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習俗。這個時間點,是做大棗餑餑的時候。

    又到一年年尾了,小時候是天天盼著過春節,現在是年關難過呀。總感覺物是人非,沒了小時候那些樂趣。過節也成了一種形式,沒了那些興奮。

    剛蒸好的餑餑

    在我老家過年的年味是從做大餑餑開始的,現在的年味是從搶火車票開始的。在膠東,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大餑餑。其實就是一種大饅頭。做的時候比平時的饅頭要認真,還記得媽媽總是要揉很多遍。現在媽媽歲數大了,做大餑餑也成了體力活,媽媽有些做不動了。做大餑餑一般是在臘月十六左右就開始,每到這個時候,幾家合起來,一起做,既是為了節省體力,也有做餑餑的時候談論的歡聲笑語。

    做這種餑餑需要用棗,棗是切開的,一個餑餑上五個棗。媽媽切的時候是數著個數的,小時候貪吃,喜歡吃這個棗,做著做著就會發現棗不夠了。這時候媽媽就會喊我,媽媽知道除了我以外,別人是不會偷吃的。

    還沒蒸的餑餑

    除了做餑餑以外,還會做各種動物形狀的,有“醒醒”、“盛蟲”、“豬頭”等等,各有各的作用。我已經記不清他們的具體的功能了,只記得“盛蟲”,因為它下面會壓著錢,預示著來面有花不完的錢。

    宗譜

    蒸餑餑也是一個技術活,這個一直是老爸來承擔。有時候一不小心,蒸裂口了,這時候千萬別說餑餑裂口了,要說笑了。過年都是要討個好彩頭的。

    餑餑做好把殘次品挑出來,這成了年前的主食,剛蒸出來的餑餑軟軟的,很好吃。那些完美的餑餑年前是不能吃的,要噴上顏色,應該主要是紅色吧,紅色喜慶。然後在年三十擺到供桌上,再掛上宗譜。這是膠東家家戶戶每年都要舉行的祭祖儀式。一直要掛到正月十五。

    這之後的餑餑就可以吃了,這時候的餑餑就很硬了,熥一下,還是會掉渣子,我是不喜歡吃的。而那些“醒醒”、“盛蟲”、“豬頭”則要等到二月二才能吃。放到那會都一個多月了,反正我是不愛吃。吃的時候也有講究,頭部要留給男的吃,女的只能吃剩下的。

    現在大家都忙,很多都去買現成的,買幾個回家過年。但我還是喜歡小時候親手做的感覺,看著媽媽做,那樣子才有過年的感覺,才有年味。

  • 2 # 別人家的教練

    感覺現在過年習俗真的沒什麼特別印象了,我們那屬湖南益陽,位於益陽常德兩市交界處附近,我們那邊吃的是年早飯,一家人除了我早上4點就起來準備飯菜,我一般就7點多八點起床,起床一桌子菜還覺得有點膩,小時候倒是開心的不得了

    然後就是拜年了,拜完年就有壓歲錢,小時候的壓歲錢是5塊10塊的,過個年可以拜好幾百塊,開心的不得了,最後被我媽保管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前過年還有舞獅討錢的 好像小時候我就很煩這個,因為舞獅的那幾個人是小時候隔壁村的小混混

    現在過年最舒服的就是幾個發小打打牌吹吹牛逼,真的是這一年最放鬆 最開心的時間 我一般打15張的跑得快 一塊錢一張牌 哈哈!!

  • 3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傅統節日,到了大年三十我這裡風俗是;在吃年夜飯之前,貼好春聯,(貼春聯也有講究的,家中老人第一年去世需貼綠紙寫的春聯,第二年貼黃紙寫的春聯)。貼好春聯後,帶著子女們和小輩上墳去祭祀祖先。祭祖後就鳴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全家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時長輩應在上席的位置,子女向父母敬酒,父母給小輩孫子孫女壓歲錢。晚飯可,全家人在一起收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也有一家人團圓在一起玩牌娛樂。守歲到十二點新年的到來。當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的時間,千家萬戶開大門,大年初一迎財神,到處煙花鞭炮聲,歡歌笑語喜迎春。大年初一,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人們走親訪年互相拜年。這就是安徽人過年的習俗。

  • 4 # 打魚佬1

    是啊,快過年了。今天都是臘月二十一了,路上還看不到快過年的趕街人的忙綠氣風,過年也不熱鬧了……在過去的年節中,臘月是最忙綠的日子。政府組織宣傳隊,指派各基層抽組人員文藝比賽,扎龍燈,扎彩龍船,(恩施利川,龍船調的故鄉),盛世臘月的熱鬧非凡。迎新年,鬧雲宵,特別的爽。到了真月三十,都還沉醉於年的氣份中。現在人們有錢了,生活過好了,人的精神面貌,沒有已前的人的那種享受了。麻將,鬥地主的風氣取代了很多人的樂趣,過去有記念義意的風俗,早已忘記腦後。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風俗與風氣只是字意的不同,但並不影響人們吃飯。風俗的繼承,只是追隨於歷史的定義,更好的去了解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優良傳統。在不同環境中的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發展的看法有所不同,所反應出的思想在靈魂中對其觀點與性情的追求認識的不同,其然,也就丟失了很多值得發揚的而又可貴不同民族風俗文化這一寶貴的遺產。時參謝邀!借題序試。

