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史大夫龍公子
-
2 # 口水雜談
張居正漢族人出生在明代中後期的江陵地區所以又叫張江陵,字叔大號太嶽幼時起名叫張白圭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歷經嘉靖、隆慶和萬曆,是地地道道的三朝元老,特別是到了萬曆年間權傾一時位極人臣,輔佐幼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張江陵在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應該就是他晚年的改革之舉。
嘉靖四年,張江陵在一個普通秀才家庭出身了,由於出生前曾祖父做夢夢到了白龜,所以給他取乳名白圭,張江陵少年聰明過人,很小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神童,十二歲參加童試得到知府賞識併為他改名“居正”。嘉靖十六年張江陵參加鄉試因受到阻撓落榜,巡撫希望張江陵多加磨礪,十九年成為舉人在二十三歲成為庶吉士。隨後開始了浮浮沉沉的官場生涯。
稍微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張居正在經濟上實行的一條鞭法,清查全國土地推動明朝經濟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接著賦役制度的改革實行攤丁入畝更是讓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並改善了階級矛盾關係,政治上考成法的制定更是嚴格官員的政績讓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軍事上任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加強明朝邊界的穩固,同時與韃靼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積極採取和平政策保證了北方邊防越加鞏固。
在他大力推行改革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他的父親去世了本應該回家守喪的他卻最後留了下來,張江陵按常理報告丁憂這讓年幼的萬曆非常不安,雖然當時皇帝已經十幾歲了但是之前一直都是張居正在輔佐他突然走了根本不知道辦,於是就由皇帝指令“奪情”而不丁憂守制,而居正自己也由於改革才剛剛步入正軌怕一回家守個幾年出變故,思量再三就在職服喪了,此次“奪情”事件讓張江陵的名聲一落千丈當時很多他的學生支持者都上言進諫,都被杖責了,這件事也讓我們意識到了張居正對於改革勢在必行對於國家為國為民的精神。
他是一個能臣是一個天才,卻不是一個孝子,生在一個紛繁複雜風雨飄零的年代,一身才學抱負,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多年終成首輔。他敢於改革勇於創新不懼風險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但是他也獨斷獨行生活奢侈表裡不一老奸巨猾,是個品德不怎麼高尚的人,總結來說他並不是壞人但也不是個好人,但我知道他是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改革者向來沒什麼好下場,畢竟改革是要觸動很大一部分保守派的利益的,比如秦國商鞅變法到後來的王安石變法都沒好下場,而張江陵這位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沒能避免這樣的下場,在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故,沒等他死後安詳幾天,在他屍骨未寒的時候便有言官上書彈劾,於是大規模的清算開始了。就這樣生前無比光榮的內閣首輔,死後卻落得這樣的一個下場,而他大力推行的改革也遭到抵制,本來有所好轉的明朝再一次開始走下坡路。
有謀略有手段有魄力的張江陵讓大明王朝又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如果沒有張居正怕是大明到了萬曆這一代就開始亡國了。他善於謀事工於心計手段毒辣,大明中後期的興盛與張居正的改革肯定是分不開的,不然也不會有萬曆三大徵的成功,所以在大明內閣首輔中論排位,張居正應該是第一位。
歷史會有很多面,歷史人物當然也有很多面,張居正一直讓人爭議的一個異點就是他晚年生活奢靡,但是今天我只是想說張居正其人功在社稷為國為民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他作為一個封建計程車大夫如此任勞任怨的工作,寄情於整頓國家政治讓國家國泰民安邊疆穩定,稱得上是“宰相文傑”。
-
3 # 沒四找十
首先我先發布一下我對張居正的態度,然後咱們再進行復制。
張居正本人我比較欣賞。在明朝嘉靖年間已經是百病叢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這樣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短短十年間,整飭(chi)朝綱,發展經濟,鞏固國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毫無疑問,張居正是一個留名青史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
其次咱們複製一下他的功績,這個功績太多,只能複製了。
一、首先政治上,實行考成法。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中心是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腐敗 之風。他認為當時朝野洩沓成風,政以賄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課吏職”即加強官吏考核為手段,“斥諸不職”,“省冗官”,淘汰並懲治了一批官員。在執行上,他“信賞罰”,“持法嚴”,使賞罰有準,不姑息。在他執政期間,“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飾非”,朝廷號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國公沐朝弼屢次犯法,應當逮捕,但朝廷輿論認為此事很難辦,張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兒子襲爵,派飛馬前去捆綁沐朝弼,沐朝弼沒有反抗,被解到京師,張居正免他一死,將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張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撫,決定壓一壓他們的氣焰。