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納蘭若丶
-
2 # 健康幸福最重要
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時期那種古雅的風格,又有鮑凱里尼、莫扎特古典時期富有活力而又保持高度優雅的氣質。貝多芬是一個創新者,他也有很溫柔雅緻的小步舞曲,但在交響樂裡,他又把小步舞曲寫成一種符合他強力性格的、戲劇性的篇章。19世紀作曲家柏遼茲 · 比才又賦予小步舞曲新的格調,可見光就是小步舞曲就有各種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再從它們的樂器編配來說,主旋律是非常清晰的,低音聲部也不難分辨,至於中間的和聲聲部,只要你留心,多聽,也很容易發現它們的蹤跡。
-
3 # 天行全球MV每日速遞
小步舞曲原為法國民間流傳的 一種三拍子舞曲,後來傳入宮廷, 形成速度緩慢、風格典雅的三拍子舞曲。小步舞曲旋律優美,中速,節奏 平穩,風格典雅、明快、輕巧,讓聽 者的心中產生一種蕩樣感。
-
4 # 社會社會陽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17、18世紀流入宮廷,並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三拍子、中庸速度、風格典雅優美。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也常用於古組曲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通常為帶"三聲部中段"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
5 # 傅邦
起源:法國民間一種宮廷禮儀舞蹈節拍:三拍子
強弱規律:強弱弱速度:中庸風格:典雅高貴
為小步舞所寫的樂曲就叫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原是法國的土風舞蹈,十七世紀中葉,大約1650年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
-
6 # CH風飛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17、18世紀流入宮廷,並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三拍子、中庸速度、風格典雅優美。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也常用於古組曲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通常為帶"三聲部中段"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
7 # @君士Music
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特點: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起源: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絃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發展:小步舞曲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歐洲流行了差不多有兩百年之久。小步舞曲起源於法國,原先是一種優雅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大概是跳舞時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稱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個跳舞迷,他很喜歡跳小步舞,於是在宮廷裡大肆提倡,沒有多久就傳遍了歐洲各國。小步舞曲除了作為伴舞音樂之外,還有專門用來欣賞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樂曲裡,作為一個樂章。到了19世紀,歐洲的作曲家們仍然熱衷於創作小步舞曲,例如法國作曲家比才在他的《阿萊城姑娘》的配戲音樂裡,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小步舞曲,後來編入《第一組曲》裡,原來是在都德的同名話劇第三幕裡演奏的,那是一個富有的農家熱鬧喜慶的場面,所以在優雅之中帶有一種樸實的風格。
各種特色: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時期那種古雅的風格,又有鮑凱里尼、莫扎特古典時期富有活力而又保持高度優雅的氣質。貝多芬是一個創新者,他也有很溫柔雅緻的小步舞曲,但在交響樂裡,他又把小步舞曲寫成一種符合他強力性格的、戲劇性的篇章。19世紀作曲家柏遼茲·比才又賦予小步舞曲新的格調,可見光就是小步舞曲就有各種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再從它們的樂器編配來說,主旋律是非常清晰的,低音聲部也不難分辨,至於中間的和聲聲部,只要你留心,多聽,也很容易發現它們的蹤跡。
代表作: 拉莫、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人的小步舞曲最為著名。
