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雨狂風
-
2 # 月亮上烤地瓜x
當然不可能了,三國演義已經把諸葛亮神化了,演義中有很多虛構成分,比如空城計、八陣圖、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等就比如火燒博望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第一戰,在歷史上的確有查《三國志·先主傳》,的確有火燒博望坡一事,但並非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三國志·李典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曹操)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從這兩段記載可以看出,事實與《三國演義》的火燒博望坡還是有很大出入的:這次戰役不是曹操殺奔新野,而是劉表派劉備主動出擊到葉縣;劉備也確曾設了伏兵,把曹兵引到路窄草深的南道,戰爭中也使用了火燒,但用火併不是燒曹兵的,而是劉備自燒營屯,假敗引曹兵進入伏擊圈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戰並非發生在諸葛亮出山之後,而是發生在他出山之前,而火燒博望坡也不是諸葛亮乾的,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自己。
諸葛亮掠了劉備的美,這就是歷史與演義的誤會,也是整個事件的真相。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就像草船借箭的人其實是孫權,時間也不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後5年。
諸葛亮其實和司馬懿很像他們的強項都不在領兵打仗,都是治國理政的人才,所以諸葛亮打仗一直很謹慎從不兵行險招。至於為什麼諸葛亮會被如此美化主要是因為他忠君,歷史上歷代帝王都怕大臣謀反,所以不停美化諸葛亮,就是讓臣民們看,諸葛亮這麼厲害這麼神阿斗這麼廢物人家都不謀反,你們有什麼理由反我啊是我連阿斗都比不過,還是你們覺得自己比諸葛亮厲害。
諸葛亮就是歷史上的帝王們樹立的忠君模範,所以當然要對他進行美化了。
-
3 # 汝沫2903
諸葛亮絕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可以說他是三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們從《三國演義》中不難發現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樣樣精通。就是這樣在小說裡一個無限接近於神的人物,在真正的歷史上又是什麼樣子呢?請讓我在下文為大家解讀?
演義中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
在軍事上,他用兵如神、指揮得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再政治上,他治理有方,使得蜀中百姓,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夜不拾遺。
正史上的諸葛亮
其實,正史中的諸葛亮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厲害,不過他的故事一樣的精彩紛呈。諸葛亮雖然的確是才華橫溢,不過他也不是無所不能。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存在的人物,所以他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在某些方面他一樣有致命的弱點。
諸葛亮確實寫過《隆中對》,不過這篇著作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它的思想是“先奪荊州,後取西川”,從這一點上來看並沒有不妥之處,不過諸葛亮卻想同時攻佔荊州、西川,這兩地相隔甚遠,如果一方遭到攻擊,另一方很難支援,也正是如此,也就有了後來荊州被奪,關羽被殺的事件。諸葛亮自他出山以來的十多年間,從未指揮過軍隊作戰,如果與用現在的官職來衡量當時的諸葛亮,那麼他應該是“後勤部長”這樣的職務。直到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才在軍事上第一次用到了諸葛亮,他的確是聯合了孫吳共抗曹操,不過這個時間段裡是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件的。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護劉備稱帝,他也官拜丞相之職。但是,蜀中的二號人物仍然是關羽。有人說,關羽兵敗被殺這裡面有諸葛亮的原因,因為關羽北征得半年裡,諸葛亮並沒有派兵去支援荊州,這也直接導致了關羽之死。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但這件事情卻是與他處事風格大相徑庭。歷史上絕無“七擒孟獲”這件事情,而且歷史上也沒有“六出祈山”,實際上應該稱為“五出祈山”。諸葛亮的衷心是不容置疑的,他也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也正是這樣,羅貫中才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受世人敬仰的偶像人物。
-
4 # 小師上線
