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張言史
-
2 # 666山野村夫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歷史上第一個封禪泰山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於是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執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封禪泰山,祭天祀地,這是中國古代國家禮儀中最隆盛的國祀大典。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共有七位皇帝先後舉行過封禪大典,其中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在泰山舉行,武則天曾在嵩山舉行,王莽等也曾想要舉行。為何中國古代的帝王如此熱衷於封禪儀式?
一是確立政治文化的正規化
所謂“禮盛莫於告天”,中國古代帝王透過封禪這一繁瑣而又盛大的儀式中所試圖體現出來的正是其政治文化,並在這一過程中透過儀式的神聖性、崇高性和象徵性進一步確定和強化自己的統治權力,構建思想領域的統治。
以西漢武帝的封禪儀式為例,這場典禮儼然是一個西漢政治文化閱兵場,將天子至尊、王道仁政、天下一統、禮義教化等一套相關思想觀念展現地淋漓盡致。如針對漢初改德、改制的爭論,漢武帝在巡狩時“祠黃帝於橋山”,封禪時“衣上黃而盡用樂”,明確向朝野昭示了漢朝尊黃帝、尚土德。
再如漢光武帝在中元元年舉行封禪典禮時全以讖緯儒學為規範,“宣佈圖讖於天下”,透過儀式進一步明確向天下宣告儒學神學。
二是贏得權力鬥爭
“禮者,君之大柄也”,“禮,王之大經也”。禮儀作為中國古代王朝的“立國之本”,其所彰顯的不止是“天命”,更是一種不可逾越的等級秩序。封禪作為古代禮儀中的大宗,其所彰示的更是地位與等級。
此種藉助封禪來實現政治鬥爭目的的封禪在唐朝最為常見。唐高宗時,武則天曾指使禮部尚書許敬宗“議封禪儀”,使高宗允准“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從而為皇后身份奠定封禪祭祀禮中母儀天下的地位。之後又“抗表”壓李唐諸公卿,終於在禪皇地祇於社首山時使“皇后武氏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武后堂姨表姊)為終獻,率六宮以登,其帷亦巾皆錦繡”,為中國宗法史上開天闢地第一次。
三是威懾周邊民族
中國傳統的整個格局為“內諸夏而外夷狄”和“聖帝在上,諸侯賓服,威振四夷”,因此,維護王者之政,威懾周邊夷狄就是其必須要在政治決策中所考慮的問題,封禪正是傳統中原王朝維護“華夷之辨”的手段之一。
如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的封禪,其在封禪中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十八萬軍騎,旌旗連綿千里,出長城,北巡邊陲,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威震匈奴。漢武帝如此興師動 眾大張旗鼓的行動,其實就是借封禪大典炫耀武力,以威懾西北少數民族。就連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封禪的重要動因之一都是宋遼澶淵之盟後,真宗群臣認為“惟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
3 # 一把穿雲劍
第一個泰山封禪的皇帝是秦始皇了,在始皇帝以前還有封禪的帝王。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去泰山封禪一般要有很大成就才可以,主要為了宣揚自己是受命於天,自己是真天子,所謂名正則言順。一切為了統治,為了裝13。
-
4 # 唐明國亮
據《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泰山封禪始於秦始皇。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古人之所以會選擇泰山作為封禪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古人覺得‘天高不可及於泰山’,認為泰山是最高的山,古代皇帝上泰山封禪,都是覺得自己澤被四海、功蓋三皇;而且在任的時候應該是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的。一般沒有功績的人,或者是功績很大但是十分愛民的帝王,是不會去泰山封禪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是最早的中原一帶,而封禪又可以追溯到周朝去了,《管子.封禪》裡面就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歷史上在泰山封禪的皇帝有六位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
5 # 生活如X除以Y
第一位 是秦始皇 他在統一六國之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世稱始皇帝 秦始皇於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封禪,祭告天地,消失他的成功。並希望秦王朝可以萬世留傳 永久的保證秦王朝統治。
-
6 # 周朝文DMU
中國的封禪大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各個時期的封禪儀式都有所不同,目的也從最初的祈求平安到宣揚君權天授。
最早在春秋 戰國時期,齊魯兩國受孔子學說影響,儒家思想被廣泛傳播,眾多儒生提出來祭祀天地,以體現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祭天需要選擇國內最高的山,而在齊魯兩國境內,最高的山就是泰山。所以,就成了祭天之地。漸漸地,泰山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就佔據了一席之地,被譽為五嶽之尊,成為儒教的聖山。
