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曉蝶

    不管什麼行業領域出現新的聲音起初都是又懷疑的聲音,尤其古代那種壞境。

    楊朱的新思想一出就打著朱派學說橫行於世,而且一上來就和當時桃李滿天下的人的儒墨兩家相抗衡,試想一下,墨家都因為其獨特的結構被皇帝給滅了,更何況還剛剛形成的朱學,那能不受到朝裡朝外百家的排擠。

    所以讓楊朱消聲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 2 # 滄桑短笛

    楊朱思想在戰國時期曾力壓儒家,成為顯學。孟子曰:“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楊朱思想又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獨樹一幟,被後世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人權宣言”。楊朱思想的光輝和可貴,由此可見一斑。

    一,楊朱不是道家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沒有道家,就。百家皆源自老子的道家,又都不是道家。你聽或者不聽,我說我的;你信或者不信,我已經說過了。這才是道家。道家闡述世界的真相、真理,但毫不在意別人聽沒聽、聽懂沒聽懂。《道德經》原本就是秦人求老子賜予的。恩賜之物,自然不敢提任何要求。

    二,楊朱是最接近道家的

    “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予也”。楊朱這句名言,之所以被孟子歪曲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一方面怪孟子愚蠢,讀不懂楊朱這句話。另一方面也怪楊朱的語言文字思辯性太深奧,實在難懂。

    墨子最成功的弟子禽滑釐同樣也聽不懂。上門質問。楊朱回了一句“天下不是一毫可救的”,就不再搭理禽滑釐了。好在楊朱的弟子孟孫楊給禽滑釐解說了。

    孟問禽:“拔一根腿毛,給你一萬,你肯嘛?”禽滑釐回答:“肯”。

    孟又問:“砍一條胳膊,給你一個國家,你肯嘛?”禽滑釐沒有回答,默默的離開了。

    智商不欠充的都能猜到,禽滑釐所以不回答而默默的離開,是因為孟孫陽第三個問題是“砍了你腦袋,給你天下,你肯嘛?”

    語言文字,極具深刻的思辯性,是老子的特徵。楊朱思想的語言文字同樣具備這個特徵。或許,這就是莊子把楊朱列為老子道家的“入室弟子”的緣故吧。但楊朱思想,只是道家思想的一個面,連一部分都談不上,自然不算道家。

    三、損一毛利天下,不為也

    承上。天下之利足夠大,足夠大的天下之利自然不是損一毛能實現的。因此,損一毛只是藉口,損一毛只是開始。此其一。其二,雖然“有國才有家”說的沒錯,但是,沒有家要國又有何用?百姓利益是不能以任何藉口被損失、被犧牲的。而保障百姓利益,則必須從一點一滴、從一開始就拒絕犧牲。甭說這叫自私。楊朱思想主張不損的,不僅是人,還有世上一切生命,包括一草一木。試問,一草一木都珍惜者,何來自私?

    楊朱思想,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人權宣言,正基於此。

    四、悉天下奉一身,不予也

    楊朱思想有個理論,叫越是自詡能治理天下的,越不能給他治理天下的權力。楊朱認為,但凡自詡能治理天下的,一旦獲得天下的治理權,必然首先去證明自己確立擁有治理天下的能力。為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必然的選擇。國家會變成啥樣,不言自明。

    認真的看,楊朱這句“悉天下奉一身,不予也”,跟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一脈相承。崇尚大自然的規律,崇尚人性的規律,反對自以為是的主觀臆斷。莊子把楊朱列為老子道家的“入室弟子”,恰如其分。

    延伸來說。楊朱思想,還是反獨裁、反專制的思想。個人以為,楊朱思想雖然精神,不僅有保護人權、反對獨裁專制,還有勸人向善的內容。比如《本生》、《重己》、《貴生》、《情慾》等文章篇。顧實先生的《楊朱哲學》一書,就記載了上述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五、楊朱少人知

    楊朱如此充滿智慧和人性光輝的思想,但最終卻沒有一篇完整的文章流傳下來。以至於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只能依靠其他歷史書籍的大篇引用。比如上述的《情慾》篇,就在《呂氏春秋》中有大篇的引用。

    從孔子的《春秋》,到董仲舒VS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傳統文化被血腥屠殺。說楊朱少人知,恐怕是近年來華人領略楊朱思想後,喜愛楊朱卻找不到更多的歷史傳承而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多少偉大的精神思考和文化迸發,經過儒家2000多年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現在剩下的只是當初的幾成,實在無法估量。楊朱思想,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總之,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不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應該遠遠超出我們現在的所知、所想。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併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任重而道遠。

  • 3 # 楊朱學派

    先說楊朱思想。楊子的核心思想是“貴生”,“重己。”主張“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外物傷其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奉天下與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再說楊朱的師承。

    馮友蘭認為早期的道家以“避世”而“欲潔其身。”便將楊子歸於道家,對此鄙人不敢苟同。

    其一:道家非顯學,而楊家無疑是言盈天下的顯學。

    其二:道家行不言之教。反對諸子間的唇槍善戰。老子謂之:“善者不辨,辯者不善。”莊子謂之:“聖人議而不辨,大言不辯。”而楊子天天與人PK,尤其是與墨家針鋒相對。

    鄙人以為,楊子師承自儒家,是儒家旁支(而非分支):

    《呂氏春秋·孝行》與《禮記·祭義》中,都記載了樂正子春的一則事蹟: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

    《呂氏春秋·孝行》中,還有曾子之言:“父母全之,子弗敢缺。故舟而不遊,道而不徑,能全肢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禮記·曲禮》亦曰:“不登高,不臨深。懼辱親也。” 以上諸多言論,皆與楊朱的“不入危城,不處軍旅”如出一轍。

    《禮記·哀公問》中,亦有孔子之言:“君子無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

    在《孔叢子·抗志》篇中,有子思之言:“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這與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一脈相承。

    考慮楊子所處的時代,其當為曾子的再傳弟子,或師承自樂正子春,或師承自子思。楊朱繼承了儒家的孝行,珍愛身體,而不以天下易其脛毛。並將其發揚光大,創立了諸子百家中,最珍視個人生命和權益的學派。

    馮友蘭居然將楊朱歸於道家。由此觀之,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一針見血——天下第一蠢人!

