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勵中國強
-
2 # bindong1
石家莊屬於趙國吧?
趙國在戰國時期,戰鬥力特強,是抗秦的絕對主力。長平一戰,趙國大敗,從此,秦國兼併天下,勢如破竹,沒有什麼惡仗了。由此可見一斑。
稍早期的李牧,名將,牽一髮而動趙國的全身,當時的大勢,非一武將所能扭轉,,,,
-
3 # 恬然滋味
實際局面是李牧必死而趙國必亡。 據《戰國策》秦五記載,呂不韋被逐出秦國,他的部下司空馬逃到趙國,秦出兵攻趙。司空馬獻上割地求存之策,趙王不能用。司空馬出逃過平原津。平原津守令問他“趙事何如?”。司空馬說,趙必亡。守令問,以你判斷趙國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嫉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說得清楚明白,用李牧為將一年,李牧死不過半年。後果如其言,李牧被韓倉害死。李牧死後五個月趙國亡。 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大勢所趨,哪裡是一根強木能扛得住的!
-
4 # 忠肝義膽嶽老三
李牧如果不死,趙國仍會滅亡!
李牧,廉頗,白起,王翦是趙國“四大名將”!秦國兩個,趙國兩個,這也看出秦趙兩國在戰國軍事實力!戰國末期,李牧是是趙國出眾的將領,也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軍事生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他的戰績出色,北邊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後是在“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實力大挫,李牧就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後來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將李牧殺害!
就有人設想,假如李牧不被殺,那麼趙國還會滅亡嗎!肯定會!
第一,戰國後期的對決不光是軍事的對決,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決!
趙國總體而言是是“兵強國弱”,與秦國,北邊匈奴和周邊國家連年有徵戰!導致國內無法真正的做到休養生息,所以國力一直是苦苦支撐!而趙國末期,這種局面更加明顯,加上天災人禍,導致國家整體的實力受到很嚴重的影響!哪怕有李牧,到最後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秦國自“商鞅變法”依賴,六世皆有明君,所以他們堅定不移的執行著新法的路線,逐步讓秦國的實力變強!而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秦昭襄王用范雎白起,“遠交近攻”,逐步蠶食鯨吞周邊領土!並且一旦東方六國對秦國有威脅,秦國就不出函谷關,儲存實力!這樣秦國實力越來越強!
第二,趙國後方的根基不穩,讓趙國瞻前顧後!
趙國北邊面臨著匈奴的騷擾,導致邊境一帶無法安定的搞生產,還得花費精力去把守!這樣趙國的精力就肯定有所分散,李牧不可能顧及到兩頭!
而秦國邊境巴蜀之地都是“糧倉”,給秦國提供充分的糧草,而且相對穩定!
第三,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國內的精銳基本被消滅殆盡!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殘忍的屠殺,讓趙國一下子軍隊實力大損,再也無力獨自對抗強秦!後來,秦軍進攻邯鄲,也是苦力支撐,信陵君“竊符救趙”才脫離險境!而後,趙國越來越力不從心,主要還是軍隊實力大不如從前!
哪怕有良將李牧,可能在區域性戰役能取得一些勝利,但李牧一個人怎麼也抵抗不了王翦大軍的進犯!而其餘幾國更加是驚弓之鳥,不敢幫助趙國對抗強秦!
戰國後期,李牧一個人無法挽救趙國的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餘五國也是“各掃門前雪”,也沒有精力去幫襯其他國家!這樣的一種局勢是一個人難以扭轉的,李牧再厲害,他也只是一個人,不是神,雙拳難敵四手!
所以,趙國必定會滅亡,無論李牧在與不在!李牧不死,最多也是讓趙國多堅持幾年,拖延幾年時間,但改變不了最終的結果!
-
5 # 津城沐雨
從戰國末期的秦趙情況來看,即使李牧不死,趙國也會滅亡的。
第一,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後,秦將白起坑殺趙國士卒40萬,對於當時的人口來說,相當於趙國一半以上的青壯年男子,趙國難以再徵集足夠計程車卒來抵抗秦軍。李牧自己原來部署僅精兵十萬,與秦的戰爭中,雖然勝多負少,但是自己也受損嚴重,以至於後來形成戰略僵局,趙國已承受不起損失。
第二,秦國國力強盛,兵精將多,裝備精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奮六世之餘烈,不斷鯨吞蠶食山東諸國,領土廣袤,人丁興旺,國力強盛,與秦相比,趙國領土和人口不及秦的一半,又逢災年,食不果腹。將領方面,戰國末期的秦國有著名的王翦父子,蒙恬兄弟,李信等,而當時的趙國廉頗老矣,著名的大將僅剩李牧。
-
6 # 東方評史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其它諸如趙奢、田單、樂毅等皆不上榜!
其實,我是有異議的,應該是白起、王翦、趙奢、李牧。廉頗戰績不少,但真正與秦軍交手唯長平之戰一次,並且還沒有取勝!
白起、王翦二人代表了當時諸國之中軍事力量最強大的秦國,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之強悍沒有任何一國一軍能夠與之抗衡,而在諸國之中能夠戰敗過秦軍的人唯有趙奢和李牧,特別是李牧。其它各國將領和軍隊對秦軍則是無不聞風喪膽!
