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縱橫

    中國古代“一天之內”的計時單位是時辰,但是當時是沒有鐘錶的,具體計算時間是沒有精準性的,一般來說都是以“一炷香的時間”、“一盞茶的時間”、“一頓飯的功夫”來計算。另外還有“一彈指”、“一剎那”等表示很短時間的。

    具體在明清時期是有口訣的: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個時辰2小時);一時辰有四刻(一刻30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5分鐘);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就是1分鐘);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1秒)。

  • 2 # 王大仙451

    人類最早使用的記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攝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時方位;後者成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兩者統稱為太陽鍾。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杆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算出冬至夏至各個節氣的時刻。

    刻壺漏壺

    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瀉,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壺隨水面而下降,由漏壺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了受水型,隨水壺水面上的漏劍指示時間後來由於冬天水易結冰,故又改用流沙驅動,

    還有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計時時間。

  • 3 # 六年級四班副班長

    一、圭表

    二、刻漏

    三、沙漏

    四、水運渾天儀

    五、水運儀象臺

    六、大明燈漏

  • 4 # 詩雨花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學會了利用各種工具計算時間。據史料記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一、圭表

    “圭表”是一種依靠計算日影長度來計時的工具,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在地面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南北放置測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時間又被稱為“光陰”,意即太陽在地上留下的陰影,光陰一詞就和圭表有關係。圭表是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迴歸年或陽曆年。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迴歸年數值的準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透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漢族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曆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曆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二、日晷

    在圭表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了“日晷”,又稱“日規”,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還是以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日晷由一根晷針和一個刻有刻線的晷盤組成。當太陽的方位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樣。古人根據長期的觀察,確立了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日影方位並以此來判斷時間。比如“午時三刻”指的其實就是日晷盤午時位置的第三個刻度。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圭表和日晷都是利用太陽來計時的方法。但碰到陰雨天如何計時呢?古人發明了“漏刻”的方法。“漏刻”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壺裡盛水,透過觀察壺上刻有時間的標尺(叫刻箭)位置來判斷時間。“漏刻”的方式由於不受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在中國民間長期被廣泛使用。機械動力的計時器在中國古代也是存在的。宋代蘇頌在張衡發明的水運渾天儀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水運儀象臺可以準確報時,並顯示十二個時辰。

    三、月晷

    是與日晷相似,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與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滿月的夜晚才能正確的顯示時間。而因為月出時間平均每天延遲48分鐘,因此假設有足夠的月光能讀出時間,滿月之後指示的時間每天平均會快48分鐘。因此,在滿月前或後一個星期,月晷指示的時間會與實際的相差5小時又36分鐘。 比較高階的月晷會包括一張圖表,顯示如何計算以得到正確的時間,並且有轉盤可以調整經度和緯度。

    四、刻漏

    又叫做“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洩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五、五輪沙漏

    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沙漏透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執行時間1分鐘。

    六、水運渾天儀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

    《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執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週,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準確而歎服,共稱其妙。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相關文物遺蹟“商州銅佛龕”)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這兩個木人當然應該說是運用機械原理而製成的古代機器人。這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

  • 5 # 長安孫大人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主要工具有:圭表,刻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臺,大明燈漏等。

    1圭表又叫日規,日舊。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在地面的標杆或者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石板,按照太陽的影子來劃分是時間,錶盤會顯示刻度,長度

    2刻漏又叫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是洩水型和受水型,早期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是浮在漏壺水面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刻度顯示時間

    3沙漏 因為刻漏冬天容易結冰改用流沙驅動

    4水運渾天儀 靠水力而使其運轉,模仿的東漢張衡的天體執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

    5水運儀象器臺 水運儀象臺有一套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即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歷史續一行之後的創造,把樞輪的連續旋轉變成間歇旋轉運動。

    6大明燈漏 元朝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利用水力驅動,透過齒輪系統及相當複雜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徵,四嬈的自動報時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人把一天劃分十二時辰,每時辰等於現代兩個小時,一個時辰八刻,而一刻就是現在大約15分鐘

  • 6 # 龍火果果

    古代一般把時間叫做時辰,一天分為12個時辰,起點從午夜開始。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漏壺是中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西周之前,古人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也就是100刻,所以叫做百刻制。一刻等於現在的14分24秒。

    百刻制是最古老的計時制。漢朝時,除了使用百刻制,又用圭表來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圭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稱之為表。另一部分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稱之為圭,所以就叫做圭表。圭表測得的每一個太陽方位,又有一個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時期,正式變為十二時辰計時制。同時和百刻制並用。明清時,西方的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和十二個時辰整除,到了清朝就規定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每個時辰分為八刻,同時又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

    漢朝時,一夜分為五更。一個時辰為一更。一更為戌時,大約晚上七點到九點。二更為亥時,大約九點到十一點。三更為子時,大約十一點到一點。四更為丑時,大約一點到三點。五更為寅時,大約三點到五點。古代打更的工具是鼓角、鐘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聊得很好的女性朋友突然對你冷淡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