只有他們有一件事稍不妥,馬上加以責罵,又飭令他們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當時天下不太平已經很久了,盜賊群起,甚至搶劫官府庫房,地方政府常常隱瞞這類事情不上報,張居正下令如有隱匿不報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職,地方官再不敢掩飾真情,抓到強盜,當即斬首處決,並追捕他們的家屬,盜賊因此衰敗。二、其次,軍事上,用戚繼光鎮薊門(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李成梁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並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馬匹大增,減少了太僕寺需的種馬,就叫老百姓折價交銀,使太僕寺積蓄金四百餘萬。互市又使邊疆在政治經濟上保持穩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領)為順義王,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立茶馬互市,保持貿易往來,俺答長久沒有來犯邊關。三、最後在經濟上清查土地他認為“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是“國匱民窮”的根源。在萬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國進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稅的田產,到萬曆八年(1580年),統計全國查實徵糧土地達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比弘治時期增加了近三百萬頃。朝廷的賦稅大大增加,所以說:“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是:魚鱗圖冊以州縣為基礎,將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種經費和全部徭役統一編派,“併為一條”,總為一項收入。過去田賦有夏糧、秋糧之分,徵收上又有種種名目,非常繁煩,如今統一徵收,使國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從中貪汙。關於徭役徵派,過去有裡甲、均徭、雜泛之分。裡甲按戶計徵,不役者納“門銀”(戶銀);均徭、雜泛按丁分派,應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應服)、銀差(納銀代役)之分。如今取消裡甲之役,將應徵的全部門銀,同丁銀合併一起。“丁銀”的計算辦法,是將力差的“工”(勞動)和“食”(服役期間全部生活費用)折算為銀;如“銀差”則按納銀數再加收少量“銀耗”(碎銀化鑄銀錠時的損耗),然後全部役銀以“丁”和“地”或(田糧)兩大類因素統一考慮編派徵收,即所謂“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自此,戶不再是役的一種根據,丁的負擔也部分轉到“地”或“糧”中。賦、役之中,除國家必需的米麥絲絹仍交實物和丁銀的一部分仍歸人丁承擔外,其餘“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官府用役,一律“官為僉募”,僱人從役。過去由戶丁承擔的催稅、解送田糧之差、伐薪、修路、搬運、廚役等一概免除。這一改革措施賦役折銀徵收,既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結果,又必然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
歷史是公正的,很多不喜歡張居正的人,他們都說張居正裝作老實、勾結宦官、生活奢靡,是個擅權專政的權臣,最後落得個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的下場是人心所向。其實人無完人,誰能無過。功大於過,留名千史,足以!
-
4 # 風吟者
我對張居正的最早了解是初中的歷史課本,講到改革時說他推行了一條鞭法,改善了明朝的財政狀況。我當時曾將他和王安石一起記住了。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再後來注意他則是看《風雨張居正》這本書。對他的瞭解稍微深入了一些。就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個對大明王朝有如此巨大的貢獻的帝師、內閣首輔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朝中靠山為何在死後居然遭受抄家,還差點被鞭屍……皇帝對他該有多大的仇恨啊!
張居正的讀書生涯很值得每個後世的學子們借鑑。他是個神童,天才。十二歲中秀才,荊州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親自為其改名為居正。十三歲考舉人,被後來的恩師湖廣巡撫顧璘所阻,直到十六歲才被順利錄取,顧璘想讓他受點磨鍊。顧為他親授犀帶,並鼓勵他做伊尹、顏淵一樣的人。二十三歲考中進士,授庶吉士,開始結識他真正的引路人徐階。就這樣,張居正完成了從一個讀書人到一個政治家的角色轉換。並且時時處處的腳印都塌得很堅實。
張居正最重要的一步恐怕是做帝師,他做了小萬曆的老師了。他比教自己的孩子還更加嚴格的要求著小萬曆,他親自編寫繪圖的教材,我一直在設想著一個情景,一個四十多歲的的老師,在枯黃的油燈下,眯縫著有點老花的眼睛為他的學生描畫著插圖,只是為了讓這個孩子能更有興趣地去讀書寫字。可謂費盡心機,耗盡心血。而且多次阻止了這個孩子想搞點課外活動的想法,我總覺得老張的這種教學方法是有問題的,而且這段師生之誼可能正是後來差點被鞭屍的緣由呢。
就張居正的一生來看,最卓著的貢獻自然在於其所推行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搞考成法,經濟上他推一條鞭法,軍事上大膽創新,消除邊患,鞏固邊防。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使積貧積弱的明王朝“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當然,要想富國強兵,搞好周邊關係很重要,說以張居正掌權後首先就是消除邊患,大膽啟用新人,像戚繼光,李成梁等著名將領都得到了重用。北方的韃靼,東南的倭寇均得以平定,為國家建設贏得了寶貴的十年。
張居正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隨後推行的“考成法”、“一條鞭法”,均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尤其是考成法,更是一個天才的創舉,即使是在今天的官場,依然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看看我們周圍人浮於事的官場,辦事效率之低下,貪汙腐敗之嚴重,不也令人髮指嗎?