在四人之中若論戰果和影響力當首推白起,而在完成最後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最大作用的則為王翦,秦打燕國猶如巨人打一孩童,而趙奢打燕國也同樣是收發自如,並且一度率軍戰敗強秦,所以如果假設把趙奢放在秦國擔當將領,沒有理由認為他的指揮才能不如白起和王翦!
長平一戰趙國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大廈將傾、危如卵壘,揮軍滅趙幾乎是彈指一揮間。更兼趙國莊稼歉收、又遭地震,雪上加霜、逢雨屋漏、災上加災。都到了各家各戶易子而食的程度,你就別提軍力和軍糧的問題了,更為糟糕的是各國都畏於秦軍的強大,都不肯伸出援手。強秦滅趙在誰看來都沒有不贏的道理,但令秦人感到沮喪的是,趙國還有一良將李收!
公元前236年,強秦乘趙燕兩國交兵、後方空虛之際發兵攻趙,期望一舉拿下趙國。秦將王翦兵分兩路一舉攻奪趙鄴等十餘城,前234年攻平陽殲滅趙軍十餘萬,殺趙將扈輒。揮勝利之師攻宜安遇李牧,為李牧所敗!遂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將趙軍截斷,又為李牧所敗!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最有才能的將軍,同白起一樣終生征戰無數沒有敗績!以當時秦趙兩國的懸殊之大,尚大敗秦將王翦。在無可奈何之下施用了反間計除了李牧,若論戰爭指揮能力明顯的遠差於李牧。李牧在,趙國便在。李牧亡,趙國亦亡!李牧若在,他滅不了秦!但若李牧在,秦也滅不了趙!秦可以滅趙,但那是因為李牧死了!
論戰國四大名將,若論帶兵指揮作戰能力最強者,當應首推李牧!秦軍的強大誰指揮都可以打贏戰爭,白起一生大小70餘仗無敗績,一方是歸功於他的戰爭指揮能力,另一方則是歸功於秦軍的強大!李牧率弱趙之師PK強秦王翦,令王翦顏面掃地!如果長平一戰由李牧率領趙國45萬精銳之師PK白起,白起不佔半點優勢。
所以,戰國四大名將若論軍事才能應該是李牧第一,白起應排第二,趙奢第三,王翦次之,但不會高出廉頗,他是沾了秦軍強大的便宜!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滅六國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已經無法改變了。對於趙國來說也一樣,趙牧死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趙國在長平之戰前還是有實力可以和秦國相抗衡一下的,但是經過長平之敗後趙國已經無力再抵抗秦國了。
當時兩國的實力相差太多,憑李牧一人想力挽狂瀾是不太現實的。只是說如果李牧在,秦國滅趙損失大一些,但是趙國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損失真的太大了,不僅失去了幾十萬的年輕力壯者,更是讓秦國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上黨,趙國為什麼一定要和秦國爭上黨呢,就是因為上黨對於趙國防守秦國來說太重要了,丟了上黨,秦國便可以從上黨東出,一路東進,趙國就無險可守了。地形對於一場戰役的影響太大了。
其次還有當時趙國國內北方大地震,大面積饑荒,加上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對於趙國來說已經是無力支撐了。
當時滅趙的時候秦國派出了三路大軍,李牧只能守一路,其餘任何一路攻破邯鄲,趙國滅亡,李牧就會腹背受敵。
當然可能最重要的還是趙國的廟堂之上真的是昏君加佞臣,完美絕配啊,趙王遷,加上郭開這些,李牧沒有辦法不死啊。再看看秦國,秦始皇就不說了,千古一帝,王翦父子,蒙恬兄弟,這些人哪個不是牛逼轟轟的。
兩國一對比,就會發現即使李牧再活幾十年也是無法避免趙國被滅的。
-
8 # 欲雲談史論今
這一問題,可以以數百年之後的另一案例作類比——這就是三國對抗末期的晉國和吳國。
此時,晉國司馬炎剛剛篡奪了曹家政權,全面繼承了舊時魏國國土,已滅蜀國,實力遠超吳國。司馬炎早就懷吞併吳國、統一中國之意,特意調任羊祜為荊州諸軍都督,主導滅吳大局。
吳國作為三國時期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以前的英主晚年逐漸昏庸,濫殺大臣;繼任者也大多能力不濟,讓吳國上下猜忌,彼此離心,吳國文臣武將時常有叛逃晉國之舉。
無論是從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晉國都已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如此看來,吳國早就是晉國砧板上的肉,就看晉人什麼時候動刀了。
272年8月,孫皓召見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步闡數代為西陵鎮將,由於吳國政治失常,倉卒間被召誤以為失職,懼怕遭人諂害,於是在9月舉城降晉。晉武帝詔命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
10月陸抗聞訊,急遣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部進圍西陵。晉武帝則命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接應步闡,命車騎將軍羊祜率步兵5萬進攻江陵,令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進攻建平(郡治秭歸,今屬湖北)以救援步闡。
邊將降晉,同時晉國又派出多路大軍支援,形勢已是危機萬分!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
11月,晉國援軍抵達西陵外圍,與西陵城內的步闡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稍微應對有誤,吳軍就將潰敗!