此外,為了顯示泰山的神聖地位,管子還列出了一系列曾在泰山封禪的先賢聖人,如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等。
在這種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春秋時期的諸國君主便命人在泰山頂上築起圓形祭壇,作為
秦始皇一統全國後,這一文化被延續下來,所以秦始皇也成為第一個至泰山封禪的帝王。在此之後,封禪大典逐漸演變成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禮儀,而除了祭祀天地之外,還先後加入了狩獵、遊覽、儀仗巡遊、歌舞表演等形式、以至封禪大典的規模成了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標誌。
關於祭祀儀式,可以追溯到上古到夏商周時期,而祭祀的物件也從祭祖擴充套件到祭天,祭地,祭山川河流等。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講究克己復禮,將祭祀納入最高規格的國家禮儀的儒家思想,更是掀起了君權至上的學術思潮。
至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淪為皇權統治的工具,國家實行獨尊儒術,祭祀儀式的規格也隨之進一步提高。儒家弟子董仲舒更是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觀點迎合漢武帝,讓愚昧的百姓相信聽信皇命就是聽信天命,將皇帝的權力徹底推上神壇,也讓臣子百姓更加盲目地服從皇權統治。漢朝的班固曾對泰山封禪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凡是推翻前朝、建立自己朝代的君主都會到泰山進行封禪,表明自己是受天命才如此行事。
從此,泰山在皇家儀式中的地位變得崇高無比,各朝代想要成就一番作為的皇帝都會親臨泰山,舉行規模宏大的封禪儀式,以求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更廣大和深入的支援。
在中國歷史上上有過封禪的皇帝僅有7位,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和武則天,而武則天又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
封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程式繁瑣,而且不是想去封禪就能去的,具備封禪的條件必須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太平盛世不僅要求帝王賢明,而且社會富足、民生安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天降祥瑞自然是上天有一些奇特的天文現象,古代人非常迷信這一套。
皇帝的封禪一般都選在泰山,泰山是皇帝封禪的最高殊榮,封禪泰山包括封禪禱文、祭天、祭地等活動,所以像秦始皇、漢武帝等雄主都必會在泰山封禪,而封泰山必會禪梁父,梁父山有“地神”之稱。
正因為封禪要求帝王條件很高,所以古代那麼多帝王能封禪泰山的卻是寥寥幾個,宋真宗還是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和其他帝王不一樣,武則天沒有選擇在泰山封禪,而是選擇就近的嵩山,這是為何呢?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武則天當時年歲也高,泰山離都城洛陽太遠,千里迢迢武則天沒有那精力,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武則天本身就是從大唐手上搶來的皇位,繼位不是名正言順,加上女主稱皇,武則天也不敢去泰山封禪,所以選擇就近的嵩山。
自宋真宗之後,中國沒有皇帝再舉行泰山封禪的活動,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徹底取消了泰山的封號,明清2朝之後把封禪活動就改成了普通的祭祀活動,最終封禪泰山的人定格在6位皇帝,加上武則天在嵩山封禪,一共7位。#歷史故事##歷史雜談#歷史回眸#
-
7 # 近代百年
關於封禪起源,目前史料記載的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出自春秋時期的管仲所作的《管子》,在《管子.封禪》篇說道: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管仲最先提到的是上古氏族的無懷氏,隨後還有神農氏,炎帝黃帝等上古帝王,由此看來泰山封禪起源於遠古氏族時期。
第二種說法是泰山封禪起源於秦始皇,具體史料可以參考司馬遷所著《史記·封禪篇》。堯舜之後封禪之人在史記中只提到過秦始皇跟漢武帝。但是缺乏其他史料記載,先秦時期是否還有其他人進行過泰山封禪也不得而知。
然而要說封禪究竟起源於那個皇帝,根據唐代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所以符合封禪儀式的有史料記載最詳的無疑是秦始皇的泰山封禪了。 -
8 # 風洞主
依然用神話體系來回答這個問題。
秦始皇嬴政是最後一個進行泰山封禪的皇帝。
中國的神話體系可分為上古大能時期,遠古仙俠時期,中古武俠時期,近古科幻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歷時上萬年後,形成天皇、地皇、泰皇三大皇,泰皇即人皇。人皇位最尊貴,那時人神共同居住在盤古大陸,上天還沒有開闢出三十三重天,地府還沒有開闢出十八層地獄,人、神、仙各有各的道場,由於共同生活在人皇所管轄的地域,因此三皇以人皇為尊。
泰山封禪是人皇為顯示自己的獨特地位而舉行的神訖,遠古與上古時期天地間的元炁充裕,人們可以自由的吸收元炁修煉成仙,人皇進行泰山封禪,一是為了感謝充沛的元炁供人成仙,二是以展示尊貴的地位,因為泰山封禪只有人皇才可以進行,可以說是他的特權。