首先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就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故事情節和環境的描寫加以襯托,諸葛亮之所以被神化,就是百年來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厲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是時勢的轉折點。自此,三國的歷史幾乎成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個人表演。“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赤壁之戰儼然成為諸葛亮的一副棋盤;“智取南郡”、“三氣周瑜”,更使劉備得以穩固後方,進兵西蜀。
然而,真實的情況顯然不像小說中描述得那樣傳奇,甚至可以說,兩者相差甚遠。在最初的歲月中,真實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剛出道的“謀士”,不僅沒有在赤壁之戰中叱吒風雲,而且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諸葛亮出山後不久,荊州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只得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纓到東吳遊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到達東吳後,孫權面對諸葛亮慷慨陳詞,使孫權堅定了聯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勞。至於“舌戰群儒”、“借東風”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實為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奇謀則是張冠李戴。
要說明的是,赤壁之戰是在東吳大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諸葛亮雖未貢獻於具體戰事,但因遊說有功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職位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與“軍師”相去甚遠,與關羽、張飛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並論。
立足荊州之後,劉備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蜀,但並未將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師龐統一起前往西蜀,諸葛亮被放在大後方,“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在後方協調糧草,輸往前線。
劉備奪取西蜀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前者仍為“雜號”,後者才是“實職”。這時,諸葛亮才開始有了軍事的實權,但他的主要職責仍離不開糧草供應一類的事,據史書記載,劉備外出時,諸葛亮常常負責鎮守成都,供應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兵力。
不久,劉備與曹操在漢中進行關乎存亡的軍事對決,在如此關鍵的一仗中,劉備帶在身邊的仍舊不是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為什麼劉備作戰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呢?劉備的“識人”才能是後世公認的,他不用諸葛亮領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考慮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的特點。
綜上所說,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沒有《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麼厲害。
-
5 # 笑談文史
在演義中諸葛亮的確是妖孽般的人物,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安居平五路、空城計、七星燈續命……正稱得上治國、用兵無所不能。
但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也很優秀,但就沒這麼神奇了。他是個優秀的戰略家,有著遠超常人的大局觀,因此,才能在劉備寄人籬下時,便能提出《隆中對》中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他是個卓越的外交家,因此,才能在赤壁大戰前,臨危受命,成功說服孫吳一起抗曹;他也是個不可多得的領導者,他長於治國理政,在劉備死後的內憂外患的局勢中,能有條不紊的整頓國內形式,平定叛亂,同時重視民力的修養和國力的累積,即使多次對外用兵,也沒有出現國力衰退的局面。
但他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他沒有預料到關羽敗亡、荊州的丟失;而且諸葛亮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並沒有參與軍事,劉備在世時的大戰中,諸葛亮多扮演著負責後勤軍資籌措的角色,可以說,相比其治國之才,軍事能力是不突出的,不過在後來的南征北討中,即使軍事不是長項,也能打得魏軍“畏蜀如畏虎”,但國力受限,最終也只能飲恨五丈原。