巴赫在他的第一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中,就有一首小步舞曲。其實那時所謂的協奏曲,是一種樂隊合奏曲,只不過有時是一兩件或三四件樂器演奏較為獨立的聲部而已。巴赫一生中寫了很多的小步舞曲,我們生活最熟悉的這首G大調的小步舞曲是出自《致安娜.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那是巴赫獻給他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傑出作品,創作於1722年。(不得不說的是,一個好女人真的對男人很重要。) 簡要事件:1720年,巴赫的前妻去世,1721年,36歲的巴赫再婚,娶了安娜,一個在事業和家庭上給了巴赫很大的支援和幫助的女人;1750年巴赫去世,安娜從此無人過問,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不得不住進救濟院,十年後,也離開了人世... 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從調性上來看,前三首為小調,後三首則是大調,大小調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無伴奏小提小調佔多數而略微顯得宛轉而傷感,也不像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清一色的大調而顯得無比光輝燦爛,總體上比較中性,具有一種平衡感。
巴赫同時代的德國作曲家泰勒曼也寫過許多著名的小步舞曲,選自泰勒曼的《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序曲》的兩首小步舞曲,從這兩首同一作者而不同風格的小步舞曲可以大概地領略17世紀歐洲巴洛克時期小步舞曲的風貌。第一首在優雅之中帶有嚴肅深沉的味道,中段用了復調音樂的寫法,連速度也加快了。第二首就比較優雅抒情,風格較為接近18世紀的小步舞曲。因為這兩首小步舞曲都用在“序曲”裡,是其中的樂章,不是用來伴舞的,所以在寫作風格上有更多的自由。
在眾多的古典小步舞曲裡,最常聽到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博凱里尼的《小步舞曲》。這首樂曲原來是《E大調絃樂五重奏》裡的一個樂章,不過它實在太好聽了,所以就被人改編為各種樂器演奏的版本,其中以管絃樂隊合奏最常聽得到。鮑凱里尼生於1743年,比莫扎特大13歲,他的《小步舞曲》除了優雅的共同風格之外,還有一種搖曳生姿、儀態萬千的氣質,難怪一直是音樂愛好者最歡迎的曲目之一。一說起小步舞曲,自然會使人想起奧地利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他一生寫了六百多部的大型作品,在他的交響樂、協奏曲、管絃樂、室內樂和器樂獨奏曲裡,都常常有小步舞曲,而且首首不同,都非常優雅動聽,真令人不明白他源源不絕的樂思到底是怎麼來的。1990年荷蘭飛利浦唱片公司為紀念莫扎特逝世二百週年,出版了一套龐大的《莫扎特全集》,其中第六輯是《舞曲與進行曲》,共6張CD,所收錄的全是莫扎特創作的獨立的舞曲和進行曲,其中小步舞曲就佔了一個相當大的比例。貝多芬也寫過好些小步舞曲,例如那首《G大調小步舞曲》就十分出名,但那首樂曲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的作品,由於太好聽了,被人們改編為小提琴獨奏、大提琴獨奏和管絃樂合奏的組曲。在貝多芬的交響樂、室內樂裡有時也有一個樂章是小步舞曲,但在性格上和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小步舞曲卻大不相同。貝多芬的交響樂裡的小步舞曲更多一些戲劇性,甚至帶有諧謔曲的味道,優雅的氣質就少得多了。例如在他的《C大調第一交響樂》的第三樂章,你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大膽的樂思、飛快的速度和激越的情感和情緒了。
-
8 # 億爺
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
9 # 蘆葦之簫
1.和聲
只要是幾個音同時發出,它們就構成了和聲的關係。相對於橫向運動的 旋律而言,和聲研究的物件是音的縱向結合,這一門學科叫作“和聲學”。 在歐洲音樂中,和聲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現在成為音樂中最重要、也 是最複雜的現象之一。除了單聲部音樂(比如一個人演唱的歌曲、一把二胡 或笛子的獨奏)之外,和聲存在於所有的多聲部音樂形式中。有關和聲的文 獻最早見於九世紀,而最早實際應用的和聲是十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的“奧 爾加農”。
2.復調
前面講到過,從聲部結合的角度來看,音樂分為單聲部音樂、主調(即 和聲性的)音樂和復調音樂三種。最初的音樂當然是單聲部的,很自然地, 當人們希望突破單聲部的束縛、尋找新的音響時,就會有兩個以上的人聲(或 者樂器)唱(奏)出不同的旋律,復調就這樣誕生了。可以這樣說,復調的 產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和聲的產生則含有更多的理性因素。
3.曲式
任何藝術都有一定的結構原則,就像詩歌、文章的起承轉合一樣,利用 完整的結構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寫文章時,我們很可能會先列出一個 提綱,將要講述的事情整理成幾個中心,圍繞每一箇中心又分出若干個小段。 在文章開始的地方,可能用一小段序言為全文做概括或是鋪墊;在文章的最 後,還可能寫一段話,強調文章中心之所在,或是將讀者的思路引向更深一 層。寫音樂也是如此,最先出現在作曲家頭腦中的往往是幾個主題,接著, 他就會考慮採用什麼樣的形式來組織素材。這時出現在他腦中的,就是已經 存在的各種曲式,以及哪一種曲式更適合他的素材。) |