神開闢三十三重天之後,神飛昇天界,昊天不滿足於自己所處的地位,於是有了後來的水神共公怒觸不周山,天界與人界從此分開,不相聯絡,此事件成為“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以後,天地間的元炁越來越少,人類較以前難以飛昇神界。人皇的地位開始下降,此後的泰山封禪越來越少。
最早的人皇泰山封禪始於軒轅皇帝,那是在上古時期,人皇的位置尊崇無比,那時昊天上帝還沒有歷劫完成,神界沒有真正的天皇。西方五老還只是各管一界,無法形成合力。
自昊天曆劫完成榮登天皇以來,一直在加強天的權利,不周山斷裂,人間失去了天地間珍貴的元炁,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意的吸收,轉而尋找珍貴的天材地寶進行修煉。
燭龍轉世秦始皇,這是人皇對天皇最後的一次反抗,秦王政泰山封禪是上古真正意義上的人皇封禪,也可以算是人皇的最後一次封禪。因為自燭龍始皇之後,所有的皇帝都自稱真龍天子,淪為昊天的附庸。
始皇最後一次泰山封禪,乞求女媧娘娘與驪山老母恢復連線天界與人界的通道,讓元炁能自由流動,奈何這些遠古大能們已經退出了歷史的潮流,幫不上他了。這是人皇對天最後一次的反抗,此後燭龍路過沙丘突然暴斃,世上就再無人皇了。
-
9 # 小琉璃 snow
雖有《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古三皇五帝皆封禪於泰山,但是泰山封禪始於哪個皇帝 ?就必須是秦始皇了。
皇帝一詞最早起源於秦始皇,那麼泰山封禪始於的皇帝便是秦始皇了。
封禪的意思是祭天、祭地。其實帝王的所謂封禪大典無非就是給老百姓們洗腦,告訴百姓我是天選之子,是老天封我做皇帝的,我是天子。在愚昧無知的封建社會,人們需要一種迷信的信仰讓自己去相信這就是自己想要的領導。
-
10 # 肖戰的思考
秦漢時期, 中國實現了統一, 文化上的一統也隨即出現。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建立, 專制思想也逐步確立。在這一過程中, 有幾位帝王成就非凡, 像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等, 也正是他們, 積極地推動了泰山封禪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是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個到泰山行封禪大禮的人。公元前219年, 他東巡郡縣, 召集儒生博士七十餘人來到泰山腳下, 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 立石頌其德, 以明其得封;然後從山北坡下, 禪於梁父山, 其禮主要採用原秦國在雍祭祀天帝的儀典, 所用之禮皆秘而不宣。
君王們均以到泰山封禪為樂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條:
一是因“封禪”之名, 誇耀功德, 震懾天下。
封禪是奉天承運、功德顯赫的帝王告天報地的一種宗教政治合一的盛典, 是易姓而王告代於天的重大禮儀。秦始皇封禪泰山, 不單純為祭天祀地, 而是假“封禪”之名, 行誇耀震懾之實。
後來,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的三個條件:必須一統天下;必須天下太平, 長治久安;必須有祥瑞不斷顯現。這是帝王第一次對封禪進行解釋。此封禪之說, 既說明封禪之事的重要性, 更體現出一個帝王的自信。他“建封壇, 禮百神”, 以武功之盛“告太平於天”。巍巍泰山, 不僅可以標誌其武功文治, 也是能為他轉告上蒼的所在。他一口氣說出了八個感嘆詞:高矣, 極矣, 大矣, 特矣, 壯矣, 赫矣, 駭矣, 惑矣。在讚頌泰山的同時, 其實也是在讚頌自己。
二是借“封禪”之行, 打壓餘威, 以強本國之勢。
三是循“封禪”之禮, 求長生之術, 長文化權威。“封禪者, 古不死之名也”。封禪祀典體現了封建帝王力圖接近神仙世界, 進而求得長生不老的願望, 因此是秦漢帝王宮廷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始皇舉行封禪大典的禮儀“頗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而封藏皆秘之, 世不得而記也”。如此私秘的行為, 與他個人求長生不老的意願不無關聯。
回覆列表
秦始皇嬴政,首創泰山封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行東方,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立石頌德。
漢武大帝劉徹開創漢武盛世的局面,公元前110年,在泰山進行封禪儀式。漢武帝曾先後五次舉行封禪儀式。漢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開創“光武中興”的盛世,建武三十二年在泰山封禪。
唐高宗李治,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開創盛世,史稱“永徽之治”。665年, 唐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在泰山進行封禪。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勤於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726年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進行封禪。
宋真宗趙恆。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但在局勢有利的情況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正義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