“考成法”顧名思義即考察成績。其方針為“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而其前提則是健全監督機構。六部、六科、內閣之間互相監督,以六科控制六部,內閣控制六科,就有效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將這些辦法放到現代企業管理中的話,其效果必定良好。所以監督機制的健全對於現今之企業,機構,甚至國家管理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對考成法的理解是不管我們的管理者是誰,首先得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督機構,要有充分的話語權,明時的給事中官不大,權不小,上至首輔,下至百官,沒有一人可免除被彈劾的範圍。其次,當權者要有容人之量,要虛心納諫,否則監督難以推行。當然,這個很能考驗領導的抗壓能力。明首輔高拱曾發生過著名的宰相打架事件,若是這樣的話,監督就無從談起。再次,所改革的內容不可太多,所謂推陳出新最是適宜。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變動太大,讓很多當權者難以接受。而張居正則主要變更的是對祖宗之法的推行方法,讓人不得不接受。
我們不能天真的以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好東西挺多的,重拾傳統,適時提出,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張居正在父親病逝之後,萬分傷悲,奉旨奪情,飽受責難,無奈自殺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的文官形象,做為權傾朝野的首輔,他小心謹慎的周旋在皇帝,太后,宦官,朝臣,家人之間。不貪,不佔,嚴格,公平。履行者當年的政治諾言,不予自身謀利益。
-
5 # 超凡博弈
有人說,明朝只有一個政治家,那就是張居正,這話其實一點也不誇張。當然,大明王朝人才濟濟,群星璀璨,在他之前,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個個都是撥雲弄雨,律呂調陽的權謀高手,為什麼都夠不上政治家呢?
因為,權謀只是政治的手段之一,不是它的全部內容。政治如果只是權謀,那就太小看政治了或者只是所謂的小政治。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直接就是一神童。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三年後就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1582年7月9日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政治家的第一齣發點一定是天下蒼生,而不是權力,從這個意義上嚴格來說,民國之前,中國只有六個政治家。
權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了誰是首要問題。因此,政治家一定對當世的社會方式(包括思想)或者社會水平產生很大的變化,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就這一點,張居正不愧為明朝第一政治家的稱號。
-
6 # 田間菜農
毫無疑問是大明中興之最大功臣,雖然他也有些毛病,像權利控制慾太強、好色等,但是瑕不掩瑜,他的能力和進行的改革給大明帶來了短暫的興盛和轉機。
-
7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張居正是一個什麼人?