  • 4 # 好玩的國學

    楊朱據說是老子的學生,是道家學派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比莊子還要早,他的思想,曾經在戰國時代成為最重要的學說,當時信徒眾多。用孟子的i,當時社會的學說中,人們不是相信墨子的墨家學說,就是相信楊朱的道家學說。

    楊朱的道家學說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學說的基礎上的。但老子的道學,基本上側重於政治和社會的學說,他提倡用自然無為的態度去治理國家社會,而楊朱的學說,更加側重人的生命,更加側重人如何在亂世中全身保命,所以學術界一般把楊朱的道家學說稱之為貴己之說。

    楊朱的學說與孟子所崇尚的儒家學說,形成了截然對立,好辯的孟子就不遺餘力地罵楊朱,甚至說他和墨子,是無君無父的禽獸。

    本文主要從孟子的儒家學說的角度,來說明楊朱的學說。

    楊朱,你為何不把領導放在眼裡?

    本來楊朱學派沒有主動去惹儒家學派,不像墨子,猛烈抨擊儒家學派,還很“毒舌”地取笑儒家弟子,看見哪家死人就開心,有生意上門,可以去幫他們操辦葬禮吃吃喝喝了,說這些弟子是發死人財的“賤儒”。孟子批評墨家學派是禽獸,也很“毒舌”,不過這也算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但楊朱學派應該是道家學派的一支,道家都主張“清靜無為”,估計楊朱學派絕不會主動出擊,去找儒家麻煩的。

    但楊朱學派在內在邏輯上確實是找了儒家的麻煩,這源於他的核心思想與儒家的對立,這迫使孟子不得不出手,批評楊朱學派,搞臭楊朱,以維護儒家學說。

    楊子,名朱,又叫陽生,戰國時期魏華人,有人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屬於道家一派的隱士。他主張“為我”的人生哲學,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當做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孟子在批駁楊朱時,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按此推斷,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為了天下的大利,都不肯從自己身上取一根毛。其實孟子這是不厚道地斷章取義,在《列子》的記載中,楊朱的原話是這樣的: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於他人,因此捨棄王位,隱居耕田。大禹不願為自身謀利,因此勞累過度,半身不遂。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來有利於天下,他也不給,而讓普天下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同意。人人都不拔一根毫毛,人人都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治理好了。”

    原來楊朱並非純粹的隱士,他有政治理想。楊朱認為,要是一個人遺世獨立不與這個世界發生任何關係,你不去打擾世界,世界自然不會打擾你。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生命,我不取身體的一毛有利於天下,我也不拿天下的一絲一毫,人就像蠶蛹一樣,把自己包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和世界沒有任何關係,這樣天下就太平了。愛有時候是殘酷的,奉獻和索取也是殘酷的,用他的同道莊子的話說,就是與其“相濡以沫”的痛苦,還不如大家誰都不認識而“相忘於江湖”的逍遙。在楊朱看來,只有自身肉體和生命的健全、靈魂的圓滿才是真正的快樂。

    看來,孟子說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還真的是冤枉了他。楊朱的“為我”是建立在不損人利己理想的基礎上的“貴己”和“重生”。在楊朱看來,沒有什麼比生命的健全和精神的自在更可貴了,滔天的富貴、燻人的權勢,在自由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楊朱的利己主義,只求生命的自足、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照此理想,天下也就平安無事了。

    但楊朱的“利己主義”,在邏輯上必然引來目無尊上的無政府主義,這就是拆當權者的臺,就是破壞了儒家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楊朱的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至高無上的個體,不名一文的窮人與號令天下的君主,都是平等的。你是你,我是我,你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削我,我不必為了你的利益犧牲我,你是你生命的君主,我是我身體的皇帝,大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這種理論完全消解了王權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對楊朱大加撻伐。韓非子就怒氣衝衝地說: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假定有個人,堅決不進入危險地區,不參軍打仗,不願拿天下的大利來換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當代君主一定會優待他,看重他的見識,讚揚他的行為,認為他是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人。君主所以把良田和寬宅拿出來作為賞賜,設定官爵和俸祿,為的就是換取民眾去為他拼死效命;現在君主既然尊重那些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人,再想要求民眾出生入死為國事作出犧牲,就根本不可能了。”

    在韓非子看來,楊朱的思想簡直大逆不道,不僅不服兵役,還看不上君主給的高官厚祿。要知道,君主拿出來的高宅大屋高官厚祿,是用來等價交換生命的,楊朱把個人的生命看的太重,如果人人都是這樣,沒有人為君主效命,那君主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孟子說楊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韓非子說“不易天下大利”。孟子說楊朱不肯犧牲自己的一根毛髮來讓天下人得利,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韓非子說楊朱是拿天下的大利換我的一毛髮,我也不換,我的身體和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質利益對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這叫“輕物重生。”可見,在孟子眼裡,楊朱極端自私自利,而韓非子說楊朱大概就是一個視功名富貴如浮雲如糞土的隱士。孟子斷章取義的做法很不厚道。對論敵和風細雨,這不是孟子的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武功排名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