4.配器
簡而言之,配器就是根據一首旋律或一首鋼琴曲編寫樂隊總譜。關於配 器的學問稱作“配器法”或“管絃樂法”,是學習作曲的重要課程之一,不 過對於“學習”欣賞來說,我們只要知道一個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
10 # 陳開水77777
小步舞曲原為法國民間流傳的 一種三拍子舞曲,後來傳入宮廷, 形成速度緩慢、風格典雅的三拍子舞曲。小步舞曲旋律優美,中速,節奏 平穩,風格典雅、明快、輕巧,讓聽 者的心中產生一種蕩樣感。
-
11 # 磐石傳
小步舞曲原為法國民間流傳的 一種三拍子舞曲,後來傳入宮廷, 形成速度緩慢、風格典雅的三拍子舞曲。小步舞曲旋律優美,中速,節奏 平穩,風格典雅、明快、輕巧,讓聽 者的心中產生一種蕩樣感。
回覆列表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中文名
小步舞曲
外文名
Minuet
起源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
時間
1650年
流行地區
法國宮廷
特點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17、18世紀流入宮廷,並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三拍子、中庸速度、風格典雅優美。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也常用於古組曲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通常為帶"三聲部中段"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起源
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絃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發展
小步舞曲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歐洲流行了差不多有兩百年之久。小步舞曲起源於法國,原先是一種優雅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大概是跳舞時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稱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個跳舞迷,他很喜歡跳小步舞,於是在宮廷裡大肆提倡,沒有多久就傳遍了歐洲各國。小步舞曲除了作為伴舞音樂之外,還有專門用來欣賞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樂曲裡,作為一個樂章。到了19世紀,歐洲的作曲家們仍然熱衷於創作小步舞曲,例如法國作曲家比才在他的《阿萊城姑娘》的配戲音樂裡,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小步舞曲,後來編入《第一組曲》裡,原來是在都德的同名話劇第三幕裡演奏的,那是一個富有的農家熱鬧喜慶的場面,所以在優雅之中帶有一種樸實的風格。
各種特色
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時期那種古雅的風格,又有鮑凱里尼、莫扎特古典時期富有活力而又保持高度優雅的氣質。貝多芬是一個創新者,他也有很溫柔雅緻的小步舞曲,但在交響樂裡,他又把小步舞曲寫成一種符合他強力性格的、戲劇性的篇章。19世紀作曲家柏遼茲 · 比才又賦予小步舞曲新的格調,可見光就是小步舞曲就有各種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再從它們的樂器編配來說,主旋律是非常清晰的,低音聲部也不難分辨,至於中間的和聲聲部,只要你留心,多聽,也很容易發現它們的蹤跡。
運用
在歌劇、芭蕾舞劇和清唱劇裡,由於劇情需要,有時也會有小步舞曲出現,例如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在他的清唱劇《浮士德的沉淪》第五場裡,瑪格麗特入睡了,魔鬼梅菲斯特闖進她的房間裡,召來一群鬼火的精靈,它們在瑪格麗特的周圍飛舞,一閃一閃地,於是魔鬼和它們一起跳著小步舞,這就是著名的《鬼火小步舞曲》。
代表作
拉莫、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人的小步舞曲最為著名。
巴赫在他的第一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中,就有一首小步舞曲。其實那時所謂的協奏曲,是一種樂隊合奏曲,只不過有時是一兩件或三四件樂器演奏較為獨立的聲部而已。巴赫一生中寫了很多的小步舞曲,我們生活最熟悉的這首G大調的小步舞曲是出自《致安娜.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那是巴赫獻給他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傑出作品,創作於1722年。(不得不說的是,一個好女人真的對男人很重要。)
簡要事件:1720年,巴赫的前妻去世,1721年,36歲的巴赫再婚,娶了安娜,一個在事業和家庭上給了巴赫很大的支援和幫助的女人;1750年巴赫去世,安娜從此無人過問,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不得不住進救濟院,十年後,也離開了人世...
