皇帝的諮詢機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剛開始內閣成員的官品並不高,因為明朝初期的皇帝都還算勤政,用到內閣的時候並不多,之後的皇帝就不一樣了。
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等等,一個比一個荒唐,都無心政事。
皇帝不理政但國家還要運轉,這個時候內閣就挺身而出了。
內閣掌管權利,自然就沒那些外戚什麼事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明朝的大臣敢於上諫。
比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曾經上疏給嘉靖皇帝說他懶惰,不工作,把嘉靖大罵一頓。
海瑞以為皇帝看到後肯定會大怒殺他,所以他把棺材都準備好了。
可嘉靖帝沒有殺他,因為海瑞為人正直,誰都敢罵,把朝中大臣都得罪了一遍,嘉靖帝還需要他監督百官呢。
還有之後的楊漣僅僅是六品官,卻能清楚的看清形勢,幫助天啟皇帝上位。
所以有這麼多負責任的大臣,外戚哪還能來橫插一腳。
不過明朝雖沒有外戚專權,可它的宦官亂政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另外就是明朝的官職制度設計,外戚很難當官,只能封爵.
而封爵的勳貴們除非皇帝給他們差事辦,否則平常是無法干政的.
歷朝歷代外戚干政的情況,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讓外戚當官,而且是當重要的官,但這在明朝很難辦到。
因此到了最後明朝頂多就是後宮干政,但干政的後宮也頂多讓親戚在外面收收紅包,做做生意,狐假虎威一番.僅此而已~
-
10 # 智開迷途
因為明朝的皇后都是平民女子勢力有限沒有能力或是能力不足不能左右政治。
與之形成最鮮明對比的就是北周和西漢
,北周外戚強大到都可以做皇帝了!西漢的王莽不但做了假皇帝最後還當了真皇帝。
漢朝唐朝宋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外戚干政!導致皇權旁落,朝政混亂。明朝雖然杜絕了外戚干政但是宦官專權卻非常嚴重!
所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重八留下祖訓皇后必須出自中下階層。皇后的父兄子侄都不是官員或是很小的官員,就不能有左右朝政的力量。
回覆列表
關於明朝為何沒有外戚干政,有三點補充
1: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皇權高度集中下,明朝的大小國事都由皇帝親自批閱,加之宰相制度廢除,使得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大大減低。
2:明朝是歷史上出現宦官干政最為嚴重的朝代,例如王振,劉謹,和熟知的魏忠賢,在宦官干政獨領風騷之時,外戚干政這種情況自然不存在了。
3:東廠與錦衣衛,兩大特務機構的成立也是維護皇權的一種措施,它們都是皇帝的眼線,特別是在朱元璋時期有三大案件,空印案,藍玉案及胡惟庸案中錦衣衛之令人聞風喪膽,文武百官惶惶終日,外戚干政自然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