從我們所學的課本中,總是用現在的眼光看待,且會用最有力的一句話給他蓋棺定論,能在歷史上有所記載的人物,不似史書那樣一句話就論了功過是非、
張居正所處的時代,帝王玩弄心術,群臣忙於黨爭,宦官橫行之時,利用主少國疑,千載難逢的機會,張居正用不光彩的手段成為首席宰相。
在大明的政壇上無疑張居正是偉大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個無聊的政客。有遠大眼光和政治魄力的一位,不以自己的榮華富貴為滿足,他雄心勃勃,企圖對政府的腐敗作一改革。
主要的措施在於加強行政效率,屢次調查戶口、測量耕田、整理賦稅、加緊邊防,他沒有公孫鞅當時的背景和王安石所具有的道德聲望,更沒有觸及到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制度不合理的核心,不能算是整體的改革或區域性的改革,不過像一個只鋸箭桿的外科醫生一樣。
儒家思想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是反對任何改革的。文人士大夫這一層次已經形成了習慣性的反對。當張居正的老父去世,他沒有依照儒家禮教的規定辭官守孝,觸犯了儒家的禮教,這為當時這些衛道士所不恥。
改革也是必然觸及豪民權貴的利益,執政時已屢遭攻擊和非議,朱翊鈞也恨透了對他生活、讀書要求過嚴的張居正,在張居正死後親政,言官群起,迎合帝意,反對派及被他逐放的人物也乘機捲土重來,一起構陷張居正。朱翊鈞也立即採取報復行動,抄沒了他老師張居正的家。
張居正是一個力圖挽救大明的政治家,在改革中他也採用了許多陰謀詭計,但他的目的就是要富國強兵。但最終他的悲慘下場就像歷史上以前的那些改革者一樣,革成果化為烏有,並且還要承受身敗名裂。
張居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就像剃頭挑子一頭熱,他為大明朝付出一片真心真意,得到的卻是一地雞毛,這也可能是所有改革者的下場吧。
-
8 # 渡過35
張居正是誰?明朝最傑出的首輔,沒有之一,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有人曾說,因為有了張居正,明朝至少續命50年!這是什麼概念,明朝總共才276年,張居正就貢獻了五分之一。
張居正擔任首輔10年。這10年內他有哪些了不起的業績呢。
政治。實行考成法提高官員的辦事效率。具體做法就是以內閣控制六科,六科控制六部。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六科到六部,六部到衙門,層層考試,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這樣朝廷的命令執行得又快又好!
軍事。當時的明王朝,北部有蒙古人襲擾,東北有女真人作亂,東南有倭寇入侵。於是張居正提拔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如戚繼光,李成梁等。戚繼光在東南殺的倭寇幾乎絕跡,後來調到北部打蒙古人,結果一仗打得蒙古人長時間不敢南下。李成梁鎮守東北也是處處壓著女真人打,女真人都被打怕了,只好安心稱臣納貢。明朝的邊疆也在那段時期格外穩定。
經濟。重新清查了全國的土地,使得明朝廷的土地增加了許多,同時,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就是將各種徭役和賦稅合在一起,根據土地的多少來徵收。這樣的好處,就是有土地的多出錢,土地少的少出錢。這樣使得國家財力大增,同時也有效的遏制了土地兼併的情形。
在張居正擔任首輔的這10年裡,明王朝又換髮了新的生機。如果萬里皇帝能延續他的政策,明王朝中興有望,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總之,張居正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毫無爭議的!
-
9 # 使用者9418431946944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別稱張叔大、張白圭、張江陵、張太嶽。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據說張居正5歲識字,7歲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參加鄉試,16歲中舉人。(比范進中舉的年齡小了幾十年)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1582年(萬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政治家很難區別什麼好人與壞人,張居正的一些改革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讓明朝中興了一段時間,推行“一條鞭法”,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政治上,實行考成法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中心是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腐敗之風。生活上比較奢侈,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
-
10 # 冥王星2
可以按三個形象來看他,民間形象、文學形象、歷史形象。
據我個人瞭解張居正在民間並不是很出名,所以民間形象暫且不表。
文學形象:有一些小說和電視劇涉及張居正,基本上都是正面形象,為國為民,有智謀,是個執政能力突出得好官如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大多是非黑即白的,書、影視作品大多如此。但從人性角度上說人大多是灰色的,極少有純白色與純黑色的人存在,儘管大眾一直存有明君與清官的希望。所以張居正的文學形象不做真。
歷史形象:權謀水平極高,在當時官場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兩位政治老油條徐階和高拱都對其信賴有加,認為是自己陣容的新星。政治水平極高,推出的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效果佳,把當時複雜的賦稅問題以一種簡單的當時解決。個人存在經濟問題,衣食住行可以說是相當奢侈,他的轎子有“客廳”和“臥室”。可以說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萬曆的重重問題也有他教育不好的原因存在,畢竟執政和教人是兩回事。
總體來說張居正有為國為民的理想,也經長期的奮鬥實現一二,個人存在經濟問題與教育問題,瑕不掩瑜。
回覆列表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時叫張白圭。明朝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又稱張江陵,諡號“文忠”.
張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頭對準了文官集團,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
1582年(萬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諡文忠(均被褫奪)。為萬曆所忌,死後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