歷史上的諸葛,雖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的神奇,但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感染了無數後世之人,成為了忠君愛國的精神象徵。
-
6 # 張淨思
對於諸葛亮的才能在正史《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諸葛亮他擅長治理國家內政,管理百姓,治理軍隊。行軍打仗,在戰爭中出奇謀,克敵致勝卻是他的短板。
至於《三國演義》把他寫成一個算無遺策的傑出軍事家,那是作者羅貫中把他神話了。《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有一定的虛構成分在裡面。比如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和空城計都是羅貫中為了神話他的智慧而強加進去的,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
《三國演義》看看娛樂一下就好,要想了解比較真實的三國史,那就要閱讀《三國志》了。
-
7 # 逆水裡的魚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是小說必定有誇大和虛假的部分存在!其實在羅貫中描述中神話了諸葛亮,主要是反應了當時民眾的心裡訴求!其實有好多事件都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比如說火燒博望坡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的功勞,而是劉備自己的戰績。還有婦孺皆知的草船借箭其實也不是諸葛亮的功勞,而是與孫權有關。同時演義中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並不像演義種描述的那樣嫉妒諸葛亮。總而言之,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沒有像演義中那麼厲害,但是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
8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嚴重神化了的,羅貫中採用虛構與橋接法使諸葛亮變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實際中的諸葛亮也是個凡人,其主要功績主要表現在治國治軍方面,是蕭何一般的人物,軍事方面可能是由於蜀國兵源將才匱乏,表現不怎麼突出。
諸葛亮火燒博望乃劉備所為,那時諸葛還未出山,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傑作,赤壁之戰確實是諸葛促成孫劉聯盟的,但諸葛併為參加戰事,火攻計為黃蓋所出,由周瑜指揮的。
曹操也沒有演義中那麼不堪,人家是見江面上的船隻起火,又恰當時軍中疫病流行,不宜再戰,自己燒了剩餘船隻主動撤退的。
至於借東風,三氣周瑜,都是虛構的,周瑜其人心胸寬廣,素有容人雅量,豈是心胸狹隘之人。諸葛亮隆中為劉備規劃出統一天下的戰略規劃後,一直負責後勤工作,治理地方,劉備從未讓諸葛打過仗。
直到劉備龐統攻打四川受阻,才急召諸葛亮率張飛趙雲等進川做戰,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領兵作戰,取下西川后,劉備又讓諸葛治理四川,此時龐統已死,但又來了個法正,所以攻打漢中劉備帶著法正去打,諸葛亮仍然負責內政與後勤。
劉備有識人之才,深知諸葛亮擅長什麼,量才為用,直到劉備身死,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才出現於沙場,但五次北伐均告失敗,其間什麼空城計,火燒上方谷等都是虛構的。
諸葛亮總得來說算是三國時期最歷害的,因為他是全才,治國堪比蕭何,治軍不次於韓信,身兼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六大家,就憑這個,三國有誰可與之相比。
但諸葛每每用兵都力求萬無一失,從不冒險,這也是諸葛不同意魏延之分兵攻取曹魏的原因。這可能和蜀國太弱小有關,經不起任何大的挫折,只能以穩為主。這就限制了諸葛水平的發揮。
水鏡先生說的話寓意很深,可細細體會,“諸葛孔明雖遇其主,但未逢其時也”。諸葛亮若早生十年,遇到劉備,天下卻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於諸葛出山時,曹操早已統一了北方,根深蒂固,已不可圖取,而小小的西川財力有限,諸葛之才不能盡用,豈不可惜。
-
9 # 王彪56941992094
1«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情節其內容非常地接地氣,也非常地迎合老百姓的口味,因此和«三國志»有很大的出入,諸葛亮被神化在所難免!
2三國時期能人異士層出不窮,十八路諸侯各領風騷,最後是三分天下!
3諸葛亮號臥龍,當時名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可見諸葛亮的才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粹的,然而說諸葛亮第一還是有所偏頗的。首先其伯樂司馬徽就比其見解獨到,再有鳳雛,冢虎,都厲害
-
10 # 如是史社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故事裡的人,真實的諸葛亮其實也很能幹,但和書中的神操作還是有出入的。