就在此關鍵時刻,陸抗身邊的老將朱喬、俞贊又叛逃至晉軍,將陸抗軍隊虛實全部透露給了晉人!
老天似乎是在一直給晉國開後門,卻給吳國不停地挖坑——陸抗能勝得過天嗎?
得知俞贊叛逃後,陸抗說:“俞贊是我軍中老將,知道我軍虛實底細,我常擔心夷兵訓練不足,如果敵人攻打,必定先從夷兵防守處下手。”於是,他連夜調整部署,把該地防軍全部換上了善戰的精兵。次日,楊肇果集中攻擊原吳兵防區弱處,陸抗即命吳軍反擊,矢石雨下,晉軍大敗。十二月,遠離巢穴的楊肇無法突破吳軍防線,不得不連夜敗走。陸抗想率眾追擊,可又擔心步闡出城從背後偷襲,所以他命軍中擂鼓,佯作追擊。楊肇大懼,丟棄鎧甲潰逃,陸抗派輕兵追擊,晉軍慘敗。羊祜聽聞楊肇潰敗,也不得不撤兵。
此時,陸抗再集中兵力攻克西陵,俘殺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將他們誅滅三族。
此戰,陸抗指揮若定,先打破晉軍分進合擊之勢,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圍城打援,終於擊敗晉軍,攻克西陵,解除了吳國第一次滅國危機。
這時吳國國勢雖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荊州尚有陸抗這樣的優秀將領主持軍事。因此,雖然晉國佔據了全面上風,但是吳國有陸抗在,總是能力挽狂瀾,使得晉國滅吳的計劃只能停留在策劃階段,無法徹底實施。
晉國對吳國的優勢,可以說是“戰略”上的全面優勢;但是吳國卻有陸抗這樣的良將在,在“戰術”方面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然而,陸抗再強大,他始終是要老去的。吳國在統帥、政治、經濟、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等等綜合國力的方方面面都落後於晉國,只要陸抗不在,吳國就無以與晉國對抗。
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
279年11月,晉軍伐吳,晉龍驤將軍王濬率水陸大軍沿江而下,其作戰方略與陸抗死前所預言的完全一樣。
從陸抗對抗晉國的案例來反思李牧對抗強秦,實際上結果都會是一樣:即便李牧不被小人害死,李牧終歸有老去的一天。李牧的地位,就好比陸抗之於吳國,都是憑藉一己之力而試圖強勝天。李牧、陸抗生時,能憑藉“戰術”上的壓倒優勢抵禦強敵;但是,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一旦李牧、陸抗老去之時,無論是吳國還是趙國,在頂層“戰略”上的劣勢勢必無法抵禦強晉或是強秦的入侵,遲早還是會被吞併! -
9 # 大飛熊騎士
李牧如果還在帶兵,趙國再抗幾年沒有問題的。
(李牧)
許多朋友提到趙國必滅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長平之戰,一個是趙王遷五年的大地震,對趙國的損失巨大。誠然,此時的趙國國力不能和秦國一較高下了,但是防守上,還是沒有問題的。
趙國再弱,只要軍事指揮得當,也不能速滅,證據就在秦國的兩位名將。一個是戰神白起,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不要打邯鄲,秦王不聽,損失慘重。一個王翦,趙王遷五年,王翦攻趙,李牧抵禦,進入僵持階段。王翦認為不能速勝,最後才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戰國四名將)
趙國其實還有一些實力,不容易滅,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主動進攻過秦國。而且,直到後期趙王遷,李牧還連打勝仗,例如趙王遷三年和五年,李牧都擊敗入侵的秦軍。
(李牧)
總結,綜合趙國的剩下國力和李牧的領兵才幹,是能極大延緩趙國滅亡的時間。只是李牧用兵需要很大的空間,早在和匈奴交手期間,就抗過趙王的命令。這也是為什麼被郭開有機可乘的原因和無奈吧。
-
10 # 盪漾的可樂
李牧死不死其實無所謂,只是秦國用多大兵力滅趙國這個問題而已。要是秦始皇來一次悉發關內兵十個李牧也白扯。秦國滅趙時期秦國成軍人口比趙國多5倍以上。指揮藝術在絕對的兵力優勢和絕對的裝備碾壓面前根本沒多大作用
回覆列表
即便廉頗,李牧,趙奢,樂乘,趙勝都在也無濟於事,沒有了趙武靈王的銳意進取和藺相如等一心為國且有胸襟有能力的大臣輔助,就沒有了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凝聚力,趙國只不過是秋後的螞蚱只是時間長短而已。話應該這麼說如果趙武靈王沒有被兒子弄死,能夠在執政個二三十年局面可能就不一樣了,趙國命運的轉折之戰(長平之戰)如果是趙武靈王我覺得就不可能中秦國的離間計換掉廉頗,不換廉頗的話白起即便能勝也是慘勝,如果再有其他的國家參與情況還不一定什麼樣呢,即便最後還是被滅估計也是六國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以上觀點均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同見解請留言勿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