  • 5 # 呈禾提桶的搞笑影片

    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我們那裡一般臘月二十四是小年了,小年晚上要給去世的親戚長輩上墳,一支蠟燭,三柱香,一些紙錢,放點鞭炮……小年過了就可以培墳了,砍掉墳頭草,來幾鍬土……年三十上一次,元宵節再上一次,……

  • 6 # 獨釣一江山

    談談過年的習俗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年初一的"叫飯"。

    "叫飯"也稱祭祖。

    一大早起來大人弄幾個菜供奉祖先,祖先"用餐"時,大人小孩都不可以碰到桌子。尤其是祖先用食的一方。

    過去吃飯的桌子是那種四四方方的木結構的桌子,也稱八仙桌。

    祖先的用菜也是有講究的。豆腐、白菜、

    還有一條魚一小杯酒。

    祭完飯後由家中最小的孩子把祭酒吃掉。具說能保佑平安。

    現在這些習俗早都沒人遵守了⋯

  • 7 # 馬鞍山老鄉會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的小年。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從小年開始,就意味著進入過年的節奏啦!那麼小年吃什麼呢?小年有什麼習俗呢?

    1、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謠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間早就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嚐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古語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

    如今的現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嚐糖瓜,來度過小年節令。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令食品。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 8 # 關中樵夫

    爺爺在世時,是村上比較能行的莊稼漢,他不識字,不懂天文地理,可他研究一年的天氣變化,風雨情況。他每年從大年初一開始,天天注意觀察當天的天氣變化狀況,他說: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每一天的天氣代表這年十二個月的天氣和風雨情況。

    農村現在有不少農諺,也是和日期說的,譬如:正月廿五,黃風颳起土,麥子打石五,蕎麥壓壞股。意思就是正月廿五颳風好……

    爺爺正月初一起得很早,給祖先老人拜年之前,總先抄起小钁頭在院子前後,門上和地頭隨便輕挖三五下,他說這是敬奉土地和各路神靈,讓這些神靈庇佑農民五穀豐登,讓一年風調雨順,我也不知這有無科學依據,只是盲目跟上象徵性挖幾下。

    現在,爺爺走了幾十年了,可母親還讓我們挖。母親快九十了,我不能不尊母命,也象徵性挖幾下。老宅如今是空院,門一年四季鎖著,三十晚上坐夜,母親總記著把老宅的鑰匙給我帶來,讓我早早開門去挖,前後門口都要挖,並且得趕在太陽未出來前。

    母親說:太陽一出來,挖就不靈驗了。也許土地爺也是個勤懇早起的人。

    儘管這些做法很陳舊好笑,但母命難違,我至今還在延續。

    對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福壽康寧等美好的前景,勞民人民是永遠企盼的。隨之而來的一些具體行為,儘管毫無科學依據,但仍頑強傳承著。美好的願望,有趣的做法,永遠說不清,道不明。

  • 9 # 滄海拾金王海龍

    我們這年三十這天晚上,一般整宿都不睡覺,天一黑,家家就開始包年夜餃子,這頓餃子必須自己家人包,包餃子寓意捏金元寶,自己家人包餃子,預示明年家裡能有好的收入,包餃子時有的人家在餃子裡放兩枚硬幣,有的人家放兩塊糖塊的。半夜時吃餃子時,吃到硬幣的預示明年能有錢花,吃到糖塊的寓意明年生活甜蜜。有了錢幣和糖塊在餃子裡,吃餃子就得細嚼慢嚥,小心翼翼,弄不好牙就被硌一下,嘴會被糖塊化的糖液燙壞。現在已經沒有向年夜餃子裡放糖塊的人家了。半夜煮餃子時,家裡的主婦是不能動手的,女主人是家庭的風水,這天必須在炕上坐福。一般男主人煮好餃子,女主人下地梳頭洗臉後,上桌吃飯。

  • 10 # 知識智慧比珍珠更美

    我們這裡是豫東地區。原來過年很隆重的。也有很多規矩和習俗。不過現在漸漸的淡去了!

    一般到了臘月二十六就開始打掃衛生,屋子和院裡都大掃一遍,接著就是蒸饅頭,蒸包子,做肉、雞、魚等等。一家老小買新衣服。

    到臘月三十開始貼對聯。下午或者,晚上開始包餃子。晚上有燃放煙花禮炮的,一般都是今年掙下錢的人放的!錢人到大年初一開始早上就下餃子,放鞭炮!然後就是去本村裡的家族長輩家裡拜年!一家一家的走過,小孩子就有壓歲錢了!

    現在都是新社會,沒有真叫磕頭拜年的,只是說一句話就行了。

    大部分懂事的人一般也不帶著孩子去人家拜年,好像圖壓歲錢去的!

    正月初二、初三、初四……開始走親戚拜年。 直到親戚朋友都走過來一遍。

    注意:正月初三是個特殊的日子。只有親戚朋友家三年之內有過世的人,才可以正月初三去人家走親戚拜年!否則是萬萬不可這天去人家裡的拜年的!

    過去走親戚都要走到正月初十,甚至十一、二日的。

    現在的條件好了,大部分人都有車了,村村通的是水泥路,所以,一天都可以走好幾家,一兩天就把親戚朋友走過來了。

    我們這裡是農村,一般過了正月初五,就有陸續返城裡上班的,過了正月十五,大部分人都走了,有剩下一群老弱婦孺在村裡了!

    這就是現在中國農村過年的現狀!

    我們這裡也是一個縮影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網紅saya遛狗不牽狗繩,還辱罵毆打孕婦致其早產”?