諸葛亮出身官家,早年喪父,投奔叔父諸葛玄。諸葛玄太守一職被取代以後,就帶著諸葛亮等人投奔劉表。所以諸葛亮他們就在隆中安了家。荊州相對安穩,名士又多,諸葛亮一邊耕種維持生計,一邊與名士們交往論天下,“臥龍”之名透過他們之口傳播出去。然後有劉備慕名而來三顧茅廬,引出諸葛亮的“隆中對”,時年諸葛亮27歲。
劉表病逝後,諸葛亮勸劉備佔領荊州無果。曹操帥20萬人馬南下,大財劉軍。劉備敗走夏口後,諸葛亮請纓去東吳求救。成功說服了東吳組成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大敗曹操。(這裡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火燒赤壁也是周瑜主導。)
劉備借勢收取江南四郡,有了立足之地。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劉備帶軍事龐統入川,令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然劉璋反覆,龐統死於流矢。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死胎趙雲、張飛等將領入川,協助劉備攻取成都。
攻下成都後,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可見,諸葛亮在跟隨劉備的前十五年裡,主要做著合縱連橫和主管後勤的工作,沒有多少機會在戰場上。《三國演義》裡寫的那些奇謀勝戰都是杜撰的多,不過他的主政能力是很強的。但看的出來,劉備的左膀右臂始終是法證和龐統,諸葛亮不算劉備的心腹。否則不會有公元221年,劉備奪荊州大敗,諸葛亮的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言聽計從,也只是出現在《三國演義》裡。
劉備起兵征討東吳大敗,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感激涕零:“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內憂外患中,諸葛亮諸葛亮與東吳修好;採取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南征平叛(七擒七縱孟獲就發生在此時)。蜀國慢慢有了生機。
有了物資基礎,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上書給劉禪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讓人胸懷激盪。其實北伐也是明知不可謂而為之。首先是為了報答劉備;其次是不北伐,曹魏坐大,蜀漢還是會被吞併;其三,蜀漢舊臣此時多故去,蜀地本土勢力蠢蠢欲動,打戰可以轉移國內矛盾。結果大家都知道,“出師未捷身先死”,交代完後事之後,死在軍中。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最終放棄追擊,故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之說。
蜀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諸葛亮死時,依諸葛亮遺願,一切從簡。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一門忠烈。
諸葛亮一生,雖不如《三國演義》中的料事如神,鬼神莫測,但排八卦陣,造木牛流馬這些都是真的,個人才能也非一般人可比肩。最難得是諸葛亮心繫天下,廉潔奉公,教子有方;雖然連年征戰窮盡民力,不過這也是在被人溫水煮青蛙,還是在勉力一搏,拼個江山一統中做出的選擇。如果說三國中論智計,郭嘉、荀攸等人可能都在他之上;論結局,司馬家一統了天下;但論忠君報效,諸葛亮堪稱第一。這也是諸葛亮被後世君王不斷立為楷模的原因。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11 # 星下靜思
藝術來自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是叢集體智慧與實踐的結晶。《三國演義》藝術的記載了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自歷史發生,經過藝術洗練,到羅貫中形成著作,已歷時約一千二百年。經過歷史的沉澱,小說中的情節不可能是歷史地復原,只能是藝術的記載,有褒有貶,有喜有惡,一個人物的精彩表現,可能是集眾多歷史人物智慧於一身的化身,諸葛亮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典型代表。事實上的諸葛亮,集智慧與忠義於一身,但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那樣神機妙算,是羅貫中把其他人的智慧巧妙地嫁接到了諸葛亮身上,經過千古傳唱,成為了中國“智聖”的化身。演義中許多戰役的謀劃,諸葛亮並沒有參與。如諸葛亮和周瑜並無交集,“草船借箭”便是把虛構;因為羅貫中厭惡曹操,便把曹操的“空城計”轉嫁到諸葛亮的身上,因此,由於羅貫中的的喜好,虛構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古代由於科學不先進,人們對一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認為是神鬼等超自然現象。而諸葛亮也大量利用了神鬼巫術和奇門遁甲等蠱惑人心的手段,如虛構“借東風”、“縮地法”、“續命大法”等,羅貫中用這些裝神弄鬼神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歷史的真實形象,他的執著追求和忠心耿耿、過人智慧被後人所景仰,也難怪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神機妙算形象,情有可原!