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從調性上來看,前三首為小調,後三首則是大調,大小調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無伴奏小提小調佔多數而略微顯得宛轉而傷感,也不像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清一色的大調而顯得無比光輝燦爛,總體上比較中性,具有一種平衡感。[1]
巴赫同時代的德國作曲家泰勒曼也寫過許多著名的小步舞曲,選自泰勒曼的《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序曲》的兩首小步舞曲,從這兩首同一作者而不同風格的小步舞曲可以大概地領略17世紀歐洲巴洛克時期小步舞曲的風貌。第一首在優雅之中帶有嚴肅深沉的味道,中段用了復調音樂的寫法,連速度也加快了。第二首就比較優雅抒情,風格較為接近18世紀的小步舞曲。因為這兩首小步舞曲都用在“序曲”裡,是其中的樂章,不是用來伴舞的,所以在寫作風格上有更多的自由。
在眾多的古典小步舞曲裡,最常聽到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博凱里尼的《小步舞曲》。這首樂曲原來是《E大調絃樂五重奏》裡的一個樂章,不過它實在太好聽了,所以就被人改編為各種樂器演奏的版本,其中以管絃樂隊合奏最常聽得到。鮑凱里尼生於1743年,比莫扎特大13歲,他的《小步舞曲》除了優雅的共同風格之外,還有一種搖曳生姿、儀態萬千的氣質,難怪一直是音樂愛好者最歡迎的曲目之一。一說起小步舞曲,自然會使人想起奧地利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他一生寫了六百多部的大型作品,在他的交響樂、協奏曲、管絃樂、室內樂和器樂獨奏曲裡,都常常有小步舞曲,而且首首不同,都非常優雅動聽,真令人不明白他源源不絕的樂思到底是怎麼來的。1990年荷蘭飛利浦唱片公司為紀念莫扎特逝世二百週年,出版了一套龐大的《莫扎特全集》,其中第六輯是《舞曲與進行曲》,共6張CD,所收錄的全是莫扎特創作的獨立的舞曲和進行曲,其中小步舞曲就佔了一個相當大的比例。貝多芬也寫過好些小步舞曲,例如那首《G大調小步舞曲》就十分出名,但那首樂曲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的作品,由於太好聽了,被人們改編為小提琴獨奏、大提琴獨奏和管絃樂合奏的組曲。在貝多芬的交響樂、室內樂裡有時也有一個樂章是小步舞曲,但在性格上和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小步舞曲卻大不相同。貝多芬的交響樂裡的小步舞曲更多一些戲劇性,甚至帶有諧謔曲的味道,優雅的氣質就少得多了。例如在他的《C大調第一交響樂》的第三樂章,你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大膽的樂思、飛快的速度和激越的情感和情緒了。
小步舞曲
著名舞曲
小步舞曲(Minuet)源於一種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土風舞,17世紀(約1650年)流入宮廷,逐步變得速度徐緩、風格典雅,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三拍子,中庸速度,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優美。19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小步舞曲的特點是:旋律流暢、嬌媚,伴奏清晰,速度從容,具有典雅、大方的氣質。
拉莫、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小步舞曲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