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功用行

    終食:吃飯的時候。

    造次:匆忙、急促,遇到緊急的事情。

    顛沛:貧窮、困苦、倒黴、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

    富與貴,每個人都會喜歡。每個人都希望有前途,有事業,有功名。但不是走正道得來的,就放棄不要。

    貧與賤,每個人都討厭。仁者的日常生活簡單而樸素,不代表他應該喜歡缺衣少食的環境。如果有正當的方法能脫離貧賤,這樣的方法不能不要,這樣的道路不應該不走。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的變化,都能時刻安心居處於仁的境界。穿衣吃飯的時候不會離開;急促匆忙的時候不會離開;倒黴困苦的時候也不會離開;無論什麼時候,就算泰山崩於前,刀劍臨於身,都能視之為平常,面不改色,安然處之。能達到這樣的修養,才能算是君子。

    如果內心沒有了仁,那還叫君子嘛?是的,那就不叫君子了!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為,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不處”,不能接受的意思;“不去”,不去擺脫的意思。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中的“造次”是急促、倉促的意思,“顛沛”是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狼狽困頓、漂泊不定的狀態。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富裕和尊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君子是不會去擺脫它們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成就其名聲呢?君子時刻都應該以仁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怕是一頓飯的時間,最緊迫的時刻,還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的標準去辦事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一句,換一個角度解釋貧與賤是人們所厭惡,君子如果是由於堅持仁道,反而貧與賤,不會去拋棄仁德,以擺脫貧窮與低賤。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於“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一句是這樣註釋的,“言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何所成其名乎?”也就是說自古以來讀書人所重視的名聲,前提條件是君子之實,如果貪圖富貴、不能甘於貧賤,就會喪失仁德之心,也就離君子的標準漸行漸遠了。

    本章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造次顛沛”,意思是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近義詞還有顛沛流離、流離顛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明明沒有錢而且生活壓力很大卻還要買輛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