-
12 # 禁街虎1
如果諸葛亮真的像演義裡那麼厲害,那就不用什麼武將了。只需擺石頭,布八陣圖,管保敵人來而無回。一路從成都堆到長安、許昌、直到建康,什麼曹魏啊、孫吳啊,早就拿下了。
演義裡的諸葛亮本事再大也都是小說家言,和現實肯定有出入,而且差別很大。有些地方明顯就是被神化。
但是,演義就是演義,作者是以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為背景寫了這本書,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書成,出版刊發,讀者買來,可以當故事書看,但絕不能當歷史書。拿小說當歷史,最後就是自己把自己忽悠了。
書中很多章節片段都很精彩,三英戰呂布、白馬坡、長坂坡、赤壁之戰……這麼多耳熟能詳的故事竟然都是虛構的。羅貫中能拿這些出來“欺騙讀者”,虛構諸葛亮的事蹟也就理所當然了。
書中有三絕“智絕”“義絕”“奸絕”,可見,這三個人是作者有意刻畫的人物,而智絕就是諸葛亮。相比於關羽冒著殺頭的危險私放曹操,成為義絕;曹操大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成為奸絕,諸葛亮作為智絕,能呼個風喚個雨又有什麼稀奇?至少他還沒被羅貫中賜予像左慈騎仙鶴飛走那樣的本事呢!
-
13 # 上策視覺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中排名第二的著名歷史演義小說(一紅樓二三國三西遊四水滸),這部演義小說中的內容大約有一半的故事情節來自於歷史事實,另外一半來自於作者杜撰或將其他歷史時期發生的事情進稼接。
《三國演義》自明代成書並刊行出版後,廣受百姓喜愛,然後又被廣泛改編成說書、戲劇等音畫傳播方式立體式傳播,在東方儒學文化圈流行甚廣,影響很大!
而《三國演義》這部演義小說的第一主人公就是:諸葛亮!書中的諸葛亮基本是神的化身。這就是諸葛亮僅僅是一個存在時間很短的西南割據政權的政務長官,卻在名氣上能遠遠超過許多大一統政權著名良相的根本原因。
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麼一個人呢?下面還原一些歷史史實:
一,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是諸葛亮自己去投奔劉備。
二,赤壁之戰基本是周瑜的運籌帷幄,與諸葛亮基本沒啥關係。
三,周瑜根本不是被諸葛亮氣死,而是箭傷後感染,死於敗血症。
四、火燒新野之戰是劉備自己打的勝仗,當時諸葛亮還未加盟他的團隊。
五、劉備所仰仗的軍事參謀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和法正。
六、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基本沒掌握軍權,當時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五虎將和龐統、法正。
如果看了上面這六條你就認為諸葛亮是欺世盜名之輩,你又錯了。諸葛亮有他在歷史上的獨特貢獻。
一是使東漢末年的四川盆地恢復了農業生產,人民安居樂業。
二是使雲南和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告別茹毛飲血,進入文明時代。
三是發明了饅頭、孔明燈、獨輪車、連弩等先進的食品、通訊工具、運輸工具和兵器,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回覆列表
先說答案:正史中的諸葛亮作為一國丞相比《三國演義》中更厲害。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太像人,也不太像神,而像一個妖道。
先看看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做的事情:運籌帷幄,錦囊妙計,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星續命等等。這些事情,在演義中有人能辦到嗎?至少左慈和于吉是可以的,弄不好張角也行,就連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都能以半仙的角色輕鬆幫助陸遜破解八卦陣。演義是小說,諸葛亮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妖道才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個丞相,一個統帥,一個為興復漢室奉獻一生繼之以死的人所做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羅貫中希望用通俗的語言神化諸葛亮,反而將其妖化,貶低了諸葛亮。
正史中的諸葛亮,不像人,太像神。
未出茅廬即知天下三分,沒人能做到。
被主公三顧茅廬請出山,沒人能做到。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沒人能做到。
以一州之力對抗九州,五伐中原,數有戰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沒人能做到。
以上,哪怕跳出三國這段歷史,縱覽華夏全史,也再無第二人。
再來看看,身為丞相的所作所為。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執法嚴明到如此,有仇也賞,有親也罰。人人對法又畏又愛,毫無怨言,這儼然是一尊法神。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對封建社會官僚階級的理解範疇。
這就是丞相的政績,而三國演義卻於此方面表現甚少。
綜上,若比呼風喚雨,觀星占卜,正史諸葛或不敵演義諸葛。然若是一國丞相,富國強民,治軍練兵,則正史諸葛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